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10618
成片时长:约35分钟
阅读:8850
发表:2019/10/15
主旋律,农村
微电影剧本
脱下军装还是个兵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民工甲(激愤地):没有工钱,那我们还在这里干什么?
民工们(纷纷扔下工具)不干了,不干了。
郭兴民(走上一个土丘,高声地对民工):我以一个军人的荣誉担保,绝对不会拖欠大伙的一分工钱。
几个民工同声:你都退伍了,有什么资格以军人的名誉担保。
郭兴民:我退伍了也还是一个兵。请大家相信我……
19、建设银行 外 日
郭兴民骑着自行车走向银行。
他支起自行车,从帆布背包里掏出一个饼,坐在石狮子下面吃起来。
到一片花坛旁的喷水管那儿,偏着头在水龙头下喝水。喝毕,用手背擦把嘴,抬头望一下门牌,大步向银行大门走去。
20、乡镇企业局 内 日
局长:省里的扶持资金还没有到,我也无能为力。
郭兴民:材料供不上,工程眼看就要停工了。
局长:你先跑跑货款,无论如何不能停工,你这可是县里重点扶持的乡镇企业项目哪!
郭兴民:我跑了几家银行,情况不是太好。只好请你帮忙了。你是乡镇企业的婆家,不找你再找谁?
局长(偏过头想了想,转过头看着郭兴民):要不这样,我联系几家乡镇企业,看能不能让他们出面担保,帮你尽快把货款办下来。
郭兴民(站起身,双手握住局长的手):太谢谢你了。
21、施工现场 外 日
安全网上挂着两幅标语,一幅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另一幅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搅拌机轰鸣,振捣器的声响震耳欲聋,塔吊吊着建筑材料在建筑体周围上下移动。工人们在搬砖、砌墙、操作机械。
郭兴民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与工程负责人和几名技术人员看图纸,不时地抬起头,对着建筑物指指点点。
22、农机具厂 内 日
一排排崭新的机械设备整齐地排列在宽畅的厂房内。
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们站在各自的设备旁,面朝着站在一面墙壁前的郭兴民及其邀请来的数位嘉宾(其中有县乡镇企业局的局长)。他们的身后挂着一条横幅:欢迎学成归来的工人弟兄暨鸣泉农机具厂投产仪式。
郭兴民:工人弟兄们,我代表鸣泉农机具厂董事会欢迎你们学成归来。通过一年的学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农机具的制造技术,也给我们一带来了新的观念,给我们古老的鸣泉村吹进了一股改革的新风,干事创业的新风,建设美丽乡村的新风。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鸣泉农机具厂的第一批工人和技术人员,我相信,通过你们的双手,一定为咱鸣泉村闯出一条致富的路,一条奔向小康生活的路!
大家鼓掌,欢笑,充满激情。
郭兴民:下面请乡镇企业局局长为鸣泉农机具厂投产开机!
乡镇企业局局长走上旁边的操作台,按下电钮,机器启动起来,工人们上了各自的工作台,操作机器。
23、秋收现场 外 日
广阔的田野上,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几台收割机一台跟着一台,在收割玉米。玉米地的背景是防护林带。
郭兴民站在地埂上
老高的收割机割过来,向郭兴民招招手,接着竖起大拇指,说着什么,声音被收割机的轰鸣声盖过。
淡出。
24、鸣泉农机具厂 外 日
魏梦呦:一期工程投产后,研制出了适合西北各类农作物种植和收割的各种农机具,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对农机具的需要,而且销往周边地区,受到农民群众和农机经营者的广泛好评,兴民哥的目光开始投向更大的农机市场。
叠印:
25、火车 外 日
一列火车在广袤的原野上驶过。
郭兴民坐在火车上,从黄帆布背包里掏出馍馍,啃一口馍馍,喝一口水。
26、某农机公司 内 日
该公司大厅吧台前,郭兴民与公司职员说着什么,之后跟随职员进了经理室的门。
27、某乡土豆生产基地 外 日
大面积的土豆地里,大批农民在收土豆。
几个农民围着郭兴民,郭兴民蹲在地头,膝盖上放着一本厚厚的画册,画册上是土豆收获机正在收获土豆的照片。郭兴民指点着画册向农民们讲解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负责收获的干部走了过来,与郭兴民交谈。
魏梦呦(画外音):兴民哥主动出击,跑遍了大江南北,走访了大大小小的上千家农机公司、大型农场和农村地区。凭着他的诚信、朴实和执着,带来了大量的订单。农机具厂照单生产,适销对路,打开了国内市场,产量和产值增长的势头越来越猛,一期工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在此后的几年中,鸣泉农机具厂相继进行了第二期、第三期扩建。随后,兴民哥已经不满足于国内市场,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叠印:
28、飞机机舱 内 日
一架飞机升上蓝天。
郭兴民在飞机上,与坐在他身边的几名技术人员悄声交谈着。
29、美洲某国大型农场 外 日
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几台播种机在播种。
郭兴民西装革履,和他随行的技术人员在外国农场主的陪同下,走近一台播种机,观察播种的情况,并与农场主交谈。之后随农场主向办公大楼走去。
魏梦呦(画外音):兴民哥打开了国际市场,农机具产量日益增长,他对农机具厂进行了第四期扩建,并对前三期工程进行了改造升级,建成了如今这个现代化农机具生产基地。
30、鸣泉农机具厂 外 日
魏梦呦和江记者向存放农机产品的广阔的场地走来。魏梦呦指着成排成排的农机具。
魏梦呦(对江记者):这是部分产品,你可以看出来,从种到收,相对应的作物从小麦、大麦到玉米、土豆、饲草等,各种机具一应俱全,远销国内外,丰厚的经济效益为鸣泉村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江记者:这样他就有了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和造福村民的资本。(向魏梦呦摆一下手)去看看他的生态科技创业园区吧,这在全省也是排得上号的。
31、鸣泉生态科技创业园区 外 日
空镜头:园区大楼顶端红色的大字:鸣泉生态科技创业园区。周围是节次鳞比的高楼和大型的平房式建筑。
魏梦呦(对江记者):这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体,包括生态农业科技研发公司、农民创业园区、养殖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存储加工贸易公司等十几个专业经济组织。你要采访这些组织,没有几天的功夫是采访不过来的。
江记者:一个退伍老兵近三十年的奋斗史,不是一个省报记者几天就能采访完整的。(摆一下手),还是进去看看,有个大概的印象,采访他本人的时候,好有个重点。
魏梦呦:好。(指一下一侧的一座平房式建筑)先看一下贸易公司的冷藏库去。
32、冷藏库 内 日
宽大的冷藏库里,堆满了各类蔬菜。
工人们正在整理、包装蔬菜,有的削蔬菜的根,剥白菜的皮,套包装袋;有的装箱,有的装车。一番繁忙景象。
魏梦呦:这是供给港澳地区和东南沿海城市的蔬菜。过去,我们的农作物以小麦为主,亩产最高也就一千余斤,农民辛苦一年,收入微薄。
江记者:因此他改变了鸣泉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魏梦呦:嗯,兴民哥在部队上当过连队的司务长,对各类蔬菜的生长和对土地的要求比较熟悉,他在他的承包地里试种了一部分蔬菜,带着这些蔬菜前往南方,一边试卖,看看市场对这些蔬菜的反应,一边寻求当地农业科技部门对这些蔬菜的品质进行分析,并请来了农技专家……
淡出。
33、田野 外 日
一块蔬菜地里,郭兴民陪同农技专家们对土地进行取样,和专家们交谈。
34、郭兴民家 内 日
郭兴民和妻子吃饭,他一边吃饭,一边看一份文件。
妻子(一把扯过文件):就不能消停吃顿饭吗?
郭兴民(冲妻子笑笑,从妻子手中抢过文件):这是农科院的鉴定书,这上面说了,我们这里的土地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优质蔬菜,南方那边的人非常喜欢。
妻子:你又要出什么幺蛾子?自己承包地折腾得还不够吗,还想怎么的?
郭兴民:我算过账了,要是村里的大部分土地种成蔬菜,村民的收入要翻好几倍的。这么好的买卖不做,我傻呀!
35、村委会 内 日
村民们交头接耳,掐指算账。
村主任:兴民把情况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先把承包地流转给他,试种一年,有效益了再拿土地入股,年底分红。大家表个态,愿意流转的请在这上面签字。
村民甲(面朝郭兴民):我们都是地里刨着吃饭的庄稼人,全靠这承包地过日子。种蔬菜,这在鸣泉村可是头一回,要是赔了,咋办?
郭兴民:二十年前承包荒滩种树时我就说过,现在我还是那句话,种成是大家的,种不成算我郭兴民的。
村民乙:这话我信,这字我签了。(站起身,走到文书桌子前,拿一份文件,在上面签字。
村民陆续起身签字。
36、田野 外 日
农机在大片的田地里播种蔬菜。叠化为:
大片的绿油油的蔬菜。叠化为:
大大小小的车辆、拖拉机、马车装运蔬菜。叠化为:
车辆稀少,大堆大堆的蔬菜运不出去。农民们愁眉不展,垂头丧气。
郭兴民来到一块蔬菜地里,拿起一把芹菜翻来复去地看。
村民们从四面八方向这边涌来,把郭兴民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向郭兴民问这问那(无声)。
村民甲:再运不出去,这些蔬菜就全烂在地里了。
郭兴民(站在一块土坎上):是我郭兴民考虑不周,忽略了蔬菜的储藏问题。这个责任我一定会负,请大家放心,大家的土地流转金我分文不少地兑现给大家。
37、郭兴民家 内 日
餐桌上摆着饭菜,郭兴民在一旁的写字台上写写画画。
妻子:饭热了几遍了,再热就糊了。
郭兴民(转过头看一眼餐桌,收起写写画画过的纸张。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你先吃,我到厂里去一下。
38、农机具厂 内 日
会计在算账,郭兴民坐在旁边的沙发上,随手拿起一份报纸翻来复去地浏览。片刻之后。
会计:支付材料款、员工工资、税金和各种费用以后,账上还有一百余万元。
郭兴民:能不能再从别的账目挤出一点来?
民工们(纷纷扔下工具)不干了,不干了。
郭兴民(走上一个土丘,高声地对民工):我以一个军人的荣誉担保,绝对不会拖欠大伙的一分工钱。
几个民工同声:你都退伍了,有什么资格以军人的名誉担保。
郭兴民:我退伍了也还是一个兵。请大家相信我……
19、建设银行 外 日
郭兴民骑着自行车走向银行。
他支起自行车,从帆布背包里掏出一个饼,坐在石狮子下面吃起来。
到一片花坛旁的喷水管那儿,偏着头在水龙头下喝水。喝毕,用手背擦把嘴,抬头望一下门牌,大步向银行大门走去。
20、乡镇企业局 内 日
局长:省里的扶持资金还没有到,我也无能为力。
郭兴民:材料供不上,工程眼看就要停工了。
局长:你先跑跑货款,无论如何不能停工,你这可是县里重点扶持的乡镇企业项目哪!
郭兴民:我跑了几家银行,情况不是太好。只好请你帮忙了。你是乡镇企业的婆家,不找你再找谁?
局长(偏过头想了想,转过头看着郭兴民):要不这样,我联系几家乡镇企业,看能不能让他们出面担保,帮你尽快把货款办下来。
郭兴民(站起身,双手握住局长的手):太谢谢你了。
21、施工现场 外 日
安全网上挂着两幅标语,一幅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另一幅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搅拌机轰鸣,振捣器的声响震耳欲聋,塔吊吊着建筑材料在建筑体周围上下移动。工人们在搬砖、砌墙、操作机械。
郭兴民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与工程负责人和几名技术人员看图纸,不时地抬起头,对着建筑物指指点点。
22、农机具厂 内 日
一排排崭新的机械设备整齐地排列在宽畅的厂房内。
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们站在各自的设备旁,面朝着站在一面墙壁前的郭兴民及其邀请来的数位嘉宾(其中有县乡镇企业局的局长)。他们的身后挂着一条横幅:欢迎学成归来的工人弟兄暨鸣泉农机具厂投产仪式。
郭兴民:工人弟兄们,我代表鸣泉农机具厂董事会欢迎你们学成归来。通过一年的学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农机具的制造技术,也给我们一带来了新的观念,给我们古老的鸣泉村吹进了一股改革的新风,干事创业的新风,建设美丽乡村的新风。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鸣泉农机具厂的第一批工人和技术人员,我相信,通过你们的双手,一定为咱鸣泉村闯出一条致富的路,一条奔向小康生活的路!
大家鼓掌,欢笑,充满激情。
郭兴民:下面请乡镇企业局局长为鸣泉农机具厂投产开机!
乡镇企业局局长走上旁边的操作台,按下电钮,机器启动起来,工人们上了各自的工作台,操作机器。
23、秋收现场 外 日
广阔的田野上,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几台收割机一台跟着一台,在收割玉米。玉米地的背景是防护林带。
郭兴民站在地埂上
老高的收割机割过来,向郭兴民招招手,接着竖起大拇指,说着什么,声音被收割机的轰鸣声盖过。
淡出。
24、鸣泉农机具厂 外 日
魏梦呦:一期工程投产后,研制出了适合西北各类农作物种植和收割的各种农机具,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对农机具的需要,而且销往周边地区,受到农民群众和农机经营者的广泛好评,兴民哥的目光开始投向更大的农机市场。
叠印:
25、火车 外 日
一列火车在广袤的原野上驶过。
郭兴民坐在火车上,从黄帆布背包里掏出馍馍,啃一口馍馍,喝一口水。
26、某农机公司 内 日
该公司大厅吧台前,郭兴民与公司职员说着什么,之后跟随职员进了经理室的门。
27、某乡土豆生产基地 外 日
大面积的土豆地里,大批农民在收土豆。
几个农民围着郭兴民,郭兴民蹲在地头,膝盖上放着一本厚厚的画册,画册上是土豆收获机正在收获土豆的照片。郭兴民指点着画册向农民们讲解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负责收获的干部走了过来,与郭兴民交谈。
魏梦呦(画外音):兴民哥主动出击,跑遍了大江南北,走访了大大小小的上千家农机公司、大型农场和农村地区。凭着他的诚信、朴实和执着,带来了大量的订单。农机具厂照单生产,适销对路,打开了国内市场,产量和产值增长的势头越来越猛,一期工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在此后的几年中,鸣泉农机具厂相继进行了第二期、第三期扩建。随后,兴民哥已经不满足于国内市场,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叠印:
28、飞机机舱 内 日
一架飞机升上蓝天。
郭兴民在飞机上,与坐在他身边的几名技术人员悄声交谈着。
29、美洲某国大型农场 外 日
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几台播种机在播种。
郭兴民西装革履,和他随行的技术人员在外国农场主的陪同下,走近一台播种机,观察播种的情况,并与农场主交谈。之后随农场主向办公大楼走去。
魏梦呦(画外音):兴民哥打开了国际市场,农机具产量日益增长,他对农机具厂进行了第四期扩建,并对前三期工程进行了改造升级,建成了如今这个现代化农机具生产基地。
30、鸣泉农机具厂 外 日
魏梦呦和江记者向存放农机产品的广阔的场地走来。魏梦呦指着成排成排的农机具。
魏梦呦(对江记者):这是部分产品,你可以看出来,从种到收,相对应的作物从小麦、大麦到玉米、土豆、饲草等,各种机具一应俱全,远销国内外,丰厚的经济效益为鸣泉村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江记者:这样他就有了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和造福村民的资本。(向魏梦呦摆一下手)去看看他的生态科技创业园区吧,这在全省也是排得上号的。
31、鸣泉生态科技创业园区 外 日
空镜头:园区大楼顶端红色的大字:鸣泉生态科技创业园区。周围是节次鳞比的高楼和大型的平房式建筑。
魏梦呦(对江记者):这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体,包括生态农业科技研发公司、农民创业园区、养殖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存储加工贸易公司等十几个专业经济组织。你要采访这些组织,没有几天的功夫是采访不过来的。
江记者:一个退伍老兵近三十年的奋斗史,不是一个省报记者几天就能采访完整的。(摆一下手),还是进去看看,有个大概的印象,采访他本人的时候,好有个重点。
魏梦呦:好。(指一下一侧的一座平房式建筑)先看一下贸易公司的冷藏库去。
32、冷藏库 内 日
宽大的冷藏库里,堆满了各类蔬菜。
工人们正在整理、包装蔬菜,有的削蔬菜的根,剥白菜的皮,套包装袋;有的装箱,有的装车。一番繁忙景象。
魏梦呦:这是供给港澳地区和东南沿海城市的蔬菜。过去,我们的农作物以小麦为主,亩产最高也就一千余斤,农民辛苦一年,收入微薄。
江记者:因此他改变了鸣泉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魏梦呦:嗯,兴民哥在部队上当过连队的司务长,对各类蔬菜的生长和对土地的要求比较熟悉,他在他的承包地里试种了一部分蔬菜,带着这些蔬菜前往南方,一边试卖,看看市场对这些蔬菜的反应,一边寻求当地农业科技部门对这些蔬菜的品质进行分析,并请来了农技专家……
淡出。
33、田野 外 日
一块蔬菜地里,郭兴民陪同农技专家们对土地进行取样,和专家们交谈。
34、郭兴民家 内 日
郭兴民和妻子吃饭,他一边吃饭,一边看一份文件。
妻子(一把扯过文件):就不能消停吃顿饭吗?
郭兴民(冲妻子笑笑,从妻子手中抢过文件):这是农科院的鉴定书,这上面说了,我们这里的土地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优质蔬菜,南方那边的人非常喜欢。
妻子:你又要出什么幺蛾子?自己承包地折腾得还不够吗,还想怎么的?
郭兴民:我算过账了,要是村里的大部分土地种成蔬菜,村民的收入要翻好几倍的。这么好的买卖不做,我傻呀!
35、村委会 内 日
村民们交头接耳,掐指算账。
村主任:兴民把情况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先把承包地流转给他,试种一年,有效益了再拿土地入股,年底分红。大家表个态,愿意流转的请在这上面签字。
村民甲(面朝郭兴民):我们都是地里刨着吃饭的庄稼人,全靠这承包地过日子。种蔬菜,这在鸣泉村可是头一回,要是赔了,咋办?
郭兴民:二十年前承包荒滩种树时我就说过,现在我还是那句话,种成是大家的,种不成算我郭兴民的。
村民乙:这话我信,这字我签了。(站起身,走到文书桌子前,拿一份文件,在上面签字。
村民陆续起身签字。
36、田野 外 日
农机在大片的田地里播种蔬菜。叠化为:
大片的绿油油的蔬菜。叠化为:
大大小小的车辆、拖拉机、马车装运蔬菜。叠化为:
车辆稀少,大堆大堆的蔬菜运不出去。农民们愁眉不展,垂头丧气。
郭兴民来到一块蔬菜地里,拿起一把芹菜翻来复去地看。
村民们从四面八方向这边涌来,把郭兴民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向郭兴民问这问那(无声)。
村民甲:再运不出去,这些蔬菜就全烂在地里了。
郭兴民(站在一块土坎上):是我郭兴民考虑不周,忽略了蔬菜的储藏问题。这个责任我一定会负,请大家放心,大家的土地流转金我分文不少地兑现给大家。
37、郭兴民家 内 日
餐桌上摆着饭菜,郭兴民在一旁的写字台上写写画画。
妻子:饭热了几遍了,再热就糊了。
郭兴民(转过头看一眼餐桌,收起写写画画过的纸张。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你先吃,我到厂里去一下。
38、农机具厂 内 日
会计在算账,郭兴民坐在旁边的沙发上,随手拿起一份报纸翻来复去地浏览。片刻之后。
会计:支付材料款、员工工资、税金和各种费用以后,账上还有一百余万元。
郭兴民:能不能再从别的账目挤出一点来?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