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7478
成片时长:每集约11分钟
阅读:9681
发表:2014/5/2 修改:2014/5/4
27集 古装 网剧剧本
《被遗弃的补天石》第12-16集
1-6
7-11
12-16
17-21
22-26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十二集 苦瓜和尚
【时间】1670——1677,康熙九年(庚戌)——康熙十六年(丁巳)
石涛,29——36岁,
何红梅,30——37岁,
喝涛,49——56岁
曹钰(章淑琴)15——22岁。
曹鼎望,53——60岁
曹鈖(字宾及)曹鼎望次子,约20——27岁
梅清,48——55岁
曹寅,13——20岁,
康熙17——24岁。
钟玉行,38——45岁
【地点】宣城广教寺。
【1】石涛已经与梅清等人再次游黄山回来,还陶醉在黄山美景之中。
喝涛:“怎么样,这次黄山游得痛快吧!收获不小吧。”
石涛:“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师兄,我真想就住在黄山中不回来。”
喝涛:“嘿!”看石涛拿出纸笔,准备作画,笑着说:“你是要画黄山了吧?”
石涛:“是的,曹太守希望我能画出黄山的七十二峰,画七十二张画,将来做成一个画册。”
喝涛:“这主意很好。这次你们游黄山,曹太守也去了吗?”
石涛:“曹太守没有去,他的一个儿子去了。”
喝涛:“是在紫阳书院跟你学画的那位曹钰?”
石涛:“啊!┄不是,是曹太守的次子曹鈖。”
喝涛:“你不是说曹钰很想与你去游黄山吗?”
石涛:“曹钰她去不了,师兄你还不知道她是个女子,她就是我们在武昌来到九江时同船的那个章小姐。”
石涛接着与喝涛讲章小姐如何变成曹钰的缘故,喝涛边听边不断叹息。
石涛:“曹小姐只能在我画中游黄山了。唉!我不知道为什么人要分男和女!”
【2】曹太守府邸,曹钰在看着石涛送来的黄山图。
【画外音】曹钰默默地念着:“日夕知己图,┄ ,东风飘渺故园同,客路何其遇上公;濯眼不须临大海,对岩疑是仰高嵩。┄”
“啊,东风飘渺故园同,先生的老家也是这样优美吗?先生老家在何处呢?”
“画中还有栋小房子,我要是能和先生住在画中那栋小房子里该多好!我想先生一定在暗示我,他要与我在黄山中厮守一辈子,否则为什么要把这幅画命名为‘日夕知己图’。”
【3】曹鼎望与曹夫人在卧室里聊天。
曹鼎望:“夫人,那天媒婆来给钰儿说亲事,说的那位李同知的公子,与我们倒也门当户对,钰儿满意吗?”
曹夫人:“也不知怎么了,一说起亲事,钰儿就掉眼泪。说什么一辈子不嫁人,愿意一辈子跟着我。”
曹鼎望:“一辈子不嫁人怎么行!她会不会有什么心事,暗地里看上什么人了?”
曹夫人:“从紫阳书院学画回来就有些失魂落魄的,现在整天就在自己房里看石涛的画,石涛给你送来的黄山画,你看了后她就拿回到她自己房里去看,会不会┄?”
曹鼎望:“那可不行,石涛是个和尚,和尚是不能娶妻的。”
曹夫人:“石涛很有才气,年纪轻轻的怎么就当了和尚?和尚也能还俗,他是不是也能还俗?”
曹鼎望:“石涛四岁就当了和尚,在那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时候,出家肯定有不得已的苦衷。他在题词中常称清湘石涛,可能是广西人。再说,像石涛这样高傲的人,不当和尚,连生活也没法过。”
曹夫人:“怎么会呢?石涛能画那么好的画,可以卖画为生啊!”
曹鼎望:“石涛很高傲,他的画可以无偿送给好友,但却耻于去卖钱,有一个盐商想要他的画,出高价要他替他画一幅祝寿图,他坚决不干。他却热衷无偿给我画黄山七十二峰,我只能用朋友的名义赠送给他一些报酬,说是买他的画他肯定是不干的。”
【4】【镜头】石涛在画黄山七十二峰。
石涛自言自语:“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
【镜头】曹钰流着泪在看画。
曹钰打开窗户,看到庭院里的梨花已经洒落满地,不觉吟起古人的诗句:“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5】秋某日,天高气爽,石涛与喝涛正欲上山采药,突然钟玉行来访。
石涛高兴地打招呼:“钟世兄,很多年未见,怎么知道我们在这里?”
钟玉行:“石涛弟已经是个名人,不用打听,就有人主动告诉我了。”
喝涛连忙倒茶让座,“钟世兄,这几年在何处逗留?”
钟玉行:“浪迹天涯,为衣食奔波而已。石涛弟书画已经大有长进,与在武昌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石涛:“宣城地处奇山异水中,黄山更是美不胜收。宣城更是文化荟萃之地,在这里我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书画方面稍有长进。”
钟玉行:“在朋友面前,石涛弟没有袒露自己的身世吧?”
喝涛:“没有,没有,有人询问,都搪塞过去了。”
钟玉行:“的确要小心为是。每当朝代鼎革时,新建的王朝要铲除前朝皇族是必然的,但都比不上满清王朝残酷。我想是因为满清是异族入侵,做贼心虚之故。听说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鲁监国朱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安昌王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净寺,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喝涛:“真惨无人道,惨无人道。”
钟玉行:“你们在宣城已经住了不少年了,不想到别处走走。”
石涛:“我们很想到别处走走,钟世兄建议我们到何处去?”
钟玉行:“我看应该到南京去看看,哪里还有你太祖的陵墓。”
【6】在石涛与喝涛准备离开宣城前,石涛画了一幅《梅竹图》,想送给曹钰,刚巧曹鈖有一天来看石涛。
曹鈖:“家父已经别有事务,我家将要回归故里,家父让我来奉告石涛兄。”
石涛:“您家原籍在京城吧?”
曹鈖:“是京城附近的丰润,可以说是京城近郊。我们全家都希望石涛兄能上京城去看看,希望到我家来做客,特别是我妹子曹钰。她忘不了您这老师,只是男女有别,不好来当面辞行。”
石涛:“我与师兄喝涛不久也想离开此地,到南京长干寺驻锡,有机会我会到北京去看看。我与曹小姐师生一场,最近画了一幅画,烦宾及兄带给她。”(宾及是曹鈖的字)
石涛取出画来给曹鈖,并附上一封给曹钰的短信:“曹钰弟,我与师兄不日要离开宣城,我们师生一场,临行前画了一幅梅竹图,送给你留念,石涛顿首。”
【7】曹钰拿到这幅画。念着画上的题词:
怕看人间镜里花,生平摇落思无涯;
砚荒笔秃无情性,路远天长有叹嗟。
故国怀人愁塞马,严城落日动边笳;
祗今对尔垂垂发,头白依然未有家。
曹钰跑到曹夫人上房,跪伏在曹夫人膝盖上,泣不成声:“母亲,母亲,石涛先生要离开宣城了。”
曹夫人看着泪如雨下、憔悴不堪的曹钰,不知该用什么话劝慰她。
曹夫人:“钰儿,不怕,不怕,你父亲现在不在宣城,我们也不能在这里住了,也要回京到老家丰润去住。只要有一天石涛还俗,我们一定会成全你们。”
曹钰一口鲜血喷出,晕倒在曹夫人膝盖上。
【7】石涛与喝涛准备好行装,将要离开宣城的前一天,石涛对宣城依依不舍,独自出去转了一圈,回来画了一张山水画。画中一个人在桥上仰望着前面山峰,画上题词:
不辞幽径远,独步入东山;
问路隔秋水,穿云渡竹关。
大桥当野岸,高柳折溪湾;
遥见一峰起,多应住此间。
独访东山,清湘苦瓜老人
(第十二集完)
第十三集 初到金陵
【时间】1678年,康熙十七(戊午)年
石涛,37岁,
喝涛,57岁。
【地点】南京。
【1】石涛与喝涛离开宣城,沿长江坐船到南京,将到南京时,石涛心里有一股莫名的兴奋。
石涛:“师兄,将到南京,我怎么感到很心动,好像有一股回老家的感觉。”
喝涛:“这很自然,南京是太祖皇帝开国的地方,你的上祖——第一代靖江王爷就是从这里去广西的,你虽然没有来过,但有天生一种还乡的感觉是很自然的。”
石涛:“听说我们要去驻锡的长干寺就离长江不远,不知道能不能看到?”
喝涛:“长干寺是一个大寺,正式名字是报恩寺。这次能到长干寺驻锡,全靠勤上人的介绍,我没有听勤上人说在长江船上就能看到长干寺,嘿。就是看到了我们也不认识。”
【2】到了长干寺,安顿下来后,石涛还想起在船上自己瞭望长干寺的情景,画了一幅画
题上词:
漫道孤蓬风雨安,
随云遥望有长干。
石头城畔留春住,
着屐登临细细看。
长干寺是南京著名的大寺,因坐落在长干里而得名。长干寺历史悠久,早在东吴时期佛教初传入我国时,就开始建立。东晋时期,佛教开始兴盛,长干寺也与官方有了联系。晋简文帝在长干寺建了一座三层塔,据说,塔建成后,塔顶每夜发光。唐朝以后,长干寺逐渐荒废,一直到北宋真宗时得到新生。僧人可证向宋真宗上书,说长干寺的旧址上发现了舍利子(舍利子是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并呈上了舍利子。宋真宗立即下令重建寺塔,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将重建后的长干寺改名称为天禧寺。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按明成祖的意愿,对长干寺做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建。重建后的长干寺改名大报恩寺(一般老百姓还习惯称长干寺),新建的宝塔是一座有九层的琉璃塔,称为报恩塔。
石涛与喝涛安顿下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谒明孝陵,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回来后,石涛痛写了一首长诗《谒陵诗》。终日闷闷不乐,想起了在宣城的一些好友,也想起了对自己钟情的曹钰,感到自己原是一个王子,现在却只能埋名隐姓做了一个和尚。默默地在自己禅房画了一幅山水画。画中画了一个手拿禅杖的道士,站立在河边一小山坡上,远有模糊的山,近有茅屋、树木、流水。画上题上宋朝真德秀写的诗《草》:
草枯根不死,春到又敷荣。独有愁根在,非春亦自生。
宋真德秀草
喝涛进屋来,看了石涛的画与题词,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
石涛:“师兄怎么摇头?觉得我的画不行,还是真德秀的诗不行?”
喝涛:“那么多年过去了,看上去你的国恨家仇还是耿耿于心,这样会伤你身体的。”
石涛:“师兄别担忧,我还准备要做一本《金陵怀古诗画册》,既有画又有诗,诗画合璧,可使之传世。说实话,我只有写出来、画出来才能消除我心中之磈磊,否则我会闷死的;总有一天,我会着手写一本书,骂骂南明这些不肖子孙,否则我死不甘心。”
喝涛:“唉!别说了。明日寺里没有什么事,我们是不是出去散散心。听说夫子庙是个颇热闹的去处,我们是不是去夫子庙看看?”
石涛:“好的,听师兄的。”
【3】夫子庙就是孔庙,是供奉孔子的。南京孔庙规模宏大,为江南各省孔庙之最。夫子庙附近街道上商业繁荣,各种店铺星罗密布。喝涛与石涛走进一茶社,要了一壶茶,并几样素食点心。这茶社还有一说书人,正拍着醒木说书。
说书人:“说到这个朱由崧,拍!(醒木的声音),他的父亲朱常洵,称福恭王。是万历皇帝的第三子,母亲郑贵妃受到万历的宠爱,万历想立他为太子,因这是废长立幼之举,引起大臣的反对,即所谓的国本之争。万历二十九年(1601)封朱常洵为福王。四十二年就藩洛阳,得庄田二万顷,盐引千计。福王沉湎酒色。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攻克洛阳,被执杀。儿子朱由崧继位福王。”
喝涛:“原来说书人在说弘光朝的故事。”
石涛:“倒要听听,看老百姓,街头巷尾如何评论这第一个南明王朝。”
说书人:“拍!崇祯自尽于煤山后,作为留都的南京很自然地成为明朝半壁江山的政治中心。本来南方部分官员已经做了从海路迎接太子朱慈烺来南京监国的准备。但由于太子下落不明,因而只有另立皇帝。史可法开始不赞成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因为他觉得朱由崧有七大弊病:一贪,二淫,三酗酒,四不孝,五虐下,六不读书,七干预有司。史可法与风阳总督马士英联系,想拥立潞王朱常淓为帝。但马士英佯作同意,却勾结四镇总兵高杰、刘泽清等人,在甲申年3月19日崇祯殉难三个月后的6月19日,拥立了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南京,这就是弘光小朝廷。”
喝涛:“史阁部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可惜斗不过奸臣马士英。”
石涛:“听他如何说朱由崧这混蛋。”
说书人:“拍!拍!不是我说书人胡说八道,大家细想,南明弘光福王政权建立时,散布于南方的明朝军队仍不下于百万之众,远远超过清人南下的兵力。弘光政权若能组织起有效的抗击,即使一时不能收复中原失地,也总可以划江而治,像南宋那样偏安江南再徐图统一。然而弘光小朝廷维持不足一年即土崩瓦解,清兵直下江南,势如破竹,这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石涛:“这说书人说得很有道理。”
说书人:“拍拍!福王称帝之后,整日忙于‘饮醇酒,选淑女’,闹得南京城鸡飞狗跳,百姓不安,马土英们则忙于搜括民财,卖官鬻爵,地皮刮得天高三尺。拍拍!结果腐朽的南明弘光朝廷从成立到毁灭,前后只有约一年时间。拍拍!自古亡国之君,无过于弘光者。可谓:‘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呆,杨广之荒淫,’合并而成弘光一人……拍拍!”
石涛:“真是大明的不肖子孙!师兄,我们别听了,再听下去,我肺都要气炸了。”
喝涛与石涛站起身来,刚想离开。这时门外进来一个老乞婆,目光呆滞,嘴里喃喃地说着:“有人看到我家三姐了吗?我家三姐?她长得很俊的,很俊的。”一眼看到石涛,猛的过来拉着石涛的衣襟,哭着说:“你是刘相公吧,刘相公,大家都说你跟一个老和尚云游去了,去找三姐了,你找到我家三姐了吗?呜呜!”
石涛大吃一惊,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店小二连忙跑过来,与几个客人一起拉开老乞婆,扶着她在一小凳子上坐下,店小二连忙端一碗面条给老乞婆说:“二姐,别找三姐了,她到天堂去了,在那里很好,这位师父不是刘相公,你饿了吧,吃吧,吃吧!”
【时间】1670——1677,康熙九年(庚戌)——康熙十六年(丁巳)
石涛,29——36岁,
何红梅,30——37岁,
喝涛,49——56岁
曹钰(章淑琴)15——22岁。
曹鼎望,53——60岁
曹鈖(字宾及)曹鼎望次子,约20——27岁
梅清,48——55岁
曹寅,13——20岁,
康熙17——24岁。
钟玉行,38——45岁
【地点】宣城广教寺。
【1】石涛已经与梅清等人再次游黄山回来,还陶醉在黄山美景之中。
喝涛:“怎么样,这次黄山游得痛快吧!收获不小吧。”
石涛:“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师兄,我真想就住在黄山中不回来。”
喝涛:“嘿!”看石涛拿出纸笔,准备作画,笑着说:“你是要画黄山了吧?”
石涛:“是的,曹太守希望我能画出黄山的七十二峰,画七十二张画,将来做成一个画册。”
喝涛:“这主意很好。这次你们游黄山,曹太守也去了吗?”
石涛:“曹太守没有去,他的一个儿子去了。”
喝涛:“是在紫阳书院跟你学画的那位曹钰?”
石涛:“啊!┄不是,是曹太守的次子曹鈖。”
喝涛:“你不是说曹钰很想与你去游黄山吗?”
石涛:“曹钰她去不了,师兄你还不知道她是个女子,她就是我们在武昌来到九江时同船的那个章小姐。”
石涛接着与喝涛讲章小姐如何变成曹钰的缘故,喝涛边听边不断叹息。
石涛:“曹小姐只能在我画中游黄山了。唉!我不知道为什么人要分男和女!”
【2】曹太守府邸,曹钰在看着石涛送来的黄山图。
【画外音】曹钰默默地念着:“日夕知己图,┄ ,东风飘渺故园同,客路何其遇上公;濯眼不须临大海,对岩疑是仰高嵩。┄”
“啊,东风飘渺故园同,先生的老家也是这样优美吗?先生老家在何处呢?”
“画中还有栋小房子,我要是能和先生住在画中那栋小房子里该多好!我想先生一定在暗示我,他要与我在黄山中厮守一辈子,否则为什么要把这幅画命名为‘日夕知己图’。”
【3】曹鼎望与曹夫人在卧室里聊天。
曹鼎望:“夫人,那天媒婆来给钰儿说亲事,说的那位李同知的公子,与我们倒也门当户对,钰儿满意吗?”
曹夫人:“也不知怎么了,一说起亲事,钰儿就掉眼泪。说什么一辈子不嫁人,愿意一辈子跟着我。”
曹鼎望:“一辈子不嫁人怎么行!她会不会有什么心事,暗地里看上什么人了?”
曹夫人:“从紫阳书院学画回来就有些失魂落魄的,现在整天就在自己房里看石涛的画,石涛给你送来的黄山画,你看了后她就拿回到她自己房里去看,会不会┄?”
曹鼎望:“那可不行,石涛是个和尚,和尚是不能娶妻的。”
曹夫人:“石涛很有才气,年纪轻轻的怎么就当了和尚?和尚也能还俗,他是不是也能还俗?”
曹鼎望:“石涛四岁就当了和尚,在那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时候,出家肯定有不得已的苦衷。他在题词中常称清湘石涛,可能是广西人。再说,像石涛这样高傲的人,不当和尚,连生活也没法过。”
曹夫人:“怎么会呢?石涛能画那么好的画,可以卖画为生啊!”
曹鼎望:“石涛很高傲,他的画可以无偿送给好友,但却耻于去卖钱,有一个盐商想要他的画,出高价要他替他画一幅祝寿图,他坚决不干。他却热衷无偿给我画黄山七十二峰,我只能用朋友的名义赠送给他一些报酬,说是买他的画他肯定是不干的。”
【4】【镜头】石涛在画黄山七十二峰。
石涛自言自语:“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
【镜头】曹钰流着泪在看画。
曹钰打开窗户,看到庭院里的梨花已经洒落满地,不觉吟起古人的诗句:“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5】秋某日,天高气爽,石涛与喝涛正欲上山采药,突然钟玉行来访。
石涛高兴地打招呼:“钟世兄,很多年未见,怎么知道我们在这里?”
钟玉行:“石涛弟已经是个名人,不用打听,就有人主动告诉我了。”
喝涛连忙倒茶让座,“钟世兄,这几年在何处逗留?”
钟玉行:“浪迹天涯,为衣食奔波而已。石涛弟书画已经大有长进,与在武昌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石涛:“宣城地处奇山异水中,黄山更是美不胜收。宣城更是文化荟萃之地,在这里我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书画方面稍有长进。”
钟玉行:“在朋友面前,石涛弟没有袒露自己的身世吧?”
喝涛:“没有,没有,有人询问,都搪塞过去了。”
钟玉行:“的确要小心为是。每当朝代鼎革时,新建的王朝要铲除前朝皇族是必然的,但都比不上满清王朝残酷。我想是因为满清是异族入侵,做贼心虚之故。听说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鲁监国朱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安昌王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净寺,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喝涛:“真惨无人道,惨无人道。”
钟玉行:“你们在宣城已经住了不少年了,不想到别处走走。”
石涛:“我们很想到别处走走,钟世兄建议我们到何处去?”
钟玉行:“我看应该到南京去看看,哪里还有你太祖的陵墓。”
【6】在石涛与喝涛准备离开宣城前,石涛画了一幅《梅竹图》,想送给曹钰,刚巧曹鈖有一天来看石涛。
曹鈖:“家父已经别有事务,我家将要回归故里,家父让我来奉告石涛兄。”
石涛:“您家原籍在京城吧?”
曹鈖:“是京城附近的丰润,可以说是京城近郊。我们全家都希望石涛兄能上京城去看看,希望到我家来做客,特别是我妹子曹钰。她忘不了您这老师,只是男女有别,不好来当面辞行。”
石涛:“我与师兄喝涛不久也想离开此地,到南京长干寺驻锡,有机会我会到北京去看看。我与曹小姐师生一场,最近画了一幅画,烦宾及兄带给她。”(宾及是曹鈖的字)
石涛取出画来给曹鈖,并附上一封给曹钰的短信:“曹钰弟,我与师兄不日要离开宣城,我们师生一场,临行前画了一幅梅竹图,送给你留念,石涛顿首。”
【7】曹钰拿到这幅画。念着画上的题词:
怕看人间镜里花,生平摇落思无涯;
砚荒笔秃无情性,路远天长有叹嗟。
故国怀人愁塞马,严城落日动边笳;
祗今对尔垂垂发,头白依然未有家。
曹钰跑到曹夫人上房,跪伏在曹夫人膝盖上,泣不成声:“母亲,母亲,石涛先生要离开宣城了。”
曹夫人看着泪如雨下、憔悴不堪的曹钰,不知该用什么话劝慰她。
曹夫人:“钰儿,不怕,不怕,你父亲现在不在宣城,我们也不能在这里住了,也要回京到老家丰润去住。只要有一天石涛还俗,我们一定会成全你们。”
曹钰一口鲜血喷出,晕倒在曹夫人膝盖上。
【7】石涛与喝涛准备好行装,将要离开宣城的前一天,石涛对宣城依依不舍,独自出去转了一圈,回来画了一张山水画。画中一个人在桥上仰望着前面山峰,画上题词:
不辞幽径远,独步入东山;
问路隔秋水,穿云渡竹关。
大桥当野岸,高柳折溪湾;
遥见一峰起,多应住此间。
独访东山,清湘苦瓜老人
(第十二集完)
第十三集 初到金陵
【时间】1678年,康熙十七(戊午)年
石涛,37岁,
喝涛,57岁。
【地点】南京。
【1】石涛与喝涛离开宣城,沿长江坐船到南京,将到南京时,石涛心里有一股莫名的兴奋。
石涛:“师兄,将到南京,我怎么感到很心动,好像有一股回老家的感觉。”
喝涛:“这很自然,南京是太祖皇帝开国的地方,你的上祖——第一代靖江王爷就是从这里去广西的,你虽然没有来过,但有天生一种还乡的感觉是很自然的。”
石涛:“听说我们要去驻锡的长干寺就离长江不远,不知道能不能看到?”
喝涛:“长干寺是一个大寺,正式名字是报恩寺。这次能到长干寺驻锡,全靠勤上人的介绍,我没有听勤上人说在长江船上就能看到长干寺,嘿。就是看到了我们也不认识。”
【2】到了长干寺,安顿下来后,石涛还想起在船上自己瞭望长干寺的情景,画了一幅画
题上词:
漫道孤蓬风雨安,
随云遥望有长干。
石头城畔留春住,
着屐登临细细看。
长干寺是南京著名的大寺,因坐落在长干里而得名。长干寺历史悠久,早在东吴时期佛教初传入我国时,就开始建立。东晋时期,佛教开始兴盛,长干寺也与官方有了联系。晋简文帝在长干寺建了一座三层塔,据说,塔建成后,塔顶每夜发光。唐朝以后,长干寺逐渐荒废,一直到北宋真宗时得到新生。僧人可证向宋真宗上书,说长干寺的旧址上发现了舍利子(舍利子是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并呈上了舍利子。宋真宗立即下令重建寺塔,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将重建后的长干寺改名称为天禧寺。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按明成祖的意愿,对长干寺做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建。重建后的长干寺改名大报恩寺(一般老百姓还习惯称长干寺),新建的宝塔是一座有九层的琉璃塔,称为报恩塔。
石涛与喝涛安顿下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谒明孝陵,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回来后,石涛痛写了一首长诗《谒陵诗》。终日闷闷不乐,想起了在宣城的一些好友,也想起了对自己钟情的曹钰,感到自己原是一个王子,现在却只能埋名隐姓做了一个和尚。默默地在自己禅房画了一幅山水画。画中画了一个手拿禅杖的道士,站立在河边一小山坡上,远有模糊的山,近有茅屋、树木、流水。画上题上宋朝真德秀写的诗《草》:
草枯根不死,春到又敷荣。独有愁根在,非春亦自生。
宋真德秀草
喝涛进屋来,看了石涛的画与题词,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
石涛:“师兄怎么摇头?觉得我的画不行,还是真德秀的诗不行?”
喝涛:“那么多年过去了,看上去你的国恨家仇还是耿耿于心,这样会伤你身体的。”
石涛:“师兄别担忧,我还准备要做一本《金陵怀古诗画册》,既有画又有诗,诗画合璧,可使之传世。说实话,我只有写出来、画出来才能消除我心中之磈磊,否则我会闷死的;总有一天,我会着手写一本书,骂骂南明这些不肖子孙,否则我死不甘心。”
喝涛:“唉!别说了。明日寺里没有什么事,我们是不是出去散散心。听说夫子庙是个颇热闹的去处,我们是不是去夫子庙看看?”
石涛:“好的,听师兄的。”
【3】夫子庙就是孔庙,是供奉孔子的。南京孔庙规模宏大,为江南各省孔庙之最。夫子庙附近街道上商业繁荣,各种店铺星罗密布。喝涛与石涛走进一茶社,要了一壶茶,并几样素食点心。这茶社还有一说书人,正拍着醒木说书。
说书人:“说到这个朱由崧,拍!(醒木的声音),他的父亲朱常洵,称福恭王。是万历皇帝的第三子,母亲郑贵妃受到万历的宠爱,万历想立他为太子,因这是废长立幼之举,引起大臣的反对,即所谓的国本之争。万历二十九年(1601)封朱常洵为福王。四十二年就藩洛阳,得庄田二万顷,盐引千计。福王沉湎酒色。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攻克洛阳,被执杀。儿子朱由崧继位福王。”
喝涛:“原来说书人在说弘光朝的故事。”
石涛:“倒要听听,看老百姓,街头巷尾如何评论这第一个南明王朝。”
说书人:“拍!崇祯自尽于煤山后,作为留都的南京很自然地成为明朝半壁江山的政治中心。本来南方部分官员已经做了从海路迎接太子朱慈烺来南京监国的准备。但由于太子下落不明,因而只有另立皇帝。史可法开始不赞成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因为他觉得朱由崧有七大弊病:一贪,二淫,三酗酒,四不孝,五虐下,六不读书,七干预有司。史可法与风阳总督马士英联系,想拥立潞王朱常淓为帝。但马士英佯作同意,却勾结四镇总兵高杰、刘泽清等人,在甲申年3月19日崇祯殉难三个月后的6月19日,拥立了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南京,这就是弘光小朝廷。”
喝涛:“史阁部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可惜斗不过奸臣马士英。”
石涛:“听他如何说朱由崧这混蛋。”
说书人:“拍!拍!不是我说书人胡说八道,大家细想,南明弘光福王政权建立时,散布于南方的明朝军队仍不下于百万之众,远远超过清人南下的兵力。弘光政权若能组织起有效的抗击,即使一时不能收复中原失地,也总可以划江而治,像南宋那样偏安江南再徐图统一。然而弘光小朝廷维持不足一年即土崩瓦解,清兵直下江南,势如破竹,这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石涛:“这说书人说得很有道理。”
说书人:“拍拍!福王称帝之后,整日忙于‘饮醇酒,选淑女’,闹得南京城鸡飞狗跳,百姓不安,马土英们则忙于搜括民财,卖官鬻爵,地皮刮得天高三尺。拍拍!结果腐朽的南明弘光朝廷从成立到毁灭,前后只有约一年时间。拍拍!自古亡国之君,无过于弘光者。可谓:‘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呆,杨广之荒淫,’合并而成弘光一人……拍拍!”
石涛:“真是大明的不肖子孙!师兄,我们别听了,再听下去,我肺都要气炸了。”
喝涛与石涛站起身来,刚想离开。这时门外进来一个老乞婆,目光呆滞,嘴里喃喃地说着:“有人看到我家三姐了吗?我家三姐?她长得很俊的,很俊的。”一眼看到石涛,猛的过来拉着石涛的衣襟,哭着说:“你是刘相公吧,刘相公,大家都说你跟一个老和尚云游去了,去找三姐了,你找到我家三姐了吗?呜呜!”
石涛大吃一惊,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店小二连忙跑过来,与几个客人一起拉开老乞婆,扶着她在一小凳子上坐下,店小二连忙端一碗面条给老乞婆说:“二姐,别找三姐了,她到天堂去了,在那里很好,这位师父不是刘相公,你饿了吧,吃吧,吃吧!”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