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20863
成片时长:每集约13分钟
阅读:9206
发表:2014/5/2 修改:2014/5/4
27集 古装 网剧剧本
《被遗弃的补天石》第7-11集
1-6
7-11
12-16
17-21
22-26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章世成:“梅先生,您要上岸了!”
梅清:“是的,我想在此地逗留两天,去庐山玩两天再回家。”
章世成:“这两位师父?”
梅清:“这是我船上新结识的朋友,喝涛,石涛;他们特来庐山云游。”转向喝涛、石涛说:“这位是章世成先生。”
喝涛、石涛:“章施主好!”
船舱里章小姐抬头看了他们一眼。见石涛是那么年轻、俊秀、文雅的一个和尚;不免奇怪地又看了看石涛。石涛见章小姐虽还幼小,但眉清目秀,穿着素雅,想起她不幸命运,很替她担忧。梅清、喝涛、石涛三人上了岸后,在码头上相互告别。
梅清:“我在此地最多逗留一、二日,就要回宣城老家去,老母已经依门望儿很久了。因此想就在方便的旅馆住一、二日,到庐山浏览一番就是了。不知您们两位准备在何处落脚?”
喝涛:“我们准备到开先寺去挂单。”
梅清:“好,待我安顿好后我来开先寺找二位。”
石涛依依不舍地:“梅兄,一定要来,我们在开先寺等您。”
【4】开先寺一个僧舍里,石涛在画画,喝涛一边看石涛的画,一边帮石涛将画整理起来,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
喝涛:“石涛,早点休息吧,别太累了,你想画什么呢?我看你拿着笔沉思很久了。”
石涛:“师兄,我想画三叠泉。”
喝涛:“你画的画很多都为友人取走了,我觉得顶可惜的,你不想自己集成一册吗?”
石涛:“想,但要慢慢来。这次与梅清兄一起游庐山,一边看着美丽山河,一边与梅兄切磋画技,真是人生极大乐趣。师兄,我几乎完全忘了家国之痛,也忘了自己是个和尚了。可惜梅兄没几天就走了,现在跟着我看我画画的人全是些无知之辈,不过是帮帮我忙,最后想得我一张画的人。”
喝涛:“我们出家做和尚本是不得已的事。可是,既然做了和尚,也还是应该懂得一些佛法。这里的住持园觉说得对,我们还应该想办法拜一个著名的和尚为师父,好好学些佛法。”
石涛:“那天我从仙人洞回来,看师兄与圆觉住持谈得很投机,不知谈了些什么?”
喝涛:“圆觉说,做和尚也要有出息,建议我们去拜一个有名的和尚作师父。他说,现今最著名、最有出息的和尚莫过于松江昆山泗州塔院的旅庵本月。”
石涛:“旅庵本月有什么特别的出息?”
喝涛:“他是顺治皇帝生前最敬重的和尚,曾经多次出入宫庭,民间流传的顺治出家之说,就是旅庵本月对顺治的影响所致。”
石涛:“鞑子皇帝,有什么知识!难道师兄也有想与鞑子皇帝交往之想?”
喝涛:“嘿!”喝涛沉思了一会儿,抬头看看石涛说:“我难道还会有这种思想?只是红梅一个弱女子,陷于鞑子宫廷之中,不知生死存亡,我身为其父,难免有牵挂之念。”
石涛:“师兄,我失言了。要找到红梅姐,去拜旅庵本月为师,倒真是一条好路子。”石涛沉思了一会儿,忽然笑着说:“要是我们能影响当代的鞑子皇帝也想去做和尚了,倒也很有趣。”
喝涛:“开玩笑了。顺治死于出豆,去做和尚只是个传说。”
【5】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喝涛与石涛在开先寺山门外与圆觉住持告别。
喝涛:“圆觉大师,我们在此叨扰多时,感谢大师的多方帮助。”
圆觉:“好说,好说,都是佛门子弟,是应该的。我看石涛师弟具有绘画天才,前途不可限量。留给寺院的几张画我们都很喜欢,我已经命弟子送去裱制。”
石涛:“谢谢圆觉大师厚爱,这次领略了庐山风光,收获不浅。”
圆觉:“请问二位将去何方云游?”
喝涛:“承蒙圆觉大师赐教,我们想去江浙一带领略山川风光后,去松江拜访旅庵本月大师,不知是否有缘能接受我们拜师。”
圆觉:“预祝两位成功!”
【6】喝涛与石涛在天目山、杭州西湖游览后,又到了太湖边上的城市湖州。
喝涛:“你知道元代东南文章大家戴表元有一首著名的诗《湖州》吗?”
石涛:“不知道,师兄说说。”
喝涛:“诗云:‘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巷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你看,他把湖州摆在‘苏杭’之上了,俗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他却认为湖州是最适合人住的地方。”
石涛:“湖州这个好地方,并不是住在湖州的人都是幸运的,去年不是发生了特大惨案吗!我们得去看看著名的‘杀庄桥’。”
喝涛:“算了,不看也罢。”
石涛:“我一定要去看看,至少表示一下我对庄家的一点尊敬之意。编史何罪?把历史记录下来,作为经验、教训,供后人学习而已,难道焚了书,杀了人,就能在世界上抹掉明朝的曾经存在?”
喝涛:“说到底,鞑子就是害怕汉族文人不服鞑子的统治而已。”
石涛:“师兄,有一天我也一定要把我知道的明史,特别是南明史记录下来。”
喝涛:“师弟,千万不要,你还是多在画画上下功夫吧!我实在不应该带你到湖州来玩。”
【7】杀庄桥原来是一座单孔石桥,石涛与喝涛经路人指导找到了那座桥,在桥上来回走了几次,默默地回了寓所。
【8】松江昆山泗州塔院,喝涛与石涛已经拜旅庵本月为师。在塔院的大佛堂中,喝涛、石涛与许多僧众一起端坐在蒲团上听旅庵本月讲法。旅庵本月时而两手合十,闭目轻说,甚至只看到嘴唇在动;时而声色俱厉,拿起禅杖敲地,还顺手敲一下坐在近处的年轻和尚的光脑袋。讲法讲了约一个时辰,散了后,石涛默默地跟在喝涛后面回到了自己僧舍。
石涛:“师兄,我真不懂,佛经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你说人生在世,能不心动吗?难道一切痛苦都来自自己的心动吗?强盗来抢你的家,你也不心动?坏人来杀你的父母,你也不心动?难道是因为你心动才引来强盗?”
喝涛笑笑:“恐怕不是这个意思。”
石涛:“那是什么意思?”
喝涛:“你说的是芸芸众生的想法,佛法是另外一种想法。一个人要修行,就是要脱离苦海。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是要摈弃芸芸众生的思想。强盗毁了你的家园,杀了你的父母,你若永远记在心上,就像永远沉在苦海中;若能忘了这一切,就会脱离了苦海,就等于回头是岸了。”
石涛:“佛法就是要人忘掉自己的一切啰!”
喝涛:“我看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佛不是说了:‘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你要是不‘掣断情缰’是不可能到达铁围山外的‘莲花佛国’的。”
石涛:“我大概一辈子也去不了‘莲花国’,一辈子只能在铁围山内了。”
喝涛:“唉!师弟本也不应该是佛门子弟。”
石涛:“师兄听了旅庵本月师父的多次讲解,是否已有所悟?”
喝涛:“嗨!我也是虚与委蛇罢了。尘缘难断,正如佛语:‘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石涛:“有些佛语,倒是与作画很有渊源。”
喝涛:“那些佛语?”
石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幅画,有色的地方可能就是空的,笔锋露出的空隙很可能就是自然的颜色。还有‘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画一朵花,要想画的不仅仅是一朵花,从一朵花中要看到整个大自然中的美。”
喝涛:“那一佛一如来呢?如何在画中体现?”
石涛笑着说:“那就是说要画随便哪一个佛的像都只要按如来的样子画就是了。”石涛笑着又轻轻的补充一句:“其实只要按旅庵师父的样子画就是了!”
喝涛边笑边叹息说:“让你来当和尚实在是暴殄天物!”
石涛:“师兄,我想赶快把旅庵本月交给我画的《十六阿罗汉应真图》画好,画好后我们离开这里吧!我们去黄山遨游,去找梅清与戴本孝。我实在无法枯坐在佛堂中听旅庵的讲经,不忍看到他拿起禅杖打人光头的样子,好像那被打的人是我。”
喝涛:“好吧!我听你的。”
石涛:“师兄,你帮我刻一枚 ‘天童忞之孙、善果月之子石涛济’的图章,我准备在罗汉应真图上用。”
喝涛:“行!”
(第九集完)
第十集 黄山巧遇
【时间】1666——1667年,康熙五年(丙午)——康熙六年(丁未),
【地点】宣城广教寺(又名双塔寺),黄山。
石涛,25岁——26岁。
红梅,26——27岁
喝涛,45——46岁,
章淑琴,11——12岁,
曹鼎望,49——50岁,
【新增人物】半山和尚:俗姓徐,名悼,宣城人,。《宣城县志•隐逸篇》云:徐悼,尚书元大侄孙也。才敏达,曾以建议授四川幕职,寻弃去,隐于浮屠。更名再柯,号半山。放迹山水问。善画。
冰琳禅师:黄山桃源庵僧,石涛《黄山八胜册》的第四开,有一五言古诗,款题:“游黄山桃源白龙潭上同冰琳禅师作。石涛济。”
曹鼎望:号澹斋,字冠五,( 1618—1693).是中国古代的制墨家。曹鼎望文采飘逸,学识广博,崇文爱士,惜才重教是曹鼎望的一生之好。在徽州任知府时,建紫阳书院,修斗山亭,每日召请宿儒生员讲学其中。 曹鼎望虽以文才重于士林,却又以沉毅善谋,机敏善断,于攻伐剿袭中屡建功绩,可谓是文韬武略。出守徽州之时,骛源、祁门等地盗踵至,掠去童子张有鹏等十三人。曹鼎望机智地捕获盗贼,救护被掠童子十三人,使之与家人团聚。
曹鼎望是曹寅的远房叔父。
【1】喝涛与石涛已经到宣城广教寺驻锡。离开松江后石涛心情非常舒畅,在广教寺安顿下来后,石涛就作游黄山的准备。
石涛:“师兄,我们明天去黄山吧!”
喝涛:“你看你,到广教寺来,也该与这里的住持多接触、请教,帮着寺里做些法事,你却急着要游黄山。”
石涛笑着说:“师兄,那些俗事你去做吧,我么,‘今生老秃原非我,前世襄阳却是身’。”
喝涛:“小小年纪,却自称老秃起来了?你又非襄阳人,却又何来襄阳的前身?”
石涛:“师兄,四岁起我就是和尚了,我已经做了二十年的和尚,怎么还不是老秃?我说的我的前身是襄阳人,是说我是米芾转世投胎来的。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虽然祖籍太原,却迁居襄阳,被人称为米襄阳,又因他行为不随俗,有人称他为米颠。米颠作画不拘泥于前人笔法,自成一派,被称为‘米点山水’,古人中我最佩服的就是他,他‘作画不拘泥前人笔法’。他天性非常喜欢石头,因而他几经转世,最后一定转世为我这块石头。我不能辜负我的前世,我一定要成为一个有创新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喝涛:“嘿!有道理。‘天生我才必有用’,既然时势不让你在别的方面有所作为,你就在书画方面努力吧,你有这方面天才,而且画画能结交朋友,一旦离开寺院,还是一条谋生之路。”
石涛:“总有一天,我会脱去这讨厌的僧衣,蓄起我的头发来。”
喝涛沉默一会说:“游黄山你自己去吧,我不陪你了,一则我要在庙里为主持干点事,否则我们成了只吃饭不干事的行脚僧;再则游黄山我身体也吃不消了,你自己小心点。”
石涛:“师兄放心,我已经不是小孩了,我会小心的。我已经与半山师兄约好了,他带我去游黄山。”
喝涛:“半山?就是那天与你聊得很来劲的一个三十多岁的和尚?那就是半山吗?”
石涛:“是的,半山是本地人,他出身官家之后,自己也做过一些幕僚,弃官出家,也是个沉迷山水、喜欢画画的人。他对黄山很熟,有他带着我,师兄大可放心。”
喝涛:“黄山附近,有可以方便挂单的地方吗?”
石涛:“半山师兄有一个很熟悉的朋友冰琳禅师,冰琳禅师因爱黄山风光,就在黄山脚下白龙潭边亲结一草庵,我们可以到他的草庵休息。据半山师兄说,黄山上有不少寺庙,可供游人歇脚,师兄不必担心。”
【2】石涛与半山到了黄山后,半山就把石涛介绍给冰琳禅师。冰琳与石涛一见如故,带半山与石涛就在汤池(温泉)中洗了一个澡。第二天一早,半山与石涛辞别冰琳,准备上山,冰琳送出门。
冰琳:“石涛弟,这次有半山弟陪你去游,我就不奉陪了。黄山的景色是看不完的,徐霞客曾经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集‘泰山雄,华山险,恒山俊。衡山秀,嵩山幽’于一身,真是天下奇山,以后你要再来黄山,我一定做你向导,陪你慢慢领略黄山之美。”
石涛:“谢谢禅师,我一定还要来讨扰禅师,黄山肯定是一次看不够的。”
半山:“禅师请留步。”
【3】石涛与半山进入黄山景区,感到如入仙境,高峰凌立,云雾缭绕,奇松怪石,目不暇接。
石涛:“师兄,怪不得徐霞客要说‘黄山归来不看岳’,我进了黄山,就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来了。”
半山:“我到黄山倒是常常想起陆游的诗:‘风吹旗脚西南开,挂帆槌鼓何快哉!转头已失望夫石,黄山孤塔迎人来。黄山劝汝一杯酒,送往迎来殊耐久。明年我作故乡归,还对黄山一搔首。 ……’他把黄山看成了朋友了,仿佛黄山是很懂的自己的心情好友。”
石涛:“陆游是个爱国诗人,他对南宋的偏安耿耿于怀,他把黄山的错综矗立的群峰看成了向异族征战的军队,把黄山上的松树与云彩看成了军队行征中的旗帜,自然而然地把黄山看成他的朋友,而且是为国出征的朋友了。”
【4】两人正边欣赏黄山风光,边谈论古人写的古诗时,没有留意到旁边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年大约四旬有余,器宇不凡。他就是曹鼎望。曹鼎望号澹斋,字冠五,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是中国古代的制墨家。现任任徽州府知府,这日,他微服到黄山游览,身边只带一个书吏。他注意到石涛与半山两个和尚,一边欣赏黄山风光,一边谈论古诗。感到这两人不俗,就走近向二人打招呼。
曹鼎望:“二位师父好,在下曹冠五,敢问二位如何称呼?”
石涛:“我名石涛,他是我师兄半山。”
曹鼎望:“久仰,久仰,二位虽是佛门子弟,却都是对书画颇有造诣,书舍有二位作品流传,我早有耳闻。”
半山:“不敢不敢。雕虫小技,不堪入目,曹施主游黄山,我等同行如何?”
曹鼎望:“正有此意,刚才听二位正在谈论陆游的诗,是吗?”
石涛:“曹先生,陆游把黄山看做朋友,我认为应该把黄山看成师傅。”
曹鼎望:“师傅?”
石涛:“要画好山水,黄山应该是我们最好的师傅,曹先生您别笑话我,我要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思索了一会儿就说:“要是能长期住在黄山就好了,白天看山,晚上画山。
曹鼎望:“说得太好了,画画的最好老师就是大自然。您们认得渐江吗?”
半山:“我有一面之缘,可惜不久前园寂了。”
曹鼎望:“很可惜,年纪不大就走了。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歙县人。明亡后,他不愿仕清,入武夷山为僧。曾游历匡庐、雁荡,最后回归黄山,先住慈光寺。后住莲花庵。圆寂后,葬黄山支脉天马山披云峰。诸友好种梅数十本于其墓侧,称之为“梅花古衲”。”
半山:“渐江生前也很爱画梅,他画的梅花是很有名的。”
石涛:“我见过渐江画的梅花,确实不凡;他画黄山多以黄山松石为题材。笔墨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可惜我没缘见他本人一面,实在是千古之恨。”
曹鼎望:“今晚我们可以在莲花庵歇脚,莲花庵住持我是认得的。”回头对站在远处的书吏说:“你先去莲花庵,让准备间大房间给我们三人休息。”
【5】三人到了莲花庵,住持出来迎接,
梅清:“是的,我想在此地逗留两天,去庐山玩两天再回家。”
章世成:“这两位师父?”
梅清:“这是我船上新结识的朋友,喝涛,石涛;他们特来庐山云游。”转向喝涛、石涛说:“这位是章世成先生。”
喝涛、石涛:“章施主好!”
船舱里章小姐抬头看了他们一眼。见石涛是那么年轻、俊秀、文雅的一个和尚;不免奇怪地又看了看石涛。石涛见章小姐虽还幼小,但眉清目秀,穿着素雅,想起她不幸命运,很替她担忧。梅清、喝涛、石涛三人上了岸后,在码头上相互告别。
梅清:“我在此地最多逗留一、二日,就要回宣城老家去,老母已经依门望儿很久了。因此想就在方便的旅馆住一、二日,到庐山浏览一番就是了。不知您们两位准备在何处落脚?”
喝涛:“我们准备到开先寺去挂单。”
梅清:“好,待我安顿好后我来开先寺找二位。”
石涛依依不舍地:“梅兄,一定要来,我们在开先寺等您。”
【4】开先寺一个僧舍里,石涛在画画,喝涛一边看石涛的画,一边帮石涛将画整理起来,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
喝涛:“石涛,早点休息吧,别太累了,你想画什么呢?我看你拿着笔沉思很久了。”
石涛:“师兄,我想画三叠泉。”
喝涛:“你画的画很多都为友人取走了,我觉得顶可惜的,你不想自己集成一册吗?”
石涛:“想,但要慢慢来。这次与梅清兄一起游庐山,一边看着美丽山河,一边与梅兄切磋画技,真是人生极大乐趣。师兄,我几乎完全忘了家国之痛,也忘了自己是个和尚了。可惜梅兄没几天就走了,现在跟着我看我画画的人全是些无知之辈,不过是帮帮我忙,最后想得我一张画的人。”
喝涛:“我们出家做和尚本是不得已的事。可是,既然做了和尚,也还是应该懂得一些佛法。这里的住持园觉说得对,我们还应该想办法拜一个著名的和尚为师父,好好学些佛法。”
石涛:“那天我从仙人洞回来,看师兄与圆觉住持谈得很投机,不知谈了些什么?”
喝涛:“圆觉说,做和尚也要有出息,建议我们去拜一个有名的和尚作师父。他说,现今最著名、最有出息的和尚莫过于松江昆山泗州塔院的旅庵本月。”
石涛:“旅庵本月有什么特别的出息?”
喝涛:“他是顺治皇帝生前最敬重的和尚,曾经多次出入宫庭,民间流传的顺治出家之说,就是旅庵本月对顺治的影响所致。”
石涛:“鞑子皇帝,有什么知识!难道师兄也有想与鞑子皇帝交往之想?”
喝涛:“嘿!”喝涛沉思了一会儿,抬头看看石涛说:“我难道还会有这种思想?只是红梅一个弱女子,陷于鞑子宫廷之中,不知生死存亡,我身为其父,难免有牵挂之念。”
石涛:“师兄,我失言了。要找到红梅姐,去拜旅庵本月为师,倒真是一条好路子。”石涛沉思了一会儿,忽然笑着说:“要是我们能影响当代的鞑子皇帝也想去做和尚了,倒也很有趣。”
喝涛:“开玩笑了。顺治死于出豆,去做和尚只是个传说。”
【5】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喝涛与石涛在开先寺山门外与圆觉住持告别。
喝涛:“圆觉大师,我们在此叨扰多时,感谢大师的多方帮助。”
圆觉:“好说,好说,都是佛门子弟,是应该的。我看石涛师弟具有绘画天才,前途不可限量。留给寺院的几张画我们都很喜欢,我已经命弟子送去裱制。”
石涛:“谢谢圆觉大师厚爱,这次领略了庐山风光,收获不浅。”
圆觉:“请问二位将去何方云游?”
喝涛:“承蒙圆觉大师赐教,我们想去江浙一带领略山川风光后,去松江拜访旅庵本月大师,不知是否有缘能接受我们拜师。”
圆觉:“预祝两位成功!”
【6】喝涛与石涛在天目山、杭州西湖游览后,又到了太湖边上的城市湖州。
喝涛:“你知道元代东南文章大家戴表元有一首著名的诗《湖州》吗?”
石涛:“不知道,师兄说说。”
喝涛:“诗云:‘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巷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你看,他把湖州摆在‘苏杭’之上了,俗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他却认为湖州是最适合人住的地方。”
石涛:“湖州这个好地方,并不是住在湖州的人都是幸运的,去年不是发生了特大惨案吗!我们得去看看著名的‘杀庄桥’。”
喝涛:“算了,不看也罢。”
石涛:“我一定要去看看,至少表示一下我对庄家的一点尊敬之意。编史何罪?把历史记录下来,作为经验、教训,供后人学习而已,难道焚了书,杀了人,就能在世界上抹掉明朝的曾经存在?”
喝涛:“说到底,鞑子就是害怕汉族文人不服鞑子的统治而已。”
石涛:“师兄,有一天我也一定要把我知道的明史,特别是南明史记录下来。”
喝涛:“师弟,千万不要,你还是多在画画上下功夫吧!我实在不应该带你到湖州来玩。”
【7】杀庄桥原来是一座单孔石桥,石涛与喝涛经路人指导找到了那座桥,在桥上来回走了几次,默默地回了寓所。
【8】松江昆山泗州塔院,喝涛与石涛已经拜旅庵本月为师。在塔院的大佛堂中,喝涛、石涛与许多僧众一起端坐在蒲团上听旅庵本月讲法。旅庵本月时而两手合十,闭目轻说,甚至只看到嘴唇在动;时而声色俱厉,拿起禅杖敲地,还顺手敲一下坐在近处的年轻和尚的光脑袋。讲法讲了约一个时辰,散了后,石涛默默地跟在喝涛后面回到了自己僧舍。
石涛:“师兄,我真不懂,佛经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你说人生在世,能不心动吗?难道一切痛苦都来自自己的心动吗?强盗来抢你的家,你也不心动?坏人来杀你的父母,你也不心动?难道是因为你心动才引来强盗?”
喝涛笑笑:“恐怕不是这个意思。”
石涛:“那是什么意思?”
喝涛:“你说的是芸芸众生的想法,佛法是另外一种想法。一个人要修行,就是要脱离苦海。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是要摈弃芸芸众生的思想。强盗毁了你的家园,杀了你的父母,你若永远记在心上,就像永远沉在苦海中;若能忘了这一切,就会脱离了苦海,就等于回头是岸了。”
石涛:“佛法就是要人忘掉自己的一切啰!”
喝涛:“我看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佛不是说了:‘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你要是不‘掣断情缰’是不可能到达铁围山外的‘莲花佛国’的。”
石涛:“我大概一辈子也去不了‘莲花国’,一辈子只能在铁围山内了。”
喝涛:“唉!师弟本也不应该是佛门子弟。”
石涛:“师兄听了旅庵本月师父的多次讲解,是否已有所悟?”
喝涛:“嗨!我也是虚与委蛇罢了。尘缘难断,正如佛语:‘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石涛:“有些佛语,倒是与作画很有渊源。”
喝涛:“那些佛语?”
石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幅画,有色的地方可能就是空的,笔锋露出的空隙很可能就是自然的颜色。还有‘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画一朵花,要想画的不仅仅是一朵花,从一朵花中要看到整个大自然中的美。”
喝涛:“那一佛一如来呢?如何在画中体现?”
石涛笑着说:“那就是说要画随便哪一个佛的像都只要按如来的样子画就是了。”石涛笑着又轻轻的补充一句:“其实只要按旅庵师父的样子画就是了!”
喝涛边笑边叹息说:“让你来当和尚实在是暴殄天物!”
石涛:“师兄,我想赶快把旅庵本月交给我画的《十六阿罗汉应真图》画好,画好后我们离开这里吧!我们去黄山遨游,去找梅清与戴本孝。我实在无法枯坐在佛堂中听旅庵的讲经,不忍看到他拿起禅杖打人光头的样子,好像那被打的人是我。”
喝涛:“好吧!我听你的。”
石涛:“师兄,你帮我刻一枚 ‘天童忞之孙、善果月之子石涛济’的图章,我准备在罗汉应真图上用。”
喝涛:“行!”
(第九集完)
第十集 黄山巧遇
【时间】1666——1667年,康熙五年(丙午)——康熙六年(丁未),
【地点】宣城广教寺(又名双塔寺),黄山。
石涛,25岁——26岁。
红梅,26——27岁
喝涛,45——46岁,
章淑琴,11——12岁,
曹鼎望,49——50岁,
【新增人物】半山和尚:俗姓徐,名悼,宣城人,。《宣城县志•隐逸篇》云:徐悼,尚书元大侄孙也。才敏达,曾以建议授四川幕职,寻弃去,隐于浮屠。更名再柯,号半山。放迹山水问。善画。
冰琳禅师:黄山桃源庵僧,石涛《黄山八胜册》的第四开,有一五言古诗,款题:“游黄山桃源白龙潭上同冰琳禅师作。石涛济。”
曹鼎望:号澹斋,字冠五,( 1618—1693).是中国古代的制墨家。曹鼎望文采飘逸,学识广博,崇文爱士,惜才重教是曹鼎望的一生之好。在徽州任知府时,建紫阳书院,修斗山亭,每日召请宿儒生员讲学其中。 曹鼎望虽以文才重于士林,却又以沉毅善谋,机敏善断,于攻伐剿袭中屡建功绩,可谓是文韬武略。出守徽州之时,骛源、祁门等地盗踵至,掠去童子张有鹏等十三人。曹鼎望机智地捕获盗贼,救护被掠童子十三人,使之与家人团聚。
曹鼎望是曹寅的远房叔父。
【1】喝涛与石涛已经到宣城广教寺驻锡。离开松江后石涛心情非常舒畅,在广教寺安顿下来后,石涛就作游黄山的准备。
石涛:“师兄,我们明天去黄山吧!”
喝涛:“你看你,到广教寺来,也该与这里的住持多接触、请教,帮着寺里做些法事,你却急着要游黄山。”
石涛笑着说:“师兄,那些俗事你去做吧,我么,‘今生老秃原非我,前世襄阳却是身’。”
喝涛:“小小年纪,却自称老秃起来了?你又非襄阳人,却又何来襄阳的前身?”
石涛:“师兄,四岁起我就是和尚了,我已经做了二十年的和尚,怎么还不是老秃?我说的我的前身是襄阳人,是说我是米芾转世投胎来的。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虽然祖籍太原,却迁居襄阳,被人称为米襄阳,又因他行为不随俗,有人称他为米颠。米颠作画不拘泥于前人笔法,自成一派,被称为‘米点山水’,古人中我最佩服的就是他,他‘作画不拘泥前人笔法’。他天性非常喜欢石头,因而他几经转世,最后一定转世为我这块石头。我不能辜负我的前世,我一定要成为一个有创新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喝涛:“嘿!有道理。‘天生我才必有用’,既然时势不让你在别的方面有所作为,你就在书画方面努力吧,你有这方面天才,而且画画能结交朋友,一旦离开寺院,还是一条谋生之路。”
石涛:“总有一天,我会脱去这讨厌的僧衣,蓄起我的头发来。”
喝涛沉默一会说:“游黄山你自己去吧,我不陪你了,一则我要在庙里为主持干点事,否则我们成了只吃饭不干事的行脚僧;再则游黄山我身体也吃不消了,你自己小心点。”
石涛:“师兄放心,我已经不是小孩了,我会小心的。我已经与半山师兄约好了,他带我去游黄山。”
喝涛:“半山?就是那天与你聊得很来劲的一个三十多岁的和尚?那就是半山吗?”
石涛:“是的,半山是本地人,他出身官家之后,自己也做过一些幕僚,弃官出家,也是个沉迷山水、喜欢画画的人。他对黄山很熟,有他带着我,师兄大可放心。”
喝涛:“黄山附近,有可以方便挂单的地方吗?”
石涛:“半山师兄有一个很熟悉的朋友冰琳禅师,冰琳禅师因爱黄山风光,就在黄山脚下白龙潭边亲结一草庵,我们可以到他的草庵休息。据半山师兄说,黄山上有不少寺庙,可供游人歇脚,师兄不必担心。”
【2】石涛与半山到了黄山后,半山就把石涛介绍给冰琳禅师。冰琳与石涛一见如故,带半山与石涛就在汤池(温泉)中洗了一个澡。第二天一早,半山与石涛辞别冰琳,准备上山,冰琳送出门。
冰琳:“石涛弟,这次有半山弟陪你去游,我就不奉陪了。黄山的景色是看不完的,徐霞客曾经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集‘泰山雄,华山险,恒山俊。衡山秀,嵩山幽’于一身,真是天下奇山,以后你要再来黄山,我一定做你向导,陪你慢慢领略黄山之美。”
石涛:“谢谢禅师,我一定还要来讨扰禅师,黄山肯定是一次看不够的。”
半山:“禅师请留步。”
【3】石涛与半山进入黄山景区,感到如入仙境,高峰凌立,云雾缭绕,奇松怪石,目不暇接。
石涛:“师兄,怪不得徐霞客要说‘黄山归来不看岳’,我进了黄山,就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来了。”
半山:“我到黄山倒是常常想起陆游的诗:‘风吹旗脚西南开,挂帆槌鼓何快哉!转头已失望夫石,黄山孤塔迎人来。黄山劝汝一杯酒,送往迎来殊耐久。明年我作故乡归,还对黄山一搔首。 ……’他把黄山看成了朋友了,仿佛黄山是很懂的自己的心情好友。”
石涛:“陆游是个爱国诗人,他对南宋的偏安耿耿于怀,他把黄山的错综矗立的群峰看成了向异族征战的军队,把黄山上的松树与云彩看成了军队行征中的旗帜,自然而然地把黄山看成他的朋友,而且是为国出征的朋友了。”
【4】两人正边欣赏黄山风光,边谈论古人写的古诗时,没有留意到旁边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年大约四旬有余,器宇不凡。他就是曹鼎望。曹鼎望号澹斋,字冠五,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是中国古代的制墨家。现任任徽州府知府,这日,他微服到黄山游览,身边只带一个书吏。他注意到石涛与半山两个和尚,一边欣赏黄山风光,一边谈论古诗。感到这两人不俗,就走近向二人打招呼。
曹鼎望:“二位师父好,在下曹冠五,敢问二位如何称呼?”
石涛:“我名石涛,他是我师兄半山。”
曹鼎望:“久仰,久仰,二位虽是佛门子弟,却都是对书画颇有造诣,书舍有二位作品流传,我早有耳闻。”
半山:“不敢不敢。雕虫小技,不堪入目,曹施主游黄山,我等同行如何?”
曹鼎望:“正有此意,刚才听二位正在谈论陆游的诗,是吗?”
石涛:“曹先生,陆游把黄山看做朋友,我认为应该把黄山看成师傅。”
曹鼎望:“师傅?”
石涛:“要画好山水,黄山应该是我们最好的师傅,曹先生您别笑话我,我要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思索了一会儿就说:“要是能长期住在黄山就好了,白天看山,晚上画山。
曹鼎望:“说得太好了,画画的最好老师就是大自然。您们认得渐江吗?”
半山:“我有一面之缘,可惜不久前园寂了。”
曹鼎望:“很可惜,年纪不大就走了。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歙县人。明亡后,他不愿仕清,入武夷山为僧。曾游历匡庐、雁荡,最后回归黄山,先住慈光寺。后住莲花庵。圆寂后,葬黄山支脉天马山披云峰。诸友好种梅数十本于其墓侧,称之为“梅花古衲”。”
半山:“渐江生前也很爱画梅,他画的梅花是很有名的。”
石涛:“我见过渐江画的梅花,确实不凡;他画黄山多以黄山松石为题材。笔墨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可惜我没缘见他本人一面,实在是千古之恨。”
曹鼎望:“今晚我们可以在莲花庵歇脚,莲花庵住持我是认得的。”回头对站在远处的书吏说:“你先去莲花庵,让准备间大房间给我们三人休息。”
【5】三人到了莲花庵,住持出来迎接,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