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26466
阅读:8556
发表:2013/4/29 修改:2013/10/15
20章 主旋律 小说
《哈尼梯田的爱情故事:下篇》第4章:晴天一个大霹雳2
1
…
4
4
4
…
7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11章 疲于奔命的“闷葫芦”(2)
人们说,“闷葫芦”有“闷葫芦”的福气,他的福气就是老婆子是百依百顺,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事情办好了是个笑,事情没有办好还是个笑。
这意思就是说,“闷葫芦”就成了天下有老婆的人中间最幸福的人了,用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
人家媳妇儿嫁过来的时候,“闷葫芦”还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乡间医生。
那时候,县里的领导找到“闷葫芦”说道:“那个,我和你说一件事情,你说有文化好呢,还是没有文化好---”
县领导问道:“既然有文化好,怎么你考上高中怎么就不上了嘛---”
“闷葫芦” 回答道:“没有钱!”
县领导说道:“现在,政府准备保送你到中央民族学院去进修,你愿意不愿意---”
“闷葫芦”笑道:“怎么说,天上给我掉下馅饼来了吗---”
县领导说道:“但是,有一个条件---”
“闷葫芦”问道:“什么条件---”
县领导说道:“从今以后,你就要全心全意地进行哈尼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恐怕你就当不成你的医生了---”
“闷葫芦”一听是为哈尼人做大事情,就满口答应下来了。
县领导问道:“不用和你家大人商量商量---”
“闷葫芦”说道:“这是大事情,这是领导看得起我,我不能有什么其他考虑---”
县领导问道:“不用和你老婆商量商量---”
“闷葫芦”说道:“我的老婆听我的,对也听,不对也听---”
就这样,阿爸骂他他不吭气,反正就是要按照领导的意思到北京学习去,这是哈尼人的大事情,小道理要归大道理。
“闷葫芦”从此就改行了,自从从北京学习回来,他马不停蹄地奔波了几十年,是当今世界上占有哈尼文化第一手资料最多的研究者之一,但奇怪的是却没有任何职称。
不但这样,而且连个固定工作都没有。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哈龙县的万能钥匙,那里叫他就到那里,那里用他他就到那里去。
他为了收集哈尼人的历史资料,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全县1000多个哈尼族的自然村,就是一户一个寨子的不能成为自然村的零散户,他都要一一走到。因为他要从零做起,把哈龙县哈尼人的事情一丝一缕全部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光是他的主要工作已经是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了,可是,他还得给县委党校讲课呀,他还得给州里的大学讲课呀。
说起来,“闷葫芦”虽然没有职称,但是,他已经是州大学聘任的“哈尼梯田哈尼文化教授”,可是,人们最多的时候看见“闷葫芦”却是一个小小的解说员。
你们别看他也是没日没夜地天天东奔西跑,但是县里的“哈尼民族村”一来了重要的参观团,“闷葫芦”肯定是解说员,也是哈尼语翻译,还兼接待与导游。
每天通过省里、州里和县里各种渠道来的客人接连不断,“闷葫芦”虽然忙得屁滚尿流,但是,他很满意,他就是乐于奔命。
可是,你乐于奔命不要紧,可是你的家你的家人,你应该管一管吧?
“闷葫芦”有几个孩子呢?
应该是说不多不少,三个,两男一女,全部窝在家里呢。
只有两个上到初中,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全靠自己谋生。
现在虽然都已经成家,大大小小的孩子一大群呢,你们说,这哪里象是一个民间学者的家庭嘛?
可是呢,人家在国内外的名声很大呢,朋友多,开销也大啊。
他的朋友成千上万,不要说是县里的干部,就是省里和国家干部,害怕都没有他的朋友多,不要说是他自己数不清,就是县里负责登记外来客人的专职人员也统计不清楚。
几十年来,凡是国内外研究哈尼文化的学者、专家,只要是来哈龙县几乎都去去幸福庄寨子的“闷葫芦”的蘑菇房,有好多人就直奔这里来了。
大凡是来这里的人,最少要在这里吃一餐美味的土特产,甚至于许多人还要在这里一宿甚至住几天,有的一住几十天呢。
朋友给钱,他分文不收。
想想看,他怎么还会有钱呢?
想想看,他们的儿女怎么能上学呢?
在外人的眼里,“闷葫芦”真正的是一个大学者,你们瞧,光是他的家里,就有3个家都是一排排自己用木板钉做成的简易书架,全部都是几十年来收集整理的各种各样的原始文稿,但是,“闷葫芦”却没有出版过一本书,连一本最简易的最薄的小册子都没有出版过。
“闷葫芦”的家里来来往往都是一些学者、领导,或者是研究哈尼文化的有知识的人,只要上门都是客,热情主动,有求必应。
要看资料,倾囊而出,要抄要复印,随意。
要到乡下采风,再忙也要去陪同。
就是那些别人介绍来的或者是慕名而来的学生,全部一视同仁呢。
直到一位从北京来的大记者,才将“闷葫芦”没有版权意识的情况大呼惋惜,于是一位从大上海出版界来的一位出版商便直奔哈尼梯田的幸福庄寨子找见了“闷葫芦”,决定与“闷葫芦”进行长期合作。
没有想到,“闷葫芦”浅浅一笑拒绝了,他说道:“人家为我们哈尼人进行宣传,我们怎么还能收取人家的钱嘛---”
你说这个人气人不气人,“闷葫芦”啊“闷葫芦”,真正的是个闷葫芦啊!
有一回,“闷葫芦”的一个东北朋友介绍来一个小年轻人找“闷葫芦”查找资料来了。
这个年轻人在“闷葫芦”家里白吃白喝一个星期,“闷葫芦”跑前跑后无偿地服务了一个星期。
而且,这个年轻人从他这里拿走了许多资料,由“闷葫芦”亲自组织民间艺人摄制了许多哈尼歌舞资料,真可以说是特大丰收。
但是,这个年轻人一走就没有了消息。
大概是一年半之后,这个年轻人又来了。
这一次,这个年轻人照旧在“闷葫芦”家里白吃白喝,照旧又在了一个星期,“闷葫芦”又忙前忙后地忙乱了一个星期。
临走的时候,小年轻人用高价向“闷葫芦”推销了一批光蝶。
“闷葫芦”明明知道这些光碟是自己给这位年轻人组织的资料,但是依然是一手钱一手货地接下了这批货。
“闷葫芦”接下来这批货,当然要无偿地散发给好朋友。
有的人知道了内情,指着“闷葫芦”的鼻子说他傻。
“闷葫芦”说道:“人家这么卖命地宣传我们哈尼梯田,人家就不应该赚一点儿钱嘛---”
唉,“闷葫芦”就是这么一个乐于奔命的人。
你们知道他在越南又干了一件什么事情嘛?
他不但把人家百合姑娘悄悄地带回来了,而且把人家阮和、阮和的老婆,还有阮和的小女儿媚妹,都一起悄悄秘密地带到幸福庄寨子来了。
这一下,麻烦就大得不得了了。
第12章 疲于奔命的“闷葫芦”(3)
在人们的眼里,“闷葫芦”是个不可捉摸的人,也就是捉摸不透的人。
他的心肠好,很是愿意帮助别人,可是,最后经常形成怨府,其结果就是“好心办了坏事情”。
可是,他还可以经常把眼看就要成了坏事情的事情,出人意料地又办成好事情了。
所以,“闷葫芦”被人们看成一个好坏人。
鉴于人们对“闷葫芦”实在难以捉摸,也就是捉摸不定,所以,好多人是又讨厌他又喜欢他,结果把和他打交道的人弄得以为自己成了不可捉摸的人了。
可是,人们又不好意思和他说,即使你说了也和没有说一个样子,因为你从他的身上看不出任何效果。
所以,人们一般都不想和他主动地去打交道,除非是遇到了绕不过去的坎儿。
这是对于知根知底的人来说是这样,但是,不经常和他打交道的人,比方说是那些国内外的学者,比如越南的阮和这些人,个个都对“闷葫芦”顶礼膜拜。
本来,“闷葫芦”你能够为夏明亮老板为幸福庄寨子的哈尼人为哈尼梯田的哈尼人和七个民族的人,能够发现百合姑娘尚在人间的大好消息传递过来就已经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了。
“闷葫芦”是怎么样考虑的呢?
“闷葫芦”正在考虑的是,自己怎么样把百合姑娘活蹦乱跳地,原滋原味儿地给夏明亮老板带回去,并亲手将这个最大的最隆重的礼物,毕恭毕敬地献给这个用自己的一生来帮助哈尼人的大上海的人。
但是,他从一开始就犯了一个大错误,不过马上他就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就耍了个赖皮蒙混过关了。
在我国的刑法里有一个罪名叫做“激情犯罪”,不管法律里边描述了了多少个因素构成了犯罪的事实,其中最主要的是“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什么是情绪失控呢?
就是说,人的理智没有控制住“情绪”,所以“情绪”就失控了。
这时候的“情绪”一失控,“情绪”便疯狂起来了,他立刻反过来就要控制“理智”。
冷静的“理智”一旦被疯狂的“情绪”所控制,“理智”便会加倍地疯狂,所以人的所有的行动行为便听由“情绪”的指派了。
因为这时候的“情绪”得到了“理智”的帮助,“情绪”的能力和能量就会加倍地厉害起来了。
“闷葫芦”从潜意识里是要将这件事情统统地隐藏起来,由他一个人秘密地处理。
但是,“闷葫芦”一得到“百合姑娘身上有没有痣”的启发,立马就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哈尼然理打电话,他就没有想一想怎么样将这个事实巧妙地隐藏或者是变换变通一下,哈尼然理一问他就傻眼了。
哈尼然理听了“闷葫芦”的电话之后,立刻就反问道:“阿哥,你现在问这个干什么嘛---”
“闷葫芦”连想也没有想就脱口说道:“我看见百合姑娘了---”
哈尼然理也是“理智”被“情绪”所控制了,也没有问“闷葫芦”现在在那里,是在什么地方看见了人。
哈尼然理就急急忙忙地忙乱起来了。
待到把一切事情落实好了,“闷葫芦”这才开始动起脑筋来了。
“闷葫芦”问阮和道:“阿哥,你懂不懂治疗百合姑娘的这种病呢---”
老人笑道:“你看你问的好不好嘛,如果我要是会,不是早就给百合姑娘治好了吗,还用等到现在吗---”
而且,“闷葫芦”也曾经是医生,家里又是祖传,他懂得这种病,只有一种办法“唤醒”,就是说,为病人选取其最熟悉的地方最熟悉的人和最熟悉的事情,一旦触及到敏感处,立刻就会唤醒病者的部分记忆,甚至于是全部的记忆,病人也就康复了。
“闷葫芦”于是就对阿哥阿嫂说道:“我要把百合姑娘带回去---”
于是,阿哥和阿嫂就来和百合姑娘商量,百合姑娘只认干爹和干妈,其他人谁也不能把她带出去。
没有办法,阮和夫妇俩只好陪同“闷葫芦”,把百合姑娘带回去百合姑娘的老家幸福庄寨子。
“闷葫芦”考虑事情细着哪,他还要叫上阿哥阿嫂的姑娘媚妹陪着百合姑娘,实际上是“闷葫芦”叫媚妹姑娘看紧了百合姑娘,他害怕走漏了风声,他要自己秘密地把百合姑娘带回幸福庄寨子他的家里,他要给百合姑娘治好失忆症,把百合姑娘原滋原味儿地还给夏明亮老板。
于是,“闷葫芦”就领着阿哥阿嫂以及他们的小女儿媚妹姑娘陪着百合姑娘一路悄悄秘密地回到了幸福庄寨子“闷葫芦”的蘑菇房。
临出发的时候,阿哥对“闷葫芦”说道:“兄弟,你不给家里的人打个电话吗---”
“闷葫芦”板起小脸说道:“阿哥阿嫂啊,那么就听我的就行了嘛,你们管那么多干什么嘛---”
“闷葫芦”要按照自己的计划圆圆满满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他告诉前来为老人家看家护院的大孙子说道:“如果要是有人打电话找我,你就说我走了,带上百合姑娘一起走了,他们要是问你,我去了什么地方去了呢,你就说不知道---”
老人的大孙子问道:“他们要是问我阿爸阿妈怎么说呢---”
“闷葫芦”就有点儿不耐烦了,说道:“你就一问三不知就行了嘛---”
“闷葫芦”这个人办事情,从来是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当天晚上他们就不声不响地打道回府了。
就在“闷葫芦”志得意满地回到了幸福庄寨子自己的家里,哈龙县的哈尼梯田的人却简直就乱成了一锅粥,夏明亮老板急的饭吃不下觉睡不着,终于踏上了到越南寻妻的路途。
第13章 疲于奔命的“闷葫芦”(4)
“激情犯罪”是那些走上末路的罪犯最懊恼的一件事情,而“激情犯错误”则是常人最无可奈何的事情。
当哈尼然理激情洋溢地向夏明亮老板通报了这个天大的好事情之后,就不要提夏明亮老板有多么高兴了,他提起自己的大拳头就连哭带笑地对着好朋友李成玉死命地打去。
李成玉也就乐于乖乖地承受,这可能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共享的一种方式吧。
等到激情过去之后,头脑就该冷静了,理智就要占领她的应有的地位了。
夏明亮老板哭着对哈尼然理感谢不尽,对“闷葫芦”感谢不尽,对越南的阮和一家人感谢不尽,对所有的哈尼人感谢不尽,对天下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不尽。
但是,夏明亮老板感谢过后就又开始问了:“主席,百合姑娘在什么地方,百合姑娘什么时候回来,我们到什么地方去迎接啊---”
这些个问题都在夏明亮老板的喉咙眼里排着队抢着往外挤呢---
问题是,夏明亮老板的头一个问题就把哈尼然理给问住了。
“闷葫芦”到越南他知道,但是,现在他在哪里,百合姑娘在哪里,自己真的不知道,因为自己就没有问嘛,自己只好吞吞吐吐地半天也说不上来。
直到这时候哈尼然理才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太少。他真正的是后悔死了,自己怎么会这样子傻嘛?
“闷葫芦”说是问百合姑娘有没有痣,他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这里边会有很多个答案很多个原因哩,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问上一问呢?。
人们说,“闷葫芦”有“闷葫芦”的福气,他的福气就是老婆子是百依百顺,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事情办好了是个笑,事情没有办好还是个笑。
这意思就是说,“闷葫芦”就成了天下有老婆的人中间最幸福的人了,用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
人家媳妇儿嫁过来的时候,“闷葫芦”还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乡间医生。
那时候,县里的领导找到“闷葫芦”说道:“那个,我和你说一件事情,你说有文化好呢,还是没有文化好---”
县领导问道:“既然有文化好,怎么你考上高中怎么就不上了嘛---”
“闷葫芦” 回答道:“没有钱!”
县领导说道:“现在,政府准备保送你到中央民族学院去进修,你愿意不愿意---”
“闷葫芦”笑道:“怎么说,天上给我掉下馅饼来了吗---”
县领导说道:“但是,有一个条件---”
“闷葫芦”问道:“什么条件---”
县领导说道:“从今以后,你就要全心全意地进行哈尼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恐怕你就当不成你的医生了---”
“闷葫芦”一听是为哈尼人做大事情,就满口答应下来了。
县领导问道:“不用和你家大人商量商量---”
“闷葫芦”说道:“这是大事情,这是领导看得起我,我不能有什么其他考虑---”
县领导问道:“不用和你老婆商量商量---”
“闷葫芦”说道:“我的老婆听我的,对也听,不对也听---”
就这样,阿爸骂他他不吭气,反正就是要按照领导的意思到北京学习去,这是哈尼人的大事情,小道理要归大道理。
“闷葫芦”从此就改行了,自从从北京学习回来,他马不停蹄地奔波了几十年,是当今世界上占有哈尼文化第一手资料最多的研究者之一,但奇怪的是却没有任何职称。
不但这样,而且连个固定工作都没有。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哈龙县的万能钥匙,那里叫他就到那里,那里用他他就到那里去。
他为了收集哈尼人的历史资料,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全县1000多个哈尼族的自然村,就是一户一个寨子的不能成为自然村的零散户,他都要一一走到。因为他要从零做起,把哈龙县哈尼人的事情一丝一缕全部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光是他的主要工作已经是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了,可是,他还得给县委党校讲课呀,他还得给州里的大学讲课呀。
说起来,“闷葫芦”虽然没有职称,但是,他已经是州大学聘任的“哈尼梯田哈尼文化教授”,可是,人们最多的时候看见“闷葫芦”却是一个小小的解说员。
你们别看他也是没日没夜地天天东奔西跑,但是县里的“哈尼民族村”一来了重要的参观团,“闷葫芦”肯定是解说员,也是哈尼语翻译,还兼接待与导游。
每天通过省里、州里和县里各种渠道来的客人接连不断,“闷葫芦”虽然忙得屁滚尿流,但是,他很满意,他就是乐于奔命。
可是,你乐于奔命不要紧,可是你的家你的家人,你应该管一管吧?
“闷葫芦”有几个孩子呢?
应该是说不多不少,三个,两男一女,全部窝在家里呢。
只有两个上到初中,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全靠自己谋生。
现在虽然都已经成家,大大小小的孩子一大群呢,你们说,这哪里象是一个民间学者的家庭嘛?
可是呢,人家在国内外的名声很大呢,朋友多,开销也大啊。
他的朋友成千上万,不要说是县里的干部,就是省里和国家干部,害怕都没有他的朋友多,不要说是他自己数不清,就是县里负责登记外来客人的专职人员也统计不清楚。
几十年来,凡是国内外研究哈尼文化的学者、专家,只要是来哈龙县几乎都去去幸福庄寨子的“闷葫芦”的蘑菇房,有好多人就直奔这里来了。
大凡是来这里的人,最少要在这里吃一餐美味的土特产,甚至于许多人还要在这里一宿甚至住几天,有的一住几十天呢。
朋友给钱,他分文不收。
想想看,他怎么还会有钱呢?
想想看,他们的儿女怎么能上学呢?
在外人的眼里,“闷葫芦”真正的是一个大学者,你们瞧,光是他的家里,就有3个家都是一排排自己用木板钉做成的简易书架,全部都是几十年来收集整理的各种各样的原始文稿,但是,“闷葫芦”却没有出版过一本书,连一本最简易的最薄的小册子都没有出版过。
“闷葫芦”的家里来来往往都是一些学者、领导,或者是研究哈尼文化的有知识的人,只要上门都是客,热情主动,有求必应。
要看资料,倾囊而出,要抄要复印,随意。
要到乡下采风,再忙也要去陪同。
就是那些别人介绍来的或者是慕名而来的学生,全部一视同仁呢。
直到一位从北京来的大记者,才将“闷葫芦”没有版权意识的情况大呼惋惜,于是一位从大上海出版界来的一位出版商便直奔哈尼梯田的幸福庄寨子找见了“闷葫芦”,决定与“闷葫芦”进行长期合作。
没有想到,“闷葫芦”浅浅一笑拒绝了,他说道:“人家为我们哈尼人进行宣传,我们怎么还能收取人家的钱嘛---”
你说这个人气人不气人,“闷葫芦”啊“闷葫芦”,真正的是个闷葫芦啊!
有一回,“闷葫芦”的一个东北朋友介绍来一个小年轻人找“闷葫芦”查找资料来了。
这个年轻人在“闷葫芦”家里白吃白喝一个星期,“闷葫芦”跑前跑后无偿地服务了一个星期。
而且,这个年轻人从他这里拿走了许多资料,由“闷葫芦”亲自组织民间艺人摄制了许多哈尼歌舞资料,真可以说是特大丰收。
但是,这个年轻人一走就没有了消息。
大概是一年半之后,这个年轻人又来了。
这一次,这个年轻人照旧在“闷葫芦”家里白吃白喝,照旧又在了一个星期,“闷葫芦”又忙前忙后地忙乱了一个星期。
临走的时候,小年轻人用高价向“闷葫芦”推销了一批光蝶。
“闷葫芦”明明知道这些光碟是自己给这位年轻人组织的资料,但是依然是一手钱一手货地接下了这批货。
“闷葫芦”接下来这批货,当然要无偿地散发给好朋友。
有的人知道了内情,指着“闷葫芦”的鼻子说他傻。
“闷葫芦”说道:“人家这么卖命地宣传我们哈尼梯田,人家就不应该赚一点儿钱嘛---”
唉,“闷葫芦”就是这么一个乐于奔命的人。
你们知道他在越南又干了一件什么事情嘛?
他不但把人家百合姑娘悄悄地带回来了,而且把人家阮和、阮和的老婆,还有阮和的小女儿媚妹,都一起悄悄秘密地带到幸福庄寨子来了。
这一下,麻烦就大得不得了了。
第12章 疲于奔命的“闷葫芦”(3)
在人们的眼里,“闷葫芦”是个不可捉摸的人,也就是捉摸不透的人。
他的心肠好,很是愿意帮助别人,可是,最后经常形成怨府,其结果就是“好心办了坏事情”。
可是,他还可以经常把眼看就要成了坏事情的事情,出人意料地又办成好事情了。
所以,“闷葫芦”被人们看成一个好坏人。
鉴于人们对“闷葫芦”实在难以捉摸,也就是捉摸不定,所以,好多人是又讨厌他又喜欢他,结果把和他打交道的人弄得以为自己成了不可捉摸的人了。
可是,人们又不好意思和他说,即使你说了也和没有说一个样子,因为你从他的身上看不出任何效果。
所以,人们一般都不想和他主动地去打交道,除非是遇到了绕不过去的坎儿。
这是对于知根知底的人来说是这样,但是,不经常和他打交道的人,比方说是那些国内外的学者,比如越南的阮和这些人,个个都对“闷葫芦”顶礼膜拜。
本来,“闷葫芦”你能够为夏明亮老板为幸福庄寨子的哈尼人为哈尼梯田的哈尼人和七个民族的人,能够发现百合姑娘尚在人间的大好消息传递过来就已经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了。
“闷葫芦”是怎么样考虑的呢?
“闷葫芦”正在考虑的是,自己怎么样把百合姑娘活蹦乱跳地,原滋原味儿地给夏明亮老板带回去,并亲手将这个最大的最隆重的礼物,毕恭毕敬地献给这个用自己的一生来帮助哈尼人的大上海的人。
但是,他从一开始就犯了一个大错误,不过马上他就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就耍了个赖皮蒙混过关了。
在我国的刑法里有一个罪名叫做“激情犯罪”,不管法律里边描述了了多少个因素构成了犯罪的事实,其中最主要的是“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什么是情绪失控呢?
就是说,人的理智没有控制住“情绪”,所以“情绪”就失控了。
这时候的“情绪”一失控,“情绪”便疯狂起来了,他立刻反过来就要控制“理智”。
冷静的“理智”一旦被疯狂的“情绪”所控制,“理智”便会加倍地疯狂,所以人的所有的行动行为便听由“情绪”的指派了。
因为这时候的“情绪”得到了“理智”的帮助,“情绪”的能力和能量就会加倍地厉害起来了。
“闷葫芦”从潜意识里是要将这件事情统统地隐藏起来,由他一个人秘密地处理。
但是,“闷葫芦”一得到“百合姑娘身上有没有痣”的启发,立马就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哈尼然理打电话,他就没有想一想怎么样将这个事实巧妙地隐藏或者是变换变通一下,哈尼然理一问他就傻眼了。
哈尼然理听了“闷葫芦”的电话之后,立刻就反问道:“阿哥,你现在问这个干什么嘛---”
“闷葫芦”连想也没有想就脱口说道:“我看见百合姑娘了---”
哈尼然理也是“理智”被“情绪”所控制了,也没有问“闷葫芦”现在在那里,是在什么地方看见了人。
哈尼然理就急急忙忙地忙乱起来了。
待到把一切事情落实好了,“闷葫芦”这才开始动起脑筋来了。
“闷葫芦”问阮和道:“阿哥,你懂不懂治疗百合姑娘的这种病呢---”
老人笑道:“你看你问的好不好嘛,如果我要是会,不是早就给百合姑娘治好了吗,还用等到现在吗---”
而且,“闷葫芦”也曾经是医生,家里又是祖传,他懂得这种病,只有一种办法“唤醒”,就是说,为病人选取其最熟悉的地方最熟悉的人和最熟悉的事情,一旦触及到敏感处,立刻就会唤醒病者的部分记忆,甚至于是全部的记忆,病人也就康复了。
“闷葫芦”于是就对阿哥阿嫂说道:“我要把百合姑娘带回去---”
于是,阿哥和阿嫂就来和百合姑娘商量,百合姑娘只认干爹和干妈,其他人谁也不能把她带出去。
没有办法,阮和夫妇俩只好陪同“闷葫芦”,把百合姑娘带回去百合姑娘的老家幸福庄寨子。
“闷葫芦”考虑事情细着哪,他还要叫上阿哥阿嫂的姑娘媚妹陪着百合姑娘,实际上是“闷葫芦”叫媚妹姑娘看紧了百合姑娘,他害怕走漏了风声,他要自己秘密地把百合姑娘带回幸福庄寨子他的家里,他要给百合姑娘治好失忆症,把百合姑娘原滋原味儿地还给夏明亮老板。
于是,“闷葫芦”就领着阿哥阿嫂以及他们的小女儿媚妹姑娘陪着百合姑娘一路悄悄秘密地回到了幸福庄寨子“闷葫芦”的蘑菇房。
临出发的时候,阿哥对“闷葫芦”说道:“兄弟,你不给家里的人打个电话吗---”
“闷葫芦”板起小脸说道:“阿哥阿嫂啊,那么就听我的就行了嘛,你们管那么多干什么嘛---”
“闷葫芦”要按照自己的计划圆圆满满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他告诉前来为老人家看家护院的大孙子说道:“如果要是有人打电话找我,你就说我走了,带上百合姑娘一起走了,他们要是问你,我去了什么地方去了呢,你就说不知道---”
老人的大孙子问道:“他们要是问我阿爸阿妈怎么说呢---”
“闷葫芦”就有点儿不耐烦了,说道:“你就一问三不知就行了嘛---”
“闷葫芦”这个人办事情,从来是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当天晚上他们就不声不响地打道回府了。
就在“闷葫芦”志得意满地回到了幸福庄寨子自己的家里,哈龙县的哈尼梯田的人却简直就乱成了一锅粥,夏明亮老板急的饭吃不下觉睡不着,终于踏上了到越南寻妻的路途。
第13章 疲于奔命的“闷葫芦”(4)
“激情犯罪”是那些走上末路的罪犯最懊恼的一件事情,而“激情犯错误”则是常人最无可奈何的事情。
当哈尼然理激情洋溢地向夏明亮老板通报了这个天大的好事情之后,就不要提夏明亮老板有多么高兴了,他提起自己的大拳头就连哭带笑地对着好朋友李成玉死命地打去。
李成玉也就乐于乖乖地承受,这可能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共享的一种方式吧。
等到激情过去之后,头脑就该冷静了,理智就要占领她的应有的地位了。
夏明亮老板哭着对哈尼然理感谢不尽,对“闷葫芦”感谢不尽,对越南的阮和一家人感谢不尽,对所有的哈尼人感谢不尽,对天下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不尽。
但是,夏明亮老板感谢过后就又开始问了:“主席,百合姑娘在什么地方,百合姑娘什么时候回来,我们到什么地方去迎接啊---”
这些个问题都在夏明亮老板的喉咙眼里排着队抢着往外挤呢---
问题是,夏明亮老板的头一个问题就把哈尼然理给问住了。
“闷葫芦”到越南他知道,但是,现在他在哪里,百合姑娘在哪里,自己真的不知道,因为自己就没有问嘛,自己只好吞吞吐吐地半天也说不上来。
直到这时候哈尼然理才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太少。他真正的是后悔死了,自己怎么会这样子傻嘛?
“闷葫芦”说是问百合姑娘有没有痣,他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这里边会有很多个答案很多个原因哩,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问上一问呢?。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