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16838
成片时长:约53分钟
阅读:5325
发表:2020/3/15
20集 校园 电视剧剧本
《青春的花环》第3集
1
2
3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郭胜利着急地:“妈,你这是干什么?我还以为你会支持我的。”
郭大娘:“别的事妈都支持,只有这件事不行。”
郭胜利:“为什么?”
郭大娘:“你别问了,不行就是不行。”
郭胜利生气地站起来:“别人的家长都支持,就你反对。你还是居委会主任呢,连这点觉悟都没有,你太落后了。”
郭大娘:“不管你说什么,妈就是不同意你去三线。”
郭胜利执拗地:“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反正三线我是去定了,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了。”
郭大娘:“你别吓唬我。我知道,去三线要三同意,部队同意,学校同意,家长同意。我不同意,看谁敢叫你去。”
郭胜利愣住了:“这……”口气又软了下来,蹲下来,扶着母亲的膝头,哀求地:“妈,你就同意了吧。我已经长大了,应该出去锻炼锻炼了。总不能跟你一辈子呀?”
郭大娘耐心地:“不是妈不让你去,你还不满十六岁,不够报名条件。以后还有很多报效祖国的机会嘛。”
郭胜利站起来:“不,我现在就要去!同学们都报名了,我是个烈士子弟,更应该事事走在前面。你要不同意,那我还怎么见人哪!”说着哭了。
郭大娘为难地:“这……”
郭胜利:“爸爸要是还在世,一定会同意我去的。”
郭大娘:“你爸爸……”
郭胜利看母亲态度有了变化,趁热打铁地:“妈,你就答应了吧。”
郭大娘的口气又硬了起来:“不行!妈说不同意,就是不同意。”
郭胜利急了,腾地站起来,发誓般地:“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反正三线我是去定了。你,你看着办吧!”怒气冲冲进了小屋,猛地把门关上了。
郭大娘看着儿子的背影,又看看墙上的照片,叹了口气。
9、小屋里。日。内。
郭胜利和衣躺在床上。妈妈的声音从外面穿进来:“要睡觉盖上被子,别着凉了。”
郭胜利听见,故意把被子蹬在一边。
外面又传来妈妈的声音:“胜利,吃饭了。”
郭胜利瓮声瓮气地:“不吃!”
妈妈的声音:“不吃饭怎么行呢?快吃饭,有啥事吃了饭再说。”
郭胜利想了想,突然有了主意,高声地:“从现在起,我不吃饭了。啥时你同意我去三线,啥时我再吃饭。”说完,他悄悄下床,顺门缝往外一看,只见母亲叹了口气,端起剩饭出去了。他看着,不禁一笑,又轻轻回到床边,重又在床上躺下。不一会儿,就迷迷瞪瞪睡着了……
天渐渐暗了下来。
郭胜利睁开眼,只见天色已晚。看看表,已经是下午七点钟了。这时,外面又响起母亲的声音:“胜利,起来吧,吃饭了。”
郭胜利:“不吃!”说完,他悄悄下床,到门边一看,只见母亲仿佛老了许多,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叹着气,佝偻着身子,端起原封未动的饭菜出去了。他看着眨眼之间突然变老的母亲,心中有些不忍。他想开门出去,但想到只有这样才能迫使母亲同意,又住了脚,重新回到床上躺下。
门一响,似乎是母亲出去了。他睁眼看着天花板,肚子咕咕叫起来。他使劲咽了口唾液,鼓励自己:“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一会儿,又迷迷糊糊睡着了……等他再醒来时,天已黑了。外屋亮着灯。郭胜利悄悄下床,来到门边往外一看,只见母亲正在缝一条棉被,桌上还放着脸盆茶缸等日用品。他突然明白了,猛地拉开门,扑到母亲身边:“妈,你同意了?”
母亲点点头。
郭胜利抱住母亲:“妈妈,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郭大娘抚摩着他的头:“孩子,你说得对。你长大了,该出去锻炼锻炼了。马棚养不出千里马,花盆种不出万年松。革命接班人就是要在大风大雨里锻炼,才能接好革命的班。妈想通了,支持你去锻炼。”
郭胜利感动地:“妈妈,……”
郭大娘:“孩子,不是妈舍不得你去锻炼,妈是有苦衷啊!十八年前,我和你爸结婚才三个月,你爸就去了朝鲜前线,从此他就再也没有回来。……你是你爸的遗腹子啊!十几年来,咱们母子相依为命,从来就没有分开过。想当初我能送你爸去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难道我能阻挡你去三线锻炼吗?听说三线活重又危险,我是怕你有个意外,我对不起你从来没见过面父亲呀!”
郭胜利深为母亲的深明大义所感动,他竭力安慰母亲:“妈,你放心吧,到了三线,我一定注意安全,一定会平安归来的。”
郭大娘:“好,妈……等着你。”
郭胜利:“妈,明天我就要走了。”
郭大娘:“那好,我去为你送行。”
郭胜利想了一下:“妈,我不想让你去送我。”
郭大娘:“为什么?”
郭胜利:“我不想让你为我伤心。”
郭大娘又感动又欣慰:“好吧,妈……听你的。”
10、广场上。日。外。
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车队整装待发。
广场上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们,嘱托声此起彼伏。
郭胜利坐在车上,眼睛却不时向四处张望。虽然明明知道母亲不会来了,但他又是多么渴望能看到母亲的身影。
就在车队既将要开的时候,母亲的身影突然出现了。
郭胜利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他探出身子喊着:“妈!”
母亲来到车窗前,拉住他的手,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仿佛要把他永远记住似的。
郭胜利拉住母亲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母子俩就这样互相看着。汽笛声中,车队慢慢启动了,母亲那压抑了很久的眼泪夺眶而出,哽咽着说:“到了哪要注意安全,多给妈来信,妈等着你平安归来……”
郭胜利使劲点着头。
车队走远了,郭胜利向着远处的母亲使劲挥着手。
寒风中,母亲显得那么单薄,那么羸弱……郭胜利的眼泪又一次流了出来……
11、山路上。日。外。
想着马上就能见到母亲,郭胜利跑得更快了。
转过一个山头,连部就在前面。他气喘吁吁地边跑边喊:“妈!妈妈……”
12、渡口。日。外。
众人簇拥着郭大娘来到渡口。
郭大娘边走边嘱咐同学们:“千万要注意安全。……修好铁路,你们就回去,你爸你妈盼着你们回去呢!”
同学们纷纷答应:“大娘,我们一定记住你的话。”
同学们:“大娘,上船吧。”
郭大娘:“好。”郭大娘嘴里答应着,却不挪步,看着连队营地方向,欲言又止。
同学们知道她的心情,但却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她。
郭大娘怅然登船。
看着伫立在船头上她那羸弱的身影,想着她跑了上千里路却未见到生死未卜的儿子,如今带着不知怎样的心情返回家时,同学们都哭了。
13、连部。日。内。
郭胜利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妈!妈!”
众人看见他,都惊喜地围上来:“郭胜利,你怎么回来了?这两天你跑哪去了?”
郭胜利顾不得回答众人的问话,急切地问:“我妈呢?”
众人都沉默了。
赵长海说:“你妈等不见你,已经坐船走了。”
郭胜利一听,“哇”地一声哭了,边哭边喊着冲出连部,向着渡口方向跑去。
众人默默地看着他的身影。
14、路上。日。外。
郭胜利边跑边哭……
15、渡口。日。外。
等郭胜利追到渡口,渡船早已无影无踪。往远望,只见滔滔汉江逶迤东去,远方水天一色,点点帆影仿佛一只只翱翔的海鸥,渐渐融化在蓝天白云里。
郭胜利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痛哭起来……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觉得有一只手抚在他的肩头。他一看,是赵长海,他叫了声:“指导员……”眼泪又流了出来。
赵长海叹了口气,说了句:“天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郭胜利听话的点点头,向渡口最后望了一眼,依偎着赵长海向连队的方向走去……
16、学校操场上。日。外。
聚集着家长们,他们聚精会神的听着周老师和郭大娘汇报三线的情况。
郭大娘:“男子连的情况就是这样。下面,请周老师介绍女子连的情况。”
周老师:“女子连和男子连差不了多少,除了干的活不一样外,其他没什么两样。这次去三线,给我印像最深的不是活累,而是吃不饱,经常饿肚子。”
家长们:“吃不饱?这是咋回事?”家长们都不明白的问。
周老师:“这里面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孩子们干的活确实重,需要补充的营养多;二是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本身就吃的多;三是伙食太差,说是四十五斤的定量,可是有一大半是粗粮,像高粱米了,红薯片了,包谷糁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副食太差,基本是没有新鲜蔬菜,吃的都是压缩菜。营养跟不上,所以就吃的多。说来大家可能都不信,我那个姑娘今年还不到十六岁,可她一顿能吃八碗面条。”
家长们:“是吗?”家长们听的都愣了。“这是咋回事?供应怎么这么差?”家长们又不明白了。
周老师:“这里面也有原因。一是运输条件差,现在的方针是先生产后生活,集中运输工具拉运施工材料,顾不上生活材料;二是道路不通,全靠人抗肩挑,别说没有东西,就是有了东西,也运不到位;三是人太多,光陕西地界就有铁道兵,民工,学生四十万人,每月的粮食就需要30万公斤,这是个什么概念,满满的60卡车呀!更别说其他物资了。再有就是当地不产蔬菜,就是有也是杯水车薪,供不应求。”
家长们:“哎呀,这怎么行呢?孩子正是长身体阶段,吃不饱饭可怎么办哪?”家长们听完,焦虑,心疼,担忧,关切的心情难于言表。
郭大娘接着说:“周老师说得是实情。我看吃不饱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不会做。当炊事员的都是些十六七岁的孩子,在家哪个做过那么多人的饭,每顿都是凑合着吃,不管生熟,能吃到嘴里就不错了。我那个孩子在家从来就没做过饭,可他现在是司务长,管着全连二百多人的伙食,大家想想,能管好吗?”
家长们听完,心情激动,议论纷纷。
家长们:“活又重,又吃不好,长此以往,这可怎么办?”“是啊,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耽误了,可是一辈子的事。”“说的是啊,这可怎么办?”
郭大娘想了想,说:“我看,光靠部队,短时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得咱们自己想办法。”
家长们:“自己想办法?什么办法?”
郭大娘:“咱们不能眼看着孩子们饿肚子。咱们要像战争年代支援前线那样,组织支援队,往前线寄东西,支援孩子们修铁路。”
家长们一听,纷纷赞同。“对!组织支援队,给孩子们寄东西。”“对!宁肯咱们自己饿肚子,也不能让孩子们饿肚子,寄!”“对!寄!我寄点心!”“我寄饼干!”“我寄罐头……”“我寄……”
郭大娘摆了摆手:“大家这么乱也不行。我看,咱们能不能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三线支援队,把大家要寄的东西集中起来,统一邮寄,这样就省了大家的时间,免得大家都往邮局跑了。”
家长们纷纷表示赞同。“对!这主意好。”“大嫂,我看你就给咱当这个支援队长吧。我们有东西都交给你,你负责给咱寄。”“行,我们赞成。”
郭大娘:“行啊,既然大家信得过我,我就给咱把这个责任担起来,大家要寄什么都拿来,我负责给咱寄。”
小妹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支棱着耳朵听着,把大家的话都记在心里。
17、高家。日。内。
高母躺在床上,不住地咳着。
小妹跑进来:“妈!妈!”
高母:“小妹,你回来了?你哥有消息吗?”
小妹高兴地:“妈,我哥他没事,郭大娘还见了我哥呢。”
高母:“是吗?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小妹:“妈,我听郭大娘说,我哥他们在三线吃不饱,整天饿肚子呢。”
高母:“是吗?”高母听了,一丝愁绪又涌上心头。
小妹:“妈,家长们都要给三线寄东西呢,咱们给我哥寄什么呀?”
高母:“寄什么呢?”高母打量了一下空荡荡的家,叹了口气:“唉,我们没什么寄呀!”
小妹撇起嘴:“妈,别人都寄,我们不寄,哥哥会伤心的。”
高母:“可是,我们寄什么呢?”高母四处打量着,眼睛落在桌上的一包白糖上:“哎,我们把这包糖给你哥寄去吧。”
小妹:“妈,这是你治病用的,给哥哥寄去,你治病怎么办?”
高母喘息着:“妈的病不要紧,就给你哥寄去吧。”
小妹:“那好吧。”她想了想,又说:“我哥哥肚子饿,吃糖也吃不饱啊。”
高母:“你说得也对。”高母想了想,说:“这样吧,你把这糖拿到街上卖了,买点吃的给你哥寄去吧。”
“卖糖?”小妹为难地:“可,可我没卖过东西呀?”
高母:“不要紧,你看着别人怎么卖,你就怎么卖。”
小妹:“那,好吧。”
18、街上。日。外。
小妹拿着糖,茫然的站在街上。
她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提着篮子,里面装了些苹果,遮遮掩掩地小声叫卖:“卖苹果!卖苹果!”于是也学她的样子,高声吆喝着:“卖白糖!谁买白糖!”
小妹的摹仿使得妇女惊慌失措,她赶忙离小妹远一点。但小妹却紧跟着她,她走到哪小妹就跟到哪。
妇女恼怒地低声对小妹:“小孩,你这是干什么?”
小妹:“卖白糖啊。”
妇女:“哎呀,那有你这样大声吆喝的。”
小妹不解地:“怎么了?”
妇女:“黑市买卖是犯法的,要叫民兵小分队看见,人要抓走,东西也要没收。”
小妹:“是吗?”
妇女轻蔑地:“小孩,你是第一次卖东西吧?”
小妹点点头。
妇女:“你这么小的年纪就出来作生意,你家大人呢?”
小妹:“我妈病了,爸爸……出远门去了,我哥去三线了,家里没别的人了。”
妇女惊异地:“你哥也去了三线?”
小妹点点头。
妇女的脸色柔和了,她蹲下身子,用手摸了摸小妹的脸:“小妹妹,真难为你了。”
小妹:“大婶,你……”
妇女:“不瞒你说,我也有个女儿在三线。”
小妹:“是吗?你家也有人在三线?”
郭大娘:“别的事妈都支持,只有这件事不行。”
郭胜利:“为什么?”
郭大娘:“你别问了,不行就是不行。”
郭胜利生气地站起来:“别人的家长都支持,就你反对。你还是居委会主任呢,连这点觉悟都没有,你太落后了。”
郭大娘:“不管你说什么,妈就是不同意你去三线。”
郭胜利执拗地:“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反正三线我是去定了,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了。”
郭大娘:“你别吓唬我。我知道,去三线要三同意,部队同意,学校同意,家长同意。我不同意,看谁敢叫你去。”
郭胜利愣住了:“这……”口气又软了下来,蹲下来,扶着母亲的膝头,哀求地:“妈,你就同意了吧。我已经长大了,应该出去锻炼锻炼了。总不能跟你一辈子呀?”
郭大娘耐心地:“不是妈不让你去,你还不满十六岁,不够报名条件。以后还有很多报效祖国的机会嘛。”
郭胜利站起来:“不,我现在就要去!同学们都报名了,我是个烈士子弟,更应该事事走在前面。你要不同意,那我还怎么见人哪!”说着哭了。
郭大娘为难地:“这……”
郭胜利:“爸爸要是还在世,一定会同意我去的。”
郭大娘:“你爸爸……”
郭胜利看母亲态度有了变化,趁热打铁地:“妈,你就答应了吧。”
郭大娘的口气又硬了起来:“不行!妈说不同意,就是不同意。”
郭胜利急了,腾地站起来,发誓般地:“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反正三线我是去定了。你,你看着办吧!”怒气冲冲进了小屋,猛地把门关上了。
郭大娘看着儿子的背影,又看看墙上的照片,叹了口气。
9、小屋里。日。内。
郭胜利和衣躺在床上。妈妈的声音从外面穿进来:“要睡觉盖上被子,别着凉了。”
郭胜利听见,故意把被子蹬在一边。
外面又传来妈妈的声音:“胜利,吃饭了。”
郭胜利瓮声瓮气地:“不吃!”
妈妈的声音:“不吃饭怎么行呢?快吃饭,有啥事吃了饭再说。”
郭胜利想了想,突然有了主意,高声地:“从现在起,我不吃饭了。啥时你同意我去三线,啥时我再吃饭。”说完,他悄悄下床,顺门缝往外一看,只见母亲叹了口气,端起剩饭出去了。他看着,不禁一笑,又轻轻回到床边,重又在床上躺下。不一会儿,就迷迷瞪瞪睡着了……
天渐渐暗了下来。
郭胜利睁开眼,只见天色已晚。看看表,已经是下午七点钟了。这时,外面又响起母亲的声音:“胜利,起来吧,吃饭了。”
郭胜利:“不吃!”说完,他悄悄下床,到门边一看,只见母亲仿佛老了许多,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叹着气,佝偻着身子,端起原封未动的饭菜出去了。他看着眨眼之间突然变老的母亲,心中有些不忍。他想开门出去,但想到只有这样才能迫使母亲同意,又住了脚,重新回到床上躺下。
门一响,似乎是母亲出去了。他睁眼看着天花板,肚子咕咕叫起来。他使劲咽了口唾液,鼓励自己:“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一会儿,又迷迷糊糊睡着了……等他再醒来时,天已黑了。外屋亮着灯。郭胜利悄悄下床,来到门边往外一看,只见母亲正在缝一条棉被,桌上还放着脸盆茶缸等日用品。他突然明白了,猛地拉开门,扑到母亲身边:“妈,你同意了?”
母亲点点头。
郭胜利抱住母亲:“妈妈,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郭大娘抚摩着他的头:“孩子,你说得对。你长大了,该出去锻炼锻炼了。马棚养不出千里马,花盆种不出万年松。革命接班人就是要在大风大雨里锻炼,才能接好革命的班。妈想通了,支持你去锻炼。”
郭胜利感动地:“妈妈,……”
郭大娘:“孩子,不是妈舍不得你去锻炼,妈是有苦衷啊!十八年前,我和你爸结婚才三个月,你爸就去了朝鲜前线,从此他就再也没有回来。……你是你爸的遗腹子啊!十几年来,咱们母子相依为命,从来就没有分开过。想当初我能送你爸去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难道我能阻挡你去三线锻炼吗?听说三线活重又危险,我是怕你有个意外,我对不起你从来没见过面父亲呀!”
郭胜利深为母亲的深明大义所感动,他竭力安慰母亲:“妈,你放心吧,到了三线,我一定注意安全,一定会平安归来的。”
郭大娘:“好,妈……等着你。”
郭胜利:“妈,明天我就要走了。”
郭大娘:“那好,我去为你送行。”
郭胜利想了一下:“妈,我不想让你去送我。”
郭大娘:“为什么?”
郭胜利:“我不想让你为我伤心。”
郭大娘又感动又欣慰:“好吧,妈……听你的。”
10、广场上。日。外。
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车队整装待发。
广场上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们,嘱托声此起彼伏。
郭胜利坐在车上,眼睛却不时向四处张望。虽然明明知道母亲不会来了,但他又是多么渴望能看到母亲的身影。
就在车队既将要开的时候,母亲的身影突然出现了。
郭胜利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他探出身子喊着:“妈!”
母亲来到车窗前,拉住他的手,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仿佛要把他永远记住似的。
郭胜利拉住母亲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母子俩就这样互相看着。汽笛声中,车队慢慢启动了,母亲那压抑了很久的眼泪夺眶而出,哽咽着说:“到了哪要注意安全,多给妈来信,妈等着你平安归来……”
郭胜利使劲点着头。
车队走远了,郭胜利向着远处的母亲使劲挥着手。
寒风中,母亲显得那么单薄,那么羸弱……郭胜利的眼泪又一次流了出来……
11、山路上。日。外。
想着马上就能见到母亲,郭胜利跑得更快了。
转过一个山头,连部就在前面。他气喘吁吁地边跑边喊:“妈!妈妈……”
12、渡口。日。外。
众人簇拥着郭大娘来到渡口。
郭大娘边走边嘱咐同学们:“千万要注意安全。……修好铁路,你们就回去,你爸你妈盼着你们回去呢!”
同学们纷纷答应:“大娘,我们一定记住你的话。”
同学们:“大娘,上船吧。”
郭大娘:“好。”郭大娘嘴里答应着,却不挪步,看着连队营地方向,欲言又止。
同学们知道她的心情,但却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她。
郭大娘怅然登船。
看着伫立在船头上她那羸弱的身影,想着她跑了上千里路却未见到生死未卜的儿子,如今带着不知怎样的心情返回家时,同学们都哭了。
13、连部。日。内。
郭胜利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妈!妈!”
众人看见他,都惊喜地围上来:“郭胜利,你怎么回来了?这两天你跑哪去了?”
郭胜利顾不得回答众人的问话,急切地问:“我妈呢?”
众人都沉默了。
赵长海说:“你妈等不见你,已经坐船走了。”
郭胜利一听,“哇”地一声哭了,边哭边喊着冲出连部,向着渡口方向跑去。
众人默默地看着他的身影。
14、路上。日。外。
郭胜利边跑边哭……
15、渡口。日。外。
等郭胜利追到渡口,渡船早已无影无踪。往远望,只见滔滔汉江逶迤东去,远方水天一色,点点帆影仿佛一只只翱翔的海鸥,渐渐融化在蓝天白云里。
郭胜利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痛哭起来……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觉得有一只手抚在他的肩头。他一看,是赵长海,他叫了声:“指导员……”眼泪又流了出来。
赵长海叹了口气,说了句:“天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郭胜利听话的点点头,向渡口最后望了一眼,依偎着赵长海向连队的方向走去……
16、学校操场上。日。外。
聚集着家长们,他们聚精会神的听着周老师和郭大娘汇报三线的情况。
郭大娘:“男子连的情况就是这样。下面,请周老师介绍女子连的情况。”
周老师:“女子连和男子连差不了多少,除了干的活不一样外,其他没什么两样。这次去三线,给我印像最深的不是活累,而是吃不饱,经常饿肚子。”
家长们:“吃不饱?这是咋回事?”家长们都不明白的问。
周老师:“这里面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孩子们干的活确实重,需要补充的营养多;二是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本身就吃的多;三是伙食太差,说是四十五斤的定量,可是有一大半是粗粮,像高粱米了,红薯片了,包谷糁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副食太差,基本是没有新鲜蔬菜,吃的都是压缩菜。营养跟不上,所以就吃的多。说来大家可能都不信,我那个姑娘今年还不到十六岁,可她一顿能吃八碗面条。”
家长们:“是吗?”家长们听的都愣了。“这是咋回事?供应怎么这么差?”家长们又不明白了。
周老师:“这里面也有原因。一是运输条件差,现在的方针是先生产后生活,集中运输工具拉运施工材料,顾不上生活材料;二是道路不通,全靠人抗肩挑,别说没有东西,就是有了东西,也运不到位;三是人太多,光陕西地界就有铁道兵,民工,学生四十万人,每月的粮食就需要30万公斤,这是个什么概念,满满的60卡车呀!更别说其他物资了。再有就是当地不产蔬菜,就是有也是杯水车薪,供不应求。”
家长们:“哎呀,这怎么行呢?孩子正是长身体阶段,吃不饱饭可怎么办哪?”家长们听完,焦虑,心疼,担忧,关切的心情难于言表。
郭大娘接着说:“周老师说得是实情。我看吃不饱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不会做。当炊事员的都是些十六七岁的孩子,在家哪个做过那么多人的饭,每顿都是凑合着吃,不管生熟,能吃到嘴里就不错了。我那个孩子在家从来就没做过饭,可他现在是司务长,管着全连二百多人的伙食,大家想想,能管好吗?”
家长们听完,心情激动,议论纷纷。
家长们:“活又重,又吃不好,长此以往,这可怎么办?”“是啊,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耽误了,可是一辈子的事。”“说的是啊,这可怎么办?”
郭大娘想了想,说:“我看,光靠部队,短时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得咱们自己想办法。”
家长们:“自己想办法?什么办法?”
郭大娘:“咱们不能眼看着孩子们饿肚子。咱们要像战争年代支援前线那样,组织支援队,往前线寄东西,支援孩子们修铁路。”
家长们一听,纷纷赞同。“对!组织支援队,给孩子们寄东西。”“对!宁肯咱们自己饿肚子,也不能让孩子们饿肚子,寄!”“对!寄!我寄点心!”“我寄饼干!”“我寄罐头……”“我寄……”
郭大娘摆了摆手:“大家这么乱也不行。我看,咱们能不能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三线支援队,把大家要寄的东西集中起来,统一邮寄,这样就省了大家的时间,免得大家都往邮局跑了。”
家长们纷纷表示赞同。“对!这主意好。”“大嫂,我看你就给咱当这个支援队长吧。我们有东西都交给你,你负责给咱寄。”“行,我们赞成。”
郭大娘:“行啊,既然大家信得过我,我就给咱把这个责任担起来,大家要寄什么都拿来,我负责给咱寄。”
小妹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支棱着耳朵听着,把大家的话都记在心里。
17、高家。日。内。
高母躺在床上,不住地咳着。
小妹跑进来:“妈!妈!”
高母:“小妹,你回来了?你哥有消息吗?”
小妹高兴地:“妈,我哥他没事,郭大娘还见了我哥呢。”
高母:“是吗?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小妹:“妈,我听郭大娘说,我哥他们在三线吃不饱,整天饿肚子呢。”
高母:“是吗?”高母听了,一丝愁绪又涌上心头。
小妹:“妈,家长们都要给三线寄东西呢,咱们给我哥寄什么呀?”
高母:“寄什么呢?”高母打量了一下空荡荡的家,叹了口气:“唉,我们没什么寄呀!”
小妹撇起嘴:“妈,别人都寄,我们不寄,哥哥会伤心的。”
高母:“可是,我们寄什么呢?”高母四处打量着,眼睛落在桌上的一包白糖上:“哎,我们把这包糖给你哥寄去吧。”
小妹:“妈,这是你治病用的,给哥哥寄去,你治病怎么办?”
高母喘息着:“妈的病不要紧,就给你哥寄去吧。”
小妹:“那好吧。”她想了想,又说:“我哥哥肚子饿,吃糖也吃不饱啊。”
高母:“你说得也对。”高母想了想,说:“这样吧,你把这糖拿到街上卖了,买点吃的给你哥寄去吧。”
“卖糖?”小妹为难地:“可,可我没卖过东西呀?”
高母:“不要紧,你看着别人怎么卖,你就怎么卖。”
小妹:“那,好吧。”
18、街上。日。外。
小妹拿着糖,茫然的站在街上。
她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提着篮子,里面装了些苹果,遮遮掩掩地小声叫卖:“卖苹果!卖苹果!”于是也学她的样子,高声吆喝着:“卖白糖!谁买白糖!”
小妹的摹仿使得妇女惊慌失措,她赶忙离小妹远一点。但小妹却紧跟着她,她走到哪小妹就跟到哪。
妇女恼怒地低声对小妹:“小孩,你这是干什么?”
小妹:“卖白糖啊。”
妇女:“哎呀,那有你这样大声吆喝的。”
小妹不解地:“怎么了?”
妇女:“黑市买卖是犯法的,要叫民兵小分队看见,人要抓走,东西也要没收。”
小妹:“是吗?”
妇女轻蔑地:“小孩,你是第一次卖东西吧?”
小妹点点头。
妇女:“你这么小的年纪就出来作生意,你家大人呢?”
小妹:“我妈病了,爸爸……出远门去了,我哥去三线了,家里没别的人了。”
妇女惊异地:“你哥也去了三线?”
小妹点点头。
妇女的脸色柔和了,她蹲下身子,用手摸了摸小妹的脸:“小妹妹,真难为你了。”
小妹:“大婶,你……”
妇女:“不瞒你说,我也有个女儿在三线。”
小妹:“是吗?你家也有人在三线?”
上一集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