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7082
阅读:6165
发表:2019/11/6
其他作品
沧桑之旅 -泥河湾古人类遗址联想(2)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生命的难产记录
——关爱我们的地球母亲
人是天之轿子,是地球上的万物之主。人类本身之复杂、起源过程之奇妙与深奥,超出了人类自己的想象。我们还是谢绝一切唯心的和幼稚的幻想,耐心地遵循进化论的学说,从生命起源说起吧。
关于宇宙形成的时间,直到目前,人们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根据已经观测到的现象和推测,对于宇宙的大尺度时空结构、运动形态和物质演化,天文学界进行了种种描述,称为宇宙模型。在已有的各种宇宙模型中,大爆炸宇宙模型最有影响,能够解释的观测事实最多,因而被科学界普遍接受。大爆炸宇宙学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不断地演化。这一从冷到热、从密到稀的演化过程,就如同一次规模很大的爆发,因此命名为大爆炸宇宙模型。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简略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物质密度相当大,温度达到100亿度以上,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随着整个体系的不断膨胀,温度很快下降,一些基本离子开始发生衰变,并相互结合,形成一系列我们现在见到的化学元素。 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产生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与质子、电子及光子组成宇宙间的主要物质形态。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呈现在宇宙间的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冷却,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如地球所在的银河系、太阳系等等,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科学家估计,整个过程大约经过了150亿年。
人类所在的地球从里到外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它最初可能也和太阳系的其他成员一样,是由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星团聚集而成。用目前最有效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测算,少量不稳定的初始地核约形成于46亿年之前。科学家们推断,在此后的约16亿年的漫长时间里,也就是距今三十亿年之前,初始地球经过天外陨石的反复撞击和火山爆发等内部运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小块地核、地壳,并产生了水圈和大气圈。如今世界上发现的许多重要铁矿、金矿和铀矿,就是这个时期古老火山爆发的产物。
上个世纪,人们从距今约35亿年的沉积物和陨石中,发现了称为原始藻类的有机分子的遗迹,可能就是发育成生命体的早期有机物。据此,美国科学家艾尔索•斯戴伦伯格•巴格霍恩提出,生命在地球上存在了至少35亿年。目前,这一生命起源的最早追溯,已被科学界普遍接受。
生命的第一次进化革命发生在距今14亿年前。原始藻类经过20亿年令人窒息的缓慢演化,产生一种较为复杂的单细胞有机体,它的细胞核由一种膜状物所包裹,属于真核细胞。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各种高级生命体,就是由这种真核细胞构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细胞开始相互结合起来,成功地进化为更为复杂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多细胞有机体。这个过程又足足进行了6亿年时间。自此以后,所有肉眼看得见的生命体,都是多细胞有机体的组合。
生命是环境的产物,适当的环境孕育了生命;环境的变化和改进推动了生命进化的脚步。人类和一切生命体应该感谢我们驻足的地球,它在冥冥中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轨道。也就是在真核细胞诞生的14亿年前,地球经过一系列的地质运动,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大陆。这个古老地台稳定的过程,在地质学上称作克拉通化。作为一个稳定的天体,地球沿着这条固有的轨道运行,无偿地从太阳那里获取能量,产生适合生命发育和生长的温度,并不断地补充能量,用以养育依附于自己的无穷无尽的子孙。
地球上的水圈是生命的摇篮。自35亿年前最原始的有机物诞生后,直到距今4•5亿年前,也就是说,在漫漫30多亿年的时间里,生命都居住在水里。
如果说人类早就熟悉了水与自己的关系,那么,对于同样重要的大气圈,却是很晚才了解的。大气圈是地球的卫士、生命的温床。地球周围的大气,99.9%集中在距地球表面48公里以下,但无确切的上限。有报道说,稀薄的空气可向上延伸到6400公里高处。没有水和悬浮物的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氧、氩,还有一些如氖、氦、氢等微量气体。此外,大气中还含有二氧化碳、水和臭氧,含量虽少影响却很大。正是这么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圈,给地球生命的诞生和演进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们还应当了解的是,人类和一切生命体须臾不能脱离的大气圈,也是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化才适合生命发育需要。地质学上把大气圈的演化从46亿年前到现在,依次粗略地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无氧气圈时期、少氧气圈时期、含氧气圈时期和富氧气圈时期。初始生命之所以进化缓慢,和大气圈里没有氧气或氧气很少有关系;进入含氧气圈时期后,生命进化产生飞跃,于是,真核细胞应运而生了。
地球上真核细胞的诞生,还和大气层的另一种成分的加入有密切关系,它就是人们熟悉的臭氧层。臭氧层是由阳光紫外线的光化作用形成的,其浓度的最大部分分布在20公里到25公里的高度。太阳辐射的绝大部分紫外线,都在臭氧层被拦截吸收,只有少量漏网之鱼到达地球表面。因此,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物的“保护伞”。1921年,法国人法布利发现了大气层里臭氧层的存在,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到了1985年,一支英国南极考察队关于臭氧层异常的发现,却引起了世界的恐慌。他们说,大气臭氧层在南极上空出现了空洞!从此,大气中臭氧层空洞,就像一把寒光闪闪的达摩克利斯剑,倒悬在惴惴不安的地球人头顶上。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探测了无数颗星球,都没有发现生命的存在。至少就目前所知道的情况看,地球是得天独厚的。地球生物,包括人类,是当之无愧的幸运儿。
人类应该善待地球母亲。但人类并没有这样做。在自古至今的所有地球生物群落中,给地球造成威胁的,只有这个叫做人类的不肖子孙。这里不包括我们的祖先。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也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
陆地上的变化,诸如资源枯竭、淡水短缺、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以及物种灭绝等种种现象,已经使人们尝到了环境恶化的苦果;来自大气层,包括臭氧层的紧急报告,更令人时刻担心大自然的报复即将来临。
许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广阔的海洋足供人类随意糟践而不至恶化,并把未来的需要寄托在地球的蓝色地带上。但最近(2006年7月30日)《洛衫矶时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原始毒潮》的文章,报告了一个坏消息。文章说,“如同杂草一样的野藻,每年春天毛茸茸地一层层长出来,然后飞快遍布海床。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长满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地方。”海洋生物学家认定,这种海藻是曾在27亿年前活跃于地球的藻青菌,毒性极强,已在全球数十个地方出现,是海洋患上剧毒瘟疫的众多症状之一。在某些海洋水域,鱼类、珊瑚、和海洋哺乳动物频于灭绝,而海藻、细菌和水母却肆无忌惮地大行其道。科学家认为,这是物种进化现象的倒退,海洋正在变回数十亿年前的样子。这是人类向海洋过度排放和过度捕捞日积月累造成的恶果。
海洋哺育了生命,海洋也会扼杀生命。人类似乎已经觉察到,从陆地到海洋,地球最终将无力养活自己;于是开始努力在茫茫宇宙中寻找新居,但发现这是一个遥遥无期的计划。人类也开始设法改善地球的环境,但无尽的贪欲和同类间无休止的攀比和争夺,掩盖了自身的智慧之光。远远望去,地球人竟像一群贪婪的孩子,围着母亲争抢一切有用的东西。他们的腰包暂时的鼓起来了,而地球母亲却越来越贫穷,难以为继。
——关爱我们的地球母亲
人是天之轿子,是地球上的万物之主。人类本身之复杂、起源过程之奇妙与深奥,超出了人类自己的想象。我们还是谢绝一切唯心的和幼稚的幻想,耐心地遵循进化论的学说,从生命起源说起吧。
关于宇宙形成的时间,直到目前,人们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根据已经观测到的现象和推测,对于宇宙的大尺度时空结构、运动形态和物质演化,天文学界进行了种种描述,称为宇宙模型。在已有的各种宇宙模型中,大爆炸宇宙模型最有影响,能够解释的观测事实最多,因而被科学界普遍接受。大爆炸宇宙学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不断地演化。这一从冷到热、从密到稀的演化过程,就如同一次规模很大的爆发,因此命名为大爆炸宇宙模型。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简略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物质密度相当大,温度达到100亿度以上,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随着整个体系的不断膨胀,温度很快下降,一些基本离子开始发生衰变,并相互结合,形成一系列我们现在见到的化学元素。 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产生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与质子、电子及光子组成宇宙间的主要物质形态。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呈现在宇宙间的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冷却,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如地球所在的银河系、太阳系等等,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科学家估计,整个过程大约经过了150亿年。
人类所在的地球从里到外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它最初可能也和太阳系的其他成员一样,是由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星团聚集而成。用目前最有效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测算,少量不稳定的初始地核约形成于46亿年之前。科学家们推断,在此后的约16亿年的漫长时间里,也就是距今三十亿年之前,初始地球经过天外陨石的反复撞击和火山爆发等内部运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小块地核、地壳,并产生了水圈和大气圈。如今世界上发现的许多重要铁矿、金矿和铀矿,就是这个时期古老火山爆发的产物。
上个世纪,人们从距今约35亿年的沉积物和陨石中,发现了称为原始藻类的有机分子的遗迹,可能就是发育成生命体的早期有机物。据此,美国科学家艾尔索•斯戴伦伯格•巴格霍恩提出,生命在地球上存在了至少35亿年。目前,这一生命起源的最早追溯,已被科学界普遍接受。
生命的第一次进化革命发生在距今14亿年前。原始藻类经过20亿年令人窒息的缓慢演化,产生一种较为复杂的单细胞有机体,它的细胞核由一种膜状物所包裹,属于真核细胞。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各种高级生命体,就是由这种真核细胞构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细胞开始相互结合起来,成功地进化为更为复杂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多细胞有机体。这个过程又足足进行了6亿年时间。自此以后,所有肉眼看得见的生命体,都是多细胞有机体的组合。
生命是环境的产物,适当的环境孕育了生命;环境的变化和改进推动了生命进化的脚步。人类和一切生命体应该感谢我们驻足的地球,它在冥冥中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轨道。也就是在真核细胞诞生的14亿年前,地球经过一系列的地质运动,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大陆。这个古老地台稳定的过程,在地质学上称作克拉通化。作为一个稳定的天体,地球沿着这条固有的轨道运行,无偿地从太阳那里获取能量,产生适合生命发育和生长的温度,并不断地补充能量,用以养育依附于自己的无穷无尽的子孙。
地球上的水圈是生命的摇篮。自35亿年前最原始的有机物诞生后,直到距今4•5亿年前,也就是说,在漫漫30多亿年的时间里,生命都居住在水里。
如果说人类早就熟悉了水与自己的关系,那么,对于同样重要的大气圈,却是很晚才了解的。大气圈是地球的卫士、生命的温床。地球周围的大气,99.9%集中在距地球表面48公里以下,但无确切的上限。有报道说,稀薄的空气可向上延伸到6400公里高处。没有水和悬浮物的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氧、氩,还有一些如氖、氦、氢等微量气体。此外,大气中还含有二氧化碳、水和臭氧,含量虽少影响却很大。正是这么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圈,给地球生命的诞生和演进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们还应当了解的是,人类和一切生命体须臾不能脱离的大气圈,也是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化才适合生命发育需要。地质学上把大气圈的演化从46亿年前到现在,依次粗略地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无氧气圈时期、少氧气圈时期、含氧气圈时期和富氧气圈时期。初始生命之所以进化缓慢,和大气圈里没有氧气或氧气很少有关系;进入含氧气圈时期后,生命进化产生飞跃,于是,真核细胞应运而生了。
地球上真核细胞的诞生,还和大气层的另一种成分的加入有密切关系,它就是人们熟悉的臭氧层。臭氧层是由阳光紫外线的光化作用形成的,其浓度的最大部分分布在20公里到25公里的高度。太阳辐射的绝大部分紫外线,都在臭氧层被拦截吸收,只有少量漏网之鱼到达地球表面。因此,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物的“保护伞”。1921年,法国人法布利发现了大气层里臭氧层的存在,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到了1985年,一支英国南极考察队关于臭氧层异常的发现,却引起了世界的恐慌。他们说,大气臭氧层在南极上空出现了空洞!从此,大气中臭氧层空洞,就像一把寒光闪闪的达摩克利斯剑,倒悬在惴惴不安的地球人头顶上。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探测了无数颗星球,都没有发现生命的存在。至少就目前所知道的情况看,地球是得天独厚的。地球生物,包括人类,是当之无愧的幸运儿。
人类应该善待地球母亲。但人类并没有这样做。在自古至今的所有地球生物群落中,给地球造成威胁的,只有这个叫做人类的不肖子孙。这里不包括我们的祖先。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也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
陆地上的变化,诸如资源枯竭、淡水短缺、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以及物种灭绝等种种现象,已经使人们尝到了环境恶化的苦果;来自大气层,包括臭氧层的紧急报告,更令人时刻担心大自然的报复即将来临。
许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广阔的海洋足供人类随意糟践而不至恶化,并把未来的需要寄托在地球的蓝色地带上。但最近(2006年7月30日)《洛衫矶时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原始毒潮》的文章,报告了一个坏消息。文章说,“如同杂草一样的野藻,每年春天毛茸茸地一层层长出来,然后飞快遍布海床。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长满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地方。”海洋生物学家认定,这种海藻是曾在27亿年前活跃于地球的藻青菌,毒性极强,已在全球数十个地方出现,是海洋患上剧毒瘟疫的众多症状之一。在某些海洋水域,鱼类、珊瑚、和海洋哺乳动物频于灭绝,而海藻、细菌和水母却肆无忌惮地大行其道。科学家认为,这是物种进化现象的倒退,海洋正在变回数十亿年前的样子。这是人类向海洋过度排放和过度捕捞日积月累造成的恶果。
海洋哺育了生命,海洋也会扼杀生命。人类似乎已经觉察到,从陆地到海洋,地球最终将无力养活自己;于是开始努力在茫茫宇宙中寻找新居,但发现这是一个遥遥无期的计划。人类也开始设法改善地球的环境,但无尽的贪欲和同类间无休止的攀比和争夺,掩盖了自身的智慧之光。远远望去,地球人竟像一群贪婪的孩子,围着母亲争抢一切有用的东西。他们的腰包暂时的鼓起来了,而地球母亲却越来越贫穷,难以为继。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