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4630
                                    
                                    
										成片时长:约15分钟
                                    
                                    
                                        阅读:11387
                                    
                                    
										发表:2015/6/5
                                    
                                    
                                    
                                        
                                                农村 
                                            微电影剧本
                                    
                                    
                                    
                                    
                                        母亲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人物:
母亲-一个七十三岁的苗族普通妇女。
我-四十岁,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
妻子-三十六岁,一个普通的中年女人。
女儿-六岁,一个在上学前班的幼儿。
  
场景0:日,外
又是一年新春到,日早风高天色好。
在我的老家房子前。
我和妻子收拾好行装,和村里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出发,要去外面打工。
母亲带着孩子目送着我们走出村口,看不到我们的身影后才转身回到屋里。
  
场景1:日,内
一堆即将燃烧至尽的柴火,微微的火苗无力地点燃着。
母亲坐在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做着针线活。
戴着老花镜的母亲,很费力地穿针引线,但神情很专注,她在缝补着一件旧衣服。
(旁白):母亲总是这样,没有一刻闲着,在春暖乍寒的季节,她燃着柴火,仍然为儿女们操劳。这件旧衣服,是儿子早就不再穿了的,她还是把它找出来,缝缝补补,希望儿子回来时,穿上它不会寒冷。
母亲抬起头来,木板墙壁上的挂钟指向下午三点半。挂钟旁边,父亲的遗像很慈祥的面庞,一双深邃的眼睛,好象有好多话要说。母亲望了望这个毕生最爱的男人,如今只剩下这张照片留作念想,她暗然地低下头。
母亲把缝补的衣服抖开,看了看,然后叠收起来。
(旁白):每天早上八点和下午三点半,母亲都要去学校接送孩子。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读书,孩子才5岁,在读学前班,需要大人去接送,这份差事养成了母亲每天必然的习惯。一到点,母亲就要停下手上的任何事情,前去学校接孩子。
母亲关好门,抬着年迈的双腿,一步一步走在通往学校的路上。
(旁白):母亲的身影,像一根长在田坎上掉光了叶子的老椿木,充满了一种苍桑的味道。
  
场景2:日,外,学校
母亲站在学校门外,听着从教室里传出来的朗朗读书声,她的嘴巴也跟着喃喃蠕动。
接孩子的家长们也陆续地来了。
学校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大家走进去领回自己的孩子。
母亲把接孩子的幼儿卡递给老师,老师才叫上孩子的名字。
母亲帮着孩子提着小书包,拎着她的小手,祖孙俩一同往家赶。
经过卖小吃的摊子前,孩子挣开手要吃东西,母亲抖抖索索地从衣服深处取出零钱来,给孩子买了一元钱的小米油饼。
(旁白):母亲和孩子的背影,一老一小,走在路上,走在风中,走在我伤痛的心里。
  
场景3:日,内
厨房里,母亲忙着炒菜,锅铲翻动着青菜,水汽蒸腾。炒好青菜,母亲还炒鸡蛋。她熟练地打蛋,蛋黄和蛋清在她筷子的搅拌下,稠浓洽到好处。倒进锅里,鸡蛋在热油的烹饪中,迅速膨胀开来,散发着菜籽油的香味。
餐桌上,母亲和孩子一起进餐。
(旁白):母亲把青菜往自己碗里夹,把鸡蛋让给孩子吃,可是我们家的孩子,她却要青菜,不吃鸡蛋,母亲还有点不高兴。因为,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和钙。可母亲不知道,青菜里的维生素、矿物质也是孩子最需要的营养。
母亲关上门,拉开了屋里的电灯。孩子正在看电视,播放的是《熊出没》,光头强正在举枪追赶两只熊呢。
母亲坐在孩子的旁边,静静地跟着看电视。
炭火旺盛地燃烧着。
不知不觉地,母亲居然依在椅子上睡着了。
  
场景4:日,外
外面下着小雨,山色一片朦胧。
屋面的瓦槽流下雨水。
屋前白色的梨花洒满一地。
清明节。
山坡上,各处的坟墓已然挂上了清明幡,纸幡随风飘扬。
母亲来到父亲的坟前,她蹲在坟头给父亲烧冥钱,悠悠燃烧的冥钱,火苗窜得老高。
母亲取出一瓶白酒,打开瓶盖,将酒洒在冥钱上,但见酒精发出一道蓝光,便消失了。
(旁白):自从父亲去世后,五年了,几乎每年的清明节,都是母亲来给他拜祭。看到这样的情景,不能不令做为人子的我,心里感到痛彻,父亲活着的时候,没能好好的陪他,孝敬他,他走了,清明节来给他烧钱祭拜的机会都没有,真的很对不住父亲的在天之灵,有愧啊!
母亲用镰刀给父亲的坟头割除杂草。
(旁白):母亲用镰刀给父亲的坟头割掉杂草,此刻让她想起,父亲活着的时候,她给他剃头的情景。现在,她又给父亲剃头了。母亲一定在说,孩子他爸,好久没来看你,你的头发又长了,我给你剃头吧。母亲抓住杂草,就仿佛在梳理着父亲的头发。母亲站在父亲坟前的身影,此番心情,谁又能理解?悠悠吹过来的风啊,你可明白?
  
场景5:日,外
枝头新芽,万物复苏。
土地上,青青的玉米苗正以蓬勃的姿势展示着它们的生命力。
母亲在土地上移栽种着玉米苗,她将玉米苗埋入土穴中,细细地将它压紧按实,像伺候孩子似的悉心照顾每一株幼苗。
玉米苗长到膝盖高了,母亲给它们施肥、锄草。
到插秧时节了,村寨里的水田上,家家户户都忙着栽秧种稻。
母亲站在田头上,很焦急地打转。母亲卷起裤脚,下到水田里,决定自己插秧。
母亲弯勾着的腰,象一张木犁。静静的水面,映着母亲的身影,远远地看,又象一个“?”号。
(旁白):轻细的手工活,我们没有阻拦母亲去做,但栽秧种田这类重活,我们还是一再嘱咐母亲不要再做了,仅管寄钱给她,让她去请人帮忙做就好了,可是,母亲舍不得花钱请人,她还要自己下田里去做这样的活。她说她还没有老到不能动的时候,这点活算什么。看到母亲弯着腰栽稻子的背影,怎能不让远在他乡的孩子为之牵挂,为之难受。
  
场景6:日,外
满视野的青稻子,碧绿可人。
六月,炽热的太阳把石头烤得直冒烟。
稻田里的水一天天不断的萎缩,不宵几天,有的就已经干枯龟裂开了。
(旁白):母亲为了守住这一茬庄稼这一茬希望,她整天整夜地守在只有象线一样流着的小溪水旁边,直到这根线也断了的时候,母亲这才失望地离开。
稻子要抽穗了,太阳还是那么的热烈。
(旁白):村里的老人们在门前摆上桌上摆上酒肉,上香祈祷老天爷下雨。母亲也摆了一桌,她双手合掌,虔诚地向苍天跪拜。
  
场景7:日,外
天上乌云翻滚,闪电雷鸣。
终于,大雨铺天盖地来了。
雨点打在屋瓦上面,打在稻子上面。一时之间,雨水涨满溪流,山洪瀑发。
大雨给村民们带来希望,同时也给大地带来灾难,田坎倒塌,水土流失。
母亲望着田野一片狼籍的景象,眼睛里也一片迷茫。脸上的皱纹,加深了许多。
(旁白):母亲大病了一场,为的是庄稼的毁坏,更多的是生活没有了盼头。但母亲是坚强的,她告诉自己决不能倒下,虽然孩子已经长大,但她更是家里的支柱,如果她倒下了,这个家就更难了。
  
场景8:日,外
清晨日光洒进村寨。
母亲挥着大竹扫把,正在清扫屋坪院坝。
清扫完毕后,她又忙着煮猪食。锅里的水蒸汽将母亲的身影掩隐在一片迷雾中。
忙完猪食,母亲带着孩子去上学。送孩子回来后,她才去喂猪食。
猪圈里,两头小银香猪急不可耐地涌争食物,母亲用一根小竹涮不时抽打那头大猪,让小猪也能吃到食物。
忙完屋里的又要忙屋外的,母亲背着竹背篓上山去。
玉米地里,玉米杆在风中摇晃着,玉米须连着玉米棒,裸露的玉米粒,象一颗颗黄金在日光中闪闪发亮。
母亲剥下玉米棒,丢进她随身背着的竹背篓里。
母亲背着玉米离开玉米地。
在路上,有好心的村人,帮着母亲把玉米给背着送回家。
  
场景9:日,内
母亲坐在屋门口,剥开玉米叶,然后将玉米粒剥出来,一粒一粒。
母亲将剥好的玉米粒用水洗好,然后用石磨磨成浆。
母亲把磨好的玉米浆做成玉米饼,一个个放入锅中,盖上锅盖。
柴火很旺。不一会,蒸汽冒出来了,香味也出来了。母亲把锅盖揭开,用铁铲将玉米饼盛出来,放到竹蓝里。
家里来人了,母亲会把玉米饼拿出来给客人吃。大家吃着玉米饼,脸上露出甜蜜的笑。
(旁白):也许经历多了,母亲变得很沉稳,旱灾洪灾给庄稼带来毁灭性地打击,虽然母亲心里很苦,但是在她的脸上,还是洋溢着微笑,她是个懂得回报的人,她愿意拿出家里的东西与人分享。
  
场景10:日,外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
金色的谷穗,在风中轻轻的摇晃,谷香飘满整个田野,令人陶醉。
人们忙着收获了,打谷机的声音和忙碌的身影在田间地头上跳跃着,男人挑着满箩的谷子往家赶,女人在家中晒谷筛谷。
母亲也在家门口翻晒着谷子,一把长长的竹篙,托着母亲长长的身影。
  
场景11:日,外
忙完了所有农活,人们多半都悠闲起来,赶集的人比不时多了许多。
母亲穿上一身干净的服装,带上孙女一起去赶集。
集市上,人来人往。
路边上简易的摊子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商品,本地特产——蜂蜜、核桃、板栗、花生等等则摆在地面上,大家都在各自地忙碌着。
母亲拎着孙女的手在人群中穿梭,东看看西瞧瞧。
母亲在卖桔子的摊前,买了两斤桔子,称好桔子后,母亲就取出一个桔子剥开皮。把桔果放进嘴里,细细地吃起来,母亲的心也是甜蜜的。
  
场景12:日,外
学校的广场上聚集了很多人,多半是老年人,她们围着一个圈子,聚精会神神情专注地聆听着歌师在唱歌。男歌师和女歌师并肩坐着,手托着腮,一个在唱,一个在听。
女歌师唱罢,男歌师就接着唱起来,观众们悄然无声地听着。
母亲也在人群中静静地聆听。
日头挂在西边的树梢上。歌师们也结束了她们的对歌,观众渐渐散离。
兴犹未尽,母亲在现场的售碟摊前,又买了一片歌碟回家。
(旁白);母亲辛苦了大半年,秋后的日子算是清闲了一些,母亲的业余生活就是到集市和苗歌场去看看,听一听歌师们唱歌。在家里,母亲没事就重复播放这些苗歌,百听不厌。在母亲的小抽屉里,珍藏的多是一些歌碟,母亲简直就是一个歌迷了。
                                            
                                            
                                母亲-一个七十三岁的苗族普通妇女。
我-四十岁,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
妻子-三十六岁,一个普通的中年女人。
女儿-六岁,一个在上学前班的幼儿。
场景0:日,外
又是一年新春到,日早风高天色好。
在我的老家房子前。
我和妻子收拾好行装,和村里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出发,要去外面打工。
母亲带着孩子目送着我们走出村口,看不到我们的身影后才转身回到屋里。
场景1:日,内
一堆即将燃烧至尽的柴火,微微的火苗无力地点燃着。
母亲坐在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做着针线活。
戴着老花镜的母亲,很费力地穿针引线,但神情很专注,她在缝补着一件旧衣服。
(旁白):母亲总是这样,没有一刻闲着,在春暖乍寒的季节,她燃着柴火,仍然为儿女们操劳。这件旧衣服,是儿子早就不再穿了的,她还是把它找出来,缝缝补补,希望儿子回来时,穿上它不会寒冷。
母亲抬起头来,木板墙壁上的挂钟指向下午三点半。挂钟旁边,父亲的遗像很慈祥的面庞,一双深邃的眼睛,好象有好多话要说。母亲望了望这个毕生最爱的男人,如今只剩下这张照片留作念想,她暗然地低下头。
母亲把缝补的衣服抖开,看了看,然后叠收起来。
(旁白):每天早上八点和下午三点半,母亲都要去学校接送孩子。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读书,孩子才5岁,在读学前班,需要大人去接送,这份差事养成了母亲每天必然的习惯。一到点,母亲就要停下手上的任何事情,前去学校接孩子。
母亲关好门,抬着年迈的双腿,一步一步走在通往学校的路上。
(旁白):母亲的身影,像一根长在田坎上掉光了叶子的老椿木,充满了一种苍桑的味道。
场景2:日,外,学校
母亲站在学校门外,听着从教室里传出来的朗朗读书声,她的嘴巴也跟着喃喃蠕动。
接孩子的家长们也陆续地来了。
学校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大家走进去领回自己的孩子。
母亲把接孩子的幼儿卡递给老师,老师才叫上孩子的名字。
母亲帮着孩子提着小书包,拎着她的小手,祖孙俩一同往家赶。
经过卖小吃的摊子前,孩子挣开手要吃东西,母亲抖抖索索地从衣服深处取出零钱来,给孩子买了一元钱的小米油饼。
(旁白):母亲和孩子的背影,一老一小,走在路上,走在风中,走在我伤痛的心里。
场景3:日,内
厨房里,母亲忙着炒菜,锅铲翻动着青菜,水汽蒸腾。炒好青菜,母亲还炒鸡蛋。她熟练地打蛋,蛋黄和蛋清在她筷子的搅拌下,稠浓洽到好处。倒进锅里,鸡蛋在热油的烹饪中,迅速膨胀开来,散发着菜籽油的香味。
餐桌上,母亲和孩子一起进餐。
(旁白):母亲把青菜往自己碗里夹,把鸡蛋让给孩子吃,可是我们家的孩子,她却要青菜,不吃鸡蛋,母亲还有点不高兴。因为,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和钙。可母亲不知道,青菜里的维生素、矿物质也是孩子最需要的营养。
母亲关上门,拉开了屋里的电灯。孩子正在看电视,播放的是《熊出没》,光头强正在举枪追赶两只熊呢。
母亲坐在孩子的旁边,静静地跟着看电视。
炭火旺盛地燃烧着。
不知不觉地,母亲居然依在椅子上睡着了。
场景4:日,外
外面下着小雨,山色一片朦胧。
屋面的瓦槽流下雨水。
屋前白色的梨花洒满一地。
清明节。
山坡上,各处的坟墓已然挂上了清明幡,纸幡随风飘扬。
母亲来到父亲的坟前,她蹲在坟头给父亲烧冥钱,悠悠燃烧的冥钱,火苗窜得老高。
母亲取出一瓶白酒,打开瓶盖,将酒洒在冥钱上,但见酒精发出一道蓝光,便消失了。
(旁白):自从父亲去世后,五年了,几乎每年的清明节,都是母亲来给他拜祭。看到这样的情景,不能不令做为人子的我,心里感到痛彻,父亲活着的时候,没能好好的陪他,孝敬他,他走了,清明节来给他烧钱祭拜的机会都没有,真的很对不住父亲的在天之灵,有愧啊!
母亲用镰刀给父亲的坟头割除杂草。
(旁白):母亲用镰刀给父亲的坟头割掉杂草,此刻让她想起,父亲活着的时候,她给他剃头的情景。现在,她又给父亲剃头了。母亲一定在说,孩子他爸,好久没来看你,你的头发又长了,我给你剃头吧。母亲抓住杂草,就仿佛在梳理着父亲的头发。母亲站在父亲坟前的身影,此番心情,谁又能理解?悠悠吹过来的风啊,你可明白?
场景5:日,外
枝头新芽,万物复苏。
土地上,青青的玉米苗正以蓬勃的姿势展示着它们的生命力。
母亲在土地上移栽种着玉米苗,她将玉米苗埋入土穴中,细细地将它压紧按实,像伺候孩子似的悉心照顾每一株幼苗。
玉米苗长到膝盖高了,母亲给它们施肥、锄草。
到插秧时节了,村寨里的水田上,家家户户都忙着栽秧种稻。
母亲站在田头上,很焦急地打转。母亲卷起裤脚,下到水田里,决定自己插秧。
母亲弯勾着的腰,象一张木犁。静静的水面,映着母亲的身影,远远地看,又象一个“?”号。
(旁白):轻细的手工活,我们没有阻拦母亲去做,但栽秧种田这类重活,我们还是一再嘱咐母亲不要再做了,仅管寄钱给她,让她去请人帮忙做就好了,可是,母亲舍不得花钱请人,她还要自己下田里去做这样的活。她说她还没有老到不能动的时候,这点活算什么。看到母亲弯着腰栽稻子的背影,怎能不让远在他乡的孩子为之牵挂,为之难受。
场景6:日,外
满视野的青稻子,碧绿可人。
六月,炽热的太阳把石头烤得直冒烟。
稻田里的水一天天不断的萎缩,不宵几天,有的就已经干枯龟裂开了。
(旁白):母亲为了守住这一茬庄稼这一茬希望,她整天整夜地守在只有象线一样流着的小溪水旁边,直到这根线也断了的时候,母亲这才失望地离开。
稻子要抽穗了,太阳还是那么的热烈。
(旁白):村里的老人们在门前摆上桌上摆上酒肉,上香祈祷老天爷下雨。母亲也摆了一桌,她双手合掌,虔诚地向苍天跪拜。
场景7:日,外
天上乌云翻滚,闪电雷鸣。
终于,大雨铺天盖地来了。
雨点打在屋瓦上面,打在稻子上面。一时之间,雨水涨满溪流,山洪瀑发。
大雨给村民们带来希望,同时也给大地带来灾难,田坎倒塌,水土流失。
母亲望着田野一片狼籍的景象,眼睛里也一片迷茫。脸上的皱纹,加深了许多。
(旁白):母亲大病了一场,为的是庄稼的毁坏,更多的是生活没有了盼头。但母亲是坚强的,她告诉自己决不能倒下,虽然孩子已经长大,但她更是家里的支柱,如果她倒下了,这个家就更难了。
场景8:日,外
清晨日光洒进村寨。
母亲挥着大竹扫把,正在清扫屋坪院坝。
清扫完毕后,她又忙着煮猪食。锅里的水蒸汽将母亲的身影掩隐在一片迷雾中。
忙完猪食,母亲带着孩子去上学。送孩子回来后,她才去喂猪食。
猪圈里,两头小银香猪急不可耐地涌争食物,母亲用一根小竹涮不时抽打那头大猪,让小猪也能吃到食物。
忙完屋里的又要忙屋外的,母亲背着竹背篓上山去。
玉米地里,玉米杆在风中摇晃着,玉米须连着玉米棒,裸露的玉米粒,象一颗颗黄金在日光中闪闪发亮。
母亲剥下玉米棒,丢进她随身背着的竹背篓里。
母亲背着玉米离开玉米地。
在路上,有好心的村人,帮着母亲把玉米给背着送回家。
场景9:日,内
母亲坐在屋门口,剥开玉米叶,然后将玉米粒剥出来,一粒一粒。
母亲将剥好的玉米粒用水洗好,然后用石磨磨成浆。
母亲把磨好的玉米浆做成玉米饼,一个个放入锅中,盖上锅盖。
柴火很旺。不一会,蒸汽冒出来了,香味也出来了。母亲把锅盖揭开,用铁铲将玉米饼盛出来,放到竹蓝里。
家里来人了,母亲会把玉米饼拿出来给客人吃。大家吃着玉米饼,脸上露出甜蜜的笑。
(旁白):也许经历多了,母亲变得很沉稳,旱灾洪灾给庄稼带来毁灭性地打击,虽然母亲心里很苦,但是在她的脸上,还是洋溢着微笑,她是个懂得回报的人,她愿意拿出家里的东西与人分享。
场景10:日,外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
金色的谷穗,在风中轻轻的摇晃,谷香飘满整个田野,令人陶醉。
人们忙着收获了,打谷机的声音和忙碌的身影在田间地头上跳跃着,男人挑着满箩的谷子往家赶,女人在家中晒谷筛谷。
母亲也在家门口翻晒着谷子,一把长长的竹篙,托着母亲长长的身影。
场景11:日,外
忙完了所有农活,人们多半都悠闲起来,赶集的人比不时多了许多。
母亲穿上一身干净的服装,带上孙女一起去赶集。
集市上,人来人往。
路边上简易的摊子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商品,本地特产——蜂蜜、核桃、板栗、花生等等则摆在地面上,大家都在各自地忙碌着。
母亲拎着孙女的手在人群中穿梭,东看看西瞧瞧。
母亲在卖桔子的摊前,买了两斤桔子,称好桔子后,母亲就取出一个桔子剥开皮。把桔果放进嘴里,细细地吃起来,母亲的心也是甜蜜的。
场景12:日,外
学校的广场上聚集了很多人,多半是老年人,她们围着一个圈子,聚精会神神情专注地聆听着歌师在唱歌。男歌师和女歌师并肩坐着,手托着腮,一个在唱,一个在听。
女歌师唱罢,男歌师就接着唱起来,观众们悄然无声地听着。
母亲也在人群中静静地聆听。
日头挂在西边的树梢上。歌师们也结束了她们的对歌,观众渐渐散离。
兴犹未尽,母亲在现场的售碟摊前,又买了一片歌碟回家。
(旁白);母亲辛苦了大半年,秋后的日子算是清闲了一些,母亲的业余生活就是到集市和苗歌场去看看,听一听歌师们唱歌。在家里,母亲没事就重复播放这些苗歌,百听不厌。在母亲的小抽屉里,珍藏的多是一些歌碟,母亲简直就是一个歌迷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