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9564
成片时长:约30分钟
阅读:8779
发表:2017/1/10
20集 主旋律,爱情,军事 电视剧剧本
《归去来兮》第7集
1-6
7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第七集(P72——86 ﹟ 76——90 )
76、八一一研究所,甄玉住宅内。晚上。
甄玉与程芳继续交谈。
甄玉:“调查表明,关于姬翔伤痕的来历,无论是邢冬青还是华莉的回忆,与姬翔本人的讲述,都是一致的。”
程芳:“你们所担负的调查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
甄玉:“是的。”(回忆)
77、(甄玉回忆)东韶市委招待所。下午。
甄玉、初牛虎在讨论。
初牛虎:“我们这次的调查工作,既顺利,又圆满。”
甄玉:“不需要继续调查吗?”
初牛虎:“还调查什么呢?顶多再去找找那个叫白惠玲的同学。但她并不是现场见证人,要说统一口径包庇姬翔,她才有可能呢。因为姬翔的遭遇是过后告诉她的,没有什么说服力和可信度,所以去找她了解是多此一举,甚至还会搅混我们的正确思路。”
甄玉:“姬翔受伤的经过确实清晰无误了。我是说到底是谁给他包扎伤口的,也就是那条纱巾的主人,并不知道呀。”
初牛虎:“那种紧张慌忙当中,双方都顾不得问清对方的住址和姓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是怎么也不可能找到纱巾主人的。再说,也完全没有必要去找。既然伤痕的来历证据确凿,那么在当时总会有人想办法帮他包扎的。追究纱巾的主人是谁并没有多大意义。”
甄玉:“你说得对,我完全赞同你的意见,谁都无法找到纱巾的主人——除非那人主动出来表白(双关语)。”
初牛虎:“既然我们俩的意见一致了,我就立即开始写调查报告。”
甄玉:“好的。这么说,我明天就可以回父母家探亲了。这你知道,出发前岑政委和贾主任都同意批准了的。”
初牛虎:“哪会有这么快呀?我又不是神笔,今晚能写出个初稿就是很快了。”
甄玉:“不是把他们两人讲的综合起来就可以了吗?你不是都记录下来了呀。”
初牛虎:“这个综合并不容易,必须充分表达他们讲话的原汁原味。不能在他们的讲话中掺杂有我们调查人的主观意见。否则,就会使人家讲的意思走调变味。所以,要反复字斟句酌,你也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认真过目修改的。另外,调查报告内容最后,还得要有我们调查人的初步意见,这同样是不可马虎的。我们的意见,是对领导讨论决定的参考,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组织结论。”
甄玉:“我理解了,我们不但要对当事人高度负责,也要对得起组织上对我们的信任”。(回忆毕)
78、八一一研究所,甄玉住宅内。晚上。
甄玉同程芳继读交谈。
甄玉:“调查报告完稿后,我和初牛虎才离开东韶市委招待所。初牛虎只身带着一切调查材料,踏上了归队之路,我则开始享用休假。”
程芳:“探望分别三年的父母。”
甄玉:“先是心急火燎的抓紧时间为姬翔送信。回家探望父母,是在假期快结束的最后几个日子。”(回忆)
79、(甄玉回忆)兰新市“红雷公司” 。
一堵围墙的大门口,远远可见门口上额镶嵌着“红雷公司”四个大字。
只见甄玉向门口走近。
大门口一侧,一位腰佩短枪的解放军战士向甄玉立正、敬礼。
甄玉还礼后,出示“军人通行证”,警卫战士示意“请进”。
一座大楼里,甄玉在过道上缓行,同时挨个查看每间房间门框上面悬挑的小牌子。
甄玉忽然停住脚步。
(特写)一块标示为“总工程师工作室”的扁牌悬挑在门框之上,而一扇木门却紧闭着。
(特写)大门中间贴着“出差”的告示。
甄玉脚未移动,把头转向紧邻的一间办公室。
(特写):“总工程师办公室”的悬挑扁牌。
甄玉移步,朝里问:“同志,你好,我有点事找你们。”
里屋一男一女立即从办公桌位上起立。
女:“请进,请进。”
男:“呵,进来吧,解放军同志。”
甄玉进门后,随后把手提行李袋放在一个沙发上。
女:“(示意甄玉坐下)你坐,坐……”
男:“(倒水沏茶忙)老远来的吧?辛苦了。”
甄玉:“(已坐在沙发上)是挺远的,从海南来。”
女:“有啥事吗?”
甄玉:“你们的总工程师是叫白明月吧?”
女:“是的,你是找他吗?”
甄玉:“对,而且……(有点气喘的样子)。”
女:“你别急,休息一会,慢慢说。”
男:“(将沏好茶端到一对沙发当中的茶几上)喝点水,别急。”
甄玉:“事情很简单,但确实有点急。”
女:“啥事?你说。”
甄玉:“其实我是专程来找白总要他女儿的通讯地址的。”
男:“这就太不凑巧了,白总出差去了。”
甄玉:“是呀,刚才在他的办公室木门上看到‘出差’的告示。哪一天能回厂呢?”
女:“昨天才走,你早来一天就好啦,半个月后才能回来呢。”
甄玉:“呵,白总夫人呢?”
女:“一同去了。”
甄玉:“就这么不巧(笑笑)。”
男:“白总夫人是我们厂里技术资料馆的负责人,偏偏这次白总出差带的技术材料比较多,出差回厂时可能会带回更多的技术文件、资料等,所以白总夫人也去了。”
女:“而且我们办公室也去了一个年青的技术干部(甄玉扫视了一下另一张空着座位的办公桌)。”
甄玉:“会不会有其他人员,知道白总女儿的通讯地址呢?”
女:“我看不太可能,我们经常跟白总夫妇打交道的都不知道,还有谁能知道呀?既未见过他们女儿来信,也未听他们谈过女儿的任何情况。”
男:“白总女儿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锻炼,也许是白总夫妇对女儿要求严厉,安心锻炼,不要想家的缘故。”
甄玉:“可以到白总出差的地方找他吗?”
男:“那是不行的。你是解放军同志,保密观念强,我们才可以给你透露一点。白总是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参加一项绝密工程的技术讨论,其间是不允许同任何与工程技术本身无关人员接触的。”
甄玉:“(点点头)那我只有直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找了。”
女:“只有这样了。如果没有找到的话,半个月后你再到我们这里来吧。”
男:“待白总回厂后,我们一定会把你来的意图转告给他。”
女:“再来的时候,如果不是上班时间,你就直接到白总家里去。”
男:“对,(找纸笔)我给你写个白总住房的地址带走。”
甄玉:“那太感谢你们了。”
女:“不客气。今天你就住在我们厂的招待所里吧,那里也设置有餐厅。”
甄玉:“既然是这样,我还是得抓紧时间现在就去车站买车票。(站起来,提上行李)你们忙吧。”
女、男:“不客气,好走。”
80、(甄玉回忆)新疆农垦总局(原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政工组办公室。上午。
房间门口上方:悬挑一块“党委政工组”小扁牌。房间里,政工组石组长朱干事,两人正与甄玉交谈。
朱干事:“你所要找的这个叫白惠玲的大学生,在我们农垦总局的备案花名册中并没有发现。估计有两种可能:其一,白惠玲确实不在我们这里;其二,她可能毕业离校时改名换姓了。”
甄玉:“第二种可能性大。能不能麻烦你们查查个人档案。”
石组长:“同志呀(对甄玉),近几年先后分配到我们农垦局范围的大学生有万余人。他们的个人档案,一律都在下面各农垦分局,也就是原先的各专业师。比如农一师、牧二师什么的。师级单位很多,地域辽阔,为你的私人关系而一个师一个师的,一份档案一份档案的去查找一个叫白惠玲的人,甚至是原先在校时叫白惠玲,到农垦局报到时已不叫白惠玲的人,那得跑几千公里的路,查几万份个人资料,这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都是办不到的。”
甄玉:“那么,如果不是个人私事,而是因重大公事非找这个不可,又怎么办呢?”
石组长:“那就要看什么样的重大公事了。”
朱干事:“(接着解释)比如说要选调某一个同志到某一个好地方、好单位工作,或者为某一同志本人或亲友平反冤假错案,那么即使总局备案名单中查不到,也会以发到营连级基层的通知这一方式,向全体人员宣读。但是,如果是为了调查某位同志亲友或同学、同事的问题而找证人证词,那连接待也不会接待的。”
甄玉:“(点头会意)我懂了。”
石组长:“刚才朱干事讲的对外来专案人员取证问题,上星期在某农垦师就发生过不予接待配合的问题。当时我到那里办事,正好在现场。(回忆)。
81、(石组长回忆)某农垦师的苗政委办公室。
苗政委、石组长正与某省省级专案组外调人员对话。
大家都站着。
外调人员甲:“(将介绍信递给苗政委)这是我们的介绍信。”
苗政委:“(接过介绍信看了看后摇头问)你们二位是省级专案组的?”
外调的两人均频频点头:“是的、是的。”
苗政委:“坐,请坐。”
外调的甲、乙二人以及石组长均坐下后,苗政委自己也坐了下来。
苗政委:“你们省级专案组怎么专到我们这里来了。”
甲 :“(含笑)是这样……我们要找的在你们这里的这个人,他的父亲曾是我省最大‘走资派’搞地下工作时的直接下级。”
苗政委:“他们父子俩都在我们这里吗?”
甲:“不、不。他的父亲在别的地方。”
苗政委:“那不就到别的地方找他的父亲呀。”
乙:“问题是,他的父亲已经死了。”
苗政委:“父亲死了,揭发问题的责任就落在儿子身上,难道这种情况也能继承吗?”
甲:“苗政委还没有理解我们的意思。我们是这样考虑的,有些历史上的事,在一个家庭里,很有可能父亲会对儿子讲到一些的。”
苗政委:“(连忙摆手)别多解释了,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接待(摆摆手)。”
乙:“(着急地)你不能以这种态度对待专案调查。”
苗政委:“怎么啦?”
甲:“要是有关上级部门知道你是这种政治表现,真担心你会被定为‘反革命’。”
苗政委:“嘿!这类的‘反革命’帽子我早就享用过。延安整风时,恐怕你们俩都还没出生呢。1940年,我在上海读大学,还未毕业,在地下党的启发教育和协助下,我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不到两年,开始整风。整风对当时的革命形势是非常必要的,整顿党的作风、学风、文风,要不是整一整这三风,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就不会那么顺利。然而,一段时间‘整风’变成 了‘整人’。和有的投奔革命的青年所遭受的不幸一样,我也被整成投机革命的反革命分子。”
石组长:“(插话)天啦,放弃优越的大学不读,为革命从上海前往延安,反倒诬为‘投机革命’,那才真会把人气死呢!”
苗政委:“可不是吗(对两外调人员)也有人象你们刚才唬我一样,对我大吼:‘你不交代,就押到群众大会上斗争’。我当然不服气,于是斗胆去找毛主席。”
石组长:“毛主席知道了?”
苗政委:“毛主席没有亲自听我申诉,但我想他应该是知道了,因为我很快就获得解脱。整风运动一结束,我就坚决要求上前线,于是被派往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某部担任营教导员。”
石组长:“(面对两外调人员)别以为苗政委当年仅是一介书生,一上前线,他一人就捅死几个日本鬼子,当然自己也受了伤。”
苗政委:“(右手绕着脖子指向左肩背)左后肩背挨了日寇一刺刀,现在仍有较深伤痕。”(回忆毕)
82、(甄玉回忆)新疆农垦总局,党委政工组办公室。上午。
石组长讲毕,朱干事对甄玉抱憾:
“情况就是这样,你看着办吧。”
甄玉欲说话,忽然随着“石组长”的一声呼唤,进来一位女同志。
她身着没有帽徽、领章的陆军服,显然是农垦职工。
石组长:“(缓步招呼该女同志)你还有事吗?(又指向甄玉介绍)这位海军女同志从远道而来,我们正在谈件事。”
甄玉与该女同志不约而同地走向对方握手互致问候。
女同志:“你好,辛苦了。第一次来新疆吧?“
甄玉:“确系第一次。你们长期在这儿工作,更加辛苦。”
76、八一一研究所,甄玉住宅内。晚上。
甄玉与程芳继续交谈。
甄玉:“调查表明,关于姬翔伤痕的来历,无论是邢冬青还是华莉的回忆,与姬翔本人的讲述,都是一致的。”
程芳:“你们所担负的调查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
甄玉:“是的。”(回忆)
77、(甄玉回忆)东韶市委招待所。下午。
甄玉、初牛虎在讨论。
初牛虎:“我们这次的调查工作,既顺利,又圆满。”
甄玉:“不需要继续调查吗?”
初牛虎:“还调查什么呢?顶多再去找找那个叫白惠玲的同学。但她并不是现场见证人,要说统一口径包庇姬翔,她才有可能呢。因为姬翔的遭遇是过后告诉她的,没有什么说服力和可信度,所以去找她了解是多此一举,甚至还会搅混我们的正确思路。”
甄玉:“姬翔受伤的经过确实清晰无误了。我是说到底是谁给他包扎伤口的,也就是那条纱巾的主人,并不知道呀。”
初牛虎:“那种紧张慌忙当中,双方都顾不得问清对方的住址和姓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是怎么也不可能找到纱巾主人的。再说,也完全没有必要去找。既然伤痕的来历证据确凿,那么在当时总会有人想办法帮他包扎的。追究纱巾的主人是谁并没有多大意义。”
甄玉:“你说得对,我完全赞同你的意见,谁都无法找到纱巾的主人——除非那人主动出来表白(双关语)。”
初牛虎:“既然我们俩的意见一致了,我就立即开始写调查报告。”
甄玉:“好的。这么说,我明天就可以回父母家探亲了。这你知道,出发前岑政委和贾主任都同意批准了的。”
初牛虎:“哪会有这么快呀?我又不是神笔,今晚能写出个初稿就是很快了。”
甄玉:“不是把他们两人讲的综合起来就可以了吗?你不是都记录下来了呀。”
初牛虎:“这个综合并不容易,必须充分表达他们讲话的原汁原味。不能在他们的讲话中掺杂有我们调查人的主观意见。否则,就会使人家讲的意思走调变味。所以,要反复字斟句酌,你也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认真过目修改的。另外,调查报告内容最后,还得要有我们调查人的初步意见,这同样是不可马虎的。我们的意见,是对领导讨论决定的参考,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组织结论。”
甄玉:“我理解了,我们不但要对当事人高度负责,也要对得起组织上对我们的信任”。(回忆毕)
78、八一一研究所,甄玉住宅内。晚上。
甄玉同程芳继读交谈。
甄玉:“调查报告完稿后,我和初牛虎才离开东韶市委招待所。初牛虎只身带着一切调查材料,踏上了归队之路,我则开始享用休假。”
程芳:“探望分别三年的父母。”
甄玉:“先是心急火燎的抓紧时间为姬翔送信。回家探望父母,是在假期快结束的最后几个日子。”(回忆)
79、(甄玉回忆)兰新市“红雷公司” 。
一堵围墙的大门口,远远可见门口上额镶嵌着“红雷公司”四个大字。
只见甄玉向门口走近。
大门口一侧,一位腰佩短枪的解放军战士向甄玉立正、敬礼。
甄玉还礼后,出示“军人通行证”,警卫战士示意“请进”。
一座大楼里,甄玉在过道上缓行,同时挨个查看每间房间门框上面悬挑的小牌子。
甄玉忽然停住脚步。
(特写)一块标示为“总工程师工作室”的扁牌悬挑在门框之上,而一扇木门却紧闭着。
(特写)大门中间贴着“出差”的告示。
甄玉脚未移动,把头转向紧邻的一间办公室。
(特写):“总工程师办公室”的悬挑扁牌。
甄玉移步,朝里问:“同志,你好,我有点事找你们。”
里屋一男一女立即从办公桌位上起立。
女:“请进,请进。”
男:“呵,进来吧,解放军同志。”
甄玉进门后,随后把手提行李袋放在一个沙发上。
女:“(示意甄玉坐下)你坐,坐……”
男:“(倒水沏茶忙)老远来的吧?辛苦了。”
甄玉:“(已坐在沙发上)是挺远的,从海南来。”
女:“有啥事吗?”
甄玉:“你们的总工程师是叫白明月吧?”
女:“是的,你是找他吗?”
甄玉:“对,而且……(有点气喘的样子)。”
女:“你别急,休息一会,慢慢说。”
男:“(将沏好茶端到一对沙发当中的茶几上)喝点水,别急。”
甄玉:“事情很简单,但确实有点急。”
女:“啥事?你说。”
甄玉:“其实我是专程来找白总要他女儿的通讯地址的。”
男:“这就太不凑巧了,白总出差去了。”
甄玉:“是呀,刚才在他的办公室木门上看到‘出差’的告示。哪一天能回厂呢?”
女:“昨天才走,你早来一天就好啦,半个月后才能回来呢。”
甄玉:“呵,白总夫人呢?”
女:“一同去了。”
甄玉:“就这么不巧(笑笑)。”
男:“白总夫人是我们厂里技术资料馆的负责人,偏偏这次白总出差带的技术材料比较多,出差回厂时可能会带回更多的技术文件、资料等,所以白总夫人也去了。”
女:“而且我们办公室也去了一个年青的技术干部(甄玉扫视了一下另一张空着座位的办公桌)。”
甄玉:“会不会有其他人员,知道白总女儿的通讯地址呢?”
女:“我看不太可能,我们经常跟白总夫妇打交道的都不知道,还有谁能知道呀?既未见过他们女儿来信,也未听他们谈过女儿的任何情况。”
男:“白总女儿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锻炼,也许是白总夫妇对女儿要求严厉,安心锻炼,不要想家的缘故。”
甄玉:“可以到白总出差的地方找他吗?”
男:“那是不行的。你是解放军同志,保密观念强,我们才可以给你透露一点。白总是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参加一项绝密工程的技术讨论,其间是不允许同任何与工程技术本身无关人员接触的。”
甄玉:“(点点头)那我只有直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找了。”
女:“只有这样了。如果没有找到的话,半个月后你再到我们这里来吧。”
男:“待白总回厂后,我们一定会把你来的意图转告给他。”
女:“再来的时候,如果不是上班时间,你就直接到白总家里去。”
男:“对,(找纸笔)我给你写个白总住房的地址带走。”
甄玉:“那太感谢你们了。”
女:“不客气。今天你就住在我们厂的招待所里吧,那里也设置有餐厅。”
甄玉:“既然是这样,我还是得抓紧时间现在就去车站买车票。(站起来,提上行李)你们忙吧。”
女、男:“不客气,好走。”
80、(甄玉回忆)新疆农垦总局(原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政工组办公室。上午。
房间门口上方:悬挑一块“党委政工组”小扁牌。房间里,政工组石组长朱干事,两人正与甄玉交谈。
朱干事:“你所要找的这个叫白惠玲的大学生,在我们农垦总局的备案花名册中并没有发现。估计有两种可能:其一,白惠玲确实不在我们这里;其二,她可能毕业离校时改名换姓了。”
甄玉:“第二种可能性大。能不能麻烦你们查查个人档案。”
石组长:“同志呀(对甄玉),近几年先后分配到我们农垦局范围的大学生有万余人。他们的个人档案,一律都在下面各农垦分局,也就是原先的各专业师。比如农一师、牧二师什么的。师级单位很多,地域辽阔,为你的私人关系而一个师一个师的,一份档案一份档案的去查找一个叫白惠玲的人,甚至是原先在校时叫白惠玲,到农垦局报到时已不叫白惠玲的人,那得跑几千公里的路,查几万份个人资料,这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都是办不到的。”
甄玉:“那么,如果不是个人私事,而是因重大公事非找这个不可,又怎么办呢?”
石组长:“那就要看什么样的重大公事了。”
朱干事:“(接着解释)比如说要选调某一个同志到某一个好地方、好单位工作,或者为某一同志本人或亲友平反冤假错案,那么即使总局备案名单中查不到,也会以发到营连级基层的通知这一方式,向全体人员宣读。但是,如果是为了调查某位同志亲友或同学、同事的问题而找证人证词,那连接待也不会接待的。”
甄玉:“(点头会意)我懂了。”
石组长:“刚才朱干事讲的对外来专案人员取证问题,上星期在某农垦师就发生过不予接待配合的问题。当时我到那里办事,正好在现场。(回忆)。
81、(石组长回忆)某农垦师的苗政委办公室。
苗政委、石组长正与某省省级专案组外调人员对话。
大家都站着。
外调人员甲:“(将介绍信递给苗政委)这是我们的介绍信。”
苗政委:“(接过介绍信看了看后摇头问)你们二位是省级专案组的?”
外调的两人均频频点头:“是的、是的。”
苗政委:“坐,请坐。”
外调的甲、乙二人以及石组长均坐下后,苗政委自己也坐了下来。
苗政委:“你们省级专案组怎么专到我们这里来了。”
甲 :“(含笑)是这样……我们要找的在你们这里的这个人,他的父亲曾是我省最大‘走资派’搞地下工作时的直接下级。”
苗政委:“他们父子俩都在我们这里吗?”
甲:“不、不。他的父亲在别的地方。”
苗政委:“那不就到别的地方找他的父亲呀。”
乙:“问题是,他的父亲已经死了。”
苗政委:“父亲死了,揭发问题的责任就落在儿子身上,难道这种情况也能继承吗?”
甲:“苗政委还没有理解我们的意思。我们是这样考虑的,有些历史上的事,在一个家庭里,很有可能父亲会对儿子讲到一些的。”
苗政委:“(连忙摆手)别多解释了,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接待(摆摆手)。”
乙:“(着急地)你不能以这种态度对待专案调查。”
苗政委:“怎么啦?”
甲:“要是有关上级部门知道你是这种政治表现,真担心你会被定为‘反革命’。”
苗政委:“嘿!这类的‘反革命’帽子我早就享用过。延安整风时,恐怕你们俩都还没出生呢。1940年,我在上海读大学,还未毕业,在地下党的启发教育和协助下,我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不到两年,开始整风。整风对当时的革命形势是非常必要的,整顿党的作风、学风、文风,要不是整一整这三风,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就不会那么顺利。然而,一段时间‘整风’变成 了‘整人’。和有的投奔革命的青年所遭受的不幸一样,我也被整成投机革命的反革命分子。”
石组长:“(插话)天啦,放弃优越的大学不读,为革命从上海前往延安,反倒诬为‘投机革命’,那才真会把人气死呢!”
苗政委:“可不是吗(对两外调人员)也有人象你们刚才唬我一样,对我大吼:‘你不交代,就押到群众大会上斗争’。我当然不服气,于是斗胆去找毛主席。”
石组长:“毛主席知道了?”
苗政委:“毛主席没有亲自听我申诉,但我想他应该是知道了,因为我很快就获得解脱。整风运动一结束,我就坚决要求上前线,于是被派往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某部担任营教导员。”
石组长:“(面对两外调人员)别以为苗政委当年仅是一介书生,一上前线,他一人就捅死几个日本鬼子,当然自己也受了伤。”
苗政委:“(右手绕着脖子指向左肩背)左后肩背挨了日寇一刺刀,现在仍有较深伤痕。”(回忆毕)
82、(甄玉回忆)新疆农垦总局,党委政工组办公室。上午。
石组长讲毕,朱干事对甄玉抱憾:
“情况就是这样,你看着办吧。”
甄玉欲说话,忽然随着“石组长”的一声呼唤,进来一位女同志。
她身着没有帽徽、领章的陆军服,显然是农垦职工。
石组长:“(缓步招呼该女同志)你还有事吗?(又指向甄玉介绍)这位海军女同志从远道而来,我们正在谈件事。”
甄玉与该女同志不约而同地走向对方握手互致问候。
女同志:“你好,辛苦了。第一次来新疆吧?“
甄玉:“确系第一次。你们长期在这儿工作,更加辛苦。”
上一集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