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27251
成片时长:约91分钟
阅读:4021
发表:2023/4/23 修改:2023/9/16
主旋律,爱情
电影剧本
望夫崖下的女人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人物简介:
简要梗概:
抗战期间,国军团长夏敬之回家,要儿子夏冬去当兵。夏冬与余芳结婚后,随父亲去前线。阻击日寇时,夏冬受伤,撤退途中,击毙日寇,救出少女秀珍,躲进深山,结为兄妹。回到部队,秀珍在卫生队当护士,夏冬回到连队。
抗战胜利后,夏冬与秀珍,随部队去台湾,在参谋长劝说下,二人结婚。
余芳陪伴母亲,盼望父亲和夏冬回家。四十年后,夏冬与秀珍带着女儿,从台湾回来。余芳深感失望,最终原谅。
夏冬投资办厂,成全余芳与李祥的婚姻。
详细梗概:(2222字)
国军某团团长夏敬之探亲,执意要儿子夏冬去前线参军,爱人反对,儿子也不愿意。无奈之下,爱人提议儿子成亲后再走,以便在家中有人陪伴。在父母的安排下,夏冬仓促与余芳结婚。婚后不久,父子二人离家去部队。
数月后,余芳生下一男孩,取名夏云。
一日,某连排长夏冬带领全排战士隐蔽在某高地,阻击日军,掩护部队转移。战斗中左臂受伤,撤退途中,听见农院内传出枪声,便向前察看,击毙日寇,救出少女秀珍。二人向山上奔跑,甩掉身后的敌人,躲进隐蔽的山洞。
白天,秀珍上山采药,为夏冬疗伤,寻找野果充饥,夜晚,相依御寒,二人结为兄妹。
秀珍无家可归,要求夏冬带她去部队当兵,为父母报仇。
夏冬同情秀珍,十七岁,不够当兵年龄,但愿尽力帮忙。回到部队,向父亲(团长)说明情况,请求父亲答应秀珍当兵的要求。
父亲坚持原则,未满十八岁不够当兵条件,拒绝儿子的请求。
团参谋长出面解围,秀珍未到当兵的年龄,可按十八岁登记入伍。说服团长,安排秀珍到团卫生队当护士,夏冬回连队继续任排长。
夏冬带队侦察日军秘密仓库,带领全排炸毁仓库,晋升为连长。新四军某连连长张强奉命配合国军,实施对日寇发起攻击战,在夏冬陪同下向夏团长报到,接受任务。夏团长亲临前线指挥,总攻前,日寇飞机突然轰炸,夏团长光荣牺牲。参谋长高喊:为夏团长报仇,全线发起攻击。夏冬与张连长冲锋在前,歼灭敌人,战斗取得胜利。
某山下,全团为夏团长举行葬礼。夏冬向参谋长要求留下父亲的《阵亡通知书》,抗战胜利后便请假回家,亲自向母亲告诉父亲牺牲的情况,以便安慰、陪伴母亲,参谋长点头答应。
抗战胜利,全连喝酒,举杯欢庆。夏团长坟前,夏冬摆上酒杯、香烟,庆贺抗战胜利。
一天,余芳去镇上赶集,听到鞭炮声,看到许多人敲锣打鼓,庆祝抗战胜利。急忙回家,将这一大好消息告诉母亲。
夏冬向参谋长请假,谁知接到上级命令,执行新的任务。参谋长只能失言,要夏冬执行新的任务后再请假。夏冬上飞机后才得知,部队去台湾。
抗战胜利了,一家人期待前线的亲人归来,可是一年又一年,毫无音讯。
村长李祥参加县土改工作会,县委书记张强找到李祥,询问夏冬家的情况,诉说带领新四军某连与夏冬连队共同抗击日军的经历和夏团长牺牲的情景。夏团长牺牲了,但当地政府和家人没有收到《阵亡通知书》,土改运动中,对夏家的成份划分,张书记和李祥都深感为难。
余芳一个人种三个人的田地,孝敬母亲,抚育云儿,十分劳累。同村何大哥为她家犁地时,劝说她找个男人来家种田,被余芳拒绝。李祥动员余芳参加互助组,并劝她去动员其他农户。互助组男人干重活,女人碎土平地,互相帮助,生活充满希望。
人民公社成立后,掀起了集体生产的热潮。修水库的工地上,余芳与妇女们一起,不怕苦累,敢与男人竞赛干重活,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
夏云和木兰在劳动中互相鼓励,二人逐渐产生好感。
台湾某地医院内,夏冬住院,护士秀珍亲近夏冬,表达爱意,夏冬不忘家中爱妻余芳,婉言拒绝秀珍,秀珍表示,非你不嫁。台湾某地参谋长家中,参谋长极力劝说夏冬,过去的小妹妹已是大龄姑娘了,不要辜负有情人。夏冬被参谋长说服,答应与秀珍结婚,但要求参谋长帮忙,结婚后,解甲归田。
文革初期,本村小学生何木扬领着红小兵到夏家造反,被李祥劝退。李祥走进公社红卫兵办公室,要求任红卫兵司令的外侄刘三,不许再派红小兵去夏家造反。
玉米地里,朱老四对余芳无礼,李祥听到余芳的呼喊声,向前相救,惩治朱老四。
木兰的父亲收了二柱的彩礼,要将女儿嫁给二柱。木兰宁愿与夏云私奔,也不嫁给二柱。余芳深知木兰的父亲是个贪财的人,就是借钱,凑的彩礼也要比二柱的彩礼钱更多。
余芳托付李祥去木兰家提亲,说服其父母,成全夏云与木兰的婚事。
李祥的爱人桂花身患重病,余芳前去看望。桂花劝说余芳,苦等夏冬三十年了,没必要再等,如果改嫁,希望自己走后,李祥不会孤独。
夏母病危,要求再上一次望夫崖,望夫崖上,夏母临终前,劝说余芳别再等了。
生产队收玉米,突下暴雨,下坡时,余芳摔下山坡,腿摔伤,李祥叫夏云扶母亲回家休息。
李祥与妇女队长红英在公社开会回家途中,遇到下雨,二人躲进岩洞,红英主动向李祥示爱,遭李祥拒绝。
红英为余芳做媒,设法成全余芳和李祥,让余芳很为难。
两岸三通,夏冬带着秀珍、女儿夏琼,从台湾回来。余芳苦苦等了四十余年,从花季年华等到白头,等来的是负心汉,是惊喜,更是悲伤。面对夏冬的道歉,原谅与否?最终只得认了。夏冬述说当年没把父亲的《阵亡通知书》寄回家的原因,心想抗战胜利后就能请假回家。谁知执行新的任务,上飞机后才知道是去台湾。
夏云不认自己的父亲,让母亲十分生气。秀珍与余芳在菜地里摘蔬菜,秀珍诉说夏冬救她,她追求夏冬多年被拒绝,在参谋长的劝说下夏冬才同意结婚。余芳深感秀珍是位好妹妹。
秀珍要兑现与夏冬结婚时的承诺,回大陆后,主动离婚,成全夏冬与余芳,被余芳拒绝。夏冬与余芳去民政说明情况,解除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
改革开放,大陆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夏冬在当地投资办混合饲料厂,安排李祥到食堂当炊事员。
夏琼要求去北京,看天安门,去深圳,了解大陆的变化,母亲吩咐注意安全。
余芳在家闲着无聊,找到厂办主任木兰,要求找点事做,木兰故意安排余芳去食堂帮忙。
余芳在切菜时,划破手指,李祥为她止血,包裹。
工厂食堂大厅,宾客满座,夏冬主持李祥与余芳的婚礼。夏冬的新四军战友——原县委书记张强和儿子张锐前来贺喜。婚礼上,余芳拉着秀珍的手,夏琼与木兰手拉手。大家共同高唱:《两岸同胞一家亲》,歌声响彻工厂上空,响彻海峡两岸。
抗战期间,国军团长夏敬之回家,要儿子夏冬去当兵。夏冬与余芳结婚后,随父亲去前线。阻击日寇时,夏冬受伤,撤退途中,击毙日寇,救出少女秀珍,躲进深山,结为兄妹。回到部队,秀珍在卫生队当护士,夏冬回到连队。
抗战胜利后,夏冬与秀珍,随部队去台湾,在参谋长劝说下,二人结婚。
余芳陪伴母亲,盼望父亲和夏冬回家。四十年后,夏冬与秀珍带着女儿,从台湾回来。余芳深感失望,最终原谅。
夏冬投资办厂,成全余芳与李祥的婚姻。
详细梗概:(2222字)
国军某团团长夏敬之探亲,执意要儿子夏冬去前线参军,爱人反对,儿子也不愿意。无奈之下,爱人提议儿子成亲后再走,以便在家中有人陪伴。在父母的安排下,夏冬仓促与余芳结婚。婚后不久,父子二人离家去部队。
数月后,余芳生下一男孩,取名夏云。
一日,某连排长夏冬带领全排战士隐蔽在某高地,阻击日军,掩护部队转移。战斗中左臂受伤,撤退途中,听见农院内传出枪声,便向前察看,击毙日寇,救出少女秀珍。二人向山上奔跑,甩掉身后的敌人,躲进隐蔽的山洞。
白天,秀珍上山采药,为夏冬疗伤,寻找野果充饥,夜晚,相依御寒,二人结为兄妹。
秀珍无家可归,要求夏冬带她去部队当兵,为父母报仇。
夏冬同情秀珍,十七岁,不够当兵年龄,但愿尽力帮忙。回到部队,向父亲(团长)说明情况,请求父亲答应秀珍当兵的要求。
父亲坚持原则,未满十八岁不够当兵条件,拒绝儿子的请求。
团参谋长出面解围,秀珍未到当兵的年龄,可按十八岁登记入伍。说服团长,安排秀珍到团卫生队当护士,夏冬回连队继续任排长。
夏冬带队侦察日军秘密仓库,带领全排炸毁仓库,晋升为连长。新四军某连连长张强奉命配合国军,实施对日寇发起攻击战,在夏冬陪同下向夏团长报到,接受任务。夏团长亲临前线指挥,总攻前,日寇飞机突然轰炸,夏团长光荣牺牲。参谋长高喊:为夏团长报仇,全线发起攻击。夏冬与张连长冲锋在前,歼灭敌人,战斗取得胜利。
某山下,全团为夏团长举行葬礼。夏冬向参谋长要求留下父亲的《阵亡通知书》,抗战胜利后便请假回家,亲自向母亲告诉父亲牺牲的情况,以便安慰、陪伴母亲,参谋长点头答应。
抗战胜利,全连喝酒,举杯欢庆。夏团长坟前,夏冬摆上酒杯、香烟,庆贺抗战胜利。
一天,余芳去镇上赶集,听到鞭炮声,看到许多人敲锣打鼓,庆祝抗战胜利。急忙回家,将这一大好消息告诉母亲。
夏冬向参谋长请假,谁知接到上级命令,执行新的任务。参谋长只能失言,要夏冬执行新的任务后再请假。夏冬上飞机后才得知,部队去台湾。
抗战胜利了,一家人期待前线的亲人归来,可是一年又一年,毫无音讯。
村长李祥参加县土改工作会,县委书记张强找到李祥,询问夏冬家的情况,诉说带领新四军某连与夏冬连队共同抗击日军的经历和夏团长牺牲的情景。夏团长牺牲了,但当地政府和家人没有收到《阵亡通知书》,土改运动中,对夏家的成份划分,张书记和李祥都深感为难。
余芳一个人种三个人的田地,孝敬母亲,抚育云儿,十分劳累。同村何大哥为她家犁地时,劝说她找个男人来家种田,被余芳拒绝。李祥动员余芳参加互助组,并劝她去动员其他农户。互助组男人干重活,女人碎土平地,互相帮助,生活充满希望。
人民公社成立后,掀起了集体生产的热潮。修水库的工地上,余芳与妇女们一起,不怕苦累,敢与男人竞赛干重活,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
夏云和木兰在劳动中互相鼓励,二人逐渐产生好感。
台湾某地医院内,夏冬住院,护士秀珍亲近夏冬,表达爱意,夏冬不忘家中爱妻余芳,婉言拒绝秀珍,秀珍表示,非你不嫁。台湾某地参谋长家中,参谋长极力劝说夏冬,过去的小妹妹已是大龄姑娘了,不要辜负有情人。夏冬被参谋长说服,答应与秀珍结婚,但要求参谋长帮忙,结婚后,解甲归田。
文革初期,本村小学生何木扬领着红小兵到夏家造反,被李祥劝退。李祥走进公社红卫兵办公室,要求任红卫兵司令的外侄刘三,不许再派红小兵去夏家造反。
玉米地里,朱老四对余芳无礼,李祥听到余芳的呼喊声,向前相救,惩治朱老四。
木兰的父亲收了二柱的彩礼,要将女儿嫁给二柱。木兰宁愿与夏云私奔,也不嫁给二柱。余芳深知木兰的父亲是个贪财的人,就是借钱,凑的彩礼也要比二柱的彩礼钱更多。
余芳托付李祥去木兰家提亲,说服其父母,成全夏云与木兰的婚事。
李祥的爱人桂花身患重病,余芳前去看望。桂花劝说余芳,苦等夏冬三十年了,没必要再等,如果改嫁,希望自己走后,李祥不会孤独。
夏母病危,要求再上一次望夫崖,望夫崖上,夏母临终前,劝说余芳别再等了。
生产队收玉米,突下暴雨,下坡时,余芳摔下山坡,腿摔伤,李祥叫夏云扶母亲回家休息。
李祥与妇女队长红英在公社开会回家途中,遇到下雨,二人躲进岩洞,红英主动向李祥示爱,遭李祥拒绝。
红英为余芳做媒,设法成全余芳和李祥,让余芳很为难。
两岸三通,夏冬带着秀珍、女儿夏琼,从台湾回来。余芳苦苦等了四十余年,从花季年华等到白头,等来的是负心汉,是惊喜,更是悲伤。面对夏冬的道歉,原谅与否?最终只得认了。夏冬述说当年没把父亲的《阵亡通知书》寄回家的原因,心想抗战胜利后就能请假回家。谁知执行新的任务,上飞机后才知道是去台湾。
夏云不认自己的父亲,让母亲十分生气。秀珍与余芳在菜地里摘蔬菜,秀珍诉说夏冬救她,她追求夏冬多年被拒绝,在参谋长的劝说下夏冬才同意结婚。余芳深感秀珍是位好妹妹。
秀珍要兑现与夏冬结婚时的承诺,回大陆后,主动离婚,成全夏冬与余芳,被余芳拒绝。夏冬与余芳去民政说明情况,解除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
改革开放,大陆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夏冬在当地投资办混合饲料厂,安排李祥到食堂当炊事员。
夏琼要求去北京,看天安门,去深圳,了解大陆的变化,母亲吩咐注意安全。
余芳在家闲着无聊,找到厂办主任木兰,要求找点事做,木兰故意安排余芳去食堂帮忙。
余芳在切菜时,划破手指,李祥为她止血,包裹。
工厂食堂大厅,宾客满座,夏冬主持李祥与余芳的婚礼。夏冬的新四军战友——原县委书记张强和儿子张锐前来贺喜。婚礼上,余芳拉着秀珍的手,夏琼与木兰手拉手。大家共同高唱:《两岸同胞一家亲》,歌声响彻工厂上空,响彻海峡两岸。
阅读剧本正文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