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12450
成片时长:约39分钟
阅读:3940
发表:2020/1/28
20集 喜剧 电视剧剧本
《玛瑙》第2集
1
2
3
4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杨青海:“老叔,我秋收之前就回来了,您只要帮着林倩把牛喂一喂就行。我给杨青春大哥打过电话了,只要大哥回来电话我就走。”
(12)路边 、日外
公路边,杨旭和侄媳妇林倩送杨青海上公交车。
(13)村里卫生所、 日内
杨旭来卫生所看病。
蒋焕:“老叔,您觉得哪里不舒服?”
杨旭:“这几天肠胃不好,拉肚子。”
蒋焕:“青海没和您一起来?”
杨旭:“老三去打工了,已经走一个月了。”
蒋焕拿起手机,打了一个电话。
画外音,那头说:“蒋焕哥,有啥事?”
蒋焕:“老叔在这里看病,你过来一趟。”
杨旭:“这孩子,就是拉肚子,你给两元钱的药,吃了就好了,告诉林倩干啥。”
蒋焕:“要是年轻人,不吃药都行,老叔快到七十了,严重一点就脱水,闹大了侄儿可负不起责任。”
林倩进屋:“老叔,有病咋不说一声,我陪您来。”
杨旭:“就是闹肚子,吃点药就好。”
蒋焕给杨旭瞧病,诊脉。
蒋焕:“老叔,看脉象你这病已经很长时间了,不能吃西药,我开两付草药,吃完后再来看看。”
蒋焕开药方,抓药。
林倩付了药费,搀着杨旭回家了。
(14)村外河边 、日外
河边有几个妇女洗衣服,
甲:“听说杨旭病了,病得很严重。”
乙:“蒋焕开了草药,已经好点了。我刚才过来时,看他喂牛呢!”
丙:“这回杨旭病的不轻,拉肚子把衣服都弄脏了。昨天林倩来洗衣服,把老人的裤衩都洗了。”
丁:“这个林倩真是孝顺的人,杨旭跟着老三,比跟着那两个强。”
众人自管说,不知徐丽也在一边洗衣服,徐丽听了众人的话,站起身来离去。
(15)杨青海家、 日外
杨青海家院外,林倩打电话。
画外音:“林倩,打电话干啥?”
林倩:“你回来吧!老叔胃肠不好,拉肚子六七天了,内裤和裤衩我都洗了两回了,看老叔的样子,总是觉得不方便。吃了几付草药,还不太理想,你回来到县医院给老叔看看。”
杨青海:“好吧!下午算算账,明天回家。”
(16)杨青海家、 日内
今天是星期天,林倩和叔叔,还有儿子晓辉,正吃午饭,杨青海背着提兜进屋,一家人高兴。
杨旭:“还不到秋收,咋回来了。”
杨青海:“林倩打电话说您病了,我就急着回来了。”
杨旭:“我的病根本就不算病,你们小题大做了。”
杨青海:“咋样,现在吃啥药呢?”
杨旭:“还吃蒋焕开的草药。”
杨青海:“明天咱们去县医院,做全身检查。”
杨旭:“我可不去,我的这点毛病,是夏秋交替时节人们常闹的病,有啥了不起的,几天就没事了。”
杨青海:“我说去就去,这事由不得您。”
林倩拿上饭来,几口人又重新吃饭。
(17)医院门诊、 日内
肛肠科诊室,医生给杨旭做询问和检查。
年轻的医生:“大爷,跟您来的是您什么人?”
杨旭:“是我的侄子,名叫杨青海。。”
医生:“您的病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杨旭:“就从十天前。”
医生:“不对,您的病已经很长时间了,只是没引起您的重视,您的脾胃太虚,村里的医生都给您吃了啥药?”
杨旭:“吃了几付草药。”
医生:“村里的医生还挺明白的,您的病不能急切地止泻,必须慢慢来,等脾胃的功能强了,自然就会好了。我给你开点补脾胃的药,回家调理。以后少吃硬的,多吃粥。”
医生给杨青海使了一个眼色,继续说:“杨青海,你去药房拿药,拿药回来我告诉你回去咋吃。”
杨青海会意,搀扶叔叔到走廊坐下,去药房拿了药,回来找医生。
医生:“你叔叔的病,不是十天八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是很长时间的营养不良造成的,你要对病人仔细地关心,要经常给他做全身检查,尤其是肝功,因为脾胃与肝脏有直接的联系。”
杨青海:“一会检查一下肝功。”
医生:“今天不行,早晨已经吃饭,改日再来吧!你这个当侄子的陪叔叔来,你叔叔别的亲人没有?”
杨青海:“我叔叔没儿没女,我就是他最近的人。”
(18)杨青海家 夜内
吃完晚饭,晓辉去老爷爷屋做作业去了。
林倩:“今天去医院给老叔看看,咋样,不严重吧?”
杨青海:“医生说,老叔的病时间很长了,是营养不良所致。过几天去检查肝功,以后也要经常做全身检查,看起来秋收前我不能再走了。”
林倩:“那就不去了,反正再有半个月就该秋收了,你不在家,有时候老叔觉得不方便,我要是他老人家的姑娘就好了。嗨!我有一个想法,以后你就在家,种地喂牛捎带着做饭,我出去打工。”
杨青海:“不行,怪累的,你出去能干啥?”
林倩:“ 听人说,京城缺保姆,不叫保姆,叫家政。春节后,我去看看。”
杨青海:“过些天再说,叔叔的病好了,还是我出去。”
林倩:“你干这一个多月,挣多少钱,啥时给?”
杨青海:“一共三千多,过几天青春哥给拿回来。”
(19)杨青江家,日内
徐丽收拾屋子,杨青江在外打工回来。
徐丽:“挣多少钱回来?”
杨青江:“工地的农民工都没开支,打了一张白条。”
徐丽:“人家老三,去杨青春的工地干了一个月,杨青春给拿回三千元,昨天给老三送过去的。”
杨青江:“老三咋不多干几天?”
徐丽:“老三在外边干活,叔叔在家病了,是拉肚子,严重的时候,都拉到裤子里了,老三媳妇给叔叔擦、洗,要放在我身上,我可不干。”
杨青江:“现在好了吗?”
徐丽: “老三媳妇打电话叫老三回来,老三把挣钱的活扔下,回来后,领叔叔去县里医院两三次,听说现在还吃药呢!多亏推出去了,要不多闹心。”
杨青江:“你也没过去看看?”
徐丽:“我才不去呢,只因婶子那六百元钱的药费,主任和杨坤逼着把钱要出去,现在我的气也没消。好了!不说这些了,你在外边吃饭了吗?没吃我去做去?”
杨青江:“没吃,下了车就急着回来了。”
徐丽去做饭。
(20)杨青海家、 夜内
杨青海与林倩钻在被窝里,说起了悄悄话。
林倩:“元宵节已经过了,明天我就走,你要照顾好一老一小,还要照顾好自己。”
杨青海:“如果找不上活,快点回来。”
林倩:“我跟梁北的萍姐走,萍姐说,到那就能找上活,用保姆的人家多了。”
杨青海:“找上活,经常往家打电话,别叫我惦记。”
林倩:“我走后,再给叔叔去医院好好检查一次或是两次,一辈子没儿没女,怪难的,老人现在和咱们说每一句话,都是抬着脸看咱们的脸色。唯恐说错了。”
杨青海:“这事我知道。唯独让我不明白的是,叔叔说的每一句话,都好像很有远见,可跟大哥过日子三十年,跟二哥两年,却是一点后手都不留,让人纳闷?”
林倩:“也许这就是叔叔的性格吧!”
杨青海:“睡吧!明早还得坐早车。”
二人熄灯睡觉。
(21)路边、 日外
三口人送林倩上公交车。
晓辉向车上摆手:“妈妈,过些天回来!”
(22)杨青海家、日内
杨旭:“青海,去年破的板子,大约干了吧!找个木工把寿材做上。”
杨青海:“老叔,您这硬梆梆的身体,忙着做那东西干啥?”
杨旭:“古人不是有这样的言辞吗,人有旦夕祸福,天有难侧风云。岁数大的人,不知啥时得病,也不知得啥病,有了能急用的东西,有突如其来的事故,方便。”
杨青海:“叔叔,现在已不是前些年,很多地方都有卖寿木的铺子。”
杨旭:“孩子,这事叔叔难道不知,你婶子烟气时,你二哥就没有买寿木的钱,急得没法,生生地在地板上放了一个时辰。不少人家都是这种情况,闹病时或三年两载,或三个月半年,等病人到临危时,已是两手空空。”
杨青海:“老叔,您想事情咋想得这么复杂?侄儿有一件事想问,不知可不可以?”
杨旭:“这孩子,有话你就说。”
杨青海:“叔叔,以前您跟着大哥大嫂过了很多年,后来又跟着二哥二嫂过了两年,只因两个嫂嫂见不上我们夫妻二人,所以我们很少去,也没有和叔叔交心长谈过。从打您到我们屋来,我才知道叔叔看事情很长远。既然如此,和两个哥哥过时咋不留点后手?”
杨旭:“你这孩子问的话好没道理,无论如何不能对孩子有二心,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有负心的儿女,没有负心的爹娘。我既然和你们一起过,就把你们当做了我的儿女,哪能有二心,哪能留后手。”
杨青海:“原来是这么回事!”
杨旭:“你别把我说的事不当一回事。”
杨青海:“老叔,啥事?”
杨旭:“做寿材。”
(12)路边 、日外
公路边,杨旭和侄媳妇林倩送杨青海上公交车。
(13)村里卫生所、 日内
杨旭来卫生所看病。
蒋焕:“老叔,您觉得哪里不舒服?”
杨旭:“这几天肠胃不好,拉肚子。”
蒋焕:“青海没和您一起来?”
杨旭:“老三去打工了,已经走一个月了。”
蒋焕拿起手机,打了一个电话。
画外音,那头说:“蒋焕哥,有啥事?”
蒋焕:“老叔在这里看病,你过来一趟。”
杨旭:“这孩子,就是拉肚子,你给两元钱的药,吃了就好了,告诉林倩干啥。”
蒋焕:“要是年轻人,不吃药都行,老叔快到七十了,严重一点就脱水,闹大了侄儿可负不起责任。”
林倩进屋:“老叔,有病咋不说一声,我陪您来。”
杨旭:“就是闹肚子,吃点药就好。”
蒋焕给杨旭瞧病,诊脉。
蒋焕:“老叔,看脉象你这病已经很长时间了,不能吃西药,我开两付草药,吃完后再来看看。”
蒋焕开药方,抓药。
林倩付了药费,搀着杨旭回家了。
(14)村外河边 、日外
河边有几个妇女洗衣服,
甲:“听说杨旭病了,病得很严重。”
乙:“蒋焕开了草药,已经好点了。我刚才过来时,看他喂牛呢!”
丙:“这回杨旭病的不轻,拉肚子把衣服都弄脏了。昨天林倩来洗衣服,把老人的裤衩都洗了。”
丁:“这个林倩真是孝顺的人,杨旭跟着老三,比跟着那两个强。”
众人自管说,不知徐丽也在一边洗衣服,徐丽听了众人的话,站起身来离去。
(15)杨青海家、 日外
杨青海家院外,林倩打电话。
画外音:“林倩,打电话干啥?”
林倩:“你回来吧!老叔胃肠不好,拉肚子六七天了,内裤和裤衩我都洗了两回了,看老叔的样子,总是觉得不方便。吃了几付草药,还不太理想,你回来到县医院给老叔看看。”
杨青海:“好吧!下午算算账,明天回家。”
(16)杨青海家、 日内
今天是星期天,林倩和叔叔,还有儿子晓辉,正吃午饭,杨青海背着提兜进屋,一家人高兴。
杨旭:“还不到秋收,咋回来了。”
杨青海:“林倩打电话说您病了,我就急着回来了。”
杨旭:“我的病根本就不算病,你们小题大做了。”
杨青海:“咋样,现在吃啥药呢?”
杨旭:“还吃蒋焕开的草药。”
杨青海:“明天咱们去县医院,做全身检查。”
杨旭:“我可不去,我的这点毛病,是夏秋交替时节人们常闹的病,有啥了不起的,几天就没事了。”
杨青海:“我说去就去,这事由不得您。”
林倩拿上饭来,几口人又重新吃饭。
(17)医院门诊、 日内
肛肠科诊室,医生给杨旭做询问和检查。
年轻的医生:“大爷,跟您来的是您什么人?”
杨旭:“是我的侄子,名叫杨青海。。”
医生:“您的病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杨旭:“就从十天前。”
医生:“不对,您的病已经很长时间了,只是没引起您的重视,您的脾胃太虚,村里的医生都给您吃了啥药?”
杨旭:“吃了几付草药。”
医生:“村里的医生还挺明白的,您的病不能急切地止泻,必须慢慢来,等脾胃的功能强了,自然就会好了。我给你开点补脾胃的药,回家调理。以后少吃硬的,多吃粥。”
医生给杨青海使了一个眼色,继续说:“杨青海,你去药房拿药,拿药回来我告诉你回去咋吃。”
杨青海会意,搀扶叔叔到走廊坐下,去药房拿了药,回来找医生。
医生:“你叔叔的病,不是十天八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是很长时间的营养不良造成的,你要对病人仔细地关心,要经常给他做全身检查,尤其是肝功,因为脾胃与肝脏有直接的联系。”
杨青海:“一会检查一下肝功。”
医生:“今天不行,早晨已经吃饭,改日再来吧!你这个当侄子的陪叔叔来,你叔叔别的亲人没有?”
杨青海:“我叔叔没儿没女,我就是他最近的人。”
(18)杨青海家 夜内
吃完晚饭,晓辉去老爷爷屋做作业去了。
林倩:“今天去医院给老叔看看,咋样,不严重吧?”
杨青海:“医生说,老叔的病时间很长了,是营养不良所致。过几天去检查肝功,以后也要经常做全身检查,看起来秋收前我不能再走了。”
林倩:“那就不去了,反正再有半个月就该秋收了,你不在家,有时候老叔觉得不方便,我要是他老人家的姑娘就好了。嗨!我有一个想法,以后你就在家,种地喂牛捎带着做饭,我出去打工。”
杨青海:“不行,怪累的,你出去能干啥?”
林倩:“ 听人说,京城缺保姆,不叫保姆,叫家政。春节后,我去看看。”
杨青海:“过些天再说,叔叔的病好了,还是我出去。”
林倩:“你干这一个多月,挣多少钱,啥时给?”
杨青海:“一共三千多,过几天青春哥给拿回来。”
(19)杨青江家,日内
徐丽收拾屋子,杨青江在外打工回来。
徐丽:“挣多少钱回来?”
杨青江:“工地的农民工都没开支,打了一张白条。”
徐丽:“人家老三,去杨青春的工地干了一个月,杨青春给拿回三千元,昨天给老三送过去的。”
杨青江:“老三咋不多干几天?”
徐丽:“老三在外边干活,叔叔在家病了,是拉肚子,严重的时候,都拉到裤子里了,老三媳妇给叔叔擦、洗,要放在我身上,我可不干。”
杨青江:“现在好了吗?”
徐丽: “老三媳妇打电话叫老三回来,老三把挣钱的活扔下,回来后,领叔叔去县里医院两三次,听说现在还吃药呢!多亏推出去了,要不多闹心。”
杨青江:“你也没过去看看?”
徐丽:“我才不去呢,只因婶子那六百元钱的药费,主任和杨坤逼着把钱要出去,现在我的气也没消。好了!不说这些了,你在外边吃饭了吗?没吃我去做去?”
杨青江:“没吃,下了车就急着回来了。”
徐丽去做饭。
(20)杨青海家、 夜内
杨青海与林倩钻在被窝里,说起了悄悄话。
林倩:“元宵节已经过了,明天我就走,你要照顾好一老一小,还要照顾好自己。”
杨青海:“如果找不上活,快点回来。”
林倩:“我跟梁北的萍姐走,萍姐说,到那就能找上活,用保姆的人家多了。”
杨青海:“找上活,经常往家打电话,别叫我惦记。”
林倩:“我走后,再给叔叔去医院好好检查一次或是两次,一辈子没儿没女,怪难的,老人现在和咱们说每一句话,都是抬着脸看咱们的脸色。唯恐说错了。”
杨青海:“这事我知道。唯独让我不明白的是,叔叔说的每一句话,都好像很有远见,可跟大哥过日子三十年,跟二哥两年,却是一点后手都不留,让人纳闷?”
林倩:“也许这就是叔叔的性格吧!”
杨青海:“睡吧!明早还得坐早车。”
二人熄灯睡觉。
(21)路边、 日外
三口人送林倩上公交车。
晓辉向车上摆手:“妈妈,过些天回来!”
(22)杨青海家、日内
杨旭:“青海,去年破的板子,大约干了吧!找个木工把寿材做上。”
杨青海:“老叔,您这硬梆梆的身体,忙着做那东西干啥?”
杨旭:“古人不是有这样的言辞吗,人有旦夕祸福,天有难侧风云。岁数大的人,不知啥时得病,也不知得啥病,有了能急用的东西,有突如其来的事故,方便。”
杨青海:“叔叔,现在已不是前些年,很多地方都有卖寿木的铺子。”
杨旭:“孩子,这事叔叔难道不知,你婶子烟气时,你二哥就没有买寿木的钱,急得没法,生生地在地板上放了一个时辰。不少人家都是这种情况,闹病时或三年两载,或三个月半年,等病人到临危时,已是两手空空。”
杨青海:“老叔,您想事情咋想得这么复杂?侄儿有一件事想问,不知可不可以?”
杨旭:“这孩子,有话你就说。”
杨青海:“叔叔,以前您跟着大哥大嫂过了很多年,后来又跟着二哥二嫂过了两年,只因两个嫂嫂见不上我们夫妻二人,所以我们很少去,也没有和叔叔交心长谈过。从打您到我们屋来,我才知道叔叔看事情很长远。既然如此,和两个哥哥过时咋不留点后手?”
杨旭:“你这孩子问的话好没道理,无论如何不能对孩子有二心,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有负心的儿女,没有负心的爹娘。我既然和你们一起过,就把你们当做了我的儿女,哪能有二心,哪能留后手。”
杨青海:“原来是这么回事!”
杨旭:“你别把我说的事不当一回事。”
杨青海:“老叔,啥事?”
杨旭:“做寿材。”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