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说 > 红云白雾
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8880
阅读:7619
发表:2014/6/11
34章 主旋律 小说
《红云白雾》第28章:一
任勤 [北京朝阳区]
 出售价格:面议 [如何联系作者]
28
  第二十八章(一)作品名:红云白雾 作者:任勤
  
  
  第二十八章
  
  见遗嘱 方知赵炎刚离世
  
  怀旧日 计划反哺溪河湾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于这些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人来说,都已过了“不惑之年”,也将相继迎来他们一系列的“三十周年”。
  
  一九九四年,是他们考入“五•;;四实验中学”,组成同一个班级三十周年。
  
  一九九六年,是他们“停课闹革命”、“南北大串联”三十周年。
  
  一九九八年,是他们告别父母,离开省城,到溪河湾插队落户三十周年。
  
  三十年的时光,对于几十万年的人类历史来说、对于几十亿年的地球历史来说、对于时空更为广阔的宇宙来说,只不过是及其短暂的“一瞬间”,但是对于人类的任何个体来说,三十年的时光,足以使稚面黑发的少年平添缕缕银丝和道道皱纹;足以使豆蔻年华的少女,发育成体态丰臃、风韵犹存的妇人;足以使风华正茂、激扬文字、单纯幼稚的热血青年,成为老成持重、运筹帷幄的决策者。
  
  生理学和心理学常识告诉人们,岁月可以使人的黑发变白、可以使人的容颜变老、可以使人的心理成熟,却很难抹除正常人对以往重大人生经历的记忆。
  
  已升任城建局副局长的常守志,事业如日中天、家庭生活也和谐幸福,妻子赵艳温柔贤惠,儿子常征聪明懂事、并已经上了大学,已过中年的他近来却常常生出屡屡怀旧的情丝。
  
  春天,到郊外植树,他想起插队时春耕大忙季节进山开荒种地的情景。那时,一天的劳累过后,晚上在睡梦中,眼前都是挓挓丫丫的荆棘棵子和弥漫的烧荒的烟火。
  
  夏天,看到机关楼前水池中游动的红鲤,他想起当年在水田薅草时,自己的腿被蚂蝗叮咬的鲜血直流,当时胆小的赵艳看到后,立刻吓的惊叫起来,令自己都有些胆怯,而黎晓华投来的关切的目光,竟使自己摆脱了紧张,镇定下来,陡然生出一股直面鲜血、无所畏惧的豪气。
  
  秋天,看到院子里和路边枯黄了的草坪,他想起自己曾扛着盖过头顶、像小山一样的稻码子往场院送,弄得脸上、脖子上都是稻芒,扎的又痒又痛。
  
  冬天,看到覆盖着白雪的庭院和挂满雾凇的绿化树,他想起当年深夜趟着大雪进山,去接因打野猪而受伤的颜宝柯,当时,同是作为青年点的负责人,黎晓华也执意要和男同学一起去,林秋月却在委婉的提醒她正处于女生的生理特殊时期,是自己出于对她的一种特殊的关心,坚决的阻止了她,并向她保证,一定会把颜宝柯安全的接回来,当时,黎晓华的眼里充满了感激和信任。
  
  他经常在梦中重温在校读书时、 文革 造反时和下乡插队时浪漫而艰辛的生活,黎晓华也常常出现在梦中。
  
  当年的艰辛和苦难,现在都成了常守志温馨的梦境和美好的回忆。
  
  当他将自己的梦境和感受有保留的讲给赵艳听时,她却表示与他有着不同的记忆和感受,她的梦境和回忆中时常出现的情景是:在电闪雷鸣的暴雨中,哥哥赵炎憔悴的面容,与此相伴的不是浪漫和温馨,而是悲凉和恐惧,对于她来说,溪河湾那几年的插队生活不是美好的回忆,而是不堪回首的噩梦。
  
  尽管两人的记忆和感受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其中都包含着“怀念”的情愫。因为怀念,九三年清明节时,赵艳背着父母,强拉着常守志,搭乘颜宝柯的车回了一趟溪河湾,特意到南山头将“抗洪纪念碑”周围的荒草清理干净,算是给失踪多年,恐怕早已不在人世的赵炎扫了墓。
  
  自打那次之后,常守志不止一次和赵艳提到,要联系黎晓华,商量一下组织同学们一起回趟溪河湾的事,但都遭到了赵艳的反对。令常守志不解的是,每次提出这样的建议后,赵艳都半真半假的试探着向他提出离婚,起初,常守志并没太介意,几次之后,他才感到事出有因,在他的一再追问下,赵艳才道出了实情——常守志多次在睡梦中呼叫黎晓华的名字,此后,他就再也不提联系黎晓华的事了。
  
  九七年年底,赵艳意外的收到了一封寄自哈尔滨的信,她拆开信封,里面装着一封近百字的短信和一封两千多字的长信。写短信的人也是寄信者,名叫罗永莉,写长信的人叫罗永舜。罗永莉在信中说,罗永舜是自己的哥哥,在信件寄出之前,他已经因病离开了人世,因此,他的那封信应当算是他的“遗书”。
  
  罗永舜在“遗书”中说,自己就是在七三年溪河湾的那场洪水中失踪的赵炎,并介绍了自己“失踪”后这二十多年的生活经历······。
  
  七三年八月九日,赵炎被洪水冲到了溪河下游的拦河峪大队。当地社员罗宝贵刚满二十岁的儿子也在洪水中失踪,在寻找儿子时,他意外的在河边救起了面部肿胀,遍体鳞伤的赵炎,但一直到洪水完全消退,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怀着失子的悲痛,罗宝贵想带着妻子和女儿举家迁往黑龙江。伤愈后的赵炎,面容受到损毁,在镜中看到自己满是瘢痕的脸,他几乎失去了活的勇气。在罗宝贵夫妇的劝说下,经过几天痛苦的思虑,他最终还是决定活下来,但却没有勇气再出现在以往所熟悉的亲人、朋友和同学的面前、尤其是无法面对自己一直暗恋着的高洁,他便认罗宝贵夫妇为父母,借用“罗永舜”的身份随同罗宝贵一家迁到了北大荒。
  
  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赵炎又以罗永舜的身份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医学院医疗器械研究所工作。近二十年来,他潜心于科研工作,取得了包括“氧离子医疗器”在内的多项科研成果,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业务上取得了如此成就的一位优秀科技工作者,组织上也曾经多次找他谈话,鼓励他能尽早的提出入党申请,但他愧于自己向组织上隐瞒了真实的身份,所以尽管他非常希望能实现这个中学入团后就有的愿望,却没有勇气重新以罗永舜的名义再一次提出入党申请,只是不久后,在向党组织交的思想汇报中委婉的表达了入党的愿望,同时却又一再强调,自己距离GCD员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还不会在近期内正式提出入党申请。
  
  不幸的是,在半年前的例行的体检中,他被查出患上了淋巴癌,并且已经到了晚期。
  
  这位终身未婚、隐姓埋名、与父母和家人实为“生离”却宛如“死别”,身体和心灵都早已伤痕累累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在自己承受着巨大痛苦的同时,却为了更多人的健康,为了减轻更多人的病痛,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将自己的身心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医疗和科研事业。在生命的最后尽头,他怀着对亲生父母和同胞妹妹的歉疚;怀着对少年时期女友的眷恋;怀着对同学和朋友的思念;也怀着对人生的不舍之情,写下了这份遗书。在遗书的最后他一再强调,要求父母和妹妹,在自己死后不要去找罗永莉和自己的单位索要骨灰,更不要公开多年来自己“冒名顶替”的秘密。
  
  含着眼泪看完赵炎的遗书之后,赵艳是悲怨交加:悲的是二十多年来,哥哥只身在外,强抑对父母和自己这个妹妹的思念,独自承受着常人无从体验的情感折磨和心灵痛苦;怨的是活在世上的他,竟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主动与家人联系,以抚慰父母倍受伤害的心灵,而是将自己封闭起来,致使父子、母子、兄妹犹如阴阳两隔、不能见面。
  
  春节到了,常守志、赵艳带着放寒假刚从北京回来的儿子去赵艳的娘家给两位老人拜年。因担心体衰多病的老人情绪激动而出现意外,便没将赵炎的事情告诉他们,但父亲还是像往年那样,带着悲楚主动谈起了赵炎。
  
  “小艳,守志,自从我的历史问题得到平反之后,我和你们提了多少次了,要想方设法找到你哥哥,可是你们总是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敷衍我,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
  
  “爸,你没听说过吗,搞绝密军事工程的人是不准与外界有联系的,当初哥哥给你写信时不也说过吗!这与你平没平反没什么关系。”
  
  ——
  
  原来在当年,父母接到赵艳那封谎称赵炎已考上某大学“军工保密专业”的信之前,也接到了赵炎的一封信,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怕父母因他的失踪而过度悲痛,他在信中委婉而含糊的写道:
  
  “爸,妈,孩子不孝,辜负了二老的辛苦养育。我面对家,国的双重苦难,从身体到精神上都已无坚强而言,已到了崩溃的境地,我想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但又不忍心令父母伤心。有幸的是上帝给我安排了一场洗礼,经过洗礼之后,我的外在和内心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决定开始另外一种生活。我清醒的知道这一决定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残酷的,但并不是最残酷的,因为至少我还活在个世界上,在二老和妹妹的心中还保留着一丝希望。或许某一天我会出现在你们的面前,但从现在开始赵炎已经不存在了,希望爸妈能承受住这生不能相见,宛如隔世的痛苦和煎熬,期盼着将来或许可能的见面······”。
  
  最后,信中还要求父母“阅后烧毁!”因此两位老人看过信后就烧掉了。
  
  赵炎的父母接到他的这封信后,又接到了赵艳的那封信,两封信所传递的信息是矛盾而混乱的,但父母却将其理解为,这是儿女的无奈之举,是因为要与其脱离关系,而不便详细说明真情,因此两位老人对赵炎写那封信的事一直守口如瓶,直到被平反后,才和赵艳提起赵炎当年写信的事,并要他们寻找赵炎。起初赵艳和常守志根本就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还以为是父母思儿心切产生的错觉,后因父母一再强调“确有此事”,两人才又牵强的理解为,或许是赵炎早已“去意已决”,而事先已将信写好、并寄了出去,因此对父母只能是敷衍了事、搪塞过去。
  
  ——
  
  晚上,回到自己家里,常守志又主动与赵艳谈起了回溪河湾的事。
  
  “赵艳,现在有了赵炎的确切消息,今年还是我们到溪河湾插队三十周年。五年前我们俩曾回过一次溪河湾,那时南山头就已经很荒凉,纪念碑也残破了,当时你还说,赵炎的遗体虽然一直没能找到,但在我们心目中南山头就是他的墓地,纪念碑就是他的墓碑。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他的下落,虽然他的骨灰标示着别人的名字,但我们终于可以毫无顾忌的祭奠他了,我们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在南山头为他建一座墓,并竖起一块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墓碑了,这样,既表达了我们对赵炎的怀念,对咱爸咱妈也是一个交代和安慰。你能理解我的这种想法吗?”
  
  “是啊,今天我也看出来了,爸妈的年岁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但对哥哥的思念却反而更重了。现在有了哥哥的确切消息,你这个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那我们就回趟溪河湾,把南山头清理清理,把纪念碑重修一下,拍几张照片或搞个录像,拿回来给爸妈看,同时向他们说明实情,或许他们能得到些安慰,可是要给哥修墓立碑,我们又没有哥的遗体或骨灰,这能行吗?”
  
  “这有什么不行的,从古至今不是都有建衣冠冢的吗?我们可以借着插队三十周年的时机,组织同学们回趟溪河湾,回到我们的第二故乡,看看那里的老乡,同时完成为赵炎在南山头修墓立碑事。
  
  “要同时办好这些事也是很麻烦的!”
  
  “这我心里有数,只要你同意,一切都由我来办。”
  
  “那就照你说的办吧!”
  
  得到赵艳的同意后,常守志做了精心的筹划。他开始并没有大张旗鼓的惊动所有的同学,而是先通过电话与黎晓华和邱成峰进行了沟通。
  
  他在电话交谈中得知:黎晓华的处境并不很好,团校毕业后,先是在团市委工作,后又调到市委办公厅、现任副处级职务;在郊区苗圃工作的爱人因腰间盘脱出,已提前病退在家;父亲在其结婚前就已去世,母亲今年又查出患有糖尿病;儿子梁兴涛正在读高三,再过几个月就要参加高考了,按其学习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是很有希望的,但偏偏又赶上了大学招生制度改革,学生被录取后要交费上学,这对工资收入并不高的黎晓华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压力。
  
  邱成峰的父母也都已去世,儿子邱霖天资聪慧,在姥姥和母亲林秋月的精心培养和雕琢下,十四岁就通过了托福考试,获得全额奖学金,去美国留学了;为此,林秋月也辞了工作去美国陪读;母子俩也曾要求邱成峰辞职,全家人一起去美国,但邱成峰放不下正在做的课题研究,没有同意,因此,一家三口分居大洋两岸。
  
  黎晓华和邱成峰听到赵炎的消息后,都感到震惊,并十分赞同常守志的建议,三人在电话中约定,正月初五见面后再商量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
  
  常守志放下电话后,见赵艳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样子,便问道:“你还有什么事吗?”
  
  “我有个想法,但不知是不是恰当。”赵艳犹豫着说。
  
  “有什么想法你就说,恰不恰当的我们还可以再认真考虑。”
  
  “哥哥在遗书中已明确的承认,高洁是他当年暗恋的女友,所以,我想是不是该把她也请来,一同商量如何处理哥哥的后事?”
  
  “你说的有道理,是应该把她也请来,听听她的意见。”
  
  “可是把她和邱成峰同时都请来了,会不会有什么不方便,或者产生什么误会?”
  
  “嗯······,这倒也是个问题······,要不这样吧,先找高洁谈一谈。这件事我出面有些不太方便,还是你先跟她谈一谈赵炎遗书的事,然后征求一下她的意见,由她自己来决定是否参与处理这件事情。”
  
  “这样做比较恰当!
  
  ——
  
  初五下午,高洁如约而来,常守志和她打过招呼后,便打发儿子常征到姥姥家去了,然后自己钻到厨房里,忙着准备晚饭。客厅里只剩下了赵艳和高洁,两人足足谈了两个多小时。
  
  傍晚,黎晓华和邱成峰也先后如约而来。老同学见面,免不了寒暄一阵,随后,常守志和赵艳就在客厅里摆好了一桌酒菜。五个人围坐在一起,在常守志的提议下,大家喝下了第一杯酒算是相互拜了年,赵艳又给几个人的杯里倒上了酒,便谈起了正题。
  
  “咱们都不是外人!纠结、困扰了我们多年的哥哥的事情现在终于有了着落,但他终究还是离世了,他所留遗书的主要内容你们也基本知道了。今天把几位请来,就是想和你们商量一下,哥哥后事处理的问题。我和守志呢,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就是准备回趟溪河湾,把南山头的抗洪纪念碑重新整修一下,同时为哥哥建一座墓,立一块碑,虽然没有遗体和骨灰可葬,但可以将我一直保留着的哥哥的遗物葬在里面。”
  
  “除了那架手风琴外,赵炎还有些什么遗物?”高洁问道。
  
  “还有一支钢笔、一支验电笔、一把镰刀,有七三年参加高考的准考证,还有伴随他时间最长的两本书: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本是《牛虻》。”
  
  “这些遗物恰好反映了他的人生,但是像他这样一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遗物,葬在墓里有些可惜,不如暂时保存着,将来有可能的话,捐给我们母校的展室、陈列室或科技博物馆之类的机构。以后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这些遗物和对赵炎相关事迹的介绍,来了解二十世纪下半叶,一位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苦难的逆境中成长的历程。”高洁视野很开阔。
  
  “可是我们总不能只为哥哥建一座空墓吧?”赵艳等待着有更完善的建议。
  
  “高洁、赵艳,你们俩说的都有道理,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你们的想法都能得以实现。”
  
  “什么办法?”赵艳带着疑惑的神情看着常守志,因为几天来他从没说过还有什么其它的办法。
  
  “作为赵炎的亲妹妹,你可以亲自去一趟哈尔滨,找到罗永莉,与她协商,把赵炎的骨灰接回来一部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常守志提出了一个违背赵炎遗愿的建议。
  
  “可是罗家人能答应吗?”赵艳还是有顾虑。
  
  “罗永莉的父母都已去世,她自己可能也早已出嫁,赵炎——也就是罗永舜又终身未婚,所以不会有什么罗家人出来反对的,只要罗永莉肯答应,事情就好办。”
  
  常守志对此显然是早有考虑,只是没来得及和赵艳沟通,现在一经说出,不仅说服了赵艳,邱成峰和黎晓华也频频的点头。
  
  “高洁,我觉得守志说的有道理,你觉得这样做可以吗?”赵艳看着沉默不语,既不点头、也不摇头的高洁轻声的问道。
  
  “常守志的建议非常合乎情理,但对于赵炎的后事我并不赞成私下里如此低调的处理,我认为我们应当公开的、大张旗鼓的去迎回他的骨灰,同时将他真实的身世公之于众,还历史以本来的面貌。”
  
  高洁的想法更是赵艳没有想到的。
  
  “可是哥哥在遗书中一再强调,不要公开他多年来‘冒名顶替’的秘密。”赵艳依然顾虑重重。
  
  “他在遗书中是这样要求的,他自己在生前也一直在这样做,可是,我们认真的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临终又为什么要求家人也这样做呢?”高洁对此是有自己的答案的,她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要启发其他几个人经过思考,自己来找出答案。
  
  果然,短暂的沉默之后,邱成峰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他生前这样做的原因我们是可以想象到的。在校时,赵炎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团支部的宣传委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是大家心目中‘又红又专’的楷模,受到了老师的赞许和同学们的尊敬,可是在 文革 中,因为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邱成峰看了看赵艳,又继续说道,“你们兄妹俩便成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这对于他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这方面,赵艳你是应当有所感受的。”
  
  赵艳点了点头,邱成峰继续说道:
  
  “好在同学们并没有因此而歧视和疏远他,所以他始终对我们初二·二班这个群体有着依恋之情,并有勇气,也乐于和我们一起到溪河湾插队。可是插队后的情况就不同了,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他抽工不能走、当兵又不合格。七三年大学公开招生时,他终于有了机会,公社给了他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名额,他自己也很争气,文化考试成绩又名列前茅,可是他却没能如愿以偿的去上大学,反而险些在洪水中丧命。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他‘自我设计’的结果,他失踪后却获得了‘优秀共青团员’和‘抗洪模范’的称号,为赵艳后来上学创造了条件。”
  
  “邱成峰说的有道理,因为从哥哥的遗书中看,他始终在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着溪河湾,关注着我和我们的情况。”赵艳哽咽着说。
  
  “这就是他冒名顶替、远走他乡的原因吗?”黎晓华问。
  
  “还有另一个原因。”高洁看了看赵艳,又看了看邱成峰,坦然的补充道,“多年来,他一直暗恋着我们班的一位女同学······”
  
  此言一出,其他人都集中了目光,惊诧的盯着她,惊诧的原因并不是她所道出的事实,而是她说话时坦然的表情。
  
  “这个人就是我!”她依旧坦然,“当然‘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们几位对此可能早有所知,而我在当时却浑然不觉,只是前天赵艳在电话中讲起此事时,我经回忆才有了一些感觉,刚才我看到了他亲笔写的遗书,才完全确信了这一点。由于当时我的父母和我自己也因对LB的态度问题,在政治上受到了压制和歧视,我也和赵炎一样处于人生的逆境中,因此我误认为,仅仅是因为‘同病相怜’,我们之间才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赵艳接着高洁的话头说:“七三年,发生洪水之前,通过小道消息,大家都知道了邱成峰和高洁有可能被大学录取,而哥哥仍可能是榜上无名,这更使他的自尊和自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甚至失去了活的勇气。因此,他竟然对自己生命的安危采取了一种听天由命、放任的态度,以至于在工作室里发生了‘触电’事件。那次他被抢救过来之后,我曾和他谈过关于我们‘命运’的问题,当时,他确实有着一种极端的情绪,想以自己的‘死’来换取‘因公牺牲’的名誉,进而换来我回城的机会。听他这样说,我当时非常气愤,并与他争吵起来,直到他承认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是错误的,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拿生命当儿戏,我才饶过了他。我后悔的是,当时没敢把他这种荒唐的想法告诉大家,甚至当邱成峰猜测到了他的这种思想情绪时,我还在为他辩白、替他解释,谁知就在几天以后的洪水中,他竟又‘随波逐流’、被洪水冲走。虽然又侥幸被罗家人所救,但因多处受伤,损毁了面容,他丧失了面对他人、尤其面对心中恋人——而且即将成为大学生的——高洁的勇气。”
  
  “可是在他写遗书的时候,已经到了人生的尽头,他能给家人留下遗书,却为什么不愿彻底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呢?”黎晓华还是想不明白。
  
  赵艳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有些不理解,然后又求助似的看着常守志。
  
  “这几天,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解释:他冒名顶替罗永舜以后,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仅考上了大学,工作之后又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党和政府也给予了他许多荣誉,先后获得了‘优秀科技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在我们同龄人中能获如此殊荣的人并不多,但这些荣誉都只属于‘罗永舜’,而不属于‘赵炎’。在他的意识中‘赵炎’除了姓名之外,只有一个特殊的称号,那就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所以他宁愿做‘罗永舜’而不愿做‘赵炎’。”
  
  “常守志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将要走完人生历程的赵炎来说,也许并不会特别在意自己叫什么名字,而只是不想让相关的领导担上‘工作不细、审查不严、错误授予冒名顶替者多项荣誉’的责任。”高洁想的更深刻一些。
  
  “那我们还是不该去认他、去公开他的真实身份了?”黎晓华并没完全理解高洁的意思。
  
  “不,晓华!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高洁,有什么想法你尽管说!”邱成峰鼓励着她。
  
  “我认为,赵炎以别人的名义获取荣誉的事情,并非本来意义的‘冒名顶替’、并非‘徒有虚名’!恰恰相反,他是‘实有’而仅仅‘虚名’而已,因为他凭其取得荣誉的那些科研成果、优秀事迹都不是剽窃的,而是他本人亲身所为的,只不过是用了‘罗永舜’的名字而已。当然,冒用别人的名字也是错误的,但这不是他个人的错误,也不是哪一级党组织、哪一级政府的错误。我们回头想一想,在一个国家主席可以含冤而死,火化时还不能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且又无处伸冤的年代;在一个成千上万的党和国家干部遭受迫害、生命和人格尊严都得不到保障的年代;在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可以随意被抄家、被扣押、被监禁的年代;在一个迁徙权、居住权得不到保障,可以随意被遣送、被下放的年代······还有什么极端不正常的事情不会发生呢?而这一系列不正常事情的发生,都源于一个根本的错误——时代的、历史的错误。
  
  “现在,国家主席的冤案可以得到平反;广大遭受打击迫害的干部的冤案可以得到平反;被遣送和下放到农村的城市居民和知识青年可以重新返城;那么,赵炎的真实身份为什么就不能公布于世呢?其实,如果真的这样做了,这也是在‘平反’,是一种对历史的平反,这样的‘平反’如果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不仅恢复了赵炎的真实身份,同时也体现了党的博大胸怀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赵炎’也好,‘罗永舜’也好,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他们取得的成就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就,他们所得到的荣誉都是党和人民对于那些对国家、对民族有突出贡献的人所给予的一种褒奖,所以,不论荣誉的接受者是‘罗永舜’还是‘赵炎’,都是正常的、而毫无错误可言······。”
  
  高洁激动起来,她的情绪也感染了其他人,最后,几个人一致赞同,由高洁陪同赵艳北上哈尔滨,找罗永莉及相关部门,寻认赵炎的骨灰,恢复他真实的身份。
  
  公开赵炎真实身份的事情确定之后,黎晓华又提出了一个相关的问题。
  
  “回溪河湾整修抗洪纪念碑,为赵炎修墓立碑是需要相当数量的一笔经费的,是不是找个时间把同学们都召集到一起,商量一下解决这笔经费的问题?”
  
  “经费的问题,以后再商量吧!去哈尔滨的事是当务之急。赵艳,高洁,你们俩抓紧时间准备一下,该请假的,向单位请好假,过两天就动身吧!”常守志岔开了黎晓华提出的话题。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编辑:看江湖
举报
顶啦 0
踩啦 0
点击收藏。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0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最近阅读者 更多
  • 神秘人
    qiu
  • 神秘人
    xue
  • 学生
    sep
  • 学生
    Ear
  • 学生
    zli
  • 看客
    lin
  • 学生
    公孙诗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验证码:今天是11月几日?(提示:3号)
      *

该编剧的其他作品

红云白雾(主旋律)

年金牌VIP会员作品

市长的面试(主旋律)

同类推荐作品

丝路传说(主旋律, 爱情, 历史)
青花梅瓶(主旋律)
花开迟暮(主旋律)
蓝色游戏(主旋律)
狗与老人(主旋律)
血染的风采(主旋律)

同类最新作品

无境之战(主旋律, 犯罪, 军事)
剑影(主旋律, 武侠动作, 军事)
活着再见(主旋律, 军事)
天行有常(主旋律)
咳,工会(主旋律)

同类随机作品

杭城密码(二)(主旋律)
珍贵的礼物(主旋律)
黑猫精神(主旋律, 都市)
一米阳光(主旋律)
在云端(下)(主旋律)
寻找“美人香”(主旋律, 军事)
轮回机器人爱恋(主旋律, 奇幻)
分享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