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8880
阅读:7619
发表:2014/6/11
34章 主旋律 小说
《红云白雾》第28章:一
0
…
27
28
28
…
34
全部
第二十八章(一)作品名:红云白雾 作者:任勤
第二十八章
见遗嘱 方知赵炎刚离世
怀旧日 计划反哺溪河湾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于这些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人来说,都已过了“不惑之年”,也将相继迎来他们一系列的“三十周年”。
一九九四年,是他们考入“五•;;四实验中学”,组成同一个班级三十周年。
一九九六年,是他们“停课闹革命”、“南北大串联”三十周年。
一九九八年,是他们告别父母,离开省城,到溪河湾插队落户三十周年。
三十年的时光,对于几十万年的人类历史来说、对于几十亿年的地球历史来说、对于时空更为广阔的宇宙来说,只不过是及其短暂的“一瞬间”,但是对于人类的任何个体来说,三十年的时光,足以使稚面黑发的少年平添缕缕银丝和道道皱纹;足以使豆蔻年华的少女,发育成体态丰臃、风韵犹存的妇人;足以使风华正茂、激扬文字、单纯幼稚的热血青年,成为老成持重、运筹帷幄的决策者。
生理学和心理学常识告诉人们,岁月可以使人的黑发变白、可以使人的容颜变老、可以使人的心理成熟,却很难抹除正常人对以往重大人生经历的记忆。
已升任城建局副局长的常守志,事业如日中天、家庭生活也和谐幸福,妻子赵艳温柔贤惠,儿子常征聪明懂事、并已经上了大学,已过中年的他近来却常常生出屡屡怀旧的情丝。
春天,到郊外植树,他想起插队时春耕大忙季节进山开荒种地的情景。那时,一天的劳累过后,晚上在睡梦中,眼前都是挓挓丫丫的荆棘棵子和弥漫的烧荒的烟火。
夏天,看到机关楼前水池中游动的红鲤,他想起当年在水田薅草时,自己的腿被蚂蝗叮咬的鲜血直流,当时胆小的赵艳看到后,立刻吓的惊叫起来,令自己都有些胆怯,而黎晓华投来的关切的目光,竟使自己摆脱了紧张,镇定下来,陡然生出一股直面鲜血、无所畏惧的豪气。
秋天,看到院子里和路边枯黄了的草坪,他想起自己曾扛着盖过头顶、像小山一样的稻码子往场院送,弄得脸上、脖子上都是稻芒,扎的又痒又痛。
冬天,看到覆盖着白雪的庭院和挂满雾凇的绿化树,他想起当年深夜趟着大雪进山,去接因打野猪而受伤的颜宝柯,当时,同是作为青年点的负责人,黎晓华也执意要和男同学一起去,林秋月却在委婉的提醒她正处于女生的生理特殊时期,是自己出于对她的一种特殊的关心,坚决的阻止了她,并向她保证,一定会把颜宝柯安全的接回来,当时,黎晓华的眼里充满了感激和信任。
他经常在梦中重温在校读书时、 文革 造反时和下乡插队时浪漫而艰辛的生活,黎晓华也常常出现在梦中。
当年的艰辛和苦难,现在都成了常守志温馨的梦境和美好的回忆。
当他将自己的梦境和感受有保留的讲给赵艳听时,她却表示与他有着不同的记忆和感受,她的梦境和回忆中时常出现的情景是:在电闪雷鸣的暴雨中,哥哥赵炎憔悴的面容,与此相伴的不是浪漫和温馨,而是悲凉和恐惧,对于她来说,溪河湾那几年的插队生活不是美好的回忆,而是不堪回首的噩梦。
尽管两人的记忆和感受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其中都包含着“怀念”的情愫。因为怀念,九三年清明节时,赵艳背着父母,强拉着常守志,搭乘颜宝柯的车回了一趟溪河湾,特意到南山头将“抗洪纪念碑”周围的荒草清理干净,算是给失踪多年,恐怕早已不在人世的赵炎扫了墓。
自打那次之后,常守志不止一次和赵艳提到,要联系黎晓华,商量一下组织同学们一起回趟溪河湾的事,但都遭到了赵艳的反对。令常守志不解的是,每次提出这样的建议后,赵艳都半真半假的试探着向他提出离婚,起初,常守志并没太介意,几次之后,他才感到事出有因,在他的一再追问下,赵艳才道出了实情——常守志多次在睡梦中呼叫黎晓华的名字,此后,他就再也不提联系黎晓华的事了。
九七年年底,赵艳意外的收到了一封寄自哈尔滨的信,她拆开信封,里面装着一封近百字的短信和一封两千多字的长信。写短信的人也是寄信者,名叫罗永莉,写长信的人叫罗永舜。罗永莉在信中说,罗永舜是自己的哥哥,在信件寄出之前,他已经因病离开了人世,因此,他的那封信应当算是他的“遗书”。
罗永舜在“遗书”中说,自己就是在七三年溪河湾的那场洪水中失踪的赵炎,并介绍了自己“失踪”后这二十多年的生活经历······。
七三年八月九日,赵炎被洪水冲到了溪河下游的拦河峪大队。当地社员罗宝贵刚满二十岁的儿子也在洪水中失踪,在寻找儿子时,他意外的在河边救起了面部肿胀,遍体鳞伤的赵炎,但一直到洪水完全消退,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怀着失子的悲痛,罗宝贵想带着妻子和女儿举家迁往黑龙江。伤愈后的赵炎,面容受到损毁,在镜中看到自己满是瘢痕的脸,他几乎失去了活的勇气。在罗宝贵夫妇的劝说下,经过几天痛苦的思虑,他最终还是决定活下来,但却没有勇气再出现在以往所熟悉的亲人、朋友和同学的面前、尤其是无法面对自己一直暗恋着的高洁,他便认罗宝贵夫妇为父母,借用“罗永舜”的身份随同罗宝贵一家迁到了北大荒。
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赵炎又以罗永舜的身份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医学院医疗器械研究所工作。近二十年来,他潜心于科研工作,取得了包括“氧离子医疗器”在内的多项科研成果,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业务上取得了如此成就的一位优秀科技工作者,组织上也曾经多次找他谈话,鼓励他能尽早的提出入党申请,但他愧于自己向组织上隐瞒了真实的身份,所以尽管他非常希望能实现这个中学入团后就有的愿望,却没有勇气重新以罗永舜的名义再一次提出入党申请,只是不久后,在向党组织交的思想汇报中委婉的表达了入党的愿望,同时却又一再强调,自己距离GCD员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还不会在近期内正式提出入党申请。
不幸的是,在半年前的例行的体检中,他被查出患上了淋巴癌,并且已经到了晚期。
这位终身未婚、隐姓埋名、与父母和家人实为“生离”却宛如“死别”,身体和心灵都早已伤痕累累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在自己承受着巨大痛苦的同时,却为了更多人的健康,为了减轻更多人的病痛,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将自己的身心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医疗和科研事业。在生命的最后尽头,他怀着对亲生父母和同胞妹妹的歉疚;怀着对少年时期女友的眷恋;怀着对同学和朋友的思念;也怀着对人生的不舍之情,写下了这份遗书。在遗书的最后他一再强调,要求父母和妹妹,在自己死后不要去找罗永莉和自己的单位索要骨灰,更不要公开多年来自己“冒名顶替”的秘密。
含着眼泪看完赵炎的遗书之后,赵艳是悲怨交加:悲的是二十多年来,哥哥只身在外,强抑对父母和自己这个妹妹的思念,独自承受着常人无从体验的情感折磨和心灵痛苦;怨的是活在世上的他,竟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主动与家人联系,以抚慰父母倍受伤害的心灵,而是将自己封闭起来,致使父子、母子、兄妹犹如阴阳两隔、不能见面。
春节到了,常守志、赵艳带着放寒假刚从北京回来的儿子去赵艳的娘家给两位老人拜年。因担心体衰多病的老人情绪激动而出现意外,便没将赵炎的事情告诉他们,但父亲还是像往年那样,带着悲楚主动谈起了赵炎。
“小艳,守志,自从我的历史问题得到平反之后,我和你们提了多少次了,要想方设法找到你哥哥,可是你们总是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敷衍我,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
“爸,你没听说过吗,搞绝密军事工程的人是不准与外界有联系的,当初哥哥给你写信时不也说过吗!这与你平没平反没什么关系。”
——
原来在当年,父母接到赵艳那封谎称赵炎已考上某大学“军工保密专业”的信之前,也接到了赵炎的一封信,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怕父母因他的失踪而过度悲痛,他在信中委婉而含糊的写道:
“爸,妈,孩子不孝,辜负了二老的辛苦养育。我面对家,国的双重苦难,从身体到精神上都已无坚强而言,已到了崩溃的境地,我想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但又不忍心令父母伤心。有幸的是上帝给我安排了一场洗礼,经过洗礼之后,我的外在和内心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决定开始另外一种生活。我清醒的知道这一决定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残酷的,但并不是最残酷的,因为至少我还活在个世界上,在二老和妹妹的心中还保留着一丝希望。或许某一天我会出现在你们的面前,但从现在开始赵炎已经不存在了,希望爸妈能承受住这生不能相见,宛如隔世的痛苦和煎熬,期盼着将来或许可能的见面······”。
最后,信中还要求父母“阅后烧毁!”因此两位老人看过信后就烧掉了。
赵炎的父母接到他的这封信后,又接到了赵艳的那封信,两封信所传递的信息是矛盾而混乱的,但父母却将其理解为,这是儿女的无奈之举,是因为要与其脱离关系,而不便详细说明真情,因此两位老人对赵炎写那封信的事一直守口如瓶,直到被平反后,才和赵艳提起赵炎当年写信的事,并要他们寻找赵炎。起初赵艳和常守志根本就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还以为是父母思儿心切产生的错觉,后因父母一再强调“确有此事”,两人才又牵强的理解为,或许是赵炎早已“去意已决”,而事先已将信写好、并寄了出去,因此对父母只能是敷衍了事、搪塞过去。
——
晚上,回到自己家里,常守志又主动与赵艳谈起了回溪河湾的事。
“赵艳,现在有了赵炎的确切消息,今年还是我们到溪河湾插队三十周年。五年前我们俩曾回过一次溪河湾,那时南山头就已经很荒凉,纪念碑也残破了,当时你还说,赵炎的遗体虽然一直没能找到,但在我们心目中南山头就是他的墓地,纪念碑就是他的墓碑。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他的下落,虽然他的骨灰标示着别人的名字,但我们终于可以毫无顾忌的祭奠他了,我们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在南山头为他建一座墓,并竖起一块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墓碑了,这样,既表达了我们对赵炎的怀念,对咱爸咱妈也是一个交代和安慰。你能理解我的这种想法吗?”
“是啊,今天我也看出来了,爸妈的年岁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但对哥哥的思念却反而更重了。现在有了哥哥的确切消息,你这个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那我们就回趟溪河湾,把南山头清理清理,把纪念碑重修一下,拍几张照片或搞个录像,拿回来给爸妈看,同时向他们说明实情,或许他们能得到些安慰,可是要给哥修墓立碑,我们又没有哥的遗体或骨灰,这能行吗?”
“这有什么不行的,从古至今不是都有建衣冠冢的吗?我们可以借着插队三十周年的时机,组织同学们回趟溪河湾,回到我们的第二故乡,看看那里的老乡,同时完成为赵炎在南山头修墓立碑事。
“要同时办好这些事也是很麻烦的!”
“这我心里有数,只要你同意,一切都由我来办。”
“那就照你说的办吧!”
得到赵艳的同意后,常守志做了精心的筹划。他开始并没有大张旗鼓的惊动所有的同学,而是先通过电话与黎晓华和邱成峰进行了沟通。
他在电话交谈中得知:黎晓华的处境并不很好,团校毕业后,先是在团市委工作,后又调到市委办公厅、现任副处级职务;在郊区苗圃工作的爱人因腰间盘脱出,已提前病退在家;父亲在其结婚前就已去世,母亲今年又查出患有糖尿病;儿子梁兴涛正在读高三,再过几个月就要参加高考了,按其学习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是很有希望的,但偏偏又赶上了大学招生制度改革,学生被录取后要交费上学,这对工资收入并不高的黎晓华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压力。
邱成峰的父母也都已去世,儿子邱霖天资聪慧,在姥姥和母亲林秋月的精心培养和雕琢下,十四岁就通过了托福考试,获得全额奖学金,去美国留学了;为此,林秋月也辞了工作去美国陪读;母子俩也曾要求邱成峰辞职,全家人一起去美国,但邱成峰放不下正在做的课题研究,没有同意,因此,一家三口分居大洋两岸。
黎晓华和邱成峰听到赵炎的消息后,都感到震惊,并十分赞同常守志的建议,三人在电话中约定,正月初五见面后再商量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
常守志放下电话后,见赵艳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样子,便问道:“你还有什么事吗?”
“我有个想法,但不知是不是恰当。”赵艳犹豫着说。
“有什么想法你就说,恰不恰当的我们还可以再认真考虑。”
“哥哥在遗书中已明确的承认,高洁是他当年暗恋的女友,所以,我想是不是该把她也请来,一同商量如何处理哥哥的后事?”
“你说的有道理,是应该把她也请来,听听她的意见。”
“可是把她和邱成峰同时都请来了,会不会有什么不方便,或者产生什么误会?”
“嗯······,这倒也是个问题······,要不这样吧,先找高洁谈一谈。这件事我出面有些不太方便,还是你先跟她谈一谈赵炎遗书的事,然后征求一下她的意见,由她自己来决定是否参与处理这件事情。”
“这样做比较恰当!
——
初五下午,高洁如约而来,常守志和她打过招呼后,便打发儿子常征到姥姥家去了,然后自己钻到厨房里,忙着准备晚饭。客厅里只剩下了赵艳和高洁,两人足足谈了两个多小时。
傍晚,黎晓华和邱成峰也先后如约而来。老同学见面,免不了寒暄一阵,随后,常守志和赵艳就在客厅里摆好了一桌酒菜。五个人围坐在一起,在常守志的提议下,大家喝下了第一杯酒算是相互拜了年,赵艳又给几个人的杯里倒上了酒,便谈起了正题。
“咱们都不是外人!纠结、困扰了我们多年的哥哥的事情现在终于有了着落,但他终究还是离世了,他所留遗书的主要内容你们也基本知道了。今天把几位请来,就是想和你们商量一下,哥哥后事处理的问题。我和守志呢,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就是准备回趟溪河湾,把南山头的抗洪纪念碑重新整修一下,同时为哥哥建一座墓,立一块碑,虽然没有遗体和骨灰可葬,但可以将我一直保留着的哥哥的遗物葬在里面。”
“除了那架手风琴外,赵炎还有些什么遗物?”高洁问道。
“还有一支钢笔、一支验电笔、一把镰刀,有七三年参加高考的准考证,还有伴随他时间最长的两本书: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本是《牛虻》。”
“这些遗物恰好反映了他的人生,但是像他这样一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遗物,葬在墓里有些可惜,不如暂时保存着,将来有可能的话,捐给我们母校的展室、陈列室或科技博物馆之类的机构。以后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这些遗物和对赵炎相关事迹的介绍,来了解二十世纪下半叶,一位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苦难的逆境中成长的历程。”高洁视野很开阔。
“可是我们总不能只为哥哥建一座空墓吧?”赵艳等待着有更完善的建议。
“高洁、赵艳,你们俩说的都有道理,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你们的想法都能得以实现。”
“什么办法?”赵艳带着疑惑的神情看着常守志,因为几天来他从没说过还有什么其它的办法。
“作为赵炎的亲妹妹,你可以亲自去一趟哈尔滨,找到罗永莉,与她协商,把赵炎的骨灰接回来一部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常守志提出了一个违背赵炎遗愿的建议。
“可是罗家人能答应吗?”赵艳还是有顾虑。
“罗永莉的父母都已去世,她自己可能也早已出嫁,赵炎——也就是罗永舜又终身未婚,所以不会有什么罗家人出来反对的,只要罗永莉肯答应,事情就好办。”
常守志对此显然是早有考虑,只是没来得及和赵艳沟通,现在一经说出,不仅说服了赵艳,邱成峰和黎晓华也频频的点头。
“高洁,我觉得守志说的有道理,你觉得这样做可以吗?”赵艳看着沉默不语,既不点头、也不摇头的高洁轻声的问道。
“常守志的建议非常合乎情理,但对于赵炎的后事我并不赞成私下里如此低调的处理,我认为我们应当公开的、大张旗鼓的去迎回他的骨灰,同时将他真实的身世公之于众,还历史以本来的面貌。”
高洁的想法更是赵艳没有想到的。
“可是哥哥在遗书中一再强调,不要公开他多年来‘冒名顶替’的秘密。”赵艳依然顾虑重重。
“他在遗书中是这样要求的,他自己在生前也一直在这样做,可是,我们认真的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临终又为什么要求家人也这样做呢?”高洁对此是有自己的答案的,她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要启发其他几个人经过思考,自己来找出答案。
果然,短暂的沉默之后,邱成峰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他生前这样做的原因我们是可以想象到的。在校时,赵炎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团支部的宣传委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是大家心目中‘又红又专’的楷模,受到了老师的赞许和同学们的尊敬,可是在 文革 中,因为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邱成峰看了看赵艳,又继续说道,“你们兄妹俩便成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这对于他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这方面,赵艳你是应当有所感受的。”
赵艳点了点头,邱成峰继续说道:
“好在同学们并没有因此而歧视和疏远他,所以他始终对我们初二·二班这个群体有着依恋之情,并有勇气,也乐于和我们一起到溪河湾插队。可是插队后的情况就不同了,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他抽工不能走、当兵又不合格。七三年大学公开招生时,他终于有了机会,公社给了他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名额,他自己也很争气,文化考试成绩又名列前茅,可是他却没能如愿以偿的去上大学,反而险些在洪水中丧命。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他‘自我设计’的结果,他失踪后却获得了‘优秀共青团员’和‘抗洪模范’的称号,为赵艳后来上学创造了条件。”
“邱成峰说的有道理,因为从哥哥的遗书中看,他始终在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着溪河湾,关注着我和我们的情况。”赵艳哽咽着说。
“这就是他冒名顶替、远走他乡的原因吗?”黎晓华问。
“还有另一个原因。”高洁看了看赵艳,又看了看邱成峰,坦然的补充道,“多年来,他一直暗恋着我们班的一位女同学······”
此言一出,其他人都集中了目光,惊诧的盯着她,惊诧的原因并不是她所道出的事实,而是她说话时坦然的表情。
“这个人就是我!”她依旧坦然,“当然‘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们几位对此可能早有所知,而我在当时却浑然不觉,只是前天赵艳在电话中讲起此事时,我经回忆才有了一些感觉,刚才我看到了他亲笔写的遗书,才完全确信了这一点。由于当时我的父母和我自己也因对LB的态度问题,在政治上受到了压制和歧视,我也和赵炎一样处于人生的逆境中,因此我误认为,仅仅是因为‘同病相怜’,我们之间才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赵艳接着高洁的话头说:“七三年,发生洪水之前,通过小道消息,大家都知道了邱成峰和高洁有可能被大学录取,而哥哥仍可能是榜上无名,这更使他的自尊和自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甚至失去了活的勇气。因此,他竟然对自己生命的安危采取了一种听天由命、放任的态度,以至于在工作室里发生了‘触电’事件。那次他被抢救过来之后,我曾和他谈过关于我们‘命运’的问题,当时,他确实有着一种极端的情绪,想以自己的‘死’来换取‘因公牺牲’的名誉,进而换来我回城的机会。听他这样说,我当时非常气愤,并与他争吵起来,直到他承认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是错误的,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拿生命当儿戏,我才饶过了他。我后悔的是,当时没敢把他这种荒唐的想法告诉大家,甚至当邱成峰猜测到了他的这种思想情绪时,我还在为他辩白、替他解释,谁知就在几天以后的洪水中,他竟又‘随波逐流’、被洪水冲走。虽然又侥幸被罗家人所救,但因多处受伤,损毁了面容,他丧失了面对他人、尤其面对心中恋人——而且即将成为大学生的——高洁的勇气。”
“可是在他写遗书的时候,已经到了人生的尽头,他能给家人留下遗书,却为什么不愿彻底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呢?”黎晓华还是想不明白。
赵艳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有些不理解,然后又求助似的看着常守志。
“这几天,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解释:他冒名顶替罗永舜以后,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仅考上了大学,工作之后又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党和政府也给予了他许多荣誉,先后获得了‘优秀科技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在我们同龄人中能获如此殊荣的人并不多,但这些荣誉都只属于‘罗永舜’,而不属于‘赵炎’。在他的意识中‘赵炎’除了姓名之外,只有一个特殊的称号,那就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所以他宁愿做‘罗永舜’而不愿做‘赵炎’。”
“常守志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将要走完人生历程的赵炎来说,也许并不会特别在意自己叫什么名字,而只是不想让相关的领导担上‘工作不细、审查不严、错误授予冒名顶替者多项荣誉’的责任。”高洁想的更深刻一些。
“那我们还是不该去认他、去公开他的真实身份了?”黎晓华并没完全理解高洁的意思。
“不,晓华!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高洁,有什么想法你尽管说!”邱成峰鼓励着她。
“我认为,赵炎以别人的名义获取荣誉的事情,并非本来意义的‘冒名顶替’、并非‘徒有虚名’!恰恰相反,他是‘实有’而仅仅‘虚名’而已,因为他凭其取得荣誉的那些科研成果、优秀事迹都不是剽窃的,而是他本人亲身所为的,只不过是用了‘罗永舜’的名字而已。当然,冒用别人的名字也是错误的,但这不是他个人的错误,也不是哪一级党组织、哪一级政府的错误。我们回头想一想,在一个国家主席可以含冤而死,火化时还不能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且又无处伸冤的年代;在一个成千上万的党和国家干部遭受迫害、生命和人格尊严都得不到保障的年代;在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可以随意被抄家、被扣押、被监禁的年代;在一个迁徙权、居住权得不到保障,可以随意被遣送、被下放的年代······还有什么极端不正常的事情不会发生呢?而这一系列不正常事情的发生,都源于一个根本的错误——时代的、历史的错误。
“现在,国家主席的冤案可以得到平反;广大遭受打击迫害的干部的冤案可以得到平反;被遣送和下放到农村的城市居民和知识青年可以重新返城;那么,赵炎的真实身份为什么就不能公布于世呢?其实,如果真的这样做了,这也是在‘平反’,是一种对历史的平反,这样的‘平反’如果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不仅恢复了赵炎的真实身份,同时也体现了党的博大胸怀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赵炎’也好,‘罗永舜’也好,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他们取得的成就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就,他们所得到的荣誉都是党和人民对于那些对国家、对民族有突出贡献的人所给予的一种褒奖,所以,不论荣誉的接受者是‘罗永舜’还是‘赵炎’,都是正常的、而毫无错误可言······。”
高洁激动起来,她的情绪也感染了其他人,最后,几个人一致赞同,由高洁陪同赵艳北上哈尔滨,找罗永莉及相关部门,寻认赵炎的骨灰,恢复他真实的身份。
公开赵炎真实身份的事情确定之后,黎晓华又提出了一个相关的问题。
“回溪河湾整修抗洪纪念碑,为赵炎修墓立碑是需要相当数量的一笔经费的,是不是找个时间把同学们都召集到一起,商量一下解决这笔经费的问题?”
“经费的问题,以后再商量吧!去哈尔滨的事是当务之急。赵艳,高洁,你们俩抓紧时间准备一下,该请假的,向单位请好假,过两天就动身吧!”常守志岔开了黎晓华提出的话题。
第二十八章
见遗嘱 方知赵炎刚离世
怀旧日 计划反哺溪河湾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于这些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人来说,都已过了“不惑之年”,也将相继迎来他们一系列的“三十周年”。
一九九四年,是他们考入“五•;;四实验中学”,组成同一个班级三十周年。
一九九六年,是他们“停课闹革命”、“南北大串联”三十周年。
一九九八年,是他们告别父母,离开省城,到溪河湾插队落户三十周年。
三十年的时光,对于几十万年的人类历史来说、对于几十亿年的地球历史来说、对于时空更为广阔的宇宙来说,只不过是及其短暂的“一瞬间”,但是对于人类的任何个体来说,三十年的时光,足以使稚面黑发的少年平添缕缕银丝和道道皱纹;足以使豆蔻年华的少女,发育成体态丰臃、风韵犹存的妇人;足以使风华正茂、激扬文字、单纯幼稚的热血青年,成为老成持重、运筹帷幄的决策者。
生理学和心理学常识告诉人们,岁月可以使人的黑发变白、可以使人的容颜变老、可以使人的心理成熟,却很难抹除正常人对以往重大人生经历的记忆。
已升任城建局副局长的常守志,事业如日中天、家庭生活也和谐幸福,妻子赵艳温柔贤惠,儿子常征聪明懂事、并已经上了大学,已过中年的他近来却常常生出屡屡怀旧的情丝。
春天,到郊外植树,他想起插队时春耕大忙季节进山开荒种地的情景。那时,一天的劳累过后,晚上在睡梦中,眼前都是挓挓丫丫的荆棘棵子和弥漫的烧荒的烟火。
夏天,看到机关楼前水池中游动的红鲤,他想起当年在水田薅草时,自己的腿被蚂蝗叮咬的鲜血直流,当时胆小的赵艳看到后,立刻吓的惊叫起来,令自己都有些胆怯,而黎晓华投来的关切的目光,竟使自己摆脱了紧张,镇定下来,陡然生出一股直面鲜血、无所畏惧的豪气。
秋天,看到院子里和路边枯黄了的草坪,他想起自己曾扛着盖过头顶、像小山一样的稻码子往场院送,弄得脸上、脖子上都是稻芒,扎的又痒又痛。
冬天,看到覆盖着白雪的庭院和挂满雾凇的绿化树,他想起当年深夜趟着大雪进山,去接因打野猪而受伤的颜宝柯,当时,同是作为青年点的负责人,黎晓华也执意要和男同学一起去,林秋月却在委婉的提醒她正处于女生的生理特殊时期,是自己出于对她的一种特殊的关心,坚决的阻止了她,并向她保证,一定会把颜宝柯安全的接回来,当时,黎晓华的眼里充满了感激和信任。
他经常在梦中重温在校读书时、 文革 造反时和下乡插队时浪漫而艰辛的生活,黎晓华也常常出现在梦中。
当年的艰辛和苦难,现在都成了常守志温馨的梦境和美好的回忆。
当他将自己的梦境和感受有保留的讲给赵艳听时,她却表示与他有着不同的记忆和感受,她的梦境和回忆中时常出现的情景是:在电闪雷鸣的暴雨中,哥哥赵炎憔悴的面容,与此相伴的不是浪漫和温馨,而是悲凉和恐惧,对于她来说,溪河湾那几年的插队生活不是美好的回忆,而是不堪回首的噩梦。
尽管两人的记忆和感受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其中都包含着“怀念”的情愫。因为怀念,九三年清明节时,赵艳背着父母,强拉着常守志,搭乘颜宝柯的车回了一趟溪河湾,特意到南山头将“抗洪纪念碑”周围的荒草清理干净,算是给失踪多年,恐怕早已不在人世的赵炎扫了墓。
自打那次之后,常守志不止一次和赵艳提到,要联系黎晓华,商量一下组织同学们一起回趟溪河湾的事,但都遭到了赵艳的反对。令常守志不解的是,每次提出这样的建议后,赵艳都半真半假的试探着向他提出离婚,起初,常守志并没太介意,几次之后,他才感到事出有因,在他的一再追问下,赵艳才道出了实情——常守志多次在睡梦中呼叫黎晓华的名字,此后,他就再也不提联系黎晓华的事了。
九七年年底,赵艳意外的收到了一封寄自哈尔滨的信,她拆开信封,里面装着一封近百字的短信和一封两千多字的长信。写短信的人也是寄信者,名叫罗永莉,写长信的人叫罗永舜。罗永莉在信中说,罗永舜是自己的哥哥,在信件寄出之前,他已经因病离开了人世,因此,他的那封信应当算是他的“遗书”。
罗永舜在“遗书”中说,自己就是在七三年溪河湾的那场洪水中失踪的赵炎,并介绍了自己“失踪”后这二十多年的生活经历······。
七三年八月九日,赵炎被洪水冲到了溪河下游的拦河峪大队。当地社员罗宝贵刚满二十岁的儿子也在洪水中失踪,在寻找儿子时,他意外的在河边救起了面部肿胀,遍体鳞伤的赵炎,但一直到洪水完全消退,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怀着失子的悲痛,罗宝贵想带着妻子和女儿举家迁往黑龙江。伤愈后的赵炎,面容受到损毁,在镜中看到自己满是瘢痕的脸,他几乎失去了活的勇气。在罗宝贵夫妇的劝说下,经过几天痛苦的思虑,他最终还是决定活下来,但却没有勇气再出现在以往所熟悉的亲人、朋友和同学的面前、尤其是无法面对自己一直暗恋着的高洁,他便认罗宝贵夫妇为父母,借用“罗永舜”的身份随同罗宝贵一家迁到了北大荒。
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赵炎又以罗永舜的身份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医学院医疗器械研究所工作。近二十年来,他潜心于科研工作,取得了包括“氧离子医疗器”在内的多项科研成果,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业务上取得了如此成就的一位优秀科技工作者,组织上也曾经多次找他谈话,鼓励他能尽早的提出入党申请,但他愧于自己向组织上隐瞒了真实的身份,所以尽管他非常希望能实现这个中学入团后就有的愿望,却没有勇气重新以罗永舜的名义再一次提出入党申请,只是不久后,在向党组织交的思想汇报中委婉的表达了入党的愿望,同时却又一再强调,自己距离GCD员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还不会在近期内正式提出入党申请。
不幸的是,在半年前的例行的体检中,他被查出患上了淋巴癌,并且已经到了晚期。
这位终身未婚、隐姓埋名、与父母和家人实为“生离”却宛如“死别”,身体和心灵都早已伤痕累累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在自己承受着巨大痛苦的同时,却为了更多人的健康,为了减轻更多人的病痛,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将自己的身心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医疗和科研事业。在生命的最后尽头,他怀着对亲生父母和同胞妹妹的歉疚;怀着对少年时期女友的眷恋;怀着对同学和朋友的思念;也怀着对人生的不舍之情,写下了这份遗书。在遗书的最后他一再强调,要求父母和妹妹,在自己死后不要去找罗永莉和自己的单位索要骨灰,更不要公开多年来自己“冒名顶替”的秘密。
含着眼泪看完赵炎的遗书之后,赵艳是悲怨交加:悲的是二十多年来,哥哥只身在外,强抑对父母和自己这个妹妹的思念,独自承受着常人无从体验的情感折磨和心灵痛苦;怨的是活在世上的他,竟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主动与家人联系,以抚慰父母倍受伤害的心灵,而是将自己封闭起来,致使父子、母子、兄妹犹如阴阳两隔、不能见面。
春节到了,常守志、赵艳带着放寒假刚从北京回来的儿子去赵艳的娘家给两位老人拜年。因担心体衰多病的老人情绪激动而出现意外,便没将赵炎的事情告诉他们,但父亲还是像往年那样,带着悲楚主动谈起了赵炎。
“小艳,守志,自从我的历史问题得到平反之后,我和你们提了多少次了,要想方设法找到你哥哥,可是你们总是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敷衍我,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
“爸,你没听说过吗,搞绝密军事工程的人是不准与外界有联系的,当初哥哥给你写信时不也说过吗!这与你平没平反没什么关系。”
——
原来在当年,父母接到赵艳那封谎称赵炎已考上某大学“军工保密专业”的信之前,也接到了赵炎的一封信,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怕父母因他的失踪而过度悲痛,他在信中委婉而含糊的写道:
“爸,妈,孩子不孝,辜负了二老的辛苦养育。我面对家,国的双重苦难,从身体到精神上都已无坚强而言,已到了崩溃的境地,我想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但又不忍心令父母伤心。有幸的是上帝给我安排了一场洗礼,经过洗礼之后,我的外在和内心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决定开始另外一种生活。我清醒的知道这一决定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残酷的,但并不是最残酷的,因为至少我还活在个世界上,在二老和妹妹的心中还保留着一丝希望。或许某一天我会出现在你们的面前,但从现在开始赵炎已经不存在了,希望爸妈能承受住这生不能相见,宛如隔世的痛苦和煎熬,期盼着将来或许可能的见面······”。
最后,信中还要求父母“阅后烧毁!”因此两位老人看过信后就烧掉了。
赵炎的父母接到他的这封信后,又接到了赵艳的那封信,两封信所传递的信息是矛盾而混乱的,但父母却将其理解为,这是儿女的无奈之举,是因为要与其脱离关系,而不便详细说明真情,因此两位老人对赵炎写那封信的事一直守口如瓶,直到被平反后,才和赵艳提起赵炎当年写信的事,并要他们寻找赵炎。起初赵艳和常守志根本就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还以为是父母思儿心切产生的错觉,后因父母一再强调“确有此事”,两人才又牵强的理解为,或许是赵炎早已“去意已决”,而事先已将信写好、并寄了出去,因此对父母只能是敷衍了事、搪塞过去。
——
晚上,回到自己家里,常守志又主动与赵艳谈起了回溪河湾的事。
“赵艳,现在有了赵炎的确切消息,今年还是我们到溪河湾插队三十周年。五年前我们俩曾回过一次溪河湾,那时南山头就已经很荒凉,纪念碑也残破了,当时你还说,赵炎的遗体虽然一直没能找到,但在我们心目中南山头就是他的墓地,纪念碑就是他的墓碑。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他的下落,虽然他的骨灰标示着别人的名字,但我们终于可以毫无顾忌的祭奠他了,我们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在南山头为他建一座墓,并竖起一块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墓碑了,这样,既表达了我们对赵炎的怀念,对咱爸咱妈也是一个交代和安慰。你能理解我的这种想法吗?”
“是啊,今天我也看出来了,爸妈的年岁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但对哥哥的思念却反而更重了。现在有了哥哥的确切消息,你这个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那我们就回趟溪河湾,把南山头清理清理,把纪念碑重修一下,拍几张照片或搞个录像,拿回来给爸妈看,同时向他们说明实情,或许他们能得到些安慰,可是要给哥修墓立碑,我们又没有哥的遗体或骨灰,这能行吗?”
“这有什么不行的,从古至今不是都有建衣冠冢的吗?我们可以借着插队三十周年的时机,组织同学们回趟溪河湾,回到我们的第二故乡,看看那里的老乡,同时完成为赵炎在南山头修墓立碑事。
“要同时办好这些事也是很麻烦的!”
“这我心里有数,只要你同意,一切都由我来办。”
“那就照你说的办吧!”
得到赵艳的同意后,常守志做了精心的筹划。他开始并没有大张旗鼓的惊动所有的同学,而是先通过电话与黎晓华和邱成峰进行了沟通。
他在电话交谈中得知:黎晓华的处境并不很好,团校毕业后,先是在团市委工作,后又调到市委办公厅、现任副处级职务;在郊区苗圃工作的爱人因腰间盘脱出,已提前病退在家;父亲在其结婚前就已去世,母亲今年又查出患有糖尿病;儿子梁兴涛正在读高三,再过几个月就要参加高考了,按其学习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是很有希望的,但偏偏又赶上了大学招生制度改革,学生被录取后要交费上学,这对工资收入并不高的黎晓华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压力。
邱成峰的父母也都已去世,儿子邱霖天资聪慧,在姥姥和母亲林秋月的精心培养和雕琢下,十四岁就通过了托福考试,获得全额奖学金,去美国留学了;为此,林秋月也辞了工作去美国陪读;母子俩也曾要求邱成峰辞职,全家人一起去美国,但邱成峰放不下正在做的课题研究,没有同意,因此,一家三口分居大洋两岸。
黎晓华和邱成峰听到赵炎的消息后,都感到震惊,并十分赞同常守志的建议,三人在电话中约定,正月初五见面后再商量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
常守志放下电话后,见赵艳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样子,便问道:“你还有什么事吗?”
“我有个想法,但不知是不是恰当。”赵艳犹豫着说。
“有什么想法你就说,恰不恰当的我们还可以再认真考虑。”
“哥哥在遗书中已明确的承认,高洁是他当年暗恋的女友,所以,我想是不是该把她也请来,一同商量如何处理哥哥的后事?”
“你说的有道理,是应该把她也请来,听听她的意见。”
“可是把她和邱成峰同时都请来了,会不会有什么不方便,或者产生什么误会?”
“嗯······,这倒也是个问题······,要不这样吧,先找高洁谈一谈。这件事我出面有些不太方便,还是你先跟她谈一谈赵炎遗书的事,然后征求一下她的意见,由她自己来决定是否参与处理这件事情。”
“这样做比较恰当!
——
初五下午,高洁如约而来,常守志和她打过招呼后,便打发儿子常征到姥姥家去了,然后自己钻到厨房里,忙着准备晚饭。客厅里只剩下了赵艳和高洁,两人足足谈了两个多小时。
傍晚,黎晓华和邱成峰也先后如约而来。老同学见面,免不了寒暄一阵,随后,常守志和赵艳就在客厅里摆好了一桌酒菜。五个人围坐在一起,在常守志的提议下,大家喝下了第一杯酒算是相互拜了年,赵艳又给几个人的杯里倒上了酒,便谈起了正题。
“咱们都不是外人!纠结、困扰了我们多年的哥哥的事情现在终于有了着落,但他终究还是离世了,他所留遗书的主要内容你们也基本知道了。今天把几位请来,就是想和你们商量一下,哥哥后事处理的问题。我和守志呢,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就是准备回趟溪河湾,把南山头的抗洪纪念碑重新整修一下,同时为哥哥建一座墓,立一块碑,虽然没有遗体和骨灰可葬,但可以将我一直保留着的哥哥的遗物葬在里面。”
“除了那架手风琴外,赵炎还有些什么遗物?”高洁问道。
“还有一支钢笔、一支验电笔、一把镰刀,有七三年参加高考的准考证,还有伴随他时间最长的两本书: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本是《牛虻》。”
“这些遗物恰好反映了他的人生,但是像他这样一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遗物,葬在墓里有些可惜,不如暂时保存着,将来有可能的话,捐给我们母校的展室、陈列室或科技博物馆之类的机构。以后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这些遗物和对赵炎相关事迹的介绍,来了解二十世纪下半叶,一位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苦难的逆境中成长的历程。”高洁视野很开阔。
“可是我们总不能只为哥哥建一座空墓吧?”赵艳等待着有更完善的建议。
“高洁、赵艳,你们俩说的都有道理,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你们的想法都能得以实现。”
“什么办法?”赵艳带着疑惑的神情看着常守志,因为几天来他从没说过还有什么其它的办法。
“作为赵炎的亲妹妹,你可以亲自去一趟哈尔滨,找到罗永莉,与她协商,把赵炎的骨灰接回来一部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常守志提出了一个违背赵炎遗愿的建议。
“可是罗家人能答应吗?”赵艳还是有顾虑。
“罗永莉的父母都已去世,她自己可能也早已出嫁,赵炎——也就是罗永舜又终身未婚,所以不会有什么罗家人出来反对的,只要罗永莉肯答应,事情就好办。”
常守志对此显然是早有考虑,只是没来得及和赵艳沟通,现在一经说出,不仅说服了赵艳,邱成峰和黎晓华也频频的点头。
“高洁,我觉得守志说的有道理,你觉得这样做可以吗?”赵艳看着沉默不语,既不点头、也不摇头的高洁轻声的问道。
“常守志的建议非常合乎情理,但对于赵炎的后事我并不赞成私下里如此低调的处理,我认为我们应当公开的、大张旗鼓的去迎回他的骨灰,同时将他真实的身世公之于众,还历史以本来的面貌。”
高洁的想法更是赵艳没有想到的。
“可是哥哥在遗书中一再强调,不要公开他多年来‘冒名顶替’的秘密。”赵艳依然顾虑重重。
“他在遗书中是这样要求的,他自己在生前也一直在这样做,可是,我们认真的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临终又为什么要求家人也这样做呢?”高洁对此是有自己的答案的,她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要启发其他几个人经过思考,自己来找出答案。
果然,短暂的沉默之后,邱成峰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他生前这样做的原因我们是可以想象到的。在校时,赵炎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团支部的宣传委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是大家心目中‘又红又专’的楷模,受到了老师的赞许和同学们的尊敬,可是在 文革 中,因为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邱成峰看了看赵艳,又继续说道,“你们兄妹俩便成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这对于他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这方面,赵艳你是应当有所感受的。”
赵艳点了点头,邱成峰继续说道:
“好在同学们并没有因此而歧视和疏远他,所以他始终对我们初二·二班这个群体有着依恋之情,并有勇气,也乐于和我们一起到溪河湾插队。可是插队后的情况就不同了,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他抽工不能走、当兵又不合格。七三年大学公开招生时,他终于有了机会,公社给了他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名额,他自己也很争气,文化考试成绩又名列前茅,可是他却没能如愿以偿的去上大学,反而险些在洪水中丧命。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他‘自我设计’的结果,他失踪后却获得了‘优秀共青团员’和‘抗洪模范’的称号,为赵艳后来上学创造了条件。”
“邱成峰说的有道理,因为从哥哥的遗书中看,他始终在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着溪河湾,关注着我和我们的情况。”赵艳哽咽着说。
“这就是他冒名顶替、远走他乡的原因吗?”黎晓华问。
“还有另一个原因。”高洁看了看赵艳,又看了看邱成峰,坦然的补充道,“多年来,他一直暗恋着我们班的一位女同学······”
此言一出,其他人都集中了目光,惊诧的盯着她,惊诧的原因并不是她所道出的事实,而是她说话时坦然的表情。
“这个人就是我!”她依旧坦然,“当然‘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们几位对此可能早有所知,而我在当时却浑然不觉,只是前天赵艳在电话中讲起此事时,我经回忆才有了一些感觉,刚才我看到了他亲笔写的遗书,才完全确信了这一点。由于当时我的父母和我自己也因对LB的态度问题,在政治上受到了压制和歧视,我也和赵炎一样处于人生的逆境中,因此我误认为,仅仅是因为‘同病相怜’,我们之间才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赵艳接着高洁的话头说:“七三年,发生洪水之前,通过小道消息,大家都知道了邱成峰和高洁有可能被大学录取,而哥哥仍可能是榜上无名,这更使他的自尊和自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甚至失去了活的勇气。因此,他竟然对自己生命的安危采取了一种听天由命、放任的态度,以至于在工作室里发生了‘触电’事件。那次他被抢救过来之后,我曾和他谈过关于我们‘命运’的问题,当时,他确实有着一种极端的情绪,想以自己的‘死’来换取‘因公牺牲’的名誉,进而换来我回城的机会。听他这样说,我当时非常气愤,并与他争吵起来,直到他承认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是错误的,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拿生命当儿戏,我才饶过了他。我后悔的是,当时没敢把他这种荒唐的想法告诉大家,甚至当邱成峰猜测到了他的这种思想情绪时,我还在为他辩白、替他解释,谁知就在几天以后的洪水中,他竟又‘随波逐流’、被洪水冲走。虽然又侥幸被罗家人所救,但因多处受伤,损毁了面容,他丧失了面对他人、尤其面对心中恋人——而且即将成为大学生的——高洁的勇气。”
“可是在他写遗书的时候,已经到了人生的尽头,他能给家人留下遗书,却为什么不愿彻底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呢?”黎晓华还是想不明白。
赵艳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有些不理解,然后又求助似的看着常守志。
“这几天,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解释:他冒名顶替罗永舜以后,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仅考上了大学,工作之后又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党和政府也给予了他许多荣誉,先后获得了‘优秀科技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在我们同龄人中能获如此殊荣的人并不多,但这些荣誉都只属于‘罗永舜’,而不属于‘赵炎’。在他的意识中‘赵炎’除了姓名之外,只有一个特殊的称号,那就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所以他宁愿做‘罗永舜’而不愿做‘赵炎’。”
“常守志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将要走完人生历程的赵炎来说,也许并不会特别在意自己叫什么名字,而只是不想让相关的领导担上‘工作不细、审查不严、错误授予冒名顶替者多项荣誉’的责任。”高洁想的更深刻一些。
“那我们还是不该去认他、去公开他的真实身份了?”黎晓华并没完全理解高洁的意思。
“不,晓华!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高洁,有什么想法你尽管说!”邱成峰鼓励着她。
“我认为,赵炎以别人的名义获取荣誉的事情,并非本来意义的‘冒名顶替’、并非‘徒有虚名’!恰恰相反,他是‘实有’而仅仅‘虚名’而已,因为他凭其取得荣誉的那些科研成果、优秀事迹都不是剽窃的,而是他本人亲身所为的,只不过是用了‘罗永舜’的名字而已。当然,冒用别人的名字也是错误的,但这不是他个人的错误,也不是哪一级党组织、哪一级政府的错误。我们回头想一想,在一个国家主席可以含冤而死,火化时还不能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且又无处伸冤的年代;在一个成千上万的党和国家干部遭受迫害、生命和人格尊严都得不到保障的年代;在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可以随意被抄家、被扣押、被监禁的年代;在一个迁徙权、居住权得不到保障,可以随意被遣送、被下放的年代······还有什么极端不正常的事情不会发生呢?而这一系列不正常事情的发生,都源于一个根本的错误——时代的、历史的错误。
“现在,国家主席的冤案可以得到平反;广大遭受打击迫害的干部的冤案可以得到平反;被遣送和下放到农村的城市居民和知识青年可以重新返城;那么,赵炎的真实身份为什么就不能公布于世呢?其实,如果真的这样做了,这也是在‘平反’,是一种对历史的平反,这样的‘平反’如果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不仅恢复了赵炎的真实身份,同时也体现了党的博大胸怀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赵炎’也好,‘罗永舜’也好,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他们取得的成就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就,他们所得到的荣誉都是党和人民对于那些对国家、对民族有突出贡献的人所给予的一种褒奖,所以,不论荣誉的接受者是‘罗永舜’还是‘赵炎’,都是正常的、而毫无错误可言······。”
高洁激动起来,她的情绪也感染了其他人,最后,几个人一致赞同,由高洁陪同赵艳北上哈尔滨,找罗永莉及相关部门,寻认赵炎的骨灰,恢复他真实的身份。
公开赵炎真实身份的事情确定之后,黎晓华又提出了一个相关的问题。
“回溪河湾整修抗洪纪念碑,为赵炎修墓立碑是需要相当数量的一笔经费的,是不是找个时间把同学们都召集到一起,商量一下解决这笔经费的问题?”
“经费的问题,以后再商量吧!去哈尔滨的事是当务之急。赵艳,高洁,你们俩抓紧时间准备一下,该请假的,向单位请好假,过两天就动身吧!”常守志岔开了黎晓华提出的话题。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