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授权发表
字数:27458
成片时长:约91分钟
阅读:5151
发表:2021/12/15 修改:2022/2/21
主旋律,爱情,军事
电影剧本
汾河湾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1.一所农村小学 日 外
(俯拍)一片绿色的麦田中点缀着几个村庄。
远景逐渐拉近。
一排初露新叶鹅黄色的杨树,围绕着一个四方形的院子。
院子里有两排房子,前排是办公室,办公室前面是一个小操场,操场边上摆着几个乒乓球台。后排是教室,教室前的空地正中间立着一个国旗台。微风拂过,国旗在随风飘扬。教室里传来一阵阵背诵古诗、背诵英语的读书声。
办公室前的操场上,一班学生正在追逐嬉闹,一个中年男老师吹响哨子,学生都跑过来集合。
2.教室内 日 内
一个教室内,黑板上写着:卧薪尝胆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教师(陈振亚):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
陈振亚: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俘抓到吴国。越王勾践在被俘期间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夫差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这就是卧薪,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这是为尝胆。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曾经的屈辱和教训。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勾践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打败了吴国,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
一男学生举起手:老师,越王勾践失败被俘没有自杀,为什么吴王夫差自杀呢?他为什么不能卧薪尝胆呢?
陈振亚看了那个学生一眼,动了动嘴,没有说话,又拿起书:下面,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
教室里响起了读书声。
3.国道 日 外
2018年4月4日
【远景】清明节前一天的下午,一条平原地区繁忙的省道,省道两旁一排排合抱粗的杨树已经抽出了嫩黄的枝叶,两旁是接连不断的麦田和稀疏的村落。
【近景】一辆白色汽车穿行在国道上,国道上流动着稠密的车流、人流。人们带着纸和其他祭奠的物品去田里坟前祭奠亡人。省道旁绿色麦田里升起了一缕缕白烟。
4.车内 日 内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陈振亚)开着车,一手扶着方向盘不停地按着喇叭。一手伸向收音机旋钮。戏曲频道正播放着京剧《汾河湾》的一段。汽车喇叭里传出了耿其昌的声音:
跨海征东把贼平
幸喜那狼烟俱扫尽
保定圣驾转回京
前三日修下辞王的本
特地回来探望柳迎春
我的妻你若是不肯信
来来来 算一算
连来带去十八春
······
听到熟悉的旋律,陈振亚在车里也无意识地跟着摇头晃脑起来。
手机响了一下,陈振亚拿起手机,一个名字为“静心”的发来一条消息:我们私奔吧。
(陈振亚想象中的画面):一座边远的小城镇街道上,陈振亚在骑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拉满着煤球。他一手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用力地蹬着车。
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里面一片狼藉,“静心”(韩静静,陈振亚前女友)满脸憔悴,在案板上切着包菜。
陈振亚的女儿和儿子从街道另一边跑过来,喊着:爸爸,爸爸。
陈振亚拿起手机。
在手机上打出几个字:抽什么风了?
又删去,把手机扔在副驾驶座上。(特写面部表情)沉思,回忆。
5.校园内 日 外
一所中师学校的花园里,七八个十六七岁的学生拿着扫帚、铲斗从花坛的小路上经过,嬉闹着。
陈振亚一手掂着铲斗,一手拍着前边一个男生的肩膀:老郭,帮我把铲斗拿上去,我帮你打饭。
老郭头也不回:不拿,一块上去。
陈振亚:我憋不住了,快点。
老郭头也不回,轻蔑地甩出:哼!
陈振亚前的一女生(韩静静)回头:我帮你带上去吧。
陈振亚停下,面无表情地盯着韩静静。手里的铲斗也忘了递出去。韩静静也楞了一会,奇怪地看着陈振亚,伸手从他手里拿过了铲斗。
陈振亚失魂似的跟在几个人后面走过转角。
老郭回过头鄙夷地看了陈振亚一眼:还跟着干嘛?尿裤子里了?
陈振亚回过神来,站在原地。等几个人上了楼梯,消失在转角,陈振亚攥紧着拳头,脸上露出欣喜若狂的表情。
6.快餐店内 日 内
2006年12月
十二年前,冬天。一个小县城。天气阴霾,一片灰蒙蒙的街道。街道边的一家小快餐店内,隔着一大块落地玻璃望向店内,一男(陈振亚)一女(韩静静),二十岁左右,在桌子相对而坐。
陈振亚双手合拳,放在胸前,眼睛盯着女孩。
女孩低着头,摆弄着桌上的餐巾纸:“我订婚了。”
陈振亚站起来,走出来。
7.街道上 日 外
女跟在后面。下起了大雨,立刻又变成了大雪。两个人衣服、头发上落了一层雪。陈振亚转过头:“回去吧。”脸上全是雨水和泪水。接着又走去,走向雪中的汽车站。
8.车内 日 内
一个红绿灯下,前车刹车亮了,陈振亚的车子和前车越来越近,车内陈振亚正出神之际,猛地惊醒了过来,他急忙刹车。
绿灯后,又接着往前走,翻过一座拱桥,来到一个三间四柱的牌坊下。牌坊上写着“江淮屏障”。
穿过牌坊,大路两旁有两座巍峨仿古建筑,一座是挂着“功昭日月”牌匾的张巡祠,一座大门上挂着“应天书院”的牌匾。
继续向前,是一片红砖青瓦的建筑群,从车里向外看,一闪而过“烈士陵园”的牌子。陈振亚透过大门往里看去,一群穿着校服、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正在纪念烈士碑前敬礼、献花。
9.车内 日 内
电话响起,陈振亚拿过来看了一下,屏幕上显示“校长”,他接通电话,打开免提,放在驾驶台上。
校长:振亚,均衡发展又布置一项任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要继续完善,补齐三年来受资助学生的每一次资料,文件、回执、记录都要补齐归档,装订成书。你还得再辛苦加加班完成一下。
他脸上渐渐显示出疲惫、不耐烦的表情:好,我知道了。
校长:听说新来的资助中心主任是一个军转干部,做事雷厉风行,这个工作我们都仔细点,别出了差错我们头上挨疙瘩。
陈振亚:行,知道了。一边说一边伸手去按挂断键。
挂了电话,他把手机往驾驶台储物格里放时,从里面带出来了一本红色皮的证件,证件上正中间是国徽图案,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离婚证”。
10.民政局门外 日 外
(陈振亚回忆与妻子离婚的场景)2017年11月
半年前,冬天,阴天,中午。陈振亚和他的妻子从民政局大厅里走出来,每人手里拿着一本离婚证。
快到门口时,他像那本证件见不得人似的,或者怕别人看见,急忙把离婚证塞进裤兜里。
妻子在前面走着,走到门口他紧走了两步,追上了妻子,看了一眼妻子:车在那边,我送你回去。
妻子(已经是前妻了)没说话,也没看他。低着头向公交车站走去。
他看着妻子登上了一辆公交车,他也转身离去。
11.人行道旁 日 外
陈振亚刚把车停在楼下路边,熄了火,又有电话打来,显示“爸”。
陈振亚父亲:亚,聋子死了,周六埋,你有空回来吗?
陈振亚:哪个聋子?
陈振亚父亲:西队会木匠的那个。
陈振亚:哦,那个“志愿军”?
陈振亚父亲:嗯,你知道他吧?就是那个只走到离家不到二十里的夏营,抗美援朝就结束了,解散回家了的“老兵”。
星期六你能回来吗,一个月没回来了,我也想见见两个孩子。
陈振亚:回不去了,学校要加班。
12.陈振亚家 日 内
陈振亚上楼回到家中,看了一眼时钟,五点整。
时钟旁摆着一张全家福,四个人,他抱着女儿,妻子抱着儿子。
照片旁边的墙上贴着一张市第二实验小学小学作息表,最下一行:6:00----放学
坐到床上,拿出手机,扔到一边,躺下。
一会儿,又坐起来,抓到手机,调成了静音模式,又躺下,闭上眼睛。
以下场次是陈振亚的梦境。(13场--81场)
13.东北某座城市马路边 夜 外
【远景】1951年,冬天,东北的一个城市,下着大雪。一条宽阔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座四层高的宫殿似的建筑,在一片平房中显得很高大威武。橘黄色的灯光从楼房里散射出来,照射在马路对面昏暗的路灯下。
【近景】路灯下,一个穿着军绿色大衣三十岁左右女人(方乡)拉着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面貌极像陈振亚的儿女)站在路边,一动不动地望着马路对面的建筑。雪花从上方黑暗的天空中坠下,在路灯下舞起来,落在三个人的身上。
雪越下越大,对面楼前的门牌上也慢慢积了雪,只有下面“管理处”几个字还隐约可见。
泪,划过方乡的脸。她开始回忆几个月前一直出现在她梦里的画面。
14.朝鲜境内一座山谷 日 外(方乡几个月前的梦境)
1951年6月15日夜
【远景】大雪纷飞,起伏的山丘都覆盖了一层雪,白茫茫的一片。
【镜头渐进】近处的一个小山谷里,堆满积雪的灌木丛晃动了几下,从灌木丛里钻出一个身材高大、体型瘦削的三十七八岁左右的男人(董晋川)。
【近景】他俯下身去,扒开厚厚的积雪。扒了一会儿,又把雪拢过来,覆平。手里攥着一把绿色的苔藓状的东西塞进嘴里。
【细节镜头】他穿着一条肥大的裤子,上身罩着一件马甲,一身朝鲜人式的打扮。
他脚上穿着一双布鞋(特写),她认出那是他出征前夜她亲手缝制的那双鞋。
他的脸上胡子拉渣,又黑又瘦。她几乎认不出是他了。
(俯拍)一片绿色的麦田中点缀着几个村庄。
远景逐渐拉近。
一排初露新叶鹅黄色的杨树,围绕着一个四方形的院子。
院子里有两排房子,前排是办公室,办公室前面是一个小操场,操场边上摆着几个乒乓球台。后排是教室,教室前的空地正中间立着一个国旗台。微风拂过,国旗在随风飘扬。教室里传来一阵阵背诵古诗、背诵英语的读书声。
办公室前的操场上,一班学生正在追逐嬉闹,一个中年男老师吹响哨子,学生都跑过来集合。
2.教室内 日 内
一个教室内,黑板上写着:卧薪尝胆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教师(陈振亚):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
陈振亚: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俘抓到吴国。越王勾践在被俘期间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夫差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这就是卧薪,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这是为尝胆。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曾经的屈辱和教训。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勾践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打败了吴国,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
一男学生举起手:老师,越王勾践失败被俘没有自杀,为什么吴王夫差自杀呢?他为什么不能卧薪尝胆呢?
陈振亚看了那个学生一眼,动了动嘴,没有说话,又拿起书:下面,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
教室里响起了读书声。
3.国道 日 外
2018年4月4日
【远景】清明节前一天的下午,一条平原地区繁忙的省道,省道两旁一排排合抱粗的杨树已经抽出了嫩黄的枝叶,两旁是接连不断的麦田和稀疏的村落。
【近景】一辆白色汽车穿行在国道上,国道上流动着稠密的车流、人流。人们带着纸和其他祭奠的物品去田里坟前祭奠亡人。省道旁绿色麦田里升起了一缕缕白烟。
4.车内 日 内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陈振亚)开着车,一手扶着方向盘不停地按着喇叭。一手伸向收音机旋钮。戏曲频道正播放着京剧《汾河湾》的一段。汽车喇叭里传出了耿其昌的声音:
跨海征东把贼平
幸喜那狼烟俱扫尽
保定圣驾转回京
前三日修下辞王的本
特地回来探望柳迎春
我的妻你若是不肯信
来来来 算一算
连来带去十八春
······
听到熟悉的旋律,陈振亚在车里也无意识地跟着摇头晃脑起来。
手机响了一下,陈振亚拿起手机,一个名字为“静心”的发来一条消息:我们私奔吧。
(陈振亚想象中的画面):一座边远的小城镇街道上,陈振亚在骑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拉满着煤球。他一手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用力地蹬着车。
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里面一片狼藉,“静心”(韩静静,陈振亚前女友)满脸憔悴,在案板上切着包菜。
陈振亚的女儿和儿子从街道另一边跑过来,喊着:爸爸,爸爸。
陈振亚拿起手机。
在手机上打出几个字:抽什么风了?
又删去,把手机扔在副驾驶座上。(特写面部表情)沉思,回忆。
5.校园内 日 外
一所中师学校的花园里,七八个十六七岁的学生拿着扫帚、铲斗从花坛的小路上经过,嬉闹着。
陈振亚一手掂着铲斗,一手拍着前边一个男生的肩膀:老郭,帮我把铲斗拿上去,我帮你打饭。
老郭头也不回:不拿,一块上去。
陈振亚:我憋不住了,快点。
老郭头也不回,轻蔑地甩出:哼!
陈振亚前的一女生(韩静静)回头:我帮你带上去吧。
陈振亚停下,面无表情地盯着韩静静。手里的铲斗也忘了递出去。韩静静也楞了一会,奇怪地看着陈振亚,伸手从他手里拿过了铲斗。
陈振亚失魂似的跟在几个人后面走过转角。
老郭回过头鄙夷地看了陈振亚一眼:还跟着干嘛?尿裤子里了?
陈振亚回过神来,站在原地。等几个人上了楼梯,消失在转角,陈振亚攥紧着拳头,脸上露出欣喜若狂的表情。
6.快餐店内 日 内
2006年12月
十二年前,冬天。一个小县城。天气阴霾,一片灰蒙蒙的街道。街道边的一家小快餐店内,隔着一大块落地玻璃望向店内,一男(陈振亚)一女(韩静静),二十岁左右,在桌子相对而坐。
陈振亚双手合拳,放在胸前,眼睛盯着女孩。
女孩低着头,摆弄着桌上的餐巾纸:“我订婚了。”
陈振亚站起来,走出来。
7.街道上 日 外
女跟在后面。下起了大雨,立刻又变成了大雪。两个人衣服、头发上落了一层雪。陈振亚转过头:“回去吧。”脸上全是雨水和泪水。接着又走去,走向雪中的汽车站。
8.车内 日 内
一个红绿灯下,前车刹车亮了,陈振亚的车子和前车越来越近,车内陈振亚正出神之际,猛地惊醒了过来,他急忙刹车。
绿灯后,又接着往前走,翻过一座拱桥,来到一个三间四柱的牌坊下。牌坊上写着“江淮屏障”。
穿过牌坊,大路两旁有两座巍峨仿古建筑,一座是挂着“功昭日月”牌匾的张巡祠,一座大门上挂着“应天书院”的牌匾。
继续向前,是一片红砖青瓦的建筑群,从车里向外看,一闪而过“烈士陵园”的牌子。陈振亚透过大门往里看去,一群穿着校服、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正在纪念烈士碑前敬礼、献花。
9.车内 日 内
电话响起,陈振亚拿过来看了一下,屏幕上显示“校长”,他接通电话,打开免提,放在驾驶台上。
校长:振亚,均衡发展又布置一项任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要继续完善,补齐三年来受资助学生的每一次资料,文件、回执、记录都要补齐归档,装订成书。你还得再辛苦加加班完成一下。
他脸上渐渐显示出疲惫、不耐烦的表情:好,我知道了。
校长:听说新来的资助中心主任是一个军转干部,做事雷厉风行,这个工作我们都仔细点,别出了差错我们头上挨疙瘩。
陈振亚:行,知道了。一边说一边伸手去按挂断键。
挂了电话,他把手机往驾驶台储物格里放时,从里面带出来了一本红色皮的证件,证件上正中间是国徽图案,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离婚证”。
10.民政局门外 日 外
(陈振亚回忆与妻子离婚的场景)2017年11月
半年前,冬天,阴天,中午。陈振亚和他的妻子从民政局大厅里走出来,每人手里拿着一本离婚证。
快到门口时,他像那本证件见不得人似的,或者怕别人看见,急忙把离婚证塞进裤兜里。
妻子在前面走着,走到门口他紧走了两步,追上了妻子,看了一眼妻子:车在那边,我送你回去。
妻子(已经是前妻了)没说话,也没看他。低着头向公交车站走去。
他看着妻子登上了一辆公交车,他也转身离去。
11.人行道旁 日 外
陈振亚刚把车停在楼下路边,熄了火,又有电话打来,显示“爸”。
陈振亚父亲:亚,聋子死了,周六埋,你有空回来吗?
陈振亚:哪个聋子?
陈振亚父亲:西队会木匠的那个。
陈振亚:哦,那个“志愿军”?
陈振亚父亲:嗯,你知道他吧?就是那个只走到离家不到二十里的夏营,抗美援朝就结束了,解散回家了的“老兵”。
星期六你能回来吗,一个月没回来了,我也想见见两个孩子。
陈振亚:回不去了,学校要加班。
12.陈振亚家 日 内
陈振亚上楼回到家中,看了一眼时钟,五点整。
时钟旁摆着一张全家福,四个人,他抱着女儿,妻子抱着儿子。
照片旁边的墙上贴着一张市第二实验小学小学作息表,最下一行:6:00----放学
坐到床上,拿出手机,扔到一边,躺下。
一会儿,又坐起来,抓到手机,调成了静音模式,又躺下,闭上眼睛。
以下场次是陈振亚的梦境。(13场--81场)
13.东北某座城市马路边 夜 外
【远景】1951年,冬天,东北的一个城市,下着大雪。一条宽阔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座四层高的宫殿似的建筑,在一片平房中显得很高大威武。橘黄色的灯光从楼房里散射出来,照射在马路对面昏暗的路灯下。
【近景】路灯下,一个穿着军绿色大衣三十岁左右女人(方乡)拉着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面貌极像陈振亚的儿女)站在路边,一动不动地望着马路对面的建筑。雪花从上方黑暗的天空中坠下,在路灯下舞起来,落在三个人的身上。
雪越下越大,对面楼前的门牌上也慢慢积了雪,只有下面“管理处”几个字还隐约可见。
泪,划过方乡的脸。她开始回忆几个月前一直出现在她梦里的画面。
14.朝鲜境内一座山谷 日 外(方乡几个月前的梦境)
1951年6月15日夜
【远景】大雪纷飞,起伏的山丘都覆盖了一层雪,白茫茫的一片。
【镜头渐进】近处的一个小山谷里,堆满积雪的灌木丛晃动了几下,从灌木丛里钻出一个身材高大、体型瘦削的三十七八岁左右的男人(董晋川)。
【近景】他俯下身去,扒开厚厚的积雪。扒了一会儿,又把雪拢过来,覆平。手里攥着一把绿色的苔藓状的东西塞进嘴里。
【细节镜头】他穿着一条肥大的裤子,上身罩着一件马甲,一身朝鲜人式的打扮。
他脚上穿着一双布鞋(特写),她认出那是他出征前夜她亲手缝制的那双鞋。
他的脸上胡子拉渣,又黑又瘦。她几乎认不出是他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