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29408
成片时长:约97分钟
阅读:343
发表:2025/8/7
古装
电影剧本
三国·太平篇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廖化:成都之兵两倍于邓艾,如若坚守,未必会败,只是不知陛下将遣何人抵御邓艾。
张翼:大将军,请准许末将领兵一万前去攻打邓艾后军。即便不能取胜,亦可保成都不失。
姜维:诸位将军,稍安勿躁,一切如我所料,邓艾已入死局。
廖化:大将军究竟有何妙计,可否说与我等?也好安心。
姜维:抛骨诱狗,引其争夺,待两败俱伤,再关门屠之。
董厥:此为何意?
廖化:大将军,廖某乃粗人,莫要与我打哑谜。
姜维:诸位无需多问,过些时日,自会知晓。
8、 钟会营帐 日 内
△钟会在营帐内,愁眉苦脸,来回踱步,自言自语。
钟会:邓艾奇兵,居然能成,不可思议。他若战败,必定身死,若攻入成都,伐蜀头功便落入其手。哎,当日若不同意他走阴平小道,岂会有今日烦恼。姜维意欲何为,成都告急,竟也不救。会自诩足智多谋,却常有失误,症结究竟何在?
9、 绵竹城 日 外
△一座小城城墙上站满严阵以待的士兵,城门上写着“绵竹”二字,城门楼上还挂着“诸葛”二字的军旗。
△诸葛瞻父子、黄崇、张遵四人站在城头观望城外的田野和远方的大山。
诸葛瞻:(拿着劝降书)邓艾劝我投降,我已将送信之人斩首。(三国原著有劝降书原文,可作为道具参考:征西将军邓艾,致书于行军护卫将军诸葛思远麾下:切观近代贤才,未有如公之尊父也。昔自出茅庐,一言已分三国,扫平荆、益,遂成霸业,古今鲜有及者;后六出祁山,非其智力不足,乃天数耳。今后主昏弱,王气已终,艾奉天子之命,以重兵伐蜀,已皆得其地矣。成都危在旦夕,公何不应天顺人,仗义来归?艾当表公为琅琊王,以光耀祖宗,决不虚言。幸存照鉴。)
诸葛尚:父亲,斩来使,是否欠妥。
诸葛瞻:若来谈判,可视其为使,若是劝降,乃辱我也,岂能放过。
黄崇:邓艾孤军深入,补给必然困难,我军只需死守绵竹,便能将其拖垮。
诸葛瞻:我军两倍于敌,死守岂不让人耻笑。
黄崇:将军莫非要主动出击?
诸葛瞻:然也,我要叫邓艾见识武侯兵法。
黄崇:将军,不可!万一战败,如何向陛下交代。
诸葛瞻:(严肃地看着黄崇)黄将军可是怀疑武侯兵法?
黄崇:(低头行礼)小将不敢。
诸葛瞻:若能斩杀邓艾,我之功劳便在大将军之上。我意效仿先父,领兵北伐,克复中原。
张遵:(奉承)将军承丞相之智,必能克敌制胜。
诸葛瞻:(得意地微笑)邓艾孤军深入,必求速胜,故明日魏军定来夺关。届时,我同黄将军出城迎敌,尚儿负责留守接应。
黄崇三人齐声:是。
10、 邓艾营帐 日 内
△邓艾、邓忠、师纂三人在营帐议事。
邓忠:父亲,蜀军多于我军,若死守绵竹,我军很难取胜。
邓艾:诸葛瞻无带兵经验,乃赵括、马谡之流,诱其出城,易如反掌。
师纂:诸葛瞻乃诸葛亮之子,将军不可轻敌。
邓艾:(微笑)此等初上战场便手握重兵之人,必然轻敌。吾只需略施小计,便可胜他。
师纂:将军有何妙计?
邓艾:明日,你二人各领兵五千前去叫阵。若蜀军死守不出,尔等便佯攻,若蜀军出关迎战,尔等要死战,但不可胜。
邓忠:为何不能胜?
邓艾:骄兵必败乃是定律,先使蜀军稍得便宜,方可诱而歼之。
师纂:将军英明,末将也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邓艾:何计?
师纂:我军若掉头攻打剑阁,使姜维腹背受敌,姜维必死无疑。姜维一死,蜀国必亡。
邓艾:吾本有此意,然钟会目中无人,我岂能助他成就大功。
师纂:(恍然大悟)将军是想独领灭蜀大功。
邓艾:非独领大功,是抢头功。师将军可有信心。
师纂:将军有,末将便有。
11、 绵竹关外 日 外
△第二天,邓忠,师纂率军来到绵竹关前叫阵。诸葛瞻和黄崇率两万大军出关与邓忠和师纂交战,战斗异常激烈。邓忠和师纂大军损失惨重后退兵,二人都受了伤。诸葛瞻很得意,退回绵竹关内。
12、 邓艾军营 日 内
△盔甲上沾满鲜血的邓忠和师纂进帐向邓艾禀报战况。
邓忠:父亲,蜀兵勇猛异常,诸葛瞻并非庸才。
邓艾:(微笑)明日,你二人再去叫阵,也如今日这般死战,再退,我将亲率大军伏击。
师纂:将军欲在何处设伏?
邓艾:(微笑)此乃机密,无需多问。
13、 绵竹关外 日 外
△第二天,诸葛瞻和黄崇在绵竹关前再次打败邓忠和师纂。邓忠和师纂大军战败后丢盔弃甲,争相逃跑,诸葛瞻下令追击。
诸葛瞻:(举起宝剑大喊)杀邓忠、师纂者,赏千金,官升三级。
黄崇:将军,不可追,以防有诈。
诸葛瞻:敌军已溃,如此良机,怎能放弃。
△蜀军呼喊者,追杀魏军,魏军拼命逃窜,邓忠和师纂在马上不停回头观察。
△在追到一片树林时,有几个躲在树上的魏兵朝诸葛瞻放冷箭。诸葛瞻没有防备,胸前被射中一箭,摔下马背。黄崇见状,立刻勒住马,下马查看诸葛瞻伤势。其他蜀兵见状,也都停止追击,转而跑向诸葛瞻。
黄崇:(搀扶起诸葛瞻)将军,将军,快起来。
诸葛瞻:(口吐鲜血)快,快,撤退……撤退……
黄崇:好,(回头对士兵喊)快扶将军上马。
△蜀兵立刻将诸葛瞻扶到黄崇马上,二人共骑一马。此时,四面八方都传来魏兵的喊杀声,随之四处都有魏兵杀出,领兵的是牵弘、杨欣、王欣、田续四位将军。
黄崇:(大喊)后军变前军,撤退,撤退。
△黄崇带着诸葛瞻,跟随蜀军撤退,魏军在后面追杀。蜀军很快撤回到绵竹关外。这时,邓艾率军从一侧杀出,挡住了蜀军的退路。黄崇急忙指挥蜀军迎战邓艾。一番激战过后,黄崇也被魏兵杀死,他和诸葛瞻一起跌下马。
△诸葛瞻捡起黄崇佩剑,艰难地站了起来。邓艾也骑马来到他面前。
邓艾:思远贤弟,愿降否?
诸葛瞻:武侯子孙,岂会投降。
△诸葛瞻说完,举起剑,自刎而死。
△诸葛尚在绵竹关上刚好看到了这一幕。
诸葛尚:(痛哭着大喊)父亲!(随后对身后守军喊)众将士,随我出城杀敌。
张遵:(急忙劝谏)少将军,敌军势大,不可出城。
诸葛尚:我父子祖孙,深受国恩,今父已死,尚有何颜面苟活。
张遵:哎!
△诸葛尚说完便匆忙跑下城楼,张遵只能跟随。城门打开,诸葛尚和张遵骑着马,率领大军杀向城外魏军。
△一阵厮杀过后,二人也被魏兵杀死,其余蜀军纷纷投降。
△邓艾下马站在诸葛瞻父子面前,摘帽,低头默哀。邓忠也骑马走了过来。
邓艾:诸葛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其父之志,忠孝存焉,当以诸侯之礼厚葬之。
邓忠:是,父亲。
邓艾:(仰天叹息)才智,忠诚,诸葛孔明皆在艾之上,艾不能以师事之,惜哉,惜哉。
VO邓艾大军于绵竹大破蜀军,诸葛瞻父子以身殉国。绵竹失陷,邓艾大军兵临成都。
△画外音配蜀军投降的画面和邓艾率军进入绵竹关的画面。(邓艾打到成都的过程并不简单,经历多次战斗,时间最少一两个月,为了缩短影片时长,前文省略了很多场战斗,以及改编了不少内容,该情节对于本剧主题来说并不重要,因此只需大致交代过程。)
14、 蜀国朝堂 日 内
△诸葛瞻父子战死的消息传到皇宫,刘禅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朝堂上,文武官员共二十几人,刘禅身边站着太监黄皓,其他有名有姓的大臣有谯周、刘瑶、樊建、蒋显、郤正、张绍、邓良等。三国时期,大臣开朝会有座位可坐,不过此时事态紧急,所以都站着。
刘禅:绵竹已失,邓艾大军将至,列位卿家,可有良策应对。
刘瑶:(出列)陛下,成都之兵,不足五千,难以据守,不如早弃成都,投奔南中七郡。若能借得蛮兵,再来克复成都也未迟。
谯周:(出列)不可,南蛮之人反复无常,若如投之,必遭大祸。
樊建:蜀吴同盟,何不投吴。
谯周: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臣料魏能吞吴,而吴不能吞魏。若称臣于吴,是一辱也;若吴被魏所吞,陛下再称臣于魏,是两番之辱也。故,臣建议,不如直接降魏,魏必裂土封予陛下,则上能自守宗庙,下可以保境安民,望陛下思之。
刘禅:谯大夫言之有理,(面向其他大臣)汝等可还有良策?
张绍:可否尝试劝降邓艾?
△张绍说完,有的大臣在摇头,有的在憋笑。
邓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本末岂会倒置,
张绍:失言,失言。(羞愧低头)
刘禅:列位卿家之意,朕已明了,此事容朕思量一日,明日再做决断,退朝。(低头摆手)
△大臣纷纷摇头叹息,退出朝堂。朝堂只剩刘禅和黄皓。
刘禅:黄卿以为何人之言可取?
黄皓:时至今日,陛下以为汉室犹可复乎?
刘禅:(摇头)汉祚已衰,先帝,丞相劳苦一生,皆未能如愿,朕何德何能,光复汉室。
黄皓:陛下无需妄自菲薄,丞相亡故至今已有二十九载,蜀地依旧是天府之国。
刘禅:北伐之举,劳民伤财,天府之国早已名不副实。
黄皓:百姓虽苦,却无怨言,朝中大臣虽常有斗争,却无僭越之举,足见陛下英明。
刘禅:蜀地仅二十万户,却养十余万兵,岂会无怨。若能节约养兵之钱粮用以改善民生,退前线士卒回家务农,岂不善哉。
黄皓:陛下如此体恤百姓,古往今来,也属仁慈之君。
刘禅:此乃乱世,需雄主而非仁君。朕非雄主,无力再造大汉,然兴复汉室乃蜀汉立国之本,如之奈何。
黄皓:陛下既然无力再造大汉,何不顺天应人,不争无忧。
刘禅:如此轻易舍弃先帝基业,朕愧对列祖列宗,愧对蜀汉忠臣义士。
黄皓:有舍便有得,陛下主动舍弃基业,可得仁慈之名,反之,后果不堪设想。
刘禅:黄卿此言,甚是有理。
黄皓:陛下才智远在臣之上,无需臣多言。
刘禅:朕素以为朝中大臣多主战,今日朝会为何多主降?
黄皓:不外乎人性使然。主战有利便主战,投降有利便投降。不瞒陛下,臣主降乃贪生怕死之故。
张翼:大将军,请准许末将领兵一万前去攻打邓艾后军。即便不能取胜,亦可保成都不失。
姜维:诸位将军,稍安勿躁,一切如我所料,邓艾已入死局。
廖化:大将军究竟有何妙计,可否说与我等?也好安心。
姜维:抛骨诱狗,引其争夺,待两败俱伤,再关门屠之。
董厥:此为何意?
廖化:大将军,廖某乃粗人,莫要与我打哑谜。
姜维:诸位无需多问,过些时日,自会知晓。
8、 钟会营帐 日 内
△钟会在营帐内,愁眉苦脸,来回踱步,自言自语。
钟会:邓艾奇兵,居然能成,不可思议。他若战败,必定身死,若攻入成都,伐蜀头功便落入其手。哎,当日若不同意他走阴平小道,岂会有今日烦恼。姜维意欲何为,成都告急,竟也不救。会自诩足智多谋,却常有失误,症结究竟何在?
9、 绵竹城 日 外
△一座小城城墙上站满严阵以待的士兵,城门上写着“绵竹”二字,城门楼上还挂着“诸葛”二字的军旗。
△诸葛瞻父子、黄崇、张遵四人站在城头观望城外的田野和远方的大山。
诸葛瞻:(拿着劝降书)邓艾劝我投降,我已将送信之人斩首。(三国原著有劝降书原文,可作为道具参考:征西将军邓艾,致书于行军护卫将军诸葛思远麾下:切观近代贤才,未有如公之尊父也。昔自出茅庐,一言已分三国,扫平荆、益,遂成霸业,古今鲜有及者;后六出祁山,非其智力不足,乃天数耳。今后主昏弱,王气已终,艾奉天子之命,以重兵伐蜀,已皆得其地矣。成都危在旦夕,公何不应天顺人,仗义来归?艾当表公为琅琊王,以光耀祖宗,决不虚言。幸存照鉴。)
诸葛尚:父亲,斩来使,是否欠妥。
诸葛瞻:若来谈判,可视其为使,若是劝降,乃辱我也,岂能放过。
黄崇:邓艾孤军深入,补给必然困难,我军只需死守绵竹,便能将其拖垮。
诸葛瞻:我军两倍于敌,死守岂不让人耻笑。
黄崇:将军莫非要主动出击?
诸葛瞻:然也,我要叫邓艾见识武侯兵法。
黄崇:将军,不可!万一战败,如何向陛下交代。
诸葛瞻:(严肃地看着黄崇)黄将军可是怀疑武侯兵法?
黄崇:(低头行礼)小将不敢。
诸葛瞻:若能斩杀邓艾,我之功劳便在大将军之上。我意效仿先父,领兵北伐,克复中原。
张遵:(奉承)将军承丞相之智,必能克敌制胜。
诸葛瞻:(得意地微笑)邓艾孤军深入,必求速胜,故明日魏军定来夺关。届时,我同黄将军出城迎敌,尚儿负责留守接应。
黄崇三人齐声:是。
10、 邓艾营帐 日 内
△邓艾、邓忠、师纂三人在营帐议事。
邓忠:父亲,蜀军多于我军,若死守绵竹,我军很难取胜。
邓艾:诸葛瞻无带兵经验,乃赵括、马谡之流,诱其出城,易如反掌。
师纂:诸葛瞻乃诸葛亮之子,将军不可轻敌。
邓艾:(微笑)此等初上战场便手握重兵之人,必然轻敌。吾只需略施小计,便可胜他。
师纂:将军有何妙计?
邓艾:明日,你二人各领兵五千前去叫阵。若蜀军死守不出,尔等便佯攻,若蜀军出关迎战,尔等要死战,但不可胜。
邓忠:为何不能胜?
邓艾:骄兵必败乃是定律,先使蜀军稍得便宜,方可诱而歼之。
师纂:将军英明,末将也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邓艾:何计?
师纂:我军若掉头攻打剑阁,使姜维腹背受敌,姜维必死无疑。姜维一死,蜀国必亡。
邓艾:吾本有此意,然钟会目中无人,我岂能助他成就大功。
师纂:(恍然大悟)将军是想独领灭蜀大功。
邓艾:非独领大功,是抢头功。师将军可有信心。
师纂:将军有,末将便有。
11、 绵竹关外 日 外
△第二天,邓忠,师纂率军来到绵竹关前叫阵。诸葛瞻和黄崇率两万大军出关与邓忠和师纂交战,战斗异常激烈。邓忠和师纂大军损失惨重后退兵,二人都受了伤。诸葛瞻很得意,退回绵竹关内。
12、 邓艾军营 日 内
△盔甲上沾满鲜血的邓忠和师纂进帐向邓艾禀报战况。
邓忠:父亲,蜀兵勇猛异常,诸葛瞻并非庸才。
邓艾:(微笑)明日,你二人再去叫阵,也如今日这般死战,再退,我将亲率大军伏击。
师纂:将军欲在何处设伏?
邓艾:(微笑)此乃机密,无需多问。
13、 绵竹关外 日 外
△第二天,诸葛瞻和黄崇在绵竹关前再次打败邓忠和师纂。邓忠和师纂大军战败后丢盔弃甲,争相逃跑,诸葛瞻下令追击。
诸葛瞻:(举起宝剑大喊)杀邓忠、师纂者,赏千金,官升三级。
黄崇:将军,不可追,以防有诈。
诸葛瞻:敌军已溃,如此良机,怎能放弃。
△蜀军呼喊者,追杀魏军,魏军拼命逃窜,邓忠和师纂在马上不停回头观察。
△在追到一片树林时,有几个躲在树上的魏兵朝诸葛瞻放冷箭。诸葛瞻没有防备,胸前被射中一箭,摔下马背。黄崇见状,立刻勒住马,下马查看诸葛瞻伤势。其他蜀兵见状,也都停止追击,转而跑向诸葛瞻。
黄崇:(搀扶起诸葛瞻)将军,将军,快起来。
诸葛瞻:(口吐鲜血)快,快,撤退……撤退……
黄崇:好,(回头对士兵喊)快扶将军上马。
△蜀兵立刻将诸葛瞻扶到黄崇马上,二人共骑一马。此时,四面八方都传来魏兵的喊杀声,随之四处都有魏兵杀出,领兵的是牵弘、杨欣、王欣、田续四位将军。
黄崇:(大喊)后军变前军,撤退,撤退。
△黄崇带着诸葛瞻,跟随蜀军撤退,魏军在后面追杀。蜀军很快撤回到绵竹关外。这时,邓艾率军从一侧杀出,挡住了蜀军的退路。黄崇急忙指挥蜀军迎战邓艾。一番激战过后,黄崇也被魏兵杀死,他和诸葛瞻一起跌下马。
△诸葛瞻捡起黄崇佩剑,艰难地站了起来。邓艾也骑马来到他面前。
邓艾:思远贤弟,愿降否?
诸葛瞻:武侯子孙,岂会投降。
△诸葛瞻说完,举起剑,自刎而死。
△诸葛尚在绵竹关上刚好看到了这一幕。
诸葛尚:(痛哭着大喊)父亲!(随后对身后守军喊)众将士,随我出城杀敌。
张遵:(急忙劝谏)少将军,敌军势大,不可出城。
诸葛尚:我父子祖孙,深受国恩,今父已死,尚有何颜面苟活。
张遵:哎!
△诸葛尚说完便匆忙跑下城楼,张遵只能跟随。城门打开,诸葛尚和张遵骑着马,率领大军杀向城外魏军。
△一阵厮杀过后,二人也被魏兵杀死,其余蜀军纷纷投降。
△邓艾下马站在诸葛瞻父子面前,摘帽,低头默哀。邓忠也骑马走了过来。
邓艾:诸葛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其父之志,忠孝存焉,当以诸侯之礼厚葬之。
邓忠:是,父亲。
邓艾:(仰天叹息)才智,忠诚,诸葛孔明皆在艾之上,艾不能以师事之,惜哉,惜哉。
VO邓艾大军于绵竹大破蜀军,诸葛瞻父子以身殉国。绵竹失陷,邓艾大军兵临成都。
△画外音配蜀军投降的画面和邓艾率军进入绵竹关的画面。(邓艾打到成都的过程并不简单,经历多次战斗,时间最少一两个月,为了缩短影片时长,前文省略了很多场战斗,以及改编了不少内容,该情节对于本剧主题来说并不重要,因此只需大致交代过程。)
14、 蜀国朝堂 日 内
△诸葛瞻父子战死的消息传到皇宫,刘禅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朝堂上,文武官员共二十几人,刘禅身边站着太监黄皓,其他有名有姓的大臣有谯周、刘瑶、樊建、蒋显、郤正、张绍、邓良等。三国时期,大臣开朝会有座位可坐,不过此时事态紧急,所以都站着。
刘禅:绵竹已失,邓艾大军将至,列位卿家,可有良策应对。
刘瑶:(出列)陛下,成都之兵,不足五千,难以据守,不如早弃成都,投奔南中七郡。若能借得蛮兵,再来克复成都也未迟。
谯周:(出列)不可,南蛮之人反复无常,若如投之,必遭大祸。
樊建:蜀吴同盟,何不投吴。
谯周: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臣料魏能吞吴,而吴不能吞魏。若称臣于吴,是一辱也;若吴被魏所吞,陛下再称臣于魏,是两番之辱也。故,臣建议,不如直接降魏,魏必裂土封予陛下,则上能自守宗庙,下可以保境安民,望陛下思之。
刘禅:谯大夫言之有理,(面向其他大臣)汝等可还有良策?
张绍:可否尝试劝降邓艾?
△张绍说完,有的大臣在摇头,有的在憋笑。
邓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本末岂会倒置,
张绍:失言,失言。(羞愧低头)
刘禅:列位卿家之意,朕已明了,此事容朕思量一日,明日再做决断,退朝。(低头摆手)
△大臣纷纷摇头叹息,退出朝堂。朝堂只剩刘禅和黄皓。
刘禅:黄卿以为何人之言可取?
黄皓:时至今日,陛下以为汉室犹可复乎?
刘禅:(摇头)汉祚已衰,先帝,丞相劳苦一生,皆未能如愿,朕何德何能,光复汉室。
黄皓:陛下无需妄自菲薄,丞相亡故至今已有二十九载,蜀地依旧是天府之国。
刘禅:北伐之举,劳民伤财,天府之国早已名不副实。
黄皓:百姓虽苦,却无怨言,朝中大臣虽常有斗争,却无僭越之举,足见陛下英明。
刘禅:蜀地仅二十万户,却养十余万兵,岂会无怨。若能节约养兵之钱粮用以改善民生,退前线士卒回家务农,岂不善哉。
黄皓:陛下如此体恤百姓,古往今来,也属仁慈之君。
刘禅:此乃乱世,需雄主而非仁君。朕非雄主,无力再造大汉,然兴复汉室乃蜀汉立国之本,如之奈何。
黄皓:陛下既然无力再造大汉,何不顺天应人,不争无忧。
刘禅:如此轻易舍弃先帝基业,朕愧对列祖列宗,愧对蜀汉忠臣义士。
黄皓:有舍便有得,陛下主动舍弃基业,可得仁慈之名,反之,后果不堪设想。
刘禅:黄卿此言,甚是有理。
黄皓:陛下才智远在臣之上,无需臣多言。
刘禅:朕素以为朝中大臣多主战,今日朝会为何多主降?
黄皓:不外乎人性使然。主战有利便主战,投降有利便投降。不瞒陛下,臣主降乃贪生怕死之故。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故事三分之二内容为真实历史,三分之一为改编。那段真实历史模糊不清,有不少逻辑漏洞,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也不精彩,因此我将其改编为姜维、钟会、邓艾、司马昭四人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本剧展现了历史大人物的忠诚、仁义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