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梗概:
罗中凯与苏珊是一对恋人。
毕业他俩选择下乡至黑龙江军垦农场。罗中凯在父母反对下擅自将户口迁出,而苏珊在未批准的情况下悄悄的踏上列车。在罗中凯因公殉职后苏珊放弃上大学和返城机会,坚守罗中凯直至连队知青只剩她一人。已上大学的陆超焦急赶到农场并带来二封信。苏珊在家信及陆超的感召下终于同意返城。
本剧通过这对恋人凄惨的爱情故事,侧面描写了一群知青在北大荒岁月中用热血和青春谱写的悲壮人生。
详细梗概:
(1588字)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全国欣起知识青年下乡运动风潮。
罗中凯和陆超是同班同学。罗中凯中等个,性格憨厚,着装朴素,且思想激进;陆超聪明伶俐,性格活泼,善于思考。毕业时他俩商定报名去黑龙江军垦农场。苏珊一头秀发,端庄文静,且性格刚强。她得知后表示也要报名去黑龙江,苏珊母亲深知女儿是为了罗中凯劝其不要感情用事,但她已暗下决心要和罗中凯在一起。
罗中凯不顾父母反对擅自迁出户口,罗母痛心疾首,不得已为儿子准备行装。苏珊因家庭成分未能批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珊在没有告知家人和罗中凯的情况下在送行的人群中悄悄踏上了火车。在车上当罗中凯和陆超看见她时已为时已晚,苏珊毅然决然的要与罗中凯一起北上。
到了农场苏珊有被遣返的可能,后经连队指导员李伟森帮助下农场同意接收她,开始了北大荒十年生活劳动的磨练。
农场的麦田一望无边,知青们挥汗如雨的在收割。场院上女知青争相扛粮上粮囤,一派生龙活虎。然老天不作美,连日大雨使麦田一片汪洋,成捆的麦子漂浮在水面上。为减少损失连里决定水中捞麦。罗中凯率先跳入水中奋力强麦受到农场的通报表扬,为此被提升为副排长。
苏珊和罗中凯散步时看见一知青墓地,罗中凯顺口说出自己死了也要成为北大荒的英魂,苏珊即刻喝住他,处于对罗中凯好胜逞强性格的了解,从此在她内心一直担心罗中凯的安危。
秋收在即,在一次劳动中当罗中凯找到没有及时收工三名知青时天已完全黑下,他们四人在返回途中路经桦树林遇见了狼,慌乱中他们迷了路,他们艰难跋涉,死里逃生。苏珊为等待消息焦虑不安一夜未睡。
入冬气温骤降,在割大豆时不少人冻伤,连长下令收工。罗中凯在医务室包扎冻伤的手时忽听见“有人落井”的呼声,他不顾伤情直奔井房下井救人。事务长李靖给夜间作业的知青送饭时在林中与孤狼打斗,指导员感觉不对派罗中凯开着拖拉机去林中查看,由于及时赶到解救了李靖。
在开荒中由于风向突变烧荒变成了跑荒,火势越来越大,团里来电话要求马上组织人员救火。连领导有顾虑但只能执行命令,于是了展开了一场救火大战。知青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致使多人烧伤,女知青胡舒兰烧伤致残。
罗中凯送来了他母亲为苏珊织的毛衣毛裤,并告知他将进山伐木,临行时苏珊给他围上了一条红围巾以求平安。然而令苏珊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一次伐木中罗中凯为解救正在专心拍照的肖建国不幸被倒下的巨大树木砸中身亡。苏珊悲痛欲绝,在墓前发誓要在北大荒永远陪伴罗中凯。农场委托苏珊将罗中凯的部分骨灰以及抚恤金到上海交于其家属,苏珊怀着不安而又悲伤的心情完成了这次出差。
回到农场苏珊的心理越加压抑,陆超也时常开导安抚她。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她积极投入到繁重艰苦的劳动中,还参加了创建新连队的先遣队。但她对罗中凯的依恋情感已不能自拔,时常到罗中凯的墓地前倾诉心声。
时光流逝,知青们渐渐感到前途无望,思想情绪开始消沉。期间有工农兵大学生走的,有商调走的,有参军走的,接着恢复高考的契机来了,然而这丝毫没有打动苏珊的心,为此陆超多次劝说无果,反倒是在苏珊的帮助和鼓励下陆超考上了大学。
知青们终于迎来了返城浪潮,但苏珊仍没动摇自己的诺言。眼看着知青一批批返城走了,尤其是同宿舍朝夕相处卫生员刘莉华返城和傅慧琳离婚返城触动了她。至此连队就剩下会计王可英和她俩人,而王可英是为了陪护苏珊而推迟返城,在一次交谈中王可英道出了实情,并晓之以理的劝导她,让她领悟到其中道理。
陆超得知苏珊的状况后匆匆来到农场,他带来了苏珊父母和罗中凯父母的信。在这二封信和陆超的感召下苏珊终于同意返城。苏珊来到罗中凯的墓前悲痛而又无奈的请求罗中凯的原谅。
陆超临走前和苏珊漫步在田野小路上,他们每到一处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岁月里他们所经历的场景。
在离开农场之前苏珊最后一次来到罗中凯的墓前,她久久的肃立着,她泪流满面的捧起墓前的土装进布袋。苏珊站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望着远处的白桦林,望着苍茫的大地,告别了让她永不忘却的北大荒。
阅读剧本正文
第一集
年过半百的苏珊和陆超又一次重返北大荒。在一片桦树林中他俩来到罗中凯墓前。苏珊久久地站在墓碑前,此刻当年下乡的情景浮现在她的脑海。
1968年的上海,上山下乡风吹遍了所有校园。
罗中凯,陆超,苏珊三人决定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罗中凯因父母不同意而擅自迁出自己户籍。陆超父亲是走资派已被打倒,不得已同意他下乡。而苏珊因家庭成分原因未被批准。
临行前三人在外滩合影时苏珊已暗暗下了决心要与罗中凯一同北上。
送行的那一天苏珊即未告知父母实情,也没有在罗中凯面前出现,她悄悄的踏上同一列车。在火车上当罗中凯和陆超发现苏珊时已为时已晚。
第二集
经过漫长的旅途,他们终于到了农场,此时已深夜。
当连领导得知苏珊的情况后十分吃惊,表示要上报场部领导。
在新知青分配的大会上因名册中没有苏珊而暂时被安排在连部等待处理,苏珊面临着被遣返的可能。
麦浪滚滚,一望无边,知青们在挥汗收割。苏珊也在奋力的割麦。
连领导们商议苏珊的去留问题。鉴于苏珊的表现连里决定留用她。
马车送来午饭,大家蜂拥而至,有的人端着毫无油水的菜汤一脸丧气。
在地头吃饭时通讯员陈雷通知苏珊随马车回连队。
第三集
指导员告知苏珊农场同意接收她,并已发函上海。
苏珊把此消息告诉罗中凯和陆超,但他们马上又担心苏珊的父母不同意迁户口。
知青们纷纷收到第一封家信,宿舍里一片寂静,有的女生痛哭起来。苏珊在小树林看家信,父母没有责备的话语,并告知同意迁她的户口。至此对父母的愧疚一直埋在苏珊的心里。
麦田里罗中凯与战友们一起奋力的往拖拉机上装麦子。晒场上一片繁忙景象,女知青也争相扛粮上粮囤。
陈雷来到晒场叫苏珊去连部。指导员告诉她上海户口已迁移到农场,苏珊已正式成为一名兵团战士,并通知她调连部担任出纳员兼统计。
收工后的女生宿舍门前欢声笑语,男生宿舍门前吹拉弹唱,篮球场上互相争抢。
夜晚,会计王可英在与苏珊交代工作,罗中凯跨门而进,此时场部来电话通知今晚起有持续降雨,要求各连队加紧做好麦子强收入仓工作。罗中凯听罢夺门而出。当连长带领农工排的人员到达晒场,罗中凯已带领着几个人在抢收麦子,连长和指导员称赞罗中凯。
天一直在下雨,连长和指导员担心地里的麦子,并下了决心能抢多少就抢多少。于是一场水中捞麦的战斗打响了。
第四集
连日大雨,麦田已成一片汪洋,一捆捆麦子漂浮在水面上。连长一声令下,知青们跳进水里捞麦,罗超凯冲在前面。
团长路过看见此情赞扬知青们的精神。
几天后雨停了,极度疲劳使大家顾不上吃饭仍在睡觉。
连长在场院发现麦堆已有发霉的迹象,他立刻叫陈雷通知农工排。连长在集合的队伍前情绪激动,动员大家马上翻晒麦子。
农场生产股来电话要求加紧做好麦子入仓工作,并提到场部宣传组写了一篇连队在水中抢麦的报道,其中提到罗中凯的先进事迹,晚上要广播。
晚上召开排长以上干部会议,讨论秋收准备工作,并任命罗中凯为农工排副排长。
苏珊约罗中凯来到桦树林中,苏珊在赞许罗中凯之余又担心他的安危,她劝罗中凯遇事要冷静,不要鲁莽。
他俩在林子边看到了一块墓地,墓碑上刻着:鲁志源之墓,立碑是:三连全体知青。他俩不由的三鞠躬。
第五集
秋收在即,知青们纷纷在磨镰刀。
开镰第一天大豆地里收割机,拖拉机穿梭不停,知青们挥着镰刀割着大豆。一眼望不到头地垄使不少知青渐渐丧失信心,表现出各种疲惫的姿态。
排长崔晓天望了望西边渐暗的天际,嘱咐罗中凯尽快收工。
陈雷和另俩个知青比赛看谁先割到地头。
当罗中凯回去找到陈雷他们三人时天已黑下。他们四人摸黑走在回来的路上,在穿越桦树林时他们迷了路,并遇到狼,恐惧笼罩着他们。
已是深夜,连队组织人员寻找,但仍不见踪影。
罗中凯四人发现远处有灯光移动,判定是公路上的车灯,于是他们朝着车灯方向直走而去,一路坎坷惊险。
指导员,刘莉华,苏珊在连部焦急万分,当接到十五连连长的电话后方知罗中凯四人已脱险。苏珊才松了一口气。
第六集
天边刚亮,起床号就吹响,有的人在被窝里骂声咧咧。
在出工的路上北风夹着雪,气温在持续下降,知青们仍在奋力收割,渐渐的出现冻伤现象。罗中凯找到连长要求提前收工,连长和指导员商议后叫陈雷吹收工号,陈雷性急中拿起小号就吹,不料嘴唇被冻掉一层皮。
宿舍里一阵忙碌,当地郭大爷端来一桶大豆让冻僵的手脚在里面戳,。
罗中凯在卫生室处理划伤的手,忽听见屋外“有人掉井里了”的喊声,他起身冲了出去。一场井中救人就此展开。
大雪已覆盖了大地,为了抢收田里的大豆,连队决定分白夜班连续干,于是脱谷机,拖拉机,爬犁在大田里不停的奔驰。
打夜班的知青们围着篝火吃烤黄豆,等待午夜饭的送来。陆超拿出口琴吹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大家也跟着哼了起来。
事务长刘靖挑着担子给地里夜班的送饭,路过桦树林时遇见狼。
指导员估计送饭的可能出事,忙让拖拉机往桦树林方向开去寻找,这才解救了刘靖。
第七集
为了完成场部下达的一千亩开荒任务,连队决定机务排人员驻扎在开荒营地。于是三辆拖拉机朝着荒芜人烟的沼泽地开去。
女知青们在焚烧豆秸。苏珊在地边丈量着翻地作业进度。此时远处燃起了大片的烟火,副指导员徐颖丽告诉大家这是机务排人员为了开荒翻地在烧大草甸。
夜间火光映红了天边,火势越来越大,场部打来电话要求马上组织人员灭火。知青们踊跃的跳上拖拉机奔赴火场,展开了一场舍生忘死的灭火大战。灭火导致多名知青被烧伤,女知青胡舒兰严重烧伤。
在场部卫生院被烧伤知青们哀嚎声,呻吟声不断。而重伤的胡舒兰被紧急送往师部医院抢救。
第八集
这场救火给知青们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有人抱怨这次灭火的盲目性和领导的失策,灭火势在做无为的牺牲,有的认为这是革命大无畏精神。
刘莉华和苏珊来医院看望吴翠英,正遇上张建树来医院看望,她俩见状退出病房。
她俩在回连队的路上遇上傅慧琳放羊,正巧有只羊快要生产,她俩帮忙在野外为这只羊助了产。
晚上郭小华来到傅慧琳宿舍,发现她抱着小羊羔用奶瓶喂奶,郭小华被这甜美而又专注的表现所打动。
罗中凯来找苏珊,送来了他母亲为苏珊织的毛衣毛裤。随后他俩散步在月光下交谈着对现实以及人生道路的看法,尤其谈到跑荒救火事件,罗中凯的一番话使苏珊领悟到人生的价值。
当他俩来看小羊羔时发现郭小华也在那里,罗中凯拉住苏珊不要去打扰他们,并说了他俩的恋爱关系。
罗中凯告诉苏珊连里决定由他们农工排去皖达山伐木,要驻扎在山里。苏珊嘱咐要注意安全。
第九集
苏珊为即将去伐木的罗中凯围上自己的红围巾以表平安。当她得知伐木人员要在山里过年不回来时她又急匆匆跑出去,但为时已晚,拖拉机已开向远处。令苏珊没想到的是这是她与罗中凯的最后一别。
一路上大家欢快的欣赏着雪色美景。渐渐的有人只叫冷,副连长让车停下,叫大家跟着爬犁跑。
伐木场一片热闹,号子声响彻山林。
快过年了,陈雷拿来一大包信件,知青们看了家信都陷入思乡之情。
苏珊正在写家信,刘莉华出诊回来说指导员的哮喘病又犯了,还要到山里与伐木的知青一起过年。此时陆超敲门进来,他带来罗中凯的信。苏珊让陆超转告罗中凯年后她想请假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
食堂里知青们欢快的在包饺子。连长和几位连干部来看望大家,并介绍了年后连里要大力发展副业生产的几项工作,以提高知青们的生活水平。
指导员与陈雷带着慰问品来到伐木地。年三十晚上帐篷里热气腾腾,长条板子上摆满了酒菜,指导员敬酒时的一番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
第十集
春节过后连长在会议上对超假的是不是要处分引起大家争论。
场院上知青们已开始用农药拌小麦种子,准备春播。
伐木场为了尽快完成木方任务,纪国庆要求伐粗大的树木,于是知青们偶往深山里寻找。山高坡陡,伐木中罗中凯为解救肖振国不幸被倒下的树干砸中,口吐鲜血,昏迷不醒。在送往当地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纪国庆打电话通知连里,连长要求全连人员集体迎接罗中凯。
当苏珊得知后她不相信这是真的,她精神恍惚,欲哭无泪。
伐木场,由纪国庆,陆超,肖振国三人护送罗中凯遗体回连队。
全连知青在路口迎接罗中凯遗体。当拖拉机开到人群前停下后,众人哭喊着涌上。苏珊在刘莉华的搀扶下来到罗中凯遗体前忽然双腿跪在爬犁前,嘴里只喊着罗中凯的名字。
在桦树林旁安葬仪式结束后苏珊和陆超没走。苏珊拿出红围巾搭在墓碑上,此刻的她已控制不住的痛哭起来,陆超也悲痛的趴在墓碑上。
第十一集
苏珊写信告诉父母罗中凯遇难的消息。此时陆超送来罗中凯的遗物,苏珊跟他说准备请假回家一趟。
场部领导要求连里尽快派人到上海去,连里认为苏珊去最合适。于是把罗中凯的骨灰盒,烈士证书以及抚恤金交给苏珊,她接过骨灰盒顿时泪水夺眶而出。
苏珊回到宽别已久的家,当母亲打开门时苏珊哭着下跪,接着她向父亲认错。
正当罗中凯父母担心如何处理后事并急着要去农场时苏珊来到罗中凯家把骨灰盒,烈士证书以及抚恤金交给罗母。罗母抱着骨灰盒痛哭。
苏珊离开罗中凯家走在熟悉的弄堂里,走在马路绿荫下她幻觉罗中凯迎面走来。她来到母校,来到外滩触景生情,回想起当年的情景。
苏珊跟父母说办完事要早点回农场,母亲劝说,父亲理解。
临别时苏珊才真正体会到依依不舍的心情。
第十二集
苏珊回到农场后正赶上春播。指导员带领连部人员负责春播。
北大荒的春天,大地刚开化,播种机就在大田里跑了起来,尘土飞扬,播种机上几个人被裹在一团尘土中。
郭小华赶着马车送来种子和饭,从播种机上下来的几个人满身尘土,他们嬉笑陈雷的大花脸。
连队正在加紧盖房,知青们一片忙碌。
崔晓天锯木加工木材,肖振国匆忙跑来告知李忠林不慎从房梁上摔下,在紧急送往医院后被告知脾胀破裂,需马上开刀,但要大量输血。
崔晓天回到连队组织人员来输血。
医院里知青们排着队争相输血,场面感人。
经过手术医生告知伤者已稳定
第十三集
场部指示要组建一个新的连队,连领导决定由副连长纪国庆和农工排长崔晓天带队去组建。
指导员要求刘莉华也去,苏珊在一旁听了也要求去。
一群知青坐着爬犁朝新建点开去,一路杂草丛生,荒无人烟。
团部领队的齐参谋在驾驶室里与陆超谈起罗中凯事迹时提到苏珊现在状况,陆超朝后指了指说就坐在爬犁上,齐参谋称为传奇人物。
拖拉机开到一片桦树林中停下,知青们开始忙碌搭建营地。
苏珊和胡翠英在泡子地打水时遇见二只黑熊,她俩扔下水桶撒腿往回跑。而陆超在开荒时也看见了黑熊,纪国庆意识到这里是这二只黑熊的领地,他要求晚上在帐篷外上点篝火。
简易的拉合鞭房已支起了房架,草鞭开始一层层往上码。
晚上,陆超坐在篝火旁吹着口琴,苏珊听见走出帐篷来到他身边谈起白天遇见黑熊的事。
刘靖和陈雷坐着马车送来了补给,并通知刘莉华和苏珊回连队。
陈雷急着去见正在量地的苏珊,刘莉华似乎看出陈雷心事,她在找机会好好敲打一下他。
阅读剧本正文
本作品为知青题材。
知青下乡运动已过半个多世纪。纵观浩瀚的影视作品知青题材的为数不多。且大多知青题材作品是在弘扬知青运动及精神,其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的客观性。
本作品尝试着从人的思想情感,即人的灵魂深处,真实,客观,深层次的描写了知青一代人下乡十年的坎坷经历。(地域不同,人情不同,知青对生活的感受也不同)。
本作品无历史背景的色彩描写,且对知青运动无议论和评说,以平铺的描写手法展现了北大荒知青所经历的一桩桩感人至深而又可歌可涕的事件。
本作品旨在表现知青是悲壮的一代人。悲,是在与天斗与地斗中思想意志的磨灭和青春逝去;壮,是创造了知青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壮丽的一页,为当代人且后人所敬慕。
综上所述,本作品卖点为一下:
一、作品一反人物矛盾冲突,而写人与大自然的矛盾冲突和个体的思想冲突。摒弃了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人物间的畸形关系,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和所表现出的行为,袒露出人与人之间最善意的一面。让人感觉这才是活生生的,真实的。其商业价值就在于它的独创和与众不同的描写。
二、剧情是在还原历史。情节和场景是曾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具有极强的回忆感和真切感。有的场景宏大,极具视觉冲击和历史承重感;有的场景虽小且又流淌着深邃的情感,让人身受其中。情感是人的共性,触动了情感就会激发观众的欲望。其卖点就在于此。
三、知青这代人大部分尚健在。他们看到的就是他们所经历的,故市场效应不可小觑。从观众群来看,知青份额恐少之又少,但其影响力很大,因为他们既是亲历者又曾是社会的主流,在各阶层都有他们辉煌的踪迹。其市场效应为看好。
阅读剧本正文
8、田间小道,日,外。
苏珊和陆超走在小道上。
苏珊:陆超,只有你了解我和中凯,我不是在殉情,我曾对中凯发过誓的,你理解我吗?
陆超:我理解。苏珊,为这事让你生气了,对不起。但我还是要说你不考我也不考。
苏珊(气愤):陆超,你这不是在跟我赌气吗?在逼我吗?
陆超:不,我是说我也要留下来陪着你和中凯。
苏珊:陆超,你不要犯糊涂了。现在大学的大门已向你敞开,你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踏进这大门,这是你人生的转折点,是唯一的机会。你必须要考,你必须要去上大学。(苏珊显得很急躁,对陆超大声)你,你要是不考,你以后就不要来见我,我们朋友关系到此结束。
陆超:苏珊,你,你不要生气。
苏珊:陆超,你听好了,只有你走了,我才能安心。
陆超一时无语,却深情的望着苏珊。
9、张建树家,夜,内。
张建树和陆超在埋头复习。
吴翠英拿着热水瓶过来给他俩倒上开水,又回到内屋。
陆超:这高中的题确实难,我真的有点做不来。
张建树:别着急,慢慢来,不会做的先放一放,回头我们一起来做。(他停顿了一下)不过我在想,国家已有近十年没有高考了,在文化教育上几乎荒废了一代人。今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题目不会出的太难,我估计高中知识占的比例不会多,要有信心啊。
隔壁郭小华(画外音):你要参加高考?你做梦吧,就凭你这样还能考上?
傅慧琳(画外音):好歹我也是老高三的,总的去报个名试试吧?
郭小华(画外音):就算考上了也不能走,你不要这个家了?
傅慧琳(画外音):谁说不要家了?我也是为了我们的孩子。
郭小华(画外音):说的好听,人一走还不定怎样呢?
傅慧琳(画外音):你胡说。
张建树和陆超听见后相互看了一眼。
吴翠英出来:听见了吗?好像要吵架,我去看看。
张建树:别去,这种事不好劝,让他们自己去斟酌
10、傅慧琳家,夜,内。
郭小华:你不要头脑发热,你想过没有,你要是考上走了,这个家怎么办?孩子还小,难道你抱着孩子上大学?
傅慧琳坐在炕沿看着已入睡的孩子:我也是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不想让我们的孩子一辈子呆在这地方。
郭小华:这地方怎么啦?我们不是都活着好好的。
傅慧琳:你小声点好不好?把孩子吵醒了。
郭小华:不行,绝对不行。等孩子长大了再说。
傅慧琳一脸无奈和绝望
11、张建树家,夜,内。
陆超:哎,你那位是什么态度?
张建树:她还鼓励我走呢,她说机会难得,走一个算一个。我想也是,至于今后怎么办?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陆超:苏珊好像也是这个意思。
张建树:你说什么?
陆超:没什么。(他看了看墙上的钟)不早了,我回去了。
张建树:明天我们一起再攻几道难题。
陆超:什么一起攻?还不是你来辅导我。
12、连部,日,外。
连部门外贴着参加考高的报名通知。
知青们边看边议论。
知青甲:年龄放宽到25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这可是个机会。
知青乙:我们初中都没好好上过课,能考上吗?
知青丙:是啊,就算是老三届他们学的东西恐怕都忘光了。
知青甲:第一年恢复高考不会太难,不管怎么说要试试,现在就复习,临阵磨刀不快也光,也许能闯个好运气。
陆超在一旁:你说的对,要有信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光嘴说是不行。现在就抓紧复习,等上了考场也许有用。
知青甲:陆超,听说你一直在复习,初中课本借我看看行吗?
陆超:行,回头我给你拿几本来。
苏珊从连部出来把陆超拽到一边:明天我到团部去拿报名表,你明天来拿。
此刻她看见傅慧琳怏怏的走出人群欲上前询问,被陆超拽住,示意不要去问。
13、张建树家,夜,内。
张建树拿出二张报名表:哎,今天我替你也领了一张报名表。
吴翠英:不是说好的,我不考吗。
张建树:你总得试试吧,还有一个月我来辅导你。
吴翠英:你知道吗,不是报了名就能参加高考,连队要在这上面签署意见的,连里同意才能去考。我是连干部,我报了名不是为难连长指导员吗?
张建树:我去跟他们说。
吴翠英:不行,再说我真的没有信心,考不上多丢人。
张建树:这不很正常吗,你顾及这么多干什么?如果我真的考上了,走,还是不走?
吴翠英:走,我是绝不会拖你后腿的,我希望你走,只有上了大学你的前途才有转变。
张建树:我是放不下你一个人在这里。
吴翠英:行了,我又不是小孩。将来你辉煌了不要忘记在北大荒还有一个老婆就行了。
张建树:你看你,这又扯到哪里去了。
14、连部,日,内。
指导员进来问王可英:参加高考的报名情况怎么?
王可英拿出几份报名表:没几个人报名,大部分是老三届的。
指导员接过报名表看了看:都是一些表现不错的,这下连里又要走掉几个骨干了。哎,王会计,你没有报名?
王可英:嗯,是的。
指导员:王会计,上次你放弃工农兵大学生,现在恢复了高考,难道你…。
王会计:指导员,我有我的想法,你就别劝我了。
指导员:那苏珊怎么没报名?
王可英:我问过她了,她说自己基础不好,报了也考不上。
指导员:我看不是这个原因。这样,离报名截止日还有二天,你再做做她的工作。
王可英:指导员,你别看苏珊表面很柔弱,其实她内心很顽强。情感这种事不好说,她不想提,你还去揭她的伤疤,这工作不好做。
指导员:你说的也是。但这样长期下去也不是个事啊。
王可英:不会的指导员,现在已经有人在帮她走出来。
指导员:谁啊?
此时苏珊拿着丈量的弓子进来。
指导员:苏珊回来了?
苏珊:嗯。
指导员:今天翻地的进度怎么?
苏珊:不怎样。按照正常的日进度只完成百分之八十。
指导员:这太慢了,什么原因?
苏珊:我也不太清楚。我看拖拉机翻了一圈到地头总是停下来一段时间,后面耙地的也只好停下来。
指导员:进度慢了,上万亩的地按照这样的翻地进度要耽误大豆播种期的。不行,我去找连长商量这事。
15、苏珊宿舍,夜,内。
苏珊在灯下写信。
苏珊(内白):爸爸妈妈,寄来的复习资料已收到。恐怕又要让你们失望了,我不想考了。我们这代人连初中都没有读到书,基础太差。此外我发过誓,在这块黑土地上我要陪伴中凯,我不能走。
也许你们会说我太固执太痴情了。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生活的路还是要走下去的。但我还是摆脱不了对中凯的依恋,我时常梦见与中凯相处的美好情景,或许是我爱的太深了,深的不能自拔。
陆超已报名参加高考。现在唯一让我欣慰的是他要是考上了大学,离开北大荒,这对他对我都是由衷的期望。
刘莉华提着医务箱进来,苏珊合起信纸:刘大夫回来了。
刘莉华:给家里写信呢?
苏珊:告诉家里复习资料收到了。
刘莉华:复习资料,我也没看你在复习啊。我知道你把资料给陆超了。苏珊,你真的不考了?
苏珊:刘大夫,你就别再说了。
刘莉华:好好,不说不说。苏珊,要是陆超考上了,也走了,你…?
苏珊:这真是我盼望的。他要是走了,我心里就平静多了,好像少了一半的牵挂。
刘莉华心领神会的看了看她。
16、连队路口,日,外。
参加高考的知青和来送行的人们聚集在拖拉机旁。连长指导员等人在鼓励他们好好考。
吴翠英对张建树说:东西都带齐了吗?
张建树:带齐了。
吴翠英:准考证呢?
张建树:带了,你放心。哎,陆超,你呢?
陆超拍了拍挎着的书包:带了,准考证哪能忘呢。
张建树:好吧,我们上车。
陆超转身看了一眼苏珊。苏珊和刘莉华站在一起,向陆超招了招手示意他上车。
拖拉机驶去。
傅慧琳呆呆的望着远去的拖拉机。
刘莉华见傅慧琳还站在那里便走了过去:慧琳啊,走吧,别看了。你啊,就不要多想了,好好过你的日子。
傅慧琳看了一眼苏珊便问刘莉华:苏珊还是没去考?多好的机会,可惜了。
刘莉华:和你一样,你有你的难处,她有她的隐私。
傅慧琳会意的点了点头: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第十九集
1、连部,日,外。
指导员兴匆匆的进来:好消息,好消息,今天我到团部开会从人事股拿来了入学通知书。
苏珊:真的?
指导员:三个,拆开看看,有谁的。
苏珊:指导员,你拆吧。
指导员边拆边念着姓名:张建树,彭志远。(当他拆了第三封时却把它递给了苏珊)。
苏珊见上面陆超二字,下款是上海复旦大学。苏珊惊喜万分:陆超,他考上了。王会计,我现在就给他送去。
指导员:哎,你知道他在哪干活?
苏珊:在哪里?
指导员:我也不知道。
王可英:应该在三号地作业。
苏珊听罢转身出去,在门口撞见刘莉华:陆超考上了,考上了。
刘莉华:什么?陆超考上了?哪个学校?
苏珊:复旦大学。(说完就走)。
刘莉华:哎,你要上哪儿?
苏珊:给陆超送去。
刘莉华走进连部: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她这么高兴。
王可英:是啊,我也从来没见过她这么高兴。或许陆超是她最大的精神寄托。
刘莉华:这个我也看出来了,不过人走了还不知道今后会怎样?
指导员:你们就不要乱猜了。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希望她振作起来。
2、原野,日,外。
苏珊奔跑在通往大田的路上。
苏珊来到地头望见远处正在作业的拖拉机使劲挥动手中的通知书。
陆超开着拖拉机看见地头有人在向他挥手,他把身子探出车门看清是苏珊,他一脚加快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