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梗概: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大说《大县》,由《原野燎烟》、《夏日不发洪水》和《平原放歌》三部组成,分186章节,有120万字之巨。《大县》中的这个140万人口的中国农业大县是用万倍亿倍的放大镜也无法在中国版图上找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于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之中。在这个江汉平原地域所发生的人和事是中国农村改革中从出现困惑到彻底解脱再展示新前景的缩影。
详细梗概:
(1608字)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大说《大县》,由《原野燎烟》、《夏日不发洪水》和《平原放歌》三部组成,分186章节,有120万字之巨。《大县》中的这个140万人口的中国农业大县是用万倍亿倍的放大镜也无法在中国版图上找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于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之中。在这个江汉平原地域所发生的人和事是中国农村改革中从出现困惑到彻底解脱再展示新前景的缩影。
第一部 原野燎烟
《原野燎烟》是《大县》的第一部。它取材于20世纪末期,大县的农村改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围绕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中出现的债务累积、负担纠纷、财政吃紧等矛盾,描写了大县人民从革命年代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迈向市场经济的历程中的勤劳奋斗史诗,还有在“四年三水”中人与自然亡命的抗争史。她以中国农历一年的24节气为经纬,从立春到大寒而织缀成一幅宏伟壮丽的农村社会画卷。
第一部中的主要人物张道然,是土生土长的大县人。他于1953年5月30日出生在大县笆头乡张冉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祖父张斯贾被当成改组派遭到错杀,其母亲马又香在分娩时,因难产而身亡。张道然从小失去了母爱,在成长中又受到祖父历史问题的牵连,则难以脱颖而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祖父张斯贾得以平反昭雪,张道然才有了得到信任和重用的机会。张道然靠着个人的才智和勤奋工作,从一个回乡知识青年走上了行政工作岗位。在南桥镇任党委书记时,干出了非凡的业绩,一下被提升到大县的领导岗位。在县级主职领导不应由当地人担任的干部政策下,他又奇迹般地走了一县之长的领导位子。他为了改革大县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落后面貌而兢兢业业,忘我的工作,以致戊肝缠身,又不幸在去省城申办荆岳长江大桥项目的返回途中遇车祸身亡。在最后一章《余韵》里,以浪漫主义手法,由张道然自白功过是非,使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是特定的历史造就了这样特定的人物。风凄瞑色愁杨柳,俯瞰大地映春辉!
张道然的情感生活与个人经历一样,颇具传奇色彩。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由长辈作主,与大他一岁的冉腊娥结为伉俪,懵懵懂懂地做了新郎,并生有一女名友琼。然而,早在南桥二中就读时,同班的女同学柳莹却悄悄地爱恋上了他。柳莹不顾一切地冲破世俗羁绊,终于在1987年还是嫁给了他,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他俩结合了。为了他的事业,柳莹放弃了生育的机会。没有感情的婚姻是死亡的婚姻,与他离了婚的冉腊娥甘愿生是张家的人,死是张家的鬼,仍寡居张家,而实际上她也是深爱着张道然的。两位痴情的女人不可不谓张道然的牺牲品。张友琼按现代人的观念,自由恋爱,组合了小家庭,生得一子名韩振超。小超超便是外公张道然工作烦闷后最好的天伦之乐调节剂。
《小说》中还有张道然的老下属曾国超,因给国务院领导上书而成了知名人物,也使大县掀起了卧薪尝胆的切腹之痛的整顿。张道然蹲点农村的老住户刘忠国,更是位中国朴实农民的典型代表。还有张道然的同僚卢祖鑫,虽然用墨不多,因为他发明了举债还款的权宜之招,也使他平步青云,也开了大县农村负债的先河。当然,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憾,不说不是造成农村债务累积的一个因素。小说中的各类人物,诸色人等共200多个,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演绎着每个人的人生之戏。小说中矛盾错综复杂,纠葛色彩纷呈,意蕴深厚不露,细细品味,发人深省。
小说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大县干部群众生活工作中的困惑,更多地是体现着在这种困惑里的艰辛奋争中,共度难关,为国家分担忧愁的可贵精神。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利益的调整,必然损害了少数人、局部地区的利益,大县人民在其中为国家为社会所作的无私无畏的牺牲和奉献,也折射出大县的传统落后和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方面。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农业大县、中国的农民在加快发展、富裕自我的历程中,为跟上时代步伐,以摆脱贫穷落后命运而奋力抗挣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阅读作品正文
十二
鸡蛋换盐心换心 旧友相逢叙旧情
霜降,给大地披上淡淡的银装,长毛的太阳黄嗖叟叟的躲在树梢里,象含羞的闺女难得出阁。地秃秃的、树秃秃的、房子秃秃的,天地一片暮色的暗然。张道然踏在这条熟悉的小路上,欣赏着路边的野刺月季花,使他记起了儿时由于玩皮被野刺扎进手里也没在意,时间一长,野刺长到了肉里,痛得要命,是张母咬着牙狠着心用小针替他拨出了野刺,还用嘴吸吮出伤口的血。他清楚自己已经有大半年没有回家了,而且近二年的春节都在县委会值班,没有与家人团聚,家的概念在他的脑中是淡忘的,有时回家只是逗留一个日子,家里的日生也从未操心过。这次,他想趁着调任的空隙在家里多住二个日子,好好和奶奶聊聊,也好好和女儿友琼聊聊,对于妻子冉腊娥和父亲张凤国就没有多余的话可交谈了。他想奶奶已过了花甲,还在菜园子里做些农活,还洗衣,照看家门。记得上次回家时,女儿去外婆家了,没有见到她,他特疼爱自己的女儿,她那趸趸辫、小脸蛋、滴溜溜的小眼睛,会说话的小嘴巴,一个活泼漂亮乖巧的女儿形象便显现在目。
他想着这些家里的人和家事的时候,已经到了家门口。张母见了他,笑得咧着嘴喊:“道然回来了。”他笑吟吟的答应着,赶紧迎上前去,热情地问:“您近来身子可好!”张母仍笑着说:“伢,搭你的光,好得很,还能下地薅田呢。可惜不能去工地开河挑土咧。”祖孙俩边说边进屋去。张道然放下手提包便问:“怎么都不见家家户户有人,队屋已象是空的。”张母告诉他:“这阵子男女老少都忙得没功夫睡觉呢,天不亮就出发到郭铺开河去了,说要抢在年前完工,这河的名字叫什么纲河。”他替她说:“是纲要河,就是开好了河,农田的水系疏通了,农业才好上纲要。”张母这时收敛了笑容,惊诧地问:“道然,现在正是忙的时候,你怎么有空回家来?”她是担心怕张道然工作上出现什么错误,或象他爷爷样当了什么叛徒,那他一辈子就不能挺直腰杆做人。她还担心是不是因为他爷爷的历史问题而影响到他的前途,而被清理遣责回家的。所以她才这样疑惑地问他。张道然知道,如果说工作调动了,特别是从县里往公社下调,怕老人不理解,只知人都应向上进的,为了不让老人忧虑,便说:“就想回来看看,我看您的精神还蛮好的。”张母高兴地说:“你是该回家看看,应多体贴琼儿她妈些,她为了多争工分,简直就不要命,和男劳力比着干。你不要看我老了,不懂年青人的事,我看得出来,你也难得回家一次,回一次家也是对琼儿妈不冷不热的,你怕我不知道。你可不能在外干那昧良心的事,当那个人人深恶痛恨的陈世美。你在城里可要本分些,别被城里的漂亮狐狸精勾了魂,那要终身悔恨的。”
张道然没有在意张母的逆耳忠言,而是仰头瞠目嗤之,那歪了的木柱和变黑的屋檩,还有浸蚀而脱落的砖墙。他一阵的叹息和心酸,自己只有三十多元的月工资,自己都难得养活自己,已过了二十走向而立之年,却不能兴家之业,重振张家。张母见他抠着头想着自己的心思,便说:“我说的话你听到没有。”张道然说:“听到了,听到了。”这时他想起了什么,便问:“爹和腊娥都去开河了?”张母说:“都去了。是队长说的,要抢时间争取夺头功呢!昨晚我听你爹说了,我们队一定能胜过其他队,可提前五到七天完工。”张道然知道腊娥晚上才能回家,便自己到厨房去端下饭架上的簸箕,准备自己做饭吃。张母忙过来说:“你才回来,去歇歇,肚子饿了吧?我来热饭你吃,腊娥他们呀要到月亮升起来了才能回家。”张母便去打开碗柜,见只有半碗腌萝卜和早饭没有吃完的一点白菜,就去腊娥的房里,找那放鸡蛋的罐子里拿鸡蛋。张母找到床底下瓦罐伸手去摸,里面空空的,她就又到屋后间的鸡笼上看草窝。草窝里有只黄鸡母揣在里面,闭着眼睡觉。她知道这黄鸡母长得肥光,肚里油厚了,三两天下不了一个蛋,而每天都要白白地占着草窝,悠然自得地养神,便骂道:“你这懒畜牲,老踏在窝里搞野白。”说着又随手去赶走它,然而窝里也没有一个蛋。这下,张母慌了,拿什么弄给张道然吃?每天的鸡蛋都让腊娥弄到哪去了呢,难道又是去换了盐。她不相信的一看盐缸子,只有小半缸子盐不足半斤,她心里暗暗地埋怨起腊娥。自从冉腊娥进张家门已快十年了,张母可从没有见她这样小心眼地或把东西往娘家扒去的,难道是担心张母偷吃了不成,她越想越觉得不对头,气愤得白发更白得发亮了。
气不平还得想法子让道然吃顿象样的饭,她灵慧一动,忙到菜园子里扯了几个新鲜萝卜,还到邻居家借了两个鸡蛋做了碗蛋皮汤,一碗炒萝卜丝,一碗炒白菜,一碗腌酱辣菜,摆到桌上还象真是招待至上宾客。张道然咀爵着可口的饭菜。一下勾起了儿时胃觉的记忆,那灶火蒸熟的饭茶,比县委机关的木箴蒸的饭香多了。浓郁而朴实的原野原汁原味的饭菜,馋得他几乎把舌头都要吞进肚里。张母在一旁看得真切,对孙媳的怨怒之气暂时消失,甜美地笑着说:“慢点吃,道然,别哽着了。”她说着便坐在他桌边,接着说:“这次回家多住几日,以好多体贴下腊娥。”张道然满腮地嚼着饭菜,把眼睛望着张母说:“还是家里的饭菜好吃,您也来吃吧。”张母说:“看你吃得这么津津有味,我的胃口还真上来了。你先吃,我肚子还不饿,你吃了我再来吃。我只要你答应我,多体贴下腊娥,你知道吧,这已成了我的又一个心病。我真担心你俩会憋出大毛病的,你听奶奶的话没错的。”张母说着,不禁流出了酸泪,想到他爷爷张斯贾一去无音讯,自己孤守着空房,熬过千万个漫长而又冷寞的难言黑夜,她的心因思念而碎了,不能让腊娥吊着咸鱼吃淡饭,重温她的女人煎熬。她把这种思念的美好愿望只好寄托到孙子孙媳的幸福美满和白头到老的份上。她看到孙儿媳虽然不吵不闹而却不冷不热地相处着,就心痛。要看到孙儿媳相敬如宾,相互恩爱,才觉得满足和高兴。她又说:“道然,等你有能力了,也把腊娥接到县城去,和你一块过日子该多好!”
张母的一席话总算触到了张道然的神经中枢,他被张母的唠叨悟感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和肩上的担子。他觉得自己下基层不是去图名利,不是去当官做老爷的,社员们都在以革命加拼命的冲天干劲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投身挖河开渠的水利工程建设,自己怎么能贪念着小家,而置工作而不顾呢。还想在家多呆几天呢,就是想借调动但未到职的间隙时日,躲避火热的水利劳动,养尊处优呢!这不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又是什么?这与毛主席对一个革命干部的要求又相差甚远了。他觉得自己不忠诚,有些虚假,想着这些不觉心里都发怵了。张道然吃饱了,思想端正了,精神抖擞起来,张母接着就去添了饭来吃,并说:“道然伢,这蛋汤怎么还有这些,你把它都吃下去,我不喜欢喝,放着让蜈蚣爬了,再吃会死人的。”张道然知道,过去在家里从来没有听说她不喝鸡蛋汤,明明是在哄人,便说:“我吃好了,您忙了这阵子,自己吃吧。”他见张母拿了调羹舀汤喝,便放心地说:“我这次是下乡调查,路过家里,特来来看您的,我要赶回县里去了,再迟了没车去城里,我又没有请假,还有工作等着我。”张母一听,心想道然是偷着回家的,这怎么行。但一想到腊娥,又觉得他俩总该见上一面,老人心里矛盾着,最后还是觉得不能让道然走,便说:“你可以明天赶早回县,我不留你,这下半天不要紧的,哪个领导这么不通人情呢。”张道然接着她的话说:“这不是哪个领导的问题,是我有工作任务在身,不能耽搁。”张母见道然说得这么严重,要动身离去,也挽留不住,想他已经是国家的人,由不得因家事而管束他,只好说:“你要走,还是工作为重,可不能对腊娥说你回来过。”张道然谢辞而去,张母一直目送着他消失在大路口。南桥公社机关设在南桥镇街上,座落在下街的一座院子里。院子大门前竖着中共南桥人民公社委员会的醒目招牌,院中直通向后的凉亭似的砖面路被葡萄架紧蓬着,通道两旁是办公用的平房,进院第一间房便是党委办公室。张道然马不停蹄地赶到这里报到,党办室却只有一名小办事员。办事员叫胡志勇,他欣喜地接待了张道然,他前几天已听人说张道然要来南桥区工作,他们毕竟是上下办公室线上的熟人,他还是领导,这下又是公社里的直接领导,小胡自然高兴致极,他很尊敬地告诉张道然:“解书记和公社的其他领导都下队去了,要在晚上才能回机关。”张道然“嗯”地听着,看着党办的布置。小胡接着说:“张主任,您看我先领您到招待所里住上,等房子安排好了再接您到机关来住。”张道然又“嗯”了下,心想等书记和主任回机关报到分派了工作再说,便说:“好!”
南桥小集镇的街是一条直肠街,据说那五里长的青石板街是清朝同治年间在朝廷为官的镇上名人胡大任捐资修建的。人们以吴家巷为界,习惯分为上街和下街,公社招待所也座落在这条街上,距公社机关只隔着新华书店和南货商店等几户人家。张道然简单的行李被小胡提着,跟着小胡去了招待所。他在小镇上的二中上中学时就对这个小镇和这条古街很熟悉了。他们走出机关大门,刚踏上青石板街,张道然却意想不到的一眼就瞟到了久别的老同学柳莹。与此同时,柳莹那双晶莹的慧眼也瞧到了张道然。俩人又不约而同地亲热热地喊着对方的名字,“张道然!”“柳莹!”俩人一下就走近了,柳莹响当当地问:“自从那天一别就没有再见到你。你到南桥来做什么,你现在是在家里种田,还是……我看你不象是种田的。”因为她一眼就看到了他这位结了婚的老同学比过去当学生时更具有了成熟男人的特有魅力,她恨不得一句话把别后的情形打听个明明白白。小胡走过来在一旁说:“张主任是县委任命来我们公社的新领导,刚来的。”她把期盼的目光紧紧地注视着张道然,他这时才会意地说了个“是”字。然而,在柳莹的眼里,张道然没有了过去的青春激情,倒是饱含丰富情感的目光更深遂,更让人着迷了。她望了下一旁的小胡,也显得很沉稳地邀请说:“好久不见面,今天的晚饭我接客,为你接风洗尘。”她见张道然不表态,只好拽着他的胳膊说:“别犹豫了,去吧,去我家,我也是今天回家的,我妈已准备好了饭菜。”小胡心想公社领导都不在家,他不能自作主张,正为晚饭发愁呢,便趁机说:“张主任您去吧,反正解书记他们晚上才能回机关,说不定有工作扯住了就在队里住夜,不回来了呢。”柳莹见有小胡帮腔,硬是连拉带推的说:“走吧,走吧。”张道然觉得也只有如此了,便说:“好吧。我们还是先去招待所登记好床位再去。”小胡灵机地说:“您去吧,我去替您登记好,把房门钥匙拿在手里,您回来到党办找我,我就在党办的里间房里住。”他们说好便分手。
他俩伴行着向她家而去。在这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里,她走在这条古朴的小街上硬是与那些黑灰蓝装束的人们不同,显得独花一枝。她在学校时就爱漂亮喜欢打扮,张道然这才不得不留心打量着眼前的老同学,只见她眉趸春山,眼颦秋水,面簿腰纤,袅袅婷婷。他正在痴痴忘情的时候,柳莹已经发现了他在注视着自己。张道然嘴里却一如常态地还是和她聊着别后的情形,尽管他没有询问过一句关于她个人的话题,她却毫无顾忌的或是有意思的自我滔滔不绝地说:“告诉你一个特好的消息,我已经被县商业局宣传队招工了。”柳莹见他有些深情又有些痴呆地望了她一眼,便接着说:“难道你不为我感到高兴吗?”张道然这才回过神来说:“当然为你高兴,那商业局宣传队是好多热情而又具有文艺天赋的青年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单位,我当然为你高兴,还要为你喝彩呢!”柳莹笑盈盈地说:“有机会请你看我的演出时,再为我鼓掌喝彩。”她接着直截了当地说:“我看你变了,变得对老同学都不那么坦诚,我看也许是你有心思,是你的家庭心思吧!”张道然见她那觑觑的目光逼得紧,就直率地说:“我是在后悔我刚才答应了你,你把一个你家里不认识的老同学领回家,还是一个有了老婆孩子的男同学,你的那位怎么想呢。”柳莹突然哈地笑起来说:“你太多虑了,我的那位决不是你想象的那小心眼的人,你到了我家就自然会知道的,什么那位不那位的。”他又疑惑地问:“你家在哪里住?”她不笑了,认真地说:“我的家还不是老地方,刘巷子内面。你曾和周老师去过的。”他听后还是觉得茫然,难道她家是招女婿住在娘家,难道她还没有出阁嫁人。张道然不敢再想后一个问题,他知道在学校时,她就对自己有好感,似乎还有点那种成份,她好象知道他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他觉得自己更不应该随便询问她的一切了,他俩聊着不一会就到了她家。
公社招待所里终于宁静下来,旅客们陆续闭灯休息了。然而,张道然躺在床上心境怎么也静不下来。他对与柳莹的邂逅在情感的世界里掀起了波浪,此起彼伏,总是一浪更比一浪高。他的眼前又出现了刚才在她家她母亲对他的那亲近的情形,他的耳边又想起她刚才送他出门时说过的一句话“真是天赐良缘,让我们又见面了…”什么天赐良缘,那是女男之间的婚姻之缘,她的话说得够露骨的了,只不过我是已成家的男人,怎么再能胡思乱想呢?尽管和腊娥没有什么感情可言,也没有什么感情基础,但党纪国法所不能容许,社会道德规范所不能容许,离了腊娥,再和柳莹……那是万万不能的事。张道然这么认为着,心境坦然了一些,但又觉得柳莹对自己一片痴情真意,似乎自己倒有些负疚于她了。
“砰砰”地有人敲门,张道然想,这么晚了谁还来敲呢,便问:“是准?”又是“砰砰”地有些胆怯地响了几下,他立刻警觉起来,还是问“是谁,我已经睡了。”他的话刚出口,又担心难道是公社的人找他有工作上的事,忽然又听到象是柳莹那娇脆的嗓音说:“小声点。是我。”张道然一骨碌地起床开灯、开门,见果然是柳莹,忙说:“快进来。”随后便赶紧关了房门。柳莹进房后不客套地坐到他的床沿上,秋水一般地深情望着他,问:“你见过解书记?工作怎么样?”张道然惊喜地望着她,说:“见了,工作都安排了,我分管农业,现在正是农村冬季水利工程的大忙时间,我明天就到红旗大队的工地去。”她依恋地说:“我知道你工作忙,我确是真心地喜欢你,并不是看你当了公社的领导。刚才,你走后我一直在懊悔没有把喜欢你的心情干脆说出来,说真的,我是真心的爱你的,管你结没有结婚,有人找我妈要给我介绍对象,我就不同意,就是心里一直装着你,所以现在我都快成老姑娘了,你相信吗!”他忙说:“柳莹,你快别这么说,这对我俩都将是会很痛苦的。”她说:“我知道你现在是公社领导,工作很忙,我不会影响你的革命工作和前途的,我也不会劝你离开腊娥的,我只求你就让我这样一世的想着你吧,我就心满意足了。”他劝慰地说:“柳莹,你别傻想,你才二十出头,正是芙蓉出水人见人爱之妙龄,现在提倡晚婚,二十七八都不算是老姑娘。再说你在我心中永远都是那么年轻漂亮。”柳莹撒起娇来,说:“我就要你说一声你不会讨厌我的。”他终于说:“其实离校回乡后,我也没有忘记过你。”她听他说这么真诚地说出了心里话,心中热血更加翻涌起来。随后俩人都理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谈论着别后下放、回乡和求进取的情形。他最后说:“不早了。好,你安心回家休息去,等有空时我再去找你。”经过一两个小时敞开心扉的交谈,她心里安详了许多,她听他的话,告辞离去。
十三
婆孙相疑恨更亲 盼夫心归情成疾
张母因找邻居借鸡蛋做汤给张道然吃,而张道然不听祖母劝留,欣然离去。她担心孙媳冉腊娥知道道然回家都不愿意留住一夜,情理上承受不了,左思右想只好瞒着道然回家一事。然而,从邻居家借来的鸡蛋怎么还上,春上家里抱的一窝十九只鸡娃,由于发鸡瘟秋后鸡成熟开始下蛋时只剩一只白公鸡,二只花阉鸡和五只麻花黑花的母鸡了。况且产蛋季节已过,冬季只有那老母鸡才隔天下一枚,当年的新鸡母三天才能滴出枚。那借的邻居家的两枚鸡蛋,张母只好偷偷地给还了。就是道然回家的当天下午,张母将鸡母刚下的还热乎乎的蛋拾到自已的房里。尽管是说不能捡热蛋,捡了热蛋会影响鸡子再下蛋的,但她还是忍心捡了热蛋,她担心孙媳回来会捡了这枚蛋的。如果不及时还给邻居,又怕邻居上门来讨,揭穿道然回家的事,而给他们小俩口更增加感情上的隔阂。
晚上,冉腊娥和社员们拖着疲惫的身子踏着夜幕回家后,见鸡窝里没有鸡蛋,便问:“奶奶,今天鸡怎么没有生蛋了?”张母很认真地回答说:“这几只该死的鸡,就知道吃冤枉食,就是不生蛋,只有把它杀的吃了算数。”冉腊娥却说:“今天没有生,明天会生的,要把它们杀的吃了,那就没有指望了。年关临近了,我想攒几个蛋到过年时吃,这两天队里在忙算帐,准备搞分配,据说我们家还没有超支。我看那几个超支户真没法过年了,还要借佐讨饭过年的,一年过头,一家子总算有点喜意才好。最好的是冬保家,他们家说可以进上百元的钱。呔,他们家三个整劳力,又没有寒人,要我们家能进上百的钱就好了,过年时大人小孩可以做件新衣裳穿。再说道然为政府在做事,工资也是很少,还要应酬,要有钱最好能给他做件蓝的卡的中山服,在外面工作也不能那样寒酸,要体面些。”张母听后,心里一阵疾痛,难为腊娥心里总惦记着道然,怕他在外被人瞧不起,而道然却象木头人一般,对腊娥不是仇敌就是无所谓的。便说:“伢,家里都难为你操心,道然长年在外,也从不管家里缺盐少米的,小时候我没有白疼他,可他现在工作在身就把家里忘了,一搞长时期也不回来看看我。”冉腊娥见张母埋怨起张道然来,忙说:“您也别怪他,他是国家的人也是身不由已,可心里总挂念着您,挂念着家里。上回还托人给您带来的伤湿止痛膏,说是您臂脊发风湿酸痛贴了会好的,您贴后果真没有那么痛了。”冉腊娥和张母聊着,也就没有把鸡蛋的事放在心上了。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冉腊娥和社员们一道冒着无感觉的寒风,去了纲要河工地。中午,那毛色泛亮,冠子鲜红的黄鸡母翘着屁股艰难地下了枚带血的蛋,然后欢叫个不停就怕人家不知道它下了蛋似的,要争着报功。张母看得真切,忙丢了把稗子在地上,以示奖励补充它的营养,以示引它出窝,以好捡起热蛋。这时,她突然记起了孙媳昨天的话‘今天没生,明天会生的’,她只好将鸡蛋归还到鸡窝里,以免引起腊娥的怀疑。入夜,冉腊娥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鸡窝,将鸡蛋捡起存放到自己房里的瓦罐里,然后去忙着做夜饭,好让公公、友琼和祖母一家四口人早点吃饭了去睡觉。张母把冉腊娥的一举一动都看在心里,暗暗地庆幸自己没有捡起鸡蛋,否则无法向孙媳解释清白,还会遭到不必要的口舌。
张母好不容易的熬到第三天的下午,那该死的黑鸡母才迟迟下了一枚蛋。这是只新鸡母下的蛋,个不大,但也算得上揍一枚数。张母赶紧去拿出前天捡的那枚蛋,便迅即将两枚鸡蛋还给了邻居。邻居家也只有一位老奶奶在家,接过鸡蛋也没有过细看,便放到了碗柜里的碗里,好等儿媳挖河回家,看了蛋,证实她借出的蛋张母言而有信,有借有还,还了两枚鸡蛋。俩位老人说了会闲话,张母便告辞,邻居家的奶奶也笑脸相送,还说:“两个蛋还记在心里,真还了。”张母的这一切都是支开了友琼去玩撒,悄然而完成的。然而,邻居家的儿媳妇在做夜饭时,发现了两枚鸡蛋,便没好气地问婆婆:“这两个蛋是腊娥家还的。”见儿媳的话语有些生涩,老婆婆赶快说:“是的。我还怕张家不会还了的呢,这才两三天就还了。”她儿媳不但没有高兴劲头,反而横着眼说:“还,还个屁。这两个蛋怎么能和我们家的鸡蛋比呢,都小了一个圈子,我看只能抵咱们家的一个。我看他们这是不是有意沾这个便宜,将小鸡蛋留着还给我们,他们家怎么能这样呢!”老婆婆再仔细瞧瞧这两个蛋,越看越觉得是比自家鸡下的小,难怪儿媳这么气愤的,因为是她借给人的,是她做错的事,不好再言语什么。她儿媳却说:“还看个什么,仅看又不能把鸡蛋变大。”她婆婆只好劝她说:“这蛋大一点小一点应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她儿媳却瞪着眼愤愤地说:“食品组里收蛋却是用秤称的,又不是数个个,哪能没有关系呢。大的可以十一二个一斤,小的就得十四五个了。”她见儿媳说得有些道理,也想来就气不平,觉得张家是想趁着有人在县里搞事来欺侮人,也狠狠地说:“是有点欺人!这个婆子。”她儿媳又说:“是你借出的,你去找他们家评评理,去换两个大的来,话不说不明,鼓不敲不响,叫他们别把人当憨巴!”
婆婆平时在家都是看儿媳的脸色过日子,这下做错了事,更没有申辩的可能,只好硬着头皮拉长着脸去找张母换大鸡蛋,如果换不来也好问个究竟好向儿媳交差了事。她气冲冲地来到张家,正好与手执篙子跨出门去扭草把子的冉腊娥碰了个满怀,她气不打一处来,劈头就是一句话:“你们家真难缠呵!借我们家的大鸡蛋都还这么小的,我们家又不是憨巴。”冉腊娥盯着婆婆手中的鸡蛋,不知是出了什么事,正要弄个明白,张母赶过来,说:“刘奶奶,别躁,有事对我说,腊娥她不知道。”那婆子见张母接过了话茬,便将鸡蛋伸到她面前说:“你看,你看,前天你借我们家的鸡蛋这个样的。”张母忙眨巴着眼睛说:“鸡蛋不都是这个样,还能和什么蛋一样,有什么花样的。”那婆子又愤愤地说:“你看清楚了,我们家的鸡从不生这么小的蛋,只要11个就购一斤,食品组的同志都是知道的。象你们家的小蛋,起码也得15个才够一斤。”张母接过蛋,尴尬得不知如何是好,冉腊娥又过来接过话说:“刘奶奶,有话好说,蛋小了,我们家还有大的,不要为这点子的事伤了和气,我们两家红了脸不好,我给您赔不是好吧。”那婆子这才松了口气,说:“这说的才象话。”张母忙用眼偷看了冉腊娥一眼,见冉腊娥只管给那婆子赔不是,没有指责自己什么,便站到一旁不出声。冉腊娥心想,奶奶一定是想鸡蛋吃而向邻居借了两上蛋的,只怪自己心不够细,忙到房里从瓦罐里拿出昨天鸡母下的唯一的一枚大鸡蛋,对那婆子说:“对不起,家里仅存这一个了,万一不依,就等两天,鸡子生了大的,我再给您送过去。”她见那婆子还是不愿离去的样子,想必是她媳妇不饶恕她,又说:“刘奶奶,我和您一起去,我去向春燕说清楚。”事端终于让冉腊娥的诚恳道歉给平息了。
两枚鸡蛋确实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可张母心中的苦衷却只有沤在肚里,沤得乏烂乏臭也一人受着,因为她担心的是孙子小俩口子和睦恩爱的大事,整个家庭美满的大事,她又怎么好向孙媳解释清楚呢,想去想来,只好任凭孙媳怎么诉说责备,自己默不作声,一人受着。张母正这么想着,冉腊娥从邻居家回来了,只见她脸面阴沉着,招呼也不打一个便去忙家务了,便想主动找孙媳说说,想让孙媳骂个狗血淋头还痛快些。冉腊娥从屋外抱回一捆草把子,进厨房去忙着做夜饭。一直坐在家门前抽着喇叭筒旱烟的张凤国来到屋里,轻声地对张母说:“您也是老糊涂了,您想鸡蛋吃就说出来,腊娥也不是不明理的,您何必这样偷偷摸摸的馋吃,还闹得邻居们小瞧我们。”张母见友琼在一旁,便悄声说:“你不懂,你妈是这种人么!到外面去,我给你说清楚。”
夜幕被浑浊的月亮托起,村落里仍是一片灰暗。张家母子俩站在屋檐下,张母只好向张凤国说明了道然回过家并给他做蛋汤吃的事,她又反复叮嘱儿子,说:“你千万不要向腊娥透露半个字,我受点冤不要紧的,要他们俩个真闹出什么名堂,家里没有腊娥能成吗。你一定要嘴紧点,千万不要向腊娥说道然曾回来过。”张凤国听着心里自然有谱,便说:“这么说我错怪您了,我会从其它方面向腊娥劝解的,不过,腊娥就是再怨恨您她也只是在心里,不会说出口的,再说为两个鸡蛋她犯不着怨您的,这黑锅就只有您背着了,我看他们俩人之间总不能象人家亲亲热热的,道然这伢子,不知是怎么的。”他们说完话,张母便进屋去厨房,帮着孙媳在灶头添柴草。冉腊娥见张母只管往灶堂里塞草把子,让锅边都烧得冒黑烟了,便说:“奶奶,您去歇着,这灶里不要您帮到忙。”张母听这话明知是她在生自己的气,便说:“哦,灶里不要烧大火吧,看我都老糊涂了,只管一个劲地加把子。”冉腊娥盛起锅里的一碗白菜,舀了一勺子水在锅里,“嘁”地一声响,她接着到下米,又用锅铲平了平,又添了点水,让水高出米半寸,再盖上锅盖,然后便来到灶边催督说:“您去休歇!”张母只好站起身腾出位子,让冉腊娥到灶头去把火。张母在一旁见灶堂映出的火光把腊娥的脸蛋照耀得鲜红鲜红的,但就是不见她脸上有一丝的笑意。张母便说:“都是我不好,让你看人家的脸像,听话又受气的,在外头做不起人。”冉腊娥象没有听到她的话,还是说:“你去休歇。这里不要您帮倒忙的。”
冉腊娥内心里饱含着苦楚,坚持着做好饭菜,又喊友琼,公公和奶奶吃饭,自己却躲到房里伤心的落泪了。张母见孙媳久久不出房来吃饭,自己的一碗饭都快吃完了,便喊:“腊娥,出来吃饭,饭菜都快凉了。”又对友琼说:“去叫你姆妈吃饭。”友琼端着碗筷去叫了。他们见冉腊娥还不出门来,张凤国又轻声说:“董奶奶,您干脆去房里看看,看她在做什么。”母子俩对了下眼神,意思是说,腊娥心里有病不舒服。张母边喊边起身向腊娥房里去。冉腊娥听到脚步声忙擦了擦眼泪,小友琼也乖巧地不作声,直望着母亲。冉腊娥这才起身出房来,坐到饭桌边,用泪水哽咽着饭菜,咽得眼睛直直的,颈脖直直的,神情也直直的,简直是植物人一般机械地吃着饭菜。张凤国和张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谁也默不作声。张凤国实在无法接受这种场景,糊乱的扒完饭,便下桌到屋外门前的柳条椅上坐着,闷闷地抽他的喇叭筒。
此时,整个屋子的空气都象凝固着,闷得人简直喘不过气来。人的情感被压抑得无法宣泄是会积累成疾的。友琼见大人们都不说话,也停下筷子,望望这个瞧瞧那个,也到屋外去。张母慢慢的嚼着饭菜,心想俗话说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腊娥孤守空床,活寡妇一般,真难为她的了。便说:“腊娥,你心里有话别总憋着,憋累了会成病的。当着奶奶的面说出来,心里会舒服些。”她听张母这么体微自己,心想真是命薄福浅,树大根深,一股辛酸涌上心口,禁不住在饭桌上抽泣起来,那声音悲悲切切的撕裂人心。张母让她痛快地哭泣了一会,释放出心中的怨情,便说:“其实,道然对你还是不错的,可能是他工作抓得太紧,不能……”冉腊娥止住了哭,抬起头来突然说:“您别瞒了,他前天回来过,都不和我见一面,我也没有什么对不起张家的,我嫁到张家,生是张家的人,死是张家的鬼,我无怨无悔的。”一直在屋外抽着闷烟,心却放在屋里的张凤国,这时急步进屋,大声吼道:“道然敢做那昧着良心的事,老子就找到县委会去,让他的工作搞不成都不讲究的!”
其实冉腊娥已经听大队里有人给她说了,道然调到南桥公社里工作了。她既是伤感自己,又担心道然怎么会从县里往下调呢。她此时见公公发了火,便说:“爹,您也别怪道然,他一人在外工作没有个靠背的,也是很艰难的。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县里把他往下调了,据说还是到我们南桥公社里来工作的。”张母听孙媳这么一说恍然大悟,显出惊奇的目光,忙说:“这是真的!”冉腊娥恢复了常态,说:“是大队的素芳主任说的,那还有错。”张母心想,难道是他爷爷的历史问题影响了他的前程,难怪他前天回来不肯在家住夜的,一定是抱怨这个家庭的。我怎么没有看出一点破绽呢,还真以为他要赶班车回县里去,便对儿子凤国说:“腊娥能这么理解道然就对了,我们也不能错怪他,他心里一定有苦衷的。我们要让道然在外干出点名堂来,你做爹的面子上也光彩些。”张凤国仍然愤愤地说:“当了皇帝又怎么样,连家都不认了!不如早不让他当什么官,免得我将来受气。”友琼在一旁说:“爹那不是当官,人家说了我爹是当干部的,干部太光荣了。”她的说话逗得张母笑了,说:“乖乖,你长大了也要象你爹样当干部,不能种一世的田,种田的人苦啊累啊。”友琼又说:“我怎么听爹说他累,当干部也累吧。”张母说:“你呀,就向着你爹说话。”她说了这话,一家人都笑了。
十四
春节集训运帷幄 文艺宣传还振奋
新年伊始,全县掀起学习毛泽东写于一九六五年现今才公开发表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词二首。在南桥公社的石灰墙上书写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等大块字的宣传标语,在这样“天地翻覆”、“旧貌变新颜”的大好形势下,广大的干部群众都要过个革命化的春节。张道然在家急匆匆地吃了餐团圆年饭。大年初一一大早又急匆匆地赶往公社上班。他刚踏进公社机关大门,党办的小胡就迎面说:“张主任早,下午一点在会议室开党委会,解书记说通知您也参加,并要准备好管线工作的规划,会上要汇报的。”他说:“知道了。”便往自己的房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