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不会写剧本!
电影编剧实战班11 天后开课 去看看
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9499
阅读:7009
发表:2014/6/6
34章 主旋律 小说
《红云白雾》第19章:一
任勤 [北京朝阳区]
 出售价格:面议 [如何联系作者]
19
  第十九章(一)作品名:红云白雾 作者:任勤
  
  
  第十九章
  
  反思后 高洁递交申请书
  
  再下乡 已是“省里派来人”
  
  高洁回到家里,见到了在家养病的母亲,久不见面,她苍老了许多,虽然还不到五十岁,头发已经白了一大半。父亲去世以后,原来住的军区的房子已被后勤部收了回去,母亲现在住的是省委机关的一间五十多平米的两居室宿舍。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平时工作忙,都不常回来,母亲多数时间都是在几百公里以外的省“五·七干校”接受改造。
  
  住在这个过于简陋的“家”里,尽管有些不习惯,高洁还是想在“家”里多陪陪身患疾病,情绪不佳的母亲,但母亲却说这两年自己习惯了一个人生活,还劝说她尽早去学校报到,所以高洁只在“家”陪母亲住了两宿,第三天吃过午饭,她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孤独的母亲和这个简陋的“家”。
  
  高洁下了公共汽车,前面二、三百米远就是北方大学的正门。她走到这所小时候经常路过的、省内最高学府的校门口,凝望着不止一次见过的、朱德元帅题写的校牌,沉思良久,然后背着行李进了校门。
  
  正对大门的主楼上悬挂着巨幅标语:“热烈欢迎来自三大革命一线的工农兵学员!”、“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用MZD思想改造大学!”
  
  新生接待站就露天设在大门通往主楼的道路两旁,文、史、哲、经、外、数、理、化、生······各系的指示牌分列在道路的两侧。因为是报到的最后一天,而且已经是下午了,新生入校的高峰时间已过,所以来报到的人比头两天少了许多。高洁径直走到哲学系的指示牌前,指示牌旁边并排摆着三张单人课桌,课桌后面有几个人坐在椅子上唠嗑。看见高洁走过来,一男一女两个人站起身,绕到桌子前,女生主动的打着招呼:“是哲学系的新生吗?”
  
  “是!”
  
  “你叫高洁吧?”
  
  “对,叫高洁!”
  
  “看看高洁的寝室应该是五舍302房间吧?”女生回过头说。
  
  坐在桌子后面的另一个女生翻开了桌子上的花名册,看了一会儿,抬起头说:“对,高洁,在五舍302寝室!”
  
  站在高洁旁边的那位男生,拽下高洁背在背上的行李,热情的说:“来,我送你过去!”
  
  旁边的女生也从高洁手里接过旅行袋,回头对后面的两个人说了一句,“你们撤了吧!新生都到齐了。”然后两个人领着高洁向学生宿舍走去。
  
  “你们是哲学系的老师还是学生?”高洁无法从他们的年龄上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是七二级的学生,我就刘玉霞,他叫韩文魁!你是哪个地区的?怎么这么晚才来报到?你是我们系最后一个报到的新生了。”
  
  “我家就在省城。”
  
  “那你入学前是哪个单位的?”韩文魁问。
  
  “我原来是抚平地区的知青。”
  
  “你是知青?不太像!也许是女生的原因吧。”韩文魁在自问自答着。
  
  “男女知青还有什么别的不同吗?”
  
  “是啊,昨天来了一个叫李铁龙的男生,也是下乡知青,可能是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吧,从外表看很像是农民,对比之下,你看上去就不太像下乡知青,倒像是机关工作人员。”
  
  “李铁龙也进了咱们学校吗?”高洁惊奇的问。
  
  “不仅进了咱们学校,而且进了咱们系,和你还是一个班呢!”刘玉霞说。
  
  “和我一个班!”高洁更感惊奇。
  
  “是啊,咱们系每年就招一个班、三十个人。欸!你认识李铁龙吗?”刘玉霞从高洁的表情上看出她可能与李铁龙有某种关系。
  
  “不认识,但是听说过。”高洁知道自己表情上有所流露,便有意尽量平淡的说。
  
  “今年的新生都应当听说过李铁龙,报纸上有名,电台里有声的人物吗!”韩文魁为刘玉霞解释着。
  
  李铁龙也被大学录取了,不仅和自己在一个学校、一个系,而且在一个班里,这可是高洁万万没有想到的。
  
  正式开学的第一天,根据系里的安排,哲学系的新生在哲经楼204号教室开“师生见面会”。在食堂吃过早饭,高洁和同寝室的另外三个女同学,先把自用的餐具送回了寝室,然后又一起下了楼。她们住的学生第五宿舍在学校主操场的西北,是一栋三层的红砖楼;哲经楼在操场的南面,是一座灰色的四层楼;操场北侧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泥路,经过五舍的南门前;操场西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泥路,经过五舍的东侧、哲经楼的西侧。
  
  出了五舍的楼门,她们沿着操场西侧的水泥路往南走。路的两侧长着高大的刺槐、银杏和松柏树。走出有一百多米远,就到了哲经楼的西面,楼西侧的外墙上爬满了青藤,再往前走,哲经楼的南面又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泥路,路南是一片树林,丁字路口的南侧、树林的北缘,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景观石,上面刻着三个涂着红漆的大字——“桃李园”。
  
  “为什么叫‘桃李园’?”于桂芬自言自语的说。
  
  “是因为里面桃树和李树比较多吧!”李秋菊很自信的说。
  
  “你是因果倒置了,学校并不是要栽种桃树和李树才建了‘桃李园’,而是为建‘桃李园’才栽种了一些桃树和李树。”高洁率直的否定了李秋菊的说法。
  
  “高洁说的对,因为有‘桃李满天下’一说,学校才建了‘桃李园’,又为使名实相副,便在园中栽种了桃树和李树。”张秀琴赞同高洁的说法,并加以引申论证。
  
  几个人说着话,拐过哲经楼的西南角,沿着水泥路向东走,路北的楼前也长着一排刺槐,与路南的桃李园隔路映衬,顺着大道向东望去,楼的东面是一片槐树林,灰色的哲经楼掩映在青藤绿树之中,显得古朴典雅。
  
  向东没走多远,就到了哲经楼南面的正门,四根粗大的水泥柱支撑着门前突出的雨搭,门前正面是六级大理石台阶,由于几十年的踩踏,每级台阶的中间部分都已略有凹陷,但仍十分光滑,门的两侧是水泥坡道,中型车辆可以沿水泥坡道直接开到雨搭下面的楼门口。
  
  四个人踏上台阶,走进正厅,宽敞的大厅庄严肃穆,正中是一尊马克思的半身铜像,铜像下面大理石基座的正面篆刻着这位伟人的一句名言:“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在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整栋楼以正厅为界,东面是哲学系,西面是经济系。因为自 文化大革命 以来学校就停止了招生,只是从七二年起,才重新开始试点招生,加上今年全国的公开招生,一共只招了两届学生,哲学系和经济系这两年每年又都只招一个班、三十名学生,所以现在整个哲经楼里只有四个班、共一百二十名学生。一栋东西长六十多米,南北宽十几米,高四层的哲经楼里只有四个班的学生,平均每层楼只有一个班,就是加上差不多同样数量的教职工,总人数也不过二百多名,所以整栋楼里显得空荡荡的。
  
  她们从正厅东侧的楼梯上了二楼,楼梯东侧就是204号教室。因为时间还早,同学们还都没有来。教室里很整洁,显然是有人提前打扫过,南面的三扇宽大的玻璃窗,已经透进了缕缕阳光,六排单人课桌被两条过道分割成三组,西墙上挂着一块玻璃黑板,黑板上方嵌着八个红色塑料板剪成的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黑板前面是一张一米多高的讲台,讲台和黑板之间的地上,放着一块与黑板等长,一米来宽,十多公分高的活动地板。四个人选择了靠南窗、前面的四个座位,张秀琴坐在第一排靠窗的座位,高洁坐在她右面靠过道的座位,于桂芬和李秋菊坐在她们身后第二排的两个座位上。不一会儿的工夫,同学们都三三两两来到了教室,并随意选择了自己的位置。
  
  高洁向右侧着身,观察着每一个刚进来的本班的同学。她很快就意识到到哲学系七三班是一个多元化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个体的差异很大:性别就不必说了,从年龄上看,小的可能还不满二十岁,大的已远远超过而立之年,甚至接近不惑之年了;从穿着上看有穿中山装的、有穿学生装的、还有穿工作服的,最明显的是有四个人穿着军装;从身份上看,应该有工人、农民、教师、机关干部和军人,高洁当然能区分出那四个穿军装的人中,有两位是陆军,一位是海军,一位是空军。
  
  同学们到齐了之后,辅导员田老师走了进来,她踏上地板,站在了讲台前面。头天晚上田老师曾到寝室去看望过同学们,所以大多数同学都见过她。 文革 中留校的田老师,还扎着两只短辫,看上去还不到三十岁,比有些学生的年龄还要小,她微笑着扫视了一下同学们,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同学们,今天是正式开学的第一天,也是我们班全体同学第一次相互见面,在此之前,可能个别同学已经相互认识了,但大多数同学之间还不太熟悉。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各条战线的,在原单位,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从现在开始我们这三十个人就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我们就要在这个集体中,一起度过几年的学习生活。在今后的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加强团结,互相帮助,共同奋斗,把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上大学、管大学、用MZD思想改造大学的任务完成好。为了增进大家的彼此了解,我们就利用现在的这个机会,大家相互认识一下,每一位同学都做一下自我介绍,好不好?”
  
  “好!······”。
  
  “好!······”。
  
  同学们回应着,之后却是一段沉默。
  
  “怎么都不吱声啊?那我来打头炮吧!”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位穿军装的同学站了起来。
  
  “来!宗明玮,到前面来,和大家面对面,免得前面的同学还得回头看你。”田老师热情的招呼着他。
  
  宗明玮从右边的过道走到了讲台前,步态中透着军人的豪爽,他转过身面向大家,抬起右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引来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好!我叫宗明玮,与共和国同龄,六七年入伍,入学前在解放军某部防化连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在部队里工作,养成了一些习惯,比如性格直率,处理问题简捷,因此工作中时有粗枝大叶之嫌。作为一名部队的政工干部,一个基层连队的党支部书记,我也曾试图改变这种性格,可是不改还好,一改、工作中反倒出了问题,后来索性不改了,所以这种性格就强化了,以后发现这种情况,希望大家能多多谅解。”
  
  最后又是一个军礼。又是一阵掌声。
  
  ······
  
  高洁静静的听着每一个人的自我介绍。她事先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在这三十个人的集体中,有工人、农民、现役军人、教师、机关干部和插队知识青年。
  
  将近一节课的时间,已有二十多人走上了讲台,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剩下的几个人还都在犹豫着,这时,从最后面靠窗的位置站起一个男生,怯生生的说,“大多数同学都介绍完了,那我就说点吧!”
  
  坐在他右边的人站起身,让开了空,他不太自然的从过道走向了讲台,经过高洁身边的时候,高洁微低着头,瞥见一双穿着仿制解放鞋的脚。当他走上讲台转过身时,高洁抬起了头。讲台上的这个人,穿着一身蓝色的中山装,大约有一米七五的个子,身材不胖不瘦,留着平头,褐色的脸膛,看起来是经过较长时间风吹日晒的。
  
  “李铁龙!”高洁突然想起了去年她曾退回过一封夹带照片的信件,马上又想到了这个名字和考试前一天省报发表的那封信。
  
  讲台上的人腼腆一笑,冲大家点点头。
  
  “同学们好!我叫李铁龙······”,高洁的记忆和判断都是准确的。
  
  “原来是古城县的下乡知识青年,还当了几年的生产队长。”李铁龙继续说,“在今年大学招生时,我从农村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原本报考了农学院、农学系,可不知为什么,却被我们学校哲学系录取了,对这件事我琢磨了好几天,也没有答案。现在我也不管是什么原因了,既来之、则安之,‘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今后能和各位同学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这是我的荣幸。我原来只有初中文化,经过两年的 文化大革命 运动,又参加了五年的农业生产劳动,已经学过的文化知识也忘的差不多了,文化水平低,要想完成上大学、管大学、用MZD思想改造大学的任务,是会很吃力的,所以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当然,我自己也会加倍努力的。有一句俗语说‘慢雀先飞常在后’,我这只‘慢雀’既没能‘先飞’,也不甘心‘常在后’,那就只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刻苦努力,不浪费点滴时间,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精力,以摆脱‘常在后’的状态。我愿意和在座的各位同学来一个学习上的竞赛,以相互鞭策,共同进步······”。
  
  高洁一直等所有的人都做完了自我介绍,才最后一个走上了讲台。她面向大家,说了声:“大家好!”然后身体微微前倾,点了点头,算作是鞠躬礼。
  
  “我叫高洁,和李铁龙同学一样,入学前是一名没有多少知识的‘知识青年’,现在来到了大学里,又成了一名中学都没毕业就进了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无论是以前的‘知识青年’身份也好,还是现在的‘大学生’身份也好,都有些名不副实,我希望在学校里,经过几年系统的理论学习,用马列主义、MZD思想和现代科学知识,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青年’、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学生’······”。
  
  同学们都做了自我介绍之后,田老师又向大家介绍了学校的环境及师资状况,鼓励大家今后要努力学习,毕业时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合格的大学生。
  
  将近中午,哲学系七三级的第一次班会——师生见面会就结束了。
  
  午饭的时候,食堂里人很多,高洁和同寝室的几个人都凑在一张餐桌上。食堂没有凳子,大家只能站着吃饭,李秋菊看见李铁龙端着饭盒在四处张望着,便冲他喊道:“李铁龙,这儿有地方!”
  
  李铁龙听到喊声,往这边看了看,端着饭盒走了过来,左手的饭盒里盛着不多的白菜炖豆腐,边上斜放着一只铝匙,右手的饭盒盖上放着两个馒头,他走到李秋菊和于桂芬中间,把饭盒和盒盖都放到了餐桌上,左手拿起一个馒头,右手拿起铝匙。
  
  “李铁龙,你下乡插队五年?”李秋菊在确认自己的记忆。
  
  “六八年九月二十二号下乡插队,再过几天正好是五年。你也是知青吧?哪年下的乡?”
  
  “不是。”李秋菊似乎有些自卑。
  
  “她和我一样是还乡青年,还是大队妇女队长呢!”旁边的张秀琴替她解释着。
  
  “我怎么能和你一样,妇女队长也不算个什么干部,我就是个老农民,你起码是民办教师,算是个文化人呢。”李秋菊只读过小学,到校后这两天,她总因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低而说些过于自谦的话。
  
  “高洁是知识青年,这我知道。”李铁龙看了看站在于桂芬另一边的高洁非常肯定的说。
  
  “这你到没记错,而且连名字都记住了,到底是同一个战壕里的知青战友啊!”李秋菊在调侃中带有一丝妒忌。
  
  “并非所有的知青都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如同所有的军人并不一定都是战友一样。”高洁想起了李铁龙的那封信和自己写的批判文章。
  
  “高洁说得对,身份相同的人并不一定是战友,而身份不同的人倒可能是同一战壕里的: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将领中都有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他们当年是同学,可在战场上却是对手;而今天的工、农、兵,虽然身份不同,却有着共同革命目标,所以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李铁龙也同意高洁的说法,这令李秋菊更有些尴尬。
  
  “你们说话怎么像是在辩论啊?人一沾上哲学的边是不是就多了几分斗争精神呐!我看咱们还是唠点别的吧,对啦,李铁龙,你在农村一定挺能干吧?”于桂芬有意岔开了话题。
  
  “那当然了,要不然能当生产队长吗!”李秋菊抢着接话,以掩饰自己刚才的尴尬。
  
  “能干倒不敢说,但确实很辛苦,一天到晚十几个小时,没有闲着的时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总有干不完的活,想不完的事。”李铁龙颇有感触的说。
  
  “农村的活很累,干的多,饭量也一定大吧?”于桂芬有意的问。
  
  “那就不用说了,春耕、秋收的时候,早战加夜战,一天得吃四顿饭,好在我们知青定量高,每人一年六百斤毛粮。不怕你这样的机关干部笑话,定量那么高还不够吃呢,像这样的馒头,我一顿能吃五、六个。”说完他把手里的小半个馒头放进了嘴里。
  
  “一顿就吃一斤多,那一年六百斤粮也确实不够吃!”于桂芬瞪大眼睛,吃惊的说。
  
  “所以农村流行一句话叫‘瓜菜代’嘛!我们那儿家家都在田边地头开些瓜趟子,种些窝瓜、角瓜,再加上自留地里的白菜、萝卜、土豆和野菜,一年一年的也就混过来了。”张秀琴述说自家的情况,也附和着李铁龙的说法。
  
  “下乡插队真不容易呀!那农民就更不容易了。”于桂芬是独生子女,没下过乡,属于政策留城,父亲在临海市工业局工作,母亲是棉纺厂的人事干部,她中学毕业后,刚满十八岁就进了棉纺厂,在宣传部下属的广播站当播音员,刚满二十岁又进了大学,温馨的家庭生活和顺畅的人生经历,养成了她单纯活泼的性格,并很有同情心。她拿起自己的一个馒头,走到李铁龙旁边,放到了他的饭盒盖上说,“我一个就够了,这个你帮着解决了吧!”
  
  “我一个也够了!”高洁把自己的一个馒头递给了于桂芬,并示意他也给李铁龙。
  
  “别、别!我也够了,刚才说的是在农村干活的时候饭量大。”李铁龙很不好意思,有些慌乱,手足无措的拒绝着,并端起饭盒盖藏在了身后。
  
  单纯又缺少阅历的于桂芬手里拿着高洁递过来的馒头,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另一边的李秋菊从于桂芬手里接过馒头,直接放在李铁龙盛着白菜豆腐的饭盒里了,同时嘴里说着:“别客气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饭量也要一天一天的减,以前吃五个,今天吃四个,明天还得吃三个呢!”
  
  李秋菊这么一说,包括李铁龙在内,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下午,临时履行班长职责的宗明玮和几个同学,从教务处领回来了讲义和参考书,在教室里给大家分发。李铁龙领书的时候,宗明玮告诉他,田老师要他到系党总支去一趟。
  
  三点多钟,高洁坐在教室里翻看着刚刚领到的《世界近代史》讲义,李铁龙从外面进来,走到她旁边,小声说:“高洁,田老师和刘书记叫你去一趟。”
  
  “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事?”高洁抬起了头,感到有些意外。
  
  “在三楼党总支办公室,什么事你去了就知道了。”
  
  高洁拿起钢笔在刚领的几本书上都写上了自己的名字,放在书桌里,然后出去了。到了三楼,看见走廊南侧的一个门上挂着“党总支”的牌子,她走过去,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是田老师的声音。
  
  高洁推开门,坐在东侧长沙发上的田老师站起来。
  
  “来,高洁!”她拉过高洁,指着坐在南窗边写字台西侧椅子上的中年男人说,“这是刘书记,他很关心你,要和你唠一唠,我到班里还有点事,以后有时间我们再谈。”说完田老师转身走了。
  
  “小高,你坐!”刘书记欠起身,指了指沙发。
  
  高洁坐在沙发上,打量着斜对面的这位刘书记,从面貌上看,他能有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微微有些发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但度数好像并不大。
  
  “小高啊,来上学之前是在农村吧?”
  
  “在农村插队五年。”
  
  “家在省城吗?”
  
  “在省城。”
  
  “父母都是做什么工作的?”
  
  “母亲原来在省委机关工作,前几年去了五七干校,最近因为身体有病,回省城治疗了一段时间,过些日子还得回干校去,父亲生前是军人,三年前就去世了。”
  
  “噢,将门之女呀!”
  
  高洁有些奇怪,自己只说父亲生前是军人,刘书记怎么就断定自己是“将门之女”呢?但略一思考,也就明白了,录取前是要政审的,自己的档案里也许就有父亲的相关材料,如果是这样的话,刘书记前面所问自己的问题,原本就不是“问题”,那只不过是谈正题前的一种铺垫而已。
  
  果然,谈话渐渐进入了正题,······。
  
  ——
  
  夜里高洁失眠了,脑子里反复想着白天的谈话。刘书记对自己的情况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话题虽然很严肃,但刘书记的态度却很亲切,他从 文化大革命 ,谈到 文革 前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又谈到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从李铁龙的那封信,谈到了自己批判李铁龙观点的那篇文章。
  
  刘书记说,教育体制、包括招生制度的改革,应当是 文化大革命 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无产阶级教育观和资产阶级教育观存在着根本分歧,在这一点上,李铁龙同学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态度,而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认识还不深刻,没有弄清 文化大革命 和教育革命的实质。
  
  在谈到自己批驳李铁龙的那篇文章时,刘书记首先肯定了那是一篇逻辑结构严谨、说理透彻、事例感人的好文章,还说如果用来批判“读书无用论”,立论是充分的,可如果以此来否定李铁龙同学提出的旧的教育制度、招生制度需要改革的观点,就有些文不对题了。
  
  谈话中,刘书记委婉的告诉她,系里决定增补李铁龙为学生会副主席和党总支委员。
  
  最后,刘书记还建议自己再认真读一读李铁龙的那封信以及省报的《编者按》,要深刻的领会其中所揭示的实质性问题,他说相信像自己这样有头脑、有思想的青年人是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并能牢固的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及教育观的。
  
  高洁反复思考着和刘书记谈话的内容,尽管她有些想不明白,李铁龙为什么能受到系里的如此重视,难道就因为他考试时写的那封信吗?考察一个人的觉悟和能力,仅凭一时一事、仅凭一封数百字的信,是不是太草率了?但她还是努力的说服自己,要尽可能的去接受这位党的总支书记、哲学副教授的观点。
  
  国庆节后,她郑重的交上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并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从今天起,我要处处以GCD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斗私批修,努力改造头脑中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争取早日达到GCD员的标准。
  
  ——
  
  学生食堂管理混乱,开饭时本应排队打饭,可一些人却养成了“加塞儿”的习惯——来晚了,不在后面按顺序排队,而是挤到靠前的比较熟悉的同学前面,毫不顾忌后面同学的议论和指责,心安理得的抢先打饭。
  
  因为母亲又回五七干校了,高洁星期六没有回家,晚饭时她比平时要早一些到的食堂。周六的晚饭是包子,一两一个的包子,每个晚餐的餐劵可以领三个,如果另外付出二两粮票的话,最多可以领五个,这已经成了学生食堂的老规矩了,同学们习惯的称之为“每周一包”。
  
  前几周,每到周末,高洁回家前都把晚餐劵留给李秋菊,由她领了包子送给李铁龙和其他男同学,今天高洁没有回家,算是第一次可以品尝“每周一包”的滋味。虽然开饭的时间还没有到,但每个打饭的窗口前都已经有人在排队了,高洁自觉的站到了三号窗口的排尾。两、三分钟后,开饭的时间到了,高洁的身后又多了十几个人,前面已经有人端着热气腾腾的包子离开窗口了。
  
  高洁排着队,慢慢的向前移动着,离窗口越来越近了,这时同班的黄守业端着饭盒凑了过来。
  
  “高洁,这周怎么没回家?还这么早来打饭?”
  
  “啊,我母亲没在家,就不回去了,早点吃完饭,还有点别的事。”
  
  “可不是吗,周末总有事,我也要早点吃完饭,好回家,就在你这加个塞吧!”
  
  黄守业家也在省城,每个周末都回家,但“每周一包”他是从不放弃的,一定是吃完了晚饭再走。
  
  这时后面有人嚷开了。
  
  “自觉排队呀!”
  
  “不要加塞!大家都着急,谁周末没有点事呀!都这么干不乱套了吗?”
  
  黄守业却是听而不闻、无动于衷,趁着前面的人往前挪动的时候,挤到了高洁的前面,弄得高洁很尴尬。
  
  后面的人嚷的更欢了。
  
  “太不自觉了,哪个系的?
  
  “别嚷了!”靠近排尾的一个戴眼镜的男同学对他身前身后的人说,“他们是哲学系的,排队的那个女同学叫高洁,她非常自觉,不信等一会儿你们就明白了。”
  
  等大家静下来之后,黄守业也排到了窗口,当他交上餐劵和粮票领包子的时候,身后的高洁却悄悄的离开了窗口,又走到排尾重新排队去了。
  
  “你怎么知道那个女同学会重新去排队?”有人问戴眼镜的男同学。
  
  “我已经第三次看到这种情况了,只要有人在她前面加塞,她肯定会主动退到排尾去重新排队,所以我特意打听过她是哪个系的。”
  
  “啊,这才真是‘斗私批修’呢!······”
  
  人群里一阵感叹声。
  
  吃过晚饭,回到寝室,高洁换上了高腰水靴,戴上口罩和乳胶手套。
  
  “高洁,你不都是周日晚上扫厕所吗?”张秀琴随口问了一句。
  
  “这周不回家了,打扫完了明天安心看点书。”高洁很自然的说。
  
  “高洁,咱们五舍有几十个女生,每周都是你打扫厕所,我们真有些不好意思。”于桂芬略带歉意的说。
  
  “没关系,在农村干惯了,起猪圈、刨粪都干过,这点活算不了什么,再说水洗厕所,要用水冲,你们都没有水靴和乳胶手套,干不了这个活。”高洁在为她们开脱。
  
  “那你就多辛苦了!”于桂芬还是有着几分不忍。
  
  高洁出去了,寝室里却有了另外一种议论。
  
  “主动去打扫厕所,说是不怕脏、不怕臭,干嘛还要戴手套、戴口罩,干完之后还要洗澡换衣服,我看还是没有改掉城市小姐、高干子女的毛病。”
  
  “李秋菊,这么说就不对了!你自己已经入党了,不干就算了,可也别说什么城市小姐之类的俏皮嗑呀!城市人怎么啦?我也是城市人,在原单位时,入党之前,我也经常打扫走廊、楼梯,也打扫过厕所。”
  
  “于桂芬,你是说,高洁每周都打扫厕所,是在表现自己,争取入党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心安理得了,等下次开支部大会时,咱们几个在会上介绍一下高洁的表现,再主动要求做她的入党介绍人怎么样?”
  
  “李秋菊,你这才像个党员说的话!”张秀琴的话里也表现出了不大赞同她先前的说法。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编辑:看江湖
举报
顶啦 0
踩啦 0
点击收藏。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0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最近阅读者 更多
  • 神秘人
    qiu
  • 学生
    莉莉丝
  • 神秘人
    xue
  • 学生
    sep
  • 学生
    Ear
  • 学生
    zli
  • 看客
    lin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验证码:今天是10月几日?(提示:7号)
      *

该编剧的其他作品

红云白雾(主旋律)

年金牌VIP会员作品

市长的面试(主旋律)

同类推荐作品

青花梅瓶(主旋律)
蓝色游戏(主旋律)
血染的风采(主旋律)
狗与老人(主旋律)
花开迟暮(主旋律)
丝路传说(主旋律, 爱情, 历史)

同类最新作品

无境之战(主旋律, 犯罪, 军事)
剑影(主旋律, 武侠动作, 军事)
活着再见(主旋律, 军事)
天行有常(主旋律)
咳,工会(主旋律)

同类随机作品

背影(主旋律)
时空快车(主旋律)
正义奖章(主旋律)
购房(主旋律, 都市)
生活的真谛(主旋律)
狗与老人(主旋律)
走过记忆的忧伤(主旋律)
母爱深深(主旋律)
分享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