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66656
成片时长:每集约35分钟
阅读:10775
发表:2017/10/18
20集 悬疑,犯罪 电视剧剧本
《豫西迷案:柏子山计划》第9-14集
1-4
5-9
9-14
15-18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时:同上
景:同上
人:同上
△丁苟秉烛,显得很淡定。
丁 苟:“他不是鬼。他是他家人、学生和公安局都苦苦寻找的老县委书记宋名!”
△宋名像一个疯魔头,打个饱嗝,嘿嘿笑一声,翻身跳到陈得索跟前。
宋 名:“小伙子,想不到我们在这嵖岈山密洞见面。真是山不转水转,人算不如天算。”
丁 苟:“道讲自然,佛讲缘,此地相遇是修来的。”
陈得索:(缓过神,蔑视道)“谁与他有缘?俺与他水火不容。他革命彻底,建设猛烈,俺老少都是他的专政对象。文化大革命,他逃之夭夭,在此装神弄鬼。他孽障生长,有辱佛祖!”
宋 名:(瞠目哑言)“……”
丁 苟:“孩子,人在尘世,身不由己。如今时势不明朗,他入佛避灾,是明哲保身之善哉。”
宋 名:(把长发甩到脑后)“得索的话如醍醐灌顶。我父亲把我送下山,是让拯救民族危难和百姓,结果我在此苟且偷安。我愧对祖宗,更对不起党对我的培养!”
陈得索:“你和尚出身,哪能知道百姓酸甜苦辣?”
宋 名:“我不是和尚,是共产党先驱的后代。”他诉说其复杂的家史——
场:10——25
时:同上
景:同上
人:现实人物:宋名、丁苟、陈得索
回忆人物:仇清(男,38岁,嵖岈山晚清起义首领)、孟娇(女,35岁,仇清的压寨夫人)、田妞(女,23——38岁。孟娇娘家女仆,仇思的养母)、宋思(男,少年,1——16岁。仇清之子,后改姓宋)
宋 名:(伴剪影)“清朝晚期,朝野腐败,对外割地赔款,对内盘剥百姓。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有一支起义军,活动在豫西山区,首领叫仇清,在嵖岈山安营扎寨。其压寨夫人叫孟娇。孟娇是当地大户之女,文武双全,胜似须眉,凭她对该山地形熟悉的优势,造碉筑堡,藏宝纳金倚险恃强,和清政府作对。此间,夫妇生一男孩叫仇思,寄养在孟娇娘家。当清政府把周围几个起义军据点拔掉后,重点围剿仇清夫妇所率义军。清军射箭放炮,断路绝粮。最后义军碉崩堡塌,箭尽粮绝,全部战死。孟家大户也满门抄斩,其家女仆田妞携仇思逃走嫁人,仇思成为养子姓宋。宋思长到16岁,在一个清明节上午,养母把告诉他——”
转入过去画面——
场:10——26
时:日
景:宋思的养母田妞家院内
人:田妞(女,38岁)、宋思(男,16岁)
△清明节,宋思在院内劈柴,满头是汗。田妞把毛巾递给他——
田 妞:“孩子,今天是清明节,是数典祭祖的季节。你去嵖岈山祭拜你父母去吧。”
宋 思:(不解)“你胡说什么?”
田 妞:“我们给你养活大了,也该让你知道了。15年前,你父母曾在嵖岈山当寨主被清朝剿灭,但没有找到他们的尸骨。据说有一个密洞,非常隐秘,不知现在暴露没有。你以砍柴为名,到嵖岈山去祭奠暗查,说不定还能找到你父母的遗尸呢。那里是你的根,可以在那里修德立业,想我们了,再回来。”
画外音:宋思16岁时,带着思念,带着崇敬,带着悲伤,带着好奇,只身来到嵖岈山。他暗访外祖父家人。外祖父母家已是地在人无,房存主易。”
△宋思登山寻踪,废寨依存,乱石滚滚,残炮卧地,铁器生垢。白天,山水轰响,头骨生烟;晚上,苍鹰哀鸣,林间流火……
画外音:(剪影)“宋思在残寨中心,搬石伐木,盖一草庵,出家脱俗,祭祖悼灵。他有时下山化缘,有时在山里寻洞探迷。多见奇峰怪石,却不见密洞。”
场:10——27
时:夏日黄昏
景:嵖岈山草庵乱石堆旁/庙下密洞右洞
人:宋思
△夏天黄昏,日坠西山,红霞飞度。
△宋思在草庵乱石堆旁大槐树下乘凉。突然,从乱石堆里蹦出一群青蛙。宋思好奇,翻开乱石碓,还有螃蟹等。他搬动石头,发现石头下几块大石头压着一个洞,他把石头搬去,下面是通往山下的洞。
△宋思顺洞下去,洞里人尸骨遍布,有的肌肉尚存,好象刚死不久……
画外音:“后来,宋思在此一带小有名气,加之山民对此处的崇敬,动用人力、物力支持宋思修庙。宋思在没修此庙前,先整理好乱石,把洞口加以隐蔽,亲自主持修建了此庙,他就成了嵖岈山庙的第一任‘主持’。”
场:10——28
时:日
景:潭涡洞内
人:宋名、丁苟、陈得索
宋 名:(画外音)“一晃20年过去,中国已经改朝换代,成了北洋政府统治的时代。1919年,33岁的宋思已经成为气质非凡,德耀豫西的高僧,加之嵖岈山石怪、庙奇、水清、林密、物丰,从而感召了香客蜂拥,游人接踵——”(转入实况)
场:10——29
时:日
景:嵖岈山庙内
人:宋思(男,33岁,佛名法显)、香兰(女,28岁)
△午后。少妇香兰,发髻高盘,眼含秋水,面白而抑郁。她缓缓走到佛前跪拜。宋思鼻直口方,面红头光,他左手抚胸,右手立掌施礼。香兰抬眼看宋思,面露羞云……
画外音:“时间一长,彼此相识,但无语。”
场:10——30
时:夜
景:嵖岈山庙内
人:宋思、香兰、李仁奇(男,30岁孔庙小学校长)、宋名(男,婴儿)
(字幕:1919年秋)
△秋风瑟瑟,夜色黑沉。香兰抱婴儿往嵖岈山上跑,怀中的婴儿呜哇呜哇的哭,一群人举火把,嚷着后面追……
△香兰跑进宋思庙里,跪在宋思跟前哭求——
香 兰:“大慈大悲的师父,救救俺母子吧?”
宋 思:“哦?女施主,你是怎么了?”
香 兰:“我丈夫叫李仁奇,是孔庙小学校长,因组织声援支持今年5月4日的爆发的北京青年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豫西县官府抓走枪毙,还要抓俺母子坐牢。如果落入官军之手,俺的儿子性命难保!”
宋 思:“贫僧哪敢与官府作对藏匿你们?”
香 兰:“你不救俺,俺见佛祖去——”
△香兰说着抱儿子一头撞到佛祖怀里,砰地一声,香兰脑血四溅……
△香兰怀中的儿子滚落在地,哇哇大哭,香兰瞪着宋思……。
△宋思望望山下晃动的灯火,咬咬牙,走近石莲花盆,打开密洞口,抱着婴儿,跳进去了……
场:10——31
时:夜
景:嵖岈山庙内
人:宋思、丁毛(男,39岁,北洋政府豫西县武装队长)、蔡永令(男,18岁,武装队员)、豫西县武装士兵(男,20人)
△宋思重新移石盖洞,让顶梁立柱压盖。当他准备完毕后,山下追兵已爬到山上。
△豫西县武装队长丁毛举火把冲进庙内,见蜡烛流泪,香兰横卧佛祖面前,却不见婴儿。他气急败坏——
丁 毛:“和尚,这女人抱的孩子呢?”
宋 思:“这女人进来没有抱孩子。他让我搭救,贫僧无能为力,她只有求佛了。”
蔡永令:(绕香兰转一圈,又看看宋思)“这和尚没有撒谎。如果她抱孩子不会跑这么快。”
丁毛:(将信将疑,手一挥) “走!”
△胡乱在庙内扫射,尔后向后山追去……
场:10——32
时:月夜
景:庙下密洞右洞内
人:丁苟、陈得索、宋名
宋名叙忆结束,镜头拉回洞内——
宋 名:(伴剪影)“这个被宋思师父救下的婴儿就是我。师父把我秘藏到此洞,抚养我,训导我,随其宋姓叫名。佛讲四大皆空,有姓也无姓,有名也无名,所以我叫宋名。我十五岁,才公开露面;师父公开场合说我是他徒弟。1936年,豫西出了一个传奇人物叫蔡永令,说他能文能武,腰里别了两把快抢,专替百姓除害。我很崇拜蔡永令,但师父和我都没有见过他。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天夜里……”
宋名脑际回忆——
场:10——33
时:夏夜(月)
景:嵖岈山庙内/外
人:宋思、宋名、蔡永令(男,1919——1937年,18——36岁,豫西地下共产党领导者)
(字幕:1937年11月)
△月色朦胧,山涧水势轰响,猫头鹰松间鸣叫。
△宋思和宋名在庙内清理香灰,一个黑影闪进庙内,双手持枪,对准宋思和宋名。
宋 思:(闭目沉稳)“英雄夜来袭,是要命还是求佛?”
蔡永令:“要人下山!”
宋 思:(心惊)(画外音)“他知道我们师徒二人的身份了?”他平静道,“人各有志,贫僧愿意守着宁静,耐着寂寞,不愿卷入滚滚的红尘。”
蔡永令:“你这是逃避现实,苟且偷安。”
宋 思:“佛说,人生皆苦,苦之原因乃是欲。你今天要人,既苦你,也害我心,何苦呢?”
蔡永令:“佛心智是普度众生,当下国家危难,民处水火,你们却躲在小庙,有辱佛祖,愧对父老。”
△宋名诧异,看师父……
宋 思:(沉默一阵,睁眼看蔡永令)“看来英雄非匹夫之勇,你进山要人要谁?”
蔡永令:(指着宋名)“就是他!”
宋 思:“为什么?”
蔡永令:“他是李仁奇之子,是革命的后代,组织一直在寻找他。”
宋 思:“你怎么就知道他是李仁奇之子呢?”
蔡永令:“15前他夫人香兰抱着他跑到此庙,从此失踪,当时我在丁毛手下,在追兵之中。现在这孩子的年龄和相貌,我断定是李大哥之子!”
宋 思:“你让他下山干什么?”
蔡永令:“加入共产党的队伍,抗日救国。”
宋 思:“半夜三更,你不明不白的带走,你觉得合适吗?让你们的长官来见!”
蔡永令:“好,明天我们来见!”
场:10——34
时:夏晨
景:嵖岈山山路上
人:宋思、宋名、蔡永令、栗岱山(男, 1937——1976年,35——74岁,新四军抗日游击队队长,老红军)
△清晨,红彤彤太阳的从地平线升起,嵖岈山脚下,薄雾袅袅。
△嵖岈山路上行人稀少。蔡永令和栗岱山扮作采药山民,戴着草帽,背着药篓,匆匆上山。栗政委前走,显得步态矫健,沉稳干练;高大威武的蔡永令在后,机警地四处扫视……
场:10——35
时:夏晨
景:嵖岈山庙外柏树下
人:宋思、宋名、蔡永令、栗岱山
△宋思和宋名迎栗岱山和蔡永令在庙前古柏下。柏树下有石条桌,桌两侧各有石凳子。宋名端上黑碗泡的黑茶。
△四人落坐。宋思心事重重。
蔡永令:“按你所求,这是我们伏牛山区抗日游击队队长栗岱山同志。”
栗岱山: “我老家是豫西方城人。不知你是否舍得爱徒下山抗日杀敌?”
宋 思:“国难当头,贫僧岂有不放之理?只是当今鱼龙混杂,怕有人借抗日之名,行祸害百姓之事。常言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
△栗岱山点头,从药篓拿出土灰色红五星帽及土灰色上衣,双手托到宋思面前——
栗岱山:“您相信这帽子和衣服吗?”
△宋思端详,宋名好奇。
栗岱山:(续道)“这上衣不是国军的,也不是现在的新四军服装而是我长征的红军旧装。”
△栗岱山看宋思将信将疑,又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封皮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
宋 思:(惊喜)“你们有毛泽东的文章?”
栗岱山:“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共产党建立红山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反围剿;万里长征到陕北,促使国共合作打日寇。”
△宋思、宋名沉默。
栗岱山:“如果这位小师父是李仁奇的后代,不当兵,我们也不勉强。只是共产党有责任要关心他的的成长,” 他欲把红军上衣和毛泽东的文章递给宋名。
△宋名迟疑,看看师父宋思,没有接。
蔡永令:(不耐烦)“二位师父不信。栗政委咱走吧。”
△栗岱山收起书红军服,随蔡永令起身。
宋 思: “且慢!”他招呼宋名,“把书和衣服收着。”
栗岱山:(递给宋名)“你想参加新四军抗日游击队,可拿着作为到西山报到的凭证。”
宋 思:“请二位放心,明天一早我让他启程!”
栗岱山:(指示蔡永令)“明天你到后山给他带路。”
蔡永令:“是!”
第十一集
场:11——1
时:月夜
景:庙下密洞右洞内
人:丁苟、陈得索、宋名
宋名脑际回忆画面消失——
宋 名:“1966年10月,我为了躲避你们学生的批斗,我逃回了离别近30年的嵖岈山。我也是无奈呀。”
丁 苟:(附和)“宋书记是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景:同上
人:同上
△丁苟秉烛,显得很淡定。
丁 苟:“他不是鬼。他是他家人、学生和公安局都苦苦寻找的老县委书记宋名!”
△宋名像一个疯魔头,打个饱嗝,嘿嘿笑一声,翻身跳到陈得索跟前。
宋 名:“小伙子,想不到我们在这嵖岈山密洞见面。真是山不转水转,人算不如天算。”
丁 苟:“道讲自然,佛讲缘,此地相遇是修来的。”
陈得索:(缓过神,蔑视道)“谁与他有缘?俺与他水火不容。他革命彻底,建设猛烈,俺老少都是他的专政对象。文化大革命,他逃之夭夭,在此装神弄鬼。他孽障生长,有辱佛祖!”
宋 名:(瞠目哑言)“……”
丁 苟:“孩子,人在尘世,身不由己。如今时势不明朗,他入佛避灾,是明哲保身之善哉。”
宋 名:(把长发甩到脑后)“得索的话如醍醐灌顶。我父亲把我送下山,是让拯救民族危难和百姓,结果我在此苟且偷安。我愧对祖宗,更对不起党对我的培养!”
陈得索:“你和尚出身,哪能知道百姓酸甜苦辣?”
宋 名:“我不是和尚,是共产党先驱的后代。”他诉说其复杂的家史——
场:10——25
时:同上
景:同上
人:现实人物:宋名、丁苟、陈得索
回忆人物:仇清(男,38岁,嵖岈山晚清起义首领)、孟娇(女,35岁,仇清的压寨夫人)、田妞(女,23——38岁。孟娇娘家女仆,仇思的养母)、宋思(男,少年,1——16岁。仇清之子,后改姓宋)
宋 名:(伴剪影)“清朝晚期,朝野腐败,对外割地赔款,对内盘剥百姓。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有一支起义军,活动在豫西山区,首领叫仇清,在嵖岈山安营扎寨。其压寨夫人叫孟娇。孟娇是当地大户之女,文武双全,胜似须眉,凭她对该山地形熟悉的优势,造碉筑堡,藏宝纳金倚险恃强,和清政府作对。此间,夫妇生一男孩叫仇思,寄养在孟娇娘家。当清政府把周围几个起义军据点拔掉后,重点围剿仇清夫妇所率义军。清军射箭放炮,断路绝粮。最后义军碉崩堡塌,箭尽粮绝,全部战死。孟家大户也满门抄斩,其家女仆田妞携仇思逃走嫁人,仇思成为养子姓宋。宋思长到16岁,在一个清明节上午,养母把告诉他——”
转入过去画面——
场:10——26
时:日
景:宋思的养母田妞家院内
人:田妞(女,38岁)、宋思(男,16岁)
△清明节,宋思在院内劈柴,满头是汗。田妞把毛巾递给他——
田 妞:“孩子,今天是清明节,是数典祭祖的季节。你去嵖岈山祭拜你父母去吧。”
宋 思:(不解)“你胡说什么?”
田 妞:“我们给你养活大了,也该让你知道了。15年前,你父母曾在嵖岈山当寨主被清朝剿灭,但没有找到他们的尸骨。据说有一个密洞,非常隐秘,不知现在暴露没有。你以砍柴为名,到嵖岈山去祭奠暗查,说不定还能找到你父母的遗尸呢。那里是你的根,可以在那里修德立业,想我们了,再回来。”
画外音:宋思16岁时,带着思念,带着崇敬,带着悲伤,带着好奇,只身来到嵖岈山。他暗访外祖父家人。外祖父母家已是地在人无,房存主易。”
△宋思登山寻踪,废寨依存,乱石滚滚,残炮卧地,铁器生垢。白天,山水轰响,头骨生烟;晚上,苍鹰哀鸣,林间流火……
画外音:(剪影)“宋思在残寨中心,搬石伐木,盖一草庵,出家脱俗,祭祖悼灵。他有时下山化缘,有时在山里寻洞探迷。多见奇峰怪石,却不见密洞。”
场:10——27
时:夏日黄昏
景:嵖岈山草庵乱石堆旁/庙下密洞右洞
人:宋思
△夏天黄昏,日坠西山,红霞飞度。
△宋思在草庵乱石堆旁大槐树下乘凉。突然,从乱石堆里蹦出一群青蛙。宋思好奇,翻开乱石碓,还有螃蟹等。他搬动石头,发现石头下几块大石头压着一个洞,他把石头搬去,下面是通往山下的洞。
△宋思顺洞下去,洞里人尸骨遍布,有的肌肉尚存,好象刚死不久……
画外音:“后来,宋思在此一带小有名气,加之山民对此处的崇敬,动用人力、物力支持宋思修庙。宋思在没修此庙前,先整理好乱石,把洞口加以隐蔽,亲自主持修建了此庙,他就成了嵖岈山庙的第一任‘主持’。”
场:10——28
时:日
景:潭涡洞内
人:宋名、丁苟、陈得索
宋 名:(画外音)“一晃20年过去,中国已经改朝换代,成了北洋政府统治的时代。1919年,33岁的宋思已经成为气质非凡,德耀豫西的高僧,加之嵖岈山石怪、庙奇、水清、林密、物丰,从而感召了香客蜂拥,游人接踵——”(转入实况)
场:10——29
时:日
景:嵖岈山庙内
人:宋思(男,33岁,佛名法显)、香兰(女,28岁)
△午后。少妇香兰,发髻高盘,眼含秋水,面白而抑郁。她缓缓走到佛前跪拜。宋思鼻直口方,面红头光,他左手抚胸,右手立掌施礼。香兰抬眼看宋思,面露羞云……
画外音:“时间一长,彼此相识,但无语。”
场:10——30
时:夜
景:嵖岈山庙内
人:宋思、香兰、李仁奇(男,30岁孔庙小学校长)、宋名(男,婴儿)
(字幕:1919年秋)
△秋风瑟瑟,夜色黑沉。香兰抱婴儿往嵖岈山上跑,怀中的婴儿呜哇呜哇的哭,一群人举火把,嚷着后面追……
△香兰跑进宋思庙里,跪在宋思跟前哭求——
香 兰:“大慈大悲的师父,救救俺母子吧?”
宋 思:“哦?女施主,你是怎么了?”
香 兰:“我丈夫叫李仁奇,是孔庙小学校长,因组织声援支持今年5月4日的爆发的北京青年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豫西县官府抓走枪毙,还要抓俺母子坐牢。如果落入官军之手,俺的儿子性命难保!”
宋 思:“贫僧哪敢与官府作对藏匿你们?”
香 兰:“你不救俺,俺见佛祖去——”
△香兰说着抱儿子一头撞到佛祖怀里,砰地一声,香兰脑血四溅……
△香兰怀中的儿子滚落在地,哇哇大哭,香兰瞪着宋思……。
△宋思望望山下晃动的灯火,咬咬牙,走近石莲花盆,打开密洞口,抱着婴儿,跳进去了……
场:10——31
时:夜
景:嵖岈山庙内
人:宋思、丁毛(男,39岁,北洋政府豫西县武装队长)、蔡永令(男,18岁,武装队员)、豫西县武装士兵(男,20人)
△宋思重新移石盖洞,让顶梁立柱压盖。当他准备完毕后,山下追兵已爬到山上。
△豫西县武装队长丁毛举火把冲进庙内,见蜡烛流泪,香兰横卧佛祖面前,却不见婴儿。他气急败坏——
丁 毛:“和尚,这女人抱的孩子呢?”
宋 思:“这女人进来没有抱孩子。他让我搭救,贫僧无能为力,她只有求佛了。”
蔡永令:(绕香兰转一圈,又看看宋思)“这和尚没有撒谎。如果她抱孩子不会跑这么快。”
丁毛:(将信将疑,手一挥) “走!”
△胡乱在庙内扫射,尔后向后山追去……
场:10——32
时:月夜
景:庙下密洞右洞内
人:丁苟、陈得索、宋名
宋名叙忆结束,镜头拉回洞内——
宋 名:(伴剪影)“这个被宋思师父救下的婴儿就是我。师父把我秘藏到此洞,抚养我,训导我,随其宋姓叫名。佛讲四大皆空,有姓也无姓,有名也无名,所以我叫宋名。我十五岁,才公开露面;师父公开场合说我是他徒弟。1936年,豫西出了一个传奇人物叫蔡永令,说他能文能武,腰里别了两把快抢,专替百姓除害。我很崇拜蔡永令,但师父和我都没有见过他。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天夜里……”
宋名脑际回忆——
场:10——33
时:夏夜(月)
景:嵖岈山庙内/外
人:宋思、宋名、蔡永令(男,1919——1937年,18——36岁,豫西地下共产党领导者)
(字幕:1937年11月)
△月色朦胧,山涧水势轰响,猫头鹰松间鸣叫。
△宋思和宋名在庙内清理香灰,一个黑影闪进庙内,双手持枪,对准宋思和宋名。
宋 思:(闭目沉稳)“英雄夜来袭,是要命还是求佛?”
蔡永令:“要人下山!”
宋 思:(心惊)(画外音)“他知道我们师徒二人的身份了?”他平静道,“人各有志,贫僧愿意守着宁静,耐着寂寞,不愿卷入滚滚的红尘。”
蔡永令:“你这是逃避现实,苟且偷安。”
宋 思:“佛说,人生皆苦,苦之原因乃是欲。你今天要人,既苦你,也害我心,何苦呢?”
蔡永令:“佛心智是普度众生,当下国家危难,民处水火,你们却躲在小庙,有辱佛祖,愧对父老。”
△宋名诧异,看师父……
宋 思:(沉默一阵,睁眼看蔡永令)“看来英雄非匹夫之勇,你进山要人要谁?”
蔡永令:(指着宋名)“就是他!”
宋 思:“为什么?”
蔡永令:“他是李仁奇之子,是革命的后代,组织一直在寻找他。”
宋 思:“你怎么就知道他是李仁奇之子呢?”
蔡永令:“15前他夫人香兰抱着他跑到此庙,从此失踪,当时我在丁毛手下,在追兵之中。现在这孩子的年龄和相貌,我断定是李大哥之子!”
宋 思:“你让他下山干什么?”
蔡永令:“加入共产党的队伍,抗日救国。”
宋 思:“半夜三更,你不明不白的带走,你觉得合适吗?让你们的长官来见!”
蔡永令:“好,明天我们来见!”
场:10——34
时:夏晨
景:嵖岈山山路上
人:宋思、宋名、蔡永令、栗岱山(男, 1937——1976年,35——74岁,新四军抗日游击队队长,老红军)
△清晨,红彤彤太阳的从地平线升起,嵖岈山脚下,薄雾袅袅。
△嵖岈山路上行人稀少。蔡永令和栗岱山扮作采药山民,戴着草帽,背着药篓,匆匆上山。栗政委前走,显得步态矫健,沉稳干练;高大威武的蔡永令在后,机警地四处扫视……
场:10——35
时:夏晨
景:嵖岈山庙外柏树下
人:宋思、宋名、蔡永令、栗岱山
△宋思和宋名迎栗岱山和蔡永令在庙前古柏下。柏树下有石条桌,桌两侧各有石凳子。宋名端上黑碗泡的黑茶。
△四人落坐。宋思心事重重。
蔡永令:“按你所求,这是我们伏牛山区抗日游击队队长栗岱山同志。”
栗岱山: “我老家是豫西方城人。不知你是否舍得爱徒下山抗日杀敌?”
宋 思:“国难当头,贫僧岂有不放之理?只是当今鱼龙混杂,怕有人借抗日之名,行祸害百姓之事。常言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
△栗岱山点头,从药篓拿出土灰色红五星帽及土灰色上衣,双手托到宋思面前——
栗岱山:“您相信这帽子和衣服吗?”
△宋思端详,宋名好奇。
栗岱山:(续道)“这上衣不是国军的,也不是现在的新四军服装而是我长征的红军旧装。”
△栗岱山看宋思将信将疑,又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封皮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
宋 思:(惊喜)“你们有毛泽东的文章?”
栗岱山:“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共产党建立红山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反围剿;万里长征到陕北,促使国共合作打日寇。”
△宋思、宋名沉默。
栗岱山:“如果这位小师父是李仁奇的后代,不当兵,我们也不勉强。只是共产党有责任要关心他的的成长,” 他欲把红军上衣和毛泽东的文章递给宋名。
△宋名迟疑,看看师父宋思,没有接。
蔡永令:(不耐烦)“二位师父不信。栗政委咱走吧。”
△栗岱山收起书红军服,随蔡永令起身。
宋 思: “且慢!”他招呼宋名,“把书和衣服收着。”
栗岱山:(递给宋名)“你想参加新四军抗日游击队,可拿着作为到西山报到的凭证。”
宋 思:“请二位放心,明天一早我让他启程!”
栗岱山:(指示蔡永令)“明天你到后山给他带路。”
蔡永令:“是!”
第十一集
场:11——1
时:月夜
景:庙下密洞右洞内
人:丁苟、陈得索、宋名
宋名脑际回忆画面消失——
宋 名:“1966年10月,我为了躲避你们学生的批斗,我逃回了离别近30年的嵖岈山。我也是无奈呀。”
丁 苟:(附和)“宋书记是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