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授权发表
字数:12422
成片时长:约40分钟
阅读:8866
发表:2015/10/24
20集 主旋律 电视剧剧本
《分数不是命根》第1集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15-J-06685】
简要梗概: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该如此吗?
分数低不等于智商低,比如马云,不能排斥和抛弃,歧视分数低的少年儿童。他们中间或许有未来的栋梁之才。
详细梗概:(1429字)
某城市有一个一○○中学,被人称为圣贤[剩闲]学校,因为,这个学校的高中是最后一批录取,也就是第六批录取,要在全国示范性高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市级示范性高中,区级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录取后才能录取.到了他们录取,学生都是200左右分数的人了,这些孩子们,被称为圣贤[剩闲]之人,也就是剩下的和闲着的.
虽然是都是200左右分的学生,但是,这些孩子并不是天生愚钝,而大都是在中小学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心里问题,家庭问题,学习问题而未能及时得到解决,才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畏难心里的,但是,他们的父母们,依然对他们报以希望,因为,每个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作废了一个孩子,对于这个家庭,就等于是百分之300甚至是600的毁灭.他们的命运连着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所以,这些剩闲学生的父母们给这些孩子想出各种办法来弥补他们的缺憾,有到直辖市买户口的,到边疆买户口的,也有让孩子变成艺术生的,还有的就是花钱走门路进示范性高中.当然,这些孩子中,也有进监狱,走上犯罪道路的.
今年,全省的高考学生已经是60万人,明年至少再增加十几万的复课生,就是70万,到这批剩闲学校的学生高考时,就是100万人了.北大清华只是在这个省录取几十人,但是,在高中老师,校长,和学生家长当中,清华北大这两个词汇用的是最高的,几乎每个老师都在激励着自己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宁可熬的精疲力竭,白发苍苍,因为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是成功的,也可以得到各种奖励和荣誉.有的学校甚至提出口号:为清华北大而战.
几乎所有的教育都是针对那些可能考上清华北大的精英们的,为了他们,教育局,学校,老师,校长,不惜抛弃绝大多数孩子.
在这时,那些考试成绩排在几十万名学生最后面的剩闲孩子们怎么办?他们的家长在焦虑,他们自己也在焦虑.日子就这样在痛苦和焦虑中度过.难道,他们的父母花费巨款在直辖市和边疆买来户口,或者,他们成了艺术生,他们的命运真的就可以改变了吗?事实真的像他们和他们的父母想像的那样吗?
杨言,一个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刚刚23岁,遵从新任100中学校长的父亲的吩咐,来到这个剩闲学校,帮助父亲在父亲退休前摘掉这个剩闲学校的帽子.父亲把剩闲学校剩闲班的学生交给了儿子,希望儿子给他贡献出几个大学本科生来.但是,他面对的是学生们的逃亡,是空空如也的教室.在寻找那些不辞而别的学生时,他也在思考着,到底,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大多数人还是面向少数精英的,难道,大多数孩子真的都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吗-------
蒙娜丽,一个喜欢英国文学的女孩子,师范大学毕业后,已经连续好去伦敦帝国大学读硕士,可是,因为母亲突然脑血栓留在了母亲身边,为了贴补家用,报名参加了100中学的招聘考试,被录取为英文教师,和杨言搭档,成为末流学校末流班的老师。
可是,这两个有着火一样热情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在被称为人才沙漠的剩闲班开始默默耕耘。他们到每个学生家庭寻找那些惧怕高考而逃亡的学生,寻找那些因为犯错误被少年犯管教所看守起来的学生,到街头寻找依靠乞讨谋生的学生,同时,开始调查和了解为什么这些并不笨拙的孩子被时代抛弃,被教育的主流抛弃。
他们用爱,为每个学生的心灵点燃烛光,照亮了那些心如死灰的孩子们的心,那些只比他们小几岁的少年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哥哥姐姐,和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
他们顺应少年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被学生们所接受了,他们从细节处着手的努力过程,被作者也细致的刻画出来,足以震撼社会和那些观众的心灵。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该如此吗?
分数低不等于智商低,比如马云,不能排斥和抛弃,歧视分数低的少年儿童。他们中间或许有未来的栋梁之才。
详细梗概:(1429字)
某城市有一个一○○中学,被人称为圣贤[剩闲]学校,因为,这个学校的高中是最后一批录取,也就是第六批录取,要在全国示范性高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市级示范性高中,区级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录取后才能录取.到了他们录取,学生都是200左右分数的人了,这些孩子们,被称为圣贤[剩闲]之人,也就是剩下的和闲着的.
虽然是都是200左右分的学生,但是,这些孩子并不是天生愚钝,而大都是在中小学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心里问题,家庭问题,学习问题而未能及时得到解决,才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畏难心里的,但是,他们的父母们,依然对他们报以希望,因为,每个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作废了一个孩子,对于这个家庭,就等于是百分之300甚至是600的毁灭.他们的命运连着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所以,这些剩闲学生的父母们给这些孩子想出各种办法来弥补他们的缺憾,有到直辖市买户口的,到边疆买户口的,也有让孩子变成艺术生的,还有的就是花钱走门路进示范性高中.当然,这些孩子中,也有进监狱,走上犯罪道路的.
今年,全省的高考学生已经是60万人,明年至少再增加十几万的复课生,就是70万,到这批剩闲学校的学生高考时,就是100万人了.北大清华只是在这个省录取几十人,但是,在高中老师,校长,和学生家长当中,清华北大这两个词汇用的是最高的,几乎每个老师都在激励着自己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宁可熬的精疲力竭,白发苍苍,因为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是成功的,也可以得到各种奖励和荣誉.有的学校甚至提出口号:为清华北大而战.
几乎所有的教育都是针对那些可能考上清华北大的精英们的,为了他们,教育局,学校,老师,校长,不惜抛弃绝大多数孩子.
在这时,那些考试成绩排在几十万名学生最后面的剩闲孩子们怎么办?他们的家长在焦虑,他们自己也在焦虑.日子就这样在痛苦和焦虑中度过.难道,他们的父母花费巨款在直辖市和边疆买来户口,或者,他们成了艺术生,他们的命运真的就可以改变了吗?事实真的像他们和他们的父母想像的那样吗?
杨言,一个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刚刚23岁,遵从新任100中学校长的父亲的吩咐,来到这个剩闲学校,帮助父亲在父亲退休前摘掉这个剩闲学校的帽子.父亲把剩闲学校剩闲班的学生交给了儿子,希望儿子给他贡献出几个大学本科生来.但是,他面对的是学生们的逃亡,是空空如也的教室.在寻找那些不辞而别的学生时,他也在思考着,到底,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大多数人还是面向少数精英的,难道,大多数孩子真的都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吗-------
蒙娜丽,一个喜欢英国文学的女孩子,师范大学毕业后,已经连续好去伦敦帝国大学读硕士,可是,因为母亲突然脑血栓留在了母亲身边,为了贴补家用,报名参加了100中学的招聘考试,被录取为英文教师,和杨言搭档,成为末流学校末流班的老师。
可是,这两个有着火一样热情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在被称为人才沙漠的剩闲班开始默默耕耘。他们到每个学生家庭寻找那些惧怕高考而逃亡的学生,寻找那些因为犯错误被少年犯管教所看守起来的学生,到街头寻找依靠乞讨谋生的学生,同时,开始调查和了解为什么这些并不笨拙的孩子被时代抛弃,被教育的主流抛弃。
他们用爱,为每个学生的心灵点燃烛光,照亮了那些心如死灰的孩子们的心,那些只比他们小几岁的少年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哥哥姐姐,和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
他们顺应少年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被学生们所接受了,他们从细节处着手的努力过程,被作者也细致的刻画出来,足以震撼社会和那些观众的心灵。
阅读剧本正文
到头了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