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39528
成片时长:每集约44分钟
阅读:3567
发表:2021/12/25 修改:2023/5/4
50集 主旋律,古装,古装 电视剧剧本
《辛弃疾》第28-30集
1-3
…
25-27
28-30
31-33
…
49-50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林胜:谢皇上。
赵昚:不过,朕要对他也来个敲山震虎,煞煞他的任性。传辛弃疾进殿!
27、茶马古道,日,外
另一处关卡前,辛弃疾正在监督众衙役拆除关卡。
林胜率领众太监匆匆赶来。
林胜:皇上圣旨到!辛弃疾接旨。
辛弃疾:臣,辛弃疾接旨!
林胜:辛弃疾有违皇命,擅自行动。接旨后即刻进京,不得有误!
28、临安延和殿,日,内
赵昚:辛幼安,未经朝廷允许,擅自整顿关卡。你可知罪?
辛弃疾:皇上,臣以为茶寇起因在关卡。茶马古道上,沿途关卡无节制地征缴关税,鱼龙混杂,扰乱朝纲。造成马帮不满,因而举旗抵抗朝廷。此番乱象不予制止,何以能有风清气正?
赵昚:你这言论,完全在替马帮说话。朕岂能容你?来呀,将他拿下!
两名宫廷卫士将辛弃疾擒拿。
辛弃疾:皇上即便把臣杀了,臣仍然有话要说。
赵昚:杀你之前,容你把话说完。
辛弃疾:皇上,朝廷基石在哪里?全在百姓!百姓生活稳了,朝廷基石也就稳固了。皇上,马帮兄弟也是穷苦百姓。他们原本为生活所迫,千里奔波,不辞辛劳。途中却要任人盘剥。这不等于把马帮推向悬崖吗?
赵昚:大胆!你以为朕真不杀你?
辛弃疾:臣为朝廷而死,为江山社稷而死,死而无憾。只是死前,求皇上允许臣最后谏言。
29、临安“皇城”大门外,日,外
辛祐之、辛如、方青梅、杨炎正四人坐在街边闲聊。
方青梅:你们说,皇上这个时候召见哥,为了啥事?
辛祐之:八成是,哥整顿关卡,皇上不乐意了。要给哥压一压哩!
方青梅:哥一心一意为朝廷,皇上还能不乐意?
辛祐之:关键是,皇上没让哥去整顿关卡,哥却擅自行动。这叫违抗皇命!轻则降职,重则入狱。甚至还会招徕杀身之祸!
方青梅:那么严重呀?
辛祐之:你看,哥进去这么久了,还不见出来。肯定摊上事了!
方青梅:咱们忠心耿耿为朝廷办事,怎么还招徕杀身之祸呢?
辛祐之:有句古话怎么说,叫“伴君如伴虎”。天天跟老虎在一起,你得小心又小心。老虎不知啥时候不高兴了,突然给你来一口,让你防不胜防。你自己还不知道是啥原因得罪老虎呢!这下算是完了,哥半天没出来,肯定有事了!我们回家,怎么向嫂子交待呀?!
30、临安延和殿,日,内
辛弃疾依然跪在大殿上。
赵昚:辛弃疾,你以为朕不知道?朕命你镇压茶商军,你却倒好,执行朕的旨意大打折扣。
辛弃疾:臣执行皇上旨意,不折不扣。并无打折扣呀?
赵昚:处理茶商军,朕已下旨。“主犯必惩,胁从不问。”你倒好,把几名主犯悉数遣散,只杀赖文政一人。岂不是大打折扣?
辛弃疾:皇上。臣以为此账要算,也只能算在赖文政一人头上。茶商军叛乱,情况比较特殊。他们都是贩卖茶叶的小商贩,对沿途关卡滥收关税而不满。他们本身没有推翻政权之意图,没有唤起民众之口号与纲领。要说茶商军叛乱,也是被逼无奈。关卡才是真正祸根!只有将关卡整顿好了,茶路畅通无阻,这场风波自然而然便会停息,才能使茶马古道风清气正起来。
赵昚:此事,朕已原谅于你未作追究。本打算另派大臣调查关卡实情,再做
定夺。你倒好,未经朝廷允许便擅自做主拆除关卡,弄得地方官员怨声载道。朕的威严哪里去了?
辛弃疾:皇上。茶商军起因与关卡乱象有着直接关系。若不加以整顿,放任
事态蔓延,必然引发更大矛盾。臣担心长此下去,或许会有第二支、第三支茶寇出现。皇上,臣以为此事必须及时纠正。同时把湖南、湖北所有关卡也一并整顿,让茶马古道清明起来,使天下百姓拥戴朝廷。岂不是神州明媚,恩泽万代么!
赵昚:说完了?
辛弃疾:臣,死而无憾了!
赵昚:那好!你不是喜欢整顿乱象吗?朕就指派你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
那里偷盗猖獗,你把它整顿好了,朕自然会封赏于你。
辛弃疾:谢皇上不杀之恩!
赵昚:去吧,去吧!
辛弃疾:臣告退!
赵昚:哼!这个辛幼安,简直魏征在世。
31、临安“皇城”大门外,日,外
辛如:别吵了,别吵了,哥出来了!
众人一齐朝皇城看去。
辛弃疾正大步朝他们走来。
辛祐之:(率先迎了上去)哥,哥,你没事吧?
辛弃疾:我这不是好好的,能有啥事呀?
辛祐之:没事就好,谢天谢地!我可担心死了,就怕皇上不高兴,下令
“嘎嚓”一声,那就完了完了。
辛弃疾:我是谁呀?皇上舍得“嘎嚓”我?
杨炎正:我就说嘛!大人正处在“如日中天”的鸿运当中,定然好事连连。
辛弃疾:嗬嗬,济翁什么时候也学会说奉承话了?还真让你说着了,皇上已指派我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命我即日赴任。
辛祐之:真的呀?湖北安抚使,哥是封疆大吏了!
辛弃疾:喂,喂,这是皇城脚下,别得意忘形。走吧!
辛祐之:上哪儿去?
辛弃疾:回家呀!都到家门口了,不回家看看去呀?
32、京口大街,日,内
沿街几名小孩在欺负辛匿。辛匿大哭。
范如玉:铁柱,怎么啦?
辛匿指着逃离的小孩,仍然在哭。
范如玉:不哭,不哭,咱回家。
这时,辛弃疾一行恰巧返回。
方青梅:谁家孩子敢欺负铁柱,我去找他。
辛弃疾:青梅,回来!孩子吵架,你也跟着起哄?
33、京口范府厅堂,日,内
辛弃疾:孩子吵架是常有的事!你去干涉,京口百姓怎么看待咱?
方青梅:我侄子被人欺了,还不能过问一下?
辛弃疾:不能!你身份不一样,莫让街坊认为咱在以势压人。明白不?
范如玉:你哥说的没错!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一旦破裂,孤立的不是别人,而是咱们自己。
方青梅:好!听哥和嫂子的。
辛弃疾:这孩子有十来岁了吧?怎么还不会说话?
范如玉:不会说话的孩子,多半都是因为耳朵失聪。可铁柱,耳不聋,也
不痴呆。你说怪不怪?都到读书年龄了,却不能读书。怎么办?
辛弃疾:或许“贵人语迟,敏于行而不讷于言。”看来,铁柱并不失聪。说明他还是有机会开口说话的!
范如玉:都十岁了呀!邻里孩子都叫他哑巴。叫的我,比锥子还扎心。
辛弃疾:你先别急!我会四处打听,看看哪有郎中能治这病。
34、范府门前,清晨,外
辛弃疾他们整装待发,范如玉等人前来送行。
辛弃疾:回来几天,又要走了。
范如玉:你们要去哪儿?
辛祐之:哥已调往湖北,官越做越大了。
范如玉:什么官?
辛祐之: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
范如玉:去湖北?官是做大了,可是离家却越来越远了。这里去湖北得需好几天吧?这么远的路想回家一趟,就更不容易了。
辛弃疾:行了!那么多人看着,还好意思流泪哩。
范如玉赶紧擦去泪水。
辛弃疾:这几天没见着小凤,她不在家?
范如玉:在家。自从哥去湖州后,她很少露面。
辛弃疾:这些日子,你哥没回来过?
范如玉:中途回来过两趟,人胖了不少。看样子,还挺乐意这趟差事的。
35、长江,日,外
一片白帆,溯流而上;鸥鹭飞翔,与帆为伴。
辛祐之与辛弃疾站在船头,举目远眺。
辛弃疾:哥,祐之呤首诗给您听听。
方青梅:哟!祐之什么时候也学会吟诗了?看你酸的。
辛祐之:去去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辛弃疾:不错,不错!有点儿像模像样。
辛祐之:哥,李白说的江陵,是不是我们也要去的江陵呀?
辛弃疾:没错!李白曾经三次来过江陵,每次都有很深的感受。他大约二十四岁那年,第一次来江陵,便写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辛祐之:嗬,真不愧是大诗仙呀!初来江陵,便能写出诗来。他肚子哪有那么多诗呀?
辛弃疾:这就是诗人的才情与魅力。
辛祐之:哥,我突然有个问题想问你。
辛弃疾:什么问题?
辛祐之:假如李白不做诗,又该是个怎样的人生呀?
辛弃疾: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假如李白不做诗,那就跟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过着平淡而闲适的生活。或许,历史上就根本无人知晓,曾经有个李白来过人间。 应该说诗歌成就了李白,让人们记住了李白。
辛祐之:哦,我明白了!李白身上的亮点是诗歌,如一颗恒星,千年不衰。
赵昚:不过,朕要对他也来个敲山震虎,煞煞他的任性。传辛弃疾进殿!
27、茶马古道,日,外
另一处关卡前,辛弃疾正在监督众衙役拆除关卡。
林胜率领众太监匆匆赶来。
林胜:皇上圣旨到!辛弃疾接旨。
辛弃疾:臣,辛弃疾接旨!
林胜:辛弃疾有违皇命,擅自行动。接旨后即刻进京,不得有误!
28、临安延和殿,日,内
赵昚:辛幼安,未经朝廷允许,擅自整顿关卡。你可知罪?
辛弃疾:皇上,臣以为茶寇起因在关卡。茶马古道上,沿途关卡无节制地征缴关税,鱼龙混杂,扰乱朝纲。造成马帮不满,因而举旗抵抗朝廷。此番乱象不予制止,何以能有风清气正?
赵昚:你这言论,完全在替马帮说话。朕岂能容你?来呀,将他拿下!
两名宫廷卫士将辛弃疾擒拿。
辛弃疾:皇上即便把臣杀了,臣仍然有话要说。
赵昚:杀你之前,容你把话说完。
辛弃疾:皇上,朝廷基石在哪里?全在百姓!百姓生活稳了,朝廷基石也就稳固了。皇上,马帮兄弟也是穷苦百姓。他们原本为生活所迫,千里奔波,不辞辛劳。途中却要任人盘剥。这不等于把马帮推向悬崖吗?
赵昚:大胆!你以为朕真不杀你?
辛弃疾:臣为朝廷而死,为江山社稷而死,死而无憾。只是死前,求皇上允许臣最后谏言。
29、临安“皇城”大门外,日,外
辛祐之、辛如、方青梅、杨炎正四人坐在街边闲聊。
方青梅:你们说,皇上这个时候召见哥,为了啥事?
辛祐之:八成是,哥整顿关卡,皇上不乐意了。要给哥压一压哩!
方青梅:哥一心一意为朝廷,皇上还能不乐意?
辛祐之:关键是,皇上没让哥去整顿关卡,哥却擅自行动。这叫违抗皇命!轻则降职,重则入狱。甚至还会招徕杀身之祸!
方青梅:那么严重呀?
辛祐之:你看,哥进去这么久了,还不见出来。肯定摊上事了!
方青梅:咱们忠心耿耿为朝廷办事,怎么还招徕杀身之祸呢?
辛祐之:有句古话怎么说,叫“伴君如伴虎”。天天跟老虎在一起,你得小心又小心。老虎不知啥时候不高兴了,突然给你来一口,让你防不胜防。你自己还不知道是啥原因得罪老虎呢!这下算是完了,哥半天没出来,肯定有事了!我们回家,怎么向嫂子交待呀?!
30、临安延和殿,日,内
辛弃疾依然跪在大殿上。
赵昚:辛弃疾,你以为朕不知道?朕命你镇压茶商军,你却倒好,执行朕的旨意大打折扣。
辛弃疾:臣执行皇上旨意,不折不扣。并无打折扣呀?
赵昚:处理茶商军,朕已下旨。“主犯必惩,胁从不问。”你倒好,把几名主犯悉数遣散,只杀赖文政一人。岂不是大打折扣?
辛弃疾:皇上。臣以为此账要算,也只能算在赖文政一人头上。茶商军叛乱,情况比较特殊。他们都是贩卖茶叶的小商贩,对沿途关卡滥收关税而不满。他们本身没有推翻政权之意图,没有唤起民众之口号与纲领。要说茶商军叛乱,也是被逼无奈。关卡才是真正祸根!只有将关卡整顿好了,茶路畅通无阻,这场风波自然而然便会停息,才能使茶马古道风清气正起来。
赵昚:此事,朕已原谅于你未作追究。本打算另派大臣调查关卡实情,再做
定夺。你倒好,未经朝廷允许便擅自做主拆除关卡,弄得地方官员怨声载道。朕的威严哪里去了?
辛弃疾:皇上。茶商军起因与关卡乱象有着直接关系。若不加以整顿,放任
事态蔓延,必然引发更大矛盾。臣担心长此下去,或许会有第二支、第三支茶寇出现。皇上,臣以为此事必须及时纠正。同时把湖南、湖北所有关卡也一并整顿,让茶马古道清明起来,使天下百姓拥戴朝廷。岂不是神州明媚,恩泽万代么!
赵昚:说完了?
辛弃疾:臣,死而无憾了!
赵昚:那好!你不是喜欢整顿乱象吗?朕就指派你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
那里偷盗猖獗,你把它整顿好了,朕自然会封赏于你。
辛弃疾:谢皇上不杀之恩!
赵昚:去吧,去吧!
辛弃疾:臣告退!
赵昚:哼!这个辛幼安,简直魏征在世。
31、临安“皇城”大门外,日,外
辛如:别吵了,别吵了,哥出来了!
众人一齐朝皇城看去。
辛弃疾正大步朝他们走来。
辛祐之:(率先迎了上去)哥,哥,你没事吧?
辛弃疾:我这不是好好的,能有啥事呀?
辛祐之:没事就好,谢天谢地!我可担心死了,就怕皇上不高兴,下令
“嘎嚓”一声,那就完了完了。
辛弃疾:我是谁呀?皇上舍得“嘎嚓”我?
杨炎正:我就说嘛!大人正处在“如日中天”的鸿运当中,定然好事连连。
辛弃疾:嗬嗬,济翁什么时候也学会说奉承话了?还真让你说着了,皇上已指派我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命我即日赴任。
辛祐之:真的呀?湖北安抚使,哥是封疆大吏了!
辛弃疾:喂,喂,这是皇城脚下,别得意忘形。走吧!
辛祐之:上哪儿去?
辛弃疾:回家呀!都到家门口了,不回家看看去呀?
32、京口大街,日,内
沿街几名小孩在欺负辛匿。辛匿大哭。
范如玉:铁柱,怎么啦?
辛匿指着逃离的小孩,仍然在哭。
范如玉:不哭,不哭,咱回家。
这时,辛弃疾一行恰巧返回。
方青梅:谁家孩子敢欺负铁柱,我去找他。
辛弃疾:青梅,回来!孩子吵架,你也跟着起哄?
33、京口范府厅堂,日,内
辛弃疾:孩子吵架是常有的事!你去干涉,京口百姓怎么看待咱?
方青梅:我侄子被人欺了,还不能过问一下?
辛弃疾:不能!你身份不一样,莫让街坊认为咱在以势压人。明白不?
范如玉:你哥说的没错!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一旦破裂,孤立的不是别人,而是咱们自己。
方青梅:好!听哥和嫂子的。
辛弃疾:这孩子有十来岁了吧?怎么还不会说话?
范如玉:不会说话的孩子,多半都是因为耳朵失聪。可铁柱,耳不聋,也
不痴呆。你说怪不怪?都到读书年龄了,却不能读书。怎么办?
辛弃疾:或许“贵人语迟,敏于行而不讷于言。”看来,铁柱并不失聪。说明他还是有机会开口说话的!
范如玉:都十岁了呀!邻里孩子都叫他哑巴。叫的我,比锥子还扎心。
辛弃疾:你先别急!我会四处打听,看看哪有郎中能治这病。
34、范府门前,清晨,外
辛弃疾他们整装待发,范如玉等人前来送行。
辛弃疾:回来几天,又要走了。
范如玉:你们要去哪儿?
辛祐之:哥已调往湖北,官越做越大了。
范如玉:什么官?
辛祐之: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
范如玉:去湖北?官是做大了,可是离家却越来越远了。这里去湖北得需好几天吧?这么远的路想回家一趟,就更不容易了。
辛弃疾:行了!那么多人看着,还好意思流泪哩。
范如玉赶紧擦去泪水。
辛弃疾:这几天没见着小凤,她不在家?
范如玉:在家。自从哥去湖州后,她很少露面。
辛弃疾:这些日子,你哥没回来过?
范如玉:中途回来过两趟,人胖了不少。看样子,还挺乐意这趟差事的。
35、长江,日,外
一片白帆,溯流而上;鸥鹭飞翔,与帆为伴。
辛祐之与辛弃疾站在船头,举目远眺。
辛弃疾:哥,祐之呤首诗给您听听。
方青梅:哟!祐之什么时候也学会吟诗了?看你酸的。
辛祐之:去去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辛弃疾:不错,不错!有点儿像模像样。
辛祐之:哥,李白说的江陵,是不是我们也要去的江陵呀?
辛弃疾:没错!李白曾经三次来过江陵,每次都有很深的感受。他大约二十四岁那年,第一次来江陵,便写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辛祐之:嗬,真不愧是大诗仙呀!初来江陵,便能写出诗来。他肚子哪有那么多诗呀?
辛弃疾:这就是诗人的才情与魅力。
辛祐之:哥,我突然有个问题想问你。
辛弃疾:什么问题?
辛祐之:假如李白不做诗,又该是个怎样的人生呀?
辛弃疾: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假如李白不做诗,那就跟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过着平淡而闲适的生活。或许,历史上就根本无人知晓,曾经有个李白来过人间。 应该说诗歌成就了李白,让人们记住了李白。
辛祐之:哦,我明白了!李白身上的亮点是诗歌,如一颗恒星,千年不衰。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