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3693
成片时长:约12分钟
阅读:13077
发表:2019/8/30
主旋律,儿童
微电影剧本
古装儿童剧《商鞅变法》剧本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剧中人物】
1、公孙鞅:
2、秦孝公:秦国大王
3、甘龙:秦国贵族
4、杜挚:秦国贵族
5、搬木杆的人2个:
6、围观的群众若干
7、饭客甲、饭客乙、饭客丙:
8、饭店老板、伙计等饭客
1、公孙鞅 公孙鞅朋友 日外 街道上
街道上繁荣的场景,小贩们的吆喝声。
商鞅和朋友们正在街道上走着。
公孙鞅在街道上一边走着一边轻声自语道:尧舜禹汤,令后人敬仰。顺势变法,令国家富强。
公孙鞅朋友从后面走到公孙鞅身边:公孙鞅,听说秦国国王欲使国家富强,正在招募人才,你如果到那里一定能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公孙鞅:如今的国王都说人才不好找,可能够认识人才,敢用人才的君王并不多见呀。听你这么一说,我不妨去秦国看看那里的君王怎么样?
公孙鞅朋友:肯定行,我们相信你!
公孙鞅在街道上轻声自语的走去:尧舜禹汤,令后人敬仰。顺势变法,令国家富强。
2、御书房 人物:景监、公孙鞅 秦孝公 日内
景监:禀大王,公孙鞅到。
秦孝公:传。
景监:传公孙鞅……
公孙鞅快步从门口进殿,站在大王跟前。
景监解释:大王,这位就是公孙鞅。
秦孝公上下打量一下公孙鞅,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请问先生,如何使国家富强?
公孙鞅从衣服袖子内取出自己的治国之策,交由景监呈上大王 :大王,请看。
秦孝公不以为然的接过景监的书简,一边看一边连连发出:好……好……
秦孝公猛地抬头,看见公孙鞅还在站着,马上热情的说道: 给先生赐座。
公孙鞅拱手 :谢大王。
一宫女拿着一个椅子走到公孙鞅的跟前。公孙鞅坐下。
秦孝公问:请问先生,如何才能使国家快速的实现富强?
公孙鞅 :大王,民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强;功必赏,过必罚;勤者奖,懒者惩。如此,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定可使国家富强。
【两人交谈过程的动作和彼此的微笑等,语言带过。宫女加灯,以显示交谈了很长时间。】
秦孝公:好。(秦孝公一拍桌子说道)传旨下去,明天栎(yue)阳宫举办变法大会,本王要亲封先生为左庶长,全民主持变法之事。
景监:是。
景监和公孙鞅相互会心的看了一下。
3、大殿 人物:公孙鞅 秦孝公 群臣等 日内
【皇城空镜】OS:公元前三五九年,孝公在栎阳宫里召开了一个讨论国家大事的会议。
商鞅和许多大臣站在大殿两旁,大家默默地望着孝公,等待着孝公说话。
秦孝公脸上十分严肃,他看了看群臣后庄重的说:一个君主使国家富强是君王的君道,制定法令发挥百姓长处是臣子的臣道。今天,为使国家富强,我决定要变法,又恐天下有人提出异议,你们看,应该怎么办好?
孝公说完用锐利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台下的群臣。
公孙鞅从容地站起来说:大王,我听说,一个人对自己要做的事业犹豫不决,是决不会有成功的希望的。请国君立刻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怕有人议论。凡是有高出常人行为的人,凡是有独特见解的人,总是会受到世俗的反对的。
公孙鞅望了望孝公,(孝公示意公孙鞅继续)继续说: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遵循古法;只要对人民有利,就不必沿袭旧礼。
孝公听了频频点头说:对!对!
站在商鞅对面的大臣甘龙、杜挚,是旧贵族的代表,他们听了商鞅一番话,觉得语语如针,句句似刺,浑身不舒服。未等商鞅讲完,甘龙忽地往前走了一步。
甘龙涨红了脸对孝公说:大王,不对!我听说,圣人不改变习俗才能教化人民,智者不改变旧制才能治理国家。现在如果变更礼制,不遵循秦国古法,恐怕天下人都会反对你,请君上仔细想一想吧!
公孙鞅立即反驳说:甘大人所说,都是世俗之见。庸人安于旧习惯,儒者埋头古书堆,这两种人是跳不出古法的。我们不能和这种死守古法的人谈论大事,研究变法,请君上不要再怀疑了。
甘龙被商鞅驳得哑口无言。
旁边杜挚早就憋不住了,一见甘龙的样子,他蓦地跳起来反对说:大王,我听说,利益不到百倍,不改变法制;功效不超过十倍,不改换器用。我又听说,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差错。君上要慎重考虑。
面对旧贵族的猖狂挑衅,公孙鞅毫不畏惧,声色俱厉的驳斥道:治世没有划一的办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仿古法。反古者无可非议,循礼着不堪称赞。请君上拿定主意吧!
公孙鞅的话,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直向守旧派刺去。甘龙、杜挚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急得汗水直流,一副狼狈相。其他大臣也都面面相觑,无可奈何。
孝公环视了一下满屋子的文武百官,果断的说:公孙鞅说的对!庸人总是鼠目寸光,无能者往往无理狡辩。现在我再也不忧虑那些墨守成规的人的非议了。公孙鞅听旨:本王任命你为“左庶长”,负责拟定变法条例。如有违例先生可以先斩后奏。这把宝剑是本王的随身佩剑,见剑如见本王。
景监从大王边上拿着宝剑走下台交给公孙鞅,其他大臣面面相觑。
4、宫殿内 公孙鞅、秦孝公、景监 日内
宫殿内景监站在大王身边。
公孙鞅向孝公汇报:大王,新发第一条:废除旧贵族的世卿世禄世袭制度,奖励军功。
秦孝公: 准!
公孙鞅:二、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秦孝公: 准!
公孙鞅:三、采用“连坐法”,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互相监督,揭发“奸人”。
秦孝公: 准!
公孙鞅继续:四、废井田,开阡陌;
秦孝公高兴的回答: 准!
公孙鞅继续:五、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秦孝公: 准!
公孙鞅继续:六、全国建立三十一个县,行政官吏有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秦孝公: 准!
公孙鞅:七、迁都咸阳。
秦孝公: 准!(孝公听了很满意。但又有点担心的)但是法令公布后,如果秦国的宗室贵戚反对,该如何是好呢?
公孙鞅胸有成竹地说:回大王,只要做到信赏必罚,变法令就能行之有效了。
孝公又问:那么怎样才能使全国上下都知道我们是信赏必罚呢?
商鞅笑笑说:臣自有办法。
5、市井街上 公孙鞅、太监、随从等 日外
第二天清早,栎阳城南门竖着一根三丈高的木杆。
太监:奉左庶长之令,谁能将此木杆搬到北门口,赏十金。
公孙鞅坐在旁边的桌子边,桌子上放着几锭金子。
过往行人都好奇地停了下来,观看的人越围越多,大家议论纷纷,可是谁也不相信真有这回事。
行人甲:骗子,怕是这些官老爷没事又在闹着玩, 傻子才会上他们的当。
围观的人群在议论纷纷。
围观的人渐渐离开,越来越少了,高高的木杆还是直挺挺的耸立在南门口。
公孙鞅起身来到台前。
太监拱手对公孙鞅说道:公孙大人。
公孙鞅点头回礼,看了看下面的人,大声说道:现在谁能将此木杆搬到北门口,赏五十金。
人们不禁又停住了脚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但是仍然没有人敢动一下。
不远处走来一个三十岁的壮汉,旁边的他的妻子紧张的拉着不让他走,男子挣脱妻子的手,径直向木杆走去,自然自语地说:搬一下给五十金,一辈子也挣不来,我来扛。
大汉走到木杆前,端量了一下木杆,又端量了一下围观的人和公孙鞅等。
下边的行人开始议论,有支持的,有担心的。
大汉的妻子紧张的用手紧紧抓住自己的背包。
公孙鞅赞许的向大汉点点头。
大汉双手将木杆轻轻一捧,毫不费力的扛在肩上,就往北门跑去,周围看热闹的人也都好奇地跟了过去。
围观的人群在后面熙熙攘攘的跟着,吵闹着走奥,看看傻子能不能领五十金?
大汉的妻子犹豫又紧张的跟在人群中,充满担心的眼神。
6、北门口 守卫、大汉、公孙鞅、群众演员等 日外
北门口庄严的士兵把守着。
壮汉扛着木杆扛到了北门口,他把木杆往地下一甩。
围观的人群开始起哄了:给金子,给金子!
公孙鞅随着队伍一直跟在后边,看到这一幕,公孙鞅示意随行官上前递给大汉五十金。
大汉感激的接过五十金。
站在人群中的大汉妻子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旁边的围观的人见此情景都惊异极了:开来官府说话还真算数。早知道这样,我也能搬。
大汉领着金子在人群中找到妻子,两人开心的离去。
公孙鞅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7、酒馆(饭客) 食客、饭店老板等 日内
一酒馆零零散散坐着不同的食客。
一饭桌饭客甲:你们听说了吗,昨天有一个人就把一根木杆从城南门扛到城北门就得了五十金。五十金呀!我这辛辛苦苦好几年年连十金都赚不了。那个叫公孙鞅的左庶长真是大方。
饭客乙:五十金,你说这五十金能娶多少媳妇呀?哈哈哈哈。
饭客丙:怕是娶十个媳妇也用不完呀。哈哈哈哈。
饭客甲正色道:就知道娶媳妇,下次那个叫公孙鞅的左庶长再有什么告示,我一定第一个冲上去。(说着自己恨恨的喝了一杯酒)
8、市井街 第二次立木柱 日外
木杆上挂着一根告示牌,上面写着:谁能将此木杆搬到北门口,赏十金!
围观的人群冲上前抢着扛木杆。
太监指着一个人说道:大家不要抢,不要抢。(指着其中的一个人说道)你是第一个到的,你来搬。
被太监点着的人,高兴的扛起木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后续会逐步完善。
主旋律剧本想必要选择性忽略商鞅同志最后作法自毙得情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