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21-B-05559】
古代 喜剧
简要梗概:
古时候,有个九弯县元庄村,村上有个名叫叶青的男孩,几岁时父亲离世,母亲带他四处讨饭,很是艰辛,实在没地方住了,找到一个旧宅,夜晚发生一件离奇的事情,叶青母子从此变的富有,但他们母子没有奢侈浪费,叶青更加发奋读书,终于榜上有名,成为当地百姓称颂的好官。
阅读作品正文
古时候,有个九弯县元庄村,地处偏僻。村上有个叫王月得女人,她得丈夫名叫叶子顺,勤劳善良,为人厚道,助人为乐。王月还有三岁男孩名叫叶青,男孩长得俊俏,聪明伶俐。叶子顺每天下地干农活,王月就在家纺线织布,不料叶青三岁这一年叶子顺得重病离世,王月悲痛万分,就和男孩相依为命。一个妇人带着三岁孩子无法种田,王月只好靠给人家做手工针线活维持生活。
到了第二年,来找她做针线活的人越来越少,生活无法维持。王月就带着孩子讨饭,她知道这九弯县人多地少,根本讨不到饭。于是就来到几十里远的大章县,这里人少地多,王月每天都能要到食物。
这一天,她带孩子来到河桥村讨饭,忽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雪,天色渐渐黑了,王月正在发愁怎么渡过这一夜,这时,来了两位中年妇女,她们就是这村的刘大嫂和张大嫂。刘大嫂问王月是哪里人,怎么来到这里。王月就把失去丈夫,无法生活,来这里讨饭的事讲了一遍,刘大嫂和张大嫂都很同情她们母子。
刘大嫂对张大嫂说:“这么冷的天,这母子俩会冻死在街上的。”张大嫂说:“是啊!咱们得想个办法。”刘大嫂想了想说:“我家后院有间空房,我看就让这母子俩去住吧!”张大嫂对王月说 :“我听说那间房每天夜里有响声,几年都没人敢住,你敢住吗?”王月笑了笑说:“我们母子俩冻得直发抖,都落在了这步田地,连个落脚得地方都没有,还怕什么响声,我们敢住,因为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鬼啦魂的。”
于是,刘大嫂就让王月母子住在这间房里。
第二天一清早,刘大嫂和张大嫂等王月打开门,便向前焦急问王月:“怎么样,昨夜有响声吗?你住的好吗?”王月说:“这房里响声不是别的,就是那几只老鼠在叮叮当当到处乱窜。”刘大嫂和张大嫂才恍然大悟。从此,刘大嫂就让王月住在了这间屋里,王月也非常感激刘大嫂。
二年后,大章县闹了旱灾,王月讨饭都非常困难,这一年,叶青六岁,刘大嫂看王月母子天天忍饥挨饿怪可怜,就帮王月出主意。她想到了这个河桥村最西头,有一家旧货铺老板把收来的旧货再加工成新品卖出去。她想让王月收旧货卖给旧货铺挣钱,这样比她讨饭好得多。她把这个主意告诉王月,王月也觉得这主意好,刘大嫂就把家里的扁担送给王月。从此,王月就挑着担子带着叶青走街串巷,赶集、赶庙会去收旧货卖钱维持生活。
这天,没等天亮,王月就带叶青去一个集市上收旧货,就在快天黑的时候,就已经收获了满满两筐旧货。回到小屋,在整理旧货时,发现了一个小木箱,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个宝贝,她让刘大嫂一看,刘大嫂大吃一惊,“啊!这可是件宝贝,还是金的,这个宝贝值不少钱呢!”刘大嫂又问道:“王月,你从哪里收的这个小木箱?”王月说,“在集市上,是个年轻人,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就是他给我的。”刘大嫂说:“我猜也能猜个八九成,这个小木箱肯定是这个年轻人的长辈把这宝贝藏在这个木箱里,后来他的长辈去世后,这个年轻人收拾他长辈东西时,一时大意,没打开小木箱看木箱内有没有东西,以为是空箱,当旧货卖给了你。”
王月说:“很有可能。”刘大嫂又说:“你赶快拿着这宝贝到旧货铺卖去,旧货铺老板我了解,不仅人好,还不会亏待你的。”
王月拿着这件宝贝来到旧货铺,老板接宝贝仔细地看了看,惊讶地说:“你从那买的,成色竟是百分百,我给你合理的价钱。”于是老板付给了王月一袋子的银子。
天刚刚亮,刘大嫂就送王月母子俩走上了回家的路。王月十分感激的对刘大嫂说:“大嫂,这些日子,多亏了你照顾我们母子俩,你对我们母子俩太好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刘大嫂送了一段路程告别时,再三叮嘱王月,一定用这银子让孩子读书,这孩子聪明,将来一定会成才的。
回到家后,王月就用银子把叶青送到村上夫子办的学堂里读书,这一年叶青七岁,叶青是个懂事的孩子,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读书的机会,学习起来非常用功。每天夜里很深了,还在油灯下背诗写字,写不好文章誓不罢休。
几年后,叶青已经长大成人,在一次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虽然不是状元,但是在九弯县当上了县令。上任的第一天,王月见儿子穿上了官服,说:“儿呀,好样的,你给娘争气了,记住,要一身正气,做造福老百姓的好官。”叶青握住娘的手说:“娘你放心,我记住了,你在家主意身体,我去县衙了。”
叶县令走到半路时,看到不远处有个中年男子正在打一个中年女子,嘴里还骂道:“一定是你偷的粮食,我非休了你不可,走,咱们见官去!”叶青看到这情况,赶快走过去,对中年男子训斥说:“住手,不许你打人,你们是哪个村的?”中年男子一看叶青穿着官服便回答:“我们是岗下村的,这个女的就是我的妻子。”叶县令说:“为什么打你的妻子,你叫什么名字?”“我叫于小三,我家粮食存放在东院一间小屋里,屋门上了锁,钥匙我的妻子拿着,最近我发现屋里的粮食少了许多,一定是她偷给了她的娘家。”他妻子马上说:“知县大人我冤枉,我虽然拿着钥匙,可我并没有偷粮食。”叶县令说:“你说她偷了粮食,你妻子又为何喊冤?偷粮贼一定另有其人。”于小三还想说什么,她妻子连忙说:“人家知县还有公务要办,你有什么要说的,咱们回家再说吧!”于小三和妻子谢过叶县令就回家去了。
第二天,叶县令带了两个衙役来到于小三家勘察现场,他让于小三的妻子用钥匙打开了粮食屋的锁,叶县令在粮食屋里仔细地勘察了一会儿,就发现了异常,对于小三说:“你看,靠近窗口的粮食少了许多,没靠窗口的粮食一点没少。”于小三说:“怪呀,这么小的窗口人怕是爬不进去的。”叶县令说:“人倒是爬不进去,可这偷粮食的铲子能伸进去呀,于小三,你看到粮食上的铲子痕迹了嘛?”这时于小三和妻子恍然大悟,望着叶县令,从心里佩服这个刚上任的叶县令办案细心。
当天夜里,叶县令就和两个衙役在于小三家后院蹲守,准备抓住这个偷粮食贼,于小三和妻子也照着叶县令的安排在院里隐藏起来。果真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见,有个蒙面人翻墙进到院里,轻手轻脚地来到粮食屋前,用带来的铁铲,一铲一铲地从小窗口里把粮食掏出来,装进带来的袋子里,这时叶县令向两个衙役打了个手势示意让两个衙役把这个偷粮食贼抓了起来。这一切于小三和妻子看得一清二楚。叶县令撕下这个偷粮贼的面纱,于小三和妻子一看不得了,大吃一惊,“原来是你呀,叶县令我知道这是谁,他就是住在村北的张虎!好啊,这些年我们对你那么好,你遇到困难时,都是我们帮你,你却干这种事,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
叶县令这才知道,原来这个偷粮贼和于小三是街坊,问张虎:“你偷来的粮食呢?”张虎说:“就放在家里的西屋里。”叶青严厉地说:“本官限你一天,把偷来的粮食一斤不差地归还给于小三家。本官看你和于小三家是老街坊,本官决定,就让于小三家来教训你!”于小三的妻子气愤地说:“那好,我们就教训教训你,张虎,你记住,明天一大早,你扛一袋粮食放在村里游三条街,我在你后边敲锣,另外,我让你喊什么你就喊什么。”
到了第二天,天刚亮,张虎果然扛着一袋偷来的粮食,于小三的妻子就给他使劲敲着锣,张虎边走边喊:“我偷了于小三家的粮食。”村里人听到打锣声,和喊声,纷纷跑出来看热闹,很快街上就站满了人,人们议论起来,有的人说:“这下,咱们都知道这张虎偷粮食了,丢死人了!”还有的人说:“想不到他是这样的人,真缺德。于小三家就该像现在这样教训他,看他以后还敢不敢偷粮食。”
事后,于小三夫妻十分感激叶县令,就连忙来到九弯县县衙,一见到叶县令就下跪,说:“叶县令,感谢您帮我们查出了这个偷粮贼,给我妻子讨回了公道,你办案细心,认真,我们从心里佩服您。”叶县令赶紧扶起于小三夫妻说:“于小三,你冤枉了你的妻子,还不快去给妻子赔礼道歉去!”
于小三听了,赶紧给妻子下跪,说:“好妻子,我冤枉了你,是我对不起你,我不是人,只要你能原谅我,你打我骂我都行,我回去就把休书撕了。”妻子笑了笑说:“你起来吧,我已经原谅你了。”这时,衙门前突然有人击鼓鸣冤了,叶县令要赶快去公堂办案了。于小三和妻子便和叶县令告别,向家走去。
叶青是个孝子,他还记得今天是母亲的生日,前天就给母亲买好了寿桃,准备给母亲祝寿。正在给母亲祝寿的时候,有一个老人走了进来,叶青认识这个老人,他就住在元庄村村南,人们都叫他刘大爷,刘大爷没儿没女,和老伴相依为命。叶青热情地扶刘大爷进来坐好,说:“刘大爷,有什么事请讲。”刘大爷说:“我和老伴今年种了二亩甜瓜,天天和老伴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在田地除草施肥,就在甜瓜快要成熟的时候,不料,一夜之间就被人偷走了,一个不剩。叶青,你说我们老人种地容易吗,俺就指望这点甜瓜卖点钱生活,这可怎么生活呀!”叶青母亲听了气愤地说:“就是啊,人家老人都七十多岁的人啦,种点地容易吗?那个偷瓜贼真可恨,儿啊,你一定要查出这个贼来严惩,让他赔偿老人的损失。”叶青说:“刘大爷,你放心,我给母亲祝完寿就去追回您的损失。”叶青给母亲祝完寿,也送走了刘大爷,就带着两个衙役来到刘大爷的甜瓜地里,细心地观察了一会儿,发现离刘大爷甜瓜地不远处有间小屋,问了过路人得知,邻村王新太为了方便管理他的庄稼,就在自家地里盖了间小屋,住在里边,叶县令想了想对两个衙役说:“这个住在小屋的王新太可能就是证人。于是就带着两个衙役来小屋找王新太。”叶县令问道:“王新太,刘大爷地里的甜瓜一夜之间被人偷光了,你可知道是谁干的?”“我看见这个人了,可我不敢说。”叶县令问:“为什么不敢说?”王新太说:“这个人很不讲理,平时好打架斗殴,我如果说出来,他一定会报复我的,我可惹不起他。”叶县令说:“这么个无赖怎么个惹不起,说出他来,他叫什么名字,本官给你做主。”王新太胆子大了起来,说:“就是元庄村的王大肥。”一听王大肥,叶县令对这个人太熟悉不过了,这个人游手好闲,欺软怕硬,专偷孤寡老人,寡妇孩子的庄稼。叶县令马上把王大肥找来,叶县令严厉的问道:“你是不是偷了刘大爷家的甜瓜?”王大肥说:“没有,我不知道。”叶县令对王新太说:“王新太,你把前天夜里看到的全部说出来。”于是王新太就把前天夜里看见王大肥举着灯笼,走进刘大爷地里偷甜瓜的事说了一遍。“叶县令,我看的清清楚楚,真的。”叶县令问王大肥,证人亲眼所见,你还敢不承认,这时王大肥咕咚给叶县令跪下了,说:“县太爷,我承认,是我偷的,我不是人,我该死。”叶县令说:“把偷的甜瓜弄到哪里去了?”王大肥说:“放在了我家西院里,我还吃掉了一些。”叶县令大声说:“本官命令你赶快把甜瓜给刘大爷送去,你吃掉一些甜瓜,也要你给刘大爷赔偿,王大肥你知道偷孤寡老人的庄稼,老人惹不起你,你这个欺软怕硬好吃懒做的下三滥,本官就罚你给刘大爷的地里义务劳动一年,刘大爷让你播种,你播种,刘大爷让你施肥你就施肥,刘大爷让你除草,你就除草。你听清楚了?”王大肥满口答应。
第二年,王大肥给刘大爷又种上了甜瓜,每天起早贪黑,累的满头大汗,辛辛苦苦地在田地里又锄草又施肥。从此王大肥再也不敢偷了。
从此,叶县令为好人讨回公道,为老百姓做好事的事迹,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都称赞九弯县叶县令是百姓的好官,美名越传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