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8827
阅读:7126
发表:2014/5/8
34章 主旋律 小说
《红云白雾》第10章:二
0
…
10
10
11
…
34
全部
第十章(二)作品名:红云白雾 作者:任勤
一天,张云天和王队长把常守志和黎晓华找了去,跟他们两人商量盖新房的事。张云天说生产队领导班子初步讨论的方案是:新房的标准是五间正房,格局和现在住的大队部是一样的,正中一间是厨房,东、西各两间,分别是男、女生宿舍,只不过不是瓦房,而是砖木结构的草房,也就是木架、砖石墙,草苫顶,房址选定在村子的西南角。当然,如果同学们还有什么其它的合理要求,队里也是会给与考虑的。
对于领导班子的意见,常守志和黎晓华都表示同意,只是说要召集同学们开个会,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
吃晚饭的时候,常守志和黎晓华把建新房的事分别跟同学们讲了。听到这个消息,大家的情绪很高,吃过晚饭,女同学也都凑到西屋,和男同学一起讨论起建新房的事。
“新青年点盖在村子的西南角,我们到这个院子里来打水可就远了,这挑水可都是我们男同学的活,每天下工后还得挑四、五担水那可够累的了。我提个建议,看能不能在院子里给我们打口井?”
刘红军身体单薄,以往每到轮到他打水时,都要拉上一个男同学帮他从井里提水,或者干脆帮他把水拎到厨房、倒到缸里,将来的新房离井台远了,他很犯愁,便赶紧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好!这个提议很好。”常守志也帮刘红军挑过水,他很理解刘红军的心情。
“守志,我倒有个想法,如果队里同意给我们打一口井的话,我们干脆就在厨房里打。”赵炎提了个谁也想不到的建议。
“你是不是在说梦话呀!这不是典型的‘房顶开门,灶坑打井’吗?再说了,做饭的女同学一不小心掉到井里,你负责呀?”
黄龙彪的话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你还没听我把话说完,我说要在厨房里打的井,不是院子里的那种敞着口,用绳子吊着水桶往上提水的井,而是在省城郊区常见的那种‘洋井’。”赵炎耐心的解释着。
“对,上中学时,我们去郊区劳动见过这种‘洋井’,地面以下是一根足够长的钢管,地面以上有一个井头,井头上的压把连着一个活塞,打水时反复的按抬压把,活塞就会反复的上下运动,把地下水汲上来,如果真能在厨房里打一眼这样的井,那可就方便多了。”刘红军帮赵炎解释着。
“除了打井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在屋里的地下建一个永久性菜窖,这样就不用每年入冬之前都要重新挖菜窖,而且冬天储菜、取菜也更方便了。”张保忠也提出了一个建议。
正当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张主任和王队长来到了青年点,常守志向他们汇报了刘红军和张保忠提出的建议,同学们也都期待着他们能够表示同意。
然而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
王队长和张主任简单的商量几句之后,很为难的跟大家解释说,青年点的位置在村子的西南角,离西河比较近,又紧挨着水田,是全村地势最低的地方,地下水也很浅,西边水田里含有农药和化肥的地表水渗透到地下,影响到地下水的质量,所以村西不适合打井,也不太适合在屋内建菜窖。
两条建议就这样被王队长否定了,大家都没有了再提新建议的情绪,领导班子事先讨论好的方案也就草草的通过了。
张主任和王队长走后,同学们还都默默的坐在那里,每个人的肚子里似乎都有一些话,但又都不想说了。沉默中,谭影突然想到了一件非说不可的事。
“晓华,我想起一件事,可是现在说有些晚了。”
“怎么晚了?”黎晓华问。
“张主任和王队长已经走了,我说给谁听啊?”谭影自我抱怨的说。
“说给大家听吗!如果你说的对,大家都认可,我和常守志可以去和大、小队领导汇报吗!”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可就说了。”
“你说吧!”黎晓华鼓励着她。
“我认为,应该借着盖新房的机会,在东、西房山两侧各盖一个像点样的厕所,东边的做女厕所、西边的做男厕所。”
“谭影,你这个建议提的太好了,怎么早不说?”肖日萌立刻表示赞同。
“好!这个建议好,大家再想想,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建议,我们明天一起向队领导汇报。”黎晓华内心里也非常赞成这个建议。
“算了,黎晓华,刚才同学们提的几个建议,都被王队长否决了,尽管他讲了一些理由,但你知道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吗?”常守志不主张再向队领导汇报什么新建议。
“理由他不都说了吗,还有他没说出来的原因吗?”黎晓华不解的问。
“最根本的原因他并没有说,那就是缺钱!”
听常守志这么一说,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国家拨的建房款是有数的,如果花多了,队里就得多搭一些,而溪河湾又是一个比较穷的队,所以大、小领导考虑能少搭一点是一点,这也在情理之中。
刚刚撩拨起的一点情绪,被压抑下去,大家又沉默了。
“守志,别为难!延安时期不是讲‘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吗?咱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吗!”贾俊杰对此好像胸有成竹。
“俊杰说的对!咱们自力更生,厕所是一定要建的!至于建成什么样的,那就看我们的本事了。”颜宝柯也语气坚定的说。
几天以后,王队长带着一些人,在村子的西南角丈量后,划出了一块地,作为青年点的房基地,然后他又将参加建房的人分成了木工、瓦工和小工三个组。于木匠带着木工组,负责搭房架、做门窗等木工活;王队长自己带几个人做瓦工,负责砌墙、抹灰;青年点的同学们没有建房的经验和技术,只能当小工,主要负责挖地基、运料、和泥这些零活,小工组由常守志负责。
五、六天以后,地基打好了,房架也戳了起来,开始砌墙了。当小工的同学们又是搬砖石,又是和泥,这些可都是力气活,体力消耗很大,所以这几天同学们的饭量明显的增大了,有几次饭锅、饭盆都见了底,弄得杨二婶不得不每顿饭都要再多下一些米、多和一些面。
常守志到老董家搭伙已经有半个月了,每天除非青年点有事,他都是早早起床到老董家去,帮老董侍弄园子和自留地,还干些挑水、做饭的零活,在老董家吃过早饭就去上工,中午和晚上也到老董家去吃饭,很晚才回到青年点。其实在他去搭伙之前,老董家就几乎没有什么粮食了,他去了之后,一天三顿饭就主要靠他从青年点带去的那点小麦。为了多磨出点面,常守志把小麦连皮带麸子磨成了“全面粉”——即通常说的黑面,老董就用黑面再多掺上些野菜,然后蒸成“菜团子”,再加上从“自留地”里抠出来的尚未长成的土豆,用来当早饭和午饭吃,而晚上干脆就只熬一些野菜面糊吃。常守志每天吃着糠菜团子、野菜糊,干着搬石头、和泥的重活,体力明显的透支了,下工走路时都直打晃。
大多数同学对常守志的状态并没太留意,但邱成峰却是一切都看在眼里。为了帮常守志度过难关,他早饭和午饭后都会悄悄揣上一个苞米饼子或馒头,然后在干活歇气时,把常守志叫到没人看见的地方,把玉米饼子或馒头给他吃。
邱成峰原本不想让其他同学知道这件事,怕有人议论常守志,说他到老董家搭伙是沽名钓誉、做表面文章,嘴里说的是和贫下中农同吃一锅饭,实际上自己还偷着“开小灶”。可邱成峰的想法,终归只是他自己的主观愿望,俗话说的好“没有不透风的墙”,结果没有几天,同学们都发现了他们俩的这个秘密,但令邱成峰欣慰的是,并没有人非议常守志,反倒是很多人都装作不知道这件事。
这天上午休息时,邱成峰又拉着常守志到烟草房里,没想到徐良悄悄的跟在他们后面。徐良扒着门缝,看到常守志在狼吞虎咽的吃着邱成峰给他带来的黑面馒头的时候,心里一阵酸楚。
午饭时,邱成峰又先拿起一个玉米饼子,揣在了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脱下上衣、挂在墙上。徐良一声不响的走过去,当着同学们的面,从衣兜里掏出那个玉米饼子,他瞥了邱成峰一眼,然后狠狠咬了一口玉米饼子,又回到饭桌、端起碗喝了一口菠菜汤,弄得邱成峰十分尴尬。
吃过午饭,邱成峰闷闷不乐的枕着炕里的行李,躺在那里想着刚才的事情。徐良挤到他的身旁躺下,悄悄的对他说:“成峰,这样下去可不行!守志饥一顿、饱一顿的,身体会搞垮的。下午休息时,你还把他领到烟草房去,我去供销社买几个罐头犒劳犒劳他,但你不要说是特意为他买的,就说中午大饼子、咸萝卜、菠菜汤,我们都没吃饱。”
下午歇气时,靠着烟草房的土墙,三个人吃掉了二斤多饼干和两个红烧肉罐头,其中常守志一个人就吃了一多半。剩下的饼干和一个罐头,徐良要邱成峰拿回去放好,过两天再给常守志吃,但常守志却从邱成峰手里拿了过去。起初徐良以为常守志要自己保管,所以并没太在意。但当听说他是要给老董的两个孩子吃时,心里便略感有些不快,但面上并没有表现出来。
从此以后,邱成峰就没再给常守志带过馒头、大饼子之类的干粮。而每天干活歇气、同学们自觉的凑在一起时,总会有人拿出事先买好的蛋糕、饼干之类的东西,然后大家一哄而上,但每个人都只是象征性的吃一点,或者根本就不吃,而都有意的劝常守志多吃一些。头几次常守志并没有觉察,但这样几次以后,他也明白了大家的用意,以后再休息时,他便有意的避开大伙,凑到王队长和其他社员身旁唠家常。
半个月以后,五间石基、砖墙、草苫顶的新房建成了。等过些日子,墙体和炕面干了以后,同学们就可以搬过来住了。
这段时间虽然都很劳累,但是看到自己亲自参与建起来的新房,每个人心里都很高兴。最高兴的还是贾俊杰,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他并不是像其他同学那样只埋头干活,而是边干活边在留意瓦工怎样砌墙、木匠怎样上梁、怎样打门窗,还时常有意凑到王队长和于木匠身旁,讨教一些瓦工和木工的技术问题。新房盖好以后,他对盖房子的程序和一般技术都基本上有所掌握了。
其实,自从下乡的溪河湾以后,贾俊杰就注意到,这里的林业资源丰富,木材种类繁多,因此,就有了要学会木工技术的想法。春节回省城时,他特意跑了一趟旧物市场,买了一套木工工具,春节后带了回来。这次借着建房的机会,又学到了一些木工和瓦工技术,他心里当然高兴了。
高兴之余,他当然不会忘记在建新房前,同学们讨论盖厕所问题时,自己曾说过要“自力更生”和“自己动手”的话,因此,他便带着跃跃欲试的心里,当着同学的面自告奋勇的向常守志和黎晓华提出,要带领男同学盖两座厕所。面对贾俊杰的主动请缨,常守志和黎晓华很痛快的就答应了。
按照贾俊杰的安排,他自己和刘红军两个人,先用盖房子剩下的木料打了两个四尺见方,六尺多高的框架,常守志则领着其他同学在新房的东、西两侧各挖了一个便坑。贾俊杰指挥大家抬着框架,将它的四脚下到坑里,然后用砖石将坑的周边砌好,同时也将木框架牢牢的固定住了。
厕所的基本框架有了,贾俊杰和刘红军又利用工余时间打了两扇木门,安装到了朝向房山一侧的框架上,然后在框架下部、便坑上面的蹲位铺上了厚厚的木板,框架顶上也铺上了木板、苫上了房草,又领着大家将框架的其它三面用荆条编好,并抹上了搀着麻刀的黄泥。
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两座像模像样的厕所便建好了。看到房山头也有了通常城里人才有的、既隐秘又卫生的厕所,女同学们是格外的高兴,好多人都一个劲的赞扬贾俊杰,谭影还打趣的说:“贾俊杰,你们真行啊!把厕所建的像公园里的凉亭似的,搞建筑还真需要有点艺术细胞呢。”
贾俊杰看着自己的“杰作”,听着谭影的“夸奖”没吱声,只是笑。
赵炎看着贾俊杰的“成果”,听到大家对他的赞扬,内心里又萌生了冲动。
晚上,大家在一起商量什么时候搬家时,赵炎又跟常守志提起了建水轮机的事。
“守志,自从上次我们提到建水轮机的事之后,我有意的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了考察。我们队里为了浇灌村西的稻田,在西河上游,从南山头顺着大道修了一条南北走向的灌渠,直通到学校的南面。我以前目测过,这条灌渠的渠底,要比它与它平行的那段西河的河面高出两米多。如果我们把村南的漫水坝加高一些,再从学校南边到西河边挖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渠,将灌渠的水引到西河边的土坎,利用水渠和河面的落差所产生的势能,就可以用水流带动水轮机,再通过传动装置带动发电机、石碾子、石磨,就可以用来发电和磨米磨面了。”
“那可太好了,这样我们推碾子、拉磨就不用去牵驴了!那次青年点磨面,我和刘红军去敞牛圈牵驴,几头驴聚在一起,头冲里、屁股冲外围成一圈,组成了一个防御式的战斗队形,我们俩无论从哪个方向去牵驴,它们都会尥蹶子,我和红军跟它们周旋了半天,费了很大劲,才破坏了它们的队形,牵回来一头驴。要是真修建了水轮机,以后可就不用这么费劲了。”吴文甫的一番话,把大家都说笑了。
“好吧,现在东甸子的荒地也开了十几亩,种的玉米长得也挺好,咱们的新房也盖好了,过几天我就跟王队长说说建水轮机的事。只要他一点头,我们就开干。”常守志更想多干成几件事。
还没等墙上的泥干透,同学们就急不可待的搬进了新房。常守志跟王队长讲了建水轮机的事之后,在等王队长答复的那几天,又领着大家在新房四周埋了一圈木柈子,围成了一个大院。青年点离老董家远了一些,常守志曾经想过要搬到老董家去住,但在黎晓华和邱成峰的劝阻下,考虑到青年点工作的需要,他最后打消了这个念头,仍然是每天到老董家吃三顿饭,晚上回到青年点住。近几天他自己明显的感觉到浑身乏力,并经常有些低烧,他自以为是这一段时间盖房子、搬家,操劳过度累的,因此并没太在意。
这一天,在老董家吃过午饭,他没有像往常那样抢时间劈点大柴或者挑几担水,只是和董恩富说了句:“董大哥,我有些不舒服,回青年点找点药吃。”便强打精神,一步一晃的回了青年点。
“守志,你今儿个怎么中午就回来了?午饭还是吃的糠菜团子吧?锅里还有大饼子,你再吃点!”正躺着休息的邱成峰起身要去厨房拿玉米饼子。
“我不饿,只是感到有些恶心、发烧、身子发虚,你们谁有扑热息痛或止疼片什么的,吃点药会好一些的。”
“我感冒发烧从来不吃药,喝碗姜汤、出点汗就挺过去了,要不你也熬碗姜汤喝?”体格健壮的黄龙彪对小病小灾从来都不在意。
“龙彪,你那是冬天受了风寒,喝点姜汤、出点汗就好了,守志可不是这种情况,现在是夏天,不喝姜汤都冒汗!我看最好晚上到王秀珍家叫王大夫给看看,起码也得到供销社买点对症的药吃,身体是大事,千万别耽误了。”颜宝柯关切的提示着。
“宝柯说的对,走!守志,下午上工的时间也到了,咱们这就去供销社,看看有什么对症的药,先买点吃,实在不行的话,晚上再找王大夫看看。”
邱成峰不由分说,拉着常守志去了供销社。
供销社里,一些准备下午出工的社员,正围着几个身穿白大褂的人在询问着什么。
“这些人在干什么?”邱成峰问比他们早来一会儿的林秋月。
“省里来的‘六•;;二六’医疗队,在免费看病、送药。”
听说是省城来的医疗队,邱成峰赶紧拉着常守志,挤到一个正在跟王队长媳妇说话的年轻大夫的身边。
“大夫,他身体不舒服,麻烦你给他检查一下,看看是什么毛病,该吃点什么药?”
年轻大夫将一包药递给了王婶,转过身来看了看常守志。
“是省城来的知青吧?”
“是!”常守志简单的回答着。
“现在有什么感觉?”
“浑身无力,恶心,好像有点发烧。”
大夫翻开他的眼皮看了看,然后扭头喊道:“武主任,您来给这个知青看看。”
旁边的一位老大夫凑了过来,他又仔细的看了看常守志的眼睛。
“小伙子,你回省城到医院检查一下吧!如果没什么大毛病,就算回趟家看看父母,如果检查出来有什么病,就抓紧时间治疗一下。”
“大夫,是不是我已经得了什么病,请您直说!您放心,不论是什么情况我都能承受得了。”
“大夫,是什么情况您就直说了吧!我了解他,是一个挺扛事的人,不会被一点疾病吓倒的。”邱成峰也在帮着恳求。
“小伙子,我们初步诊断,你很可能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如果及时治疗,恢复好了,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治疗不及时,拖延时间长了,就有可能转为慢性肝炎,那后半生对身体的危害就大了,所以建议你尽快回省城,到医院检查、确诊后,好及时对症治疗。”
听了老大夫的话,常守志显得有些焦虑,邱成峰提醒他说:“守志,赶紧跟王队长请个假,下午准备准备,明天回省城吧!”
第二天,邱成峰用自行车将常守志送到了芦溪镇,买好车票,送他上了汽车。
一路上,常守志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他看到一些结伴而行、谈笑风生的旅客,竟莫名的产生了一种妒忌的心理。他突然觉得,自己除了健康、快乐之外,别无所求。
火车到省城时,正是下班的高峰时段,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他的心情好了许多。他想自己不一定就是得了肝炎,或许是这一段时间由于营养 不良 、过度劳累而导致的身体虚弱。就算是得了肝炎,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大千世界、红尘滚滚,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匆匆过客,生老病死本是寻常事。去年春天,空军到学校选拔飞行员,在做X光透视时,查出自己肺部有钙化点,因而落选。听大夫说,那钙化点是患肺结核痊愈后留下的,但自己从来都不知道曾患过肺结核,大夫却说这很正常,这是因为身体素质好,得了病之后自己没有察觉,也没去治疗,仅靠自身的免疫力便恢复了健康、痊愈了,所以即使真的患了什么病,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到家的时候,家里人刚刚吃过晚饭,妹妹守英在帮母亲收拾桌子,父亲坐在沙发上喝茶,弟弟守强坐在茶几另一侧的沙发上,正哀求父亲给他买一辆新自行车。看到突然回到家里的常守志,全家人都有些意外。
“守志,现在正是农村夏锄、铲地的时候,你回来有什么事吗?”父亲有某种预感,因此急于知道他回来的原因。
“没什么要紧的事,昨天‘六•;;二六’医疗队的医生看我脸色不好,眼睛有些发黄,建议我回来检查一下,看是不是得了黄疸型肝炎。我不太相信大夫的说法,但是同学们也都说身体是个大事,劝我回来检查一下。我觉得同学们说的有道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吗!回来检查一下,没病不是更好吗?所以我就回来了。”有些疲惫的常守志坐到了饭桌边。
“你这么做就对了!如果没病,回家看看也好嘛,如果真有病,那可千万不能在那儿耽误了治疗。”母亲神情略带紧张的说。
“哥!你还没吃饭吧?我去给你煮碗挂面吧!”妹妹守英关切的问。
“我去吧,你陪哥哥唠会儿嗑。”母亲怕守英煮的面不对守志的口味。
“还是我去吧!”父亲一边说着,一边起身去了厨房。
父亲的举动令母亲感到意外,常守志看着母亲坐在那里发愣,也有些诧异,因为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在家里从来就没做过饭。
母亲看出了儿子心里在想什么。
“岁数大了,老头子也知道体谅别人了。他要干就干点吧,和你们在农村吃苦受累比起来,做顿饭、煮碗面也算不了什么。”
“哥,你身体那么好不会得病的!一会儿你帮我跟爸爸说个情,让他给我买一辆新车呗。”守强来到饭桌旁,坐到了哥哥身边。
“小强,你别痴心妄想了!去年哥哥下乡前就想跟爸要一块手表,可是爸却说,要手表、就努力在农村好好干,挣了钱自己买。再说了,你这十几岁的小屁孩,又不上班,要自行车就是为了闲逛,还要和同学比谁的车漂亮,用得着吗?等以后下了乡,真需要车了,也要自己下力气干活,多挣钱,自己买。”坐在哥哥另一旁的守英在教育弟弟。
坐在守志对面的母亲,静静的看着三个孩子,多数时间里眼光是停留在常守志的脸上。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父亲端进来一小盆儿面条,放到了桌子上,又去厨房拿了一双筷子、一只小碗和一碟咸菜。常守志抄起筷子,也没用小碗,直接夹起小盆儿里的面条,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不一会儿的功夫,一小盆儿的面条就吃了个精光,坐在两旁的守英和守强看的直咂舌。
“守志,吃饱了吗?”母亲把一杯茶水递到了他面前。
“吃饱了!”
“好吃吗?”父亲问道。
“太好吃了!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面条。”
“爱吃就好!”
“爸,你这面条是怎么做的?这么好吃!”
“做法很简单,先用水把挂面煮八分熟,捞出来控干,再把炒勺烧热,里面放了一勺子荤油,油化开后、放进葱、姜、盐和酱油,然后把面条放到里面炒,猪油炒面条能不香吗?我看呐,你十有八、九不是肝炎,因为得了肝炎的人是不愿意吃油腻东西的,不过话是这样说,你明天还得去医院全面检查一下,要大夫做出最后的诊断。”
第二天,检查的结果出乎父亲的意料,常守志确实得的是急性黄疸型肝炎,不过大夫说,由于是急性的、并且发现及时,所以治疗起来不会太困难。当天,常守志就住进了医院。
一个月后,刚刚痊愈的常守志不顾父母和弟弟、妹妹的劝阻,毅然的回到了溪河湾。但每当别人问到他病情的时候,他都说自己得的是急性胆囊炎,而从不说是肝炎。
立秋前后,玉米已到了灌浆期,大豆也已结荚,正是啃青苞米、吃毛豆的季节。为了保护秋收成果,防止因偷青、啃青而减产,队里每年从这个时候开始,到秋收结束都要组织人看青、护秋。
护秋、看青工作表面看起来很轻省、是个“俏活”,实际上却是一个有人想干,有人怕干,而又人人都说不愿干的“麻烦活”。有人想干是因为这个活不累、省力气,那些私心重、胆子又大的人还能“顺手牵羊”、监守自盗、往家里揣几棒苞米或几捧毛豆;有人怕干,是因为干这个活得罪人,那些顾及“脸面”、胆小怕事,老实巴交的人便不愿干。
往年秋季都是由本地社员来护秋、看青。对于几代人都生活在溪河湾的人来说,几十年间,家族内的繁衍,家族之间的联姻,已经形成了几乎家家都能连上亲戚的现实。胆小的老实人,遇到本家、亲戚和熟人偷几穗青苞米、捋几把毛豆,都不好意思阻止,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而私心重、胆又大的护秋、看青的人自己就往家偷拿苞米和豆捆,所以尽管队里每年都安排人护秋、看青,为此支出了不少工分,但效果并不好,每年秋收季节损失都不少。
今年有了从省城来的知青,大小队领导便有了新的想法。新上任不到半年的马书记亲自找到了常守志,要他带领知青完成今年全大队的看青、护秋的任务。马书记在向常守志交代任务时一再强调,希望知青们能放下情面,认真看护好秋收成果,避免在粮食归仓前造成损失。对偷青的人,不论是谁都要坚决制止,并且报告给大队进行严肃处理,对于家里没有圈养好而祸害庄稼的鸡、鸭、鹅、狗,不论是谁家的,都要驱赶,就是因为意外而造成了禽畜死伤的事情,也要由主人自己承担责任。
马书记所交代的这项任务,对于病情初愈,体力不佳的常守志来说,既是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又是一个能够展示责任感的机会。
实践的结果,确如马书记所料,也是常守志所努力追求的,由和本队任何人家都没有亲缘关系的知青们来护秋、看青,那些想偷青的人真的不再敢轻举妄动了。尽管曾发生过两起知青在夜间看青时,偷着烧苞米和豆子吃的事情,但这所造成的损失和往年比起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对这两起看青者自己“偷青”的事,除了大小队领导知道,并在知青范围内进行了不点名的批评外,大多数社员都是不知道的。这个结果令守本分的人高兴,大小队领导高兴,而常守志内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
一天,张云天和王队长把常守志和黎晓华找了去,跟他们两人商量盖新房的事。张云天说生产队领导班子初步讨论的方案是:新房的标准是五间正房,格局和现在住的大队部是一样的,正中一间是厨房,东、西各两间,分别是男、女生宿舍,只不过不是瓦房,而是砖木结构的草房,也就是木架、砖石墙,草苫顶,房址选定在村子的西南角。当然,如果同学们还有什么其它的合理要求,队里也是会给与考虑的。
对于领导班子的意见,常守志和黎晓华都表示同意,只是说要召集同学们开个会,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
吃晚饭的时候,常守志和黎晓华把建新房的事分别跟同学们讲了。听到这个消息,大家的情绪很高,吃过晚饭,女同学也都凑到西屋,和男同学一起讨论起建新房的事。
“新青年点盖在村子的西南角,我们到这个院子里来打水可就远了,这挑水可都是我们男同学的活,每天下工后还得挑四、五担水那可够累的了。我提个建议,看能不能在院子里给我们打口井?”
刘红军身体单薄,以往每到轮到他打水时,都要拉上一个男同学帮他从井里提水,或者干脆帮他把水拎到厨房、倒到缸里,将来的新房离井台远了,他很犯愁,便赶紧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好!这个提议很好。”常守志也帮刘红军挑过水,他很理解刘红军的心情。
“守志,我倒有个想法,如果队里同意给我们打一口井的话,我们干脆就在厨房里打。”赵炎提了个谁也想不到的建议。
“你是不是在说梦话呀!这不是典型的‘房顶开门,灶坑打井’吗?再说了,做饭的女同学一不小心掉到井里,你负责呀?”
黄龙彪的话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你还没听我把话说完,我说要在厨房里打的井,不是院子里的那种敞着口,用绳子吊着水桶往上提水的井,而是在省城郊区常见的那种‘洋井’。”赵炎耐心的解释着。
“对,上中学时,我们去郊区劳动见过这种‘洋井’,地面以下是一根足够长的钢管,地面以上有一个井头,井头上的压把连着一个活塞,打水时反复的按抬压把,活塞就会反复的上下运动,把地下水汲上来,如果真能在厨房里打一眼这样的井,那可就方便多了。”刘红军帮赵炎解释着。
“除了打井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在屋里的地下建一个永久性菜窖,这样就不用每年入冬之前都要重新挖菜窖,而且冬天储菜、取菜也更方便了。”张保忠也提出了一个建议。
正当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张主任和王队长来到了青年点,常守志向他们汇报了刘红军和张保忠提出的建议,同学们也都期待着他们能够表示同意。
然而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
王队长和张主任简单的商量几句之后,很为难的跟大家解释说,青年点的位置在村子的西南角,离西河比较近,又紧挨着水田,是全村地势最低的地方,地下水也很浅,西边水田里含有农药和化肥的地表水渗透到地下,影响到地下水的质量,所以村西不适合打井,也不太适合在屋内建菜窖。
两条建议就这样被王队长否定了,大家都没有了再提新建议的情绪,领导班子事先讨论好的方案也就草草的通过了。
张主任和王队长走后,同学们还都默默的坐在那里,每个人的肚子里似乎都有一些话,但又都不想说了。沉默中,谭影突然想到了一件非说不可的事。
“晓华,我想起一件事,可是现在说有些晚了。”
“怎么晚了?”黎晓华问。
“张主任和王队长已经走了,我说给谁听啊?”谭影自我抱怨的说。
“说给大家听吗!如果你说的对,大家都认可,我和常守志可以去和大、小队领导汇报吗!”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可就说了。”
“你说吧!”黎晓华鼓励着她。
“我认为,应该借着盖新房的机会,在东、西房山两侧各盖一个像点样的厕所,东边的做女厕所、西边的做男厕所。”
“谭影,你这个建议提的太好了,怎么早不说?”肖日萌立刻表示赞同。
“好!这个建议好,大家再想想,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建议,我们明天一起向队领导汇报。”黎晓华内心里也非常赞成这个建议。
“算了,黎晓华,刚才同学们提的几个建议,都被王队长否决了,尽管他讲了一些理由,但你知道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吗?”常守志不主张再向队领导汇报什么新建议。
“理由他不都说了吗,还有他没说出来的原因吗?”黎晓华不解的问。
“最根本的原因他并没有说,那就是缺钱!”
听常守志这么一说,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国家拨的建房款是有数的,如果花多了,队里就得多搭一些,而溪河湾又是一个比较穷的队,所以大、小领导考虑能少搭一点是一点,这也在情理之中。
刚刚撩拨起的一点情绪,被压抑下去,大家又沉默了。
“守志,别为难!延安时期不是讲‘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吗?咱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吗!”贾俊杰对此好像胸有成竹。
“俊杰说的对!咱们自力更生,厕所是一定要建的!至于建成什么样的,那就看我们的本事了。”颜宝柯也语气坚定的说。
几天以后,王队长带着一些人,在村子的西南角丈量后,划出了一块地,作为青年点的房基地,然后他又将参加建房的人分成了木工、瓦工和小工三个组。于木匠带着木工组,负责搭房架、做门窗等木工活;王队长自己带几个人做瓦工,负责砌墙、抹灰;青年点的同学们没有建房的经验和技术,只能当小工,主要负责挖地基、运料、和泥这些零活,小工组由常守志负责。
五、六天以后,地基打好了,房架也戳了起来,开始砌墙了。当小工的同学们又是搬砖石,又是和泥,这些可都是力气活,体力消耗很大,所以这几天同学们的饭量明显的增大了,有几次饭锅、饭盆都见了底,弄得杨二婶不得不每顿饭都要再多下一些米、多和一些面。
常守志到老董家搭伙已经有半个月了,每天除非青年点有事,他都是早早起床到老董家去,帮老董侍弄园子和自留地,还干些挑水、做饭的零活,在老董家吃过早饭就去上工,中午和晚上也到老董家去吃饭,很晚才回到青年点。其实在他去搭伙之前,老董家就几乎没有什么粮食了,他去了之后,一天三顿饭就主要靠他从青年点带去的那点小麦。为了多磨出点面,常守志把小麦连皮带麸子磨成了“全面粉”——即通常说的黑面,老董就用黑面再多掺上些野菜,然后蒸成“菜团子”,再加上从“自留地”里抠出来的尚未长成的土豆,用来当早饭和午饭吃,而晚上干脆就只熬一些野菜面糊吃。常守志每天吃着糠菜团子、野菜糊,干着搬石头、和泥的重活,体力明显的透支了,下工走路时都直打晃。
大多数同学对常守志的状态并没太留意,但邱成峰却是一切都看在眼里。为了帮常守志度过难关,他早饭和午饭后都会悄悄揣上一个苞米饼子或馒头,然后在干活歇气时,把常守志叫到没人看见的地方,把玉米饼子或馒头给他吃。
邱成峰原本不想让其他同学知道这件事,怕有人议论常守志,说他到老董家搭伙是沽名钓誉、做表面文章,嘴里说的是和贫下中农同吃一锅饭,实际上自己还偷着“开小灶”。可邱成峰的想法,终归只是他自己的主观愿望,俗话说的好“没有不透风的墙”,结果没有几天,同学们都发现了他们俩的这个秘密,但令邱成峰欣慰的是,并没有人非议常守志,反倒是很多人都装作不知道这件事。
这天上午休息时,邱成峰又拉着常守志到烟草房里,没想到徐良悄悄的跟在他们后面。徐良扒着门缝,看到常守志在狼吞虎咽的吃着邱成峰给他带来的黑面馒头的时候,心里一阵酸楚。
午饭时,邱成峰又先拿起一个玉米饼子,揣在了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脱下上衣、挂在墙上。徐良一声不响的走过去,当着同学们的面,从衣兜里掏出那个玉米饼子,他瞥了邱成峰一眼,然后狠狠咬了一口玉米饼子,又回到饭桌、端起碗喝了一口菠菜汤,弄得邱成峰十分尴尬。
吃过午饭,邱成峰闷闷不乐的枕着炕里的行李,躺在那里想着刚才的事情。徐良挤到他的身旁躺下,悄悄的对他说:“成峰,这样下去可不行!守志饥一顿、饱一顿的,身体会搞垮的。下午休息时,你还把他领到烟草房去,我去供销社买几个罐头犒劳犒劳他,但你不要说是特意为他买的,就说中午大饼子、咸萝卜、菠菜汤,我们都没吃饱。”
下午歇气时,靠着烟草房的土墙,三个人吃掉了二斤多饼干和两个红烧肉罐头,其中常守志一个人就吃了一多半。剩下的饼干和一个罐头,徐良要邱成峰拿回去放好,过两天再给常守志吃,但常守志却从邱成峰手里拿了过去。起初徐良以为常守志要自己保管,所以并没太在意。但当听说他是要给老董的两个孩子吃时,心里便略感有些不快,但面上并没有表现出来。
从此以后,邱成峰就没再给常守志带过馒头、大饼子之类的干粮。而每天干活歇气、同学们自觉的凑在一起时,总会有人拿出事先买好的蛋糕、饼干之类的东西,然后大家一哄而上,但每个人都只是象征性的吃一点,或者根本就不吃,而都有意的劝常守志多吃一些。头几次常守志并没有觉察,但这样几次以后,他也明白了大家的用意,以后再休息时,他便有意的避开大伙,凑到王队长和其他社员身旁唠家常。
半个月以后,五间石基、砖墙、草苫顶的新房建成了。等过些日子,墙体和炕面干了以后,同学们就可以搬过来住了。
这段时间虽然都很劳累,但是看到自己亲自参与建起来的新房,每个人心里都很高兴。最高兴的还是贾俊杰,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他并不是像其他同学那样只埋头干活,而是边干活边在留意瓦工怎样砌墙、木匠怎样上梁、怎样打门窗,还时常有意凑到王队长和于木匠身旁,讨教一些瓦工和木工的技术问题。新房盖好以后,他对盖房子的程序和一般技术都基本上有所掌握了。
其实,自从下乡的溪河湾以后,贾俊杰就注意到,这里的林业资源丰富,木材种类繁多,因此,就有了要学会木工技术的想法。春节回省城时,他特意跑了一趟旧物市场,买了一套木工工具,春节后带了回来。这次借着建房的机会,又学到了一些木工和瓦工技术,他心里当然高兴了。
高兴之余,他当然不会忘记在建新房前,同学们讨论盖厕所问题时,自己曾说过要“自力更生”和“自己动手”的话,因此,他便带着跃跃欲试的心里,当着同学的面自告奋勇的向常守志和黎晓华提出,要带领男同学盖两座厕所。面对贾俊杰的主动请缨,常守志和黎晓华很痛快的就答应了。
按照贾俊杰的安排,他自己和刘红军两个人,先用盖房子剩下的木料打了两个四尺见方,六尺多高的框架,常守志则领着其他同学在新房的东、西两侧各挖了一个便坑。贾俊杰指挥大家抬着框架,将它的四脚下到坑里,然后用砖石将坑的周边砌好,同时也将木框架牢牢的固定住了。
厕所的基本框架有了,贾俊杰和刘红军又利用工余时间打了两扇木门,安装到了朝向房山一侧的框架上,然后在框架下部、便坑上面的蹲位铺上了厚厚的木板,框架顶上也铺上了木板、苫上了房草,又领着大家将框架的其它三面用荆条编好,并抹上了搀着麻刀的黄泥。
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两座像模像样的厕所便建好了。看到房山头也有了通常城里人才有的、既隐秘又卫生的厕所,女同学们是格外的高兴,好多人都一个劲的赞扬贾俊杰,谭影还打趣的说:“贾俊杰,你们真行啊!把厕所建的像公园里的凉亭似的,搞建筑还真需要有点艺术细胞呢。”
贾俊杰看着自己的“杰作”,听着谭影的“夸奖”没吱声,只是笑。
赵炎看着贾俊杰的“成果”,听到大家对他的赞扬,内心里又萌生了冲动。
晚上,大家在一起商量什么时候搬家时,赵炎又跟常守志提起了建水轮机的事。
“守志,自从上次我们提到建水轮机的事之后,我有意的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了考察。我们队里为了浇灌村西的稻田,在西河上游,从南山头顺着大道修了一条南北走向的灌渠,直通到学校的南面。我以前目测过,这条灌渠的渠底,要比它与它平行的那段西河的河面高出两米多。如果我们把村南的漫水坝加高一些,再从学校南边到西河边挖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渠,将灌渠的水引到西河边的土坎,利用水渠和河面的落差所产生的势能,就可以用水流带动水轮机,再通过传动装置带动发电机、石碾子、石磨,就可以用来发电和磨米磨面了。”
“那可太好了,这样我们推碾子、拉磨就不用去牵驴了!那次青年点磨面,我和刘红军去敞牛圈牵驴,几头驴聚在一起,头冲里、屁股冲外围成一圈,组成了一个防御式的战斗队形,我们俩无论从哪个方向去牵驴,它们都会尥蹶子,我和红军跟它们周旋了半天,费了很大劲,才破坏了它们的队形,牵回来一头驴。要是真修建了水轮机,以后可就不用这么费劲了。”吴文甫的一番话,把大家都说笑了。
“好吧,现在东甸子的荒地也开了十几亩,种的玉米长得也挺好,咱们的新房也盖好了,过几天我就跟王队长说说建水轮机的事。只要他一点头,我们就开干。”常守志更想多干成几件事。
还没等墙上的泥干透,同学们就急不可待的搬进了新房。常守志跟王队长讲了建水轮机的事之后,在等王队长答复的那几天,又领着大家在新房四周埋了一圈木柈子,围成了一个大院。青年点离老董家远了一些,常守志曾经想过要搬到老董家去住,但在黎晓华和邱成峰的劝阻下,考虑到青年点工作的需要,他最后打消了这个念头,仍然是每天到老董家吃三顿饭,晚上回到青年点住。近几天他自己明显的感觉到浑身乏力,并经常有些低烧,他自以为是这一段时间盖房子、搬家,操劳过度累的,因此并没太在意。
这一天,在老董家吃过午饭,他没有像往常那样抢时间劈点大柴或者挑几担水,只是和董恩富说了句:“董大哥,我有些不舒服,回青年点找点药吃。”便强打精神,一步一晃的回了青年点。
“守志,你今儿个怎么中午就回来了?午饭还是吃的糠菜团子吧?锅里还有大饼子,你再吃点!”正躺着休息的邱成峰起身要去厨房拿玉米饼子。
“我不饿,只是感到有些恶心、发烧、身子发虚,你们谁有扑热息痛或止疼片什么的,吃点药会好一些的。”
“我感冒发烧从来不吃药,喝碗姜汤、出点汗就挺过去了,要不你也熬碗姜汤喝?”体格健壮的黄龙彪对小病小灾从来都不在意。
“龙彪,你那是冬天受了风寒,喝点姜汤、出点汗就好了,守志可不是这种情况,现在是夏天,不喝姜汤都冒汗!我看最好晚上到王秀珍家叫王大夫给看看,起码也得到供销社买点对症的药吃,身体是大事,千万别耽误了。”颜宝柯关切的提示着。
“宝柯说的对,走!守志,下午上工的时间也到了,咱们这就去供销社,看看有什么对症的药,先买点吃,实在不行的话,晚上再找王大夫看看。”
邱成峰不由分说,拉着常守志去了供销社。
供销社里,一些准备下午出工的社员,正围着几个身穿白大褂的人在询问着什么。
“这些人在干什么?”邱成峰问比他们早来一会儿的林秋月。
“省里来的‘六•;;二六’医疗队,在免费看病、送药。”
听说是省城来的医疗队,邱成峰赶紧拉着常守志,挤到一个正在跟王队长媳妇说话的年轻大夫的身边。
“大夫,他身体不舒服,麻烦你给他检查一下,看看是什么毛病,该吃点什么药?”
年轻大夫将一包药递给了王婶,转过身来看了看常守志。
“是省城来的知青吧?”
“是!”常守志简单的回答着。
“现在有什么感觉?”
“浑身无力,恶心,好像有点发烧。”
大夫翻开他的眼皮看了看,然后扭头喊道:“武主任,您来给这个知青看看。”
旁边的一位老大夫凑了过来,他又仔细的看了看常守志的眼睛。
“小伙子,你回省城到医院检查一下吧!如果没什么大毛病,就算回趟家看看父母,如果检查出来有什么病,就抓紧时间治疗一下。”
“大夫,是不是我已经得了什么病,请您直说!您放心,不论是什么情况我都能承受得了。”
“大夫,是什么情况您就直说了吧!我了解他,是一个挺扛事的人,不会被一点疾病吓倒的。”邱成峰也在帮着恳求。
“小伙子,我们初步诊断,你很可能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如果及时治疗,恢复好了,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治疗不及时,拖延时间长了,就有可能转为慢性肝炎,那后半生对身体的危害就大了,所以建议你尽快回省城,到医院检查、确诊后,好及时对症治疗。”
听了老大夫的话,常守志显得有些焦虑,邱成峰提醒他说:“守志,赶紧跟王队长请个假,下午准备准备,明天回省城吧!”
第二天,邱成峰用自行车将常守志送到了芦溪镇,买好车票,送他上了汽车。
一路上,常守志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他看到一些结伴而行、谈笑风生的旅客,竟莫名的产生了一种妒忌的心理。他突然觉得,自己除了健康、快乐之外,别无所求。
火车到省城时,正是下班的高峰时段,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他的心情好了许多。他想自己不一定就是得了肝炎,或许是这一段时间由于营养 不良 、过度劳累而导致的身体虚弱。就算是得了肝炎,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大千世界、红尘滚滚,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匆匆过客,生老病死本是寻常事。去年春天,空军到学校选拔飞行员,在做X光透视时,查出自己肺部有钙化点,因而落选。听大夫说,那钙化点是患肺结核痊愈后留下的,但自己从来都不知道曾患过肺结核,大夫却说这很正常,这是因为身体素质好,得了病之后自己没有察觉,也没去治疗,仅靠自身的免疫力便恢复了健康、痊愈了,所以即使真的患了什么病,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到家的时候,家里人刚刚吃过晚饭,妹妹守英在帮母亲收拾桌子,父亲坐在沙发上喝茶,弟弟守强坐在茶几另一侧的沙发上,正哀求父亲给他买一辆新自行车。看到突然回到家里的常守志,全家人都有些意外。
“守志,现在正是农村夏锄、铲地的时候,你回来有什么事吗?”父亲有某种预感,因此急于知道他回来的原因。
“没什么要紧的事,昨天‘六•;;二六’医疗队的医生看我脸色不好,眼睛有些发黄,建议我回来检查一下,看是不是得了黄疸型肝炎。我不太相信大夫的说法,但是同学们也都说身体是个大事,劝我回来检查一下。我觉得同学们说的有道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吗!回来检查一下,没病不是更好吗?所以我就回来了。”有些疲惫的常守志坐到了饭桌边。
“你这么做就对了!如果没病,回家看看也好嘛,如果真有病,那可千万不能在那儿耽误了治疗。”母亲神情略带紧张的说。
“哥!你还没吃饭吧?我去给你煮碗挂面吧!”妹妹守英关切的问。
“我去吧,你陪哥哥唠会儿嗑。”母亲怕守英煮的面不对守志的口味。
“还是我去吧!”父亲一边说着,一边起身去了厨房。
父亲的举动令母亲感到意外,常守志看着母亲坐在那里发愣,也有些诧异,因为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在家里从来就没做过饭。
母亲看出了儿子心里在想什么。
“岁数大了,老头子也知道体谅别人了。他要干就干点吧,和你们在农村吃苦受累比起来,做顿饭、煮碗面也算不了什么。”
“哥,你身体那么好不会得病的!一会儿你帮我跟爸爸说个情,让他给我买一辆新车呗。”守强来到饭桌旁,坐到了哥哥身边。
“小强,你别痴心妄想了!去年哥哥下乡前就想跟爸要一块手表,可是爸却说,要手表、就努力在农村好好干,挣了钱自己买。再说了,你这十几岁的小屁孩,又不上班,要自行车就是为了闲逛,还要和同学比谁的车漂亮,用得着吗?等以后下了乡,真需要车了,也要自己下力气干活,多挣钱,自己买。”坐在哥哥另一旁的守英在教育弟弟。
坐在守志对面的母亲,静静的看着三个孩子,多数时间里眼光是停留在常守志的脸上。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父亲端进来一小盆儿面条,放到了桌子上,又去厨房拿了一双筷子、一只小碗和一碟咸菜。常守志抄起筷子,也没用小碗,直接夹起小盆儿里的面条,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不一会儿的功夫,一小盆儿的面条就吃了个精光,坐在两旁的守英和守强看的直咂舌。
“守志,吃饱了吗?”母亲把一杯茶水递到了他面前。
“吃饱了!”
“好吃吗?”父亲问道。
“太好吃了!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面条。”
“爱吃就好!”
“爸,你这面条是怎么做的?这么好吃!”
“做法很简单,先用水把挂面煮八分熟,捞出来控干,再把炒勺烧热,里面放了一勺子荤油,油化开后、放进葱、姜、盐和酱油,然后把面条放到里面炒,猪油炒面条能不香吗?我看呐,你十有八、九不是肝炎,因为得了肝炎的人是不愿意吃油腻东西的,不过话是这样说,你明天还得去医院全面检查一下,要大夫做出最后的诊断。”
第二天,检查的结果出乎父亲的意料,常守志确实得的是急性黄疸型肝炎,不过大夫说,由于是急性的、并且发现及时,所以治疗起来不会太困难。当天,常守志就住进了医院。
一个月后,刚刚痊愈的常守志不顾父母和弟弟、妹妹的劝阻,毅然的回到了溪河湾。但每当别人问到他病情的时候,他都说自己得的是急性胆囊炎,而从不说是肝炎。
立秋前后,玉米已到了灌浆期,大豆也已结荚,正是啃青苞米、吃毛豆的季节。为了保护秋收成果,防止因偷青、啃青而减产,队里每年从这个时候开始,到秋收结束都要组织人看青、护秋。
护秋、看青工作表面看起来很轻省、是个“俏活”,实际上却是一个有人想干,有人怕干,而又人人都说不愿干的“麻烦活”。有人想干是因为这个活不累、省力气,那些私心重、胆子又大的人还能“顺手牵羊”、监守自盗、往家里揣几棒苞米或几捧毛豆;有人怕干,是因为干这个活得罪人,那些顾及“脸面”、胆小怕事,老实巴交的人便不愿干。
往年秋季都是由本地社员来护秋、看青。对于几代人都生活在溪河湾的人来说,几十年间,家族内的繁衍,家族之间的联姻,已经形成了几乎家家都能连上亲戚的现实。胆小的老实人,遇到本家、亲戚和熟人偷几穗青苞米、捋几把毛豆,都不好意思阻止,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而私心重、胆又大的护秋、看青的人自己就往家偷拿苞米和豆捆,所以尽管队里每年都安排人护秋、看青,为此支出了不少工分,但效果并不好,每年秋收季节损失都不少。
今年有了从省城来的知青,大小队领导便有了新的想法。新上任不到半年的马书记亲自找到了常守志,要他带领知青完成今年全大队的看青、护秋的任务。马书记在向常守志交代任务时一再强调,希望知青们能放下情面,认真看护好秋收成果,避免在粮食归仓前造成损失。对偷青的人,不论是谁都要坚决制止,并且报告给大队进行严肃处理,对于家里没有圈养好而祸害庄稼的鸡、鸭、鹅、狗,不论是谁家的,都要驱赶,就是因为意外而造成了禽畜死伤的事情,也要由主人自己承担责任。
马书记所交代的这项任务,对于病情初愈,体力不佳的常守志来说,既是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又是一个能够展示责任感的机会。
实践的结果,确如马书记所料,也是常守志所努力追求的,由和本队任何人家都没有亲缘关系的知青们来护秋、看青,那些想偷青的人真的不再敢轻举妄动了。尽管曾发生过两起知青在夜间看青时,偷着烧苞米和豆子吃的事情,但这所造成的损失和往年比起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对这两起看青者自己“偷青”的事,除了大小队领导知道,并在知青范围内进行了不点名的批评外,大多数社员都是不知道的。这个结果令守本分的人高兴,大小队领导高兴,而常守志内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