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授权发表
字数:11514
阅读:6839
发表:2016/4/13
44章 农村 小说
《老北风滚过黑土地》第43章
5
23
30
31
32
42
43
44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五月的一天,学校突然通知今天游行,说是庆祝大日本皇军攻占了缅甸,吃完早饭,学生们在操场集合,排着队浩浩荡荡就出发了。今天是全市大游行,县政府队伍排在最前面,接着就是一队骑兵,后面跟着警察,然后就是学生了。国高的学生走在最前面,赵守信的一年级是第一次参加游行,大家都兴致勃勃的往前走,接着是省立怀德商业学校,接着是国民优级学校,然后是公主岭在满国民学校,这是一所日本侨民学校,后面是其它国民学校。学校的队伍后面,是商界和市民。国高的队伍最整齐、雄壮,市民都喜欢看。
游行结束,学生们回到学校,为了庆祝日本皇军的胜利,每人发了两包白糖,有的同学就打开冲水喝,赵守信沾了一点尝了尝,真是顺甜,没舍得吃,包好放在床铺底下的箱子里。
到了六月的一天,吃晚饭时,赵守仁跑过来找赵守信,低声说,晚上在校门口,别穿校服,我等你!赵守信一看他鬼鬼祟祟的,也没细问,等天一擦黑,换好便装,走出大门,就看见他和另两个同学已经等在这里,那两个同学自己不认识,几个人也不说话,赵守仁在前,出了校门一拐,上了永盛路,沿着永盛路一直往北,过了永盛桥,这就到了河北。再往前走,这条路叫西三条通,这条路走到头是铁道,不能走,又向右拐上七道街,向东走,一直跑到泰平桥,几个人就上了泰平桥。泰平桥是一座跨越铁路的人行桥,钢筋支架,木板铺的桥面,两丈多宽,一走“砰砰”响。桥下正好有火车路过,轰隆轰隆把烟柱喷起多高,四个人趴在栏杆上往下看了一会儿,就沿着引桥下了桥。一下桥,就是票房子,虽然是晚上,可也人来人往灯火通明的,四个人转了一圈,就沿路往东走,越走前面人越少,赵守信心里有几分害怕,因为这已经到了铁北,听人说,汉族小孩都不敢到铁北来,日本小孩都不敢到铁南去,两伙孩子见面总打架。赵守仁领道,四个人沿着一条叫菊地町的路往东,大家都跑累了,在一棵大树下面喘气。这四个人躲在树后面,就看见路两旁散落着一栋栋小洋楼,里面都是日本人,突然“吱呀”一声,远处一个小楼的门被推开,走出一个小孩,后面一个大人,这大人把小孩送出院子,和孩子道别后又转身回到楼里,这孩子走出院子没几步远,就上了这条道。赵守仁低声说“走”,四个人就轻轻追上去,赵守仁在前,一把抢过这孩子的书包,有人就把这孩子推到在地,四个人上去连踢带打,这孩子被打得哇哇大哭大叫,四个人这才发现:原来是个女学生!立刻扔下书包往东跑,就听见路两旁的小楼里纷纷有人跑出来,大声喊叫。
四个人向前跑,又向南拐,穿过铁道,跑进一个公园,这叫公主岭公园,几个人抱住大树,大口喘气,歇了一会儿,沿着一条叫鲛岛通(又叫大马路)的马路向南,到德盛桥又拐弯向西,顺着头道街走,走到永盛桥沿原路回到了学校。
赵守信也没打过人,过后一想起来,总觉得脚踢在那孩子屁股上是软软的。
放暑假,赵守信本来约赵守仁一起回家,可赵守仁说他去新京,得看看年底考哪所大学,赵守信只好自己回了家。
赵守信回到家,此时是伏天,地里没农活,可夏天正好沤粪,隔几天就得起马圈和猪圈,赵守信把白糖拿出来给姥姥和姥爷吃,俩人舍不得,说留过年蘸豆包吧!秋丫苦熬了好几个月,这下高兴够戗,每天都喜笑颜开的,拿出新做的鞋,给赵守信试,又把学生服洗净,放起来,说省点穿吧。赵守信在村子里一走,大家都问,学校啥样哦?有没有小鬼子?打不打人?二哥赵守家参加了青年义勇队,每天早上走,晚上回来,晒得黑乎乎的。原来《国兵法》有规定,二十到二十三岁的青年人,每年必须集中训练两个月,现在乘农闲,村里正组织训练。赵守家回来说,每天练队形,立正、左右转、齐步走,有时扛着木头枪跑步,教官打人,也是打嘴巴。赵守家还说,训练结束时,县里还要派人来检查,前一批训练结束,县里来个日本人,那可真是凶!让大家趴着跪成一排,他踩着筋脑骨(后背)从这头走到那头,谁要是腰一塌,就是一顿大嘴巴,你说说,这是啥练法?上次老李家李长明就挨了一顿打。
李万喜家李长明今年二十二岁,参加青年义勇队训练真是挨了打,因为他个子高,排在队伍最后面,那日本教官会踩筋脑骨从他开始,他也没提防,被抽冷子一踩就趴下了,结果挨了一顿打,气得骂了好几天。骂归骂,今年的训练好歹算完了。
训练结束,长明每天领着十一岁的长顺和长义去放马,三个人把马赶到甸子上,脱光了就钻到泡子里。过了一些日子,李年秋又开始漏粉,家里就又忙起来。
粉坊一开,满院子都挂着粉条子,南北二屯的人们都把土豆子送来,有的要钱,有的要粉条,有的回去还拉一些粉渣子。
等天气一凉,庄稼都成熟了,大家准备割地,粉坊就停了。李年有拿把铁锨,到地里挖出几个甜菜,一看,就吓了一跳,拎回来给大家看,说没成想这玩艺这么能长,能有十来斤,晚上就切成片,烀了一锅,甜菜片捞出来吃,还剩半锅粘糊糊的汤,孩子们抢着泡饭吃,顺甜的。
过了几天,兴农合作社就来了人,说甜菜怕冻,可得先起先送!来到地头,挖出一棵甜菜,就示范,说甜菜缨子用菜刀切掉,尾巴切掉,得光溜溜的,不能有泥,快送吧,冻了就降等级!李家准备起甜菜,可甜菜缨子还绿乎乎的,就割下来,切一切,烀熟了喂猪,还给东院子老索家送几筐,说这玩艺喂猪好!还给挎去一土篮子甜菜,说老索大婶,烀熟了吃吧,可甜啦!大丫和儿媳妇就烀了一锅,索风臣的大闺女棉花早出嫁了,大儿子大梁今年二十岁,也娶了媳妇,二闺女秀桃今年十五岁,还在上学,小儿子二梁今年八岁,大家围在一起吃甜菜。索乌恩说索风臣:“我都七十二啦,也跑不动了,没成想烧锅开成这样!这咋整呢?哪天你去怀德街一趟,看看大胜泉烧锅咋样?烧酒组合有没有啥法?咱就啥招都没有了?”
索家的地都租给了杨威和马小辫,索风臣也不忙,就骑马跑到了怀德街。索风臣来到怀德街,先去姜长生家,就见姜长生坐在自家的店铺里,正在打盹,店铺里空空的,就问:“姜叔,这是咋回事?一点货也没有?”姜长生一见是索风臣,就说:“你爹咋不来?怪想他的。”索风臣说:“七十多啦,哪还敢跑?”姜长生一听,猛然站起来,拍脑袋说:“呵!可不是咋地,比我大六岁!……这日子过的,转眼就老了!你来有啥事?”索风臣说:“这烧锅开的,操心死了,高粱也不给,烧酒还得限价卖……来看看大胜泉咋样!”姜长生说:“我也一样,去年一个啥七二五停止令(注1),我就啥货也进不来了……哪敢进?谁乐意赔钱卖?坐吃山空!愁哇!小鬼子可真祸害人……你说大胜泉烧锅?听说关门啦!”索风臣出去一打听,这烧锅还真关门了!
大胜泉烧锅一关门,糟腿子们就散了。贺贵山也没处去,跑韩老大家住了几天,韩老大就跟他合计,说买卖是没法做啦!按照小鬼子的停止令,卖货必须是去年七月的价,可他也不看看,进货是啥价——都翻了倍!他妈的……咱俩算算帐,不干啦!这一算帐,好歹没赔上,二人就分了伙。贺贵山一琢磨,还是回金家屯吧,回金家屯扛大活去!
贺贵山把行李卷捆好,就上了路。出了怀德城西门往回走,就看见天高云谈,秋风一刮,庄稼叶子唰唰掉,大树也光秃秃的没了生机,地里的庄稼已经割倒了一半,正走着,后面追过来两辆胶皮轮子大车,贺贵山喊一声“捎个脚”,就跳上了后面这辆。跳上车,坐在自己的行礼卷上,一看,老板子二十多岁,掌包的也不到三十,就问:“到那嘎哒去?”掌包的说:“金家屯。”又问:“那个屯的?”又答:“索家窝棚。”贺贵山一听,就来了精神,又问:“认识索东家吗?”这掌包的有点不耐烦了,说:“住索家窝棚,能不认识索东家?你到那嘎哒呀?”贺贵山说:“我去大房子,……我还认识李年春!”掌包的说:“还大房子,哪年的事?早就改名了,……李年春,那是我四哥!”原来这是李家的车,前面那辆赶车的是李年有,后面这辆赶车的是李长明,跟车的是老六李年勤。李年勤心里话,我四哥在村公所,谁不认识?贺贵山一听,又惊又喜,就问:“你是老五?”李年勤摇头说:“我是老六!”贺贵山说:“那年我在索家窝棚时,你才两三岁,我和你四哥最好!”李年勤问:“你是谁呀?”贺贵山说:“都叫我小山东子。”李年勤想不起来这个人,也不感兴趣,就不再搭茬。
大车跑了一段,谁也不说话。贺贵山忍不住,又问李年勤:“这两辆大车都是你家的呀?这辆还挺新!这是干啥去啦?”李年勤说:“可不是,这是新车!开春才买的。去范家屯送甜菜啦。”原来,这几年政府禁止一切货物贩运,城里和乡下物价相差很大,李家去年冬天跑新京捣腾猪,一趟就剩了不少钱,这才知道不种地也能挣钱,就又买了一挂胶皮大车。夏天,两辆大车往新京拉了好几趟西瓜。
大车到了三门赵家路口,贺贵山就下了车。
两辆大车回到家,也没歇息,直接就赶到了甜菜地,李家的人都跑过来,先扣好煞厢板子,又往车上装甜菜。煞厢板子是四块木板,左右两块,前后两块,四块一拼,拿绳子往车上一拢,就成了一个车厢。把车厢装满,在上面又竖一节穴子,直到把穴子装平,大家才住手。把马卸下来,大家回家吃饭。
吃饭的时候,李年勤就说,到了范家屯一打听,才知道得把甜菜送到糖厂,糖厂就是造白糖的地方,院子大得没边,里面跑火车,火车一叫,震天动地的,我直怕把马吓毛了。长明说,咱这是骒马,老实!李年有说,看来种甜菜对了,比种大粮挣钱,可是没有奖励,听说种大粮一吨给一条毛巾票,一双鞋票,还给十五(平方)码(注:12.5平方米)布票,咱种了四垧甜菜,少得两匹布。李年生说,那也没人乐意交,搜荷班这俩天到处跑。二秋说,布也不白给,得花钱买。大霞也插嘴说,现在布可缺了,没地方买,咱过年还得织布,反正自己有织布机。
吃完饭,李年有坐在炕梢,跟李万喜念叨说:“爹,咱又买了赵大财主十多垧地,过年春天就得种。我琢磨咱雇几个长工,住老院子;长生也别下地了,帮大哥喂马、喂猪、漏粉,院子里也一大摊子活!老四忙他的,咱也不指望,你说中不?”李万喜说:“你当家,我不管!我就管吃。”老五李年生说:“赵大财主的地没劲,他也不上粪。”李万喜说:“他不会种地,就会抽大烟!”李年有说:“他的地离家远,咋上粪?”李年生说:“秋丫他家远不远?人家赵大叔年年送粪,净送好粪!”原来,李年有新买的地,是赵兴金家的,在索家窝棚东面,挨着赵兴喜家的地。
李年有用两辆大车送甜菜,剩下的人在家割地。送完最后一趟,从范家屯回来,李年勤吵吵吧火地说:“你们说怪不怪?收甜菜的地方说,你们家出荷完成的好,奖励给两袋子啥……糖粪!就拉回两袋子,让我和长明卸仓子里去了。”长明笑,说:“不是,叫白粪(注:硫酸铵),可不是糖粪!”大家就哈哈笑,说糖还能当粪?又问长明,白粪啥样?长明说,好像火碱,白色,梆硬!李万喜就说:“可千万别动它!放那放着,谁知小鬼子安啥心眼子!”
这一年过年,大年三十晚上三更天,吃完饺子喝完酒,一家人都在,西么屋南炕,几个小闺女在玩嘎喇哈;北炕,妯娌们把脚盖在褥子底下,围着火盆唠得热火朝天;里屋南炕,几个老爷们推牌九;南北炕都点大蜡,大兰不停地跑到里屋看,怕老六输钱,小份子攒钱不容易;老二李年有说:“把孙子和孙女都叫来,给爷爷奶奶拜年,老太太挺不住了,下半夜得睡觉!”李万喜也有点困,强打精神说:“先孙子后孙女,今年我给排排行!”孙子都跑过来,大家都急着要压岁钱,李万喜说:“老大长胜,辛亥年生,今年三十三。”长胜忙跪倒磕三个头,李万喜给了五毛钱,接着说:“老二长丰,甲寅年生,今年三十……老三长生,戌午年生,今年二十五岁;老四长明,庚申年生,今年二十四岁;老五长义,甲子年生,今年二十岁;老六长宝,已巳年生,今年十五岁;老七长顺,辛末年生,今年十三岁,老八长新,丙子年生,今年八岁……长新过来磕头!”每个孩子都来磕头,都给五毛钱,可说到长新,没看长新过来,臧氏就笑,说:“这老死鬼,啥记性,长新去他舅家了!”李万喜刚要往下念叨,大霞叹气说:“爹,长新不算了,咱不要他!”妯娌们都一惊,问咋不要了,李万喜也问,咋不要了?李年有插嘴说:“他舅没孩子,非要!”李万喜一听不乐意了,把南炕的大蜡一口吹灭,说:“我得睡觉!”等在后面的长林也八岁,一看爷爷没给压岁钱,“哇”地一声就哭了,李年生忙把他抱回北炕,北炕的几个妯娌也不敢大声唠嗑,都回到了自己的炕上,只有里屋还在玩。
第二天早上,李万喜又接着给发压岁钱。给大霞五毛,说,见着长新给他!
过完年,李年有叫了四个长工,住在东院,找张文海媳妇刘氏给做饭。
注1:1941年7月25日,伪满洲国政府发布一道命令,要求以当天商品价格为准(政府配给商品除外),以后商品价格不得变更。此后,大部商户被迫倒闭,商业一片萧条。
游行结束,学生们回到学校,为了庆祝日本皇军的胜利,每人发了两包白糖,有的同学就打开冲水喝,赵守信沾了一点尝了尝,真是顺甜,没舍得吃,包好放在床铺底下的箱子里。
到了六月的一天,吃晚饭时,赵守仁跑过来找赵守信,低声说,晚上在校门口,别穿校服,我等你!赵守信一看他鬼鬼祟祟的,也没细问,等天一擦黑,换好便装,走出大门,就看见他和另两个同学已经等在这里,那两个同学自己不认识,几个人也不说话,赵守仁在前,出了校门一拐,上了永盛路,沿着永盛路一直往北,过了永盛桥,这就到了河北。再往前走,这条路叫西三条通,这条路走到头是铁道,不能走,又向右拐上七道街,向东走,一直跑到泰平桥,几个人就上了泰平桥。泰平桥是一座跨越铁路的人行桥,钢筋支架,木板铺的桥面,两丈多宽,一走“砰砰”响。桥下正好有火车路过,轰隆轰隆把烟柱喷起多高,四个人趴在栏杆上往下看了一会儿,就沿着引桥下了桥。一下桥,就是票房子,虽然是晚上,可也人来人往灯火通明的,四个人转了一圈,就沿路往东走,越走前面人越少,赵守信心里有几分害怕,因为这已经到了铁北,听人说,汉族小孩都不敢到铁北来,日本小孩都不敢到铁南去,两伙孩子见面总打架。赵守仁领道,四个人沿着一条叫菊地町的路往东,大家都跑累了,在一棵大树下面喘气。这四个人躲在树后面,就看见路两旁散落着一栋栋小洋楼,里面都是日本人,突然“吱呀”一声,远处一个小楼的门被推开,走出一个小孩,后面一个大人,这大人把小孩送出院子,和孩子道别后又转身回到楼里,这孩子走出院子没几步远,就上了这条道。赵守仁低声说“走”,四个人就轻轻追上去,赵守仁在前,一把抢过这孩子的书包,有人就把这孩子推到在地,四个人上去连踢带打,这孩子被打得哇哇大哭大叫,四个人这才发现:原来是个女学生!立刻扔下书包往东跑,就听见路两旁的小楼里纷纷有人跑出来,大声喊叫。
四个人向前跑,又向南拐,穿过铁道,跑进一个公园,这叫公主岭公园,几个人抱住大树,大口喘气,歇了一会儿,沿着一条叫鲛岛通(又叫大马路)的马路向南,到德盛桥又拐弯向西,顺着头道街走,走到永盛桥沿原路回到了学校。
赵守信也没打过人,过后一想起来,总觉得脚踢在那孩子屁股上是软软的。
放暑假,赵守信本来约赵守仁一起回家,可赵守仁说他去新京,得看看年底考哪所大学,赵守信只好自己回了家。
赵守信回到家,此时是伏天,地里没农活,可夏天正好沤粪,隔几天就得起马圈和猪圈,赵守信把白糖拿出来给姥姥和姥爷吃,俩人舍不得,说留过年蘸豆包吧!秋丫苦熬了好几个月,这下高兴够戗,每天都喜笑颜开的,拿出新做的鞋,给赵守信试,又把学生服洗净,放起来,说省点穿吧。赵守信在村子里一走,大家都问,学校啥样哦?有没有小鬼子?打不打人?二哥赵守家参加了青年义勇队,每天早上走,晚上回来,晒得黑乎乎的。原来《国兵法》有规定,二十到二十三岁的青年人,每年必须集中训练两个月,现在乘农闲,村里正组织训练。赵守家回来说,每天练队形,立正、左右转、齐步走,有时扛着木头枪跑步,教官打人,也是打嘴巴。赵守家还说,训练结束时,县里还要派人来检查,前一批训练结束,县里来个日本人,那可真是凶!让大家趴着跪成一排,他踩着筋脑骨(后背)从这头走到那头,谁要是腰一塌,就是一顿大嘴巴,你说说,这是啥练法?上次老李家李长明就挨了一顿打。
李万喜家李长明今年二十二岁,参加青年义勇队训练真是挨了打,因为他个子高,排在队伍最后面,那日本教官会踩筋脑骨从他开始,他也没提防,被抽冷子一踩就趴下了,结果挨了一顿打,气得骂了好几天。骂归骂,今年的训练好歹算完了。
训练结束,长明每天领着十一岁的长顺和长义去放马,三个人把马赶到甸子上,脱光了就钻到泡子里。过了一些日子,李年秋又开始漏粉,家里就又忙起来。
粉坊一开,满院子都挂着粉条子,南北二屯的人们都把土豆子送来,有的要钱,有的要粉条,有的回去还拉一些粉渣子。
等天气一凉,庄稼都成熟了,大家准备割地,粉坊就停了。李年有拿把铁锨,到地里挖出几个甜菜,一看,就吓了一跳,拎回来给大家看,说没成想这玩艺这么能长,能有十来斤,晚上就切成片,烀了一锅,甜菜片捞出来吃,还剩半锅粘糊糊的汤,孩子们抢着泡饭吃,顺甜的。
过了几天,兴农合作社就来了人,说甜菜怕冻,可得先起先送!来到地头,挖出一棵甜菜,就示范,说甜菜缨子用菜刀切掉,尾巴切掉,得光溜溜的,不能有泥,快送吧,冻了就降等级!李家准备起甜菜,可甜菜缨子还绿乎乎的,就割下来,切一切,烀熟了喂猪,还给东院子老索家送几筐,说这玩艺喂猪好!还给挎去一土篮子甜菜,说老索大婶,烀熟了吃吧,可甜啦!大丫和儿媳妇就烀了一锅,索风臣的大闺女棉花早出嫁了,大儿子大梁今年二十岁,也娶了媳妇,二闺女秀桃今年十五岁,还在上学,小儿子二梁今年八岁,大家围在一起吃甜菜。索乌恩说索风臣:“我都七十二啦,也跑不动了,没成想烧锅开成这样!这咋整呢?哪天你去怀德街一趟,看看大胜泉烧锅咋样?烧酒组合有没有啥法?咱就啥招都没有了?”
索家的地都租给了杨威和马小辫,索风臣也不忙,就骑马跑到了怀德街。索风臣来到怀德街,先去姜长生家,就见姜长生坐在自家的店铺里,正在打盹,店铺里空空的,就问:“姜叔,这是咋回事?一点货也没有?”姜长生一见是索风臣,就说:“你爹咋不来?怪想他的。”索风臣说:“七十多啦,哪还敢跑?”姜长生一听,猛然站起来,拍脑袋说:“呵!可不是咋地,比我大六岁!……这日子过的,转眼就老了!你来有啥事?”索风臣说:“这烧锅开的,操心死了,高粱也不给,烧酒还得限价卖……来看看大胜泉咋样!”姜长生说:“我也一样,去年一个啥七二五停止令(注1),我就啥货也进不来了……哪敢进?谁乐意赔钱卖?坐吃山空!愁哇!小鬼子可真祸害人……你说大胜泉烧锅?听说关门啦!”索风臣出去一打听,这烧锅还真关门了!
大胜泉烧锅一关门,糟腿子们就散了。贺贵山也没处去,跑韩老大家住了几天,韩老大就跟他合计,说买卖是没法做啦!按照小鬼子的停止令,卖货必须是去年七月的价,可他也不看看,进货是啥价——都翻了倍!他妈的……咱俩算算帐,不干啦!这一算帐,好歹没赔上,二人就分了伙。贺贵山一琢磨,还是回金家屯吧,回金家屯扛大活去!
贺贵山把行李卷捆好,就上了路。出了怀德城西门往回走,就看见天高云谈,秋风一刮,庄稼叶子唰唰掉,大树也光秃秃的没了生机,地里的庄稼已经割倒了一半,正走着,后面追过来两辆胶皮轮子大车,贺贵山喊一声“捎个脚”,就跳上了后面这辆。跳上车,坐在自己的行礼卷上,一看,老板子二十多岁,掌包的也不到三十,就问:“到那嘎哒去?”掌包的说:“金家屯。”又问:“那个屯的?”又答:“索家窝棚。”贺贵山一听,就来了精神,又问:“认识索东家吗?”这掌包的有点不耐烦了,说:“住索家窝棚,能不认识索东家?你到那嘎哒呀?”贺贵山说:“我去大房子,……我还认识李年春!”掌包的说:“还大房子,哪年的事?早就改名了,……李年春,那是我四哥!”原来这是李家的车,前面那辆赶车的是李年有,后面这辆赶车的是李长明,跟车的是老六李年勤。李年勤心里话,我四哥在村公所,谁不认识?贺贵山一听,又惊又喜,就问:“你是老五?”李年勤摇头说:“我是老六!”贺贵山说:“那年我在索家窝棚时,你才两三岁,我和你四哥最好!”李年勤问:“你是谁呀?”贺贵山说:“都叫我小山东子。”李年勤想不起来这个人,也不感兴趣,就不再搭茬。
大车跑了一段,谁也不说话。贺贵山忍不住,又问李年勤:“这两辆大车都是你家的呀?这辆还挺新!这是干啥去啦?”李年勤说:“可不是,这是新车!开春才买的。去范家屯送甜菜啦。”原来,这几年政府禁止一切货物贩运,城里和乡下物价相差很大,李家去年冬天跑新京捣腾猪,一趟就剩了不少钱,这才知道不种地也能挣钱,就又买了一挂胶皮大车。夏天,两辆大车往新京拉了好几趟西瓜。
大车到了三门赵家路口,贺贵山就下了车。
两辆大车回到家,也没歇息,直接就赶到了甜菜地,李家的人都跑过来,先扣好煞厢板子,又往车上装甜菜。煞厢板子是四块木板,左右两块,前后两块,四块一拼,拿绳子往车上一拢,就成了一个车厢。把车厢装满,在上面又竖一节穴子,直到把穴子装平,大家才住手。把马卸下来,大家回家吃饭。
吃饭的时候,李年勤就说,到了范家屯一打听,才知道得把甜菜送到糖厂,糖厂就是造白糖的地方,院子大得没边,里面跑火车,火车一叫,震天动地的,我直怕把马吓毛了。长明说,咱这是骒马,老实!李年有说,看来种甜菜对了,比种大粮挣钱,可是没有奖励,听说种大粮一吨给一条毛巾票,一双鞋票,还给十五(平方)码(注:12.5平方米)布票,咱种了四垧甜菜,少得两匹布。李年生说,那也没人乐意交,搜荷班这俩天到处跑。二秋说,布也不白给,得花钱买。大霞也插嘴说,现在布可缺了,没地方买,咱过年还得织布,反正自己有织布机。
吃完饭,李年有坐在炕梢,跟李万喜念叨说:“爹,咱又买了赵大财主十多垧地,过年春天就得种。我琢磨咱雇几个长工,住老院子;长生也别下地了,帮大哥喂马、喂猪、漏粉,院子里也一大摊子活!老四忙他的,咱也不指望,你说中不?”李万喜说:“你当家,我不管!我就管吃。”老五李年生说:“赵大财主的地没劲,他也不上粪。”李万喜说:“他不会种地,就会抽大烟!”李年有说:“他的地离家远,咋上粪?”李年生说:“秋丫他家远不远?人家赵大叔年年送粪,净送好粪!”原来,李年有新买的地,是赵兴金家的,在索家窝棚东面,挨着赵兴喜家的地。
李年有用两辆大车送甜菜,剩下的人在家割地。送完最后一趟,从范家屯回来,李年勤吵吵吧火地说:“你们说怪不怪?收甜菜的地方说,你们家出荷完成的好,奖励给两袋子啥……糖粪!就拉回两袋子,让我和长明卸仓子里去了。”长明笑,说:“不是,叫白粪(注:硫酸铵),可不是糖粪!”大家就哈哈笑,说糖还能当粪?又问长明,白粪啥样?长明说,好像火碱,白色,梆硬!李万喜就说:“可千万别动它!放那放着,谁知小鬼子安啥心眼子!”
这一年过年,大年三十晚上三更天,吃完饺子喝完酒,一家人都在,西么屋南炕,几个小闺女在玩嘎喇哈;北炕,妯娌们把脚盖在褥子底下,围着火盆唠得热火朝天;里屋南炕,几个老爷们推牌九;南北炕都点大蜡,大兰不停地跑到里屋看,怕老六输钱,小份子攒钱不容易;老二李年有说:“把孙子和孙女都叫来,给爷爷奶奶拜年,老太太挺不住了,下半夜得睡觉!”李万喜也有点困,强打精神说:“先孙子后孙女,今年我给排排行!”孙子都跑过来,大家都急着要压岁钱,李万喜说:“老大长胜,辛亥年生,今年三十三。”长胜忙跪倒磕三个头,李万喜给了五毛钱,接着说:“老二长丰,甲寅年生,今年三十……老三长生,戌午年生,今年二十五岁;老四长明,庚申年生,今年二十四岁;老五长义,甲子年生,今年二十岁;老六长宝,已巳年生,今年十五岁;老七长顺,辛末年生,今年十三岁,老八长新,丙子年生,今年八岁……长新过来磕头!”每个孩子都来磕头,都给五毛钱,可说到长新,没看长新过来,臧氏就笑,说:“这老死鬼,啥记性,长新去他舅家了!”李万喜刚要往下念叨,大霞叹气说:“爹,长新不算了,咱不要他!”妯娌们都一惊,问咋不要了,李万喜也问,咋不要了?李年有插嘴说:“他舅没孩子,非要!”李万喜一听不乐意了,把南炕的大蜡一口吹灭,说:“我得睡觉!”等在后面的长林也八岁,一看爷爷没给压岁钱,“哇”地一声就哭了,李年生忙把他抱回北炕,北炕的几个妯娌也不敢大声唠嗑,都回到了自己的炕上,只有里屋还在玩。
第二天早上,李万喜又接着给发压岁钱。给大霞五毛,说,见着长新给他!
过完年,李年有叫了四个长工,住在东院,找张文海媳妇刘氏给做饭。
注1:1941年7月25日,伪满洲国政府发布一道命令,要求以当天商品价格为准(政府配给商品除外),以后商品价格不得变更。此后,大部商户被迫倒闭,商业一片萧条。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