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8271
成片时长:约28分钟
阅读:7524
发表:2019/7/21
65集 都市,家庭 电视剧剧本
《教育世家传奇》第3集
1
…
3
64
65
全部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李木匠:傻孩子,,那是胡子头骗咱们的话。他怕咱们不管他,就说他有金银财宝,藏在枯井里了。
凤江:那是骗人的话,我们不要信。
凤海:也说不定真有呢,有没有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凤河:可是我觉得他不是骗我们,因为我们对他好,他没亲人,所以就决定把全部财宝给咱家。
娘:凤河说的不错,不管真的假的,咱们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凤河:还是娘好!娘说得对,我们去看看吧!
画外音:最后大家拗不过凤河,全家人在一个月夜,上了南山坡,找到那口枯井。
场景十三:南山坡(深夜)(外)
全家人拿着工具到了南山坡,找到了大榆树。
凤河:(第一个跑过去,大喊)找到了!找到了!这里真的有一口枯井。
凤海:我下去看看。
李木匠:好吧!小心点。
爹在凤海腰上拴着一条大粗绳子,点着了一根明子(饱含松油的木柴)让凤河叼在嘴里。
爹和凤江把凤海顺下枯井。井很深,下去没有够着底,只得把他又拉上来,接了一条长绳再次放下去。
场景十四:井底
凤海终于到了底,拿着燃着的明子照了一圈,发现南面井壁有些差样,仔细一瞧好像有一条横洞,洞口经过了伪装,但是可以看出这是人工挖的洞。
凤海:(向上喊话)给我把锹竖下来。
锹被送下之后,凤海向里挖去,果然横洞里面有一个二尺来高的大磁坛,上面用腊封着口。他用力挪了挪,没挪动。知道里面装得满满。
凤海:(高兴极了)看来张三麻子没撒谎。(他兴奋地向上喊)找到了!找到了!真有个大坛子,太沉了!我挪不动。
大家听了极其兴奋。
场景十五:井上
李木匠:(喊)你把坛口打开,我把麻袋扔下去,你把东西装在麻袋里。
场景十六:井下
因为井深,里面的回声大,在里面听不清外面喊啥,外面听不清里面说啥,所以喊来喊去。
凤海:你们说话我听不着!
爹:你在下面喊话我们听不清!
凤海把坛子口的封腊用铁锹撬下来,打开坛子盖一看,他懵了。里面是满满的金灿灿、闪闪发光的金元宝。
凤海:(他立即向上喊话,声音都变调了)爹,这里是金元宝!
上面全家人一起喊:快装进麻袋!
凤海慌慌张张地把元宝、金条、金砖装进麻袋,直到拎不动了,才把麻袋从洞里拉出来用绳子扎牢。
场景:十七:井上
上面四个人一起拉,把麻袋拽了上去。把金元宝倒出来,然后又把麻袋扔进去,凤海又装了一些,大家再拽了上去。坛子里面还有不少,最后连坛子一起拽了上去了。
这一家人欣喜若狂.
娘:俗话说,穷汉子得了狗头金,要我说咱们得的比狗头金要多得多。这回咱们就不愁吃穿了。
凤河:这回我就能上学了吧?
大哥、二哥:没问题,没问题,一定让你念上书。
画外音:往家运成了问题,太重了。来时只准备了绳子和麻袋。
凤河说:爹背麻袋,大哥、二哥用铁锹当扁担,用绳子记好抬坛子,我和妈妈再拿一些。咱们一回就能运回去。
爹:咱们就按小三说的试试看,也许一次都能运回去。
凤河脱下小褂,包了几块金砖,堆不大却很沉,
娘:千万包好了,一块都不能掉。
凤河:不能丢,我还指它念大书呢。
画外音:凤河认字,借着月光把地契房照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放在坛子里,让大哥二哥先走。
凤河:现在是半夜了,不能遇到人。万一遇到人问,就说在前屯大姨家抬回来的大酱。等我哥快到家了,爹再走。我和妈后走。
画外音:聪明的凤河年纪虽小,但是点子最多,全家都听他的,他好像是个指挥官。
场景十八:李家(拂晓)(内)
回到家里,把坛子放进菜窖。留出两块金砖,又全都装进坛子,封好坛口,盖好菜窖盖,大家才放心。
这一夜谁也没睡着,爹娘商量给老大老二说媳妇;哥仨商量老三到哪去上学?
场景十九:王家大院(晨)(外)
画外音:凤海和凤江照常去王家大院上工,因为王福金认为张三麻子已死,胡子一直没有再来,所以就放松了警惕,只留凤海一人看炮台。因为是农忙季节,其他人全部都下地了。
场景二十:路上(日)(外)
李木匠拿着两根金条,挑着木匠工具进城了。费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一家金店。
场景二十一:金店(日)(内)
小伙计一看是两个重重的金条,没敢讨价还价,立即把掌柜的请来。
长袍马褂眼镜先生:(左看右看,又敲又咬最后怪声怪气地问)你要卖多少钱?
李木匠:(看到眼镜先生用极其疑惑的眼神盯着他,有点害怕,便编了一个谎言他说)我家那口子得了重病,她姐家是个大财主,就给了我这两根金条,我也不知行情,你老掂量着给吧!
眼镜先生:(回到后屋,拿出一大堆铜钱,他说:“你这两根金条是二十两,值200两银子,200吊铜元 。你要愿意咱就成交,你要不愿意就把金条拿走。不过我劝你换一条,要不这么多的铜元你拿不回去。
李木匠:(一听吓得目瞪口呆,他不知两根金条能值这么多的钱,急忙说)成交!成交!
眼镜先生:你要拿着嫌沉,就到对面钱庄兑换银票。
画外音:大清银票本为我国古代清朝时期用于流通的纸币,这种纸币又轻巧便携的好处,解决了银子金子等货币不便大量携带的困难,因此被广为使用。然而李木匠怕露富不敢去换银票,宁愿挑着沉重的胆子,艰难地走,也不愿意去兑换银票。李木匠喜出望外,在钱搭子里装好铜钱,然后把钱搭子塞进工具箱,把所有工具放在前面筐里,考虑万无一失,就连连点头称谢,急急忙忙挑担走出金店。
【字幕】清朝末年,主要流通的是铜币,有20文、10文、5文、2文、1文五种。1000文钱是一贯,也叫做一吊,能买一石米。一石大米是180斤。这200吊钱,能买一大仓子大米。
场景二十二:路上(日)(外)
李木匠:(一边走,一边暗自盘算)这两根金条就换来一大挑子铜钱,这要是把一坛子金子都卖了,我用大车也拉不回来。(内心独白)我们可以用这些钱到城里买地皮,盖几间大瓦房,修个大院。再给凤海、凤江说媳妇,送凤河去念书……
场景二十三:金店(日)(内)
金店掌柜:(看到李木匠走远了,哈哈大笑)我整整少给他50吊钱。(他对伙计说)这屯子人没知识就是好唬,不会算账,少给他50吊钱,他还要谢谢我。可笑啊!可怜呐!可悲呀!
【第三集完】
凤江:那是骗人的话,我们不要信。
凤海:也说不定真有呢,有没有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凤河:可是我觉得他不是骗我们,因为我们对他好,他没亲人,所以就决定把全部财宝给咱家。
娘:凤河说的不错,不管真的假的,咱们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凤河:还是娘好!娘说得对,我们去看看吧!
画外音:最后大家拗不过凤河,全家人在一个月夜,上了南山坡,找到那口枯井。
场景十三:南山坡(深夜)(外)
全家人拿着工具到了南山坡,找到了大榆树。
凤河:(第一个跑过去,大喊)找到了!找到了!这里真的有一口枯井。
凤海:我下去看看。
李木匠:好吧!小心点。
爹在凤海腰上拴着一条大粗绳子,点着了一根明子(饱含松油的木柴)让凤河叼在嘴里。
爹和凤江把凤海顺下枯井。井很深,下去没有够着底,只得把他又拉上来,接了一条长绳再次放下去。
场景十四:井底
凤海终于到了底,拿着燃着的明子照了一圈,发现南面井壁有些差样,仔细一瞧好像有一条横洞,洞口经过了伪装,但是可以看出这是人工挖的洞。
凤海:(向上喊话)给我把锹竖下来。
锹被送下之后,凤海向里挖去,果然横洞里面有一个二尺来高的大磁坛,上面用腊封着口。他用力挪了挪,没挪动。知道里面装得满满。
凤海:(高兴极了)看来张三麻子没撒谎。(他兴奋地向上喊)找到了!找到了!真有个大坛子,太沉了!我挪不动。
大家听了极其兴奋。
场景十五:井上
李木匠:(喊)你把坛口打开,我把麻袋扔下去,你把东西装在麻袋里。
场景十六:井下
因为井深,里面的回声大,在里面听不清外面喊啥,外面听不清里面说啥,所以喊来喊去。
凤海:你们说话我听不着!
爹:你在下面喊话我们听不清!
凤海把坛子口的封腊用铁锹撬下来,打开坛子盖一看,他懵了。里面是满满的金灿灿、闪闪发光的金元宝。
凤海:(他立即向上喊话,声音都变调了)爹,这里是金元宝!
上面全家人一起喊:快装进麻袋!
凤海慌慌张张地把元宝、金条、金砖装进麻袋,直到拎不动了,才把麻袋从洞里拉出来用绳子扎牢。
场景:十七:井上
上面四个人一起拉,把麻袋拽了上去。把金元宝倒出来,然后又把麻袋扔进去,凤海又装了一些,大家再拽了上去。坛子里面还有不少,最后连坛子一起拽了上去了。
这一家人欣喜若狂.
娘:俗话说,穷汉子得了狗头金,要我说咱们得的比狗头金要多得多。这回咱们就不愁吃穿了。
凤河:这回我就能上学了吧?
大哥、二哥:没问题,没问题,一定让你念上书。
画外音:往家运成了问题,太重了。来时只准备了绳子和麻袋。
凤河说:爹背麻袋,大哥、二哥用铁锹当扁担,用绳子记好抬坛子,我和妈妈再拿一些。咱们一回就能运回去。
爹:咱们就按小三说的试试看,也许一次都能运回去。
凤河脱下小褂,包了几块金砖,堆不大却很沉,
娘:千万包好了,一块都不能掉。
凤河:不能丢,我还指它念大书呢。
画外音:凤河认字,借着月光把地契房照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放在坛子里,让大哥二哥先走。
凤河:现在是半夜了,不能遇到人。万一遇到人问,就说在前屯大姨家抬回来的大酱。等我哥快到家了,爹再走。我和妈后走。
画外音:聪明的凤河年纪虽小,但是点子最多,全家都听他的,他好像是个指挥官。
场景十八:李家(拂晓)(内)
回到家里,把坛子放进菜窖。留出两块金砖,又全都装进坛子,封好坛口,盖好菜窖盖,大家才放心。
这一夜谁也没睡着,爹娘商量给老大老二说媳妇;哥仨商量老三到哪去上学?
场景十九:王家大院(晨)(外)
画外音:凤海和凤江照常去王家大院上工,因为王福金认为张三麻子已死,胡子一直没有再来,所以就放松了警惕,只留凤海一人看炮台。因为是农忙季节,其他人全部都下地了。
场景二十:路上(日)(外)
李木匠拿着两根金条,挑着木匠工具进城了。费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一家金店。
场景二十一:金店(日)(内)
小伙计一看是两个重重的金条,没敢讨价还价,立即把掌柜的请来。
长袍马褂眼镜先生:(左看右看,又敲又咬最后怪声怪气地问)你要卖多少钱?
李木匠:(看到眼镜先生用极其疑惑的眼神盯着他,有点害怕,便编了一个谎言他说)我家那口子得了重病,她姐家是个大财主,就给了我这两根金条,我也不知行情,你老掂量着给吧!
眼镜先生:(回到后屋,拿出一大堆铜钱,他说:“你这两根金条是二十两,值200两银子,200吊铜元 。你要愿意咱就成交,你要不愿意就把金条拿走。不过我劝你换一条,要不这么多的铜元你拿不回去。
李木匠:(一听吓得目瞪口呆,他不知两根金条能值这么多的钱,急忙说)成交!成交!
眼镜先生:你要拿着嫌沉,就到对面钱庄兑换银票。
画外音:大清银票本为我国古代清朝时期用于流通的纸币,这种纸币又轻巧便携的好处,解决了银子金子等货币不便大量携带的困难,因此被广为使用。然而李木匠怕露富不敢去换银票,宁愿挑着沉重的胆子,艰难地走,也不愿意去兑换银票。李木匠喜出望外,在钱搭子里装好铜钱,然后把钱搭子塞进工具箱,把所有工具放在前面筐里,考虑万无一失,就连连点头称谢,急急忙忙挑担走出金店。
【字幕】清朝末年,主要流通的是铜币,有20文、10文、5文、2文、1文五种。1000文钱是一贯,也叫做一吊,能买一石米。一石大米是180斤。这200吊钱,能买一大仓子大米。
场景二十二:路上(日)(外)
李木匠:(一边走,一边暗自盘算)这两根金条就换来一大挑子铜钱,这要是把一坛子金子都卖了,我用大车也拉不回来。(内心独白)我们可以用这些钱到城里买地皮,盖几间大瓦房,修个大院。再给凤海、凤江说媳妇,送凤河去念书……
场景二十三:金店(日)(内)
金店掌柜:(看到李木匠走远了,哈哈大笑)我整整少给他50吊钱。(他对伙计说)这屯子人没知识就是好唬,不会算账,少给他50吊钱,他还要谢谢我。可笑啊!可怜呐!可悲呀!
【第三集完】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