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19437
成片时长:约65分钟
阅读:1886
发表:2022/6/9
51集 古装,军事 电视剧剧本
《沙陀神王》第11集
1
…
10
11
12
…
51
全部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李振:正要大王指教。
朱全忠:虽然都是昭义军节度使,但李存孝的节度使,乃是朝廷任命。李嗣昭的节度使,却是李克用私相授受。懂了吧?
李振:大王是说,李存孝方是朝廷命官,可将河东的二太保逐走。
朱全忠:昭义军一直是独眼贼的势力范围。若不凭空生出事来,孤又如何插手?此事关节,在李存孝那厮是否贪图这节度使职位。
李振:大王,节度使乃一方诸侯,谁不贪图?
朱全忠没有说话,自己走过去看看地图。
朱全忠:首先要独眼贼父子失和,最好要了那杀神性命。此人若死,独眼贼气焰顿失!其次是河中。毕竟孤声东击西,其实意在河中!河中得手之后,孤要亲自来兼这河中节度使,统辖河中全部绛隰晋慈四州,故此那王珂也留他不得。最后,等李克用来抢河中时,再将昭义军的泽潞邢洺磁五州,一举夺取,之后可命王彦章为昭义军节度使。魏博镇的贝州相州卫州,那时也要一概划归昭义军,省得将来罗绍威尾大不掉。
李振:大王高瞻远瞩、宏图规划,臣佩服不已,这几步一旦走完,就真正把独眼贼困在河东一隅,再也无能与大王匹敌了。
朱全忠(摇头):兴绪,你又错了。大错特错!可知沙陀朱邪部落,最邪门的是什么?
李振:最邪门的?大王恕臣无知。
朱全忠:告诉你,沙陀这朱邪部,最邪门的,便是死灰复燃!高宗时候,朱邪部跟随阿史那部反叛,为契苾何力所败,整个部落不论男女妇孺,悉数死于刀下。按理,从此后便不该再有这朱邪部了!虽然当时有男女数十人逃入沙漠,契苾何力也未在意,想他们不久便会冻饿而死。谁知宪宗时候,这朱邪部,居然卷土重来了。
李振:大王说是宪宗时候?啊呀,从高宗时候到宪宗皇帝,这中间相隔,怕没二百年?
朱全忠:是啊,两百年之久!这朱邪部,居然不灭,且还死灰复燃!兴绪,该当如何比方?
李振:臣实在无法比方,只觉胆寒股栗。
朱全忠:这就胆寒?后来宪宗皇帝征讨成德军王承宗,武宗对泽潞用兵,宣宗对抗吐蕃、党项,皆用沙陀而成功!至懿宗皇帝时,再用沙陀剿杀庞勋贼寇,一举肃清,懿宗遂将其赐姓李,名国昌,封为大同军节度使。
李振:臣想起来了,这李国昌,便是李克用之父。
朱全忠(点点头):他父子二人,当年也曾被幽州节度使李可举追杀,部众逃散殆尽!只有李国昌父子逃入鞑靼所部,潜行隐迹。按常理,沙陀部就该不复存在了。然而黄王起兵之后,独眼贼居然又重振旗鼓率军为朝廷卖命!此后之事,你也明白了。看看朱邪部这两百年兴衰,便可知其生机旺盛,倔强顽劣,举世无比!若要将其彻底覆灭,实在难上加难。但若不能斩草除根,则他必定死灰复燃!
李振:难得大王竟然对沙陀的来龙去脉如此清爽,臣佩服无尽。
朱全忠(苦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啊!孤与独眼贼周旋多年,若他来历尚不清楚,如何取胜?
李振:臣听大王细朱邪,始觉这沙陀果然难缠得紧。
朱全忠:故你所的将独眼贼困在河东,便以为大功告成?现在你再来说,是否为时尚早?
李振:大王教训及时,适才是臣过于轻敌了。
朱全忠:对于沙陀,也不止你一个轻敌。算啦,知沙陀顽固,便务须下猛药,务须断根!孤适才所说的三点,并不能使沙陀覆灭,今后尚须步步紧逼,不可一日放松。
李振:臣谨记。
朱全忠:且说你的计较。
李振:臣以为,擒贼先擒王,若能将李克用一系屠杀干净,剩下的沙陀人,却不必赶尽杀绝,但须命其改汉姓着汉服与汉人通婚,则数十年后,世间再无沙陀矣。
朱全忠(笑):此计虽妙,然而孤却恐怕等不到那个时候。
李振:大王代唐之后,做了万岁,莫道数十年,千百年也等得啊。倒是臣,只恐无缘看到数十年后之事了。
朱全忠:数十年之后的事,且先不提。那李存孝一旦赴任,兴绪便拟两通文书,让罗绍威助攻泽州,让通美进兵潞州。
李振:臣遵旨。
7、内 日 太原明政殿
人物:李克用、李九娘、李克宁、李存勖、李存孝
李克用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李克用:此番公主仗义出手,助小儿平安返回,实在难以言谢!河东上下,尽感益昌公主厚恩!来,孤敬公主一杯水酒,聊表谢意!
李九娘浅啜一口,对李克用微笑。
李九娘:晋王何必客套?令郎君随本宫勇闯南山之举,官家颇为欣赏,故此谆谆嘱托本宫,务须确保君家大郎平安回返。以此来看,晋王该感谢的乃是官家而非本宫。
李克用(笑):公主不愧是知书达理、贤淑明慧。好好好,咱们先干了这杯酒,本王尚有话请教公主。
李九娘(抿了一口酒):晋王请讲。
李克用:今有圣旨,封存孝做了昭义军节度使。本王甚是不解,既然朱三把持朝政,为何此等好事也会落在了吾河东头上?不瞒公主,某河东君臣商量了几回,总不定其中理由。四郎觉得公主可能更能理解圣意,故此本王有此一问。
李克宁连忙点头。
李九娘(思索):这道旨意,想必是本宫离开之后才颁下的?
李克用:不论何时出来的旨意,以公主之见,其中有何奥妙?
李九娘(笑):晋王未免多虑,如今梁王固然权势较大,然而须知这也是我父皇体恤臣下,顾念他屡立战功,故此封赏恩隆。至于国家大事,自然仍是父皇乾纲独断,岂是某人便能一手遮天?此番圣旨明令李存孝为昭义军节度使,昭义军那可是下辖五个州的重镇强藩啊!可见梁王纵然跋扈,却也不能阻拦圣意,恰如乌云不能蔽日。
李克用(哈哈大笑):公主一言,孤可说是茅塞顿开啊。来来来,满上。
李九娘(笑):晋王且慢!若将圣旨仔细思量,本宫以为官家尚以河东为望。若晋王能斥奸邪于朝堂,树正气之浩然,维护统乾纲,力保社稷江山,那时朝野传诵晋王,海清河晏重见,我父皇势必会重用河东忠良。
李克用哈哈大笑:说得好,说得好!只要君臣一体,便不怕那朱三捣鬼!公主,孤先饮三杯,以为庆贺。
一连三杯酒喝了下去。
李九娘笑:本宫佩服晋王,真乃江海之量。
李克用(笑):公主不知,这中原酒水浇薄,要多饮几杯方才能体验酒中乐趣呢。
李克用(看看大家):来来,嗣源,存孝,镇远,还有勖儿,大家举杯,欢迎公主来到河东。
觥筹交错,大家一片欢声笑语。
李存勖(高声唱):喝酒吃肉快乐无边!喝酒吃肉快乐无边!
大家一齐合唱,宴席欢声雷动。
李克用(点头):这《百年歌》,勖儿你居然还记得,还成了咱爷俩相见相认的凭证。
李存勖(拱手):三垂冈置酒后,孩儿在上源驿便与大人分离,想念大人之时,便常常唱这首《百年歌》。
李克用:想念阿耶,你却不来河东寻!反叫阿耶寻你好生辛苦。
李存勖(尴尬):便是印象有些模糊,记不清究竟是哪个军州。后来又拜了师父,便耽搁了。
李九娘(想了起来):原来是陆机的《百年歌》,本宫便道怎生这般耳熟?
李存孝(笑):好教公主得知,大郎因此曲与父王相认,成了王储。
李克用(摆摆手):十三!王储之事,怎可轻言?
李克用(笑着对公主):公主不知,孤虽为晋王,却尚未立储。所以身边这几个太保,只须忠君爱国,按我们沙陀习俗,立军功最多者,将来便可立为王储。
李九娘(笑):李亚子,你父王可没要立你为王储哟。
李嗣源、李存孝、李存勖(一齐举起酒杯):谨遵父王教谕。
李克用哈哈大笑,一饮而尽,李嗣源等也一起饮尽杯中酒。
李克用(对李存孝):既然公主已经说明圣旨,你明日便可启程前往昭义军。
李存孝:儿臣又想去昭义军,又怕不在父王身边时,没得厮杀机会。
李克用:你去的是昭义军,你也不想想,那里西有河中南有魏博,北面还有王镕的成德军,哪一个是好相与的?你去,先把昭义军整顿好,厉兵秣马,早晚派你去把绛州、蒲州夺回,也好让珂儿做个齐齐整整的河中节度使。
李存孝:父王,儿臣去了昭义军,却又怕二郎误会,伤了兄弟感情。
李克用(大手一挥):都是一家子,有什么好误会的!嗣昭守昭义节度使,乃是孤所委派。如今朝廷任命你做昭义军,乃是圣意,虽寡人也不可违背!你到潞州与他做个交接,让他速回太原,孤另有用他处。
李存孝(笑):儿臣谢过父王。
与李克用喝了一杯。
李存勖来到李九娘面前。
李存勖:在下敬公主一杯。
李九娘(看他一眼):李亚子何意?
李存孝(笑):大郎现在就想与公主喝交杯酒吗?
哄堂大笑。
李存勖:十三兄你可是使相啦!还来打趣小弟。某是说公主远来是客,自然应该敬酒。
李九娘(冁然一笑):李亚子你这客套,却是错的离谱!你岂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河东又岂能例外?河东既是大唐疆土,又何来主客宾属?莫非本宫到了河东,便不再是益昌公主?故此郎君这杯酒,本宫若饮了下去便是个糊涂。
李九娘说着放下了酒杯。
李克用:公主果然甚是明理,勖儿速速向公主陪个不是。
李九娘(笑着摇头):晋王,口头赔罪,又有何用?
李克用:公主之意是?
李九娘:本宫之意,若李亚子能在晋王大旗下举兵勤王,肃清奸宄,匡扶社稷,那么本宫向他赔礼道歉,也不为过!不知李亚子可否回答本宫?
李克用(哈哈大笑):公主忧国忧民,与孤一个念头!朝中奸佞,朱梁为首!孤直言不讳,但得官家有命,孤立刻秣马厉兵,兴兵杀贼!公主想看大郎立功,那时候孤就让大郎做个先锋。
河东文武纷纷叫好,李九娘也笑着举杯与李存勖对饮。
8、内 日 梁王府大堂
人物:朱全忠、李振
李振:对了,臣还听说平原公主婚事已经妥当,官家已命光禄少卿郑遨为赐婚使,择日出行。
朱全忠(冷笑):官家还真以为靠了秦晋两处,便可高枕无忧?如此不知天命,亏得他做官家。
李振(笑):大王说得好,天命在兹,李茂贞并沙陀人又何能为?对了大王,说起天命,臣忽然想起昔日一个谶语,不知大王是否听闻?
朱全忠:谶语?
李振:乃是天后朝时流传的几句话,说道:首尾三鳞六十年,两角犊子自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
朱全忠:就这三句?
李振:臣只知这三句。
朱全忠:你解读一下,孤听得不甚明白。
李振:此乃天机,自然难懂。当年倒是有个得道高僧解读过。
朱全忠:那和尚怎说?
李振:大王,那高僧说两脚犊子乃是个‘牛’字,谓后世必有牛姓者代唐室而兴。
朱全忠(不解):姓牛之人?
李振:大王,其实臣看这个高僧,也未看破天机。但后来好事者,多以此附会,于是便有了周子谅弹劾牛仙客,李德裕与牛增孺党争不息,都以此为口实。其实,这个谶语,臣看来乃是一个象形。
朱全忠:象形?
李振在书桌上以指蘸水画着。
李振:大王请看,这两角,不是一个‘八’字形状吗?犊子是牛,牛下面加个‘八’字。
朱全忠(脱口而出):朱!原来是孤!
李振微笑点头。
朱全忠(抚掌慨叹):原来,由孤来行代唐大业,乃是天意啊!而且还是早在天后朝便降下的天机。
李振:正是如此啊,大王。
朱全忠:让罗绍威和葛通美立即开打!只等独眼贼援救昭义军,孤就立刻去取河中!这声东击西成功之后,孤的大事,就做成一半了。
李振:等到独眼贼来救河中,大王又可乘机攻灭李存孝,全取昭义军。
朱全忠:是啊,独眼贼来回奔波,势力却越来越小。嗯,长安城里,也要抓紧。
李振:长安城中,扈跸、捧日、耀德、宣威这殿后侍卫四军,正是官家最后依靠。
朱全忠:殿后侍卫四军,他倒极为重视,竟要每军万人,孤当时就说,朝廷用度不足,天子禁军有羽林军足矣!后来争论下来,两边各让一步,做了每军五千人。四军原本是诸王掌握,韩建杀诸王后,官家又用亲信执掌兵权,这两万禁军,倒是难以区处。
李振:四军都头,都是天子死党。其中又以李筠为甚,此人为了伺奉官家,竟然置昭义军节度使之位于不顾,返回京师,做了捧日都头,死心塌地护卫官家。
朱全忠(坚决):先除李筠。
李振:大王所言极是,但不知如何处置?
朱全忠:不必节外生枝。你可多派人手,趁他上朝之时,将他结果便是。
李振:大王果断!如此一来,杀一儆百,另几个都头必然胆寒。
朱全忠:杀了李筠后,另几个都头,便可请旨外放。若事事顺遂,官家羽翼只剩一个张承业,却又只是太监,似乎无关轻重。
朱全忠:虽然都是昭义军节度使,但李存孝的节度使,乃是朝廷任命。李嗣昭的节度使,却是李克用私相授受。懂了吧?
李振:大王是说,李存孝方是朝廷命官,可将河东的二太保逐走。
朱全忠:昭义军一直是独眼贼的势力范围。若不凭空生出事来,孤又如何插手?此事关节,在李存孝那厮是否贪图这节度使职位。
李振:大王,节度使乃一方诸侯,谁不贪图?
朱全忠没有说话,自己走过去看看地图。
朱全忠:首先要独眼贼父子失和,最好要了那杀神性命。此人若死,独眼贼气焰顿失!其次是河中。毕竟孤声东击西,其实意在河中!河中得手之后,孤要亲自来兼这河中节度使,统辖河中全部绛隰晋慈四州,故此那王珂也留他不得。最后,等李克用来抢河中时,再将昭义军的泽潞邢洺磁五州,一举夺取,之后可命王彦章为昭义军节度使。魏博镇的贝州相州卫州,那时也要一概划归昭义军,省得将来罗绍威尾大不掉。
李振:大王高瞻远瞩、宏图规划,臣佩服不已,这几步一旦走完,就真正把独眼贼困在河东一隅,再也无能与大王匹敌了。
朱全忠(摇头):兴绪,你又错了。大错特错!可知沙陀朱邪部落,最邪门的是什么?
李振:最邪门的?大王恕臣无知。
朱全忠:告诉你,沙陀这朱邪部,最邪门的,便是死灰复燃!高宗时候,朱邪部跟随阿史那部反叛,为契苾何力所败,整个部落不论男女妇孺,悉数死于刀下。按理,从此后便不该再有这朱邪部了!虽然当时有男女数十人逃入沙漠,契苾何力也未在意,想他们不久便会冻饿而死。谁知宪宗时候,这朱邪部,居然卷土重来了。
李振:大王说是宪宗时候?啊呀,从高宗时候到宪宗皇帝,这中间相隔,怕没二百年?
朱全忠:是啊,两百年之久!这朱邪部,居然不灭,且还死灰复燃!兴绪,该当如何比方?
李振:臣实在无法比方,只觉胆寒股栗。
朱全忠:这就胆寒?后来宪宗皇帝征讨成德军王承宗,武宗对泽潞用兵,宣宗对抗吐蕃、党项,皆用沙陀而成功!至懿宗皇帝时,再用沙陀剿杀庞勋贼寇,一举肃清,懿宗遂将其赐姓李,名国昌,封为大同军节度使。
李振:臣想起来了,这李国昌,便是李克用之父。
朱全忠(点点头):他父子二人,当年也曾被幽州节度使李可举追杀,部众逃散殆尽!只有李国昌父子逃入鞑靼所部,潜行隐迹。按常理,沙陀部就该不复存在了。然而黄王起兵之后,独眼贼居然又重振旗鼓率军为朝廷卖命!此后之事,你也明白了。看看朱邪部这两百年兴衰,便可知其生机旺盛,倔强顽劣,举世无比!若要将其彻底覆灭,实在难上加难。但若不能斩草除根,则他必定死灰复燃!
李振:难得大王竟然对沙陀的来龙去脉如此清爽,臣佩服无尽。
朱全忠(苦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啊!孤与独眼贼周旋多年,若他来历尚不清楚,如何取胜?
李振:臣听大王细朱邪,始觉这沙陀果然难缠得紧。
朱全忠:故你所的将独眼贼困在河东,便以为大功告成?现在你再来说,是否为时尚早?
李振:大王教训及时,适才是臣过于轻敌了。
朱全忠:对于沙陀,也不止你一个轻敌。算啦,知沙陀顽固,便务须下猛药,务须断根!孤适才所说的三点,并不能使沙陀覆灭,今后尚须步步紧逼,不可一日放松。
李振:臣谨记。
朱全忠:且说你的计较。
李振:臣以为,擒贼先擒王,若能将李克用一系屠杀干净,剩下的沙陀人,却不必赶尽杀绝,但须命其改汉姓着汉服与汉人通婚,则数十年后,世间再无沙陀矣。
朱全忠(笑):此计虽妙,然而孤却恐怕等不到那个时候。
李振:大王代唐之后,做了万岁,莫道数十年,千百年也等得啊。倒是臣,只恐无缘看到数十年后之事了。
朱全忠:数十年之后的事,且先不提。那李存孝一旦赴任,兴绪便拟两通文书,让罗绍威助攻泽州,让通美进兵潞州。
李振:臣遵旨。
7、内 日 太原明政殿
人物:李克用、李九娘、李克宁、李存勖、李存孝
李克用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李克用:此番公主仗义出手,助小儿平安返回,实在难以言谢!河东上下,尽感益昌公主厚恩!来,孤敬公主一杯水酒,聊表谢意!
李九娘浅啜一口,对李克用微笑。
李九娘:晋王何必客套?令郎君随本宫勇闯南山之举,官家颇为欣赏,故此谆谆嘱托本宫,务须确保君家大郎平安回返。以此来看,晋王该感谢的乃是官家而非本宫。
李克用(笑):公主不愧是知书达理、贤淑明慧。好好好,咱们先干了这杯酒,本王尚有话请教公主。
李九娘(抿了一口酒):晋王请讲。
李克用:今有圣旨,封存孝做了昭义军节度使。本王甚是不解,既然朱三把持朝政,为何此等好事也会落在了吾河东头上?不瞒公主,某河东君臣商量了几回,总不定其中理由。四郎觉得公主可能更能理解圣意,故此本王有此一问。
李克宁连忙点头。
李九娘(思索):这道旨意,想必是本宫离开之后才颁下的?
李克用:不论何时出来的旨意,以公主之见,其中有何奥妙?
李九娘(笑):晋王未免多虑,如今梁王固然权势较大,然而须知这也是我父皇体恤臣下,顾念他屡立战功,故此封赏恩隆。至于国家大事,自然仍是父皇乾纲独断,岂是某人便能一手遮天?此番圣旨明令李存孝为昭义军节度使,昭义军那可是下辖五个州的重镇强藩啊!可见梁王纵然跋扈,却也不能阻拦圣意,恰如乌云不能蔽日。
李克用(哈哈大笑):公主一言,孤可说是茅塞顿开啊。来来来,满上。
李九娘(笑):晋王且慢!若将圣旨仔细思量,本宫以为官家尚以河东为望。若晋王能斥奸邪于朝堂,树正气之浩然,维护统乾纲,力保社稷江山,那时朝野传诵晋王,海清河晏重见,我父皇势必会重用河东忠良。
李克用哈哈大笑:说得好,说得好!只要君臣一体,便不怕那朱三捣鬼!公主,孤先饮三杯,以为庆贺。
一连三杯酒喝了下去。
李九娘笑:本宫佩服晋王,真乃江海之量。
李克用(笑):公主不知,这中原酒水浇薄,要多饮几杯方才能体验酒中乐趣呢。
李克用(看看大家):来来,嗣源,存孝,镇远,还有勖儿,大家举杯,欢迎公主来到河东。
觥筹交错,大家一片欢声笑语。
李存勖(高声唱):喝酒吃肉快乐无边!喝酒吃肉快乐无边!
大家一齐合唱,宴席欢声雷动。
李克用(点头):这《百年歌》,勖儿你居然还记得,还成了咱爷俩相见相认的凭证。
李存勖(拱手):三垂冈置酒后,孩儿在上源驿便与大人分离,想念大人之时,便常常唱这首《百年歌》。
李克用:想念阿耶,你却不来河东寻!反叫阿耶寻你好生辛苦。
李存勖(尴尬):便是印象有些模糊,记不清究竟是哪个军州。后来又拜了师父,便耽搁了。
李九娘(想了起来):原来是陆机的《百年歌》,本宫便道怎生这般耳熟?
李存孝(笑):好教公主得知,大郎因此曲与父王相认,成了王储。
李克用(摆摆手):十三!王储之事,怎可轻言?
李克用(笑着对公主):公主不知,孤虽为晋王,却尚未立储。所以身边这几个太保,只须忠君爱国,按我们沙陀习俗,立军功最多者,将来便可立为王储。
李九娘(笑):李亚子,你父王可没要立你为王储哟。
李嗣源、李存孝、李存勖(一齐举起酒杯):谨遵父王教谕。
李克用哈哈大笑,一饮而尽,李嗣源等也一起饮尽杯中酒。
李克用(对李存孝):既然公主已经说明圣旨,你明日便可启程前往昭义军。
李存孝:儿臣又想去昭义军,又怕不在父王身边时,没得厮杀机会。
李克用:你去的是昭义军,你也不想想,那里西有河中南有魏博,北面还有王镕的成德军,哪一个是好相与的?你去,先把昭义军整顿好,厉兵秣马,早晚派你去把绛州、蒲州夺回,也好让珂儿做个齐齐整整的河中节度使。
李存孝:父王,儿臣去了昭义军,却又怕二郎误会,伤了兄弟感情。
李克用(大手一挥):都是一家子,有什么好误会的!嗣昭守昭义节度使,乃是孤所委派。如今朝廷任命你做昭义军,乃是圣意,虽寡人也不可违背!你到潞州与他做个交接,让他速回太原,孤另有用他处。
李存孝(笑):儿臣谢过父王。
与李克用喝了一杯。
李存勖来到李九娘面前。
李存勖:在下敬公主一杯。
李九娘(看他一眼):李亚子何意?
李存孝(笑):大郎现在就想与公主喝交杯酒吗?
哄堂大笑。
李存勖:十三兄你可是使相啦!还来打趣小弟。某是说公主远来是客,自然应该敬酒。
李九娘(冁然一笑):李亚子你这客套,却是错的离谱!你岂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河东又岂能例外?河东既是大唐疆土,又何来主客宾属?莫非本宫到了河东,便不再是益昌公主?故此郎君这杯酒,本宫若饮了下去便是个糊涂。
李九娘说着放下了酒杯。
李克用:公主果然甚是明理,勖儿速速向公主陪个不是。
李九娘(笑着摇头):晋王,口头赔罪,又有何用?
李克用:公主之意是?
李九娘:本宫之意,若李亚子能在晋王大旗下举兵勤王,肃清奸宄,匡扶社稷,那么本宫向他赔礼道歉,也不为过!不知李亚子可否回答本宫?
李克用(哈哈大笑):公主忧国忧民,与孤一个念头!朝中奸佞,朱梁为首!孤直言不讳,但得官家有命,孤立刻秣马厉兵,兴兵杀贼!公主想看大郎立功,那时候孤就让大郎做个先锋。
河东文武纷纷叫好,李九娘也笑着举杯与李存勖对饮。
8、内 日 梁王府大堂
人物:朱全忠、李振
李振:对了,臣还听说平原公主婚事已经妥当,官家已命光禄少卿郑遨为赐婚使,择日出行。
朱全忠(冷笑):官家还真以为靠了秦晋两处,便可高枕无忧?如此不知天命,亏得他做官家。
李振(笑):大王说得好,天命在兹,李茂贞并沙陀人又何能为?对了大王,说起天命,臣忽然想起昔日一个谶语,不知大王是否听闻?
朱全忠:谶语?
李振:乃是天后朝时流传的几句话,说道:首尾三鳞六十年,两角犊子自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
朱全忠:就这三句?
李振:臣只知这三句。
朱全忠:你解读一下,孤听得不甚明白。
李振:此乃天机,自然难懂。当年倒是有个得道高僧解读过。
朱全忠:那和尚怎说?
李振:大王,那高僧说两脚犊子乃是个‘牛’字,谓后世必有牛姓者代唐室而兴。
朱全忠(不解):姓牛之人?
李振:大王,其实臣看这个高僧,也未看破天机。但后来好事者,多以此附会,于是便有了周子谅弹劾牛仙客,李德裕与牛增孺党争不息,都以此为口实。其实,这个谶语,臣看来乃是一个象形。
朱全忠:象形?
李振在书桌上以指蘸水画着。
李振:大王请看,这两角,不是一个‘八’字形状吗?犊子是牛,牛下面加个‘八’字。
朱全忠(脱口而出):朱!原来是孤!
李振微笑点头。
朱全忠(抚掌慨叹):原来,由孤来行代唐大业,乃是天意啊!而且还是早在天后朝便降下的天机。
李振:正是如此啊,大王。
朱全忠:让罗绍威和葛通美立即开打!只等独眼贼援救昭义军,孤就立刻去取河中!这声东击西成功之后,孤的大事,就做成一半了。
李振:等到独眼贼来救河中,大王又可乘机攻灭李存孝,全取昭义军。
朱全忠:是啊,独眼贼来回奔波,势力却越来越小。嗯,长安城里,也要抓紧。
李振:长安城中,扈跸、捧日、耀德、宣威这殿后侍卫四军,正是官家最后依靠。
朱全忠:殿后侍卫四军,他倒极为重视,竟要每军万人,孤当时就说,朝廷用度不足,天子禁军有羽林军足矣!后来争论下来,两边各让一步,做了每军五千人。四军原本是诸王掌握,韩建杀诸王后,官家又用亲信执掌兵权,这两万禁军,倒是难以区处。
李振:四军都头,都是天子死党。其中又以李筠为甚,此人为了伺奉官家,竟然置昭义军节度使之位于不顾,返回京师,做了捧日都头,死心塌地护卫官家。
朱全忠(坚决):先除李筠。
李振:大王所言极是,但不知如何处置?
朱全忠:不必节外生枝。你可多派人手,趁他上朝之时,将他结果便是。
李振:大王果断!如此一来,杀一儆百,另几个都头必然胆寒。
朱全忠:杀了李筠后,另几个都头,便可请旨外放。若事事顺遂,官家羽翼只剩一个张承业,却又只是太监,似乎无关轻重。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