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7350
成片时长:每集约38分钟
阅读:11177
发表:2015/4/28 修改:2015/4/30
23集 主旋律 电视剧剧本
《国宝》第20-23集
1-7
8-13
14-19
20-23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正文
第 二 十 集
(守望国宝)
1 、西路护运队·贵阳·毛公馆护运队寝室(内/夜)
陶林坐在桌前一边看书一边记录。
一群青年在围着王教授听故事。
王教授:“……黔灵童子和大力魔王激战了三天三夜,黔灵童子已经精疲力竭,无力再战了,又不甘心绿宝石落到大力魔王手上,就一口把绿宝石吞到肚子里,顿时,黔灵童子的身体一个劲地膨大,最后化作现在这座满目葱绿的黔灵山。大力魔王望着眼前这座大山,无可奈何地走了——”
“太感人了!”
“难怪黔灵山这么秀美,原来是黔灵童子和绿宝石的化身。”
“王教授,再讲一个吧!”大家都七嘴八舌的附和:“再讲一个!再讲一个!”
王教授:“好吧,再讲一个黔灵山宏福寺的来历——”
青年们一阵欢迎的掌声!陶林旁若无人地坐在桌前全神贯注地看书、记录。
王教授:“好——那就再讲一个。据说在明朝的时候,贵州有个十分吝啬的都使司。有一年,他的女儿得了无人能治的重病。都使司只好张榜,悬赏两千两黄金求医。可是,十天过去了,没有人敢来揭榜。到了第十一天,有个披着袈裟的老和尚揭下了榜文。老和尚被带到了都使司的大堂前。都使司问:‘你这和尚叫什么名字?’和尚答道:‘法号赤松,人们都叫我赤松子。’ 都使司又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和尚答:‘白云深处来,高高蓝天去。’都使司接着又问:‘你这一来一去,为了什么?’和尚答:‘云游四海,普渡众生。’都使司一听,知道这个老和尚不是一般人,就忙请他给女儿治病。老和尚看完病后开出了三付药并对都使司说:‘吃了第一付药,要大泻,不要怕;吃了第二付药,要大吐,也不要怕;吃第三付药,就是补药了。以后还要继续治病,病才会好。’“果然,都使司的女儿吃了第一付药,泻了二十次,吃了第二付药,吐了二十次。开始时,把都使司吓坏了。后来,看到女儿吃了第三付药后几乎和好人一样了,才高兴起来。
“这时,赤松和尚来向都使司要那两千两黄金了。不料,都使司翻脸不认帐,说赤松和尚害得他女儿又泻又吐,是想谋害他的女儿,让手下人棒打赤松和尚。谁知两千大板打完了,打手们累得手都抬不起来了,可赤松和尚一点儿事都没有。他大笑着站起来说:‘都使司啊,可惜你的板子不如我的屁股硬啊!贫僧走了,我到黔灵山上去了,你不去请我,我就不来了。’都使司一听,还挺高兴,他以为赖掉了两千两黄金呢。没想到,有家丁来报告:小姐的病又犯了,昏过去了。都使司只好派人抬着两千两黄金到黔灵山去了。赤松和尚轻轻地举起了装黄金的大木箱子,只见他的手往上一扬并吹了一口气,那些黄金便像雪花似的飞到城里穷人的口袋里了。都使司说:‘现在可以下山去治病了吧?’赤松和尚转过脸对都使司说:‘嘿嘿,你还欠我另一笔债呢。’都使司急忙说:‘两千两黄金不是一钱都不少吗?’赤松和尚大笑说:‘你不是打了我两千大板吗?现在也该还了吧!’都使司无奈,只好问怎么还法。赤松和尚说:‘我要一袈裟之地。’
都使司想:‘一件袈裟能盖住多少点儿地盘呢?’就连忙答应了。只见赤松和尚脱下身上的袈裟,将那袈裟往空中一抛,那袈裟在空中一下子变得像天上的云朵那么大,落下来一下罩住了整个黔灵山。从此,黔灵山就归赤松子了。赤松和尚就在山上修起了宏福寺。”
“好!”又是一遍欢呼声。“王教授,再讲一个!”
一青年:“陶林,你怎么不来听故事——多动人的民间传奇啊!”
王教授走到桃林身后:“小陶,你在干什么?”
陶林回过头来:“王教授,我在看书。”
王教授接过陶林手上的书,是一本《书画鉴定教学讲座》。桌上还放着《古董鉴定教程》、《瓷器鉴定教学》和《中国玉器鉴定》——王教授沉默片刻,转身向青年们深鞠一躬:“对不起大家。我不该浪费你们宝贵的学习时间——”
青年们都愣住了!
2 、中路护运队·重庆·南岸狮子山·安达森洋行库房(内/日)
傅文杰在带领员工们开箱清点文物——
闫肃在带领文员们登记、造册——
库房里很安静!
3 、北路护运队·公路上(外/晨)
夏日的太阳从东边的山梁上探出半个脑袋,把橘红色的光芒撒向天府大地。
公路上,车队在疾奔。清新的晨风呼呼吹着,汽车跑的特别起劲!
4 、中路护运队·渡口(外/日)
渡口:车队停了一长排,在等着逐个摆渡。
一张颇大的木筏停靠在岸边,卡车谨慎地开上木筏。几十个纤夫背着纤绳,喊着嘹亮的川江号子,把木筏拉向上游,然后,船工吃力地撑着竹篙,木筏顺流斜飘向对岸。卡车上岸后等候在公路边,木筏再撑过来接着摆渡下一辆车……
庄重掏出怀表看了看,皱着眉头说:“这样的摆渡法要拖到什么时候?!”
纤夫:“长官,给政府说说修座桥吧。那样对谁都好!”
庄重:“等赶走了日本鬼子,政府一定给你们修座桥!”
5、西路护运队·贵阳·毛公馆·护运队会议室(内/夜)
墙壁上挂着一块黑板,王教授在黑板上写下“青铜器”三个字。然后回过身来对在座的青年们说:“大家好!今晚我给大家讲讲青铜器——”
青年们在认真地听课和记录。
王教授:“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下面,我们看两件实物——”
6、中路护运队·重庆·安达森洋行(内/日)
办公室里。
陈维钧:“……清点的情况怎么样?”
傅文杰:“正在进行。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有受损的情况。但是,开箱清点发现装箱比较混乱——”
陈维钧:“那是可以理解的。南迁前,迫于日寇进逼,时间上也不允许我们精挑细选,难免出现混装,所以我们现在需要重新清点。”
傅文杰:“工作量虽说很大,大家还是很细心的。陈主任尽可放心!”
陈维钧:“很好!继续吧——”
7、北路护运队·成都·大悲寺(外/黄昏)
黄昏时分,车队到了成都大悲寺。庄重刚跳下车,陈谦就迎过来握手拥抱——
庄重:“久等了吧?”
陈谦:“那是——几十个民工从中午就等在这里了——哦!快卸车!快卸车!”
民工们一拥而上——
姜福海过来与陈谦握过手又忙着去招呼民工:“都小心点啊!这可不是棉花包哦!”
搬运文物箱的民工们穿梭来往——
8、北路护运队·成都·大悲寺殿堂(内/日)
殿堂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文物集装箱。
工作人员在巡回查看着。
9 、中路护运队·重庆·安达森洋行(内/日)
闫肃带领几名工作人员在库房巡查着——
一名工作员突然惊呼起来:“闫助理,这里发现白蚁!”
闫肃:“什么?白蚁?!”
大家急忙跑过去——文物箱下面的地面上有一个小小的洞口,一长溜白蚁从洞里爬出来,排着队向前伸延,绕过一根柱子,钻进柱子下面的一个石缝里去了。
闫肃:“快去向主任报告!另外,带一些热的炉灰过来。其他人再各处重新仔细查看一遍……”
10 、西路护运队·贵阳·毛公馆·护运队会议室(内/夜)
会议桌上放着一份电报纸——
【电文特写加画外音】
径启者:
故宫古物系国家之重宝,望各驻外办事处务必加强保管。在做好
保密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防空、防特、防匪、防盗、防潮、防鼠
患、防白蚁、防虫蚀等事项,杜绝损坏现象发生。凡出现各种异象即时
上报不得有误!
故宫博物院重庆总办事处
冯冰说:“我们使用的是专制的铁箱,应该没有问题。”
赵玉恒:“不能大意!全部仔细地检查一遍——马上行动!”
11 、北路护运队·川陕公路上·剑阁(外/日)
车队在万树丛中穿行。秀山丽水林荫间,到处都是古迹。一条古栈道在溪畔、林间、悬崖峭壁上时隐时现……。陈谦望着望着,不禁轻声吟诵出:“……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驰兴已阑,石栈天梯三百尺,危栏,应被旁人画里看。两握不曾干,俯瞰飞流过石滩,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孤馆青灯夜更寒——”
司机一边驾车,一边操着四川话着说:“长官还是个秀才啊。可惜我没读过好多书,更不会作诗。要不然,走这一条线,不晓得要做出好多诗来。”
陈谦笑了笑:“我这是古诗。”
司机羡慕地:“是古诗?长官还读古书啊?得空了摆点古典给我听听。”
陈谦:“好啊——有空了我讲给你听。”
车队挟着沟谷里的凉风,呼呼地往前窜——
12 、北路护运队·成都·大悲寺(内/日)
修葺整洁的大悲寺没有了袅袅的香火,也缺少了“梆梆……”的木鱼声。寺院四周遍布荷枪实弹的军警,院内分列着持枪的故宫博物院卫队队员。
殿堂里,整整齐齐的堆放着盛装古物的木箱。工作人员们正在例行点查记录……
庄重同几位职员在逐殿巡视——
姜福海走来报告:“庄科长,重庆总办急电,重庆存放点发现白蚁现象,特告诫各办事处务必做好防空、防特、防匪、防盗、防潮、防鼠患、防虫蚀、防白蚁等事项,杜绝损坏现象发生。”
庄重命令道:“立即展开全面检查!”
队员们立即四散开去——
13 、西路护运队·贵阳·六广门·毛公馆库房(内/日)
库房里,冯冰在带领保管人员开箱检查——
库房里,陶林等人在仔细地查看壁缝——
14 、北路护运队·成都·大悲寺殿堂(内/日)
库房里,庄重打着手电筒顺着墙根查看——
库房里,保管人员在仔细地检查箱底、箱面——
15 、中路护运队·重庆·南岸狮子山·安达森洋行库房(内/日)
库房外,几个工役正在加工搁置文物箱的支架——
库房里,付文杰和保管人员正在安放支架——文物箱放在被固定了的支架上,离地有一尺多的空间。防疫人员在用喷雾器向支架下的地面上喷洒灭蚁药物——
陈维钧:“这样好!使文物箱离开了地面,既防鼠防潮又便于灭蚁。这一经验,应该向院里汇报,向其它队推广。还建议订立完善的‘八防’制度,长期执行。”
(守望国宝)
1 、西路护运队·贵阳·毛公馆护运队寝室(内/夜)
陶林坐在桌前一边看书一边记录。
一群青年在围着王教授听故事。
王教授:“……黔灵童子和大力魔王激战了三天三夜,黔灵童子已经精疲力竭,无力再战了,又不甘心绿宝石落到大力魔王手上,就一口把绿宝石吞到肚子里,顿时,黔灵童子的身体一个劲地膨大,最后化作现在这座满目葱绿的黔灵山。大力魔王望着眼前这座大山,无可奈何地走了——”
“太感人了!”
“难怪黔灵山这么秀美,原来是黔灵童子和绿宝石的化身。”
“王教授,再讲一个吧!”大家都七嘴八舌的附和:“再讲一个!再讲一个!”
王教授:“好吧,再讲一个黔灵山宏福寺的来历——”
青年们一阵欢迎的掌声!陶林旁若无人地坐在桌前全神贯注地看书、记录。
王教授:“好——那就再讲一个。据说在明朝的时候,贵州有个十分吝啬的都使司。有一年,他的女儿得了无人能治的重病。都使司只好张榜,悬赏两千两黄金求医。可是,十天过去了,没有人敢来揭榜。到了第十一天,有个披着袈裟的老和尚揭下了榜文。老和尚被带到了都使司的大堂前。都使司问:‘你这和尚叫什么名字?’和尚答道:‘法号赤松,人们都叫我赤松子。’ 都使司又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和尚答:‘白云深处来,高高蓝天去。’都使司接着又问:‘你这一来一去,为了什么?’和尚答:‘云游四海,普渡众生。’都使司一听,知道这个老和尚不是一般人,就忙请他给女儿治病。老和尚看完病后开出了三付药并对都使司说:‘吃了第一付药,要大泻,不要怕;吃了第二付药,要大吐,也不要怕;吃第三付药,就是补药了。以后还要继续治病,病才会好。’“果然,都使司的女儿吃了第一付药,泻了二十次,吃了第二付药,吐了二十次。开始时,把都使司吓坏了。后来,看到女儿吃了第三付药后几乎和好人一样了,才高兴起来。
“这时,赤松和尚来向都使司要那两千两黄金了。不料,都使司翻脸不认帐,说赤松和尚害得他女儿又泻又吐,是想谋害他的女儿,让手下人棒打赤松和尚。谁知两千大板打完了,打手们累得手都抬不起来了,可赤松和尚一点儿事都没有。他大笑着站起来说:‘都使司啊,可惜你的板子不如我的屁股硬啊!贫僧走了,我到黔灵山上去了,你不去请我,我就不来了。’都使司一听,还挺高兴,他以为赖掉了两千两黄金呢。没想到,有家丁来报告:小姐的病又犯了,昏过去了。都使司只好派人抬着两千两黄金到黔灵山去了。赤松和尚轻轻地举起了装黄金的大木箱子,只见他的手往上一扬并吹了一口气,那些黄金便像雪花似的飞到城里穷人的口袋里了。都使司说:‘现在可以下山去治病了吧?’赤松和尚转过脸对都使司说:‘嘿嘿,你还欠我另一笔债呢。’都使司急忙说:‘两千两黄金不是一钱都不少吗?’赤松和尚大笑说:‘你不是打了我两千大板吗?现在也该还了吧!’都使司无奈,只好问怎么还法。赤松和尚说:‘我要一袈裟之地。’
都使司想:‘一件袈裟能盖住多少点儿地盘呢?’就连忙答应了。只见赤松和尚脱下身上的袈裟,将那袈裟往空中一抛,那袈裟在空中一下子变得像天上的云朵那么大,落下来一下罩住了整个黔灵山。从此,黔灵山就归赤松子了。赤松和尚就在山上修起了宏福寺。”
“好!”又是一遍欢呼声。“王教授,再讲一个!”
一青年:“陶林,你怎么不来听故事——多动人的民间传奇啊!”
王教授走到桃林身后:“小陶,你在干什么?”
陶林回过头来:“王教授,我在看书。”
王教授接过陶林手上的书,是一本《书画鉴定教学讲座》。桌上还放着《古董鉴定教程》、《瓷器鉴定教学》和《中国玉器鉴定》——王教授沉默片刻,转身向青年们深鞠一躬:“对不起大家。我不该浪费你们宝贵的学习时间——”
青年们都愣住了!
2 、中路护运队·重庆·南岸狮子山·安达森洋行库房(内/日)
傅文杰在带领员工们开箱清点文物——
闫肃在带领文员们登记、造册——
库房里很安静!
3 、北路护运队·公路上(外/晨)
夏日的太阳从东边的山梁上探出半个脑袋,把橘红色的光芒撒向天府大地。
公路上,车队在疾奔。清新的晨风呼呼吹着,汽车跑的特别起劲!
4 、中路护运队·渡口(外/日)
渡口:车队停了一长排,在等着逐个摆渡。
一张颇大的木筏停靠在岸边,卡车谨慎地开上木筏。几十个纤夫背着纤绳,喊着嘹亮的川江号子,把木筏拉向上游,然后,船工吃力地撑着竹篙,木筏顺流斜飘向对岸。卡车上岸后等候在公路边,木筏再撑过来接着摆渡下一辆车……
庄重掏出怀表看了看,皱着眉头说:“这样的摆渡法要拖到什么时候?!”
纤夫:“长官,给政府说说修座桥吧。那样对谁都好!”
庄重:“等赶走了日本鬼子,政府一定给你们修座桥!”
5、西路护运队·贵阳·毛公馆·护运队会议室(内/夜)
墙壁上挂着一块黑板,王教授在黑板上写下“青铜器”三个字。然后回过身来对在座的青年们说:“大家好!今晚我给大家讲讲青铜器——”
青年们在认真地听课和记录。
王教授:“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下面,我们看两件实物——”
6、中路护运队·重庆·安达森洋行(内/日)
办公室里。
陈维钧:“……清点的情况怎么样?”
傅文杰:“正在进行。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有受损的情况。但是,开箱清点发现装箱比较混乱——”
陈维钧:“那是可以理解的。南迁前,迫于日寇进逼,时间上也不允许我们精挑细选,难免出现混装,所以我们现在需要重新清点。”
傅文杰:“工作量虽说很大,大家还是很细心的。陈主任尽可放心!”
陈维钧:“很好!继续吧——”
7、北路护运队·成都·大悲寺(外/黄昏)
黄昏时分,车队到了成都大悲寺。庄重刚跳下车,陈谦就迎过来握手拥抱——
庄重:“久等了吧?”
陈谦:“那是——几十个民工从中午就等在这里了——哦!快卸车!快卸车!”
民工们一拥而上——
姜福海过来与陈谦握过手又忙着去招呼民工:“都小心点啊!这可不是棉花包哦!”
搬运文物箱的民工们穿梭来往——
8、北路护运队·成都·大悲寺殿堂(内/日)
殿堂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文物集装箱。
工作人员在巡回查看着。
9 、中路护运队·重庆·安达森洋行(内/日)
闫肃带领几名工作人员在库房巡查着——
一名工作员突然惊呼起来:“闫助理,这里发现白蚁!”
闫肃:“什么?白蚁?!”
大家急忙跑过去——文物箱下面的地面上有一个小小的洞口,一长溜白蚁从洞里爬出来,排着队向前伸延,绕过一根柱子,钻进柱子下面的一个石缝里去了。
闫肃:“快去向主任报告!另外,带一些热的炉灰过来。其他人再各处重新仔细查看一遍……”
10 、西路护运队·贵阳·毛公馆·护运队会议室(内/夜)
会议桌上放着一份电报纸——
【电文特写加画外音】
径启者:
故宫古物系国家之重宝,望各驻外办事处务必加强保管。在做好
保密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防空、防特、防匪、防盗、防潮、防鼠
患、防白蚁、防虫蚀等事项,杜绝损坏现象发生。凡出现各种异象即时
上报不得有误!
故宫博物院重庆总办事处
冯冰说:“我们使用的是专制的铁箱,应该没有问题。”
赵玉恒:“不能大意!全部仔细地检查一遍——马上行动!”
11 、北路护运队·川陕公路上·剑阁(外/日)
车队在万树丛中穿行。秀山丽水林荫间,到处都是古迹。一条古栈道在溪畔、林间、悬崖峭壁上时隐时现……。陈谦望着望着,不禁轻声吟诵出:“……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驰兴已阑,石栈天梯三百尺,危栏,应被旁人画里看。两握不曾干,俯瞰飞流过石滩,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孤馆青灯夜更寒——”
司机一边驾车,一边操着四川话着说:“长官还是个秀才啊。可惜我没读过好多书,更不会作诗。要不然,走这一条线,不晓得要做出好多诗来。”
陈谦笑了笑:“我这是古诗。”
司机羡慕地:“是古诗?长官还读古书啊?得空了摆点古典给我听听。”
陈谦:“好啊——有空了我讲给你听。”
车队挟着沟谷里的凉风,呼呼地往前窜——
12 、北路护运队·成都·大悲寺(内/日)
修葺整洁的大悲寺没有了袅袅的香火,也缺少了“梆梆……”的木鱼声。寺院四周遍布荷枪实弹的军警,院内分列着持枪的故宫博物院卫队队员。
殿堂里,整整齐齐的堆放着盛装古物的木箱。工作人员们正在例行点查记录……
庄重同几位职员在逐殿巡视——
姜福海走来报告:“庄科长,重庆总办急电,重庆存放点发现白蚁现象,特告诫各办事处务必做好防空、防特、防匪、防盗、防潮、防鼠患、防虫蚀、防白蚁等事项,杜绝损坏现象发生。”
庄重命令道:“立即展开全面检查!”
队员们立即四散开去——
13 、西路护运队·贵阳·六广门·毛公馆库房(内/日)
库房里,冯冰在带领保管人员开箱检查——
库房里,陶林等人在仔细地查看壁缝——
14 、北路护运队·成都·大悲寺殿堂(内/日)
库房里,庄重打着手电筒顺着墙根查看——
库房里,保管人员在仔细地检查箱底、箱面——
15 、中路护运队·重庆·南岸狮子山·安达森洋行库房(内/日)
库房外,几个工役正在加工搁置文物箱的支架——
库房里,付文杰和保管人员正在安放支架——文物箱放在被固定了的支架上,离地有一尺多的空间。防疫人员在用喷雾器向支架下的地面上喷洒灭蚁药物——
陈维钧:“这样好!使文物箱离开了地面,既防鼠防潮又便于灭蚁。这一经验,应该向院里汇报,向其它队推广。还建议订立完善的‘八防’制度,长期执行。”
上一集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