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梗概
本剧以新四军第7师“沿江挺进团”的革命故事为题材,以皖江桐庐地区为中心,以黄麻子、陈定一等高级干部以及电讯情报员崔丹丹等一群革命者的战友情为主线索,以浮山公学女高中生史玉梅在烽火硝烟的战乱年代中的情感、婚姻及命运为副线索,表现了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1949年4月中旬渡江战役前夕皖江两岸地区桐庐、无为、铜陵、池州一带军民的奋斗历程,本剧真实地展示了皖江沿岸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叙述了了从皖南事变——渡江战役期间新四军“沿江挺进团”演绎的精彩曲折、纷争激烈、惊险奇特、生动感人的故事。 表现了皖江儿女为建立新中国舍生忘死、舍家为国的高贵品格。
民国30年,皖南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粟裕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将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1至第7师和一个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
活动于皖江地区的新四军第7师。张鼎丞任师长,曾希圣任政治委员,李志高任参谋长,何伟任政治部主任。以无为的红庙镇为中心,以皖江沿岸为依托,全师共3000余人。但是,国民党部顽固派仍然不断向我军皖江沿岸地区施以高压政策。
民国31年4月,安徽省国民政府主席李品仙集结重兵大举进攻皖江沿岸抗日根据地。同时,日寇的“扫荡”,也日益频繁,再加上汪精卫的建国军粉墨登场后,更以大批“反共”“清乡”小分队作为日寇“扫荡”的前锋。
这一年5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民国32年2月,新四军第七师在沿江北岸的陈瑶湖地区成立新四军“沿江挺进”团,林维先任团长;8~9月间,为了打通新5师与新7师之间的桥梁,新四军“沿江挺进团”奉命扩大武装,分别在桐东和桐南成立游击大队,不久,又在这两个大队之间交界处的白荡湖畔区域组建了“白荡湖游击队”,联合桐东和桐南这两营队伍协同作战,以反击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扫荡”与“清剿”。
民国33年1月, 三月十七日,勾结日寇116师团、十五师团六千多人,加上伪军四千多人,分九路向我七师中心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 敌116师团调动安庆、大通日伪军约三千人,向桐东和桐南根据地进行扫荡进攻,我新四军“沿江挺进”团主力遭到严重损失,桐东、桐南一带军政部门遭受极大破坏。史一迈和钱庭举等高级干部分别在大通的荷叶洲和桐南的黄泥冈英勇牺牲,日伪顽和地方土匪武装势力更加猖獗。
为了推动皖江沿岸一带革命的继续发展,根据新四军“沿江挺进团”首长林维先的申请,新四军首长决定任命黄彬(黄麻子)和陈定一前来沿江挺进团接任领导工作,并安排特勤处女处长崔丹丹掩护配合开展工作。
新四军“沿江挺进团”所处的桐庐一带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扼守沿江一带东西南北之咽喉,既是我新四军第5师与第7师运送军事物资的通道,又是皖江两岸交通的桥梁。正因为这样,这里的对敌斗争形势更是错综复杂,不仅有鬼子驻扎在镜子山和幕旗山一带犬养一郎与驻扎在铜陵大通一带岩松司令官的遥相呼应,也有汪伪建国军仲大炮与贾和尚的为虎作伥,除此以外,更有一群群地方武装势力自立门户、占山为王,他们不仅欺压百姓、互相火拼,而且有的甚至跟新四军作对,残害革命志士。
黄彬(黄麻子)和陈定一到任以后,根据上级指示首先对顽固不化的新桂系势力江子龙部和老牛埠的章淦势力予以坚决打击,同时又坚持不懈地分别对昆山飞燕樊英、江心洲的水老鼠刘小拉瓜,浮山骆驼王子陶二甩,昆山雕之子章三疤子以及二里半大刀会组织进行艰苦卓绝地说服改编工作,千方百计地引导他们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在改编二里半大刀会的工作中,新四军优秀干部黄彬和刘六亚同志不幸被害牺牲。
在改编江心洲的水老鼠刘小拉瓜的工作中,陈定一和崔丹丹也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是刘小拉瓜却是个反复无常的人物,虽然他在绑架了浮山女学生史玉梅的花票以后恶行有所收敛,但他始终玩弄翻云覆雨的把戏,一会儿去无为投向新四军,一会儿又逃回老巢投向国顽军。渡江前夕,他在长江南岸守敌刘汝明部55军军长曹福林的唆使下,在新7师师部无为开枪打死一名新四军战士老昂后裹挟妻子史玉梅逃回桐庐老家,成立第二自卫团,公开与人民为敌,充当国顽军的挡箭牌。
1949年4月18日,在我军解放幕旗山一役中,他的两个部下第一营营长徐超和第二营营长钱武魁率众投诚,他见大势已去,便又裹挟妻子史玉梅,在妹妹刘东红(第三营营长)、六叔刘福舟(特务营营长)等人的掩护下渡江南逃。在途经青阳时,遇到我皖南解放军的阻击,余部被消灭后,刘小拉瓜携“中正剑”和刘汝明发给的委任状继续南逃,史玉梅被陈定一、崔丹丹护送回到故乡。
陈定一、崔丹丹、国征宪以及章啸龙、史玉梅、刘静静在艰苦卓绝的人生道路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生死别、战友情,令人荡气回肠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