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34726
成片时长:约110分钟
阅读:11022
发表:2018/7/8
主旋律,农村
电影剧本
乡情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人物:赵主任、郎喜哲、韩老师、两个老师
场景:院外/内
赵主任领郎喜哲到村西头韩老师院门口,喊。
赵主任:“韩老师,天津来的大学生到了!”
韩老师高兴的迎出来。
韩老师:“两间大房子都收拾好了,就等着人来了。”
韩老师犹豫的看着郎喜哲和两个老师,有点失望。
韩老师:“就一个人呀。”
赵主任笑。
赵主任:“村中心的房子都被挑了,郎喜哲不挑地点,只希望有个清清静静的大房子,我就给你送来了。”
赵主任对着郎喜哲。
赵主任:“看看房子合适吗?”
韩老师来精神的引着郎喜哲。
韩老师:“两大间房子随便挑。”
郎喜哲一下选中了一间。
郎喜哲:“就是它了。”
两个老师松了一口气。
两个老师:“都给你们安置了,明早我们就可以走了。”
场号:023
时间:早
人物:常书记、赵主任、两个老师
场景:村头庙下面
常书记常主任送两个老师到村头庙下面的道口。
常书记递给工宣队小半口袋玉米渣。
赵主任递给工宣队小半口袋小米。
常书记、赵主任:“没什么送给先生的,玉米咯参、小米略表心意。”
两个老师推却着。
两个老师:“社员一个人一年的口粮才280斤,礼物太重了!”
常书记:“你们千行百里的给我们送来了毛主席派来的大学生,不该谢你们吗?”
赵主任:“放心,这不是队上的,是我们从家里一大早打出来的。”
两个老师:“将12个学生交给你们,我们也放心了。”
两个老师千谢万谢的走了。
场号:024
时间:早
人物:众知青、众社员
场景:村十字街
众知青来到饭场等候着被派工,看着一波波被派了工高高兴兴走了的社员们,知青们都流露出急切的、按捺不住的情绪,议论着。
众知青:“崭新的生活使人激动人心。” “使人振奋。” “但对生活的憧憬,又使得一切是那么新鲜。” “那么富有生机。”
场号:025
时间:早
人物:众知青、众老人、众半大孩子
场景:庄稼地
众知青与老人、半大孩子一块锄地。
众半大孩子新奇的哄笑着。
众半大孩子:“还大学生,连苗草都不识!”
众老人耐心的教。
太阳升起了。
收工了,牛群被放牛娃轰赶着,牛的鸣叫声,牛脖子上的铃铛声和轰叫牛群的喊叫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响着,给美丽的山景增添着悦耳的和声。
场号:026
时间:早
人物:赵主任、众社员、众知青
场景:村十字街
赵主任等在村大道的十字路口。
众社员:“要弄什了?”
赵主任:“引着知青到各个家去吃派饭。”
知青们也端着饭碗来到饭场上吃饭。
热情的老乡们纷纷挪开让着地方,关心的问。
一社员:“吃得惯吗?”
知青们看着老乡们手里的饭。
众社员都不好意思的躲闪着、搪塞着。
又一社员:“人家大城市的,什没吃过?什没见过?咱们也就是这个迭(这)了!”
场号:027
时间:日
人物:儿媳妇(23岁)、宋艳萍、卢淑静
场景:院内
儿媳妇看见宋艳萍、卢淑静进院,打招呼。
儿媳妇:“吃罢事了?”
宋艳萍:“吃过了。自来水在哪?”
儿媳妇:“自来水?吃水要去三里地之外的水库去挑水。”
卢淑静:“三里地!来回就是六里地,3000米呀!”
儿媳妇:“那还远?到迭(这),还有赶着毛驴二十几里山路拉水的勒!”宋艳萍:“三里路怎么走?”
儿媳妇拿出扁担、水桶,又去对过屋拿出一副扁担、水桶。
儿媳妇:“衡上,使跟上我。“
场号:028
时间:日
人物:儿媳妇、宋艳萍、卢淑静
场景:水库边
儿媳妇拿桶很轻松的舀上两桶水。
宋艳萍、卢淑静一人一只桶怎么也舀不上水来。
儿媳妇笑。分别接过桶,舀上两桶水。
儿媳妇:“走吧。”
宋艳萍担上挑,跌跌撞撞的走着。
卢淑静:“放下!放下!我试试。”
卢淑静担上挑,走得好一点,但水在摇晃中洒出着。
儿媳妇:“放下!放下!”
儿媳妇放下挑,在路边拔起两把草,摔抖一下,分别放到两个桶里。
儿媳妇:“这样就能防止水往外撒,起码不叫水逛荡出去。”
场号:029
时间:日
人物:儿媳妇、宋艳萍、卢淑静
场景:临近村口
宋艳萍、卢淑静轮流的担着。
到村口上坡,前面的桶磕到了地上,后面的桶一下子脱钩了,扁担失控,前面的桶也脱钩,两桶水都撒在了地上。
宋艳萍大哭。
卢淑静也跟着哭起来。
儿媳妇上了坡把挑子放下,下来捡起扁担勾起桶。
儿媳妇:“别哭了,回去吧,上坡时要将扁担横过来就好了,慢慢就会习惯的。”
宋艳萍抹一把泪,接过扁担就要回去。
卢淑静也要跟着。
儿媳妇拦住。
儿媳妇:“明天再去吧,回家了,这不是有水了吗?”
儿媳妇将二人推上坡。
场号:030
时间:日
人物:众大闺女小媳妇、宋艳萍、卢淑静、儿媳妇
场景:院内
一伙大闺女小媳妇说笑着,抢着围在正房的门前扒着门缝往里看。
大闺女小媳妇:“还能迭(这)个样儿的洗来嘿!”
门开了,宋艳萍、卢淑静微笑着走出来。
一伙人围上。
儿媳妇:“我迭(这)人一辈子就洗三回澡,一回是刚落生,一回是死,还有一回是出嫁。”
小媳妇:“哪呀?有多少死了还洗澡的?”
大闺女:“是呀!你们还能这样洗,真是大地方的人!”
场号:031
时间:晚
人物:常书记、赵主任
场景:大队部
常书记和赵主任在合计着。
赵主任:“他知青不善做伙计,下了工还要去挑水,确实是难,能不能修建个蓄水池?”
常书记:“咱祖辈都是找水吃,打解放后在村下边修了水库,不是方便多了?”
赵主任:“我接触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孩,而且都是娇生惯养,离开父母,也确实不容易。”
常书记:“是那!是那!可蓄水池建在哪?要费多少劳力?”
赵主任:“我合计着,建在村口的东山下面,开山引槽,就用东山的石头,现在正好动工,具体的再找石匠老王合计合计。”
常书记:“那就那吧!也不用修多大,不是村里还有几口井吗,够接上来年的用度就行。”
赵主任:“也你能建太小了,这趟子人很能洗勒!”
赵主任笑。
常书记笑。
常书记:“大城市的人就好个迭(这)。”
场号:032
时间:日
人物:赵主任、石匠老王、众社员
场景:山下的工地
赵主任与石匠老王在山上巡视比划着。
工地上,社员们挖着土,纷纷议论。
社员1:“祖辈吃水都要远道去掏,这回到家门口了。”
社员2:“还不是为了大学生!”
社员3:“可是!”
社员4:“他大学生可费水了,咱们洗衣服去泡麻池洗,他们是用干净水洗。”
社员5:“拉倒吧,他们为了少去担水,连脸都不洗,还洗衣服?”
社员1:“大学生最讲形象了,连脸都不洗,也怪可怜的。”
场景:院外/内
赵主任领郎喜哲到村西头韩老师院门口,喊。
赵主任:“韩老师,天津来的大学生到了!”
韩老师高兴的迎出来。
韩老师:“两间大房子都收拾好了,就等着人来了。”
韩老师犹豫的看着郎喜哲和两个老师,有点失望。
韩老师:“就一个人呀。”
赵主任笑。
赵主任:“村中心的房子都被挑了,郎喜哲不挑地点,只希望有个清清静静的大房子,我就给你送来了。”
赵主任对着郎喜哲。
赵主任:“看看房子合适吗?”
韩老师来精神的引着郎喜哲。
韩老师:“两大间房子随便挑。”
郎喜哲一下选中了一间。
郎喜哲:“就是它了。”
两个老师松了一口气。
两个老师:“都给你们安置了,明早我们就可以走了。”
场号:023
时间:早
人物:常书记、赵主任、两个老师
场景:村头庙下面
常书记常主任送两个老师到村头庙下面的道口。
常书记递给工宣队小半口袋玉米渣。
赵主任递给工宣队小半口袋小米。
常书记、赵主任:“没什么送给先生的,玉米咯参、小米略表心意。”
两个老师推却着。
两个老师:“社员一个人一年的口粮才280斤,礼物太重了!”
常书记:“你们千行百里的给我们送来了毛主席派来的大学生,不该谢你们吗?”
赵主任:“放心,这不是队上的,是我们从家里一大早打出来的。”
两个老师:“将12个学生交给你们,我们也放心了。”
两个老师千谢万谢的走了。
场号:024
时间:早
人物:众知青、众社员
场景:村十字街
众知青来到饭场等候着被派工,看着一波波被派了工高高兴兴走了的社员们,知青们都流露出急切的、按捺不住的情绪,议论着。
众知青:“崭新的生活使人激动人心。” “使人振奋。” “但对生活的憧憬,又使得一切是那么新鲜。” “那么富有生机。”
场号:025
时间:早
人物:众知青、众老人、众半大孩子
场景:庄稼地
众知青与老人、半大孩子一块锄地。
众半大孩子新奇的哄笑着。
众半大孩子:“还大学生,连苗草都不识!”
众老人耐心的教。
太阳升起了。
收工了,牛群被放牛娃轰赶着,牛的鸣叫声,牛脖子上的铃铛声和轰叫牛群的喊叫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响着,给美丽的山景增添着悦耳的和声。
场号:026
时间:早
人物:赵主任、众社员、众知青
场景:村十字街
赵主任等在村大道的十字路口。
众社员:“要弄什了?”
赵主任:“引着知青到各个家去吃派饭。”
知青们也端着饭碗来到饭场上吃饭。
热情的老乡们纷纷挪开让着地方,关心的问。
一社员:“吃得惯吗?”
知青们看着老乡们手里的饭。
众社员都不好意思的躲闪着、搪塞着。
又一社员:“人家大城市的,什没吃过?什没见过?咱们也就是这个迭(这)了!”
场号:027
时间:日
人物:儿媳妇(23岁)、宋艳萍、卢淑静
场景:院内
儿媳妇看见宋艳萍、卢淑静进院,打招呼。
儿媳妇:“吃罢事了?”
宋艳萍:“吃过了。自来水在哪?”
儿媳妇:“自来水?吃水要去三里地之外的水库去挑水。”
卢淑静:“三里地!来回就是六里地,3000米呀!”
儿媳妇:“那还远?到迭(这),还有赶着毛驴二十几里山路拉水的勒!”宋艳萍:“三里路怎么走?”
儿媳妇拿出扁担、水桶,又去对过屋拿出一副扁担、水桶。
儿媳妇:“衡上,使跟上我。“
场号:028
时间:日
人物:儿媳妇、宋艳萍、卢淑静
场景:水库边
儿媳妇拿桶很轻松的舀上两桶水。
宋艳萍、卢淑静一人一只桶怎么也舀不上水来。
儿媳妇笑。分别接过桶,舀上两桶水。
儿媳妇:“走吧。”
宋艳萍担上挑,跌跌撞撞的走着。
卢淑静:“放下!放下!我试试。”
卢淑静担上挑,走得好一点,但水在摇晃中洒出着。
儿媳妇:“放下!放下!”
儿媳妇放下挑,在路边拔起两把草,摔抖一下,分别放到两个桶里。
儿媳妇:“这样就能防止水往外撒,起码不叫水逛荡出去。”
场号:029
时间:日
人物:儿媳妇、宋艳萍、卢淑静
场景:临近村口
宋艳萍、卢淑静轮流的担着。
到村口上坡,前面的桶磕到了地上,后面的桶一下子脱钩了,扁担失控,前面的桶也脱钩,两桶水都撒在了地上。
宋艳萍大哭。
卢淑静也跟着哭起来。
儿媳妇上了坡把挑子放下,下来捡起扁担勾起桶。
儿媳妇:“别哭了,回去吧,上坡时要将扁担横过来就好了,慢慢就会习惯的。”
宋艳萍抹一把泪,接过扁担就要回去。
卢淑静也要跟着。
儿媳妇拦住。
儿媳妇:“明天再去吧,回家了,这不是有水了吗?”
儿媳妇将二人推上坡。
场号:030
时间:日
人物:众大闺女小媳妇、宋艳萍、卢淑静、儿媳妇
场景:院内
一伙大闺女小媳妇说笑着,抢着围在正房的门前扒着门缝往里看。
大闺女小媳妇:“还能迭(这)个样儿的洗来嘿!”
门开了,宋艳萍、卢淑静微笑着走出来。
一伙人围上。
儿媳妇:“我迭(这)人一辈子就洗三回澡,一回是刚落生,一回是死,还有一回是出嫁。”
小媳妇:“哪呀?有多少死了还洗澡的?”
大闺女:“是呀!你们还能这样洗,真是大地方的人!”
场号:031
时间:晚
人物:常书记、赵主任
场景:大队部
常书记和赵主任在合计着。
赵主任:“他知青不善做伙计,下了工还要去挑水,确实是难,能不能修建个蓄水池?”
常书记:“咱祖辈都是找水吃,打解放后在村下边修了水库,不是方便多了?”
赵主任:“我接触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孩,而且都是娇生惯养,离开父母,也确实不容易。”
常书记:“是那!是那!可蓄水池建在哪?要费多少劳力?”
赵主任:“我合计着,建在村口的东山下面,开山引槽,就用东山的石头,现在正好动工,具体的再找石匠老王合计合计。”
常书记:“那就那吧!也不用修多大,不是村里还有几口井吗,够接上来年的用度就行。”
赵主任:“也你能建太小了,这趟子人很能洗勒!”
赵主任笑。
常书记笑。
常书记:“大城市的人就好个迭(这)。”
场号:032
时间:日
人物:赵主任、石匠老王、众社员
场景:山下的工地
赵主任与石匠老王在山上巡视比划着。
工地上,社员们挖着土,纷纷议论。
社员1:“祖辈吃水都要远道去掏,这回到家门口了。”
社员2:“还不是为了大学生!”
社员3:“可是!”
社员4:“他大学生可费水了,咱们洗衣服去泡麻池洗,他们是用干净水洗。”
社员5:“拉倒吧,他们为了少去担水,连脸都不洗,还洗衣服?”
社员1:“大学生最讲形象了,连脸都不洗,也怪可怜的。”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