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授权发表
字数:10815
成片时长:约36分钟
阅读:13183
发表:2013/8/23 修改:2014/1/17
34集 剧情 电视剧剧本
《柳暗花明》第1集
1
2
…
34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一集 登山有路勤为径
时间:1905~1910年
地点:金村
人物:香柳爹(王秀才),20~25岁
香柳娘(阿秀),20~25岁
永成爹(祁老板,祁根生),21~26岁
永成娘,20~25岁
金举人,40~45岁
张县令,40~45岁
金颂竹,19~24岁
张氏,18~23岁
永成,1~6岁。
香柳,0~5岁。
片头曲
我和祖国一起成长
(童声合唱)
天上有蓝色的梦想
故乡有黑黑的土壤
真理的大海在召唤
脚下的小路弯又长
啊
多少次回首
多少次展望
寻寻觅觅
峰回路转
心灵啊
我该在何处安放
啊
无数次磨难
无数次坚强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祖国啊
我和你一起成长
引子
字幕:一九七八年
历史镜头:七十年代末的天安门广场,人们扶老携幼,观光,拍照,脸上洋溢着欢乐,无拘无束的笑容。
天安门前,一家人在摄影师的摆布下准备拍合影照。这是个标准的三代六口之家,七十多岁的老两口坐在中间,老太太坐的是个轮椅。他们身后站着两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夫妻和二十岁左右的兄妹俩。
小楣:(画外)在天安门广场拍照的人中间,这是个并不起眼的普通家庭,中间的两位老人是我的外婆和外公,站在他们身后的是我的父母,还有我和哥哥。这个看上去十分美满的三代之家其实是拼凑起来的,因为(模仿样板戏红灯记中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的语调),爹不是我的亲爹,外公也不是我的亲外公。这个家庭的故事要从清朝末年讲起,那时候,江南有一个村庄,名叫金村,我的外婆和外公就出生在这里…
推出字幕:第一集(1905~1910年)
[1]初春的江南农村,一片片水田和柳树环绕的村庄,池塘里有鸭子和鹅,边游边叫着,塘边有三五个妇女在石板上用棒槌敲打着洗衣服。沿着塘边的一条小路,可走进一个农家小院,这就是香柳家。
[2]香柳家,厨房里,香柳娘坐在灶前烧火,她艰难地站起身打开锅盖,热气扑面而来。她用勺子搅了搅锅里的萝卜汤,弯腰添了根大点的柴,从米坛里仔细量出一杯米,想了想觉得还有点多,抓了一把米放回坛子,怀孕的身子在狭小的空间里扭转移动显得很不方便。香柳娘拿起木头水瓢打算舀水洗菜,一看水缸空了,就端起猪食盆子走到院子里。在院子里,可以从厢房的窗户里看到香柳爹坐在窗前读书,只见他时而摇头晃脑念念有词,时而伏案疾书。
香柳娘:(看了一眼厢房的窗户,忍了忍,还是喊道)当家的,缸里没水了。
香柳爹:(在窗户里面抬起头)就来,(又伏案写了几个字)。
香柳爹从屋里走出来,拿起扁担和木制水桶。
香柳娘:还有猪草也没有了。你一天到晚就知道读书,这里里外外的活,累死我也干不完啊。
香柳爹:唉,我说阿秀啊,我明天就要去县里考试了,你就别唠叨了。等我考完试,有多少活儿,我都干了还不成吗。
香柳爹摇着头挑着水桶走出院子,嘴里还在念念有词。
香柳爹: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齐家,唉,难啊。
[3]池塘边的小路上,永成娘抱着不到一岁的永成正往村边走。从永成娘的穿戴上可以看出她的家境比香柳娘要好些。永成娘看到香柳娘提着一篮子衣服从池塘边费劲地走上小路。
永成娘:阿秀,你看你,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还到塘边去洗衣服,也不怕一跤跌到塘里。你家那位秀才官人呢,也该搭把手了。
永成娘一手抱孩子,腾出另一只手来要帮香柳娘拿篮子。
香柳娘:(推辞)不用,我还能行,家里脏衣服太多了,过几天孩子生下来,我就洗不成了。
两人边走边聊。
香柳娘:我家里那个书虫,他总算去县里考试了,说是要考五天呢。永成他爹呢?(逗永成)永成,去哪啊?你娘想你爹了吧。
永成娘:谁想他,他还不是又忙生意去了。他是个粗人,就知道他的油坊,整天不是收料榨油就是卖油。不像你们,娘子啊,官人的,这不,眼看就要当举人太太了吧?
香柳娘:唉,别提了,我受够了,自从嫁给他,就看着他一心准备考试,这家里家外的活儿都成了我的。这次考试考得再好也不过是个秀才,想中举人还得接着考。唉,我这辈子算是熬不出头了。
永成娘:你别急,他爱读书那是好事儿。先当上秀才,再当上举人,你的日子多有盼头啊。你看咱村里那个举人老爷,那也是读书读出来的。
香柳娘:我们拿什么和他家比啊。人家是金村几辈子传下来的大户,有田有地,镇子上还开了两个商铺。咱们都是外来的,在这个村子里没有根基,要想熬出来可不容易。说起来啊,还是你家祁老板的本事大,才几年的工夫,这油坊的生意就做得那么好。你也给他争气,生了儿子永成,你看看,小日子过得多红火啊。
香柳娘羡慕地看看永成娘的耳环,又摸摸永成娘的衣服,
香柳娘:啧啧,这衣裳的布料蛮好看的,你家祁老板待你真好。我家这半个秀才,当初和祁哥差不多同时来这金村的,可到现在,还是个穷书生,除了会个之乎者也,唉,啥真本事也没有。
永成娘:会读书就是他的本事。我家的那个,大字不识几个,可他就佩服读书人,在我面前没少夸你家王大哥,他说读书可难了,他就读不了。
香柳娘:(撇了下嘴)我看不出读书有多难,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又不痛又不痒,总不会比我们女人生孩子难吧。
永成娘:(笑)我看你是等不及了。快了,他金榜题名,你再给他生个小举人。
香柳娘:(爱怜地抚摸腹部)谁知道呢,没准儿就是个丫头片子。
永成娘:那更好,正好给我们永成当媳妇。(对永成)永成,娶个秀才小姐做媳妇,好不好?
不远处传来了迎亲的唢呐声,永成娘和香柳娘朝村口的小路上望去。
香柳娘:这么热闹,好像是谁家娶亲了?走吧,咱们也看看去。
[4]村口的小路上走来一队人马,前面的几排吹鼓手起劲地吹着,后面是八抬花轿,再后面跟着几辆披红挂彩,满载箱柜的马车。香柳娘和永成娘挤进路边围观的人群。
永成娘:(问村民甲)这是谁家娶媳妇啊,这么大的排场。
村民甲:还能是谁家,金举人的儿子金颂竹取张县令家的小姐。
香柳娘:哟,啧啧,到底是大户人家娶亲,你看看这花轿,娘家送了多少嫁妆啊。
香柳娘很羡慕的表情突然因痛苦而扭曲。
香柳娘:哎哟,我的腰怎么…,我的肚子,痛,啊!。(捂着肚子扶住永成娘)。
永成娘:(慌了神儿)哎呀,不好,你这是要生了。(向四周的村民们)哎,大家伙儿快帮个忙吧,把她送回家去。(看见一个拉着车的小伙子)哎,阿根,快,借你的车用用。
村民们七手八脚地把香柳娘扶到车上,香柳娘不住地呻吟,脸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
[5]金举人家带有门楼的大院,张灯结彩,宾客盈门,金举人和长子新郎金颂竹在和来宾们应酬着。
宾客甲:(举杯)各位,金举人和张知县结为亲家可算是本县头一桩大事。金举人,令郎和新娘真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啊,来,咱们为颂竹夫妇花好月圆,早生贵子,干杯!
众宾客纷纷举杯干杯。颂竹和新娘子分别给宾客们敬酒。
[6]香柳家,卧室里,香柳娘披着外衣拥着被子坐在床上,正把怀里抱着的婴儿给永成娘看。
永成娘:(看婴儿)嗯,你别说,长得还真像她爹。(把永成放在床上)来,和小妹妹一起玩儿,我给你婶儿端鸡蛋汤去。
永成娘掀门帘出去。
永成娘:(在院子里的声音)哟,秀才回来啦,快去看看阿秀吧。
香柳爹:(答应着进屋)阿秀。(看到婴儿,吃惊)啊呀,几天不在,我当上爹了?
永成娘端了冒热气的碗进屋。
香柳娘:(埋怨地)你呀,早不考试晚不考试的,刚好这几天考。要不是祁嫂帮忙情接生婆,忙前忙后的,真不知道会怎么样。你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谢谢人家。
香柳爹:(忙作揖)祁嫂,谢谢了。
永成娘:谢啥呀,这是大喜事儿,我和你祁哥高兴还来不及呢。哎,你家阿秀正等着你这个秀才给闺女起个好听的名字呢。
香柳爹:(抱过婴儿仔细观看)嗯,我在路上看到池塘边的柳树都绿了,古人有诗云:‘为有桥边拂面香’,我看,就叫香柳吧。
永成娘:(称赞)香柳,哎,这名字好听。
香柳娘:(满意地抱过香柳,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你考试考得咋样?
香柳爹:(得意地用夸张的戏曲腔)娘子,给你报喜了,你家官人考了个头名秀才。
[7]香柳家,厨房里,香柳娘坐在灶前烧火,利索地起身打开锅盖,热气扑面而来,她用勺子搅了搅锅里的东西,弯腰在灶膛里添了根大点儿的柴,从米坛里仔细量出一杯米,想了想觉得还有点多,抓了一把米放回坛子。屋里传出婴儿的啼哭,香柳娘忙进屋抱着香柳出来。香柳娘一手抱着孩子,打算舀水洗菜,一看水缸空了,叹口气,一手端起猪食盆子走到院子里。在院子里可从厢房窗户里看到香柳爹在读书,只见他时而摇头晃脑,时而伏案疾书。香柳娘看了一眼厢房的窗户。
香柳娘:(没好气儿地)当家的,缸里又没水了。
香柳爹:(窗户里面的抬头)就来。(又伏案写了几个字,从屋里出来,拿起扁担和水桶,走出院子)。
香柳娘:(看着他出门的背影)头名秀才,还不是和原来一个样儿,唉!
香柳娘累的把香柳往旁边站桶里一放,刚捶了下腰,香柳哭起来,只好又抱起她,腾出一只手给猪喂食。这时候,一个壮实的汉子从院门外进来,这是油坊老板祁根生。
祁老板:嫂子,我秀才哥还在用功哪?
香柳娘:哟,祁老板来啦。他呀,整天象着了魔似的,放不下书,这不,我催着他给我挑水去了。
香柳爹:(挑水进来,将水倒进缸里,招呼祁老板)祁兄,近来生意可好?
祁老板:嗨,马马虎虎吧,集市上乱糟糟的尽是当差的,听说又在抓什么乱党,这年头也不知道哪儿来那么多的乱党,搅得人生意也不好做。
两人坐下,香柳娘把香柳交给香柳爹,忙着倒茶给祁老板。
祁老板:嫂子,您别忙活了,我就是来告诉秀才哥一个事情。秀才,我看你别拼命读书了,没啥用了。
香柳爹:此话怎讲?
祁老板:我今天在城里卖油,听见人家都在说,明年的乡试废除了?老佛爷慈禧下的诏书,告示都贴出来了。
时间:1905~1910年
地点:金村
人物:香柳爹(王秀才),20~25岁
香柳娘(阿秀),20~25岁
永成爹(祁老板,祁根生),21~26岁
永成娘,20~25岁
金举人,40~45岁
张县令,40~45岁
金颂竹,19~24岁
张氏,18~23岁
永成,1~6岁。
香柳,0~5岁。
片头曲
我和祖国一起成长
(童声合唱)
天上有蓝色的梦想
故乡有黑黑的土壤
真理的大海在召唤
脚下的小路弯又长
啊
多少次回首
多少次展望
寻寻觅觅
峰回路转
心灵啊
我该在何处安放
啊
无数次磨难
无数次坚强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祖国啊
我和你一起成长
引子
字幕:一九七八年
历史镜头:七十年代末的天安门广场,人们扶老携幼,观光,拍照,脸上洋溢着欢乐,无拘无束的笑容。
天安门前,一家人在摄影师的摆布下准备拍合影照。这是个标准的三代六口之家,七十多岁的老两口坐在中间,老太太坐的是个轮椅。他们身后站着两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夫妻和二十岁左右的兄妹俩。
小楣:(画外)在天安门广场拍照的人中间,这是个并不起眼的普通家庭,中间的两位老人是我的外婆和外公,站在他们身后的是我的父母,还有我和哥哥。这个看上去十分美满的三代之家其实是拼凑起来的,因为(模仿样板戏红灯记中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的语调),爹不是我的亲爹,外公也不是我的亲外公。这个家庭的故事要从清朝末年讲起,那时候,江南有一个村庄,名叫金村,我的外婆和外公就出生在这里…
推出字幕:第一集(1905~1910年)
[1]初春的江南农村,一片片水田和柳树环绕的村庄,池塘里有鸭子和鹅,边游边叫着,塘边有三五个妇女在石板上用棒槌敲打着洗衣服。沿着塘边的一条小路,可走进一个农家小院,这就是香柳家。
[2]香柳家,厨房里,香柳娘坐在灶前烧火,她艰难地站起身打开锅盖,热气扑面而来。她用勺子搅了搅锅里的萝卜汤,弯腰添了根大点的柴,从米坛里仔细量出一杯米,想了想觉得还有点多,抓了一把米放回坛子,怀孕的身子在狭小的空间里扭转移动显得很不方便。香柳娘拿起木头水瓢打算舀水洗菜,一看水缸空了,就端起猪食盆子走到院子里。在院子里,可以从厢房的窗户里看到香柳爹坐在窗前读书,只见他时而摇头晃脑念念有词,时而伏案疾书。
香柳娘:(看了一眼厢房的窗户,忍了忍,还是喊道)当家的,缸里没水了。
香柳爹:(在窗户里面抬起头)就来,(又伏案写了几个字)。
香柳爹从屋里走出来,拿起扁担和木制水桶。
香柳娘:还有猪草也没有了。你一天到晚就知道读书,这里里外外的活,累死我也干不完啊。
香柳爹:唉,我说阿秀啊,我明天就要去县里考试了,你就别唠叨了。等我考完试,有多少活儿,我都干了还不成吗。
香柳爹摇着头挑着水桶走出院子,嘴里还在念念有词。
香柳爹: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齐家,唉,难啊。
[3]池塘边的小路上,永成娘抱着不到一岁的永成正往村边走。从永成娘的穿戴上可以看出她的家境比香柳娘要好些。永成娘看到香柳娘提着一篮子衣服从池塘边费劲地走上小路。
永成娘:阿秀,你看你,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还到塘边去洗衣服,也不怕一跤跌到塘里。你家那位秀才官人呢,也该搭把手了。
永成娘一手抱孩子,腾出另一只手来要帮香柳娘拿篮子。
香柳娘:(推辞)不用,我还能行,家里脏衣服太多了,过几天孩子生下来,我就洗不成了。
两人边走边聊。
香柳娘:我家里那个书虫,他总算去县里考试了,说是要考五天呢。永成他爹呢?(逗永成)永成,去哪啊?你娘想你爹了吧。
永成娘:谁想他,他还不是又忙生意去了。他是个粗人,就知道他的油坊,整天不是收料榨油就是卖油。不像你们,娘子啊,官人的,这不,眼看就要当举人太太了吧?
香柳娘:唉,别提了,我受够了,自从嫁给他,就看着他一心准备考试,这家里家外的活儿都成了我的。这次考试考得再好也不过是个秀才,想中举人还得接着考。唉,我这辈子算是熬不出头了。
永成娘:你别急,他爱读书那是好事儿。先当上秀才,再当上举人,你的日子多有盼头啊。你看咱村里那个举人老爷,那也是读书读出来的。
香柳娘:我们拿什么和他家比啊。人家是金村几辈子传下来的大户,有田有地,镇子上还开了两个商铺。咱们都是外来的,在这个村子里没有根基,要想熬出来可不容易。说起来啊,还是你家祁老板的本事大,才几年的工夫,这油坊的生意就做得那么好。你也给他争气,生了儿子永成,你看看,小日子过得多红火啊。
香柳娘羡慕地看看永成娘的耳环,又摸摸永成娘的衣服,
香柳娘:啧啧,这衣裳的布料蛮好看的,你家祁老板待你真好。我家这半个秀才,当初和祁哥差不多同时来这金村的,可到现在,还是个穷书生,除了会个之乎者也,唉,啥真本事也没有。
永成娘:会读书就是他的本事。我家的那个,大字不识几个,可他就佩服读书人,在我面前没少夸你家王大哥,他说读书可难了,他就读不了。
香柳娘:(撇了下嘴)我看不出读书有多难,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又不痛又不痒,总不会比我们女人生孩子难吧。
永成娘:(笑)我看你是等不及了。快了,他金榜题名,你再给他生个小举人。
香柳娘:(爱怜地抚摸腹部)谁知道呢,没准儿就是个丫头片子。
永成娘:那更好,正好给我们永成当媳妇。(对永成)永成,娶个秀才小姐做媳妇,好不好?
不远处传来了迎亲的唢呐声,永成娘和香柳娘朝村口的小路上望去。
香柳娘:这么热闹,好像是谁家娶亲了?走吧,咱们也看看去。
[4]村口的小路上走来一队人马,前面的几排吹鼓手起劲地吹着,后面是八抬花轿,再后面跟着几辆披红挂彩,满载箱柜的马车。香柳娘和永成娘挤进路边围观的人群。
永成娘:(问村民甲)这是谁家娶媳妇啊,这么大的排场。
村民甲:还能是谁家,金举人的儿子金颂竹取张县令家的小姐。
香柳娘:哟,啧啧,到底是大户人家娶亲,你看看这花轿,娘家送了多少嫁妆啊。
香柳娘很羡慕的表情突然因痛苦而扭曲。
香柳娘:哎哟,我的腰怎么…,我的肚子,痛,啊!。(捂着肚子扶住永成娘)。
永成娘:(慌了神儿)哎呀,不好,你这是要生了。(向四周的村民们)哎,大家伙儿快帮个忙吧,把她送回家去。(看见一个拉着车的小伙子)哎,阿根,快,借你的车用用。
村民们七手八脚地把香柳娘扶到车上,香柳娘不住地呻吟,脸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
[5]金举人家带有门楼的大院,张灯结彩,宾客盈门,金举人和长子新郎金颂竹在和来宾们应酬着。
宾客甲:(举杯)各位,金举人和张知县结为亲家可算是本县头一桩大事。金举人,令郎和新娘真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啊,来,咱们为颂竹夫妇花好月圆,早生贵子,干杯!
众宾客纷纷举杯干杯。颂竹和新娘子分别给宾客们敬酒。
[6]香柳家,卧室里,香柳娘披着外衣拥着被子坐在床上,正把怀里抱着的婴儿给永成娘看。
永成娘:(看婴儿)嗯,你别说,长得还真像她爹。(把永成放在床上)来,和小妹妹一起玩儿,我给你婶儿端鸡蛋汤去。
永成娘掀门帘出去。
永成娘:(在院子里的声音)哟,秀才回来啦,快去看看阿秀吧。
香柳爹:(答应着进屋)阿秀。(看到婴儿,吃惊)啊呀,几天不在,我当上爹了?
永成娘端了冒热气的碗进屋。
香柳娘:(埋怨地)你呀,早不考试晚不考试的,刚好这几天考。要不是祁嫂帮忙情接生婆,忙前忙后的,真不知道会怎么样。你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谢谢人家。
香柳爹:(忙作揖)祁嫂,谢谢了。
永成娘:谢啥呀,这是大喜事儿,我和你祁哥高兴还来不及呢。哎,你家阿秀正等着你这个秀才给闺女起个好听的名字呢。
香柳爹:(抱过婴儿仔细观看)嗯,我在路上看到池塘边的柳树都绿了,古人有诗云:‘为有桥边拂面香’,我看,就叫香柳吧。
永成娘:(称赞)香柳,哎,这名字好听。
香柳娘:(满意地抱过香柳,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你考试考得咋样?
香柳爹:(得意地用夸张的戏曲腔)娘子,给你报喜了,你家官人考了个头名秀才。
[7]香柳家,厨房里,香柳娘坐在灶前烧火,利索地起身打开锅盖,热气扑面而来,她用勺子搅了搅锅里的东西,弯腰在灶膛里添了根大点儿的柴,从米坛里仔细量出一杯米,想了想觉得还有点多,抓了一把米放回坛子。屋里传出婴儿的啼哭,香柳娘忙进屋抱着香柳出来。香柳娘一手抱着孩子,打算舀水洗菜,一看水缸空了,叹口气,一手端起猪食盆子走到院子里。在院子里可从厢房窗户里看到香柳爹在读书,只见他时而摇头晃脑,时而伏案疾书。香柳娘看了一眼厢房的窗户。
香柳娘:(没好气儿地)当家的,缸里又没水了。
香柳爹:(窗户里面的抬头)就来。(又伏案写了几个字,从屋里出来,拿起扁担和水桶,走出院子)。
香柳娘:(看着他出门的背影)头名秀才,还不是和原来一个样儿,唉!
香柳娘累的把香柳往旁边站桶里一放,刚捶了下腰,香柳哭起来,只好又抱起她,腾出一只手给猪喂食。这时候,一个壮实的汉子从院门外进来,这是油坊老板祁根生。
祁老板:嫂子,我秀才哥还在用功哪?
香柳娘:哟,祁老板来啦。他呀,整天象着了魔似的,放不下书,这不,我催着他给我挑水去了。
香柳爹:(挑水进来,将水倒进缸里,招呼祁老板)祁兄,近来生意可好?
祁老板:嗨,马马虎虎吧,集市上乱糟糟的尽是当差的,听说又在抓什么乱党,这年头也不知道哪儿来那么多的乱党,搅得人生意也不好做。
两人坐下,香柳娘把香柳交给香柳爹,忙着倒茶给祁老板。
祁老板:嫂子,您别忙活了,我就是来告诉秀才哥一个事情。秀才,我看你别拼命读书了,没啥用了。
香柳爹:此话怎讲?
祁老板:我今天在城里卖油,听见人家都在说,明年的乡试废除了?老佛爷慈禧下的诏书,告示都贴出来了。
到头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坏人交头接耳的场面太俗,金举人脸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