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4958
阅读:7230
发表:2014/6/11
34章 主旋律 小说
《红云白雾》第28章:二
0
…
28
28
28
…
34
全部
第二十八章(二)作品名:红云白雾 作者:任勤
正月初九的傍晚,常守志和邱成峰将赵艳和高洁送上了开往哈尔滨的火车,火车开动后,常守志和邱成峰出了站台,上了等候在车站外的轿车。
“王局长,直接回家吗?”司机问。
“不!先去接个人。”
在常守志的指引下,司机将车开到了黎晓华家的楼下。因为事先已经通过电话,汽车喇叭响了几声之后,黎晓华下了楼。坐在后排的邱成峰从里面推开了车门,黎晓华上了车,不一会儿的工夫司机就将车开到了常守志家门口。
司机开车走了,三个人上楼,进了屋,常守志将邱成峰和黎晓华让进宽敞的客厅里,两人坐下后,常守志一边给两人倒茶,一边主动提起了话头。
“上次黎晓华说要召集同学们一起商量一下经费的问题,这两天我又认真的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不必了。”
“为什么?”黎晓华问。
“现在同学们的情况各不相同,有从政的、有教书的、有干个体的、还有在企业里当工人的,这两年因企业效益不好还有下岗的,大家的收入差别很大,所以经费的问题,我看就不必惊动大家了,全部由我来出!”
“这怎么行呢?要说你多出一些我不反对,至于其他同学我主张采取自愿的原则,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多出就多出,不能多出就少出,家里有困难的也可以不出。”黎晓华坚持着自己的主张。
“我也同意黎晓华的意见,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吧!”邱成峰的态度与黎晓华是一致的。
“你们俩听我说完,我坚持经费由我来出是有其道理的。”常守志把“我”字说的很重,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当然,我事先就料到你们肯定不会同意这样做,你们也都想出一部分。我也相信,拿出个千、八百块钱,甚至三、五千块钱,对于邱成峰来说也许并不很难,黎晓华也能拿得出。但是,就你们俩的情况也不一样,邱成峰家里,林秋月和孩子都在国外,孩子拿的奖学金都是美元,所以他毫无牵挂,可是,黎晓华、你呢?母亲和爱人都有病,爱人病退之后的退休金又不多,孩子今年又要高考,现在念大学又要收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开销可是不小的,就这一点来说,你和邱成峰是不能相比的。
“再看看其他同学的情况。据我了解,在我们同学当中,起码有一半以上人的家庭情况连黎晓华都赶不上,如果要大家自愿出钱的话,对这些同学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令他们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和我们一样出钱吧,会给本来就很困难的家庭增加负担,不出钱吧,在同学中又感觉面子上过不去。
“我是考虑到这些情况才决定全部经费由我来出的,如果你们俩也坚持要出的话,我也不好和你们争,但其后果就是,条件比你们俩好的同学也要争着出钱,而条件差的同学就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说完,常守志看了看邱成峰,又看了看黎晓华。
“守志,这样的话,你可就多破费了!我粗略算了算,大致所需的经费要远远超过五位数,而且绝不是‘1’或‘2’打头的,如此大的费用你能承受的了吗?”
“成峰,这你放心!别看我和赵艳既要照顾双方的老人,贴补他们一些钱物,为他们出一些医药费、保姆费,还要供孩子上大学,但我一个堂堂的副局级干部,三、五万块钱还是拿得出的,另外,几张饭条子、出车费用,我都是可以通过一些渠道报销的。当然,后面这些话,你们俩可不能向外人讲啊。”
“常守志,你可要把握住分寸,出大格的事、违反原则的事可不能办!如果那样的话,反倒不如我们大家都出些钱。”
“黎晓华,你放心吧,这件事就由我来办!清明节前争取把墓和碑的事办好,清明节后你们俩去验收,九月份,咱们下乡三十周年的时候再组织同学们一起回去看看。”
一周后,高洁和赵艳从哈尔滨回来了,比原计划的时间虽然长了些,但事情办的却很顺利。其实,赵炎单位和黑龙江省的领导,两年前对赵炎的情况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时省里准备安排他任省政协委员,组织部门派人到建州县、芦苇河公社和拦河峪大队对罗永舜个人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拦河峪大队的人介绍说,罗永舜先天弱智,一般的农活都干不好,只能去放牛,甚至连正常记数都不会,数牛时是“这一个、那一个”的数,因此村里的干部和村民根本就没有人相信罗永舜能考上大学,就更不用说取得那么多科研成果了。建州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副部长,是原来知青办的工作人员,他听说罗永舜的事迹后,发现他的一项科研成果——氧离子医疗器,与当年失踪的赵炎保存在知青办的设计材料竟完全一致,便将情况向调查人员做了介绍。调查人员回到黑龙江,向省里领导汇报了有关情况,省领导又指示有关部门对“罗永舜”及赵炎的情况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调查,最后虽然没能掌握确实可靠的证据,但对“罗永舜”和“赵炎”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有了基本的判断。正当组织上准备找“罗永舜”谈话、确认其真实身份时,他却因病住进了医院,这件事被暂时搁置下来。“罗永舜”去世后,高洁和赵艳拿着“罗永舜”的遗书,来主动的确认其真实的身份,真相终于大白了。赵炎身份明了之后,组织上曾考虑过追认其为“GCD员”,但因其从没正式交过“入党申请书”,最后还是放弃了这样的考虑。
——
清明节这天,上午十点多钟,一辆黑色的轿车和一辆客货两用车,从芦溪镇方向驶向了溪河湾。进村后,车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穿村而过,车到南山头停稳后,从两辆车上下来了八、九个人。轿车上下来的是常守志、赵艳、高洁、黎晓华和邱成峰,赵艳和高洁手里各捧着一束鲜花。客货两用车上下来的是颜宝柯、王秀珍、张保忠和贾俊杰,颜宝柯拿着录像机,贾俊杰拿着照相机。他们站在山脚下,望着用一米多长的条石砌成的直通山顶的台阶,都露出赞许的表情,常守志的目光从山脚顺着台阶缓缓的移向山顶,像是在欣赏一座摩天大楼。
驻足片刻,一行人踏着平整、坚实的台阶,缓缓的向山顶走去。常守志、颜宝柯和张保忠走在前面,接着就是赵艳、高洁王秀珍和黎晓华,邱成峰和贾俊杰走在最后面。大家都一步一个台阶的走着,没有人说话,常守志每迈上一级台阶,心里就默默的数一个数,走到山顶时,他数到了“九十八”。
三月初,常守志就指派局里的“刘工”和几个工程技术人员,带着勘测仪器,会同颜宝柯和贾俊杰来这里进行了现场勘验测量。前一个双休日,他们又会同一位施工队的“包工头”,领着几个工人,开着一辆面包车和两辆装着水泥、石材,红砖等建筑材料的卡车来到这里,赵艳也在高洁的陪伴下带着赵炎的骨灰来了。根据颜宝柯和现任村委会主任王金玉事先的约定,村里也派出了十几个青壮劳动力。二十多个人整整干了两天,对南山头进行了修整,并为赵炎建了墓、立了碑。关于台阶的级数,常守志事先就交代给了“刘工”,可以选择“六十八”、“七十三”、“九十八”这三个数字中的一个,这三个数字分别代表着下乡插队、赵炎在洪水中失踪和修建墓地的年份。结果“刘工”根据测量出的南山头的高程和坡度,选择了九十八级台阶的方案。土石工程结束后,省城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就撤走了,王金玉又按照设计要求,领着村民们搞了几天绿化,整个工程才算彻底完工了。
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山顶的景象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二十五年前修建的近乎简陋的“抗洪纪念碑”,已经做了修整和粉刷,碑体涂上了白漆,“抗洪纪念碑”五个大字涂上了红漆,有了更多的“庄严肃穆”感。一条与台阶等宽的鹅卵石甬道直通到“纪念碑”前,然后分向两侧、弯曲延伸,成一直径有十五、六米的环形,环形甬道所围成的、近二百平米的圆形区域就是赵炎的墓地。水泥罩面、呈半球形的赵炎墓,位于“纪念碑”后、圆形区域的中央,半球形墓的底圆半径为一米,圆形的底座高三十厘米,直径二米四。墓的前面是一块白色大理石墓碑,碑的底座高二十厘米、宽六十厘米、厚四十厘米,碑高一米、宽四十厘米、厚十厘米。
碑的正面镌刻着四个漆成黑色的阴文大字“赵炎之墓”,左下方是一行小字,“一九九八年四月五日立”。
几个人先是并排站在“纪念碑”前,高洁将手里的鲜花放到了“纪念碑”的基座上,然后,大家又走到赵炎的墓碑前致默哀,赵艳将鲜花放到了赵炎墓碑的基座上。
献过花之后,一行人逆时针方向绕着甬道缓缓而行。环形甬道的外围,是一圈人工插载的榆树枝条,虽然现在看起来又细又矮,但可以想象出,过两年,榆树枝生根长大以后,经修剪就会成为一道环形的榆树墙,围护着这块圆形的墓地。
榆树墙的外侧,相互间隔的栽种着一圈松树和柏树,其中松树二十四棵、棵柏树二十三,合计共四十七棵树,表示这里安葬着一位仅有四十七圈年轮的常青的生命。贾俊杰和颜宝柯对墓地进行了拍照和录像,最后大家都聚到了赵炎的墓碑的后面,又看了一遍他们早已铭记在心的碑文。
碑背面的碑文,镌刻着赵炎的简历。
赵炎:一九五零年九月十六日出生于省城。一九五八年九月进四纬路小学读书。一九 六四 年小学毕业,考入“五四实验中学”。一九六八年,离开省城到溪河湾插队落户。一九七三年八月八日,溪河湾因连日降雨、突发洪水,为抢救集体财产和他人生命,他被卷入洪水之中,冲到下游三十多里处。八月九日被拦河峪村民罗宝贵所救。之后,他冒用在洪水中失踪的罗永舜的名字,随罗家迁往北大荒务农。一九七七年,他以罗永舜的身份考入了哈尔滨工学院。一九八一年毕业后,一直在哈尔滨医学院医疗器械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被省政府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省劳动模范”的称号。一九九七年,因病去世。
——
五月七日,当年溪河湾的插队知青们在省城的商务宾馆聚会。在看完了南山头赵炎墓地的照片和录像之后,大家一致决定,在插队三十周年的时候,集体重返溪河湾。
聚餐刚开始,一直表现沉默的黄龙彪喝干了一杯酒,轻声对身边的颜宝柯和徐良说:“宝柯、徐良,我要先走一会儿,你们坐着不要动,以免影响大家。我走后,你们替我转告常守志和黎晓华,今天所有的费用我都已经提前付过了,以后回溪河湾所需的费用也由我来出。”
跟颜宝柯和徐良交代完,黄龙彪站起身来对大家说:“各位同学,今天公司里有些事情,我得先走一步,希望大家谅解。以后哪位同学有了什么难处,需要我帮忙,就给我打电话,我一定尽力相助。今天我就先告辞了,希望大家喝的尽兴、玩的高兴!”
话刚落音,还没等大家有什么反应,他便离座而去,等同学们缓过神来,要起身送他的时候,他已经头也不回的走出了餐厅。
黄龙彪的举动惹得大家议论纷纷。
“龙彪这是怎么了?”
“今天他的情绪好像一直都不高!”
······
“腰杆粗了,身价高了,是不是和我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
待略微平静些了之后,颜宝柯替他解释道:“龙彪最近遇到点烦心事,希望大家多理解,对他今天的做法不要介意。”
“什么烦心事?让一个财大气粗的老板这样闷闷不乐。”刘红军不理解的说。
“是不是生意上的事?”常守志问。
“不是生意上的事,最近龙彪的生意一直很顺,是家里的事,暂时不便和大家细讲,以后自然都会知道的。”徐良也解释着。
听徐良这样说,也就没人再细问了。
颜宝柯又看着常守志说:“守志,龙彪让我告诉你和黎晓华,今天所有的花费他都已经付过了,九月份回溪河湾所需要的费用,他也可以全部赞助。”
“什么?今天他已经把账结了?——那就算了!至于回溪河湾的费用,我们几个发起人商量时就已经定了,不需要任何人出,我一个人承包了。龙彪的心意我们大家先领了,等以后再有聚会和活动时,他再破费吧!”
在同学中,与黄龙彪关系最好,也最了解他的就是颜宝柯和徐良。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商海沉浮,已经是“金龙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的黄龙彪,尽管名下已有数百万元的资产,商场上也正春风得意,但家庭生活并不幸福。他回城以后,没干几年乘务员工作,便辞职下海经商。在铁路公寓当保洁员的妻子不愿他丢了铁饭碗、去冒险经商,所以坚决反对他辞职,但不愿在工作单调、劳动纪律又严的铁路部门受约束的黄龙彪主意已定,根本就不听劝阻,两人因此离了婚。黄龙彪把当时只有三、四岁的儿子送回山东老家,交给年过半百的父母抚养,自己则在商海中打拼。如今十六、七年过去了,他也算创业成功了,但由于多年来一直忙于商务,无暇顾及孩子和老人,儿子黄鑫在爷爷奶奶的娇惯下,养成了玩世不恭、任意胡为的性情,虽然已经二十岁了,但只有初中学历。黄龙彪曾不惜花费重金,想让他学些知识和技术,但黄鑫什么都学不进去,每天和一些同样无所事事的小哥们出入于歌厅、舞厅和酒吧,最后还染上了毒瘾。前一段时间,黄鑫已经进了一次戒毒所,但还是没有彻底戒掉毒瘾,为此,黄龙彪伤透了脑筋,他经常约颜宝柯或徐良喝酒,倾述自己的苦闷,并不止一次说过,如能换回一个身心健康的儿子,宁可抛弃百万家产。
正月初九的傍晚,常守志和邱成峰将赵艳和高洁送上了开往哈尔滨的火车,火车开动后,常守志和邱成峰出了站台,上了等候在车站外的轿车。
“王局长,直接回家吗?”司机问。
“不!先去接个人。”
在常守志的指引下,司机将车开到了黎晓华家的楼下。因为事先已经通过电话,汽车喇叭响了几声之后,黎晓华下了楼。坐在后排的邱成峰从里面推开了车门,黎晓华上了车,不一会儿的工夫司机就将车开到了常守志家门口。
司机开车走了,三个人上楼,进了屋,常守志将邱成峰和黎晓华让进宽敞的客厅里,两人坐下后,常守志一边给两人倒茶,一边主动提起了话头。
“上次黎晓华说要召集同学们一起商量一下经费的问题,这两天我又认真的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不必了。”
“为什么?”黎晓华问。
“现在同学们的情况各不相同,有从政的、有教书的、有干个体的、还有在企业里当工人的,这两年因企业效益不好还有下岗的,大家的收入差别很大,所以经费的问题,我看就不必惊动大家了,全部由我来出!”
“这怎么行呢?要说你多出一些我不反对,至于其他同学我主张采取自愿的原则,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多出就多出,不能多出就少出,家里有困难的也可以不出。”黎晓华坚持着自己的主张。
“我也同意黎晓华的意见,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吧!”邱成峰的态度与黎晓华是一致的。
“你们俩听我说完,我坚持经费由我来出是有其道理的。”常守志把“我”字说的很重,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当然,我事先就料到你们肯定不会同意这样做,你们也都想出一部分。我也相信,拿出个千、八百块钱,甚至三、五千块钱,对于邱成峰来说也许并不很难,黎晓华也能拿得出。但是,就你们俩的情况也不一样,邱成峰家里,林秋月和孩子都在国外,孩子拿的奖学金都是美元,所以他毫无牵挂,可是,黎晓华、你呢?母亲和爱人都有病,爱人病退之后的退休金又不多,孩子今年又要高考,现在念大学又要收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开销可是不小的,就这一点来说,你和邱成峰是不能相比的。
“再看看其他同学的情况。据我了解,在我们同学当中,起码有一半以上人的家庭情况连黎晓华都赶不上,如果要大家自愿出钱的话,对这些同学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令他们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和我们一样出钱吧,会给本来就很困难的家庭增加负担,不出钱吧,在同学中又感觉面子上过不去。
“我是考虑到这些情况才决定全部经费由我来出的,如果你们俩也坚持要出的话,我也不好和你们争,但其后果就是,条件比你们俩好的同学也要争着出钱,而条件差的同学就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说完,常守志看了看邱成峰,又看了看黎晓华。
“守志,这样的话,你可就多破费了!我粗略算了算,大致所需的经费要远远超过五位数,而且绝不是‘1’或‘2’打头的,如此大的费用你能承受的了吗?”
“成峰,这你放心!别看我和赵艳既要照顾双方的老人,贴补他们一些钱物,为他们出一些医药费、保姆费,还要供孩子上大学,但我一个堂堂的副局级干部,三、五万块钱还是拿得出的,另外,几张饭条子、出车费用,我都是可以通过一些渠道报销的。当然,后面这些话,你们俩可不能向外人讲啊。”
“常守志,你可要把握住分寸,出大格的事、违反原则的事可不能办!如果那样的话,反倒不如我们大家都出些钱。”
“黎晓华,你放心吧,这件事就由我来办!清明节前争取把墓和碑的事办好,清明节后你们俩去验收,九月份,咱们下乡三十周年的时候再组织同学们一起回去看看。”
一周后,高洁和赵艳从哈尔滨回来了,比原计划的时间虽然长了些,但事情办的却很顺利。其实,赵炎单位和黑龙江省的领导,两年前对赵炎的情况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时省里准备安排他任省政协委员,组织部门派人到建州县、芦苇河公社和拦河峪大队对罗永舜个人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拦河峪大队的人介绍说,罗永舜先天弱智,一般的农活都干不好,只能去放牛,甚至连正常记数都不会,数牛时是“这一个、那一个”的数,因此村里的干部和村民根本就没有人相信罗永舜能考上大学,就更不用说取得那么多科研成果了。建州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副部长,是原来知青办的工作人员,他听说罗永舜的事迹后,发现他的一项科研成果——氧离子医疗器,与当年失踪的赵炎保存在知青办的设计材料竟完全一致,便将情况向调查人员做了介绍。调查人员回到黑龙江,向省里领导汇报了有关情况,省领导又指示有关部门对“罗永舜”及赵炎的情况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调查,最后虽然没能掌握确实可靠的证据,但对“罗永舜”和“赵炎”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有了基本的判断。正当组织上准备找“罗永舜”谈话、确认其真实身份时,他却因病住进了医院,这件事被暂时搁置下来。“罗永舜”去世后,高洁和赵艳拿着“罗永舜”的遗书,来主动的确认其真实的身份,真相终于大白了。赵炎身份明了之后,组织上曾考虑过追认其为“GCD员”,但因其从没正式交过“入党申请书”,最后还是放弃了这样的考虑。
——
清明节这天,上午十点多钟,一辆黑色的轿车和一辆客货两用车,从芦溪镇方向驶向了溪河湾。进村后,车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穿村而过,车到南山头停稳后,从两辆车上下来了八、九个人。轿车上下来的是常守志、赵艳、高洁、黎晓华和邱成峰,赵艳和高洁手里各捧着一束鲜花。客货两用车上下来的是颜宝柯、王秀珍、张保忠和贾俊杰,颜宝柯拿着录像机,贾俊杰拿着照相机。他们站在山脚下,望着用一米多长的条石砌成的直通山顶的台阶,都露出赞许的表情,常守志的目光从山脚顺着台阶缓缓的移向山顶,像是在欣赏一座摩天大楼。
驻足片刻,一行人踏着平整、坚实的台阶,缓缓的向山顶走去。常守志、颜宝柯和张保忠走在前面,接着就是赵艳、高洁王秀珍和黎晓华,邱成峰和贾俊杰走在最后面。大家都一步一个台阶的走着,没有人说话,常守志每迈上一级台阶,心里就默默的数一个数,走到山顶时,他数到了“九十八”。
三月初,常守志就指派局里的“刘工”和几个工程技术人员,带着勘测仪器,会同颜宝柯和贾俊杰来这里进行了现场勘验测量。前一个双休日,他们又会同一位施工队的“包工头”,领着几个工人,开着一辆面包车和两辆装着水泥、石材,红砖等建筑材料的卡车来到这里,赵艳也在高洁的陪伴下带着赵炎的骨灰来了。根据颜宝柯和现任村委会主任王金玉事先的约定,村里也派出了十几个青壮劳动力。二十多个人整整干了两天,对南山头进行了修整,并为赵炎建了墓、立了碑。关于台阶的级数,常守志事先就交代给了“刘工”,可以选择“六十八”、“七十三”、“九十八”这三个数字中的一个,这三个数字分别代表着下乡插队、赵炎在洪水中失踪和修建墓地的年份。结果“刘工”根据测量出的南山头的高程和坡度,选择了九十八级台阶的方案。土石工程结束后,省城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就撤走了,王金玉又按照设计要求,领着村民们搞了几天绿化,整个工程才算彻底完工了。
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山顶的景象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二十五年前修建的近乎简陋的“抗洪纪念碑”,已经做了修整和粉刷,碑体涂上了白漆,“抗洪纪念碑”五个大字涂上了红漆,有了更多的“庄严肃穆”感。一条与台阶等宽的鹅卵石甬道直通到“纪念碑”前,然后分向两侧、弯曲延伸,成一直径有十五、六米的环形,环形甬道所围成的、近二百平米的圆形区域就是赵炎的墓地。水泥罩面、呈半球形的赵炎墓,位于“纪念碑”后、圆形区域的中央,半球形墓的底圆半径为一米,圆形的底座高三十厘米,直径二米四。墓的前面是一块白色大理石墓碑,碑的底座高二十厘米、宽六十厘米、厚四十厘米,碑高一米、宽四十厘米、厚十厘米。
碑的正面镌刻着四个漆成黑色的阴文大字“赵炎之墓”,左下方是一行小字,“一九九八年四月五日立”。
几个人先是并排站在“纪念碑”前,高洁将手里的鲜花放到了“纪念碑”的基座上,然后,大家又走到赵炎的墓碑前致默哀,赵艳将鲜花放到了赵炎墓碑的基座上。
献过花之后,一行人逆时针方向绕着甬道缓缓而行。环形甬道的外围,是一圈人工插载的榆树枝条,虽然现在看起来又细又矮,但可以想象出,过两年,榆树枝生根长大以后,经修剪就会成为一道环形的榆树墙,围护着这块圆形的墓地。
榆树墙的外侧,相互间隔的栽种着一圈松树和柏树,其中松树二十四棵、棵柏树二十三,合计共四十七棵树,表示这里安葬着一位仅有四十七圈年轮的常青的生命。贾俊杰和颜宝柯对墓地进行了拍照和录像,最后大家都聚到了赵炎的墓碑的后面,又看了一遍他们早已铭记在心的碑文。
碑背面的碑文,镌刻着赵炎的简历。
赵炎:一九五零年九月十六日出生于省城。一九五八年九月进四纬路小学读书。一九 六四 年小学毕业,考入“五四实验中学”。一九六八年,离开省城到溪河湾插队落户。一九七三年八月八日,溪河湾因连日降雨、突发洪水,为抢救集体财产和他人生命,他被卷入洪水之中,冲到下游三十多里处。八月九日被拦河峪村民罗宝贵所救。之后,他冒用在洪水中失踪的罗永舜的名字,随罗家迁往北大荒务农。一九七七年,他以罗永舜的身份考入了哈尔滨工学院。一九八一年毕业后,一直在哈尔滨医学院医疗器械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被省政府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省劳动模范”的称号。一九九七年,因病去世。
——
五月七日,当年溪河湾的插队知青们在省城的商务宾馆聚会。在看完了南山头赵炎墓地的照片和录像之后,大家一致决定,在插队三十周年的时候,集体重返溪河湾。
聚餐刚开始,一直表现沉默的黄龙彪喝干了一杯酒,轻声对身边的颜宝柯和徐良说:“宝柯、徐良,我要先走一会儿,你们坐着不要动,以免影响大家。我走后,你们替我转告常守志和黎晓华,今天所有的费用我都已经提前付过了,以后回溪河湾所需的费用也由我来出。”
跟颜宝柯和徐良交代完,黄龙彪站起身来对大家说:“各位同学,今天公司里有些事情,我得先走一步,希望大家谅解。以后哪位同学有了什么难处,需要我帮忙,就给我打电话,我一定尽力相助。今天我就先告辞了,希望大家喝的尽兴、玩的高兴!”
话刚落音,还没等大家有什么反应,他便离座而去,等同学们缓过神来,要起身送他的时候,他已经头也不回的走出了餐厅。
黄龙彪的举动惹得大家议论纷纷。
“龙彪这是怎么了?”
“今天他的情绪好像一直都不高!”
······
“腰杆粗了,身价高了,是不是和我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
待略微平静些了之后,颜宝柯替他解释道:“龙彪最近遇到点烦心事,希望大家多理解,对他今天的做法不要介意。”
“什么烦心事?让一个财大气粗的老板这样闷闷不乐。”刘红军不理解的说。
“是不是生意上的事?”常守志问。
“不是生意上的事,最近龙彪的生意一直很顺,是家里的事,暂时不便和大家细讲,以后自然都会知道的。”徐良也解释着。
听徐良这样说,也就没人再细问了。
颜宝柯又看着常守志说:“守志,龙彪让我告诉你和黎晓华,今天所有的花费他都已经付过了,九月份回溪河湾所需要的费用,他也可以全部赞助。”
“什么?今天他已经把账结了?——那就算了!至于回溪河湾的费用,我们几个发起人商量时就已经定了,不需要任何人出,我一个人承包了。龙彪的心意我们大家先领了,等以后再有聚会和活动时,他再破费吧!”
在同学中,与黄龙彪关系最好,也最了解他的就是颜宝柯和徐良。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商海沉浮,已经是“金龙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的黄龙彪,尽管名下已有数百万元的资产,商场上也正春风得意,但家庭生活并不幸福。他回城以后,没干几年乘务员工作,便辞职下海经商。在铁路公寓当保洁员的妻子不愿他丢了铁饭碗、去冒险经商,所以坚决反对他辞职,但不愿在工作单调、劳动纪律又严的铁路部门受约束的黄龙彪主意已定,根本就不听劝阻,两人因此离了婚。黄龙彪把当时只有三、四岁的儿子送回山东老家,交给年过半百的父母抚养,自己则在商海中打拼。如今十六、七年过去了,他也算创业成功了,但由于多年来一直忙于商务,无暇顾及孩子和老人,儿子黄鑫在爷爷奶奶的娇惯下,养成了玩世不恭、任意胡为的性情,虽然已经二十岁了,但只有初中学历。黄龙彪曾不惜花费重金,想让他学些知识和技术,但黄鑫什么都学不进去,每天和一些同样无所事事的小哥们出入于歌厅、舞厅和酒吧,最后还染上了毒瘾。前一段时间,黄鑫已经进了一次戒毒所,但还是没有彻底戒掉毒瘾,为此,黄龙彪伤透了脑筋,他经常约颜宝柯或徐良喝酒,倾述自己的苦闷,并不止一次说过,如能换回一个身心健康的儿子,宁可抛弃百万家产。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