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20863
成片时长:每集约13分钟
阅读:9209
发表:2014/5/2 修改:2014/5/4
27集 古装 网剧剧本
《被遗弃的补天石》第7-11集
1-6
7-11
12-16
17-21
22-26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石涛:“每人只能要一张,不能多拿。”
小和尚3:“石涛师兄,你以后多给我们画一些画,寺里的杂活你不要干,我们帮你干。”
【2】武昌街头一书画店中,几个文人摸样的人在品评着一幅石涛的山水画。
甲:“这幅山水有点意思,山很雄伟,水画得也不错,署名是石涛,你听到过这个画家吗?”
乙:“没有,可能是个雏儿,笔画还嫩一点儿。”
这时一个约三十岁的文人走进店铺,他就是钟玉行。钟玉行一看这张画,就有自曾相识的感觉,暗暗想:“这不是我老家全州的山水吗?这个作画的人笔法虽然有些稚嫩,但看得出来充满感情,画的山水有山啸水吼的感觉,肯定是从全州过来的,我得去访访这位老乡。”
钟玉行问店主人:“老板,你知道这画的作者石涛是何处人,住在什么地方吗?”
店老板:“我也不甚清楚,据卖画的人说,他是从武昌城外宝通寺一个小和尚手中买来的。去宝通寺问问可能就知道了。
钟玉行:“谢谢老板。”
【3】宝通寺中,钟玉行向小和尚打听石涛,小和尚嘀咕着:“又来一个人,又想要他的画吧!钱都给你们赚了。”喝涛听说有人找石涛,连忙出僧舍,看见钟玉行,一愣,似曾相识,问钟玉行。
喝涛:“施主要找石涛?”
钟玉行一见喝涛吃了一惊:“你,你不是何先生吗?你就是石涛?”
喝涛:“先生,一言难尽,此地说话不便,请随我来。”
钟玉行随着喝涛进了内室,见了石涛又吃了一惊,指着石涛问喝涛:“他?他?”
喝涛:“他是我师弟石涛,也就是朱若极;你要找的就是他。”转向石涛“石涛,这位钟玉行先生,他父亲与你父亲是通家之好,你应该称他为世兄。那时你还小,可能不记得了。”
钟玉行:“原来如此,怪不得我看石涛弟面貌与靖江王爷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
石涛:“钟世兄。”
钟玉行:“好了,好了。家父在世时,一直嘱咐我要打听若极弟的消息,他因不知若极弟下落,临终时还念念不忘。何先生,幸亏有你,何先生你的家人怎样了?”
喝涛:“唉!我现今世上只有我女儿何红梅,她被孔四贞带到皇宫中去了,现况无从知晓,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钟玉行:“生逢乱世,无可奈何;但愿吉人自有天相,只要知道下落,总会有相见的机会。”
喝涛:“我这老朽之身,也只是苟活于世,过一天是一天而已。”
钟玉行:“先生可千万别这么说,先生能舍生忘死,费尽周折,保护了靖江王爷的血脉,令人可敬。家父在世时常称颂王爷,是个有抱负、有高见的人,可惜毁于同室操戈之中,实在是历史悲剧,令有志者唏嘘不已。”
【画外音】石涛在旁边全神贯注地听着钟玉行与喝涛谈论他的父亲朱亨嘉。他对他父亲并不熟悉,幼年的他多依赖在慈母身畔,父亲把对儿子的教诲全权交给了老师何亮。因而钟玉行与喝涛谈论的他的父亲的种种,对石涛来说,是完全新鲜的。从这些父亲的事迹中深深地感到自己失去这样一个父亲而悲伤。
深夜,石涛久久不能平静,拿出纸笔,写下了如下诗句:
板荡无全宇,沧桑无安澜。嗟予生不辰,龆龀遭险难。
巢破卵亦陨,兄弟宁忠完。百死偶未绝,披缁出尘寰。
既失故乡路,兼昧严父颜。南望伤梦魂,怛焉抱辛酸。
【4】第二天早晨,钟玉行与石涛、喝涛告别。
钟玉行:“石涛弟,你很有作画天才,希望你不要埋没自己。人这一辈子,生死祸福,如过眼云烟,不足挂怀;但一幅好画,却能流传千古,万年不衰。”
石涛:“谢谢世兄鼓励,但觉得自己幽居斗室,很难进步。”
钟玉行:“是了,一定要走出斗室,去观览大好山河,自古云‘搜尽奇峰打草稿’。另外,要多与名家交流切磋。何先生,我建议你们到江南去云游,会大开眼界。”
石涛:“谢谢世兄赐教。”
喝涛:“钟先生说的很是,我们正想去江南云游。”
【5】镜头转向北京城。顺治帝已经驾崩,幼年的康熙已经接位。慈宁宫中中,孝庄太皇太后与孝惠皇后(现在已经是皇太后)一起商议处理一些宫女与太监的事。
孝庄:“皇太后,先帝已经驾鹤西去,留下遗言,要妥善安排他身边的一些太监与宫女,你安排了吗?”
孝惠:“我已经做了安排。先帝遗愿,要给以恩典,让他们自选后路,有家愿意回家的给以赏赐让他们回家,愿意留在宫里的给以妥善安排,给安排个好差事。愿意出家的也给安排个好的寺庙。”
孝庄:“何红梅怎么样?”
孝惠:“何红梅?她最怪了,问起她家里情况,她一直哭,她也不愿意留在宫中,她愿意出家当姑子去。”
孝庄:“那给她找个好一点的尼姑庵,给尼姑庵一些赏赐。”
孝惠:“放出风去,好些尼姑庵都来要她,很多都动机不纯,听说是宫里出去的,都是冲着想得到些好处来的,那些我都让太监驱走了;现在剩下东城的通教寺与密云的白衣庵。”
孝庄:“这两个哪个好些呢?”
孝惠:“大伙都劝她去通教寺,这寺离皇宫近,又在城里,规模也大些;但红梅却有些想去白衣庵,因此没有决定呢。”
孝庄:“把通教寺与白衣庵的住持都传来给我看看。”
【6】太监带着通教寺的住持思智、白衣庵的住持静虚、红梅一起进了慈宁宫。
孝庄:“你们两个住持都说说你们寺庙的好处吧。”
思智:“回太皇太后,我们通教寺是京城最大的尼姑庵,尼众有三十余人;京城很多官宦人家的夫人、小姐都与我们有来往,常常到我们寺庙来进修佛法。”
孝庄听了思智的话皱了一下眉头,眼光转向白衣庵的静虚:“那你白衣庵也说说。”
静虚:“回太皇太后,我们白衣庵是密云山区的一个小庵,尼众只有七人。地处北京京郊风景优美地方,是个静修的好去处。而且我们那里是可以不净发的,可以带发修行。”
孝庄:“红梅,你想到那里去?”
红梅:“太皇太后,我想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修行,我想跟静虚师父去白衣庵。”
孝庄对着静虚说:“那就让红梅跟着你修行吧。红梅是和硕公主从南方带来的人,会读书,认得不少字,现在给你做徒弟,你要好好待她。她与家人在战乱中失散了,将来要能找到,可以让她还俗。”
静虚:“太皇太后放心,认得字的尼众在贫尼庙中是很有用的,许多经卷可以让她抄写,不会让她干粗活。”
【7】北京密云白衣庵中,红梅已经将头发盘到顶上,穿上素服。
静虚:“红梅,太皇太后说你是和硕公主从南方带来北京的,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红梅:“我有一个失散了的父亲,”红梅略停顿一会儿,“父亲带着一个弟弟,母亲已经去世了。”
静虚:“你和母亲怎么没有和父亲在一起呢?”
红梅:“我——我那时还小,我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战乱。”
静虚:“唉!都是天下沦落人。”
红梅:“师父,我看你屋子里藏着很多书,师父还有家人吗?师父您为什么出家了呢?”
静虚:“那些书都是我去世的丈夫给我留下的。丈夫是前朝的举人,时逢改朝换代,他郁郁寡欢,一病不起,丈夫走后我心灰意冷,白衣庵老住持收我为徒,前年老住持园寂,我就当了住持。
红梅:“啊!师父也是苦命人。”
静虚:“我很高兴你能到小庵来。我们的庵堂虽然小,但有一些不算少的庙产,就是不做佛事也够我们生活。你的几个师姐都不认得字,都是粗人,但心地善良。我们庵虽然地处偏僻,但周围风景优美;回头我带你到后面看看,庙后山上有不少柏树,高可参天,在北京还是蛮稀罕的。”
红梅:“我很喜欢爬山,师父,什么时候师父带我去。”
静虚笑着说:“不忙,我先带你在庙里转转。”
静虚带着红梅转到后院,后院中间为一条石板砌的小径,两边比较杂地种着一些花和树。迎着小径有一个神坛,神坛里竟然写着‘白蛇青蛇之神位’。红梅看了这神位,不觉大吃一惊。
红梅:“师父,原来白衣庵是供奉白蛇娘娘的?”
静虚:“非也,山区林深草茂,常有蛇出没。山区居民希望本庵有个供奉蛇神的神坛,供他们来进香祈求。民间传说,白蛇与青蛇为众蛇之神,因此就供奉她们。白衣庵供奉的是白衣大士观世音,主殿在后面,跟我走。”
红梅跟着静虚往前走,走到一座很小巧的小桥,桥下一股清澈流水从庵墙底下流进,又从另一边庵墙底下流出。
红梅:“师父,这小桥那么有趣,三个台阶上桥,三块石版过桥,三个台阶下桥。”
静虚:“这叫三步桥。”
红梅:“为什么只做成三步?”
静虚:“说明了到彼岸并不远,只需三步。”
红梅:“只需三步,那么容易!”
静虚:“这三步并不容易。第一步,要忘掉自己的过去;第二步,要忘掉自己的现在;第三步,才走到彼岸。”
红梅愣住了,痴痴地望着静虚:“怎么?要忘掉自己的过去——现在?”
静虚:“忘不了过去与现在,就是红尘未断,如何能去得了彼岸?”
过了三步桥,来到一个大殿,大殿中间是一个庄严的白衣大士观世音象。观世音慈祥的目光似乎看着这对师徒在无声地问:“你们斩断红尘了吗?”
【8】深夜,红梅在自己的房内,久久不能安睡。脑子里出现了幼年时的一幕。童年的朱若极笑着说:“红梅姐,你站在梅树下,我替你画一幅画——雪里红梅。”镜头里幻出青年的朱若极,拿着笔在替红梅画画。画中出现了宋朝杨万里的梅花诗:
《探梅》【宋】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第八集完)
第九集 杀庄桥
【时间】1664——1665年,康熙三年(甲辰)——康熙四年(乙巳),
【地点】1,庐山开先寺,2. 松江昆山泗州塔院。
石涛,23——24岁。
红梅,24——25岁,
喝涛,43——44岁,
梅清,42——43岁,
章淑琴,9——10岁,
【新增人物】1.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与石涛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画艺。石涛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响,而他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所以石涛与梅清,皆有“黄山派”巨子的誉称。
2.章淑琴小姐,章世成。(虚拟人物)
3.开先寺住持园觉。(虚拟人物)
【1】甲辰三月,喝涛携石涛离开武昌,沿长江东下,这次他们坐的是长江航运比较大的客船。在喝涛与石涛到船顶平台上观看沿途风光时,碰到了梅清。梅清见喝涛与石涛两人,虽是出家人,但器宇不凡,就主动走近与他们打招呼。
梅清:“在下梅清,敢问两位师父法号?”
喝涛:“贫僧喝涛,这是我师弟石涛。”
梅清:“啊!石涛!我在武昌书舍里看到不少画作,署名石涛,敢问就是师父?”
石涛:“梅先生不必客气,您就叫我石涛就是了,那些画就是我的涂鸦,不堪入目,梅先生见笑了。”
梅清大喜说:“真是巧遇,我也是喜欢画几笔,遇到两位,正可互相切磋。敢问两位欲到何处云游?”
喝涛:“我想与舍弟去庐山看看庐山风光。”
梅清拍手大笑说:“太好了,我也正想去庐山游玩一番,我们正好结伴。”
喝涛:“梅先生何处人氏?在何处高就?”
梅清:“我是安徽宣城人,这次到武昌访友后要回家。说来惭愧,十年前乡试我得了个举人,但我无意仕途,从此后我不再应试。幸亏有些祖传产业,足以糊口,生性喜弄诗画,也就淡泊人生,寄情于笔墨山水之间了。石涛弟年纪轻轻,怎么就看破红尘了。”
喝涛:“唉!一言难尽。”
石涛:“命运坎坷,父母双亡,幸有师兄携带,皈依佛门,只求佛祖保佑,平安了此一生了。”
梅清:“我看石涛弟聪明过人,才华横溢,我敢断言,在诗画上成就将无可衡量。佛门是清净之地,心无旁系,正是切磋诗画之好场所。”
【2】当天夜里,喝涛已经回自己船舱休息,梅清兴致勃勃邀请石涛在自己船舱里一直秉烛夜谈,忽然在隔壁船舱里传来嘤嘤的女子哭声。
石涛:“怎么,夜深了,还有女子在悲戚?”
梅清:“一定就是在岳阳上船的那位小姑娘,真是一个苦命的人。”
石涛:“梅兄知道她的底细?”
梅清:“她姓章,她父亲章世敏原是岳阳附近一个小县通城的县官,不想忽然得急病去世。她年仅九岁,母亲早年已经去世,现在孤苦伶仃,还好有一个奶妈,这个奶妈自己已经没有家,一直在她身边。她原籍徽州骛源,老家只有一个叔叔章世成,章世成来通城接她回老家。上船时我看此女容貌清秀,但一直流泪不止,就背地里询问了章世成。“”
石涛:“幸亏还有一个叔叔。”
梅清:“她叔叔与我说了她情况时不断唉声叹气,不断埋怨他兄长,虽做了一些时候官,却并不会敛财,因而一贫如洗。”
石涛:“可怜这女子了。”
梅清:“她父亲章世敏科甲出身,实际上是书呆子一个,带着女儿读了不少书,因而这姑娘不但人长得不俗,而且知书达理,可惜命运不济。看上去她叔叔家境也不好,我看她叔叔不一定可靠,他原以为他兄长在任上会有些财产,一见毫无油水,说起来不断摇头。我担忧这个叔叔说不定会把侄女当奇货可居,就很难料她将碰到什么命运了。”
石涛:“唉!女子的命运要比男儿悲惨得多,女子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石涛不由的想起何红梅,眼前出现何红梅的幻觉,在心里呼唤:“红梅姐,你现在怎样了啊!”
梅清:“是啊!要是她叔叔给她选一户好人家,碰到一个可心的丈夫,也就可以平平安安过此一生,要是他叔叔为了贪图钱财,将她卖给人做妾,那这样一个清秀的女子就被糟蹋了。”
【3】船到九江,梅清、喝涛、石涛准备上岸。走过隔壁的船舱,船舱里章世成与梅清打招呼。
小和尚3:“石涛师兄,你以后多给我们画一些画,寺里的杂活你不要干,我们帮你干。”
【2】武昌街头一书画店中,几个文人摸样的人在品评着一幅石涛的山水画。
甲:“这幅山水有点意思,山很雄伟,水画得也不错,署名是石涛,你听到过这个画家吗?”
乙:“没有,可能是个雏儿,笔画还嫩一点儿。”
这时一个约三十岁的文人走进店铺,他就是钟玉行。钟玉行一看这张画,就有自曾相识的感觉,暗暗想:“这不是我老家全州的山水吗?这个作画的人笔法虽然有些稚嫩,但看得出来充满感情,画的山水有山啸水吼的感觉,肯定是从全州过来的,我得去访访这位老乡。”
钟玉行问店主人:“老板,你知道这画的作者石涛是何处人,住在什么地方吗?”
店老板:“我也不甚清楚,据卖画的人说,他是从武昌城外宝通寺一个小和尚手中买来的。去宝通寺问问可能就知道了。
钟玉行:“谢谢老板。”
【3】宝通寺中,钟玉行向小和尚打听石涛,小和尚嘀咕着:“又来一个人,又想要他的画吧!钱都给你们赚了。”喝涛听说有人找石涛,连忙出僧舍,看见钟玉行,一愣,似曾相识,问钟玉行。
喝涛:“施主要找石涛?”
钟玉行一见喝涛吃了一惊:“你,你不是何先生吗?你就是石涛?”
喝涛:“先生,一言难尽,此地说话不便,请随我来。”
钟玉行随着喝涛进了内室,见了石涛又吃了一惊,指着石涛问喝涛:“他?他?”
喝涛:“他是我师弟石涛,也就是朱若极;你要找的就是他。”转向石涛“石涛,这位钟玉行先生,他父亲与你父亲是通家之好,你应该称他为世兄。那时你还小,可能不记得了。”
钟玉行:“原来如此,怪不得我看石涛弟面貌与靖江王爷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
石涛:“钟世兄。”
钟玉行:“好了,好了。家父在世时,一直嘱咐我要打听若极弟的消息,他因不知若极弟下落,临终时还念念不忘。何先生,幸亏有你,何先生你的家人怎样了?”
喝涛:“唉!我现今世上只有我女儿何红梅,她被孔四贞带到皇宫中去了,现况无从知晓,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钟玉行:“生逢乱世,无可奈何;但愿吉人自有天相,只要知道下落,总会有相见的机会。”
喝涛:“我这老朽之身,也只是苟活于世,过一天是一天而已。”
钟玉行:“先生可千万别这么说,先生能舍生忘死,费尽周折,保护了靖江王爷的血脉,令人可敬。家父在世时常称颂王爷,是个有抱负、有高见的人,可惜毁于同室操戈之中,实在是历史悲剧,令有志者唏嘘不已。”
【画外音】石涛在旁边全神贯注地听着钟玉行与喝涛谈论他的父亲朱亨嘉。他对他父亲并不熟悉,幼年的他多依赖在慈母身畔,父亲把对儿子的教诲全权交给了老师何亮。因而钟玉行与喝涛谈论的他的父亲的种种,对石涛来说,是完全新鲜的。从这些父亲的事迹中深深地感到自己失去这样一个父亲而悲伤。
深夜,石涛久久不能平静,拿出纸笔,写下了如下诗句:
板荡无全宇,沧桑无安澜。嗟予生不辰,龆龀遭险难。
巢破卵亦陨,兄弟宁忠完。百死偶未绝,披缁出尘寰。
既失故乡路,兼昧严父颜。南望伤梦魂,怛焉抱辛酸。
【4】第二天早晨,钟玉行与石涛、喝涛告别。
钟玉行:“石涛弟,你很有作画天才,希望你不要埋没自己。人这一辈子,生死祸福,如过眼云烟,不足挂怀;但一幅好画,却能流传千古,万年不衰。”
石涛:“谢谢世兄鼓励,但觉得自己幽居斗室,很难进步。”
钟玉行:“是了,一定要走出斗室,去观览大好山河,自古云‘搜尽奇峰打草稿’。另外,要多与名家交流切磋。何先生,我建议你们到江南去云游,会大开眼界。”
石涛:“谢谢世兄赐教。”
喝涛:“钟先生说的很是,我们正想去江南云游。”
【5】镜头转向北京城。顺治帝已经驾崩,幼年的康熙已经接位。慈宁宫中中,孝庄太皇太后与孝惠皇后(现在已经是皇太后)一起商议处理一些宫女与太监的事。
孝庄:“皇太后,先帝已经驾鹤西去,留下遗言,要妥善安排他身边的一些太监与宫女,你安排了吗?”
孝惠:“我已经做了安排。先帝遗愿,要给以恩典,让他们自选后路,有家愿意回家的给以赏赐让他们回家,愿意留在宫里的给以妥善安排,给安排个好差事。愿意出家的也给安排个好的寺庙。”
孝庄:“何红梅怎么样?”
孝惠:“何红梅?她最怪了,问起她家里情况,她一直哭,她也不愿意留在宫中,她愿意出家当姑子去。”
孝庄:“那给她找个好一点的尼姑庵,给尼姑庵一些赏赐。”
孝惠:“放出风去,好些尼姑庵都来要她,很多都动机不纯,听说是宫里出去的,都是冲着想得到些好处来的,那些我都让太监驱走了;现在剩下东城的通教寺与密云的白衣庵。”
孝庄:“这两个哪个好些呢?”
孝惠:“大伙都劝她去通教寺,这寺离皇宫近,又在城里,规模也大些;但红梅却有些想去白衣庵,因此没有决定呢。”
孝庄:“把通教寺与白衣庵的住持都传来给我看看。”
【6】太监带着通教寺的住持思智、白衣庵的住持静虚、红梅一起进了慈宁宫。
孝庄:“你们两个住持都说说你们寺庙的好处吧。”
思智:“回太皇太后,我们通教寺是京城最大的尼姑庵,尼众有三十余人;京城很多官宦人家的夫人、小姐都与我们有来往,常常到我们寺庙来进修佛法。”
孝庄听了思智的话皱了一下眉头,眼光转向白衣庵的静虚:“那你白衣庵也说说。”
静虚:“回太皇太后,我们白衣庵是密云山区的一个小庵,尼众只有七人。地处北京京郊风景优美地方,是个静修的好去处。而且我们那里是可以不净发的,可以带发修行。”
孝庄:“红梅,你想到那里去?”
红梅:“太皇太后,我想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修行,我想跟静虚师父去白衣庵。”
孝庄对着静虚说:“那就让红梅跟着你修行吧。红梅是和硕公主从南方带来的人,会读书,认得不少字,现在给你做徒弟,你要好好待她。她与家人在战乱中失散了,将来要能找到,可以让她还俗。”
静虚:“太皇太后放心,认得字的尼众在贫尼庙中是很有用的,许多经卷可以让她抄写,不会让她干粗活。”
【7】北京密云白衣庵中,红梅已经将头发盘到顶上,穿上素服。
静虚:“红梅,太皇太后说你是和硕公主从南方带来北京的,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红梅:“我有一个失散了的父亲,”红梅略停顿一会儿,“父亲带着一个弟弟,母亲已经去世了。”
静虚:“你和母亲怎么没有和父亲在一起呢?”
红梅:“我——我那时还小,我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战乱。”
静虚:“唉!都是天下沦落人。”
红梅:“师父,我看你屋子里藏着很多书,师父还有家人吗?师父您为什么出家了呢?”
静虚:“那些书都是我去世的丈夫给我留下的。丈夫是前朝的举人,时逢改朝换代,他郁郁寡欢,一病不起,丈夫走后我心灰意冷,白衣庵老住持收我为徒,前年老住持园寂,我就当了住持。
红梅:“啊!师父也是苦命人。”
静虚:“我很高兴你能到小庵来。我们的庵堂虽然小,但有一些不算少的庙产,就是不做佛事也够我们生活。你的几个师姐都不认得字,都是粗人,但心地善良。我们庵虽然地处偏僻,但周围风景优美;回头我带你到后面看看,庙后山上有不少柏树,高可参天,在北京还是蛮稀罕的。”
红梅:“我很喜欢爬山,师父,什么时候师父带我去。”
静虚笑着说:“不忙,我先带你在庙里转转。”
静虚带着红梅转到后院,后院中间为一条石板砌的小径,两边比较杂地种着一些花和树。迎着小径有一个神坛,神坛里竟然写着‘白蛇青蛇之神位’。红梅看了这神位,不觉大吃一惊。
红梅:“师父,原来白衣庵是供奉白蛇娘娘的?”
静虚:“非也,山区林深草茂,常有蛇出没。山区居民希望本庵有个供奉蛇神的神坛,供他们来进香祈求。民间传说,白蛇与青蛇为众蛇之神,因此就供奉她们。白衣庵供奉的是白衣大士观世音,主殿在后面,跟我走。”
红梅跟着静虚往前走,走到一座很小巧的小桥,桥下一股清澈流水从庵墙底下流进,又从另一边庵墙底下流出。
红梅:“师父,这小桥那么有趣,三个台阶上桥,三块石版过桥,三个台阶下桥。”
静虚:“这叫三步桥。”
红梅:“为什么只做成三步?”
静虚:“说明了到彼岸并不远,只需三步。”
红梅:“只需三步,那么容易!”
静虚:“这三步并不容易。第一步,要忘掉自己的过去;第二步,要忘掉自己的现在;第三步,才走到彼岸。”
红梅愣住了,痴痴地望着静虚:“怎么?要忘掉自己的过去——现在?”
静虚:“忘不了过去与现在,就是红尘未断,如何能去得了彼岸?”
过了三步桥,来到一个大殿,大殿中间是一个庄严的白衣大士观世音象。观世音慈祥的目光似乎看着这对师徒在无声地问:“你们斩断红尘了吗?”
【8】深夜,红梅在自己的房内,久久不能安睡。脑子里出现了幼年时的一幕。童年的朱若极笑着说:“红梅姐,你站在梅树下,我替你画一幅画——雪里红梅。”镜头里幻出青年的朱若极,拿着笔在替红梅画画。画中出现了宋朝杨万里的梅花诗:
《探梅》【宋】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第八集完)
第九集 杀庄桥
【时间】1664——1665年,康熙三年(甲辰)——康熙四年(乙巳),
【地点】1,庐山开先寺,2. 松江昆山泗州塔院。
石涛,23——24岁。
红梅,24——25岁,
喝涛,43——44岁,
梅清,42——43岁,
章淑琴,9——10岁,
【新增人物】1.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与石涛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画艺。石涛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响,而他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所以石涛与梅清,皆有“黄山派”巨子的誉称。
2.章淑琴小姐,章世成。(虚拟人物)
3.开先寺住持园觉。(虚拟人物)
【1】甲辰三月,喝涛携石涛离开武昌,沿长江东下,这次他们坐的是长江航运比较大的客船。在喝涛与石涛到船顶平台上观看沿途风光时,碰到了梅清。梅清见喝涛与石涛两人,虽是出家人,但器宇不凡,就主动走近与他们打招呼。
梅清:“在下梅清,敢问两位师父法号?”
喝涛:“贫僧喝涛,这是我师弟石涛。”
梅清:“啊!石涛!我在武昌书舍里看到不少画作,署名石涛,敢问就是师父?”
石涛:“梅先生不必客气,您就叫我石涛就是了,那些画就是我的涂鸦,不堪入目,梅先生见笑了。”
梅清大喜说:“真是巧遇,我也是喜欢画几笔,遇到两位,正可互相切磋。敢问两位欲到何处云游?”
喝涛:“我想与舍弟去庐山看看庐山风光。”
梅清拍手大笑说:“太好了,我也正想去庐山游玩一番,我们正好结伴。”
喝涛:“梅先生何处人氏?在何处高就?”
梅清:“我是安徽宣城人,这次到武昌访友后要回家。说来惭愧,十年前乡试我得了个举人,但我无意仕途,从此后我不再应试。幸亏有些祖传产业,足以糊口,生性喜弄诗画,也就淡泊人生,寄情于笔墨山水之间了。石涛弟年纪轻轻,怎么就看破红尘了。”
喝涛:“唉!一言难尽。”
石涛:“命运坎坷,父母双亡,幸有师兄携带,皈依佛门,只求佛祖保佑,平安了此一生了。”
梅清:“我看石涛弟聪明过人,才华横溢,我敢断言,在诗画上成就将无可衡量。佛门是清净之地,心无旁系,正是切磋诗画之好场所。”
【2】当天夜里,喝涛已经回自己船舱休息,梅清兴致勃勃邀请石涛在自己船舱里一直秉烛夜谈,忽然在隔壁船舱里传来嘤嘤的女子哭声。
石涛:“怎么,夜深了,还有女子在悲戚?”
梅清:“一定就是在岳阳上船的那位小姑娘,真是一个苦命的人。”
石涛:“梅兄知道她的底细?”
梅清:“她姓章,她父亲章世敏原是岳阳附近一个小县通城的县官,不想忽然得急病去世。她年仅九岁,母亲早年已经去世,现在孤苦伶仃,还好有一个奶妈,这个奶妈自己已经没有家,一直在她身边。她原籍徽州骛源,老家只有一个叔叔章世成,章世成来通城接她回老家。上船时我看此女容貌清秀,但一直流泪不止,就背地里询问了章世成。“”
石涛:“幸亏还有一个叔叔。”
梅清:“她叔叔与我说了她情况时不断唉声叹气,不断埋怨他兄长,虽做了一些时候官,却并不会敛财,因而一贫如洗。”
石涛:“可怜这女子了。”
梅清:“她父亲章世敏科甲出身,实际上是书呆子一个,带着女儿读了不少书,因而这姑娘不但人长得不俗,而且知书达理,可惜命运不济。看上去她叔叔家境也不好,我看她叔叔不一定可靠,他原以为他兄长在任上会有些财产,一见毫无油水,说起来不断摇头。我担忧这个叔叔说不定会把侄女当奇货可居,就很难料她将碰到什么命运了。”
石涛:“唉!女子的命运要比男儿悲惨得多,女子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石涛不由的想起何红梅,眼前出现何红梅的幻觉,在心里呼唤:“红梅姐,你现在怎样了啊!”
梅清:“是啊!要是她叔叔给她选一户好人家,碰到一个可心的丈夫,也就可以平平安安过此一生,要是他叔叔为了贪图钱财,将她卖给人做妾,那这样一个清秀的女子就被糟蹋了。”
【3】船到九江,梅清、喝涛、石涛准备上岸。走过隔壁的船舱,船舱里章世成与梅清打招呼。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