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6514
成片时长:约21分钟
阅读:10003
发表:2017/12/9
喜剧,爱情,都市
微电影剧本
过桥米线寻根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纪录片剧本《过桥米线寻根》
编剧:昌言
故事梗概:
曾几何时,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大街小巷风靡起一种快餐——过桥米线,只要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唯一不同的是在“过桥米线”的前面会有所谓的品牌存在。在互联网上搜索“过桥米线”,竟然会出现五花八门做过桥米线经营的餐饮公司,通过电话问询每一家都在宣传自己是最正宗的商家,真是匪夷所思,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那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序幕
(我):只要吃过过桥米线的人,肯定都看到过餐厅里贴着这样的一个唯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吧!
(镶框招牌,内容字幕如下):明末清初,云南蒙自县有位书生,为求功名在蒙自南湖中崧岛上结草为庐,潜心攻读,其妻勤劳贤惠,每日往岛上给丈夫送食。因路途稍远,上岛食凉,见夫食不香,妻十分心痛。一日妻将家养的鸡宰杀,用沙锅煨汤一罐,配上米线、肉片、蔬菜往岛上送去。妻过桥,因疲乏睡意朦胧,想时辰尚早,逐在石桥边小憩,片刻醒,妻摸沙锅,汤热,妻喜,疾过桥。进庐后,妻奉上鸡汤米线,丈夫食罢,连声称赞。妻由此受到启发,隔日再熬鸡汤于沙锅中,准备了米线、肉片、生蔬。上岛后逐将肉片、生蔬、米线投入沙锅中。丈夫肆食,鲜香可口。自此,书生饮食调匀,身体日益康健,越发用功读书,终于金榜题名,功名成就。
书生中状元,同僚前来贺喜,丈夫让妻子如法用鸡汤配制米线招待客人。大家食罢连连称绝,纷纷询问是何佳肴。妻思此食乃过桥瞌睡误时所致,故突口而出曰:『过桥米线也』。夫叹:『今日成就乃过桥缘』。自此,『过桥米线』声名鹊起,为云南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美食。
(我):故事的确很美好,但……你真的信吗?反正,我是真的看不下去了……于是便抱着怀疑的态度开始了探索之旅。
推出片名:过桥米线寻根
1.《老梁寻根:过桥米线》视频
(我看完视频,看看时间):才3分钟,这也叫寻根?
2.《走进云南之地方特色小吃——过桥米线》视频
(我看完视频,看看时间):5分不到,跟餐厅里贴着的那个传说故事没什么两样。
3.《动画:过桥米线的故事》视频
(我看完视频,看看时间):嗯,过了10分,可跟餐厅里贴着的那个传说故事还是大同小异。
4.维基百科网
(我搜维基百科网,眼睛一亮):好,有疑问,秀才在蒙自南湖的湖心亭读书的说法不确切,因为南湖的湖心亭是民国时期才建的,所以与传说“明末清初”的时间不相符。
5.蒙自官网
(我搜蒙自当地官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这,(字幕)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蒙自县事:就在湖心修建了六角亭,并取名瀛仙亭。
(我):看来维基百科也不是很靠谱!
6.知乎网
(我上知乎网,喜出望外):刚才看到中央二台在讲云南的“过桥米线”,于是上知乎搜了一下,发现不少人被那个传说给忽悠了。那个传说是编造的,是一个营销团队编造的。我朋友曾经参与其中。背景是十几年前我们这边一家过桥米线开张,找他们做营销策划,于是就有了那个故事。假的。
7.云南日报社出版的《云南——可爱的地方》
(我举起云南日报社出版的《云南——可爱的地方》):这里面就收录了这个秀才与妻子的传说,知乎网上的这位答主的答案还是不攻自破,因为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1984年!(特写)
(我):额,这位答主你争点儿气好吗?你被你的朋友骗了你都不知道!
8.大吃家汪曾祺
(我):虽然一时找不到答案,但我坚持我的质疑。而且不只我,同样抱有质疑态度的还有这位大吃家汪曾祺。
汪曾祺:(汪曾祺及《米线与饵块》一文特写)过桥米线这个传说,我在文中就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过桥米线”这样来的名称,恐是出于附会。
9.云南美食专栏作家敢于胡乱
(我):云南美食专栏作家敢于胡乱,也对这个传说不屑一顾。
敢于胡乱:(敢于胡乱及《云之味》一书特写)那个传说全是胡扯。我曾在书中写过:过桥米线,是一位贤妻良母,在厨房的一个不小心,一个失误的妙手偶得。
10.《过桥米线的“蒙自说”和“建水说”》一文作者张春明
张春明:(张春明及《过桥米线的“蒙自说”和“建水说”》一文特写)说起我们昆明的美食,首先让人们想起来的自然是米线。米线是我们昆明人的主食。很多昆明人中午吃米线,晚上还吃米线,很多时候,早上的早点仍然是米线。说到我们昆明人吃的米线,有人曾经开玩笑说,每个昆明人一生中吃的米线都可以绕地球好几圈。
昆明米线中最有名的当属“过桥米线”。关于“过桥米线”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我比较了解的几种说法,其实可以归为两种说法,即:蒙自说和建水说。(云南省红河州地图特写)蒙自和建水都属于红河州。已被奉为大IP的秀才和贤妻的故事自是属于蒙自系。然而,建水说显然要靠谱得多。
11.清咸丰年间,临安(建水旧称)县城鸡市街,宝兴楼米线馆
一个举止文雅、穿着讲究的人进到宝兴楼。
客官:来一碗刚开锅的肉汤,一碗米线,再来一盘片好的生肉片。(然后将生肉片和米线先后挑进滚烫的肉汤中一涮,便开吃了。)
后来这人天天来吃,天天如此(闪镜头),就引起老板刘家庆的注意,自己也照着吃了一次,发现味道果然不一般,便向这人请教。
刘家庆:客官怎么称呼?多年不曾见过?
客官:在下李景椿,多年在山西公干,常常吃“涮锅子”,返乡后便到你这宝兴楼来,仿照“涮锅子”方法吃米线。
刘家庆:这叫什么米线?
李景椿用筷子指着门外的锁龙桥(特写)笑答:我从桥东来到桥西吃米线,人过桥,米线也过桥,我这吃的是“过桥米线。”
12.《品味口感苏州·小吃记》一书作者老凡
老凡:(老凡及《品味口感苏州·小吃记》一书特写)这建水一派的说法的确有理有据,而且有来源,过桥米线的吃法与形式确实跟“涮锅子”有几分神似。
(我):但,问题是,这“过桥”的名字真的就跟一座桥有关吗?
老凡:当然,在云南当地还有一种形神兼备的说法,是从米线碗中将米线挑入汤碗似过桥(动作特写)……
(我):纠结,如此这般牵强附会的说法,真的让我很难相信……而且,既然仿照的是“涮锅子”,为什么不叫涮米线?
13.《吃酒》一文作者丰子恺
(我):和过桥米线神似的只有“涮锅子”吗?
丰子恺:(丰子恺及《吃酒》一文特写)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主人公朱自冶最爱去苏州一家叫朱鸿兴的面馆,他往店堂里一坐,跑堂就会喊:(苏州话)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硬点!
(我):在这一大串苏州面馆“黑话”里居然出现了“过桥”!那这“过桥”是什么呢?
丰子恺:陆文夫在文中做了解释: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嘴里……
14.电影《美食家》片段
主人公朱自冶正在朱鸿兴享受一碗清炒虾仁过桥。
15.蒙自南湖桥与湖心亭,过桥米线传说开始的地方
(我):那这过桥面为什么叫“过桥”?
老凡:除了“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这种会意版本外,在苏州还流传着另外一个说法,是跟方言有关。我在《品味口感苏州——小吃记》一书中提到过,苏州方言中“浇头”与“桥头”互为谐音,所以所谓“过桥”,实为“过浇”。
丰子恺:这种说法,我在《吃酒》一文中也曾提到:“所谓过浇,就是浇头不浇在面上,而另盛在碗里,作为酒菜。等到酒吃好了,才要面底子来当饭吃。人们叫别了,常喊作‘过桥面’。”
16.“汉语方言发音字典”App
(我):身为北方人,无法直接辨识这个方言说的真假,但我不得不感叹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万能的,居然有朋友推荐给我一款名为“汉语方言发音字典”的App……
(操作,显示)分别查苏州话的“桥”和“浇”,虽然从拼写上看完全不同,但点开语音直接听发音后发现,这两个字在苏州话里是近音,只是声调不同……
(我):这就有趣了!
17.云南过桥米线馆
(展示)(云南话旁白)云南的过桥米线,汤、米线各一碗,帽子(云南方言,意同浇头)分别单装盘,吃时将米线和帽子通通入汤碗。
18.苏州过桥面馆
(展示)(苏州话旁白)苏州的过桥面,面一碗,浇头分别单装盘,吃时将浇头搛入面碗。
19.云南过桥米线馆
(展示)(云南话旁白)云南过桥米线,所谓“过桥”,会意版本是指将米线从米线碗中挑入汤碗中神似过桥。
20.苏州过桥面馆
(展示)(苏州话旁白)苏州过桥米面,所谓“过桥”,会意版本是指将浇头用筷子搛入碗,神似过桥。
21.云南过桥米线馆
(展示)(云南话旁白)云南过桥米线,有牛过桥、羊过桥、猪过桥、鸭过桥、鸡过桥、兔过桥、鳝鱼过桥……每家各持一项绝技。
编剧:昌言
故事梗概:
曾几何时,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大街小巷风靡起一种快餐——过桥米线,只要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唯一不同的是在“过桥米线”的前面会有所谓的品牌存在。在互联网上搜索“过桥米线”,竟然会出现五花八门做过桥米线经营的餐饮公司,通过电话问询每一家都在宣传自己是最正宗的商家,真是匪夷所思,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那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序幕
(我):只要吃过过桥米线的人,肯定都看到过餐厅里贴着这样的一个唯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吧!
(镶框招牌,内容字幕如下):明末清初,云南蒙自县有位书生,为求功名在蒙自南湖中崧岛上结草为庐,潜心攻读,其妻勤劳贤惠,每日往岛上给丈夫送食。因路途稍远,上岛食凉,见夫食不香,妻十分心痛。一日妻将家养的鸡宰杀,用沙锅煨汤一罐,配上米线、肉片、蔬菜往岛上送去。妻过桥,因疲乏睡意朦胧,想时辰尚早,逐在石桥边小憩,片刻醒,妻摸沙锅,汤热,妻喜,疾过桥。进庐后,妻奉上鸡汤米线,丈夫食罢,连声称赞。妻由此受到启发,隔日再熬鸡汤于沙锅中,准备了米线、肉片、生蔬。上岛后逐将肉片、生蔬、米线投入沙锅中。丈夫肆食,鲜香可口。自此,书生饮食调匀,身体日益康健,越发用功读书,终于金榜题名,功名成就。
书生中状元,同僚前来贺喜,丈夫让妻子如法用鸡汤配制米线招待客人。大家食罢连连称绝,纷纷询问是何佳肴。妻思此食乃过桥瞌睡误时所致,故突口而出曰:『过桥米线也』。夫叹:『今日成就乃过桥缘』。自此,『过桥米线』声名鹊起,为云南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美食。
(我):故事的确很美好,但……你真的信吗?反正,我是真的看不下去了……于是便抱着怀疑的态度开始了探索之旅。
推出片名:过桥米线寻根
1.《老梁寻根:过桥米线》视频
(我看完视频,看看时间):才3分钟,这也叫寻根?
2.《走进云南之地方特色小吃——过桥米线》视频
(我看完视频,看看时间):5分不到,跟餐厅里贴着的那个传说故事没什么两样。
3.《动画:过桥米线的故事》视频
(我看完视频,看看时间):嗯,过了10分,可跟餐厅里贴着的那个传说故事还是大同小异。
4.维基百科网
(我搜维基百科网,眼睛一亮):好,有疑问,秀才在蒙自南湖的湖心亭读书的说法不确切,因为南湖的湖心亭是民国时期才建的,所以与传说“明末清初”的时间不相符。
5.蒙自官网
(我搜蒙自当地官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这,(字幕)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蒙自县事:就在湖心修建了六角亭,并取名瀛仙亭。
(我):看来维基百科也不是很靠谱!
6.知乎网
(我上知乎网,喜出望外):刚才看到中央二台在讲云南的“过桥米线”,于是上知乎搜了一下,发现不少人被那个传说给忽悠了。那个传说是编造的,是一个营销团队编造的。我朋友曾经参与其中。背景是十几年前我们这边一家过桥米线开张,找他们做营销策划,于是就有了那个故事。假的。
7.云南日报社出版的《云南——可爱的地方》
(我举起云南日报社出版的《云南——可爱的地方》):这里面就收录了这个秀才与妻子的传说,知乎网上的这位答主的答案还是不攻自破,因为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1984年!(特写)
(我):额,这位答主你争点儿气好吗?你被你的朋友骗了你都不知道!
8.大吃家汪曾祺
(我):虽然一时找不到答案,但我坚持我的质疑。而且不只我,同样抱有质疑态度的还有这位大吃家汪曾祺。
汪曾祺:(汪曾祺及《米线与饵块》一文特写)过桥米线这个传说,我在文中就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过桥米线”这样来的名称,恐是出于附会。
9.云南美食专栏作家敢于胡乱
(我):云南美食专栏作家敢于胡乱,也对这个传说不屑一顾。
敢于胡乱:(敢于胡乱及《云之味》一书特写)那个传说全是胡扯。我曾在书中写过:过桥米线,是一位贤妻良母,在厨房的一个不小心,一个失误的妙手偶得。
10.《过桥米线的“蒙自说”和“建水说”》一文作者张春明
张春明:(张春明及《过桥米线的“蒙自说”和“建水说”》一文特写)说起我们昆明的美食,首先让人们想起来的自然是米线。米线是我们昆明人的主食。很多昆明人中午吃米线,晚上还吃米线,很多时候,早上的早点仍然是米线。说到我们昆明人吃的米线,有人曾经开玩笑说,每个昆明人一生中吃的米线都可以绕地球好几圈。
昆明米线中最有名的当属“过桥米线”。关于“过桥米线”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我比较了解的几种说法,其实可以归为两种说法,即:蒙自说和建水说。(云南省红河州地图特写)蒙自和建水都属于红河州。已被奉为大IP的秀才和贤妻的故事自是属于蒙自系。然而,建水说显然要靠谱得多。
11.清咸丰年间,临安(建水旧称)县城鸡市街,宝兴楼米线馆
一个举止文雅、穿着讲究的人进到宝兴楼。
客官:来一碗刚开锅的肉汤,一碗米线,再来一盘片好的生肉片。(然后将生肉片和米线先后挑进滚烫的肉汤中一涮,便开吃了。)
后来这人天天来吃,天天如此(闪镜头),就引起老板刘家庆的注意,自己也照着吃了一次,发现味道果然不一般,便向这人请教。
刘家庆:客官怎么称呼?多年不曾见过?
客官:在下李景椿,多年在山西公干,常常吃“涮锅子”,返乡后便到你这宝兴楼来,仿照“涮锅子”方法吃米线。
刘家庆:这叫什么米线?
李景椿用筷子指着门外的锁龙桥(特写)笑答:我从桥东来到桥西吃米线,人过桥,米线也过桥,我这吃的是“过桥米线。”
12.《品味口感苏州·小吃记》一书作者老凡
老凡:(老凡及《品味口感苏州·小吃记》一书特写)这建水一派的说法的确有理有据,而且有来源,过桥米线的吃法与形式确实跟“涮锅子”有几分神似。
(我):但,问题是,这“过桥”的名字真的就跟一座桥有关吗?
老凡:当然,在云南当地还有一种形神兼备的说法,是从米线碗中将米线挑入汤碗似过桥(动作特写)……
(我):纠结,如此这般牵强附会的说法,真的让我很难相信……而且,既然仿照的是“涮锅子”,为什么不叫涮米线?
13.《吃酒》一文作者丰子恺
(我):和过桥米线神似的只有“涮锅子”吗?
丰子恺:(丰子恺及《吃酒》一文特写)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主人公朱自冶最爱去苏州一家叫朱鸿兴的面馆,他往店堂里一坐,跑堂就会喊:(苏州话)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硬点!
(我):在这一大串苏州面馆“黑话”里居然出现了“过桥”!那这“过桥”是什么呢?
丰子恺:陆文夫在文中做了解释: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嘴里……
14.电影《美食家》片段
主人公朱自冶正在朱鸿兴享受一碗清炒虾仁过桥。
15.蒙自南湖桥与湖心亭,过桥米线传说开始的地方
(我):那这过桥面为什么叫“过桥”?
老凡:除了“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这种会意版本外,在苏州还流传着另外一个说法,是跟方言有关。我在《品味口感苏州——小吃记》一书中提到过,苏州方言中“浇头”与“桥头”互为谐音,所以所谓“过桥”,实为“过浇”。
丰子恺:这种说法,我在《吃酒》一文中也曾提到:“所谓过浇,就是浇头不浇在面上,而另盛在碗里,作为酒菜。等到酒吃好了,才要面底子来当饭吃。人们叫别了,常喊作‘过桥面’。”
16.“汉语方言发音字典”App
(我):身为北方人,无法直接辨识这个方言说的真假,但我不得不感叹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万能的,居然有朋友推荐给我一款名为“汉语方言发音字典”的App……
(操作,显示)分别查苏州话的“桥”和“浇”,虽然从拼写上看完全不同,但点开语音直接听发音后发现,这两个字在苏州话里是近音,只是声调不同……
(我):这就有趣了!
17.云南过桥米线馆
(展示)(云南话旁白)云南的过桥米线,汤、米线各一碗,帽子(云南方言,意同浇头)分别单装盘,吃时将米线和帽子通通入汤碗。
18.苏州过桥面馆
(展示)(苏州话旁白)苏州的过桥面,面一碗,浇头分别单装盘,吃时将浇头搛入面碗。
19.云南过桥米线馆
(展示)(云南话旁白)云南过桥米线,所谓“过桥”,会意版本是指将米线从米线碗中挑入汤碗中神似过桥。
20.苏州过桥面馆
(展示)(苏州话旁白)苏州过桥米面,所谓“过桥”,会意版本是指将浇头用筷子搛入碗,神似过桥。
21.云南过桥米线馆
(展示)(云南话旁白)云南过桥米线,有牛过桥、羊过桥、猪过桥、鸭过桥、鸡过桥、兔过桥、鳝鱼过桥……每家各持一项绝技。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