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7478
成片时长:每集约11分钟
阅读:9680
发表:2014/5/2 修改:2014/5/4
27集 古装 网剧剧本
《被遗弃的补天石》第12-16集
1-6
7-11
12-16
17-21
22-26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很多人见了这老乞婆都摇头叹息,石涛一时回不过神来,还愣在那里。一个老者见石涛与喝涛是很面生的两位和尚,一定不知道这老乞婆的缘由,就主动向喝涛与石涛说:“两位师父看上去不是本地人,肯定不知道这婆子的来由。她叫姚二姐,她有一个妹妹姚三姐。年轻时两姐妹长得很俊,是这条街上有名的姐妹花。两姐妹都有一手织布的好手艺,姚二姐已经许配给张家,女婿还是前朝一个秀才,正要过门。碰到弘光朝到处选秀女,硬要把这对姐妹花抓到宫中去,姚二姐与她未过门的女婿反抗,张秀才被打死,姚二姐被打伤了脑袋,从此就疯了。官差把姚三姐抓进宫去;清兵攻破南京,弘光朝倒台时也不见三姐出宫。刘相公是南京著名唱昆曲的小生,三姐与他相爱,正要定亲。三姐被拉入宫中后,刘相公一灰心就削发为僧,到外地云游不见踪影。疯了的二姐就只能乞讨为生,念念不忘到处找她妹妹姚三姐与刘相公。”
【回放】老者在叙述姚二姐与姚三姐的往事时,出现了她们受迫害的镜头。
另一客人说:“这都是马士英作的孽。马士英这个奸臣,他把皇帝糊弄得昏天黑地,自己就可以整天收刮民脂民膏;谁家有点好东西,就千方百计弄到手,可怜白老头当年就是有个祖传的碧玉观音,他知道了,非得占有,就诬陷他与什么盗贼案有关,将白老头收监致死。”
【回放】白老头被迫害的情景。
喝涛与石涛实在听不下去,就走出店门。
石涛:“本来是要来散散心的,却弄了一肚子的气,师兄,回去吧!”
(第十三集完)
第十四集 都道是金玉良缘
【时间】1679年,康熙十八年(己未),博学鸿词科。
【地点】北京,
石涛,37岁
红梅,38岁,
曹钰,23岁,
曹寅,21岁,
顾景星,58岁,
曹玺,60岁,
【新增人物】
顾景星(1621——1687),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人,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朝时考授推官,入清后屡征不仕。康熙己未(1679)荐举博学鸿词,称病不受。顾景星词作及诗文皆名于当时,诗词中常透露出故国之情。为曹寅母舅。
【1】康熙为了笼络明朝遗老,举行了‘博学鸿词’科,北京集中了约一百四十余名遗老文人。那时曹寅刚二十一岁,已经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结识了很多又是老师、又是朋友的遗老诗人,如鱼得水。
顾景星是曹寅的舅舅,勉强来京,然后称年老多病,坚持不受任何仕途,准备回乡。这次来京,自己感到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曹寅。临走前,曹寅来到了顾景星寓所,与舅舅依依惜别。
曹寅眼里充满了泪水:“舅舅,我见了舅舅,就想起我母亲。我十岁离开家,母亲生病不能在跟前侍候,她去世了,也不让我回家守孝。我真是个不孝的儿子。”
顾景星:“子清,别这样。我这次看到你长大了,如玉树临风,满腹文才。我小妹有你这样一个儿子,也不负一生了。其实最对不起小妹的人是我,想当年,张献忠攻到蕲州,我家匆忙之间奔跑,把年仅十岁的小妹给丢了┄┄”
【回放1】崇祯十六年(1643)正月,被清兵追赶的张献忠进入蕲州,张献忠部队已经成为一群乱兵,到处抢劫老百姓。顾景星一家人匆忙离家,走到门口,顾金星回头一看,不见了他小妹顾素月
顾景星(22岁):“父亲、母亲,小妹不见了,我去找找!”
顾父、顾母拉着顾景星:“儿啊!让管家去找,你病还没有好,快跑,来不及了。”
管家匆匆忙忙回屋看了一下,张献忠乱兵已经涌进了大门,管家顾不得找顾素月,赶快逃走。
张献忠的乱兵胡乱抢了一些财物,匆匆忙忙地也走了,因为清兵在后面追他们。
一个年轻的满洲军官带着一些清兵进了顾家,这个年轻的军官就是曹玺(曹寅的父亲)。
曹玺(24岁)对他手下的兵丁说:“四处搜寻一下,看有没有张献忠的乱兵藏着?”
一个满洲兵带来了一个小姑娘,小姑娘流着眼泪,满头满脸的稻草、炉灰,看上去只有十岁左右。
满洲兵对曹玺报告:“长官,在草房稻草堆里看到了这个小女孩。”
曹玺低头对顾素月:“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你父母呢?怎么一个人躲在稻草堆里?”
顾素月见曹玺很和蔼,抽抽嗒嗒地哭着说:“我叫顾素月,我正在柴房里找我丢在那儿的一个小荷包,刚找到荷包,不知道父母与哥哥姐姐们去哪儿了?我看到那么多强盗进我们家,害怕,就躲在草堆里了。”
曹玺看这个女孩,虽然满脸草灰,但眼睛大大的很机灵、很明亮,心里不免起了怜惜之情。心想,我若不保护她,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很难想象会碰到什么厄运。因而就吩咐自己身边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亲兵:“你马上回京城去一趟,带着这个小女孩,安全地交给我的母亲。”
【回放2】1651年,顺治八年,曹玺32岁,顾素月18岁。曹玺在皇宫当差,为宫廷侍卫。由曹玺母亲作主,将顾素月配给曹玺。
曹玺母亲:“玺儿,八年来顾小姐在我身边,我觉得她知书达理,聪明俊秀,出身蕲州顾家大族,书香门第;虽然不知她父母现在何处,没法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过程,但我是把她作为我正式的儿媳妇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她。”
曹玺:“母亲放心,我这生就娶顾小姐一人。”
婚后曹玺与顾素月感情很好。
【回放3】1658年,顺治十五年,曹玺39岁,顾素月25岁。曹寅诞生。顾素月与曹玺结婚后,先后已经生了两个女儿;这是第三次怀孕,终于生了一个儿子。这是曹家的大喜事,曹家为儿子大摆满月酒庆贺。
顾素月抱着儿子曹寅,曹玺在旁边逗着儿子,充满着夫妻的恩爱与幸福。
【回放4】1661年,顺治十八年,曹玺41岁。顺治驾崩,康熙接位。曹玺此时已经升任内务府营造司(简称内工部)郎中。宫中要发放一批年纪较大的宫女。康熙的保姆孙氏也在发放之内。太皇太后孝庄在慈宁宫与皇太后,康熙,以及一些宫里太监商议着。
太皇太后孝庄:“别的人怎么样我不管,孙保姆却要好好安排。皇帝能健康成长,她有很大功劳,她今年已经30岁了吧,是个老姑娘了,不能随便让她出宫了事,得好好替她安排个好的丈夫。大家看,内务府中有谁比较合适?”
大家相互商议了一会儿。
有人提出:“内务府郎中曹玺不错,年龄也合适;曹玺好像没有娶妻。”
有人反驳:“四年前他已经生了儿子,还摆过满月酒呢!”
孝庄:“我看曹玺一表人才,忠心耿耿,有没有娶妻,问问他不就清楚了。宣曹玺进宫!”
曹玺进了慈宁宫,叩见了太皇太后、皇帝、皇太后,站立在一旁。
孝庄:“曹玺,听说你还未娶妻,现在皇帝的保姆孙氏要出宫,赐你为妻,这是天大的好事,赶快谢恩吧。”
曹玺:“禀太皇太后,我已经娶妻了,妻顾氏。是那年跟着多铎将军讨伐张献忠时救下的姑娘,由我母亲作主,已经成亲多年,并有了二女一子。”
孝庄:“打战时救下的姑娘,这不是明媒正娶,不能算妻,只能算妾。我看孙保姆与你相配很合适,我已经让皇帝封她为一品夫人了。你娶了孙保姆,你就是皇帝的保姆爹了,多大的荣誉!赶快谢恩吧!”
【回放5】三个孩子的父亲,四十一岁的曹玺第一次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新娘是30岁的孙氏。婚后第二天,顾氏带着两个女儿与儿子曹寅去拜见孙氏,让孩子们称孙氏为母亲,对顾氏则改口称‘姨娘’。
孙氏虽然还算和气,但自己是当今皇上的保姆,不免有些天生的优越感。何况见顾素月比自己还年轻,而且知书达理,又有了三个孩子,心里很有些顾忌。因此特别在礼法上做文章,每日晨起,顾素月必须到孙氏跟前立规矩;把顾氏看成与家里的婆妇一样。对三个孩子,除了在书房读书外,只能到孙氏跟前,不许随便到亲生母亲顾氏那儿去。
顾素月的地位一落千丈,整天郁郁寡欢,曹玺也不敢常到顾氏房中去。
曹玺安慰在自己房里哭泣的顾素月:“素月,别这样,我们已经是十年的恩爱夫妻,从见到你算起,我们相识有十八年了。感情不在乎名分,孙氏是皇家强加给我的,我们家不幸是包衣身份,无法违抗皇家的命令,很多人还恭维我是‘金玉良缘’呢!什么‘金玉良缘’?是套在我脖子上的一付枷锁,我真是有苦说不出,你要体谅我。”
顾素月泣不成声:“谁要你到我房里来了!你可以天天去陪你的诰命夫人。只是寅儿!我没有寅儿简直活不下去。过去寅儿读完书,都要跑到我跟前来,与我讲讲今天学了什么,老师与他们讲了什么有趣的故事!现在┄┄现在┄┄。”
【2】镜头又回到现在。
曹寅:“舅舅,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有机会我会好好写一篇诔文纪念她。”
顾景星:“很好,我相信我小妹地下有灵,会很高兴她有这么个优秀的儿子。你的《荔轩草》诗集,我已经给你写好了序言。我也看了你写的《续琵琶》剧本,很好,为曹操纠正了世人不正确的评价;我相信从你的文才看,将来会有更出色的作品出现。”
曹寅:“舅舅,我在您面前不隐瞒,我自己觉得,我的‘曲第一,词次之,诗又次之。’但一般都认为写诗是最高尚的,词已经算游戏之笔,曲更被看成下里巴人所为。您怎么看?”
顾景星:“这是一些士大夫不正确的看法。你看江南的李笠翁李渔,他写的许多戏曲,小说,为多少人欢迎,流传很广,其影响比一本诗集要大得无与伦比。”
曹寅:“我知道李笠翁,我父亲与他有交往,他曾经送我父亲一幅对联。这对联写得很有趣,我一直记得,上联是‘天子垂裳,念有功,先从君始;’下联为‘大臣补衮,愁无阙,始见公高。’”
顾景星:“唉,说起你父亲,我开始知道我小妹给一个旗人做妾,觉得脸上无光,不肯认我小妹。后来到南京,碰到与你父亲交往的很多前朝文人,才知道你父亲的为人。唉,在改朝换代、天翻地覆的年代,你父亲能做到这样,也很不容易。”
【3】顾景星要回老家,曹寅在运河码头依依送别他的亲舅舅。
曹寅想起了‘诗经•秦风•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曹寅在脑子里想着:“舅舅啊!我没有车子与黄马送给您,也没有琼瑰和玉佩送给您,但我谨记着你的教导,我一定要把我的心里事,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它流传千古。”
第十四集完
第十五集 光明菩萨
【时间】1680年,康熙19年,
【地点】北京,南京
石涛, 38岁
红梅, 39岁,
曹钰, 24岁,
曹寅, 22岁,
曹鈖, 29岁,曹鼎望次子,字宾及,任职内阁中书舍人。
曹鋡, 23岁,曹鼎望三子,字冲谷,任职理藩院知事,
【1】时逢春节,在北京丰润曹鼎望的老家,曹鈖与曹鋡正在接待曹寅。曹鼎望与曹寅的父亲曹玺早已联宗,曹寅称曹鼎望为伯父。曹寅称曹鈖为二兄(《楝亭诗钞》中常称为宾及二兄的即指曹鈖),称曹晗为四兄(《楝亭诗钞》中称为冲谷四兄即曹晗)。曹家习惯男女一起排行,曹钰虽然是个义女,但曹鼎望视若亲生,因其年龄在曹鈖与曹晗之间,因此曹寅称呼曹钰为三姐。(曹钰是作者为编故事虚构的人物,我查不到为什么曹寅要称曹鼎望的第三子为四兄的原因,因而虚构插上一个曹钰。)曹鼎望此时在江西任广信府知府,曹夫人带着曹钰回了老家。
曹鈖:“子清(曹寅的字)真是个大忙人,上个月中,有几个人在我家聚会,我托人带信给你,怎么你不来?”
曹寅:“Hi!没法说,正巧我夜里在宫里值班,不能赴二兄之约,无聊透顶,我一人眼看着明月度步,倒是写了一首诗。”
曹晗:“你真是个才子,无聊时还写诗!写了些什么,快念来听听!”
曹寅:“不怕二位兄长笑话,我要是不在脑子中搜索诗句,我简直不知该如何度过那寂寞的夜晚,诗还记得几句:
归鸦自知夕,掖树更迟烟。耐可一樽外,徘徊双阙前。
静香周月地,清响结冰天,料及围炉坐,驰思执戟边。”
(诗见《楝亭诗钞》453页,诗题为‘宾及二兄招饮,时值宿未赴,怅然踏月,口占兼示子猷二首’)
曹鈖:“料及围炉坐,驰思执戟边。真说得对极了,我们围炉饮酒,的确惦记着执戟的你;谈到你小小年纪,那年只有十岁吧?就离开家,离开父母,一个人来京城做佩笔侍从,真不简单。”
曹晗:“佩笔侍从!这个名称恐怕也只有我们皇上才想得出来。”
曹寅:“谁叫我生在奴才世家,一个包衣家生子,主子要你怎样就得怎样,别人也许觉得我小小年纪,佩着笔跟着皇上,有多荣耀;实际上,整天提心吊胆,‘奴才’、‘包衣下贱’不离口。真想回到父母身边,也想天天和你们在一起,自由自在。”
曹晗:“那次我在浭阳,听说你随驾从猎汤泉,我以为一定能碰到你,结果还是擦肩而过。”
曹寅:“可不是,我真想能找个空隙来看看你,可就是不成,得随时准备着皇上招唤。为这事我还写了一首诗送给二哥,四哥你看到了吗?”
曹晗:“看到了,我拿到诗后,天天读,我都记得了。
西河衰柳萧萧月,半照龙旗出晓空;
别恨不容霜镜满,短篷又见玉梳工。
香凝画省眠饥凤,梦断寒云数断鸿;
争似苹婆双院里,挥毫日日醉春风。”
(诗见《楝亭诗钞》454页,诗题为‘冲谷四兄归浭阳,予从猎汤泉,同行不相见。十三日,禁中见月感赋,兼示二兄。’苹婆双院是曹晗大哥曹钊的书院名。)
曹鈖:“子清弟那么忙,却有时间写诗?”
曹寅:“Hi! 身子是忙的,都是些体力活;可脑子是空闲的,是自己的,可以海阔天空,随意飞翔,除了写诗,不怕你们笑话,我还在脑子中编故事呢!有时编得连我自己都发笑了。”
曹晗:“你编什么故事了?可得写出来给我们看看,别只顾你自个儿乐。”
曹寅:“你们可别生气,我在故事中把你们都写成了妙龄少女了,哈哈!”
曹鈖:“把我们写成妙龄少女不碍事,别写成坏女人就成。”
曹晗:“故事中你写皇上了吗?可别把皇上也写成少女!”
曹寅:“你们猜,我准备把皇上写成什么了?”曹寅故意卖关子地停住看看曹晗与曹鈖,然后笑着说:“我把他写成一个家族强加给我的‘金玉良缘’的女主人了,一个我不喜欢却又不得不接受的淑女,我把她(他)喻为‘山中高士晶莹雪’,高处不胜寒啊。哈哈!”
曹鈖与曹鋡大笑。
曹晗:“你的故事很有意思,但如何暗示这位淑女是皇上呢?”
曹寅:“这还不简单,我让她是一个‘皇商’,皇商不就是皇上吗?”
曹晗:“女子如何能做皇商?”
曹寅:“我让她哥哥做皇商,但他们这皇商之家的主心骨却是这个妹子,不就结了吗!”
曹鈖指着曹寅说:“大逆不道,大逆不道,皇上要知道了,非砍下你的头颅不可。”
曹晗:“子清要自己不说出来,谁又能猜出来‘山中高士晶莹雪’会暗示了皇上?”
曹鈖:“只要这故事公布于众,总有聪明人会猜出来的。”
曹寅:“说实话,我还真希望有人能猜出来。有时,我还真想不要我这头颅了呢!前年我在恒河执行侍卫事务,见到恒河,想起了五年不见的长江,看到恒河旁边的农家,一家人欢欢乐乐地在一起,男耕女织,我真羡慕他们;而我这个包衣奴才,却只能远离父母亲友,成天去干一些枯燥无味的事。我有时真想,干脆我剃光头出家当和尚去算了。”
(曹寅的《恒河》诗见《楝亭诗钞》466页,曹寅叹身世、悲尘役苦的诗句,在《楝亭诗钞》中累见不鲜,如‘身世悲深麦亦秋’489页,‘尘役苦无厌’26页等)
曹晗:“你要当和尚去,林氏弟妹还不要哭死。”
【回放】老者在叙述姚二姐与姚三姐的往事时,出现了她们受迫害的镜头。
另一客人说:“这都是马士英作的孽。马士英这个奸臣,他把皇帝糊弄得昏天黑地,自己就可以整天收刮民脂民膏;谁家有点好东西,就千方百计弄到手,可怜白老头当年就是有个祖传的碧玉观音,他知道了,非得占有,就诬陷他与什么盗贼案有关,将白老头收监致死。”
【回放】白老头被迫害的情景。
喝涛与石涛实在听不下去,就走出店门。
石涛:“本来是要来散散心的,却弄了一肚子的气,师兄,回去吧!”
(第十三集完)
第十四集 都道是金玉良缘
【时间】1679年,康熙十八年(己未),博学鸿词科。
【地点】北京,
石涛,37岁
红梅,38岁,
曹钰,23岁,
曹寅,21岁,
顾景星,58岁,
曹玺,60岁,
【新增人物】
顾景星(1621——1687),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人,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朝时考授推官,入清后屡征不仕。康熙己未(1679)荐举博学鸿词,称病不受。顾景星词作及诗文皆名于当时,诗词中常透露出故国之情。为曹寅母舅。
【1】康熙为了笼络明朝遗老,举行了‘博学鸿词’科,北京集中了约一百四十余名遗老文人。那时曹寅刚二十一岁,已经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结识了很多又是老师、又是朋友的遗老诗人,如鱼得水。
顾景星是曹寅的舅舅,勉强来京,然后称年老多病,坚持不受任何仕途,准备回乡。这次来京,自己感到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曹寅。临走前,曹寅来到了顾景星寓所,与舅舅依依惜别。
曹寅眼里充满了泪水:“舅舅,我见了舅舅,就想起我母亲。我十岁离开家,母亲生病不能在跟前侍候,她去世了,也不让我回家守孝。我真是个不孝的儿子。”
顾景星:“子清,别这样。我这次看到你长大了,如玉树临风,满腹文才。我小妹有你这样一个儿子,也不负一生了。其实最对不起小妹的人是我,想当年,张献忠攻到蕲州,我家匆忙之间奔跑,把年仅十岁的小妹给丢了┄┄”
【回放1】崇祯十六年(1643)正月,被清兵追赶的张献忠进入蕲州,张献忠部队已经成为一群乱兵,到处抢劫老百姓。顾景星一家人匆忙离家,走到门口,顾金星回头一看,不见了他小妹顾素月
顾景星(22岁):“父亲、母亲,小妹不见了,我去找找!”
顾父、顾母拉着顾景星:“儿啊!让管家去找,你病还没有好,快跑,来不及了。”
管家匆匆忙忙回屋看了一下,张献忠乱兵已经涌进了大门,管家顾不得找顾素月,赶快逃走。
张献忠的乱兵胡乱抢了一些财物,匆匆忙忙地也走了,因为清兵在后面追他们。
一个年轻的满洲军官带着一些清兵进了顾家,这个年轻的军官就是曹玺(曹寅的父亲)。
曹玺(24岁)对他手下的兵丁说:“四处搜寻一下,看有没有张献忠的乱兵藏着?”
一个满洲兵带来了一个小姑娘,小姑娘流着眼泪,满头满脸的稻草、炉灰,看上去只有十岁左右。
满洲兵对曹玺报告:“长官,在草房稻草堆里看到了这个小女孩。”
曹玺低头对顾素月:“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你父母呢?怎么一个人躲在稻草堆里?”
顾素月见曹玺很和蔼,抽抽嗒嗒地哭着说:“我叫顾素月,我正在柴房里找我丢在那儿的一个小荷包,刚找到荷包,不知道父母与哥哥姐姐们去哪儿了?我看到那么多强盗进我们家,害怕,就躲在草堆里了。”
曹玺看这个女孩,虽然满脸草灰,但眼睛大大的很机灵、很明亮,心里不免起了怜惜之情。心想,我若不保护她,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很难想象会碰到什么厄运。因而就吩咐自己身边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亲兵:“你马上回京城去一趟,带着这个小女孩,安全地交给我的母亲。”
【回放2】1651年,顺治八年,曹玺32岁,顾素月18岁。曹玺在皇宫当差,为宫廷侍卫。由曹玺母亲作主,将顾素月配给曹玺。
曹玺母亲:“玺儿,八年来顾小姐在我身边,我觉得她知书达理,聪明俊秀,出身蕲州顾家大族,书香门第;虽然不知她父母现在何处,没法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过程,但我是把她作为我正式的儿媳妇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她。”
曹玺:“母亲放心,我这生就娶顾小姐一人。”
婚后曹玺与顾素月感情很好。
【回放3】1658年,顺治十五年,曹玺39岁,顾素月25岁。曹寅诞生。顾素月与曹玺结婚后,先后已经生了两个女儿;这是第三次怀孕,终于生了一个儿子。这是曹家的大喜事,曹家为儿子大摆满月酒庆贺。
顾素月抱着儿子曹寅,曹玺在旁边逗着儿子,充满着夫妻的恩爱与幸福。
【回放4】1661年,顺治十八年,曹玺41岁。顺治驾崩,康熙接位。曹玺此时已经升任内务府营造司(简称内工部)郎中。宫中要发放一批年纪较大的宫女。康熙的保姆孙氏也在发放之内。太皇太后孝庄在慈宁宫与皇太后,康熙,以及一些宫里太监商议着。
太皇太后孝庄:“别的人怎么样我不管,孙保姆却要好好安排。皇帝能健康成长,她有很大功劳,她今年已经30岁了吧,是个老姑娘了,不能随便让她出宫了事,得好好替她安排个好的丈夫。大家看,内务府中有谁比较合适?”
大家相互商议了一会儿。
有人提出:“内务府郎中曹玺不错,年龄也合适;曹玺好像没有娶妻。”
有人反驳:“四年前他已经生了儿子,还摆过满月酒呢!”
孝庄:“我看曹玺一表人才,忠心耿耿,有没有娶妻,问问他不就清楚了。宣曹玺进宫!”
曹玺进了慈宁宫,叩见了太皇太后、皇帝、皇太后,站立在一旁。
孝庄:“曹玺,听说你还未娶妻,现在皇帝的保姆孙氏要出宫,赐你为妻,这是天大的好事,赶快谢恩吧。”
曹玺:“禀太皇太后,我已经娶妻了,妻顾氏。是那年跟着多铎将军讨伐张献忠时救下的姑娘,由我母亲作主,已经成亲多年,并有了二女一子。”
孝庄:“打战时救下的姑娘,这不是明媒正娶,不能算妻,只能算妾。我看孙保姆与你相配很合适,我已经让皇帝封她为一品夫人了。你娶了孙保姆,你就是皇帝的保姆爹了,多大的荣誉!赶快谢恩吧!”
【回放5】三个孩子的父亲,四十一岁的曹玺第一次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新娘是30岁的孙氏。婚后第二天,顾氏带着两个女儿与儿子曹寅去拜见孙氏,让孩子们称孙氏为母亲,对顾氏则改口称‘姨娘’。
孙氏虽然还算和气,但自己是当今皇上的保姆,不免有些天生的优越感。何况见顾素月比自己还年轻,而且知书达理,又有了三个孩子,心里很有些顾忌。因此特别在礼法上做文章,每日晨起,顾素月必须到孙氏跟前立规矩;把顾氏看成与家里的婆妇一样。对三个孩子,除了在书房读书外,只能到孙氏跟前,不许随便到亲生母亲顾氏那儿去。
顾素月的地位一落千丈,整天郁郁寡欢,曹玺也不敢常到顾氏房中去。
曹玺安慰在自己房里哭泣的顾素月:“素月,别这样,我们已经是十年的恩爱夫妻,从见到你算起,我们相识有十八年了。感情不在乎名分,孙氏是皇家强加给我的,我们家不幸是包衣身份,无法违抗皇家的命令,很多人还恭维我是‘金玉良缘’呢!什么‘金玉良缘’?是套在我脖子上的一付枷锁,我真是有苦说不出,你要体谅我。”
顾素月泣不成声:“谁要你到我房里来了!你可以天天去陪你的诰命夫人。只是寅儿!我没有寅儿简直活不下去。过去寅儿读完书,都要跑到我跟前来,与我讲讲今天学了什么,老师与他们讲了什么有趣的故事!现在┄┄现在┄┄。”
【2】镜头又回到现在。
曹寅:“舅舅,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有机会我会好好写一篇诔文纪念她。”
顾景星:“很好,我相信我小妹地下有灵,会很高兴她有这么个优秀的儿子。你的《荔轩草》诗集,我已经给你写好了序言。我也看了你写的《续琵琶》剧本,很好,为曹操纠正了世人不正确的评价;我相信从你的文才看,将来会有更出色的作品出现。”
曹寅:“舅舅,我在您面前不隐瞒,我自己觉得,我的‘曲第一,词次之,诗又次之。’但一般都认为写诗是最高尚的,词已经算游戏之笔,曲更被看成下里巴人所为。您怎么看?”
顾景星:“这是一些士大夫不正确的看法。你看江南的李笠翁李渔,他写的许多戏曲,小说,为多少人欢迎,流传很广,其影响比一本诗集要大得无与伦比。”
曹寅:“我知道李笠翁,我父亲与他有交往,他曾经送我父亲一幅对联。这对联写得很有趣,我一直记得,上联是‘天子垂裳,念有功,先从君始;’下联为‘大臣补衮,愁无阙,始见公高。’”
顾景星:“唉,说起你父亲,我开始知道我小妹给一个旗人做妾,觉得脸上无光,不肯认我小妹。后来到南京,碰到与你父亲交往的很多前朝文人,才知道你父亲的为人。唉,在改朝换代、天翻地覆的年代,你父亲能做到这样,也很不容易。”
【3】顾景星要回老家,曹寅在运河码头依依送别他的亲舅舅。
曹寅想起了‘诗经•秦风•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曹寅在脑子里想着:“舅舅啊!我没有车子与黄马送给您,也没有琼瑰和玉佩送给您,但我谨记着你的教导,我一定要把我的心里事,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它流传千古。”
第十四集完
第十五集 光明菩萨
【时间】1680年,康熙19年,
【地点】北京,南京
石涛, 38岁
红梅, 39岁,
曹钰, 24岁,
曹寅, 22岁,
曹鈖, 29岁,曹鼎望次子,字宾及,任职内阁中书舍人。
曹鋡, 23岁,曹鼎望三子,字冲谷,任职理藩院知事,
【1】时逢春节,在北京丰润曹鼎望的老家,曹鈖与曹鋡正在接待曹寅。曹鼎望与曹寅的父亲曹玺早已联宗,曹寅称曹鼎望为伯父。曹寅称曹鈖为二兄(《楝亭诗钞》中常称为宾及二兄的即指曹鈖),称曹晗为四兄(《楝亭诗钞》中称为冲谷四兄即曹晗)。曹家习惯男女一起排行,曹钰虽然是个义女,但曹鼎望视若亲生,因其年龄在曹鈖与曹晗之间,因此曹寅称呼曹钰为三姐。(曹钰是作者为编故事虚构的人物,我查不到为什么曹寅要称曹鼎望的第三子为四兄的原因,因而虚构插上一个曹钰。)曹鼎望此时在江西任广信府知府,曹夫人带着曹钰回了老家。
曹鈖:“子清(曹寅的字)真是个大忙人,上个月中,有几个人在我家聚会,我托人带信给你,怎么你不来?”
曹寅:“Hi!没法说,正巧我夜里在宫里值班,不能赴二兄之约,无聊透顶,我一人眼看着明月度步,倒是写了一首诗。”
曹晗:“你真是个才子,无聊时还写诗!写了些什么,快念来听听!”
曹寅:“不怕二位兄长笑话,我要是不在脑子中搜索诗句,我简直不知该如何度过那寂寞的夜晚,诗还记得几句:
归鸦自知夕,掖树更迟烟。耐可一樽外,徘徊双阙前。
静香周月地,清响结冰天,料及围炉坐,驰思执戟边。”
(诗见《楝亭诗钞》453页,诗题为‘宾及二兄招饮,时值宿未赴,怅然踏月,口占兼示子猷二首’)
曹鈖:“料及围炉坐,驰思执戟边。真说得对极了,我们围炉饮酒,的确惦记着执戟的你;谈到你小小年纪,那年只有十岁吧?就离开家,离开父母,一个人来京城做佩笔侍从,真不简单。”
曹晗:“佩笔侍从!这个名称恐怕也只有我们皇上才想得出来。”
曹寅:“谁叫我生在奴才世家,一个包衣家生子,主子要你怎样就得怎样,别人也许觉得我小小年纪,佩着笔跟着皇上,有多荣耀;实际上,整天提心吊胆,‘奴才’、‘包衣下贱’不离口。真想回到父母身边,也想天天和你们在一起,自由自在。”
曹晗:“那次我在浭阳,听说你随驾从猎汤泉,我以为一定能碰到你,结果还是擦肩而过。”
曹寅:“可不是,我真想能找个空隙来看看你,可就是不成,得随时准备着皇上招唤。为这事我还写了一首诗送给二哥,四哥你看到了吗?”
曹晗:“看到了,我拿到诗后,天天读,我都记得了。
西河衰柳萧萧月,半照龙旗出晓空;
别恨不容霜镜满,短篷又见玉梳工。
香凝画省眠饥凤,梦断寒云数断鸿;
争似苹婆双院里,挥毫日日醉春风。”
(诗见《楝亭诗钞》454页,诗题为‘冲谷四兄归浭阳,予从猎汤泉,同行不相见。十三日,禁中见月感赋,兼示二兄。’苹婆双院是曹晗大哥曹钊的书院名。)
曹鈖:“子清弟那么忙,却有时间写诗?”
曹寅:“Hi! 身子是忙的,都是些体力活;可脑子是空闲的,是自己的,可以海阔天空,随意飞翔,除了写诗,不怕你们笑话,我还在脑子中编故事呢!有时编得连我自己都发笑了。”
曹晗:“你编什么故事了?可得写出来给我们看看,别只顾你自个儿乐。”
曹寅:“你们可别生气,我在故事中把你们都写成了妙龄少女了,哈哈!”
曹鈖:“把我们写成妙龄少女不碍事,别写成坏女人就成。”
曹晗:“故事中你写皇上了吗?可别把皇上也写成少女!”
曹寅:“你们猜,我准备把皇上写成什么了?”曹寅故意卖关子地停住看看曹晗与曹鈖,然后笑着说:“我把他写成一个家族强加给我的‘金玉良缘’的女主人了,一个我不喜欢却又不得不接受的淑女,我把她(他)喻为‘山中高士晶莹雪’,高处不胜寒啊。哈哈!”
曹鈖与曹鋡大笑。
曹晗:“你的故事很有意思,但如何暗示这位淑女是皇上呢?”
曹寅:“这还不简单,我让她是一个‘皇商’,皇商不就是皇上吗?”
曹晗:“女子如何能做皇商?”
曹寅:“我让她哥哥做皇商,但他们这皇商之家的主心骨却是这个妹子,不就结了吗!”
曹鈖指着曹寅说:“大逆不道,大逆不道,皇上要知道了,非砍下你的头颅不可。”
曹晗:“子清要自己不说出来,谁又能猜出来‘山中高士晶莹雪’会暗示了皇上?”
曹鈖:“只要这故事公布于众,总有聪明人会猜出来的。”
曹寅:“说实话,我还真希望有人能猜出来。有时,我还真想不要我这头颅了呢!前年我在恒河执行侍卫事务,见到恒河,想起了五年不见的长江,看到恒河旁边的农家,一家人欢欢乐乐地在一起,男耕女织,我真羡慕他们;而我这个包衣奴才,却只能远离父母亲友,成天去干一些枯燥无味的事。我有时真想,干脆我剃光头出家当和尚去算了。”
(曹寅的《恒河》诗见《楝亭诗钞》466页,曹寅叹身世、悲尘役苦的诗句,在《楝亭诗钞》中累见不鲜,如‘身世悲深麦亦秋’489页,‘尘役苦无厌’26页等)
曹晗:“你要当和尚去,林氏弟妹还不要哭死。”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