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0910
成片时长:约136分钟
阅读:56
发表:2025/10/10
主旋律,古装,军事
电影剧本
忠魂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1、沙漠,日,外
斜阳西下,灿烂的阳光把沙漠照成金黄色。
一支商队在沙漠里缓缓前行,传出清脆悦耳的驼铃声。
走在商队前面的是3名骑着马的商人。中间是5名驼把式,每人牵着驮有货物的4只骆驼(共20只),由前至后一路跟进。后面是12名全副武装的骑马护卫(1女、11男)。
(俯拍画面)突然间,商队后面出现100多名飞奔的匈奴骑兵,追上商队后,分左右两冀向前包抄,直至将商队合围。
商队止步。
匈奴骑兵围成圈面向商队,一部分手持弯刀,一部分拉弓上箭,两部分交叉排列。
领头商人紧急向护卫左右摆手,示意不要抵抗,护卫领队点头。
领头商人示意驼把式将驼队交出,匈奴骑兵将驼队牵走。
身材肥大、左脸有刀疤、右眼戴着黑眼罩(独眼龙)的匈奴百长,挥舞手中弯刀指向商队,匈奴弓箭手开始放箭射杀商人、驼把式和护卫。
护卫迅速反击。激战中,双方都有伤亡,后在其他护卫的掩护下,年轻美丽的女护卫杀死两名匈奴骑兵后策马逃离,消失在沙漠深处。
商队其他人员倒在了血泊中。
2、沙漠、戈壁、阳关城,日,外
(俯拍画面)从沙漠到戈壁,从戈壁到匈奴的千军万马,从匈奴的千军万马到阳关城。
画外音出字幕:公元前118年冬,匈奴左贤王率3万骑兵袭击并围困仅有1千守军和3千百姓的汉朝丝绸之路重镇——阳关,情势十分危急……
3、阳关城北门,日,外
阳关城只有两个城门,即北门和南门,但北门和南门都有瓮城。
北门瓮城城楼二层中央,悬挂着一块浅红色的木制匾额,由西至东写着两个高约1米的黑色大字:阳关。
瓮城城门洞正上方,青灰色的城墙上,由西至东写着三个高约半米的红色大字:镇北门。
城门洞洞口右侧,站着5名戴着黑色头盔、身穿皮甲、脚穿麻鞋、手持长矛的士卒。
城门洞洞口左侧,除站着5名戴着黑色头盔、身穿皮甲、脚穿麻鞋、手持长矛的士卒外,还有1名戴着金黄色头盔、身穿鱼鳞甲、脚穿皮革鞋、手扶腰间佩刀的什长,威严地站在城门洞口,督促士卒盘查进城的商队和平民,主要是查验路引(长20厘米、宽2厘米的薄竹片,上面用毛笔写有能证明持有者身份的相关文字)。
4个身穿粗布汉服的男子低头走过,其中为首者是个络腮胡。络腮胡左袖口微抬时,露出半截匈奴特有的狼头纹身。
络腮胡:(操着熟练的汉话)官爷好,小人是敦煌来的货郎,赶天黑前进城投宿。
士卒甲:(看着路引)车上装的什么?
络腮胡:(镇定自若)是些布匹,边境生意难做啊!
士卒甲和士卒乙检查车上的布匹。
士卒丙:(看向另外3人)你们的路引呢?
另外3人向士卒丙出示路引。
4、阳关城北门城门洞里侧,日,外
一群人从城门洞进到城里。
络腮胡露出狡黠的笑容,他跟其他3人互相对视眼神继而微微点头,随即4人分散消失在街巷深处……
5、墩墩山烽火台,夜,外
月光下面,烽火台上层,旗帜架上插着一面半旧的赤龙旗,1名戴着黑色头盔、身穿皮甲、脚穿麻鞋的汉军老卒,正用麻布擦拭铜制的烽火盆;1名戴着黑色头盔、身穿皮甲、脚穿麻鞋的汉军新卒,手持1根长约3米的矛,站在旗帜架旁犯困,眼皮快要闭上了,但他不停地提着眉头让自己的眼睛睁开,可最终还是不敌困意,闭上了眼睛,头垂了下去。
“嘭”的一声,老卒敲了一下新卒的头盔。
老卒:离交岗还早呢!提高警惕!
新卒:(搓手哈气)这么冷的天,匈奴会来阳关吗?
老卒:去年秋防,丢了两座台。现已立冬,狼崽子们专挑这种月夜钻空子。决不能大意!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狼叫声,新卒猛地握紧长矛。
新卒:(有些紧张)我敲报警鼓!
老卒:胡闹!(从怀里掏出羊皮袋递过去)先喝口酒,烽火台是眼睛,没发现敌情就乱敲,要挨军棍的!
新卒接过酒袋正要喝酒时,猛然看到十几个黑影,正贴着戈壁边缘,快速向烽火台靠近……
新卒:快看,有情况!
老卒:(朝新卒所指的方向望去)赶快点火!
老卒一把扯出烽火架下的干柴堆,新卒哆嗦着摸寻用于点火的火折子。
老卒:(着急)快!快点火呀!
话音未落,数支箭矢射来,呼啸着从新卒耳旁飞过,新卒手一抖,火折子滚落到地上去了。
新卒:(哭喊)火折子!
匈奴侦骑已冲到烽火台下,首领挥刀砍断吊桥绳索,粗麻绳断裂声伴随着哭泣。老卒抓起滚石砸下去,黑影中传出“啊”的惨叫声。
老卒:(声音急促)敲报警鼓!快!
新卒连滚带爬抓住敲鼓棍,正要敲鼓时,一支飞箭射穿他的右肩胛,另一支飞箭射中他的腹部,他惨叫后倒下。
老卒把一捧火硝撒进烽火盆,拿起火石,用铁片猛刮,但未刮出火星。
两名匈奴侦骑已爬到上层,一名用脚踢飞了烽火盆,另一名用刀劈断了赤龙旗的旗杆。
匈奴侦骑甲:(举刀指向老卒,说汉语)降者不杀!
老卒:(瞪眼高喊)宁死——不降!
老卒一边说话,一边快速冲向匈奴侦骑乙,并死死将其抱住,借助冲力惯性,两人一起从烽火台上层飞身跌下。
多名匈奴侦骑登上并毁坏了烽火台。
6、匈奴左贤王牙帐,日,内
匈奴左贤王、左大将、左大都尉等人在牙帐内议事。
匈奴侦骑:(进入牙帐,右手将腰间短刀轻微后移,单膝跪地)报!距离阳关城10里地的墩墩山烽火台刚被我占领。
左贤王:很好!这下阳关城就难以向外传递军情了。(看向左大将)对有功人员要重赏。
左大将:(点头)我马止执行!
匈奴侦骑右手按胸,快速起身,将腰间短刀归位,迅速离去。
左贤王:(看向众将)即刻派人到阳关城劝降,若不投降,攻城杀人!
众将:(右手按胸,齐声)遵命!
7、阳关城北门,日,外
晨色像融化的铜汁浇在西域的土地上,金灿灿的,格外耀眼。
8名戴着黑色头盔、身穿皮甲、脚穿麻鞋的士卒分散立于阳关城头,凭栏远眺,密切留意着戈壁尽头的动静……突然,阳关城的夯土城墙震颤起来,士卒们顿感不妙,士卒甲摇头擦眼后定睛细看,发现远处生起一阵黑色尘暴,继而看到匈奴的三角形狼旗正向阳关城逼近。
士卒甲:(朝多个方向大喊)匈奴来了!匈奴来了!
其他士卒:(跟着大喊)匈奴来了!匈奴来了!
士卒乙猛敲报警鼓,鼓声震天,传向整个阳关城。
紧接着,匈奴的牛角号撕破天际,黑压压的匈奴骑兵扬起的沙尘,遮蔽了半个天空。
士卒丙:(大喊)快关城门!快关城门!
城外百姓快速进到城洞里后,瓮城闸门被紧急放下的同时,护城河吊桥被紧急拉起。
8、阳关城南门,日,外
南门瓮城闸门被紧急放下的同时,护城河吊桥被紧急拉起。
(南门瓮城城楼二层中央,悬挂着一块浅红色的木制匾额,由东至西写着两个高约1米的黑色大字:阳关。瓮城城门洞正上方,青灰色的城墙上,由东至西写着三个高约半米的红色大字:南安门。)
9、阳关城北门,日,外
尘土飞扬,一队30人左右的匈奴骑兵来到阳关城下离阳关城约80米处停下。
骑兵中一名匈奴射雕手一箭射中阳关城楼上的旗杆,咔嚓!旗杆断裂。
城墙上,一名汉军士卒跑过去接住了飘落的赤龙旗,并迅速将赤龙旗插在阳关城头,让赤龙旗继续在风中飘扬。
一名身披皮甲、手持弯刀的匈奴策马出列,在距离阳关城约70米处勒住缰绳。
士卒:(指向城下)都尉,只有一名匈奴靠前。
晏昕:那是匈奴的“裨小王”,负责前线招降事宜,应该是来劝降的。
匈奴裨小王:(环视城头,用汉语喊话)阳关城已被我3万骑兵团团围住,左贤王有令——凡开城投降者,免死!士卒可编入我匈奴铁骑,百姓照常耕作和经商;若顽抗到底,破城之日,鸡犬不留!
晏昕:弟兄们,别听他蛊惑!
匈奴裨小王:晏昕都尉!你本是英雄,何必让全城人陪你送死?你降则封侯,你抗则碎尸!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望你速速决断!
晏昕:(怒吼)休想!(快速张弓搭箭)我大汉男儿绝无投降之辈!
话音刚落,离弦的三棱箭已射中匈奴裨小王脖子上的狼头纹身,鲜血直流,匈奴裨小王“啊”了一声,右手捂着箭伤处,左手猛拉马的缰绳,快速逃离。
10、阳关城北门城墙上,日,外
晏昕:(手扶垛口远眺)沈司马,匈奴围城,墩墩山烽火台可有消息传来?
沈通:(抱拳)回都尉,至今未见烽火台任何动静。
晏昕:(眉头紧锁)再发信号,三烽三火!
沈通:诺!
6名士卒分成3组,迅速将预先储备的狼粪和柴草,间隔5米,分成3堆,一字排开地叠放在城墙的点火台上。
晏昕:(高声下令)举烽!
士卒迅速点燃狼粪和柴草,黑色狼烟立即升腾,如同三根黑色的“预警柱”。
沈通:(望着烟柱升空)都尉,这已是今日第二次发信号,按照常规墩墩山烽火台早该回应了。
晏昕:(目光死死盯着西南方)再等等,当年我随霍将军西征,就是靠这烽燧信号千里传讯,从未出错。
半个时辰过去,烟柱渐渐消散,墩墩山方向始终一片沉寂,连一丝烟火痕迹都没有。
士卒:(声音发颤)都尉…… 会不会是风太大,他们没看见?
晏昕:(摇头)不可能!墩墩山烽火台比阳关城墙高,就算有风,白天的烽烟40里内都能瞧见,更何况这两处只相距10里地。
11、阳关城北门城墙上,夜,外
傍晚时分,晏昕独自站在城头,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的刀鞘,匈奴的号角声在城外隐隐传来。
沈通:(轻步上前)都尉,天已黑了,要不要再发一次夜间燧火?
晏昕:(缓缓转身,低声)不必了……墩墩山烽火台已落入敌手,我们成了孤军。
夜色渐浓,寒风卷过城墙,城头的旌旗哗哗作响,远处匈奴营地传来阵阵欢呼,与城内的寂静形成扎心的对比。
晏昕:(握紧拳头)传我命令,加固城防,准备恶战!
沈通:诺!(匆匆离去)
晏昕看着墩墩山方向,城墙上的火把,映着他凝重的侧脸,也映着墩墩山再无回应的黑暗。
12、阳关城城楼指挥台,日,内
斜阳西下,灿烂的阳光把沙漠照成金黄色。
一支商队在沙漠里缓缓前行,传出清脆悦耳的驼铃声。
走在商队前面的是3名骑着马的商人。中间是5名驼把式,每人牵着驮有货物的4只骆驼(共20只),由前至后一路跟进。后面是12名全副武装的骑马护卫(1女、11男)。
(俯拍画面)突然间,商队后面出现100多名飞奔的匈奴骑兵,追上商队后,分左右两冀向前包抄,直至将商队合围。
商队止步。
匈奴骑兵围成圈面向商队,一部分手持弯刀,一部分拉弓上箭,两部分交叉排列。
领头商人紧急向护卫左右摆手,示意不要抵抗,护卫领队点头。
领头商人示意驼把式将驼队交出,匈奴骑兵将驼队牵走。
身材肥大、左脸有刀疤、右眼戴着黑眼罩(独眼龙)的匈奴百长,挥舞手中弯刀指向商队,匈奴弓箭手开始放箭射杀商人、驼把式和护卫。
护卫迅速反击。激战中,双方都有伤亡,后在其他护卫的掩护下,年轻美丽的女护卫杀死两名匈奴骑兵后策马逃离,消失在沙漠深处。
商队其他人员倒在了血泊中。
2、沙漠、戈壁、阳关城,日,外
(俯拍画面)从沙漠到戈壁,从戈壁到匈奴的千军万马,从匈奴的千军万马到阳关城。
画外音出字幕:公元前118年冬,匈奴左贤王率3万骑兵袭击并围困仅有1千守军和3千百姓的汉朝丝绸之路重镇——阳关,情势十分危急……
3、阳关城北门,日,外
阳关城只有两个城门,即北门和南门,但北门和南门都有瓮城。
北门瓮城城楼二层中央,悬挂着一块浅红色的木制匾额,由西至东写着两个高约1米的黑色大字:阳关。
瓮城城门洞正上方,青灰色的城墙上,由西至东写着三个高约半米的红色大字:镇北门。
城门洞洞口右侧,站着5名戴着黑色头盔、身穿皮甲、脚穿麻鞋、手持长矛的士卒。
城门洞洞口左侧,除站着5名戴着黑色头盔、身穿皮甲、脚穿麻鞋、手持长矛的士卒外,还有1名戴着金黄色头盔、身穿鱼鳞甲、脚穿皮革鞋、手扶腰间佩刀的什长,威严地站在城门洞口,督促士卒盘查进城的商队和平民,主要是查验路引(长20厘米、宽2厘米的薄竹片,上面用毛笔写有能证明持有者身份的相关文字)。
4个身穿粗布汉服的男子低头走过,其中为首者是个络腮胡。络腮胡左袖口微抬时,露出半截匈奴特有的狼头纹身。
络腮胡:(操着熟练的汉话)官爷好,小人是敦煌来的货郎,赶天黑前进城投宿。
士卒甲:(看着路引)车上装的什么?
络腮胡:(镇定自若)是些布匹,边境生意难做啊!
士卒甲和士卒乙检查车上的布匹。
士卒丙:(看向另外3人)你们的路引呢?
另外3人向士卒丙出示路引。
4、阳关城北门城门洞里侧,日,外
一群人从城门洞进到城里。
络腮胡露出狡黠的笑容,他跟其他3人互相对视眼神继而微微点头,随即4人分散消失在街巷深处……
5、墩墩山烽火台,夜,外
月光下面,烽火台上层,旗帜架上插着一面半旧的赤龙旗,1名戴着黑色头盔、身穿皮甲、脚穿麻鞋的汉军老卒,正用麻布擦拭铜制的烽火盆;1名戴着黑色头盔、身穿皮甲、脚穿麻鞋的汉军新卒,手持1根长约3米的矛,站在旗帜架旁犯困,眼皮快要闭上了,但他不停地提着眉头让自己的眼睛睁开,可最终还是不敌困意,闭上了眼睛,头垂了下去。
“嘭”的一声,老卒敲了一下新卒的头盔。
老卒:离交岗还早呢!提高警惕!
新卒:(搓手哈气)这么冷的天,匈奴会来阳关吗?
老卒:去年秋防,丢了两座台。现已立冬,狼崽子们专挑这种月夜钻空子。决不能大意!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狼叫声,新卒猛地握紧长矛。
新卒:(有些紧张)我敲报警鼓!
老卒:胡闹!(从怀里掏出羊皮袋递过去)先喝口酒,烽火台是眼睛,没发现敌情就乱敲,要挨军棍的!
新卒接过酒袋正要喝酒时,猛然看到十几个黑影,正贴着戈壁边缘,快速向烽火台靠近……
新卒:快看,有情况!
老卒:(朝新卒所指的方向望去)赶快点火!
老卒一把扯出烽火架下的干柴堆,新卒哆嗦着摸寻用于点火的火折子。
老卒:(着急)快!快点火呀!
话音未落,数支箭矢射来,呼啸着从新卒耳旁飞过,新卒手一抖,火折子滚落到地上去了。
新卒:(哭喊)火折子!
匈奴侦骑已冲到烽火台下,首领挥刀砍断吊桥绳索,粗麻绳断裂声伴随着哭泣。老卒抓起滚石砸下去,黑影中传出“啊”的惨叫声。
老卒:(声音急促)敲报警鼓!快!
新卒连滚带爬抓住敲鼓棍,正要敲鼓时,一支飞箭射穿他的右肩胛,另一支飞箭射中他的腹部,他惨叫后倒下。
老卒把一捧火硝撒进烽火盆,拿起火石,用铁片猛刮,但未刮出火星。
两名匈奴侦骑已爬到上层,一名用脚踢飞了烽火盆,另一名用刀劈断了赤龙旗的旗杆。
匈奴侦骑甲:(举刀指向老卒,说汉语)降者不杀!
老卒:(瞪眼高喊)宁死——不降!
老卒一边说话,一边快速冲向匈奴侦骑乙,并死死将其抱住,借助冲力惯性,两人一起从烽火台上层飞身跌下。
多名匈奴侦骑登上并毁坏了烽火台。
6、匈奴左贤王牙帐,日,内
匈奴左贤王、左大将、左大都尉等人在牙帐内议事。
匈奴侦骑:(进入牙帐,右手将腰间短刀轻微后移,单膝跪地)报!距离阳关城10里地的墩墩山烽火台刚被我占领。
左贤王:很好!这下阳关城就难以向外传递军情了。(看向左大将)对有功人员要重赏。
左大将:(点头)我马止执行!
匈奴侦骑右手按胸,快速起身,将腰间短刀归位,迅速离去。
左贤王:(看向众将)即刻派人到阳关城劝降,若不投降,攻城杀人!
众将:(右手按胸,齐声)遵命!
7、阳关城北门,日,外
晨色像融化的铜汁浇在西域的土地上,金灿灿的,格外耀眼。
8名戴着黑色头盔、身穿皮甲、脚穿麻鞋的士卒分散立于阳关城头,凭栏远眺,密切留意着戈壁尽头的动静……突然,阳关城的夯土城墙震颤起来,士卒们顿感不妙,士卒甲摇头擦眼后定睛细看,发现远处生起一阵黑色尘暴,继而看到匈奴的三角形狼旗正向阳关城逼近。
士卒甲:(朝多个方向大喊)匈奴来了!匈奴来了!
其他士卒:(跟着大喊)匈奴来了!匈奴来了!
士卒乙猛敲报警鼓,鼓声震天,传向整个阳关城。
紧接着,匈奴的牛角号撕破天际,黑压压的匈奴骑兵扬起的沙尘,遮蔽了半个天空。
士卒丙:(大喊)快关城门!快关城门!
城外百姓快速进到城洞里后,瓮城闸门被紧急放下的同时,护城河吊桥被紧急拉起。
8、阳关城南门,日,外
南门瓮城闸门被紧急放下的同时,护城河吊桥被紧急拉起。
(南门瓮城城楼二层中央,悬挂着一块浅红色的木制匾额,由东至西写着两个高约1米的黑色大字:阳关。瓮城城门洞正上方,青灰色的城墙上,由东至西写着三个高约半米的红色大字:南安门。)
9、阳关城北门,日,外
尘土飞扬,一队30人左右的匈奴骑兵来到阳关城下离阳关城约80米处停下。
骑兵中一名匈奴射雕手一箭射中阳关城楼上的旗杆,咔嚓!旗杆断裂。
城墙上,一名汉军士卒跑过去接住了飘落的赤龙旗,并迅速将赤龙旗插在阳关城头,让赤龙旗继续在风中飘扬。
一名身披皮甲、手持弯刀的匈奴策马出列,在距离阳关城约70米处勒住缰绳。
士卒:(指向城下)都尉,只有一名匈奴靠前。
晏昕:那是匈奴的“裨小王”,负责前线招降事宜,应该是来劝降的。
匈奴裨小王:(环视城头,用汉语喊话)阳关城已被我3万骑兵团团围住,左贤王有令——凡开城投降者,免死!士卒可编入我匈奴铁骑,百姓照常耕作和经商;若顽抗到底,破城之日,鸡犬不留!
晏昕:弟兄们,别听他蛊惑!
匈奴裨小王:晏昕都尉!你本是英雄,何必让全城人陪你送死?你降则封侯,你抗则碎尸!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望你速速决断!
晏昕:(怒吼)休想!(快速张弓搭箭)我大汉男儿绝无投降之辈!
话音刚落,离弦的三棱箭已射中匈奴裨小王脖子上的狼头纹身,鲜血直流,匈奴裨小王“啊”了一声,右手捂着箭伤处,左手猛拉马的缰绳,快速逃离。
10、阳关城北门城墙上,日,外
晏昕:(手扶垛口远眺)沈司马,匈奴围城,墩墩山烽火台可有消息传来?
沈通:(抱拳)回都尉,至今未见烽火台任何动静。
晏昕:(眉头紧锁)再发信号,三烽三火!
沈通:诺!
6名士卒分成3组,迅速将预先储备的狼粪和柴草,间隔5米,分成3堆,一字排开地叠放在城墙的点火台上。
晏昕:(高声下令)举烽!
士卒迅速点燃狼粪和柴草,黑色狼烟立即升腾,如同三根黑色的“预警柱”。
沈通:(望着烟柱升空)都尉,这已是今日第二次发信号,按照常规墩墩山烽火台早该回应了。
晏昕:(目光死死盯着西南方)再等等,当年我随霍将军西征,就是靠这烽燧信号千里传讯,从未出错。
半个时辰过去,烟柱渐渐消散,墩墩山方向始终一片沉寂,连一丝烟火痕迹都没有。
士卒:(声音发颤)都尉…… 会不会是风太大,他们没看见?
晏昕:(摇头)不可能!墩墩山烽火台比阳关城墙高,就算有风,白天的烽烟40里内都能瞧见,更何况这两处只相距10里地。
11、阳关城北门城墙上,夜,外
傍晚时分,晏昕独自站在城头,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的刀鞘,匈奴的号角声在城外隐隐传来。
沈通:(轻步上前)都尉,天已黑了,要不要再发一次夜间燧火?
晏昕:(缓缓转身,低声)不必了……墩墩山烽火台已落入敌手,我们成了孤军。
夜色渐浓,寒风卷过城墙,城头的旌旗哗哗作响,远处匈奴营地传来阵阵欢呼,与城内的寂静形成扎心的对比。
晏昕:(握紧拳头)传我命令,加固城防,准备恶战!
沈通:诺!(匆匆离去)
晏昕看着墩墩山方向,城墙上的火把,映着他凝重的侧脸,也映着墩墩山再无回应的黑暗。
12、阳关城城楼指挥台,日,内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