电影投资项目
电影投资项目
电视剧剧本出售信息
出售四十集电视连续剧《抗大》剧本
电视剧剧本(正能量)
集数:-,每集时长:-
 作品字数:0
 截止日:2013-11-08 阅读:3970
编剧:一木  [如何联系作者]

  四十集电视连续剧《抗大》故事梗概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其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1937年初改为此名,校址在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大学。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抬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本剧通过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抗大”的重视、关爱和“抗大”全体教职人员的忘我奋斗,反映了“抗大”从筹备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通过从国统区来延安的进步青年薛明皓、王一雪、贾淮成、宋丹红等在“抗大”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抗大不愧是锻造全民族抗日先锋的战斗堡垒;通过抗大创造出的一系列崭新的校风和学风,反映了抗大培育出的“抗大精神”——勇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牺牲自己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烽火中放射出的最为璀璨的光芒。
  本剧是第一部全方位展现“抗大”历史的史诗性作品,既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事件纷繁,又情节曲折、刻画入微、真实感人;既有丰富多彩的抗大生活画面,又有浴血厮杀的战斗场景。通观本剧,不仅可以重温抗大的峥嵘岁月,更能弘扬不朽的抗大精神,激励人们锐意进取,奋发向上。
  
  
  四十集电视连续剧《抗大》故事大纲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会上,毛泽东根据国内的紧迫形势和即将面临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新任务,提出必须大数量地培养干部。毛泽东又193年5月8日在陕北延长县交口镇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上,提出了办红军学校问题。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米粮山上的旧庙前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学典礼,典礼由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校长林彪主持。
  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第一次大革命有一个黄埔军校,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还未完成的任务,争取民族的独立解放。办红大是为了提高干部的水平,为革命储蓄干部。
  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制定了教育方针和校训。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校训是:团结、紧张、活泼、严肃。
  当时,学校的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田野就是操场,院子就是课堂,砖头就是凳子,膝盖就是书桌。一些学员有不满情绪,不安于学习,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三人会商,决定分头做学员的思想工作。他们分别找一、二科学员谈话,又千方百计地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终使学员们的情绪稳定下来。
  美国友好人士斯诺来到陕北,与毛泽东做了长谈,毛泽东建议他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参观一下。斯诺来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受到林彪等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斯诺深受触动,他对毛泽东说:这样的“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毛泽东与斯诺谈了抗大的发展前景,对抗战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1937年1月,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抗大设立了教育委员会,毛泽东亲自兼任主席。从制定教育方针、审定教学计划、确定领导班子等重大间题,到参加抗大集会、给教职学员讲演、上课、个别谈话、出版校刊等实际工作,毛泽东都抓得很紧。
  第二期四大队的学员大都来自国民党统治区,主要是北平、天津等地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爱国青年学生。为了加强对这批青年学生的领导,党中央派聂鹤亭任四大队大队长、中央党校校长董必武兼任四大队的政委。另外,还成立了一个女子区队,金维映任队长。
  来自北平的爱国青年学生薛明皓、贾淮成进入了四大队学习,与他们同来的女学生宋丹红、王雪一进入了女子区队。国民党军统安插进抗大的特务刘利行也进入了四大队。
  为了磨练四大队学员的意志,抗大安排学员进山伐木。四大队学员心有抱怨,情绪不高。因为急于上战场杀敌,薛明皓、贾淮成不安于伐木,二人和队长唐众有过多次冲突,薛明皓、贾淮成由此产生了逃离抗大的想法。
  一天夜里,薛明皓、贾淮成溜出抗大校园。四大队全体集合,找寻薛明皓、贾淮成。薛明皓、贾淮成被抓回,抗大领导决定要严厉地处置二人。
  处理薛明皓、贾淮成的意见报告到毛泽东的手里,毛泽东心情沉重。他亲自来到抗大,召开校务会议。
  校务会议上,人们的发言多是言及严惩的必要,毛泽东认真听着,眉头紧锁。最后,毛泽东的发言却出乎大家的预料,他主张给薛明皓、贾淮成改过的机会,不要一棍子打死。
  薛明皓、贾淮成被宽大处理了,毛泽东又与四大队学员座谈,解决学员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抗大学员深受教育。
  国民党军统安插进抗大的特务刘利行被抗大的崭新气象所吸引,立场渐渐动摇。在生活学习中,刘利行又受到教员和学员的悉心照顾,使其倍感温暖。军统欲要在延安搞一次大的破坏活动,刘利行先是消极拖延,后是向延安边保自首,在刘利行的主动配合下,延安的军统特务全部落网。
  根据抗日的需要,毛泽东又提出创建抗大分校的主张,于是,抗大第5、6大队由何长工率领,开赴晋东南建立抗大一分校。同时,抗大第7大队和陕北公学、安吴青训班的部分师生由陈伯钧率领,开赴晋察冀建立抗大二分校。
  1939年,抗大总校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副校长罗瑞卿带队远征。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师生送行,鼓励他们到敌后去,让抗大越抗越大。
  此时,已在抗大毕业,留校担任队长、副队长的薛明皓、贾淮成被罗瑞卿点将,为大部队当开路先锋。一路上,薛明皓、贾淮成历经险境,多次战斗,出色完成了任务。抗大师生转战千里,渡黄河,涉汾水,翻吕梁,越太行,经陕西、山西、河北3省的25个县,辗转一年多,摆脱了日军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940年11月到达邢台县浆水镇。
  各根据地的抗大分校纷纷建立起来了,薛明皓、贾淮成、宋丹红、王雪一根据自己在工作发现的问题,给总校领导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就分校建设提出了建议。
  滕代远副校长十分重视薛明皓等人的报告,还就此事上报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夸奖了薛明皓等人的调查研究精神,他又指示派薛明皓、贾淮成、宋丹红、王雪一四人到各地分校去,全面调查了解各分校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给中央和抗大总校作出决策提供依据与参考。
  四人穿越敌人的重重封锁线,辗转于各根据地的抗大分校之间,最后,他们圆满完成了任务,胜利返回抗大总校。在战斗中,薛明皓与宋丹红、贾淮成与王一雪有了纯真的爱情。
  抗大的发展壮大,令日寇十分恐惧,侵华日酋冈村宁次把抗大视为眼中钉,1942年,冈村宁次派出重兵对抗大总部进行围剿。抗大总校师生和日寇浴血奋战,成功突围,他们又与主力部队联合作战,粉碎了日寇的围剿。不幸的是,贾淮成与王一雪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了。
  日军不甘心失败,对我根据地采取“蚕食”政策,步步逼近。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干部,准备进行战略反攻,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建议抗大总校返回陕北。抗大总校又开始了远征,于1943年1月回到了延安。
  薛明皓、宋丹红升任大队长一职,他们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们聚在一起,缅怀贾淮成、王雪一和那些牺牲的战友,决心为抗大竭尽全力,告慰英烈的忠魂。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抗大也完成了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同年10月,原抗大总校一部分教职学员奉中央军委命令,在何长工的带领下向东北进军,1946年2月底到达吉林通化,筹办“东北军政大学”。新中国建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大学。
  九年中,抗大为党和人民培养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抗大总校培训学员近3万人,连同各分校共培养了十余万名军政干部。1955年,在被共和国授予的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59名少将中,就有7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47名中将和129名少将是曾在抗大工作、学习的干部和学员。他们为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为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在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上,抗大写下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光辉篇章,它的伟大业绩将永远留存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

  
编辑:看江湖
举报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验证码:今天是9月几日?(提示:11号)
      *
分享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