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7673
阅读:7650
发表:2014/5/12
34章 主旋律 小说
《红云白雾》第15章:二
0
…
15
15
16
…
34
全部
第十五章(二)作品名:红云白雾 作者:任勤
此时,青年点里则是另一番情景,填过了《招工登记表》的“准工人”们,正在整理自己的东西,需要带回省城的都装在了箱子里,不再需要了的都扔在了北炕梢,其中有绑腿、大绳、镰刀、还有旧脸盆,旧衣裤、农田鞋、牛皮靰鞡······。他们一边扔、一边很大度的宣布“谁用谁就拿去!”
明天就要回省城报到了,那可是省城啊!是生于斯、长于斯,可称之为“故乡”的省城,身份也将由“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异化为“工人阶级”,这可是人生命运的一次飞跃,在此前不久,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现在已成为了活生生的现实。几年来,每个人心里最美好的愿望就是“回省城!”如能实现这个愿望,哪怕是回省城扫大街、掏厕所都心甘情愿,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在他们的脸上看到的却不是喜悦,而是些许的忧郁。
相反,那些需要继续留在溪河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依然是“知青”身份的人——除开吴文甫情绪低落,沉默不语外——此时却异常的兴奋:他们大声的唱着、笑着,并不时的对将要走的“准工人”们说一些祝福的话,什么“热烈欢送领导一切的工人阶级!”呀,“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盟!”啊,“祝工人老大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呀······。
被祝福者都谨慎的回应着,什么“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炕!”啊,什么“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啊,等等——此时此刻,这便是得意者对失意者最得体的安慰。
面对这种当喜者不喜、当忧者不忧的反常现象,邱成峰心里很清楚:当喜者是在压抑着自己内心的喜悦,不事张扬,以避免刺激当忧者;而当忧者则是在通过大事张扬、大声谈笑来释放自己的郁闷、掩饰自己的失落,以抵制当喜者那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怜悯的心理。对于两方面这种看似反常、实则正常的心理,邱成峰不好揭穿,只是感到有些别扭,而且赵炎没在屋,不知是去哪儿了,他想出去走走,清净一下,顺便找一找赵炎。
整理完东西,已近傍晚,林秋月发现下午一直没有见到高洁,她突然意识到了些什么,便赶紧去找邱成峰,恰好在厨房里碰到了他。
“邱成峰,你看到高洁了吗?我一下午都没看到她,会不会有什么事?”
“我想不会吧!对了,下午我也一直没看到赵炎,他们会不会在一起?”
“要真在一起就好了。”
“赵艳在屋吗?”邱成峰想的多一点。
“赵艳倒是在!”
“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还是到西河边看看吧。”邱成峰有些放心了。
两人出了门,向西河边走去。
“没想到你和高洁这次没走上,这太不公平了!”
“难道我们走了,把别人留下就公平了吗?全省近百万的知青,谁都盼望着回城,谁走都有道理。”
“可是这次走了这么多同学,你们剩下的这些人今后怎么办呢?”
“我想以后还会有机会的,退一万步说,即使没有机会了,真的扎根农村一辈子,我也是有心里准备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吗!邢燕子、董家耕都是我们的榜样。留在这里的人还要继续与天奋斗、与地奋斗,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也许做一个陈永贵式的农民,要胜于做一个丁少纯式的工人。”
“你这种坚忍不拔的性格,很令人钦佩。”
“有什么可令人钦佩的,昨天赵炎还自我解嘲的说,这次在抢占省城这个制高点的争夺战中,我们都是‘战败者’呢!”
“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一时一事的成败论英雄,况且回省城、当工人算什么成功!在我看来,回省城当工人,对于你来说并不算是理想的选择,你应当去参军或上大学,将来做一个驰骋疆场的军人或者著书立说的学者,这才应当是你的理想!你同意我的说法吗?成峰!”
听到“成峰”两个字,他有些激动。从小到大,这两个字他已经听过成千上万次了,但那都是出自父母、哥姐,街坊邻居和男同学之口,而包括林秋月在内的所有的女同学,从没有人这样称呼过他。他的脸红了,有些发烫,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看到邱成峰如此敏感的反应,林秋月才意识到这种过于亲昵的称呼此时有些唐突,她也羞涩的低下了头。
矜持了一会儿,邱成峰总算鼓起来勇气,动情的说:“秋月,谢谢你的关注和鼓励,我会记住你的话,并努力去实现我们的理想。”
林秋月抬起了头,完全没有了羞涩,真诚的说:“明天我就回省城了,你和高洁赵炎他们还要继续留在这里,但我相信,未来的路,你们比我要宽广的多!希望我们继续保持联系,能早点听到你们的好消息,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我会尽力帮助你们的!”
“不必替我担心,困难是会有的,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存在着希望,我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只是不知道高洁和赵炎现在怎样,这几年他们遭受的打击太多了,一会儿找到他们,你和高洁好好谈谈,她更需要理解和安慰。”
“你也要多和她谈谈,我了解高洁,她很敬佩你,说你有胸怀、又有思想,平时也很赞同你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还经常用你的话来佐证她自己的观点。”
“不会吧!你有些夸张了。”
“我有必要这样讨好你吗?而且是借高洁之口!我走之后,如果哪天你和她唠起今天的事来,我岂不是一下子得罪了两个非同一般的人,而且还担着编瞎话的罪名。”
两人沿着河边的小道向下游走,但没有高洁的影子,两人又转身向上游走,终于在一墩河柳边看见了高洁和肖日萌。此时,两人面对西河坐在沙地上,注视着水中几只正在捕捉鱼虾的白鹅,显得很平静,从侧面很难看出她们的内心是喜悦还是忧伤。
邱成峰不想此时打扰她们,便停下了脚步,轻声的对林秋月说:“让她们自己安静的呆一会儿吧!”
“是啊,难得的清净!成峰,你记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吗?”
“当然记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照原韵填一首《夏景》怎么样?”
“你说说看!”
“青山绿水黄沙,凫鹅潜鱼鸣蛙,田塍河柳晚霞,袅袅炊烟,游子何处为家。”
“很好,一会儿回去把它记下来,留个纪念。”
邱成峰的声音大了些,惊动了不远处的高洁和肖日萌,引来了她们的目光,他和林秋月只好走了过去。
高洁和肖日萌仍然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邱成峰站在她们面前,看着两人,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过了一会儿,他故作轻松的说:“晓月高洁,万众当仰视之,此时何故无人昂首?盖因清光乍显,圆轮微露,乃喷薄欲出之时。须稍待时刻,便会玉盘高悬,月满中天,清光泄地,令人仰头瞩目。”
平日一本正经,在女同学面前不苟言笑的邱成峰,现在竟如此的学究气,令肖日萌感到滑稽和亲切,先是禁不住笑了起来,然后开玩笑的说:“邱成峰,你如此的赞美秋月和高洁,太令我妒忌了!人生难得一知己,你却同时是两位红颜的蓝颜知己,实在是太难得了。”
“肖日萌,你别欲盖弥彰!此‘小月’可不是我林秋月,而是你肖日萌!——‘小月’乃‘肖’也,所以即便如你所说,他所面对的两位红颜,其中有一位应当是你肖日萌,而与我毫不相干。”
面对三人的调侃,高洁却很平静,她将注视着邱成峰的目光转向了林秋月,用略显生硬的口气说:“不去整理行装,准备回省城,到这儿来说些不着边的话干什么?”
“一下午没见到你和肖日萌,出来找找你们。”
“那就谢谢你们了!走吧,我们也该回去了!”
高洁边说边站起了身,然后毫不顾及站在面前的邱成峰和林秋月,拉起肖日萌就往回走。
林秋月一时感到有些尴尬,她呆呆的望着邱成峰。
“你跟她们俩回去吧!多陪陪她们,但要少说话。我到大队部和供销社再转一转,再找找赵炎。”
“我明白!”林秋月紧跑了几步,撵上了高洁和肖日萌。
大队部和供销社都没有赵炎。邱成峰想,这会儿他也许已经回青年点了,便要往回走。谁知刚出供销社的门,就看见赵炎从南边急匆匆的赶了过了,邱成峰急忙迎了上去。
“赵炎,这一下午你去哪儿了?”
“怎么,你着急了?”赵炎的语气里并没有伤感,好像还透露出一丝喜悦。
“那倒没有,只是没见到你,心里有点不踏实。”
“王队长找我说点事,刚回到青年点,林秋月说你在找我,我就赶紧过来了。”
“王队长找你有什么事?”
“县里安全生产办公室和电业局,要组织全县的电工进行安全用电培训,公社供电所知道咱们队建水轮机发电的事,要我们队也派一个人参加培训。王队长找我,就是问我愿不愿意到县里参加培训的事。”
“这对你来说,是个好事呀,应该去!”
“好事倒是好事,可以后的责任也更大了!经过县里的培训之后,就成了队里的‘安全员’,今后一旦在用电方面出了问题,我是要负责任的!”
“那你培训回来后,就制定几条用电制度,再利用开会的机会,给社员们讲一下用电常识,这样大家就会注意安全用电了。工作做到家了以后,即使偶尔出点什么小的事故,你也算事先尽到了责任,况且咱们那台旧发电机发的电是一百一十瓦的,只要有安全意识,是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另外,你这次去县里参加培训,也是一个积累知识和掌握技术的机会,你要利用好这个机会!”
“听你的,那我就答应去了!”
——
半个月后,邱成峰和高洁同时收到了林秋月寄来的、分别写给男、女同学的两封来信。信中说,这次回省城的几个同学,都分到了粮食系统,韩玉霜在粮店卖粮,贾俊杰分在第三粮库,于文成的人事关系虽然也在第三粮库,人却被借调到局工会的文艺宣传队,李福星进了粮食机械厂,而她自己则被分到局机关幼儿园,做了一名保育员。信中还说,回到省城的这些同学都并不开心,因为每个人似乎都看到了自己人生之路的终点,此时,反倒很羡慕仍然留在青年点的同学,既然还保留着“知识青年”的身份,就还有许多未知的机会。
传看完林秋月的来信之后,大家并没有什么反应,多数人都认为她只是对大家说一些宽慰的话而已。邱成峰当着大家的面也没说什么,但他内心里却相信她说的是实话,起码她自己是这样想的。他对她是比较了解的,从表面看,林秋月是一个容易满足现状的传统女性,平时也很少流露出个人的志向和抱负,但其内心却并不甘于平庸和寂寥,而是有着自己并不轻易表露的人生追求。她理想中的“自我”,虽说并非是居里夫人那样的人,但也绝不会甘心只做一个幼儿保育员,她的理想应当是一位学者、医生、教师或干部。
高洁知道林秋月做了保育员后,在替她惋惜的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设想也更趋于现实了,心情也因此平静了许多。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不久后发生的“九·一三”事件,又搅动了她的心潮。
“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二号人物,当年红卫兵们所“敬爱”的“副统帅”竟叛逃国外,折戟沉沙,葬身火海了。
面对这震惊世界的爆炸性新闻,身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表现出了不同的心态:那些饱经风霜,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在 文革 中受到打击迫害的老同志们是“冷眼静观、处变不惊”,似乎这早在意料之中;那些靠造反起家,“坐直升飞机上来”的“新生力量”,对此则始料不及,有些心慌意乱,不知所措;而大多数善良的人们则暗自惊叹,“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邱成峰是从赵炎那里听到这一消息的。赵炎是在公社电工培训班结束那天,听到有人议论这件事,当时他很高兴,回来后就先和邱成峰讲了。他本想也马上告诉高洁,让她也高兴高兴,但邱成峰建议他谨慎些,暂时先不要跟高洁说,避免惹来麻烦,并且说,如果这是真事的话,用不了几天,高洁就会知道的。
果然,第二天晚上,大队就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向中国社会最基层的“贫下中农”传达早已是“旧闻”了的、有关“九·一三事件”的文件。大队部的西屋里,南北两铺大炕都坐满了人,马书记将厚厚的一本几经转发的文件,递给了坐在北炕的邱成峰,让他替自己宣读。邱成峰带着激动的心情,一字一句的宣读完文件之后,将文件还给了马书记。马书记手里拿着文件,看也不看一眼,便带头进行了表态性的发言。
“我们坚决拥护党中央对‘九·一三事件’的处理决定。······‘反党集团’搞政变,他们政变‘为谁’?大家说他们‘为谁’?我想绝不是为我们贫下中农,而是为他们自己,为他们一小撮反党分子的利益······”。
“马书记,文件里说的‘未遂’是没得逞的意思,也就是没成功,不是‘为了谁’的意思!”邱成峰知道马书记对文件里的词语理解错了,急忙提示他。
“是啊······啊!因为他们不是为广大贫下中农,而是为他们自己,要搞政变!所以才没成功吗,我说的没有错吗!”马书记为自己辩解着。
多数当地的社员并没有听懂邱成峰对马书记的纠正,也没有完全听懂马书记的辩解,而知青们心里都在暗暗发笑。
坐在邱成峰对面南炕上的高洁,先是静静的、表情呆滞的听着他读完文件。马书记发言时她根本就没兴趣听,而是独自陷入了沉思之中。邱成峰对马书记发言的纠正和马书记的辩解,打断了她的沉思,她毫无顾忌的站起身、离开了会场。
会场里活跃了起来,人们议论纷纷着,什么“宫廷政变”啦,“王莽篡位”啦,······,人们在数落着自己所知道的历史上的“奸佞小人”。对于一些既无事实根据,又不加分析的随意议论,邱成峰只是听听而已、无意多想。他确信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经典论断——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不是偶然现象,不是个别人物的罪孽、疏忽和叛变,而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那么“九·一三事件”所发生的时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代?当今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别说自己这个普通的知识青年,就是有着丰富政治斗争经验、高度政治智慧的领袖级人物,也很难在短期内做出一个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结论来。
此时,邱成峰更关心的倒是高洁反常的表现:事实上她既是一个 文化大革命 的积极参与者,她本人和家庭又在 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而受伤害的原因,就在于她本人和父母都对“副统帅”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现在这位“副统帅”终于自我暴露、自取灭亡了,这足以证明,她和父母当初的怀疑和否定是正确的——起码不能再成为一种罪名了,那么在今天这样的场合,她应当比任何人都高兴才对,可是她却在该扬眉吐气的时候,一个人默默的离开了会场。
邱成峰的脑子一闪,“乐极生悲?”他坐不住了。
坐在他旁边的、早已坐立不安了的赵炎用手拉了拉他,两人会意的交换了一下目光,趁着社员们都在议论纷纷,知青们都围着马书记争着看文件的时候,悄悄的离开了会场。
急匆匆的赶回青年点,一进厨房,就听到女生宿舍里有轻轻的抽泣声。两人站在那里迟疑了一会儿,邱成峰轻轻的问道:“高洁在屋吧?”
“在!是邱成峰吧?”高洁不再抽泣,但声音还有些颤抖。
“是我和赵炎,可以进去吗?”
“等一会儿!”
高洁应当是在擦眼泪。
过了一会儿,她拉开了门,让他们进了屋。两人坐在北炕边,高洁坐在南炕边。看着她有些发红的眼圈,邱成峰询问中带着劝慰说:“今天对你来说是个扬眉吐气的日子,你应当高兴才对,怎么反倒哭了?”
“我想到了爸爸,所以根本高兴不起来,就想哭!如果父亲能活着的话,我倒很希望文件里所讲的一切都没有发生,每个人——当然也包括坐‘三叉戟’摔死的那些人,都健康的活着。本来都是党的干部,都是戎马一生的军人,经历了几十年出生入死的征战,打下了天下!今天为什么还要你打倒我,我打倒你的这样折腾呢?结果多少国家栋梁倒下去了,多少幸福的家庭被毁掉了,留给活着人的只有更多的思念和悲伤。”高洁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高洁,要哭你就哭吧!哭过之后就不要再想那些令人伤心的事了。国家大事我们是决定不了的,家里的事情我们倒应当想的开些,你可以这样想,父亲是因病而去世的,这是自然规律,‘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母亲的问题也会很快得到解决的,这样你的心情就会好一些,再说与我和赵艳比起来,你要幸运的多了。”
赵炎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被打成历史 反革命 ,连带母亲一起被遣送回了黑龙江原籍,“历史 反革命 ”的帽子恐怕很难再摘下来了,所以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忧伤。
“赵炎说得对,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总有否极泰来的时候,所以应当振作起来!”邱成峰一半是说给高洁,一半是说给赵炎听的。
“谢谢你们的理解,我知道哭是改变不了现实的,只是宣泄一下情绪,流过泪之后也许会轻松一些。”
“这就好,‘九·一三事件’应当是你的命运的一个转折点。”邱成峰还在劝慰她。
“应当是‘我们’的命运、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一个转折点!”高洁的情绪不再那么低落。
“应当是这样!”邱成峰大声的说,同时看了看赵炎,想给他一些积极的暗示。
“应当怎么样?”门外有人接上了话。
三个人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转向了门口,门是敞开着的,黎晓华站在厨房里。
“班长!”赵炎轻轻叫了一句。
“晓华!你怎么回来了?”高洁站起身,走到门口,将黎晓华拉进门,两人并肩坐下。
“打扰你们唠嗑了。”黎晓华看着对面的邱成峰和赵炎说。
“打扰什么?现在正需要有人陪高洁说说话呢,你回来的正好。”邱成峰解释道。
“高洁怎么了,有什么事吗?”
“什么事都没有,你别听邱成峰胡说!”高洁掩饰着,她不愿把自己性格中柔软的一面暴露给更多的人。
“怎么是胡说,刚才大队传达了有关‘九·一三事件’的文件,高洁想起了父亲,有些伤感。”
“我明白了。”黎晓华冲邱成峰点了点头,又扭过头对高洁说:“‘九·一三事件’的发生,证明了你和父母以前的看法和态度是正确的,你该为此高兴才对。”
“我和邱成峰刚才也在这样劝她,现在你回来了,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你就多开导开导她吧。”
“赵炎,你们怎么还把我当成一种负担了,我只不过是想起了父亲,一时有些难过,问题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对了,晓华,这次回来能多呆些日子吧?”
“我这次不是回队里参加劳动的,是回来给吴文甫送《伤残知青回城申请表》的,明天就得回县里。”
“怎么,吴文甫因伤残回城的事办妥了?”邱成峰很高兴的问。
“还不算最后办妥,我跑了几趟县知青办,总算把《申请表》要来了。他要自己填写,还要大队和公社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再经县级以上医院检查,开具诊断书等证明。这些材料准备全了,一起报到县知青办,经过最后审查,才能报到省城民政部门,之后,再经过省城有关部门的批准,才算最后办成。”
“唉、总算有点希望了,多亏你了,老班长!”邱成峰长出了一口气。
“办这件事确实挺麻烦的,如果我不在县里,吴文甫要自己去办这件事,跑个十趟八趟都不会有什么结果。我去了几趟知青办,不是今天办事的不在,就是明天主管领导不在,真是你推我、我推你,推来推去、研究来研究去的,最后,我是直接找到了刘主任,在他的督促下,才算拿到了这张表。现在机关里办事效率太低了,一般老百姓要办点事是太难了,什么时候我们的基层领导都像焦裕禄那样,中央领导都像总理那样,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老百姓的事就好办了。”
“所以真正学好《老三篇》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想起了黎晓华临去团县委之前与自己的谈话,邱成峰颇有感触的说。
“是啊,‘《老三篇》最容易读、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黎晓华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邱成峰他们三个人听。
“晓华,这么晚了,你是自己回来的?吃晚饭了吗?”高洁关切的问。
“晚饭吃过了,本来准备在公社招待所住一宿,明天再回来,吃晚饭时遇见了两个硫化铁矿的司机,就搭他们的车回来了。”
“这么晚了,你一个女生敢搭汽车?”赵炎问。
“有个女司机,而且是原来黄岗子的知青,那年因为伤人的事我不是去过黄岗子吗!她认识我,还说认识高洁,我看她也面熟,所以才敢搭她的车。刚才我下车时,她还让我給高洁和大伙问好呢。”
几个人说着话,开会的同学都陆续的回来了,见到黎晓华,大家都很高兴。当她把《伤残知青回城申请表》交给吴文甫时,他既感意外又很激动,连连的向她表示感谢。同学们也都替他高兴。
此时,青年点里则是另一番情景,填过了《招工登记表》的“准工人”们,正在整理自己的东西,需要带回省城的都装在了箱子里,不再需要了的都扔在了北炕梢,其中有绑腿、大绳、镰刀、还有旧脸盆,旧衣裤、农田鞋、牛皮靰鞡······。他们一边扔、一边很大度的宣布“谁用谁就拿去!”
明天就要回省城报到了,那可是省城啊!是生于斯、长于斯,可称之为“故乡”的省城,身份也将由“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异化为“工人阶级”,这可是人生命运的一次飞跃,在此前不久,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现在已成为了活生生的现实。几年来,每个人心里最美好的愿望就是“回省城!”如能实现这个愿望,哪怕是回省城扫大街、掏厕所都心甘情愿,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在他们的脸上看到的却不是喜悦,而是些许的忧郁。
相反,那些需要继续留在溪河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依然是“知青”身份的人——除开吴文甫情绪低落,沉默不语外——此时却异常的兴奋:他们大声的唱着、笑着,并不时的对将要走的“准工人”们说一些祝福的话,什么“热烈欢送领导一切的工人阶级!”呀,“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盟!”啊,“祝工人老大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呀······。
被祝福者都谨慎的回应着,什么“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炕!”啊,什么“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啊,等等——此时此刻,这便是得意者对失意者最得体的安慰。
面对这种当喜者不喜、当忧者不忧的反常现象,邱成峰心里很清楚:当喜者是在压抑着自己内心的喜悦,不事张扬,以避免刺激当忧者;而当忧者则是在通过大事张扬、大声谈笑来释放自己的郁闷、掩饰自己的失落,以抵制当喜者那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怜悯的心理。对于两方面这种看似反常、实则正常的心理,邱成峰不好揭穿,只是感到有些别扭,而且赵炎没在屋,不知是去哪儿了,他想出去走走,清净一下,顺便找一找赵炎。
整理完东西,已近傍晚,林秋月发现下午一直没有见到高洁,她突然意识到了些什么,便赶紧去找邱成峰,恰好在厨房里碰到了他。
“邱成峰,你看到高洁了吗?我一下午都没看到她,会不会有什么事?”
“我想不会吧!对了,下午我也一直没看到赵炎,他们会不会在一起?”
“要真在一起就好了。”
“赵艳在屋吗?”邱成峰想的多一点。
“赵艳倒是在!”
“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还是到西河边看看吧。”邱成峰有些放心了。
两人出了门,向西河边走去。
“没想到你和高洁这次没走上,这太不公平了!”
“难道我们走了,把别人留下就公平了吗?全省近百万的知青,谁都盼望着回城,谁走都有道理。”
“可是这次走了这么多同学,你们剩下的这些人今后怎么办呢?”
“我想以后还会有机会的,退一万步说,即使没有机会了,真的扎根农村一辈子,我也是有心里准备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吗!邢燕子、董家耕都是我们的榜样。留在这里的人还要继续与天奋斗、与地奋斗,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也许做一个陈永贵式的农民,要胜于做一个丁少纯式的工人。”
“你这种坚忍不拔的性格,很令人钦佩。”
“有什么可令人钦佩的,昨天赵炎还自我解嘲的说,这次在抢占省城这个制高点的争夺战中,我们都是‘战败者’呢!”
“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一时一事的成败论英雄,况且回省城、当工人算什么成功!在我看来,回省城当工人,对于你来说并不算是理想的选择,你应当去参军或上大学,将来做一个驰骋疆场的军人或者著书立说的学者,这才应当是你的理想!你同意我的说法吗?成峰!”
听到“成峰”两个字,他有些激动。从小到大,这两个字他已经听过成千上万次了,但那都是出自父母、哥姐,街坊邻居和男同学之口,而包括林秋月在内的所有的女同学,从没有人这样称呼过他。他的脸红了,有些发烫,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看到邱成峰如此敏感的反应,林秋月才意识到这种过于亲昵的称呼此时有些唐突,她也羞涩的低下了头。
矜持了一会儿,邱成峰总算鼓起来勇气,动情的说:“秋月,谢谢你的关注和鼓励,我会记住你的话,并努力去实现我们的理想。”
林秋月抬起了头,完全没有了羞涩,真诚的说:“明天我就回省城了,你和高洁赵炎他们还要继续留在这里,但我相信,未来的路,你们比我要宽广的多!希望我们继续保持联系,能早点听到你们的好消息,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我会尽力帮助你们的!”
“不必替我担心,困难是会有的,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存在着希望,我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只是不知道高洁和赵炎现在怎样,这几年他们遭受的打击太多了,一会儿找到他们,你和高洁好好谈谈,她更需要理解和安慰。”
“你也要多和她谈谈,我了解高洁,她很敬佩你,说你有胸怀、又有思想,平时也很赞同你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还经常用你的话来佐证她自己的观点。”
“不会吧!你有些夸张了。”
“我有必要这样讨好你吗?而且是借高洁之口!我走之后,如果哪天你和她唠起今天的事来,我岂不是一下子得罪了两个非同一般的人,而且还担着编瞎话的罪名。”
两人沿着河边的小道向下游走,但没有高洁的影子,两人又转身向上游走,终于在一墩河柳边看见了高洁和肖日萌。此时,两人面对西河坐在沙地上,注视着水中几只正在捕捉鱼虾的白鹅,显得很平静,从侧面很难看出她们的内心是喜悦还是忧伤。
邱成峰不想此时打扰她们,便停下了脚步,轻声的对林秋月说:“让她们自己安静的呆一会儿吧!”
“是啊,难得的清净!成峰,你记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吗?”
“当然记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照原韵填一首《夏景》怎么样?”
“你说说看!”
“青山绿水黄沙,凫鹅潜鱼鸣蛙,田塍河柳晚霞,袅袅炊烟,游子何处为家。”
“很好,一会儿回去把它记下来,留个纪念。”
邱成峰的声音大了些,惊动了不远处的高洁和肖日萌,引来了她们的目光,他和林秋月只好走了过去。
高洁和肖日萌仍然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邱成峰站在她们面前,看着两人,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过了一会儿,他故作轻松的说:“晓月高洁,万众当仰视之,此时何故无人昂首?盖因清光乍显,圆轮微露,乃喷薄欲出之时。须稍待时刻,便会玉盘高悬,月满中天,清光泄地,令人仰头瞩目。”
平日一本正经,在女同学面前不苟言笑的邱成峰,现在竟如此的学究气,令肖日萌感到滑稽和亲切,先是禁不住笑了起来,然后开玩笑的说:“邱成峰,你如此的赞美秋月和高洁,太令我妒忌了!人生难得一知己,你却同时是两位红颜的蓝颜知己,实在是太难得了。”
“肖日萌,你别欲盖弥彰!此‘小月’可不是我林秋月,而是你肖日萌!——‘小月’乃‘肖’也,所以即便如你所说,他所面对的两位红颜,其中有一位应当是你肖日萌,而与我毫不相干。”
面对三人的调侃,高洁却很平静,她将注视着邱成峰的目光转向了林秋月,用略显生硬的口气说:“不去整理行装,准备回省城,到这儿来说些不着边的话干什么?”
“一下午没见到你和肖日萌,出来找找你们。”
“那就谢谢你们了!走吧,我们也该回去了!”
高洁边说边站起了身,然后毫不顾及站在面前的邱成峰和林秋月,拉起肖日萌就往回走。
林秋月一时感到有些尴尬,她呆呆的望着邱成峰。
“你跟她们俩回去吧!多陪陪她们,但要少说话。我到大队部和供销社再转一转,再找找赵炎。”
“我明白!”林秋月紧跑了几步,撵上了高洁和肖日萌。
大队部和供销社都没有赵炎。邱成峰想,这会儿他也许已经回青年点了,便要往回走。谁知刚出供销社的门,就看见赵炎从南边急匆匆的赶了过了,邱成峰急忙迎了上去。
“赵炎,这一下午你去哪儿了?”
“怎么,你着急了?”赵炎的语气里并没有伤感,好像还透露出一丝喜悦。
“那倒没有,只是没见到你,心里有点不踏实。”
“王队长找我说点事,刚回到青年点,林秋月说你在找我,我就赶紧过来了。”
“王队长找你有什么事?”
“县里安全生产办公室和电业局,要组织全县的电工进行安全用电培训,公社供电所知道咱们队建水轮机发电的事,要我们队也派一个人参加培训。王队长找我,就是问我愿不愿意到县里参加培训的事。”
“这对你来说,是个好事呀,应该去!”
“好事倒是好事,可以后的责任也更大了!经过县里的培训之后,就成了队里的‘安全员’,今后一旦在用电方面出了问题,我是要负责任的!”
“那你培训回来后,就制定几条用电制度,再利用开会的机会,给社员们讲一下用电常识,这样大家就会注意安全用电了。工作做到家了以后,即使偶尔出点什么小的事故,你也算事先尽到了责任,况且咱们那台旧发电机发的电是一百一十瓦的,只要有安全意识,是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另外,你这次去县里参加培训,也是一个积累知识和掌握技术的机会,你要利用好这个机会!”
“听你的,那我就答应去了!”
——
半个月后,邱成峰和高洁同时收到了林秋月寄来的、分别写给男、女同学的两封来信。信中说,这次回省城的几个同学,都分到了粮食系统,韩玉霜在粮店卖粮,贾俊杰分在第三粮库,于文成的人事关系虽然也在第三粮库,人却被借调到局工会的文艺宣传队,李福星进了粮食机械厂,而她自己则被分到局机关幼儿园,做了一名保育员。信中还说,回到省城的这些同学都并不开心,因为每个人似乎都看到了自己人生之路的终点,此时,反倒很羡慕仍然留在青年点的同学,既然还保留着“知识青年”的身份,就还有许多未知的机会。
传看完林秋月的来信之后,大家并没有什么反应,多数人都认为她只是对大家说一些宽慰的话而已。邱成峰当着大家的面也没说什么,但他内心里却相信她说的是实话,起码她自己是这样想的。他对她是比较了解的,从表面看,林秋月是一个容易满足现状的传统女性,平时也很少流露出个人的志向和抱负,但其内心却并不甘于平庸和寂寥,而是有着自己并不轻易表露的人生追求。她理想中的“自我”,虽说并非是居里夫人那样的人,但也绝不会甘心只做一个幼儿保育员,她的理想应当是一位学者、医生、教师或干部。
高洁知道林秋月做了保育员后,在替她惋惜的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设想也更趋于现实了,心情也因此平静了许多。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不久后发生的“九·一三”事件,又搅动了她的心潮。
“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二号人物,当年红卫兵们所“敬爱”的“副统帅”竟叛逃国外,折戟沉沙,葬身火海了。
面对这震惊世界的爆炸性新闻,身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表现出了不同的心态:那些饱经风霜,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在 文革 中受到打击迫害的老同志们是“冷眼静观、处变不惊”,似乎这早在意料之中;那些靠造反起家,“坐直升飞机上来”的“新生力量”,对此则始料不及,有些心慌意乱,不知所措;而大多数善良的人们则暗自惊叹,“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邱成峰是从赵炎那里听到这一消息的。赵炎是在公社电工培训班结束那天,听到有人议论这件事,当时他很高兴,回来后就先和邱成峰讲了。他本想也马上告诉高洁,让她也高兴高兴,但邱成峰建议他谨慎些,暂时先不要跟高洁说,避免惹来麻烦,并且说,如果这是真事的话,用不了几天,高洁就会知道的。
果然,第二天晚上,大队就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向中国社会最基层的“贫下中农”传达早已是“旧闻”了的、有关“九·一三事件”的文件。大队部的西屋里,南北两铺大炕都坐满了人,马书记将厚厚的一本几经转发的文件,递给了坐在北炕的邱成峰,让他替自己宣读。邱成峰带着激动的心情,一字一句的宣读完文件之后,将文件还给了马书记。马书记手里拿着文件,看也不看一眼,便带头进行了表态性的发言。
“我们坚决拥护党中央对‘九·一三事件’的处理决定。······‘反党集团’搞政变,他们政变‘为谁’?大家说他们‘为谁’?我想绝不是为我们贫下中农,而是为他们自己,为他们一小撮反党分子的利益······”。
“马书记,文件里说的‘未遂’是没得逞的意思,也就是没成功,不是‘为了谁’的意思!”邱成峰知道马书记对文件里的词语理解错了,急忙提示他。
“是啊······啊!因为他们不是为广大贫下中农,而是为他们自己,要搞政变!所以才没成功吗,我说的没有错吗!”马书记为自己辩解着。
多数当地的社员并没有听懂邱成峰对马书记的纠正,也没有完全听懂马书记的辩解,而知青们心里都在暗暗发笑。
坐在邱成峰对面南炕上的高洁,先是静静的、表情呆滞的听着他读完文件。马书记发言时她根本就没兴趣听,而是独自陷入了沉思之中。邱成峰对马书记发言的纠正和马书记的辩解,打断了她的沉思,她毫无顾忌的站起身、离开了会场。
会场里活跃了起来,人们议论纷纷着,什么“宫廷政变”啦,“王莽篡位”啦,······,人们在数落着自己所知道的历史上的“奸佞小人”。对于一些既无事实根据,又不加分析的随意议论,邱成峰只是听听而已、无意多想。他确信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经典论断——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不是偶然现象,不是个别人物的罪孽、疏忽和叛变,而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那么“九·一三事件”所发生的时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代?当今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别说自己这个普通的知识青年,就是有着丰富政治斗争经验、高度政治智慧的领袖级人物,也很难在短期内做出一个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结论来。
此时,邱成峰更关心的倒是高洁反常的表现:事实上她既是一个 文化大革命 的积极参与者,她本人和家庭又在 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而受伤害的原因,就在于她本人和父母都对“副统帅”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现在这位“副统帅”终于自我暴露、自取灭亡了,这足以证明,她和父母当初的怀疑和否定是正确的——起码不能再成为一种罪名了,那么在今天这样的场合,她应当比任何人都高兴才对,可是她却在该扬眉吐气的时候,一个人默默的离开了会场。
邱成峰的脑子一闪,“乐极生悲?”他坐不住了。
坐在他旁边的、早已坐立不安了的赵炎用手拉了拉他,两人会意的交换了一下目光,趁着社员们都在议论纷纷,知青们都围着马书记争着看文件的时候,悄悄的离开了会场。
急匆匆的赶回青年点,一进厨房,就听到女生宿舍里有轻轻的抽泣声。两人站在那里迟疑了一会儿,邱成峰轻轻的问道:“高洁在屋吧?”
“在!是邱成峰吧?”高洁不再抽泣,但声音还有些颤抖。
“是我和赵炎,可以进去吗?”
“等一会儿!”
高洁应当是在擦眼泪。
过了一会儿,她拉开了门,让他们进了屋。两人坐在北炕边,高洁坐在南炕边。看着她有些发红的眼圈,邱成峰询问中带着劝慰说:“今天对你来说是个扬眉吐气的日子,你应当高兴才对,怎么反倒哭了?”
“我想到了爸爸,所以根本高兴不起来,就想哭!如果父亲能活着的话,我倒很希望文件里所讲的一切都没有发生,每个人——当然也包括坐‘三叉戟’摔死的那些人,都健康的活着。本来都是党的干部,都是戎马一生的军人,经历了几十年出生入死的征战,打下了天下!今天为什么还要你打倒我,我打倒你的这样折腾呢?结果多少国家栋梁倒下去了,多少幸福的家庭被毁掉了,留给活着人的只有更多的思念和悲伤。”高洁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高洁,要哭你就哭吧!哭过之后就不要再想那些令人伤心的事了。国家大事我们是决定不了的,家里的事情我们倒应当想的开些,你可以这样想,父亲是因病而去世的,这是自然规律,‘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母亲的问题也会很快得到解决的,这样你的心情就会好一些,再说与我和赵艳比起来,你要幸运的多了。”
赵炎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被打成历史 反革命 ,连带母亲一起被遣送回了黑龙江原籍,“历史 反革命 ”的帽子恐怕很难再摘下来了,所以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忧伤。
“赵炎说得对,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总有否极泰来的时候,所以应当振作起来!”邱成峰一半是说给高洁,一半是说给赵炎听的。
“谢谢你们的理解,我知道哭是改变不了现实的,只是宣泄一下情绪,流过泪之后也许会轻松一些。”
“这就好,‘九·一三事件’应当是你的命运的一个转折点。”邱成峰还在劝慰她。
“应当是‘我们’的命运、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一个转折点!”高洁的情绪不再那么低落。
“应当是这样!”邱成峰大声的说,同时看了看赵炎,想给他一些积极的暗示。
“应当怎么样?”门外有人接上了话。
三个人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转向了门口,门是敞开着的,黎晓华站在厨房里。
“班长!”赵炎轻轻叫了一句。
“晓华!你怎么回来了?”高洁站起身,走到门口,将黎晓华拉进门,两人并肩坐下。
“打扰你们唠嗑了。”黎晓华看着对面的邱成峰和赵炎说。
“打扰什么?现在正需要有人陪高洁说说话呢,你回来的正好。”邱成峰解释道。
“高洁怎么了,有什么事吗?”
“什么事都没有,你别听邱成峰胡说!”高洁掩饰着,她不愿把自己性格中柔软的一面暴露给更多的人。
“怎么是胡说,刚才大队传达了有关‘九·一三事件’的文件,高洁想起了父亲,有些伤感。”
“我明白了。”黎晓华冲邱成峰点了点头,又扭过头对高洁说:“‘九·一三事件’的发生,证明了你和父母以前的看法和态度是正确的,你该为此高兴才对。”
“我和邱成峰刚才也在这样劝她,现在你回来了,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你就多开导开导她吧。”
“赵炎,你们怎么还把我当成一种负担了,我只不过是想起了父亲,一时有些难过,问题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对了,晓华,这次回来能多呆些日子吧?”
“我这次不是回队里参加劳动的,是回来给吴文甫送《伤残知青回城申请表》的,明天就得回县里。”
“怎么,吴文甫因伤残回城的事办妥了?”邱成峰很高兴的问。
“还不算最后办妥,我跑了几趟县知青办,总算把《申请表》要来了。他要自己填写,还要大队和公社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再经县级以上医院检查,开具诊断书等证明。这些材料准备全了,一起报到县知青办,经过最后审查,才能报到省城民政部门,之后,再经过省城有关部门的批准,才算最后办成。”
“唉、总算有点希望了,多亏你了,老班长!”邱成峰长出了一口气。
“办这件事确实挺麻烦的,如果我不在县里,吴文甫要自己去办这件事,跑个十趟八趟都不会有什么结果。我去了几趟知青办,不是今天办事的不在,就是明天主管领导不在,真是你推我、我推你,推来推去、研究来研究去的,最后,我是直接找到了刘主任,在他的督促下,才算拿到了这张表。现在机关里办事效率太低了,一般老百姓要办点事是太难了,什么时候我们的基层领导都像焦裕禄那样,中央领导都像总理那样,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老百姓的事就好办了。”
“所以真正学好《老三篇》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想起了黎晓华临去团县委之前与自己的谈话,邱成峰颇有感触的说。
“是啊,‘《老三篇》最容易读、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黎晓华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邱成峰他们三个人听。
“晓华,这么晚了,你是自己回来的?吃晚饭了吗?”高洁关切的问。
“晚饭吃过了,本来准备在公社招待所住一宿,明天再回来,吃晚饭时遇见了两个硫化铁矿的司机,就搭他们的车回来了。”
“这么晚了,你一个女生敢搭汽车?”赵炎问。
“有个女司机,而且是原来黄岗子的知青,那年因为伤人的事我不是去过黄岗子吗!她认识我,还说认识高洁,我看她也面熟,所以才敢搭她的车。刚才我下车时,她还让我給高洁和大伙问好呢。”
几个人说着话,开会的同学都陆续的回来了,见到黎晓华,大家都很高兴。当她把《伤残知青回城申请表》交给吴文甫时,他既感意外又很激动,连连的向她表示感谢。同学们也都替他高兴。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