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剧剧本 > 家运
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5360
成片时长:每集约38分钟
阅读:8462
发表:2021/1/8
36集 主旋律,家庭 电视剧剧本
《家运》第1-4集
王魁 [天津]
 出售价格:面议 [如何联系作者]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国家版权局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国作登字-2020-A-A0052850】


  第一集
  1925年军阀混战,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王翰文一贯游手好闲的弟弟王翰武认为国家就此会没希望了,把父亲的劝言当做耳旁风,甚至要对规劝自己的哥哥王翰文动武,把每一天都当成世界末日,打闹着找父亲要钱,开始吃喝嫖赌抽。
  王翰文的父亲刻意给王翰武找了个漂亮的穷人家的姑娘给儿子成家,试图想以此让儿子成家立业促使儿子转变,可王翰武娶了媳妇就闹着分家。
  王翰文的父亲一共有两套房产,四十四亩土地,一挂马车,一挂牛车,一条船,四十四亩土地其中有四十亩水涝地,四亩好地,王翰武执意要与王翰文平分土地、财产,不将父亲计算在内,引起了分家的纠纷,常年有病的王翰文的媳妇气的病倒。
  分家后的王翰武更有了吃喝嫖赌抽的资本,掉进被人设的局,赌输了二十亩土地,并被扒光了衣服,为躲赌债冻死在土地庙。
  突出出社会的动荡给家庭造成的灾难;土地是农民的命根。
  
  第二集
  王翰武家被堵门要赌债,气死了住在隔壁的王翰武的父亲和王翰文的媳妇。
  王翰武的父亲临死前遗憾没留下足以分家的产业,遗憾没能教育好儿子,遗憾光有地不行,还得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
  王翰文的媳妇临死前遗憾只给王翰文生了一胎两个闺女,没再给王翰文生个传宗接代的人。
  悲痛中的王翰文绝望,也要跟着媳妇跟着父亲共赴阴曹。
  王翰武的媳妇李小焕哭着闹着不是自己要分家,不承认输掉的二十亩土地属于王翰武。
  王翰文的两个女儿哭劝王翰文,承诺给王翰文找个媳妇重振家宗,经提醒,王翰文才想起得发送二人。
  一时围满了看热闹的人,过路的外乡人韩鹏举出头暂时说走了债主,王翰文见韩鹏举识文断字,想起父亲的遗言,便收留了韩鹏举。
  办丧事时,两个女儿相中了喇叭匠的女儿郑招弟,计划要过了五七就将郑招弟娶进家。
  突出出文化、信仰是人的脊梁;通过郑招弟的劝解词,把郑招弟的人物形象立起来。
  
  第三集
  因为王翰文有二十四亩土地、一挂马车,一挂牛车,一条船,在当地够得上是殷实人家,所以在办丧事期间给王翰文提亲的也是不断,弄的王翰文一时没了主意选哪一个。
  王翰文的两个女儿直接找郑招弟给王翰文提亲,可郑招弟坚持要王翰文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后在再过门。
  王翰文的两个女儿只好找喇叭匠,喇叭匠巴不得给女儿找这么个婆家,便做女儿的工作,郑招弟还是坚持,喇叭匠干着急没办法。
  王翰文被说媒的说的心有点活动,王翰文的两个女儿劝说也无济于事,王翰文的两个女儿干着急,只好又来找郑招弟。
  逼债的又来了,王翰武的媳妇李小焕孩子掉了,韩鹏举又出头暂时说走了债主。
  看到这种情况,郑招弟向王翰文的两个女儿提过门的形式,喇叭匠告诫女儿:不看闺女出门子,得看老太太出殡。
  
  第四集
  郑招弟出头处理赌债,断然拨开人群要进王翰文的家门伺候李小焕,王翰文要操办婚礼,郑招弟以守孝三年为由,拒绝了办婚礼,博得了围观人的赞赏。
  郑招弟伺候好了李小焕,王翰文并打算叫李小焕再寻人家走一步,可李小焕誓死不离家,也为此,李小焕处处想表现自己在家里起作用,可总遭到性格上追求做事完美的王翰文挑三挑四,同情心促使郑招弟袒护李小焕。
  郑招弟与王翰文还为收留韩鹏举有争持,认为招雇工没必要,直到有了大儿子王庆有后,郑招弟才认可收留韩鹏举。
  1926年王翰文的大儿子王庆有出世。李小焕倾心看护王庆有,视王庆有为己出,看着孩子的爱人,李小焕时常埋怨自己命不好,丈夫不成人不成器。
  王翰文得子高兴的忘乎所以,早晨喝粥吃咸菜居然加香油,更有甚之赶集买肉,回来炖肉蒸豆米饭。
  原王翰文妹妹的公公追随同乡南青坨的丁开嶂搞辛亥革命,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天津大肆搜捕革命党人,王翰文的妹妹随婆家一家人逃到鹤岗避难。王翰文给在鹤岗的妹妹报去得了儿子的喜讯。
  王翰文的两个女儿也爱弟弟爱的为争看管而争吵。
  
  第五集
  王翰文的妹妹回复说舍不得离开东北大量肥沃的土地,同时给侄子寄来铜锁,给侄子起小名叫锁柱
  夏天连日的大雨,发大水淹没了几百亩的水洼地,到了收高粱的时候水还不退,乡亲们就拿着鸡、粮食等等各种东西来找王翰文借船借牛车去收高粱,这其中也包括郑招弟的父亲喇叭匠。
  郑招弟做主将船、牛车借出,来人拿来所有的东西一概不收,并在喇叭匠与人同时来借时,先让人把船和牛车弄走,叫父亲排在后面,这引起王翰文对郑招弟的震怒。
  郑招弟不急不恼,郑招弟拿1876年至1879年清朝时期的大饥荒造成1300万人死亡举例,发大水已经造成土地减产,到收获季节不能把粮食收回来,人不是要饿死,借这个机会勒索,岂不是无德,难道还想像祖上一样发国难财?说的王翰文没了脾气,但心还有不甘,把借船借牛车之事一股脑推给郑招弟。
  借船借牛车的人还船和牛车时送来鸡蛋或蔬菜,郑招弟照样是一概拒绝,博得了乡亲们的称赞,都说王翰文娶了新媳妇真格地改了家风了。
  一晃王庆有2岁,虽然王翰文的两个女儿为教化王庆有而时时争论,但还是宠爱王庆有。
  吝啬土地的王翰文为王庆有种香瓜,为使瓜甜,王翰文买肥时居然尝粪。
  
  第六集
  1928年郑招弟又生了二儿三儿王双有和王连有一对双胞胎。
  过了三年的守孝期,开始有人给王翰文的两个闺女提亲,婆家有相当于地主的,乡里绅士的,有城里买卖家的,有城里官宦人家的。
  王翰文的两个闺女拿不定主意。
  郑招弟力主选城里的人家,王翰文力主选相当于地主的人家,郑招弟、王翰文辩论争持不下。
  王翰文去请韩鹏举参谋参谋,想听听韩鹏举有何高见。
  王翰文去请韩鹏举,正看见韩鹏举吃“双人餐”,触景生情,突然领悟女儿进城远离娘家有利于女儿家庭的和睦,可又担心远离了土地影响女儿的前途。
  韩鹏举探明事由,表示不干预东家的内政,纠缠多时,郑招弟见王翰文不回,也后跟来找,经韩鹏举从几方面对比衡量的协调,终于协调一致。
  王翰文的两个闺女还有些犹豫,郑招弟以奔前程劝解,母女交心,使两个闺女认可了郑招弟的建议。
  经过“婉拒彩礼风波”定了婚期。
  
  第七集
  过完年郑招弟开始操持王翰文两个闺女的嫁妆,要王翰文种棉花给两个闺女做被褥、棉袄棉裤,可王翰文认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不认可种费地的棉花,认为耽误季节耽误收粮食,还嫌种棉花费人工。
  郑招弟以手心手背都是肉,以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女却分出肯为儿子种香瓜不肯为女儿种棉花的说劝和质问与王翰文争持。
  坚持自己意见的王翰文心里有点活动,于是去找韩鹏举拿主意,被韩鹏举点化了一通。
  棉花终于种上了,郑招弟在百忙中浇棉花地打点棉花的生长,收获棉花后,顶着炎热的天精心择好棉花。
  李小焕也更加忙了,可干出来的活总是受到王翰文挑剔,每每郑招弟替妯娌开脱打掩护。
  郑招弟带着两个女儿赶集挑选做被褥和棉袄棉裤的花布,深更半夜做棉衣被褥。
  1929年两辆花车拉走了王翰文的两个闺女王秀英王兰英。
  
  第八集
  韩鹏举晚上到王翰文屋里绘声绘色的说书谈古论今,召引来一群两行村里的人,引来阵阵的笑声和喝彩声,给生活带来了情趣,韩鹏举的说书也成了生活中的保留内容。
  郑招弟叫王翰文种花生,等两个闺女生孩子时给送去。
  王翰文起早贪黑经营着土地。
  郑招弟掰着手指算日子,夜里给王秀英王兰英的孩子做小棉衣。
  城里的王秀英王兰英终于捎来消息,一家生了个小子,郑招弟立刻叫王翰文给送去小衣服,送去花生。
  1930年郑招弟又生了四儿王广有。
  韩鹏举私下劝王翰文节制生育,将来人多地少不好分家,可沉浸于享受天伦之乐的王翰文却以要生下五男二女为目标,光宗耀祖。
  寒冷的冬天又到了,王秀英王兰英带着孩子回娘家了,火炕暖着人身,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更暖着人心。
  
  第九集
  1931年日本占了东北,王翰文断了与妹妹的联系,韩鹏举断了与两个闺女的联系,也断了韩鹏举归乡的心。
  断了韩鹏举归乡之心的同时,也使韩鹏举安下心在王翰文家,于是韩鹏举接受了郑招弟的邀请,教王庆有、王双有、王连有识字,可娇生惯养贪图享乐的王庆有顽性不学。
  开始王翰文不同意叫韩鹏举教授儿子,主张去邻村南青坨上革命党人丁开嶂的私塾,最后经郑招弟“守家在地最实际”的理由而说服。
  1933年郑招弟又生了五儿子,王翰文达到了五男二女的目标,给五儿子取名叫王全有。
  共同学习使王双有、王连有不分离,两个孩儿免不了磕碰的吵架,郑招弟适时教育。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挺进敌后,奔赴华北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人民战争。
  日本鬼子开始下乡清剿了,王翰文带着韩鹏举想尽办法藏粮食。
  王翰文时年五岁的五儿王全有,在鬼子进村时的逃亡中,被流弹打死。
  愤怒的王翰文只能以再生养儿子泄愤怒,1939年王翰文的六儿王合有出世了。
  
  第十集
  潘家峪成为抗日堡垒村,成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中枢,从1938年夏季到1940年底,敌人围攻潘家峪就有130多次,使抗日战士多有死伤。
  王翰文赞成抗日,支持抗日,多次通过韩鹏举的联系收留抗日的伤住家养伤,拿出钱财给伤病员买药。
  一贯生活精细的王翰文,居然在早餐咸菜粥中给咸菜加香油,午晚两餐吃细粮,天天盯着老母鸡,捡回鸡蛋给伤病员补养。
  1941年1月,日本驻唐山部队指挥官,召集丰润县日本顾问佐佐木二郎以及遵化、玉田、滦县、迁安、卢龙、抚宁等县日本军官和伪丰润县公署、警备大队、警察所等日伪人员,勾结地方反动地主武装,血洗了潘家峪。
  又一次泄愤怒后的王翰文,发誓多生儿子打日本的王翰文,却迎来了三女儿王秀臣的诞生,使王翰文更迁怒于日本鬼子,促成更加积极投身抗日活动,并长期以收长工为名义留武工队住家。
  
  第十一集
  1941年王月臣要去参加乡里的乡考,王连有怕自己考不中,本不想参加,可参加乡考的能给一碗面汤,为了能喝碗面汤,王连有也陪着王双有参加乡里的乡考,结果哥两个双双考中,到乡里上学。
  从村里到乡里三里地,王双有、王连有白天走读,晚上由韩鹏举给辅导,更使王双有、王连有大受脾益。
  乡里驻扎有日本兵,王双有、王连有时时备受凌辱,而且日本人时时干扰上课,强行宣传军国主义。
  日本兵选曹长,一个日本兵要参加比武,看拿王双有长的个高,便拿王双有当陪练,打的王双有遍体鳞伤,不忍看哥哥受凌辱,愤怒中王连有上手解救王双有,被日本兵踹到心口吐血。
  从乡里到家里虽然只有二里路,哥两个却走了一个小时,回到家韩鹏举给哥两个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讲韩信忍辱负重的典故。
  不到12岁的王广有就下地干活,可已满18岁的王庆有却游手好闲从不劳作。
  1945年日本投降。
  
  第十二集
  王双有、王连有进城上学,住到大姐王秀英家里。
  开始王秀英的婆婆不愿意招这哥俩,可王秀英的公公念其当年郑招弟处理“彩礼事件”的深明大义,不好意思拒绝收留招这哥俩。
  郑招弟叫王翰文套车送去粮食,并尽可能的多送细粮,粗粮留在家里自己吃。
  同时,郑招弟还叫王翰文种西瓜,种细菜,收获后随时送到王秀英的家。
  郑招弟力主喂猪,待过年时给王秀英送去猪肉。
  为落实郑招弟的主意,王翰文费尽心机,受尽辛苦,抓季节抢播种,插播插种。
  王秀英的大儿子张云和王兰英的大儿子李元与王双有、王连有年龄相近,同在一班学习,两舅舅两外甥互相促进,也成一条风景线。
  四个大小伙子出出进进动静不小,王秀英的丈夫嫌麻烦,总有冷言冷语,王兰英的大儿子李振宇把话捎回来,为此,王兰英时常与姐夫争吵,王秀英在其中左右周旋。
  
  第十三集
  郑招弟一家上顿下顿的吃粗粮,虽然一向吃小灶的王翰文闷闷不乐不言语,可好吃懒做的王庆有却不干了,天天与郑招弟闹,耍脾气,要吃细粮,郑招弟再三教育也无济于事。
  郑招弟为了锻炼王庆有,叫王庆有出去闯一闯长长见识,郑招弟找王兰英的丈夫,通过关系把王庆有安置到客栈学徒,王庆有赌气出了家门到了城里。
  王双有、王连有上师范,结识了地下党的同学赵天明,王连有还结识了同窗女友张文亭。
  1946年,王翰文套车给女儿家送西瓜,被国民党兵以西瓜里藏有给共产党的情报为借口扣了,还差点把马扣了。
  回到家一家子发愁,怕再给女儿家送粮食也被扣,韩鹏举出主意,夜里用掏粪的车少拉粮食,假装清早进城掏粪的车。用此法还真蒙哄了国民党兵,王翰文分几次将粮食送到闺女家。
  
  第十四集
  王庆有在客栈学徒耍少爷派头,因接受不了掌柜的管教,不能睡懒觉,跑回家闷头睡了一天,不吃不喝,谁叫也不起。
  王庆有睡起后找郑招弟,要郑招弟还给在城里找个能不缺觉的差事,无奈中郑招弟带着王庆有找到王秀英的公公,要求王秀英的公公给王庆有找个不熬夜的差事。王秀英的公公看在郑招弟的面上,给王庆有在开滦煤矿找了个收发工具的差事。
阅读剧本正文
到头了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编辑:虚谷
举报
顶啦 0
踩啦 0
点击收藏。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0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最近阅读者 更多
  • 其他
    092
  • 学生
    没有昵
  • 学生
    没有昵
  • 编剧
    迪接送
  • 编剧
    疏涵衍
  • 编剧
    庆婉柔
  • 其他
    pet
  • 学生
    孙迎光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验证码:今天是11月几日?(提示:3号)
      *

该编剧的其他作品

镜花缘(主旋律, 古装)

年金牌VIP会员作品

天地同心(主旋律)
弦歌向西南(主旋律)

同类推荐作品

红伤(主旋律)
锈色夕阳(家庭)
春天在哪里(爱情, 都市, 家庭)

同类最新作品

春天在哪里(爱情, 都市, 家庭)
太行女人(爱情, 农村, 家庭)
弦歌向西南(主旋律)
南侨抗日风云(主旋律, 谍战, 军事)
报答(主旋律, 爱情, 都市)
江山儿女(主旋律, 爱情, 军事)
几度风月几度情(主旋律, 爱情)
叠出的祸端(主旋律)

同类随机作品

水井风波(主旋律, 爱情, 农村)
八英陵(主旋律, 悬疑)
夫妻相(主旋律)
南下干部(主旋律)
大雁的传奇(家庭)
胡杨树下的拥抱(主旋律)
70后的奋斗(主旋律, 爱情, 校园)
洹水谣(主旋律, 军事)
分享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