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47393
成片时长:每集约53分钟
阅读:4403
发表:2021/10/30
12集 古装 网剧剧本
《祖冲之》第9-11集
1-2
3-5
6-8
9-11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已经是傍晚时分,蜡型终于到了火候,曹大路两人用火钳夹出蜡型,慢慢将蜡型中的蜡液倾倒出来。祖冲之站在一旁,脸上带着不知怎样蹭上去的黑灰,显得有些滑稽。
35.屋内 内 夜
清冷的月光照在床上,将祖冲之熟睡的面孔镀了一层银样的光亮。
祖冲之睡得十分香甜。
36.院落中 外 夜
曹大路不知何时醒来,正坐在院子里发呆。
月光下,瓦檐的棱角和窗前小树的枝杈上,挂着一层雪一样的霜。
曹大路站起来,用手指摸一摸树枝上的霜花,抹进嘴中尝了尝。
37.院落 外 阴
终于迎来了铸造的最后一个环节。
祖槐尽力的拉动着风箱,洪炉内火光熊熊,映照着大路脸上的汗水滴落下来。
火候已到,祖槐起身与大路端起了硕大的坩埚一步步走向蜡模。
祖冲之紧张的看着大陆的手和坩埚。
祖冲之抓着衣襟紧盯着铜水带着轻烟缓缓流进蜡模的填充口——
灌注完毕,曹大路终于长出一口气。
一阵风刮过来,祖冲之抬头望了望天空,阴沉沉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
曹大路双手合十,道:万幸,这场雨若早下一个时辰,又要耽误学士这些活计了。
依巧端来铜盆,呼唤三个人洗手。
曹大路边洗手边说道:唉。看今天这阵势,水稻歉收已成定局。老天,你为何总是跟穷人过不去呀。
祖冲之刚要进屋,听见这话回身问道:此话怎说?
38.正屋 内 傍晚
因为阴天,屋内显得很黑,依巧不得不提前点上了蜡烛。
三个人坐在食案前,曹大路才接着说:昨晚已经降霜,今天又要下雨。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可今年的水稻还在灌浆,至少十天半月才能成熟……
祖槐问:为何不按照历书安排农事?
曹大路:正是历书节气错乱,方才耽误农家。
祖槐问冲之:说的这历书,可是《元嘉历》?
祖冲之叹口气说:一言难尽。本来何承天老爷子要在历书中修改闰月,但钦天监的监正上书反对,力主仍旧按照旧的历书推断农时,这节气有些就没有改变。
说着,祖冲之夹起一块肉放到大路碗中。
39.宅院 外 日
祖冲之挎着书囊打开院门时,院子中间豁然摆放着一件金光闪闪的铜制嘉量;曹大路手拿锉刀,还在打磨着刚刚铸成的嘉量。
40.学省大厅中 内 日
监正和众多学士纷纷攘攘,正在观看几个小吏和祖冲之试验新制成功的嘉量。
新旧两个嘉量分别放在两边的书案上,监正端着茶盏抿一口茶,看着俩个手下人分别将红黍米倒进最小的“龠”内。他回头向一位学士买弄道:
‘龠者,黄钟律之实也’——古书上说的!
哪位学士点点头。
一位小吏喊道:每龠一千二百粒,两龠相同——
另一位小吏天平,道:每龠重星十二铢,两龠相同——。
监正兴奋地喝一口茶,看着小吏操作另一个步骤:
一个小吏将称好的红黍米倒进‘合’中,念道:十龠为合。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每合一两,两合相同!
监正兴奋地继续喝水,直盯着小吏手中的量器。
两个仆役开始下一轮测量,将红黍倾入斗中。
小吏边操作便继续念道:十升为斗,每升十斤……两斗相同——
监正止不住站了起来,端着茶盅凑到书案前,满脸的激动。
两个小吏开始向最大的量器“斛”中注米,暗红色的黍米唰唰的倒进去,然后用一把竹尺扫平。
两人抬起嘉量,将米倒进容器中称重,然后又倒入新制的嘉量中:红黍米唰唰的响着流进去,直到微微的鼓起一座小丘——一位小吏细心地将小丘扒平——
小吏念道:五斗为一斛,一斛五十斤,新旧嘉量实验完毕,容积、重量相同——
监正面孔抽动,手中的漆器茶盅掉在地上“扑棱棱”的转着,他猛击一掌,叫了声:
好!
学士和小吏们围住监正,七嘴八舌的说道:
监正福如东海方才得有天助,立此大功于社稷……
短短二十多天,仿制成功千古名器,可喜可贺!
当初访遍天下,无人能够制造,偏偏由我华林学省占了头筹,不就靠监正的造化……
人群之外,祖冲之含笑站在角落,用袖子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41.大道上 外 日
已经是傍晚时分。
祖冲之急匆匆的向家里走去,脸上掩不住的兴奋。
路边几只鸡被他惊动,叫着跑开了。
几个玩耍的小孩见到他走过来,急忙闪避开,诧异的望着他的背影。
42.新宅庭院 外 日
祖冲之兴冲冲的打开院门:临时搭建的洪炉不知去向,院落已经被收拾一新。
祖冲之喊道:大路——
祖槐从屋里走了出来,对祖冲之说:回少郎主,曹大哥说,家里几亩稻田无人收拾,虽然歉收但总归是一季收成,不能耽误。
祖冲之说:还没有给他工钱,就这样走了?
祖槐说:他让我转告你,他是給幼时朋友帮忙,加上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不敢再要工钱,只是将你画的图纸带走了……
冲之转头跑了出去……
43.村头 外 日
冲之急匆匆的跑到村口,跨上一道土丘向远方瞭望:
夕阳下,远远看见一个人影挑着担子渐渐远去……
祖槐也气喘吁吁的跑过来,望着远方曹大路的身影,说:
远啦,远啦。这是一个好人那!
两人眼前浮现出:
夕阳下,田埂上的曹大路担着担子行进着。田间不少农夫在收割水稻……
44.祖府 内 夜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场景已经久违,在烛光照耀下,显得更为温馨。
冲之母亲将一箸菜夹到儿子碗中,看着他狼吞虎咽的吃着,由衷地笑了。她又指指如玉,说:如玉多吃,你如今吃的不只是你自己的量,还有我的孙子呐。
如玉害羞的扭过头去。
祖朔之笑着说:冲之不在跟前,你阿母更显得少言寡语。如今儿子到了眼前,也开始贫嘴了。
冲之母亲也笑着还嘴:你不也一样,见儿子到了跟前,嘴都合不拢了……
依巧过来给大家添饭,嘴也笑的合不拢。
45.寝室 内 夜
祖冲之躺在床上,两眼望着屋顶在思考着什么。
如玉走到床边,张口吹灭了蜡烛,钻进被子搂住了冲之的膀臂。一会儿,她抬起头来,问道:
冲之,你在想什么?
冲之翻过身来,搂住她说:
我在想什么?我在想当年爷爷对我说过的话:一个好匠人对待工作,就是要‘如琢如磨,如切如磋’;但曹大路追求的是‘治之已精,而欲求其精’……
他翻过身来,对着如玉说:他虽然只是一个工匠,可他的德行、操守比许许多多所谓的名人雅士要高尚得多。你就说最近这件事,不为名利,不求通达,事成之后飘然而去……莊子就說過‘技進乎道’,我今日深有体会。
如玉欠起身来望着丈夫,也感叹说:感悟世情,前承后照,自古高人岂论出身?
说完,又翻身躺下。
一会儿,如玉突然抱住了肚子,念叨着:
动了,一下、又一下……
这次轮到冲之欠起身来,问:
什么动了?谁动了……
如遇一脸的幸福,说:还有谁?你儿子动了,就在我的腹中……
冲之一下子伏在了妻子的肚子上,感受着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言自语的说:
等我们有了儿子,要首先教他做人……
46.平城 内 日
皇宫后面的院落,门口排列着两排太监,个个神情肃穆,垂手而立。
院落之中,传来了女人的哭泣之声,由小而大,十分凄惨。
哭声中,一位盛装女人出现在大门口,手里牵着一个一岁多的小男孩。
这个女人的年纪大约二十岁左右,脸上也挂着泪痕。走出大门来,他拉住孩子停下,弯腰对孩子说:太子听话,再给你娘磕个头吧。
孩子跪下来,认真的磕下头去。抬起头来时又开始流泪:我想我娘,我要和娘在一起……
盛装女人抱起孩子,一面走一面哄他说:宏儿乖,阿母要出趟远门,很快就会回来。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的亲娘,你就和娘住一起……
执事太监喊道:时辰已到,恭送送李贵人上路——
站立的太监们齐声呼喝:恭送李贵人上路——
太监和大臣们齐刷刷的跪下来。
前面就是皇宫正殿,盛装女人一脸肃穆,怀抱着挣扎的太子拓跋弘向前走去……
画外音:公元四五六年二月,北燕皇族后裔冯贵人正式被册封为北魏帝国的皇后,同时拓跋弘被立为太子。按照北魏旧例,凡后妃所生之子册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母以子贵,专擅朝政。
李氏被赐死后,冯皇后便担当起了养育之责,将拓跋弘视若己出,竭尽慈爱……
35.屋内 内 夜
清冷的月光照在床上,将祖冲之熟睡的面孔镀了一层银样的光亮。
祖冲之睡得十分香甜。
36.院落中 外 夜
曹大路不知何时醒来,正坐在院子里发呆。
月光下,瓦檐的棱角和窗前小树的枝杈上,挂着一层雪一样的霜。
曹大路站起来,用手指摸一摸树枝上的霜花,抹进嘴中尝了尝。
37.院落 外 阴
终于迎来了铸造的最后一个环节。
祖槐尽力的拉动着风箱,洪炉内火光熊熊,映照着大路脸上的汗水滴落下来。
火候已到,祖槐起身与大路端起了硕大的坩埚一步步走向蜡模。
祖冲之紧张的看着大陆的手和坩埚。
祖冲之抓着衣襟紧盯着铜水带着轻烟缓缓流进蜡模的填充口——
灌注完毕,曹大路终于长出一口气。
一阵风刮过来,祖冲之抬头望了望天空,阴沉沉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
曹大路双手合十,道:万幸,这场雨若早下一个时辰,又要耽误学士这些活计了。
依巧端来铜盆,呼唤三个人洗手。
曹大路边洗手边说道:唉。看今天这阵势,水稻歉收已成定局。老天,你为何总是跟穷人过不去呀。
祖冲之刚要进屋,听见这话回身问道:此话怎说?
38.正屋 内 傍晚
因为阴天,屋内显得很黑,依巧不得不提前点上了蜡烛。
三个人坐在食案前,曹大路才接着说:昨晚已经降霜,今天又要下雨。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可今年的水稻还在灌浆,至少十天半月才能成熟……
祖槐问:为何不按照历书安排农事?
曹大路:正是历书节气错乱,方才耽误农家。
祖槐问冲之:说的这历书,可是《元嘉历》?
祖冲之叹口气说:一言难尽。本来何承天老爷子要在历书中修改闰月,但钦天监的监正上书反对,力主仍旧按照旧的历书推断农时,这节气有些就没有改变。
说着,祖冲之夹起一块肉放到大路碗中。
39.宅院 外 日
祖冲之挎着书囊打开院门时,院子中间豁然摆放着一件金光闪闪的铜制嘉量;曹大路手拿锉刀,还在打磨着刚刚铸成的嘉量。
40.学省大厅中 内 日
监正和众多学士纷纷攘攘,正在观看几个小吏和祖冲之试验新制成功的嘉量。
新旧两个嘉量分别放在两边的书案上,监正端着茶盏抿一口茶,看着俩个手下人分别将红黍米倒进最小的“龠”内。他回头向一位学士买弄道:
‘龠者,黄钟律之实也’——古书上说的!
哪位学士点点头。
一位小吏喊道:每龠一千二百粒,两龠相同——
另一位小吏天平,道:每龠重星十二铢,两龠相同——。
监正兴奋地喝一口茶,看着小吏操作另一个步骤:
一个小吏将称好的红黍米倒进‘合’中,念道:十龠为合。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每合一两,两合相同!
监正兴奋地继续喝水,直盯着小吏手中的量器。
两个仆役开始下一轮测量,将红黍倾入斗中。
小吏边操作便继续念道:十升为斗,每升十斤……两斗相同——
监正止不住站了起来,端着茶盅凑到书案前,满脸的激动。
两个小吏开始向最大的量器“斛”中注米,暗红色的黍米唰唰的倒进去,然后用一把竹尺扫平。
两人抬起嘉量,将米倒进容器中称重,然后又倒入新制的嘉量中:红黍米唰唰的响着流进去,直到微微的鼓起一座小丘——一位小吏细心地将小丘扒平——
小吏念道:五斗为一斛,一斛五十斤,新旧嘉量实验完毕,容积、重量相同——
监正面孔抽动,手中的漆器茶盅掉在地上“扑棱棱”的转着,他猛击一掌,叫了声:
好!
学士和小吏们围住监正,七嘴八舌的说道:
监正福如东海方才得有天助,立此大功于社稷……
短短二十多天,仿制成功千古名器,可喜可贺!
当初访遍天下,无人能够制造,偏偏由我华林学省占了头筹,不就靠监正的造化……
人群之外,祖冲之含笑站在角落,用袖子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41.大道上 外 日
已经是傍晚时分。
祖冲之急匆匆的向家里走去,脸上掩不住的兴奋。
路边几只鸡被他惊动,叫着跑开了。
几个玩耍的小孩见到他走过来,急忙闪避开,诧异的望着他的背影。
42.新宅庭院 外 日
祖冲之兴冲冲的打开院门:临时搭建的洪炉不知去向,院落已经被收拾一新。
祖冲之喊道:大路——
祖槐从屋里走了出来,对祖冲之说:回少郎主,曹大哥说,家里几亩稻田无人收拾,虽然歉收但总归是一季收成,不能耽误。
祖冲之说:还没有给他工钱,就这样走了?
祖槐说:他让我转告你,他是給幼时朋友帮忙,加上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不敢再要工钱,只是将你画的图纸带走了……
冲之转头跑了出去……
43.村头 外 日
冲之急匆匆的跑到村口,跨上一道土丘向远方瞭望:
夕阳下,远远看见一个人影挑着担子渐渐远去……
祖槐也气喘吁吁的跑过来,望着远方曹大路的身影,说:
远啦,远啦。这是一个好人那!
两人眼前浮现出:
夕阳下,田埂上的曹大路担着担子行进着。田间不少农夫在收割水稻……
44.祖府 内 夜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场景已经久违,在烛光照耀下,显得更为温馨。
冲之母亲将一箸菜夹到儿子碗中,看着他狼吞虎咽的吃着,由衷地笑了。她又指指如玉,说:如玉多吃,你如今吃的不只是你自己的量,还有我的孙子呐。
如玉害羞的扭过头去。
祖朔之笑着说:冲之不在跟前,你阿母更显得少言寡语。如今儿子到了眼前,也开始贫嘴了。
冲之母亲也笑着还嘴:你不也一样,见儿子到了跟前,嘴都合不拢了……
依巧过来给大家添饭,嘴也笑的合不拢。
45.寝室 内 夜
祖冲之躺在床上,两眼望着屋顶在思考着什么。
如玉走到床边,张口吹灭了蜡烛,钻进被子搂住了冲之的膀臂。一会儿,她抬起头来,问道:
冲之,你在想什么?
冲之翻过身来,搂住她说:
我在想什么?我在想当年爷爷对我说过的话:一个好匠人对待工作,就是要‘如琢如磨,如切如磋’;但曹大路追求的是‘治之已精,而欲求其精’……
他翻过身来,对着如玉说:他虽然只是一个工匠,可他的德行、操守比许许多多所谓的名人雅士要高尚得多。你就说最近这件事,不为名利,不求通达,事成之后飘然而去……莊子就說過‘技進乎道’,我今日深有体会。
如玉欠起身来望着丈夫,也感叹说:感悟世情,前承后照,自古高人岂论出身?
说完,又翻身躺下。
一会儿,如玉突然抱住了肚子,念叨着:
动了,一下、又一下……
这次轮到冲之欠起身来,问:
什么动了?谁动了……
如遇一脸的幸福,说:还有谁?你儿子动了,就在我的腹中……
冲之一下子伏在了妻子的肚子上,感受着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言自语的说:
等我们有了儿子,要首先教他做人……
46.平城 内 日
皇宫后面的院落,门口排列着两排太监,个个神情肃穆,垂手而立。
院落之中,传来了女人的哭泣之声,由小而大,十分凄惨。
哭声中,一位盛装女人出现在大门口,手里牵着一个一岁多的小男孩。
这个女人的年纪大约二十岁左右,脸上也挂着泪痕。走出大门来,他拉住孩子停下,弯腰对孩子说:太子听话,再给你娘磕个头吧。
孩子跪下来,认真的磕下头去。抬起头来时又开始流泪:我想我娘,我要和娘在一起……
盛装女人抱起孩子,一面走一面哄他说:宏儿乖,阿母要出趟远门,很快就会回来。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的亲娘,你就和娘住一起……
执事太监喊道:时辰已到,恭送送李贵人上路——
站立的太监们齐声呼喝:恭送李贵人上路——
太监和大臣们齐刷刷的跪下来。
前面就是皇宫正殿,盛装女人一脸肃穆,怀抱着挣扎的太子拓跋弘向前走去……
画外音:公元四五六年二月,北燕皇族后裔冯贵人正式被册封为北魏帝国的皇后,同时拓跋弘被立为太子。按照北魏旧例,凡后妃所生之子册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母以子贵,专擅朝政。
李氏被赐死后,冯皇后便担当起了养育之责,将拓跋弘视若己出,竭尽慈爱……
上一集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