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26185
成片时长:约84分钟
阅读:7896
发表:2019/1/2
电影剧本
秦始皇启人权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国家版权局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国作登字-2018-A-A0087369】
一工匠:“大王,殉葬还用穿戴上盔甲吗?”
少年嬴政笑。
少年嬴政:“他们不是殉葬!我现在下令,为珍惜生命,一改要活人陪葬的风俗,建兵马俑,用兵马俑取代活人陪葬。他们被埋葬,供奉的是一种信仰,是珍惜生命的信仰。”
众工匠高兴。
众工匠:“可以制,可以制。”
少年嬴政:“士兵为信仰而征战更需要珍惜生命,所以还要制作战马、战车。”
众工匠高兴。
众工匠:“可以制,可以制。”
一臣:“坟墓可以开工吗?”
少年嬴政:“坟墓是信念。现实中不能完善的,在信念中要有所追求。至于我埋葬在哪?”
少年嬴政转身看着太监赵高。
少年嬴政:“哪都无所谓。”
太监赵高缩身。
太监赵高:“······”
众臣诧异。
吕不韦低声对一臣。
吕不韦:“再议,再议。”
场号:21
时间:日
人物:少年嬴政、李斯
场景:书房内
少年嬴政焦急地等待。
李斯进来。
少年嬴政:“这回拿来了多少?”
李斯将纸递给少年嬴政。
李斯:“还是国相《吕氏春秋》的章节。”
少年嬴政急急拿过来念。
少年嬴政:“凡是古代帝王的法度,都是与当时的时势相符合的。时势不能与法度一起流传下来,法度虽然流传到现在,还是不可以效法。所以要放弃古代帝王现成的法度,而取法于他们制定的法度依据。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据是什么呢?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据是人,而自己也是人。所以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别人与自己是相同的。有道之人,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由近的可以推知远的,由现在的可以推知古代的,由见到的可以推知见不到的。”
少年嬴政思考。
少年嬴政:“这与你以前拿来的《吕氏春秋》又有所不同。”
李斯:“有什么不同?”
少年嬴政:“以前的都是要遵循天地的规律而行,这次又提倡放弃古代帝王现成的法度?公孙鞅的变法不是使得秦国强大?”
李斯:“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秦朝不是一直就是强国,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人所为,秦朝的发展,是几代人的奋斗结果。”
少年嬴政找出一纸,念。
少年嬴政:“览·审应览重点:因为事情的演变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思想也是有起因的,所以,君主要想成就大事得具备条件,事前得做准备。也因为人的言不由衷,所以君主不可单听言辞,得能听出弦外之音,观察出言语之外的东西,因此要言语谨慎,言而有信,并善于用意会表达要表达的意思。”
少年嬴政思索着。
少年嬴政:“事情的演变是无穷无尽的,事前得做准备······因此而变!”
少年嬴政转念问李斯。
少年嬴政:“秦国原来是什么样?”
李斯:“秦人本是关西一马夫,商汤伐夏桀的时候,嬴姓先祖费昌担任商汤的御用司机,帮助商汤在鸣条一举击败夏王大军,实现改朝换代。后来嬴姓一族就一直负责商周王室的驯马与养畜,周穆王是个爱周游天下的天子,为他驾车的也是秦人先祖造父。随后周幽王被杀,导致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秦人才因为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列国争雄,诸侯争霸,但秦国地处边陲,且出身卑微,长期不入中原大国的法眼。让秦国第一次跻身大国之列的是春秋时的秦穆公,秦穆公的主要做法是用贤,大量从外国吸纳优秀贤才进入秦国为官,这其中就包括用五张羊皮换来的七十岁老人百里奚。”
少年嬴政:“看!,人还是关键!”
少年嬴政又找出一张纸,念。
少年嬴政:“论·士容论的重点:君主治理国家就像种地一样,种它的是人,生它的是地,养它的是天,要合乎时宜、事宜才能有收获。人才是根本!”
李斯:“秦国称霸崛起最大的阻碍是地理位置。秦国地处关中,东西南北有四大关隘相守,是天赐之地。然而这也同样制约了秦国的对外扩张,秦国要想东出,一个巨大的晋国挡在门口,让秦国不可能出兵逐鹿中原。等了多少年,秦穆公终于等来一个最好的机会,就是一代霸主晋文公去世,新君刚立,而恰逢郑国也死了君主,秦穆公的计划是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大将率军悄悄越过晋国领土,奇袭郑国。郑国是位处中原的老牌公国,灭了它就可以奠定霸业。”
少年嬴政关切地。
少年嬴政:“但很不幸,这一支大军被一个爱国的牛贩子给骗了,这个叫弦高的牛贩假装郑国使者,在中途拦住秦国大军献上自己的牛作为国礼。孟明视知道郑国早有防备,只好撤兵,路上再次经过晋国境内,便没有来时的那般幸运。晋国大将先轸在崤山伏击了秦军,秦军全军沦陷无一人生还,三名元帅全部做了俘虏。崤之战成为秦国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战事,整个春秋时期,秦国都无法向东扩张一尺一寸。”
少年嬴政惋惜地。
少年嬴政:“可惜。”
李斯:“直到秦孝公即位被视为秦国由弱转强的标志,励精图治的秦孝公向天下发布求贤诏,发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呼声,吸引一代改革大才公孙鞅由魏入秦,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浪潮。”
少年嬴政感叹地。
少年嬴政:“还是得变呀!”
李斯:“其实在当时的战国,各国均知道变法图强的道理,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都搞得轰轰烈烈,但往往是人亡政息。”
少年嬴政:“汇总一下变法的内容。”
李斯:“变法包括: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加强国家的集权。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方便了税收和交换。对赋税制和俸禄制度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之法规定:农民“致粟帛多者”可免除徭役或租税,不努力耕作或弃本逐末者全家被罚为仆人。而且,凡有二子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赋’。后来,又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权,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
少年嬴政:“嘿!这为中央集权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就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李斯:“第三,避私斗,奖励战功。按军功大小取得贵族爵位,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按贵族爵位高低分配田宅,无军功者不可得爵,私斗者受罚。”
少年嬴政:“什么是‘军功爵’?”
李斯:“‘军功爵’是以上缴杀敌首级数作为晋爵受奖的依据。此举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官制,士兵斩一敌军官马上可晋一级爵位,较之魏国只赏铜八两的规定高得多。有了军功即使是仆人也可以得到升官,没有军功即使是过去的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待遇。”
少年嬴政:“这个好!立军功者升官晋爵,能极大地刺激生产积极性和为国作战的勇气。”
李斯:“其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迅速使得秦国从一个西方不起眼的弱国变成为强国。”
少年嬴政:“弱民?还得变!”
少年嬴政又拿出一纸,念。
少年嬴政:“纪·孟春纪重点: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少年嬴政又拿出一纸,念。
少年嬴政:“纪·孟夏纪重点:君主、帝王更要学习,接受熏陶、教化,依靠众人统治人民,开创成就大业。”
少年嬴政又拿出一纸,念。
少年嬴政:“纪·季春纪重点:君主、帝王的治理之道要洞察天地、洞察人,效法天地的善于变化成就大业。”
李斯:“大王圣明!”
场号:22
时间:夜
人物:少年嬴政
场景:书房内
少年嬴政坐着拿着纸轻声自语。
少年嬴政:“《吕氏春秋》的‘春’为播种。‘秋’为收获。在讲播种与收获之间的关系中分出纪、览、论三篇,‘纪’本指丝缕的头绪;‘览’为观看、阅读;‘论’为分析和说明。这也就在讲播种与收获之间的关系中,先讲‘纪’ 播种与收获因果间丝缕的头绪,再看‘览’、播种与收获的因果,然后再‘论’,加以分析和说明其中的道理,可见《吕氏春秋》满篇都是君主应该怎样想,怎样做,怎样听,怎样看,应该有怎样的胸怀,怎样的抱负,怎样的责任,怎样治理国家,怎样消除灾难,以及伦理道德、各种利害关系的因果。”
少年嬴政放下纸,起来来回低头渡步,然后又回到坐上拿起纸。
少年嬴政:“审分览篇章的‘不二’和‘执一’,和仲夏纪篇的‘大乐’一节,着重有 ‘执一’‘抟’国家这样的观念,强调用‘一’治理国家。天地阴阳不改变规律,生成的万物却各不相同。眼睛不丧失视力,就能分辨出黑自的差别,耳朵不丧失听力,就能听出清浊不同的乐音。称王的人掌握住根本,就能成为万物的主宰。军队一定要有将帅,这是为了用来统一军队的行动,国家一定要有君主,这是为了用来统一全国的行动,天下一定要有天子,这是为了用来统一天下的行动,天子一定要掌握住根本,这是为了使权力集中。统一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统一就会造成天下大乱。譬如并排驾驭四匹马,让四个人每人拿一根马鞭,那就连街门都出不去,这就是因为行动不统一啊。”
少年嬴政愤恨地放下纸,然后又拿起。
少年嬴政:“所以,‘一’处于制约、支配的地位,‘两’处于服从、听命的地位。先代圣人弃‘两’用‘一’,因此知道万物生成的真谛。所以,能够用‘一’处理政事的,可以使君臣快乐,远近和睦,人民欢悦,兄弟和谐,能够用‘一’修养身心的,可以免于灾害,终其天年,保全天性;能够用‘一’治理国家的,可以使奸邪远离,贤人来归,实现大治,能够用‘一’治理天下的,可以使寒暑适宜,风雨适时,成为圣人。懂得用‘一’就聪明,持‘两’就惑乱。”
少年嬴政奋奋地站起,把纸拍在案上。
特写:少年嬴政一脸的刚毅。
场号:23
时间:日
人物:少年嬴政、李斯
场景:书房内
少年嬴政正在看书。
李斯兴高采烈地闯进。
李斯:“大王,请看韩非的著作!”
少年嬴政:“韩非?”
李斯:“韩非将公孙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
少年嬴政高兴的站起,迫不及待的拿过书翻阅。
李斯:“韩非的主要主张是依法治国;改革图强;中央集权;法家与儒家的融合。”
少年嬴政一边翻阅书,一边说。
少年嬴政:“用儒家的主张靠礼的道德来治理百姓?用法家的主张以法治国?嗯!儒家的主张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两者都必不可少。”
李斯:“韩非将老子的学说和荀子的学说融为一体,集儒、道、墨、法的精华于一身。”
少年嬴政:“佩服!佩服!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就是死也无憾了!”
李斯高兴地挑起大拇指。
李斯:“如此,大王即能执政了!”
场号:24
时间:夜
人物:青年嬴政(22岁)
场景:屋内醉饮
青年嬴政:“执政?父为子纲,等吧!等吧!如果你吕不韦不是我的生父,本王岂能容忍有王位也到了冠礼的年龄却还要等?岂能容忍臣子著书对君王指手画脚?要知道,臣子对君王指手画脚是欺君罔上,是灭九族的死罪。”
青年嬴政又喝下酒。
青年嬴政:“等。”
场号:25
时间:日
人物:青年嬴政(22岁)、太监赵高
场景:书房内
太监赵高:“国相差人送来《吕氏春秋》的篇章。”
青年嬴政喜。
青年嬴政:“国相著书,扬我大秦威风!呈上来”
太监赵高近前、呈上。
青年嬴政打开书卷。
特写:滚动字幕加吕不韦画外音:“序意:‘汝能法之,为民父母’,‘你能够效法它们,可以做人民的父母了!’”同时,滚动的字幕烁烁放光。
青年嬴政眼前出现吕不韦拖着劳累的身躯彻夜疾书的情景(蒙太奇)
青年嬴政:“在王室内宣见国相。”
太监赵高:“遵旨。”
太监赵高退下。
场号:26
时间:夜
人物:青年嬴政(22岁)、吕不韦、太监赵高
场景:屋内
青年嬴政:“对如何治理国家,国相还有何高见?”
吕不韦:“有皇天在上,大地在下,你能够效法它们,可以做人民的父母了。天要顺行,顺行才能生万物。地耍牢固,牢固万物才得安宁。人要诚信,诚信才能被听用。天地人三者都各得其所,就可以无为而行了。行的意思,就是行天之道。行天之道,顺地之理,人就可以去掉私心了。带着私心去看,就会使眼睛什幺也看不见,带着私心去听,就会使耳朵什么也听不见,带着私心去考虑问题,就会使心狂没有准则。眼晴、耳朵和心都为私而施用,严重了就会使思想不能公正。思想不公正,那么福就会一天天衰减,灾就会一天天兴盛,这个道理,从太阳偏斜必定西落的现象中可以看出来。”
青年嬴政点头。
吕不韦:“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相和,不只生长一种物类。甘露时雨,不偏私一物。万民之主,不偏粗一人。”
青年嬴政点头。
吕不韦:“所谓道,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也无法描绘出形状。有谁能够懂得在不见中包含着见,在不闻中包含着闻,在无形中包含着形,那他就差不多懂得道了。道这个东西是最精妙的,无法描绘出它的形状,无法给它命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它‘太一’,所谓‘一’处于制约、支配的地位,‘二’处于服从、听命的地位,先代圣人弃‘二’用‘一’,因此知道万物生成的真谛。”
青年嬴政:“先人用‘一’怎么不中央集权啊?那样就没有战争了。”
吕不韦:“夏朝的时候华夏还都是部落呢,那个时候连统一的民族都没有,南边百越,北边东夷,西夏、华夏族还没合并,是个混乱无序的社会,都是声望决定一切,到西周的时候也只是把这种声望合并制度发扬到最高境界罢了。秦完成的民族融合也是如此。怎么中央集权啊!”
青年嬴政:“能没有战争吗?”
吕不韦:“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有停止战争。战争的由来相当久远了,它是和人类一起产生的。”
青年嬴政:“用‘一’能废止战争吗?”
吕不韦:“战争是不可废止的。战争就象水和火一样,善于利用它就会造福于人,不善于利用它就会造成灾祸,还象用药绐人治病一样,用良药就能把人救活,用毒药就能把人杀死。正义的战争正是治理天下的一副良药啊!”
青年嬴政:“怎么利用战争?”
吕不韦:“凡给天下人民作君主的,考虑施政大计莫如扶植有德,消除暴虐,奖赏正义,惩罚不义。”
青年嬴政:“奖赏?惩罚?”
吕不韦:“用兵之前,先发布檄文,檄文说:‘太军到此,为拯救百姓的生命。昏君在上,荒淫无遭,傲慢自大,迷乱怠惰,贪婪暴虞,残害民众,狂妄凶狠,自以为是,屏弃圣王法制,诋毁先王,排斥毁谤先代法典,上不顺承天意,下不爱护百姓,征敛不止,责求无度,刑杀无辜,奖赏不当。象这样的人,是上天诛灭的对象,是人们共同的仇敌,根本不配作国君。如今大军到此,要诛灭不配作国君的人,除掉人民的仇敌,顺应上天的意旨。士民百姓中如有违背上天意旨,救助人民仇敌的,一律处死,井杀死全家,绝不赦免。有能率领一家归顺的,赏给他一家作为俸禄;率领一里归顺的,赏给他一里作为俸禄,率领一乡归顺的,赏给他一乡作为俸禄,率领一邑归顺的,赏给他一邑作为俸禄率领国都士民百姓归顺的,把国都赏给他作俸禄。’”
少年嬴政笑。
少年嬴政:“他们不是殉葬!我现在下令,为珍惜生命,一改要活人陪葬的风俗,建兵马俑,用兵马俑取代活人陪葬。他们被埋葬,供奉的是一种信仰,是珍惜生命的信仰。”
众工匠高兴。
众工匠:“可以制,可以制。”
少年嬴政:“士兵为信仰而征战更需要珍惜生命,所以还要制作战马、战车。”
众工匠高兴。
众工匠:“可以制,可以制。”
一臣:“坟墓可以开工吗?”
少年嬴政:“坟墓是信念。现实中不能完善的,在信念中要有所追求。至于我埋葬在哪?”
少年嬴政转身看着太监赵高。
少年嬴政:“哪都无所谓。”
太监赵高缩身。
太监赵高:“······”
众臣诧异。
吕不韦低声对一臣。
吕不韦:“再议,再议。”
场号:21
时间:日
人物:少年嬴政、李斯
场景:书房内
少年嬴政焦急地等待。
李斯进来。
少年嬴政:“这回拿来了多少?”
李斯将纸递给少年嬴政。
李斯:“还是国相《吕氏春秋》的章节。”
少年嬴政急急拿过来念。
少年嬴政:“凡是古代帝王的法度,都是与当时的时势相符合的。时势不能与法度一起流传下来,法度虽然流传到现在,还是不可以效法。所以要放弃古代帝王现成的法度,而取法于他们制定的法度依据。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据是什么呢?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据是人,而自己也是人。所以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别人与自己是相同的。有道之人,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由近的可以推知远的,由现在的可以推知古代的,由见到的可以推知见不到的。”
少年嬴政思考。
少年嬴政:“这与你以前拿来的《吕氏春秋》又有所不同。”
李斯:“有什么不同?”
少年嬴政:“以前的都是要遵循天地的规律而行,这次又提倡放弃古代帝王现成的法度?公孙鞅的变法不是使得秦国强大?”
李斯:“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秦朝不是一直就是强国,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人所为,秦朝的发展,是几代人的奋斗结果。”
少年嬴政找出一纸,念。
少年嬴政:“览·审应览重点:因为事情的演变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思想也是有起因的,所以,君主要想成就大事得具备条件,事前得做准备。也因为人的言不由衷,所以君主不可单听言辞,得能听出弦外之音,观察出言语之外的东西,因此要言语谨慎,言而有信,并善于用意会表达要表达的意思。”
少年嬴政思索着。
少年嬴政:“事情的演变是无穷无尽的,事前得做准备······因此而变!”
少年嬴政转念问李斯。
少年嬴政:“秦国原来是什么样?”
李斯:“秦人本是关西一马夫,商汤伐夏桀的时候,嬴姓先祖费昌担任商汤的御用司机,帮助商汤在鸣条一举击败夏王大军,实现改朝换代。后来嬴姓一族就一直负责商周王室的驯马与养畜,周穆王是个爱周游天下的天子,为他驾车的也是秦人先祖造父。随后周幽王被杀,导致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秦人才因为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列国争雄,诸侯争霸,但秦国地处边陲,且出身卑微,长期不入中原大国的法眼。让秦国第一次跻身大国之列的是春秋时的秦穆公,秦穆公的主要做法是用贤,大量从外国吸纳优秀贤才进入秦国为官,这其中就包括用五张羊皮换来的七十岁老人百里奚。”
少年嬴政:“看!,人还是关键!”
少年嬴政又找出一张纸,念。
少年嬴政:“论·士容论的重点:君主治理国家就像种地一样,种它的是人,生它的是地,养它的是天,要合乎时宜、事宜才能有收获。人才是根本!”
李斯:“秦国称霸崛起最大的阻碍是地理位置。秦国地处关中,东西南北有四大关隘相守,是天赐之地。然而这也同样制约了秦国的对外扩张,秦国要想东出,一个巨大的晋国挡在门口,让秦国不可能出兵逐鹿中原。等了多少年,秦穆公终于等来一个最好的机会,就是一代霸主晋文公去世,新君刚立,而恰逢郑国也死了君主,秦穆公的计划是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大将率军悄悄越过晋国领土,奇袭郑国。郑国是位处中原的老牌公国,灭了它就可以奠定霸业。”
少年嬴政关切地。
少年嬴政:“但很不幸,这一支大军被一个爱国的牛贩子给骗了,这个叫弦高的牛贩假装郑国使者,在中途拦住秦国大军献上自己的牛作为国礼。孟明视知道郑国早有防备,只好撤兵,路上再次经过晋国境内,便没有来时的那般幸运。晋国大将先轸在崤山伏击了秦军,秦军全军沦陷无一人生还,三名元帅全部做了俘虏。崤之战成为秦国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战事,整个春秋时期,秦国都无法向东扩张一尺一寸。”
少年嬴政惋惜地。
少年嬴政:“可惜。”
李斯:“直到秦孝公即位被视为秦国由弱转强的标志,励精图治的秦孝公向天下发布求贤诏,发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呼声,吸引一代改革大才公孙鞅由魏入秦,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浪潮。”
少年嬴政感叹地。
少年嬴政:“还是得变呀!”
李斯:“其实在当时的战国,各国均知道变法图强的道理,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都搞得轰轰烈烈,但往往是人亡政息。”
少年嬴政:“汇总一下变法的内容。”
李斯:“变法包括: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加强国家的集权。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方便了税收和交换。对赋税制和俸禄制度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之法规定:农民“致粟帛多者”可免除徭役或租税,不努力耕作或弃本逐末者全家被罚为仆人。而且,凡有二子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赋’。后来,又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权,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
少年嬴政:“嘿!这为中央集权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就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李斯:“第三,避私斗,奖励战功。按军功大小取得贵族爵位,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按贵族爵位高低分配田宅,无军功者不可得爵,私斗者受罚。”
少年嬴政:“什么是‘军功爵’?”
李斯:“‘军功爵’是以上缴杀敌首级数作为晋爵受奖的依据。此举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官制,士兵斩一敌军官马上可晋一级爵位,较之魏国只赏铜八两的规定高得多。有了军功即使是仆人也可以得到升官,没有军功即使是过去的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待遇。”
少年嬴政:“这个好!立军功者升官晋爵,能极大地刺激生产积极性和为国作战的勇气。”
李斯:“其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迅速使得秦国从一个西方不起眼的弱国变成为强国。”
少年嬴政:“弱民?还得变!”
少年嬴政又拿出一纸,念。
少年嬴政:“纪·孟春纪重点: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少年嬴政又拿出一纸,念。
少年嬴政:“纪·孟夏纪重点:君主、帝王更要学习,接受熏陶、教化,依靠众人统治人民,开创成就大业。”
少年嬴政又拿出一纸,念。
少年嬴政:“纪·季春纪重点:君主、帝王的治理之道要洞察天地、洞察人,效法天地的善于变化成就大业。”
李斯:“大王圣明!”
场号:22
时间:夜
人物:少年嬴政
场景:书房内
少年嬴政坐着拿着纸轻声自语。
少年嬴政:“《吕氏春秋》的‘春’为播种。‘秋’为收获。在讲播种与收获之间的关系中分出纪、览、论三篇,‘纪’本指丝缕的头绪;‘览’为观看、阅读;‘论’为分析和说明。这也就在讲播种与收获之间的关系中,先讲‘纪’ 播种与收获因果间丝缕的头绪,再看‘览’、播种与收获的因果,然后再‘论’,加以分析和说明其中的道理,可见《吕氏春秋》满篇都是君主应该怎样想,怎样做,怎样听,怎样看,应该有怎样的胸怀,怎样的抱负,怎样的责任,怎样治理国家,怎样消除灾难,以及伦理道德、各种利害关系的因果。”
少年嬴政放下纸,起来来回低头渡步,然后又回到坐上拿起纸。
少年嬴政:“审分览篇章的‘不二’和‘执一’,和仲夏纪篇的‘大乐’一节,着重有 ‘执一’‘抟’国家这样的观念,强调用‘一’治理国家。天地阴阳不改变规律,生成的万物却各不相同。眼睛不丧失视力,就能分辨出黑自的差别,耳朵不丧失听力,就能听出清浊不同的乐音。称王的人掌握住根本,就能成为万物的主宰。军队一定要有将帅,这是为了用来统一军队的行动,国家一定要有君主,这是为了用来统一全国的行动,天下一定要有天子,这是为了用来统一天下的行动,天子一定要掌握住根本,这是为了使权力集中。统一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统一就会造成天下大乱。譬如并排驾驭四匹马,让四个人每人拿一根马鞭,那就连街门都出不去,这就是因为行动不统一啊。”
少年嬴政愤恨地放下纸,然后又拿起。
少年嬴政:“所以,‘一’处于制约、支配的地位,‘两’处于服从、听命的地位。先代圣人弃‘两’用‘一’,因此知道万物生成的真谛。所以,能够用‘一’处理政事的,可以使君臣快乐,远近和睦,人民欢悦,兄弟和谐,能够用‘一’修养身心的,可以免于灾害,终其天年,保全天性;能够用‘一’治理国家的,可以使奸邪远离,贤人来归,实现大治,能够用‘一’治理天下的,可以使寒暑适宜,风雨适时,成为圣人。懂得用‘一’就聪明,持‘两’就惑乱。”
少年嬴政奋奋地站起,把纸拍在案上。
特写:少年嬴政一脸的刚毅。
场号:23
时间:日
人物:少年嬴政、李斯
场景:书房内
少年嬴政正在看书。
李斯兴高采烈地闯进。
李斯:“大王,请看韩非的著作!”
少年嬴政:“韩非?”
李斯:“韩非将公孙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
少年嬴政高兴的站起,迫不及待的拿过书翻阅。
李斯:“韩非的主要主张是依法治国;改革图强;中央集权;法家与儒家的融合。”
少年嬴政一边翻阅书,一边说。
少年嬴政:“用儒家的主张靠礼的道德来治理百姓?用法家的主张以法治国?嗯!儒家的主张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两者都必不可少。”
李斯:“韩非将老子的学说和荀子的学说融为一体,集儒、道、墨、法的精华于一身。”
少年嬴政:“佩服!佩服!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就是死也无憾了!”
李斯高兴地挑起大拇指。
李斯:“如此,大王即能执政了!”
场号:24
时间:夜
人物:青年嬴政(22岁)
场景:屋内醉饮
青年嬴政:“执政?父为子纲,等吧!等吧!如果你吕不韦不是我的生父,本王岂能容忍有王位也到了冠礼的年龄却还要等?岂能容忍臣子著书对君王指手画脚?要知道,臣子对君王指手画脚是欺君罔上,是灭九族的死罪。”
青年嬴政又喝下酒。
青年嬴政:“等。”
场号:25
时间:日
人物:青年嬴政(22岁)、太监赵高
场景:书房内
太监赵高:“国相差人送来《吕氏春秋》的篇章。”
青年嬴政喜。
青年嬴政:“国相著书,扬我大秦威风!呈上来”
太监赵高近前、呈上。
青年嬴政打开书卷。
特写:滚动字幕加吕不韦画外音:“序意:‘汝能法之,为民父母’,‘你能够效法它们,可以做人民的父母了!’”同时,滚动的字幕烁烁放光。
青年嬴政眼前出现吕不韦拖着劳累的身躯彻夜疾书的情景(蒙太奇)
青年嬴政:“在王室内宣见国相。”
太监赵高:“遵旨。”
太监赵高退下。
场号:26
时间:夜
人物:青年嬴政(22岁)、吕不韦、太监赵高
场景:屋内
青年嬴政:“对如何治理国家,国相还有何高见?”
吕不韦:“有皇天在上,大地在下,你能够效法它们,可以做人民的父母了。天要顺行,顺行才能生万物。地耍牢固,牢固万物才得安宁。人要诚信,诚信才能被听用。天地人三者都各得其所,就可以无为而行了。行的意思,就是行天之道。行天之道,顺地之理,人就可以去掉私心了。带着私心去看,就会使眼睛什幺也看不见,带着私心去听,就会使耳朵什么也听不见,带着私心去考虑问题,就会使心狂没有准则。眼晴、耳朵和心都为私而施用,严重了就会使思想不能公正。思想不公正,那么福就会一天天衰减,灾就会一天天兴盛,这个道理,从太阳偏斜必定西落的现象中可以看出来。”
青年嬴政点头。
吕不韦:“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相和,不只生长一种物类。甘露时雨,不偏私一物。万民之主,不偏粗一人。”
青年嬴政点头。
吕不韦:“所谓道,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也无法描绘出形状。有谁能够懂得在不见中包含着见,在不闻中包含着闻,在无形中包含着形,那他就差不多懂得道了。道这个东西是最精妙的,无法描绘出它的形状,无法给它命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它‘太一’,所谓‘一’处于制约、支配的地位,‘二’处于服从、听命的地位,先代圣人弃‘二’用‘一’,因此知道万物生成的真谛。”
青年嬴政:“先人用‘一’怎么不中央集权啊?那样就没有战争了。”
吕不韦:“夏朝的时候华夏还都是部落呢,那个时候连统一的民族都没有,南边百越,北边东夷,西夏、华夏族还没合并,是个混乱无序的社会,都是声望决定一切,到西周的时候也只是把这种声望合并制度发扬到最高境界罢了。秦完成的民族融合也是如此。怎么中央集权啊!”
青年嬴政:“能没有战争吗?”
吕不韦:“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有停止战争。战争的由来相当久远了,它是和人类一起产生的。”
青年嬴政:“用‘一’能废止战争吗?”
吕不韦:“战争是不可废止的。战争就象水和火一样,善于利用它就会造福于人,不善于利用它就会造成灾祸,还象用药绐人治病一样,用良药就能把人救活,用毒药就能把人杀死。正义的战争正是治理天下的一副良药啊!”
青年嬴政:“怎么利用战争?”
吕不韦:“凡给天下人民作君主的,考虑施政大计莫如扶植有德,消除暴虐,奖赏正义,惩罚不义。”
青年嬴政:“奖赏?惩罚?”
吕不韦:“用兵之前,先发布檄文,檄文说:‘太军到此,为拯救百姓的生命。昏君在上,荒淫无遭,傲慢自大,迷乱怠惰,贪婪暴虞,残害民众,狂妄凶狠,自以为是,屏弃圣王法制,诋毁先王,排斥毁谤先代法典,上不顺承天意,下不爱护百姓,征敛不止,责求无度,刑杀无辜,奖赏不当。象这样的人,是上天诛灭的对象,是人们共同的仇敌,根本不配作国君。如今大军到此,要诛灭不配作国君的人,除掉人民的仇敌,顺应上天的意旨。士民百姓中如有违背上天意旨,救助人民仇敌的,一律处死,井杀死全家,绝不赦免。有能率领一家归顺的,赏给他一家作为俸禄;率领一里归顺的,赏给他一里作为俸禄,率领一乡归顺的,赏给他一乡作为俸禄,率领一邑归顺的,赏给他一邑作为俸禄率领国都士民百姓归顺的,把国都赏给他作俸禄。’”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