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一个学校的食堂 晨
(镜头中的独白 从镜头背影出现开始,我叫白兆良,白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白,兆是预兆的兆,良是粮食的食去掉人字头的良,并且还有一个外号“白糟粮”,是因为作为一名在高三快节奏的夹缝中生存的高三党,望着同学们飞速撤离餐桌时,养成了将最后一口这样(接住下面弹得动作)隐没与餐桌的处理方式。
镜头环顾食堂的四周除了依稀的几个用餐者外只剩下了满桌的残羹剩饭,这时一个背影进入了镜头之中(他右手端着一个底部有点焦糊的不锈钢盆,盆里乘着结了一层厚厚米精的稀饭,左手拿着一个夹了两根卫龙辣条的馒头,正在急促的吃着,当还剩一口馒头时同学们已经向教学楼飞奔去了,在犹豫之间他抽出了夹在其中残余的几克辣条捧进了嘴里,仅剩的一口馒头用六脉神剑的招式弹了出去)望着空中远去的那一口馍,引起了他瞬间的回忆……
字幕:
1942年 国民党为保卫昆明保护滇缅国际交通线争取外援紧急调集了20万大军与日本在怒江西部展开决战。
第二幕
1942年7月重庆总统府 日
此时的总统府上上下下一片忙乱,这时角落里一个安静了很长时间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这个电话,当电话被接通时对面传来了巨大的枪炮声并夹杂着软弱又急促的声音“我军仍在死守,但战士们已经饿了2.3天了弹药也不多了,请求紧急增配粮食弹药,请求紧急增派….嘟嘟嘟嘟.。
随后蒋介石紧急命令从总统府中急凑了整整五大卡车的白馍,白膜被搬运上车时,还冒着白腾腾的热气,此时的蒋介石望着即将出发的车队,心里隐约有些担心,恰巧这时他想到了一个月前从云南回来养伤的少校正准备要重返战场,于是蒋介石迅速找见了他。
蒋介石;“石翎啊,蒋某今想有一事相劳,但不知你身体还有恙否。”
梁石翎;“能为国而劳,死且尚不足惜,安敢虑己之小患。”
蒋介石笑着:“好,有石翎在,我亦无忧矣。”
梁石翎;“我定以命相护,不负委员长所托。”
独白(蒋介石望着远去的车队,一个月前被卡车拉着紧急送回来身中数弹的战士现在又出发了。)
第三幕
在绿色吉普车里
士兵余声:“听说您上次回来时还是带着10多片弹片呢,这刚一个月就又能回去跟小鬼子干了,我真佩服您。”
梁石翎;“余声你呀还小,对我来说这一个月太长了,不过小鬼子这炮弹呀真的是炼筋骨,炸后感觉着身上的肌肉都绷得更紧了,骨头也更硬了更有劲了,恨不得立马拿着大刀跟鬼子抡个痛快。”
余声:“老兵,我懂了”(随着敬了一个礼)他更用力的踩下了油门。
独白(一路上梁石翎的眼始终盯着一个方向,那就是怒江,因为他知道如果迟到一个小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第四幕
野外 日
独白(卡车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飞驰着,但最不愿意发生的事还是来临了。)第一辆汽车陷入了一个弹坑走不了了,随余的也被堵在了后面,梁石翎紧急跳下车去查看情况,随后,立即:“战士们快下车搬石头填补这些弹坑。”这时路边的田野里有些异动,随后涌出一群瘦的皮包骨头的村民怯生生地围着后面的卡车,朝车里打量着。
突然有一个50多岁的胡子邋遢的人:“乡亲们快来啊,车里有白馍。”
听到这里田野里射出来一片人,有妇女老人孩子,离人群不近不远处跟着一个孩子。一群人钻进了卡车,将满车的白馍恨不得都装个光,他们往兜里揣,往衣服里装,有的老人装不动了甚至把它穿在拐杖上,这个孩子或许由于胆怯仍然在张望着不敢上前去,这是一个妇女看见了他,她立马拿着两个白馍,朝他扔了过去,他一个机灵接住了。那妇女又转过身去边吃边装忙自己的去了。这时在前方铺路的士兵发现了异样,忙扔下石头,端起枪向后方的卡车跑去,只听见一片哗啦啦的上膛声之后,空气似乎也凝结住了。
随后,梁石翎跟了过去,看着眼前的一幕他的心在滴血,他命令战士们:“先把枪放下。”
他刚要开口,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抢先开口说话了:“你们当官的有力气开着洋车拉着白馍到处逃命,俺们抢你们这几个馍又算得了个甚。”
梁石翎:“老乡听口音你是从山西那里一路南逃来到这里的吧!”
中年叹了一口气:“没错,阎锡山那个怂蛋跑了,丢下俺们这些小老百姓,也只能往南逃了。”(说完擦了一把热泪)。
梁石翎:“老乡,我也是山西人。我来到这里不是为了逃,而是为了打,我们要跟小鬼子打,打醒他们东亚圈的白日梦,打掉他们军国主义的右翼,打回他们的日本老家。”
群众呼声:“我们要跟他们打,打出他们抢走我们的粮食,打出他们侵占我们的房屋,打出他们侵略走我们庄稼人的土地。”
梁石翎:“对,乡亲们别怪俺狠心,但作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这粮食咱不能拿呀!”
群众3号:“跟我们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说来说去还是为了我们手里这几个馒头哇!”
群众4号:“你们当官的就会忽悠我们小老百姓,我们凭啥听你的。”
梁石翎:“乡亲们,我真没有骗你们,你们听我解释。”
群众5号:“就算你说的是对的,但我们从北方好不容易一路逃到这里,不能因为几个馍就把命折在这了。”
一群人将馒头抱的更紧了:“对,我们不会听你的,我们凭啥要听你的,凭你别在裤腰带里快生了锈的铁疙瘩吗?告诉你,它对我们不好使”
最后一个字音刚落下,梁石翎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打开了衣扣,露出了浑身的老伤疤和几道新伤。
梁石翎:“乡亲们,你们误会了,俺不是那种苟且性命于乱世,而不闻国恨家仇的人,也不是那种为求闻达于诸侯而不顾百姓生死的官,俺是个军人,但俺不是那些野心家的手里剑。俺是保卫咱中国长城上的一块砖”
群众中开始相互的讨论。
梁石翎:“俺送的这些馍是怒江前线的救命粮啊,那里耿振华师长的一个师已经打得不到一个团了,并且剩下的战士也都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有的练枪都已经端不起来了,但他们仍在顽强的抵抗,从没有后退一步。他们是拿命在等,在等吃饱后再跟小鬼子干呐”
这时一个当地的妇女群众1号哭着说话了:“长官,我儿子就在怒江前线,他们怎么样了”
她转脸对着另一个妇女2号:“你男人不是跟我儿子一起上的前线吗?”
妇女二号低声“嗯”了一声,随后便大哭了起来,正当人们疑惑之时。
妇女二号指着梁石翎:“我男人就在他说的那个师的二团了”
这时众人都低下了头
梁石翎:“他们都是好样的,但我愧对他们。”说完低下了头,狠狠地朝地上砸了一拳。
妇女一号捧出了藏在怀里的全部馒头:“我就是想替我儿子温热这些馒头,你一定要带给他们”说罢将馒头一个一个又放了回去。
妇女二号也:“你替我带给我当家的,就说我会一直等着他回来。”
刚才态度还很强硬的群众们渐渐地都低着头红着脸陆陆续续地把馒头一个个还了回去。就在这时听见一个老人吼到:“你这个不孝子,去,全都还回去。”
只听见年轻人:“娘啊,你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我年轻我能扛,但您都这么大岁数了,这身体怎么能扛得住呢?”
老人:“儿啊,咱娘俩儿一路能活到今天,娘已经知足了,咱们不能再逃了,小鬼子都已经把咱逼到这份儿上了。咱庄稼人也该拿起锄头跟他抡了,你要是真孝顺娘,你就去跟着那位长官上前线去,去替娘杀它几个天杀的小鬼子。”
青年:“娘我不能走,我走了您怎么办呢?”
老人:“我怎么办,你看你娘怎么办,你娘还能能动呢,那不也还有玲花了么,娘瞅着那姑娘就挺不错,等你立了战功回来了(高兴地)娘就去替你说说,再说了还有这么多乡亲呢。”
青年:“我还是放心不下您。”
老人:“你不会是听说流血牺牲不敢上前线了吧?没血性那可不像是咱老冯家的爷们了。”
青年:“娘我不怕那个,我现在除了怕娘饿着,还有啥可怕的呢?”
老人:“好,这才是我的儿啊”
玲花也:“源田哥,你放心吧,你娘有我呢,我们会等着你回来的。”
青年:“玲花,咱娘就交给你了。”
玲花低着头含羞地:“你说啥呢?”
老人:“玲花呀,你还听不出这臭小子的话呀!他比我还急呢?”
青年嘿嘿一笑:“我一时激动说错话了,是我娘。”
老人看着玲花忙插了一句:“反正迟早的事,玲花你说是不?”
玲花含羞的看着田源:“娘,那得看咱田源哥以后的表现了。”
青年一把抱住玲花转圈高兴地:“表现我一定好好表现。”
之后,青年给娘磕了三个响头后,就头也没回地跟上其他士兵和一些乡亲们搬石头去了。
正当人们陆续放回馒头时,梁石翎注意到了躲在车轮后面的一个小男孩,他大约十一二岁,脸色苍白,头发蓬乱,穿着一件黑色的土灰土灰的褂子,光着脚丫,左手拿着一个馒头,右手也拿着一个并且有一部分已经含在了嘴里,一直含着没有任何嚼动的迹象。他低着头蹲在车轮后面。
梁石翎过去:“小兄弟你今年多大了,你叫什么?”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响。
当梁石翎:“你家人呢?”时
他开始抽泣起来。
梁石翎似乎已经明白了些什么,便和他一块蹲了下来。
梁石翎连忙:“对不起,我问的有些太唐突了。”
梁石翎:“小兄弟不要太难过了,只要你愿意,我比你年长一些若不嫌弃你就管我叫哥怎么样,(呵呵一笑)把自己说的有点年轻了,那叔呢?”
胡志明开始微微抬起头打量着眼前这个陌生而又有些亲切感的人。
梁石翎:“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那时候的世道也乱,我爹和我的两个哥哥被抓去给当时的军阀扛枪去了,他们走后不久娘也得了病没钱治最后走了,那段日子我就自己熬啊熬啊,后来只有二哥逃了回来,爹和大哥也没了。为了逃避追捕,二哥带着我一路南下,后来参加了北伐军,为的就是除去这些恶霸军阀,现在又打鬼子,为的啥我们中国人都知道。”
胡志明已被他的话语打动了(拿出了含在嘴里已经缺了一口的馒头以及从嘴里捧出了那一块已经嚼碎的馒头):“哥,你刚才说的所有话,我都听到了,这馍被我咬了一口,希望前线的战士们别嫌弃。”
梁石翎:“不会的,我的好兄弟。”
胡志明:“哥,我也想上前线打鬼子,你带上我吧。”
梁石翎:“上前线要跟小鬼子拼刺刀,你还太小,现在不是时候。”
胡志明显得失望极了。
梁石翎:“希望等到那个时候,中国已经是太平盛世了。”
正在此时一个士兵过来:“报告,前方道路已经填平。”
梁石翎:“准备出发。”
随后梁石翎转身对胡志明:“兄弟,下次见面哥一定要让你吃个饱,你一定要等着哥。”
胡志明稚嫩地嗯了一声:“哥,我叫胡志明,我今年十三了,你一路顺风。”
第五幕
怒江战线 日
独白(梁石翎带着车队和一车的残膜还有几张新的面孔又继续上路了。)车队离战壑大老远时,就已经看到战士们开始欢呼了。梁石翎去找耿振华报告。正当梁石翎说到委员长十分关心这里的战事时,话音刚落就听外面吵了起来。
等到他们出来时只听见刚才的青年(老人的儿子):“我说完了,事就是这么个事”
战士们都低下了头。
梁石翎看到有一个士兵拿着一个缺了一口的馒头站在最前面,梁石翎拿过了他手中的馒头:“这个馒头少了一口,你们就嫌弃抗议,但你们知道吗?这个馒头是一个孩子,一个饿了好几天的孩子,得知是送往前线的时候,他将这个已经咬了一口的馒头又递给了我,并且说希望你们不要嫌弃被他咬了一口。战士们,这是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孩子的原话。”
耿振华:“我的战友们,我知道大家有些情绪,但这是家里老婆孩子饿着肚子留给我们的,我们哪还有脸抱怨什么呢?”
站在最前的兵:“师长,对不起,我事先不知情,是我又犯浑了,这馍我吃。”(一把拿过了梁石翎手里的馒头,大口吃了起来,其他战士也跟着吃了起来。)
第六幕
土坑里
胡志明已经饿的奄奄一息了,他躺在一个土坑里和其他群众。(画面背景是梁石翎在怒江前线正在冲锋)胡志明回想着。
第七慕
时间:一个月前 地点:一家私塾院内
几个小孩子正在玩耍,先生正在屋子里批改作业,这时日本飞机从天空呼啸而过扔下了许多的炸弹,其他小孩都夺门而出向家跑去,胡志明也向大门口跑了几步后,突然停住了然后转身向屋里跑去,刚一进屋就见先生被压在了立柜下面动弹不得,嘴角也流出了血。胡志明过去一边试图搬动立柜一边哭着喊先生,先生:“小明啊,别搬了你过来。”小明哭着过去了,先生握着胡志明的手:“小明呀,别哭咱男儿有泪不轻弹(用手擦拭着小明的泪)不是吗?先生恐怕以后教不了你什么了,(他的手缓缓举了起来,指向了仍纹丝不动的挂在墙上的字副,字副上写着不屈不挠四个大字)但你一定要记住这四个字,只要有它在,小鬼子的飞机永远也炸不塌咱们的天。
第七幕
接回现在胡志明用手已经在地上写了不屈不饶四个字,当他最后一笔刚落下,(背景中冲上了日军阵地日军国旗倒下)他缓缓合上了双眼。
第八幕
黎明时分天刚亮未亮太阳还未升起
梁石翎和耿振华开着绿色吉普车正在向当天的田地赶来。他们来到那天的路边,梁石翎手里提着一袋馒头高兴地向庄稼地里走去,最后在一个大土坑内找到了一些人。梁石翎大喊:“胡兄弟我来看你来了。”人群里没有一点回响,人们都低沉着头他感到了情况不妙。正要再喊一声时一个“胡”字刚一出口,被一个老者就打断了,他:“你们跟我来吧!”老人在俩人的搀扶下三个人一路来到了不远处的一片坟地,坟地稀稀落落分布很不均匀,坟前都立着一块窄木碑,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名字,只有一块碑比较特殊上面只写着“不屈不挠”,老人指着这个墓碑,头微微向后转,抽泣着:“这就是胡娃了,乡亲们都已经没有多少力气了,只能把他们埋在这些大一点的弹坑里了,至于墓碑上的字是他生前最后写在地上的,我们想肯定对他很重要,我们就把这四个字写在了他的碑上。”
听到这里梁石翎再也忍不住了哇的一声放开声哭了起来:“乡亲们,我对不起你们,胡兄弟,哥对不起你,但你们不会白白牺牲的怒江我们一定给你们守住,希望你们到了那边可以吃饱穿暖,可以远离战火的纷扰,可以平平静静的生活,可以继续跟着先生在学堂里念书,学堂里可以新增了一个幸福安康的条幅。”
耿振华;“一切话语都是容在这里了。”耿振华左手挽帽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随后拉起了梁石翎;“(抹了一把泪后)战争啊战争,你是在用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填补一个个沟壑的弹坑啊! 老耿这难道就是日本人想要的所谓圣战吗?我不懂,我不懂这究竟是一个多么丧心病狂的民族。”
耿振华(指着初生的太阳):“我不懂,他们自己也不懂。但看无论过去怎样的黑暗总是阻挡不了光明的未来,我们的明天已经来了。”
第九幕
您好 学校的红剧舞台剧表演需要剧本 可以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