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舞台剧剧本
炎火铸魂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黄兴(大声介绍):诸位,这便是我们日夜期盼的章太炎先生!
孙中山(快步上前,紧握章太炎之手):太炎兄,久违了!你能平安达到,实乃我革命之幸事!
章太炎(感慨万千,声音略带哽咽):逸仙兄,此番重见天日,全赖同志们的支持与努力。只是……(低头沉思,眼含泪光)邹容兄弟,他……
孙中山(轻拍其背,安慰道):太炎兄,邹容虽逝,其志永存。我们当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前行。
(掌声雷动,周树人上前献花)
周树人(恭敬):太炎先生,欢迎归来!
章太炎(接过花,感激):多谢,多谢各位同袍。
秋瑾(快步上前,伸出右手):太炎先生,一路上辛苦了!
黄兴(在一旁介绍):这位便是徐锡麟的表妹——秋瑾女士。
章太炎(与秋瑾握手,目光中满是敬意):你便是鉴湖女侠秋瑾?真是女中豪杰呀!
秋瑾:太炎先生过奖了!
章太炎:徐锡麟呢?他怎未同来?
秋瑾:太炎先生,我表哥上月已回国,忙于国内事务。
章太炎(感慨):他在我入狱期间,积极援助,出钱出力,此情此景,我铭记于心。
(孙中山站上前,提议发言)
孙中山:诸位,让我们请太炎先生说两句吧。
(众人安静下来,目光聚焦章太炎,章太炎环视四周,声音洪亮)
章太炎:各位同仁,各位同学,既然孙先生让我说两句,那就说两句,今日我章太炎站在这里,心中满是感慨。你们或许听过我的外号——‘章疯子’,今日,就让我来说说这‘疯’字从何而来。
(台下听众凝神静听。)
章太炎(继续):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者,皆非寻常之辈,必得有那么一点‘神经病’。这‘神经病’,非是疯癫痴狂,而是对理想之执着,对信念之坚守,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最怕的是在富贵利禄面前,这‘神经病’突然痊愈,那才是真悲哀!
(台下掌声雷动。)
章太炎:我离开日本已三四年,我记得那年初遇中山先生时,那时能称同志者,寥寥无几。不料在三年以后,能助我张目之人,比那时多百倍、千倍!这说明什么?说明革命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腐朽的满清政府,终将被这浩浩荡荡的革命洪流推翻!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崭新的共和国家,必将在我们手中建立,我的祖国定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演讲结束,全场沸腾,欢呼声此起彼伏。)
【画外音】章太炎先生的归来,不仅为革命队伍增添了新的力量,更激发了每一位革命志士的斗志。他迅速投身于革命活动,加入同盟会,担任《民报》主编,用笔杆子继续为革命事业摇旗呐喊,更欲广收门徒,其中一位,将深刻影响后世文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
场景一:《民报》出版社内
(章太炎身着长袍,手持折扇,立于讲台前,一手粉笔,一手烟卷,激情四溢地演讲着。)
章太炎:同学们,吾辈虽身处异邦,然心向中华,志在革新。国学之精髓,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人必定剿绝。
(此时,秋瑾带着周树人缓缓步入,未打扰方才的演讲,静静坐在后排。)
章太炎: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
(突然,章太炎讲到兴起,竟以烟卷代替粉笔,在黑板上勾勒起来,引来一阵欢笑。)
章太炎:今日的课就到这里,望诸位周末勿要迟到,学问之道,在于持之以恒。
(学生陆续离开,秋瑾与周树人上前。)
秋瑾:太炎先生,别来无恙。
章太炎(微笑):哦?秋瑾妹子,何事让你亲自跑一趟?
秋瑾:我即将归国,临行前,想为你引荐一位青年才俊,愿入你门下。
章太炎(打量周树人):哦?这位是……
周树人:先生好,学生周树人,字豫才。
章太炎:豫才?我看你怎么有些眼熟呢?
秋瑾:您忘了,在您的欢迎会上,他曾有幸为您献上花束。
章太炎:(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你!你是不是每周周末,都来听我讲课?
周树人:是的,先生之教诲,如春风化雨,令我受益匪浅。
章太炎(点头微笑):好好好,来我们坐下说。
(三人围坐,气氛有些凝重。)
周树人(犹豫片刻):先生,学生有一事,心中郁结已久,不知当讲不当讲。
章太炎(鼓励地):但说无妨,吾等交流,贵在真诚。
周树人:学生曾就读于张之洞创办的南京水师学堂,那里的教育似乎仍停留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旧框架里,人们对新思想排斥,对封建旧思想固守。
章太炎(皱眉):张之洞此人,我当年痛骂他一番,实在不亏!他虽提倡洋务,但骨子里仍是守旧之辈。
周树人:更让人痛心的是,那里的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何人,还假借科学之名,行封建迷信之实。
章太炎(愤怒地):这种教育,岂不是误人子弟!
(章太炎情绪激动,起身踱步,周树人与秋瑾面面相觑,神色凝重。)
章太炎(怒不可遏):哼!这南皮子,想当年,《苏报》一案,他勾结列强,打压革命,致使多少志士仁人含冤受屈!想我邹容小弟英才,竟遭此不幸,实乃国之悲哀!
周树人:先生所言极是,学生正是自那时起,便知医术虽能救人身体,却难救人心。故而弃医从文,愿以我血荐轩辕,唤醒民众,共赴国难。
(气氛凝重后转为温馨,章太炎缓缓坐下,目光温和。)
章太炎:豫才,你的经历与见解,让我看到了你的决心与智慧。我愿收你为徒,共赴国难,以文化之力,唤醒沉睡之民。
周树人(跪拜):弟子周树人,定当勤勉不辍,不负师恩,以文字唤醒国民,共赴革命大业!
(章太炎扶起周树人,三人相视一笑,气氛转暖。)
章太炎(爽朗):好!今日双喜临门,一来我收了高徒,二来为秋瑾送行。我请你们喝酒去,不醉不归!
秋瑾:太炎先生,你的哪里还有酒钱啊?
章太炎(指了指自己的长衫,大笑):哈哈,为这等重要时刻,我只能忍痛割爱,卖了我这件最爱的长衫了。
(三人并肩走出报馆,灯光缓缓暗下,幕布缓缓落下。)
【画外音】1907年2月,秋瑾自日本归国后,心怀壮志,重返绍兴。此时,徐锡麟已稳坐安庆警察学堂监督之位,密谋起义。两人遥相呼应,誓要掀翻腐朽清廷,不久,一场悲剧悄然酝酿……
场景一:东京《民报》出版社内
(灯光聚焦于右二区域,章太炎正伏案疾书,周树人匆匆而入,神色凝重。)
周树人(沉重地):太炎先生,我刚刚收到国内关于浙皖的急报……
章太炎(震惊,拍案而起):浙皖?莫非是和秋瑾、徐锡麟有关?
周树人:先生,徐锡麟兄在安庆行动了,但……情况不妙。
章太炎(眉头紧锁):说来听听。
周树人:7月6日,徐锡麟孤注一掷,刺杀巡抚恩铭,不幸被捕。他遭受了……剖腹挖心之酷刑,英勇就义。
章太炎(抬头,震惊):什么?!这世道,竟如此残酷!
场景二:安庆刑场(舞台右一区域)
(一束追光打在徐锡麟身上,他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一个严厉而残酷的声音发出质问。)
问:大胆徐锡麟,恩铭大人对你恩重如山,你却恩将仇报,该当何罪?
徐锡麟:今日一搏,非为个人荣辱,实为天下苍生。恩铭虽待我不薄,但革命之路,不容退缩。
问:来人呀,将徐锡麟处以极刑!
徐锡麟(仰天大笑):功名富贵,非所乐意,今日得此,死亦无憾。
(徐锡麟的形象逐渐模糊,象征着他英勇就义。)
【画外音】年仅33岁的徐锡麟被捕后惨遭剖腹挖心之酷刑,更为残酷的是恩铭的卫兵们还将徐锡麟的颗心脏炒熟下酒。7月7日,湖广总督张之洞闻讯,立即派遣同族侄曾孙浙江巡抚张曾扬等人前往安徽镇压。
场景三:湖广总督府
(舞台左二区域,张之洞与张曾扬站立,张之洞手持令箭,神情严肃。)
张之洞(严厉):曾扬,我命你即刻与第八镇统制张彪、湖北候补道李孺率新军两营、炮兵一队并兵轮两艘前往安徽,协同贵福大人平息事态,捉拿秋瑾等余孽,绝不能让革命之火蔓延!
张曾扬(躬身):遵命,曾祖大人。
(张之洞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冷酷与决绝。)
【画外音】7月10日,秋瑾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7月13日,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
场景四:刑场,秋瑾就义
(左一区域,灯光聚焦秋瑾,张曾扬出场,手持斩令。)
张曾扬(冷酷无情):秋瑾,你可知罪?
秋瑾(昂首挺胸,目光如炬):我何罪之有?只恨未能亲眼见证革命成功!
张曾扬:给我斩!
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也许我们今天做的事,只有后辈才能看到!
(张曾扬下令,刑场行刑声起,秋瑾形象渐渐模糊,背景音乐悲壮。)
【画外音】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灯光回到二区域,章太炎悲愤交加,周树人安慰。)
章太炎(悲愤交加):张之洞,这清廷的走狗,你自诩为洋务先驱,实则不过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邹容之死,徐锡麟之难,秋瑾之壮烈,皆因他等保守势力!我要以笔为剑,揭露其真面目!
周树人:先生所言极是,我们当继续宣传革命思想,唤醒民众,让这黑暗的时代早日终结。
章太炎(决绝):我要画一幅‘现代汉奸之真相’,将张之洞等人倒置其头颅于胯下,以示天下!同时,我们《民报》特刊《天讨》,定要揭露他们的罪行,激励革命斗志!
(章太炎愤笔疾书,周树人站在一旁,眼神中充满悲愤与敬仰。)
章太炎(咬牙切齿,挥毫泼墨):南皮子,镇压我中华儿女,你愧对祖先,愧对百姓,我定要让你遗臭万年!我章太炎,今日在此发誓,定要推翻你这满清腐朽的统治,还我中华一个朗朗乾坤!
(画成,画面震撼。)
周树人(赞叹):先生此画一出,必将震动天下!
章太炎:将此画于《民报》发布,让世人看清清廷的真面目,也让张之洞之流无所遁形!
(大幕缓缓落下)
第五节 辛亥风起
【画外音】1907年,《民报》增刊《天讨》出版,所载革命檄文十三篇,并刊载插图、漫画以讽刺清朝官吏,其中便有‘现代汉奸之真相’这张画,不久后,清廷通过为欲加强皇权,削弱地方官吏的权力,便把当时地方督抚中权力最大的袁世凯和张之洞调到北京,张之洞被任命为军机大臣,直到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幼帝溥仪承继大统,改年号宣统,其父载沣,临危受命,监国摄政,一时权倾朝野。
场景一:醇亲王府内室
(灯光聚焦于书房中央,载沣身着华丽官服,正襟危坐于书桌前,手捧书卷,眉头紧锁。)
载沣:慈禧太后仙逝,国不可一日无君,我儿溥仪年幼,本王监国,以安天下。然各省联名,竟欲让袁世凯复出主持立宪,此大不敬,气死本王了!
(传来通报声)
通报声:张中堂到!
孙中山(快步上前,紧握章太炎之手):太炎兄,久违了!你能平安达到,实乃我革命之幸事!
章太炎(感慨万千,声音略带哽咽):逸仙兄,此番重见天日,全赖同志们的支持与努力。只是……(低头沉思,眼含泪光)邹容兄弟,他……
孙中山(轻拍其背,安慰道):太炎兄,邹容虽逝,其志永存。我们当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前行。
(掌声雷动,周树人上前献花)
周树人(恭敬):太炎先生,欢迎归来!
章太炎(接过花,感激):多谢,多谢各位同袍。
秋瑾(快步上前,伸出右手):太炎先生,一路上辛苦了!
黄兴(在一旁介绍):这位便是徐锡麟的表妹——秋瑾女士。
章太炎(与秋瑾握手,目光中满是敬意):你便是鉴湖女侠秋瑾?真是女中豪杰呀!
秋瑾:太炎先生过奖了!
章太炎:徐锡麟呢?他怎未同来?
秋瑾:太炎先生,我表哥上月已回国,忙于国内事务。
章太炎(感慨):他在我入狱期间,积极援助,出钱出力,此情此景,我铭记于心。
(孙中山站上前,提议发言)
孙中山:诸位,让我们请太炎先生说两句吧。
(众人安静下来,目光聚焦章太炎,章太炎环视四周,声音洪亮)
章太炎:各位同仁,各位同学,既然孙先生让我说两句,那就说两句,今日我章太炎站在这里,心中满是感慨。你们或许听过我的外号——‘章疯子’,今日,就让我来说说这‘疯’字从何而来。
(台下听众凝神静听。)
章太炎(继续):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者,皆非寻常之辈,必得有那么一点‘神经病’。这‘神经病’,非是疯癫痴狂,而是对理想之执着,对信念之坚守,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最怕的是在富贵利禄面前,这‘神经病’突然痊愈,那才是真悲哀!
(台下掌声雷动。)
章太炎:我离开日本已三四年,我记得那年初遇中山先生时,那时能称同志者,寥寥无几。不料在三年以后,能助我张目之人,比那时多百倍、千倍!这说明什么?说明革命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腐朽的满清政府,终将被这浩浩荡荡的革命洪流推翻!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崭新的共和国家,必将在我们手中建立,我的祖国定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演讲结束,全场沸腾,欢呼声此起彼伏。)
【画外音】章太炎先生的归来,不仅为革命队伍增添了新的力量,更激发了每一位革命志士的斗志。他迅速投身于革命活动,加入同盟会,担任《民报》主编,用笔杆子继续为革命事业摇旗呐喊,更欲广收门徒,其中一位,将深刻影响后世文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
场景一:《民报》出版社内
(章太炎身着长袍,手持折扇,立于讲台前,一手粉笔,一手烟卷,激情四溢地演讲着。)
章太炎:同学们,吾辈虽身处异邦,然心向中华,志在革新。国学之精髓,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人必定剿绝。
(此时,秋瑾带着周树人缓缓步入,未打扰方才的演讲,静静坐在后排。)
章太炎: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
(突然,章太炎讲到兴起,竟以烟卷代替粉笔,在黑板上勾勒起来,引来一阵欢笑。)
章太炎:今日的课就到这里,望诸位周末勿要迟到,学问之道,在于持之以恒。
(学生陆续离开,秋瑾与周树人上前。)
秋瑾:太炎先生,别来无恙。
章太炎(微笑):哦?秋瑾妹子,何事让你亲自跑一趟?
秋瑾:我即将归国,临行前,想为你引荐一位青年才俊,愿入你门下。
章太炎(打量周树人):哦?这位是……
周树人:先生好,学生周树人,字豫才。
章太炎:豫才?我看你怎么有些眼熟呢?
秋瑾:您忘了,在您的欢迎会上,他曾有幸为您献上花束。
章太炎:(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你!你是不是每周周末,都来听我讲课?
周树人:是的,先生之教诲,如春风化雨,令我受益匪浅。
章太炎(点头微笑):好好好,来我们坐下说。
(三人围坐,气氛有些凝重。)
周树人(犹豫片刻):先生,学生有一事,心中郁结已久,不知当讲不当讲。
章太炎(鼓励地):但说无妨,吾等交流,贵在真诚。
周树人:学生曾就读于张之洞创办的南京水师学堂,那里的教育似乎仍停留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旧框架里,人们对新思想排斥,对封建旧思想固守。
章太炎(皱眉):张之洞此人,我当年痛骂他一番,实在不亏!他虽提倡洋务,但骨子里仍是守旧之辈。
周树人:更让人痛心的是,那里的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何人,还假借科学之名,行封建迷信之实。
章太炎(愤怒地):这种教育,岂不是误人子弟!
(章太炎情绪激动,起身踱步,周树人与秋瑾面面相觑,神色凝重。)
章太炎(怒不可遏):哼!这南皮子,想当年,《苏报》一案,他勾结列强,打压革命,致使多少志士仁人含冤受屈!想我邹容小弟英才,竟遭此不幸,实乃国之悲哀!
周树人:先生所言极是,学生正是自那时起,便知医术虽能救人身体,却难救人心。故而弃医从文,愿以我血荐轩辕,唤醒民众,共赴国难。
(气氛凝重后转为温馨,章太炎缓缓坐下,目光温和。)
章太炎:豫才,你的经历与见解,让我看到了你的决心与智慧。我愿收你为徒,共赴国难,以文化之力,唤醒沉睡之民。
周树人(跪拜):弟子周树人,定当勤勉不辍,不负师恩,以文字唤醒国民,共赴革命大业!
(章太炎扶起周树人,三人相视一笑,气氛转暖。)
章太炎(爽朗):好!今日双喜临门,一来我收了高徒,二来为秋瑾送行。我请你们喝酒去,不醉不归!
秋瑾:太炎先生,你的哪里还有酒钱啊?
章太炎(指了指自己的长衫,大笑):哈哈,为这等重要时刻,我只能忍痛割爱,卖了我这件最爱的长衫了。
(三人并肩走出报馆,灯光缓缓暗下,幕布缓缓落下。)
【画外音】1907年2月,秋瑾自日本归国后,心怀壮志,重返绍兴。此时,徐锡麟已稳坐安庆警察学堂监督之位,密谋起义。两人遥相呼应,誓要掀翻腐朽清廷,不久,一场悲剧悄然酝酿……
场景一:东京《民报》出版社内
(灯光聚焦于右二区域,章太炎正伏案疾书,周树人匆匆而入,神色凝重。)
周树人(沉重地):太炎先生,我刚刚收到国内关于浙皖的急报……
章太炎(震惊,拍案而起):浙皖?莫非是和秋瑾、徐锡麟有关?
周树人:先生,徐锡麟兄在安庆行动了,但……情况不妙。
章太炎(眉头紧锁):说来听听。
周树人:7月6日,徐锡麟孤注一掷,刺杀巡抚恩铭,不幸被捕。他遭受了……剖腹挖心之酷刑,英勇就义。
章太炎(抬头,震惊):什么?!这世道,竟如此残酷!
场景二:安庆刑场(舞台右一区域)
(一束追光打在徐锡麟身上,他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一个严厉而残酷的声音发出质问。)
问:大胆徐锡麟,恩铭大人对你恩重如山,你却恩将仇报,该当何罪?
徐锡麟:今日一搏,非为个人荣辱,实为天下苍生。恩铭虽待我不薄,但革命之路,不容退缩。
问:来人呀,将徐锡麟处以极刑!
徐锡麟(仰天大笑):功名富贵,非所乐意,今日得此,死亦无憾。
(徐锡麟的形象逐渐模糊,象征着他英勇就义。)
【画外音】年仅33岁的徐锡麟被捕后惨遭剖腹挖心之酷刑,更为残酷的是恩铭的卫兵们还将徐锡麟的颗心脏炒熟下酒。7月7日,湖广总督张之洞闻讯,立即派遣同族侄曾孙浙江巡抚张曾扬等人前往安徽镇压。
场景三:湖广总督府
(舞台左二区域,张之洞与张曾扬站立,张之洞手持令箭,神情严肃。)
张之洞(严厉):曾扬,我命你即刻与第八镇统制张彪、湖北候补道李孺率新军两营、炮兵一队并兵轮两艘前往安徽,协同贵福大人平息事态,捉拿秋瑾等余孽,绝不能让革命之火蔓延!
张曾扬(躬身):遵命,曾祖大人。
(张之洞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冷酷与决绝。)
【画外音】7月10日,秋瑾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7月13日,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
场景四:刑场,秋瑾就义
(左一区域,灯光聚焦秋瑾,张曾扬出场,手持斩令。)
张曾扬(冷酷无情):秋瑾,你可知罪?
秋瑾(昂首挺胸,目光如炬):我何罪之有?只恨未能亲眼见证革命成功!
张曾扬:给我斩!
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也许我们今天做的事,只有后辈才能看到!
(张曾扬下令,刑场行刑声起,秋瑾形象渐渐模糊,背景音乐悲壮。)
【画外音】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灯光回到二区域,章太炎悲愤交加,周树人安慰。)
章太炎(悲愤交加):张之洞,这清廷的走狗,你自诩为洋务先驱,实则不过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邹容之死,徐锡麟之难,秋瑾之壮烈,皆因他等保守势力!我要以笔为剑,揭露其真面目!
周树人:先生所言极是,我们当继续宣传革命思想,唤醒民众,让这黑暗的时代早日终结。
章太炎(决绝):我要画一幅‘现代汉奸之真相’,将张之洞等人倒置其头颅于胯下,以示天下!同时,我们《民报》特刊《天讨》,定要揭露他们的罪行,激励革命斗志!
(章太炎愤笔疾书,周树人站在一旁,眼神中充满悲愤与敬仰。)
章太炎(咬牙切齿,挥毫泼墨):南皮子,镇压我中华儿女,你愧对祖先,愧对百姓,我定要让你遗臭万年!我章太炎,今日在此发誓,定要推翻你这满清腐朽的统治,还我中华一个朗朗乾坤!
(画成,画面震撼。)
周树人(赞叹):先生此画一出,必将震动天下!
章太炎:将此画于《民报》发布,让世人看清清廷的真面目,也让张之洞之流无所遁形!
(大幕缓缓落下)
第五节 辛亥风起
【画外音】1907年,《民报》增刊《天讨》出版,所载革命檄文十三篇,并刊载插图、漫画以讽刺清朝官吏,其中便有‘现代汉奸之真相’这张画,不久后,清廷通过为欲加强皇权,削弱地方官吏的权力,便把当时地方督抚中权力最大的袁世凯和张之洞调到北京,张之洞被任命为军机大臣,直到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幼帝溥仪承继大统,改年号宣统,其父载沣,临危受命,监国摄政,一时权倾朝野。
场景一:醇亲王府内室
(灯光聚焦于书房中央,载沣身着华丽官服,正襟危坐于书桌前,手捧书卷,眉头紧锁。)
载沣:慈禧太后仙逝,国不可一日无君,我儿溥仪年幼,本王监国,以安天下。然各省联名,竟欲让袁世凯复出主持立宪,此大不敬,气死本王了!
(传来通报声)
通报声:张中堂到!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