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阎王改写生死簿(第一卷)1-4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表妹见表哥来,迎到屋里。泡了一壶茶,一边喝着茶一边说:“咋?表哥来是不是想偷偷地看一看那个家?不用看,附近再没有这好的主。明天是大集,那家人没工夫,后天我和马占山去你家,如果马占山看中了碟莲,你们老两口带着姑娘来他家吃顿饭就成了。”李怀忠说:“她姑,莲儿不同意。拉倒吧。他家再有钱,莲儿不同意,就是没有缘分。”表妹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不听也得听。”李怀中说:“你不在跟前,不知你侄女的底细,她要是摇头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表妹想了想说:“大哥,我看这样,我总是舍不得这个有钱的家庭,别人想钻都办不到,如果到这个家过日子,是一辈子的福。你回家问问老二,老二今年十七了,也该找婆家了,她要是愿意,就啥都不变,后天上午去。要是老二也不愿意,你明天必须来告知我。”李怀忠说:“那好吧!我回家问老二,要老二愿意,我明天就不来。”吃完午饭,李怀忠走时,表妹领表哥在马占山家转了一圈,李怀忠点头说:“是个好人家!”
第二天是马家庄大集,杨玉芬等了一天,末见表哥来。已知二侄女愿意。第三天上午,李怀忠的表妹和马占山来,老两口和二女儿迎到屋里,李蝶兰上前道了一声“万福”满了一杯茶。这马占山心中暗喜,真是头牌人物,老伴和儿子也一定高兴。立时表示中了。随后说:“李兄,我回家查一个吉日,你们去那边把婚定了。”李怀忠说:“我们是贫寒人家,只要你们不嫌,一切事情都好办。”就这样老大的婚事没成,给老二成了,第二年结了婚。马占山虽然心中有些疑虑,杨玉芬明明说的是大侄女,不知怎么就成了二姑娘?但这个儿媳妇的言谈话语,温柔贤惠,觉得心中满意,其他的事也就没放在心上。
一晃两年过去了,李蝶莲的婚事还没着落。这一日姑姑回来,姑姑的婆家是长沙城里的,姑姑叫李玉环。是看着侄女长大的人,侄女的婚姻定不下来,也很急。回来后,对哥哥说:“我看嫂子你俩对蝶莲的婚事很急,特来看看。我们的邻居有一学生,姓张名贵,是襄阳人。此人来这里读书,在姥姥家住。我看小伙子不错,我和这个张贵攀谈几次,他说他还没订婚,我把侄女领去,和他接触几次,如谈话合得来,我给牵线搭桥,不知哥哥意下如何?”李怀忠说:“像那样的读书人,家里早就有了人。”李玉环说:“不一定,不管有没有,谈谈再说。要是那小伙能考取功名,也是蝶莲一辈子的福份。”李怀忠说:“自古以来,姑娘的婚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咱们这么做是不是有点过头?将来一定招来众人耻笑。”李玉环说:“这些都是你的过错,从小让她东奔西跑,又叫她在课堂外听课,因而才不服你的管教。”李怀忠说:“古人常说,养女无才便是德,一点不含糊,当时那学堂有一个先生讲课,时常讲起人品二字,他就把好人品的故事牢牢地记在脑海之中。后来就产生一种假想,给自己定下目标,找男人就找好人品的。”李玉环说:“其实这也许是好事,但愿能找一个好人品的男人。哥哥别急,以后必能如愿。”第二天,蝶莲跟姑姑去了城里。
蝶莲剪了短发,身穿男装,俨然一副小伙子模样。到城里的第三天,姑姑找个机会,到那院约来了张贵。两个人一见如故。张贵说:“兄长贵庚几何?怎么称呼?”蝶莲说:“小可二十一岁,姓李名铁,这家是我姑姑。听姑姑说,贤弟学业十分了得,将来定能考取功名。”张贵说:“如能考取功名,那可是一生的荣耀。如果再交上好运,皇帝给点一个州官府官的空缺,那会是一步登天。马队、乐队、使役、婢女、前呼后拥。就像神仙一般,活一天能顶别人活半年呀。到那时,我买很多很多的地,做祖祖辈辈的有钱人。”蝶莲说:“贤弟深谋远虑,高见,不过,人没有祖祖辈辈都是富人的道理,也没有祖祖辈辈都是穷人的道理。”张贵说:“富人是良性循环,有钱、念书、有了知识,挣钱、有了钱。再供孩子念书。穷人是恶性循环,没钱、不读书。没知识、受苦力、有了孩子,没钱念书,又受苦力。”蝶莲说:“贤弟说得虽有道理,但夸大了一些。”张贵说:“夸大也并不是坏事,人总是有野心,那些当皇帝的一开始要是没有野心,是当不了皇帝的。”此一番言语把李蝶莲说的目瞪口呆。这个张贵越说口气越大,不愿再听,随口说道:“天不早了,咱们还是休息吧!”张贵说:“那好!明天再说话。”说完,回了姥姥家。
张贵走后,姑姑问蝶莲:“咋没说上一会人家就走了?都说啥了?此人言谈如何?”蝶莲说:“像有点知识,不过,语气太大,口无遮拦,一点也不谦虚。”姑姑说:“说婚姻之事了吗?”蝶莲说:“没说。”姑姑说:“明天再来,谈一谈婚事,你别把此行的目的忘了。”
第二天晚上,吃完饭,张贵过来,姑姑借故躲开,蝶莲把张贵迎到屋里,张贵伸手相近,蝶莲抬手把窗子打开。这个张贵并无察觉。蝶莲说:“贤弟为啥不在襄阳家中读书?来这里离乡背井的多不方便?”张贵说:“家里人多嘈杂,这里清静,姥爷姥姥年事已高,我白天去学校读书,晚上复习功课也没人打搅。”蝶莲说:“明年京城开考,倘若高科不中贤弟咋办?”张贵说:“那就回家种田了。”蝶莲说:“不等下次再考?”张贵说:“现在的大清朝是三年一次大考,等到下一次大考我已二十四岁,”蝶莲说:“人家还有三十岁高中的,你二十四岁怕啥?”张贵说:“二十四岁再不中咋办,家里不许呀!”蝶莲说:“家里怕花钱?”张贵说:“不是,家里必须叫我回家完婚。”蝶莲说:“你已有妻子?”张贵说:“是,只是不如意,是父母之命,来这里读书就是为了拖婚,如金榜题名,我就另选一个随心如意的,如名落孙山,只得回家完婚。”蝶莲一听,心中暗想“这次白来一趟,遇上了一个陈世美。”随假有困意,推故说:“明天贤弟还要上学,休息不要太晚。”两人随挥手告别。
张贵走后,姑姑又问:“此人婚事如何?”蝶莲说:“此人并非正人君子。”第二天,蝶莲告别了姑姑,回家了。
且说马占山,这二年来心中一直有个结,前年给儿子结了婚,结婚后这个结总是在心中飘来飘去。那杨玉芬一开始当媒人,说的明明是大姑娘,可我去看时却成了二姑娘?虽然这个儿媳妇并无可挑剔之处,但李怀忠的大姑娘究竟是咋回事?是傻、是残疾还是有别的事情?要是别人家也就不去想了,这人家不行,我们是亲家。纳闷之余,有一天儿媳妇不在的时候,偷偷地问儿子马成:“你年节的去你岳父家,看没看见你大姨姐?”马成说:“没看见,我也觉得奇怪,可每次问蝶兰,蝶兰总是说,姐不愿意见生人。”马占山说:“有时间你再问问,这里边不对劲,一定有什么文章。”
第三章 想怪事夜不能眠 探真相才女献言
假者假来真者真,
真假二字难辨分。
一天能买三个假,
三天难卖一个真。
有一天晚上,两口子说起了悄悄话。马成说:“蝶兰,问你个事。”蝶兰说:“啥事,神神秘秘的?”马成说:“我说出来,你可得说实话!你表姑给我当介绍人时,一开始说的是你爸的大女儿,后来我却和二女儿结了婚。这里边一定有事?结婚时和结婚后,我去了几趟,却没见你大姐。这里边的事你必须告诉我。”李蝶兰说:“你问这些事干啥?”马成说:“听别人说,我的大姨姐是个才女,但咱们连订婚带结婚已有二年,却一次也没见,不免心中有些纳闷。”李蝶兰说:“你哪能没见过?你们全家人都见过大姐。”马成说:“是啥时?”李蝶兰说:“在咱没订婚之前。”马成想了想,说:“没有的事。你在说假话。我咋没记得?”李蝶兰说:“在表姑去我们家提亲的第二天,有一男孩跟李怀义到过你们家,有没有这事?”马成说:“有这事,当时只以为是李大伯领的一个马仔,我根本没抬头。”李蝶兰说:“那男孩就是大姐,姐姐和李怀义大伯来你们家时,你们全家正往米里使水。根本就没看大姐一眼。”马成猛然想起,说:“确有此事。”李蝶兰见马成半天不说话,又说:“小时候,姐姐领我们去课堂外听课,有一次,讲课的先生讲了一个好人品人的故事,那时我不知啥叫好人品,可姐姐记在心中,所以,好人品成了她的目标,姐姐跟李怀义大伯来,一看你们全家在米里使鬼,顿时厌烦起来,回去后不同意这门婚事。后来才有了咱们的事。”第二天,马成把此事告诉了爸爸。马占山思索了两天都不明白,难道我要到五十的人,赶不上一个姑娘?我有错吗?做买卖的人,哪个不是这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归根到底,把别人的钱弄到自己手里就算有本事。挣下养家的钱,挣下防老的钱,一辈子就算没白活。想了两天没想出头绪的马占山,对儿媳妇说:“蝶兰,我想见一见你姐,不知你姐赏不赏这个脸?”儿媳妇说:“我姐心里没啥,就是性格有些固执。明天我回家和姐姐说。如姐姐同意相见,您就去,如不同意,我也没办法。”
姐姐见妹妹回来,埋怨说:“十几里的路,想回来就回来,也不知累,怀孕四五个月了,小心点。”妹妹也不示弱地说:“就你能当假小子,不许别人刚强。”爸爸妈妈听姐俩争论,哈哈大笑!爸爸说:“咋?你自己回来的?马成没来?”蝶兰说:“来了,送我到半路,这半路有人家了,就回去了,说好下午来接我。大姐,我这次回来,是受公公的委托,来求你,只因我们结婚时和马成的每次来,你都躲开。因此,那爷俩想和你见一面。”姐姐说:“我一个小辈,他见我做啥?是不是你说了啥?”妹妹说:“公公在我们结婚后,经常说一些奇怪的话,这些天尤为严重。他叫马成问我,为啥一开始说的是大姑娘,到后来却是二姑娘?我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才说,那天跟李怀义来的那个男孩就是姐姐。公公听说如此,非要见见姐姐不可。你可要答应妹妹,要不然我回去没法交代。”姐姐说:“好吧!我可不去你们家,叫他们来这里吧!”妹妹说:“姐姐,你不知道,看我公公的那个劲头,我要现在回去,他们下午就来。公公是真心的,姐,你要把言谈话语做点准备,说的话要是叫他们服了,他们对咱们家会高看一眼,我在他们家也会有一定的地位。”姐姐说:“蝶兰,你就放心吧!姐姐不会给你丢脸!”
蝶兰回去后,隔了一天,马占山赶着大车来。车上拉来了不少米、面、还有别的吃的东西,并且全家人都来了。李怀忠说:“亲家,你这是干啥?”马占山说:“有些东西,在我家也是闲着,拿过来共同消费了吧!”李怀忠的全家人迎接着亲家的全家人进了屋。马占山和李怀忠说:“那次儿媳妇他大姐去我家多有慢待,今日特来赔礼。”李怀忠说:“这孩子从小就不知深浅,不怪她就不错了,赔啥礼。蝶莲,快过来见过你叔。”蝶莲过来给马占山道了声万福。说:“大叔,那天去贵府,穿戴不整,还望大叔原谅。”马占山说:“只怨我们全家人眼拙,今日前来特向侄女请教。”蝶莲说:“大叔说哪里话,我一个啥也不懂的孩童,怎敢当请教二字。”马占山说:“孩子,有见识不分岁数大小,我这做买卖的,那天丑陋之事让你看的一清二楚,要不也不会事情有变。你叔我已年近五十,做买卖多年,行里人都是真真假假,我也跟着学罢了。行里人有这样一首诗,单说做买卖的实情。
假者假来真者真,
真假二字难辨分。
一天能买三个假,
三天难卖一个真。
第二天是马家庄大集,杨玉芬等了一天,末见表哥来。已知二侄女愿意。第三天上午,李怀忠的表妹和马占山来,老两口和二女儿迎到屋里,李蝶兰上前道了一声“万福”满了一杯茶。这马占山心中暗喜,真是头牌人物,老伴和儿子也一定高兴。立时表示中了。随后说:“李兄,我回家查一个吉日,你们去那边把婚定了。”李怀忠说:“我们是贫寒人家,只要你们不嫌,一切事情都好办。”就这样老大的婚事没成,给老二成了,第二年结了婚。马占山虽然心中有些疑虑,杨玉芬明明说的是大侄女,不知怎么就成了二姑娘?但这个儿媳妇的言谈话语,温柔贤惠,觉得心中满意,其他的事也就没放在心上。
一晃两年过去了,李蝶莲的婚事还没着落。这一日姑姑回来,姑姑的婆家是长沙城里的,姑姑叫李玉环。是看着侄女长大的人,侄女的婚姻定不下来,也很急。回来后,对哥哥说:“我看嫂子你俩对蝶莲的婚事很急,特来看看。我们的邻居有一学生,姓张名贵,是襄阳人。此人来这里读书,在姥姥家住。我看小伙子不错,我和这个张贵攀谈几次,他说他还没订婚,我把侄女领去,和他接触几次,如谈话合得来,我给牵线搭桥,不知哥哥意下如何?”李怀忠说:“像那样的读书人,家里早就有了人。”李玉环说:“不一定,不管有没有,谈谈再说。要是那小伙能考取功名,也是蝶莲一辈子的福份。”李怀忠说:“自古以来,姑娘的婚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咱们这么做是不是有点过头?将来一定招来众人耻笑。”李玉环说:“这些都是你的过错,从小让她东奔西跑,又叫她在课堂外听课,因而才不服你的管教。”李怀忠说:“古人常说,养女无才便是德,一点不含糊,当时那学堂有一个先生讲课,时常讲起人品二字,他就把好人品的故事牢牢地记在脑海之中。后来就产生一种假想,给自己定下目标,找男人就找好人品的。”李玉环说:“其实这也许是好事,但愿能找一个好人品的男人。哥哥别急,以后必能如愿。”第二天,蝶莲跟姑姑去了城里。
蝶莲剪了短发,身穿男装,俨然一副小伙子模样。到城里的第三天,姑姑找个机会,到那院约来了张贵。两个人一见如故。张贵说:“兄长贵庚几何?怎么称呼?”蝶莲说:“小可二十一岁,姓李名铁,这家是我姑姑。听姑姑说,贤弟学业十分了得,将来定能考取功名。”张贵说:“如能考取功名,那可是一生的荣耀。如果再交上好运,皇帝给点一个州官府官的空缺,那会是一步登天。马队、乐队、使役、婢女、前呼后拥。就像神仙一般,活一天能顶别人活半年呀。到那时,我买很多很多的地,做祖祖辈辈的有钱人。”蝶莲说:“贤弟深谋远虑,高见,不过,人没有祖祖辈辈都是富人的道理,也没有祖祖辈辈都是穷人的道理。”张贵说:“富人是良性循环,有钱、念书、有了知识,挣钱、有了钱。再供孩子念书。穷人是恶性循环,没钱、不读书。没知识、受苦力、有了孩子,没钱念书,又受苦力。”蝶莲说:“贤弟说得虽有道理,但夸大了一些。”张贵说:“夸大也并不是坏事,人总是有野心,那些当皇帝的一开始要是没有野心,是当不了皇帝的。”此一番言语把李蝶莲说的目瞪口呆。这个张贵越说口气越大,不愿再听,随口说道:“天不早了,咱们还是休息吧!”张贵说:“那好!明天再说话。”说完,回了姥姥家。
张贵走后,姑姑问蝶莲:“咋没说上一会人家就走了?都说啥了?此人言谈如何?”蝶莲说:“像有点知识,不过,语气太大,口无遮拦,一点也不谦虚。”姑姑说:“说婚姻之事了吗?”蝶莲说:“没说。”姑姑说:“明天再来,谈一谈婚事,你别把此行的目的忘了。”
第二天晚上,吃完饭,张贵过来,姑姑借故躲开,蝶莲把张贵迎到屋里,张贵伸手相近,蝶莲抬手把窗子打开。这个张贵并无察觉。蝶莲说:“贤弟为啥不在襄阳家中读书?来这里离乡背井的多不方便?”张贵说:“家里人多嘈杂,这里清静,姥爷姥姥年事已高,我白天去学校读书,晚上复习功课也没人打搅。”蝶莲说:“明年京城开考,倘若高科不中贤弟咋办?”张贵说:“那就回家种田了。”蝶莲说:“不等下次再考?”张贵说:“现在的大清朝是三年一次大考,等到下一次大考我已二十四岁,”蝶莲说:“人家还有三十岁高中的,你二十四岁怕啥?”张贵说:“二十四岁再不中咋办,家里不许呀!”蝶莲说:“家里怕花钱?”张贵说:“不是,家里必须叫我回家完婚。”蝶莲说:“你已有妻子?”张贵说:“是,只是不如意,是父母之命,来这里读书就是为了拖婚,如金榜题名,我就另选一个随心如意的,如名落孙山,只得回家完婚。”蝶莲一听,心中暗想“这次白来一趟,遇上了一个陈世美。”随假有困意,推故说:“明天贤弟还要上学,休息不要太晚。”两人随挥手告别。
张贵走后,姑姑又问:“此人婚事如何?”蝶莲说:“此人并非正人君子。”第二天,蝶莲告别了姑姑,回家了。
且说马占山,这二年来心中一直有个结,前年给儿子结了婚,结婚后这个结总是在心中飘来飘去。那杨玉芬一开始当媒人,说的明明是大姑娘,可我去看时却成了二姑娘?虽然这个儿媳妇并无可挑剔之处,但李怀忠的大姑娘究竟是咋回事?是傻、是残疾还是有别的事情?要是别人家也就不去想了,这人家不行,我们是亲家。纳闷之余,有一天儿媳妇不在的时候,偷偷地问儿子马成:“你年节的去你岳父家,看没看见你大姨姐?”马成说:“没看见,我也觉得奇怪,可每次问蝶兰,蝶兰总是说,姐不愿意见生人。”马占山说:“有时间你再问问,这里边不对劲,一定有什么文章。”
第三章 想怪事夜不能眠 探真相才女献言
假者假来真者真,
真假二字难辨分。
一天能买三个假,
三天难卖一个真。
有一天晚上,两口子说起了悄悄话。马成说:“蝶兰,问你个事。”蝶兰说:“啥事,神神秘秘的?”马成说:“我说出来,你可得说实话!你表姑给我当介绍人时,一开始说的是你爸的大女儿,后来我却和二女儿结了婚。这里边一定有事?结婚时和结婚后,我去了几趟,却没见你大姐。这里边的事你必须告诉我。”李蝶兰说:“你问这些事干啥?”马成说:“听别人说,我的大姨姐是个才女,但咱们连订婚带结婚已有二年,却一次也没见,不免心中有些纳闷。”李蝶兰说:“你哪能没见过?你们全家人都见过大姐。”马成说:“是啥时?”李蝶兰说:“在咱没订婚之前。”马成想了想,说:“没有的事。你在说假话。我咋没记得?”李蝶兰说:“在表姑去我们家提亲的第二天,有一男孩跟李怀义到过你们家,有没有这事?”马成说:“有这事,当时只以为是李大伯领的一个马仔,我根本没抬头。”李蝶兰说:“那男孩就是大姐,姐姐和李怀义大伯来你们家时,你们全家正往米里使水。根本就没看大姐一眼。”马成猛然想起,说:“确有此事。”李蝶兰见马成半天不说话,又说:“小时候,姐姐领我们去课堂外听课,有一次,讲课的先生讲了一个好人品人的故事,那时我不知啥叫好人品,可姐姐记在心中,所以,好人品成了她的目标,姐姐跟李怀义大伯来,一看你们全家在米里使鬼,顿时厌烦起来,回去后不同意这门婚事。后来才有了咱们的事。”第二天,马成把此事告诉了爸爸。马占山思索了两天都不明白,难道我要到五十的人,赶不上一个姑娘?我有错吗?做买卖的人,哪个不是这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归根到底,把别人的钱弄到自己手里就算有本事。挣下养家的钱,挣下防老的钱,一辈子就算没白活。想了两天没想出头绪的马占山,对儿媳妇说:“蝶兰,我想见一见你姐,不知你姐赏不赏这个脸?”儿媳妇说:“我姐心里没啥,就是性格有些固执。明天我回家和姐姐说。如姐姐同意相见,您就去,如不同意,我也没办法。”
姐姐见妹妹回来,埋怨说:“十几里的路,想回来就回来,也不知累,怀孕四五个月了,小心点。”妹妹也不示弱地说:“就你能当假小子,不许别人刚强。”爸爸妈妈听姐俩争论,哈哈大笑!爸爸说:“咋?你自己回来的?马成没来?”蝶兰说:“来了,送我到半路,这半路有人家了,就回去了,说好下午来接我。大姐,我这次回来,是受公公的委托,来求你,只因我们结婚时和马成的每次来,你都躲开。因此,那爷俩想和你见一面。”姐姐说:“我一个小辈,他见我做啥?是不是你说了啥?”妹妹说:“公公在我们结婚后,经常说一些奇怪的话,这些天尤为严重。他叫马成问我,为啥一开始说的是大姑娘,到后来却是二姑娘?我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才说,那天跟李怀义来的那个男孩就是姐姐。公公听说如此,非要见见姐姐不可。你可要答应妹妹,要不然我回去没法交代。”姐姐说:“好吧!我可不去你们家,叫他们来这里吧!”妹妹说:“姐姐,你不知道,看我公公的那个劲头,我要现在回去,他们下午就来。公公是真心的,姐,你要把言谈话语做点准备,说的话要是叫他们服了,他们对咱们家会高看一眼,我在他们家也会有一定的地位。”姐姐说:“蝶兰,你就放心吧!姐姐不会给你丢脸!”
蝶兰回去后,隔了一天,马占山赶着大车来。车上拉来了不少米、面、还有别的吃的东西,并且全家人都来了。李怀忠说:“亲家,你这是干啥?”马占山说:“有些东西,在我家也是闲着,拿过来共同消费了吧!”李怀忠的全家人迎接着亲家的全家人进了屋。马占山和李怀忠说:“那次儿媳妇他大姐去我家多有慢待,今日特来赔礼。”李怀忠说:“这孩子从小就不知深浅,不怪她就不错了,赔啥礼。蝶莲,快过来见过你叔。”蝶莲过来给马占山道了声万福。说:“大叔,那天去贵府,穿戴不整,还望大叔原谅。”马占山说:“只怨我们全家人眼拙,今日前来特向侄女请教。”蝶莲说:“大叔说哪里话,我一个啥也不懂的孩童,怎敢当请教二字。”马占山说:“孩子,有见识不分岁数大小,我这做买卖的,那天丑陋之事让你看的一清二楚,要不也不会事情有变。你叔我已年近五十,做买卖多年,行里人都是真真假假,我也跟着学罢了。行里人有这样一首诗,单说做买卖的实情。
假者假来真者真,
真假二字难辨分。
一天能买三个假,
三天难卖一个真。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