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9267
阅读:142
发表:2025/3/31
43章 军事,历史 小说
《大风之一青萍之末》第20章:老树啼鸦 (上)
1
…
19
20
21
…
43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七七二团占据东梓,从西攻打老爷山,二十团占据余吾镇至岳地一线,从东攻打老爷山,士敏团占据草滩,从东配合二十团攻击,老爷山正面由太行纵队一部十四团攻打。
老爷山高峰老爷岭在东北山梁之北,山顶只有正面一条路可通,背后是百丈绝壁,按守军说法,山后绝壁“万难通行”。阎军四十七师首先抢占老爷山,将粮食弹药运往山顶古庙,派一个加强排看守,真所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补给线、供水线得以确保,然后将全部主力顺推至半山腰险要地带构筑工事,布阵可谓天衣无缝,滴水不露。阎军山后是“万难通行”之绝壁,山下是自家防地,背后无虞,一心对付山前攻山共军。共军从三面拼力攻打,山上枪炮齐鸣,直射共军阵地,每次攻打,山坡上只是留下多具尸体,然后无奈退却。山地不利土工作业,仰攻又甩不上去手榴弹,共军士兵每只枪平均不到十发子弹,拼刺刀又不能接近敌阵地,共军的强项一项也发不出来。
磨盘垴同样如此,两陈部队屡攻不下。
二十四团从东边攻击老爷山,八次冲锋,多有死伤,未能前进半步,团长楚大明脸都气青了。工兵连长郭能顺提议道:“团长,咱们团素有夜战本领,如果能从后面绕过敌军防区摸上老爷岭,山顶上肯定不会有多人把守,我们出其不意占领山头,山上山下两相攻击,必能打败敌人。”楚团长说:“我也想过,但观察过几回,山后是绝壁,我们爬不上去!”郭连长说:“我们找当地老百姓问问,也许有路可通!”楚大明说:“好,我们这就去后面找路!”
楚大明带领人马从三日后半夜起程,从东边绕向东北。东北面老爷岭下,群山环抱之中,有两个小小的地图上不标地名的村庄。当他们到达时,已是凌晨四点多钟,村内国民党守军正在睡觉。楚大明分兵两路,包围了两个村庄,村子里静悄悄的。因有前面高山阻挡,山上又是自家军队,守军做梦也没有想到共军会到这里来,哨兵们也早已放松警惕,轻易就被共军俘虏了过去。共军冲入村庄,村子本来不大,守军们都集中在几个房子里住宿,共军将房子围住,一声喊叫,守军们惊醒,枪口已对准了他们,共军未发一枪一弹,轻易占领了两个小村庄。
村里有十几户人家,不多的几个年轻人已逃离村庄,只有一些老人小孩躲在屋子里。这里是共军的老解放区,老百姓对八路军颇为欢迎,郭能顺找了几家老百姓,询问可有上山的路径,被问者皆摇头。后来问到一个老人,老人说,要找上山的近道,就看罗锅三吧,罗锅三不知道,就没人知道了。罗锅三从祖上开始就以采药为业,上老爷岭采药,要绕道二三十里才能上去,罗锅三的爷爷终于找到一条除他自己外,别人都不敢走的近道,到了罗锅三父亲们手上,弟兄四个,有三个走此路上山采药,两个摔死,一个摔伤,罗锅三的爷爷极为伤心,告诫后辈世人,绝不准从此路攀登老爷岭。
楚大明听了郭能顺的报告,亲自去见罗锅三。
罗锅三六十多岁,也以采药看病为业,是个驼背,有一个儿子已成家另过,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个。楚大明找到罗锅三家里,问:“大爷,听说您知道有一条通往老爷岭的近道,究竟有没有这样一条道?”罗锅三说:“哪里有什么近道,不过是一条石印印,我的三个大伯,从那里上山,两死一伤,受伤的没几年也死了,我爷爷临死告诉父亲,再不要把上山的路线告人。我小时候得了病,成了这了模样,父亲见我这身体,不是能上这山的料,才敢把当年爷爷上山的路告诉我,我死了就没有人知道这条路了。”楚大明说:“您能带我们去看看吗?”罗锅三精神矍烁,说:“这有什么了不得的。”遂带领楚大明去看山道。攀山壁、走鸟道,走了好几里山路,曲曲折折,走进一条山沟,抬头就望见老爷岭突兀在眼前,但壁立千仞,确实是“万难通行”。罗锅三走到一个地方停下,指着半山腰说:“你们看,崖上有条石印印,那就是,我父亲也曾上去过一回,以后再没敢上。”
顺着罗锅三的手指,绝壁上有几道不显眼的凸痕,眼笨的人根本看不出什么眉目。因为山壁不平整,山石有凸有凹,山体岩石分层,层与层之间便会有一些凸出或凹回的部分,山岩分层是倾斜的,这此凸凹的山石皱褶从南向北沿山体盘旋而上,像一条螺旋,从东边绕到东北,皱褶与皱褶之间并不相连,隐蔽在山间的芜草与灌木之间,这就是所谓的上山小道。楚大明拿望这镜仔细观看,皱褶最宽处也不足以放半个脚,人如果上去,手必须抓着山上的灌木和杂草,但有多处寸草不生,那就必须牢牢抓住山石才行。有三四处凸痕之间离得较远,又必须大胆跳过去,这一跳就更危险,首先脚要准确地落在凸出部分上,手又要即时抓住山上的灌木或岩石。上了绝壁,离山顶就不远了,经几道石坎,便可攀上山顶。楚大明观察之后,一个大胆的计划在脑子里形成。
十月四日,乃是农历八月二十九月尽,没有月光,楚大明带田伢、郭能顺等一营人马吃饱喝足,带了绳索、干粮,先行进入老爷山深处绝壁下边,由工兵连长郭能顺带领四个人首先登山,其余人随后紧跟,一个个像壁虎一样紧贴在老爷岭东北以下的绝壁上。时间已近黄昏,加上阴雨多日,山上泥土疏松,更增加了攀缘困难。战士们手拉着手一个个小心翼翼,不时有人从悬崖上跌落,到了天完全黑下来时,一营人马有三分之一不足一个连的人登上绝壁,有十几个人跌落山涧,跌落山涧者一少半死亡,一大半伤残,田伢,郭顺及楚大明也登上绝壁。
从绝壁上去,到山顶还须攀十几道峭壁,但这些峭壁比前面绝壁好攀多了,较高点可以绕行,其余大部分搭人梯可以攀上。楚大明令队伍略作休息,吃干粮,然后向山顶攀登。二十团有夜战本领,爬上山者皆精兵强将,面前石壁根本不在话下。到后半夜,队伍已全部爬上山顶主峰东北高地。楚大明派人观察山顶敌人布防情况,回报说山顶上寂静无声,只有古庙一座,楚大明已知山顶敌军不多。等到天色微明,楚大明兵分三路,左边田伢,右边郭能顺,自带一部袭击正面,三路人马直扑古庙。古庙前有两个哨兵,到了后半夜都回庙里睡觉去了。三路人马将小庙围住,楚大明又派人将前面岭上惟一通道占领,然后,突然冲入小庙。小庙阎军梦中醒来,枪口已抵在他们胸前。天明之时,楚大明占据了老爷岭东北主峰,将上山的惟一通道堵死,切断了山上国民党军与山后主力的联系。
阎军四十七师粮食,弹药都储备在山顶上,现全部落入共军手中,更重要的是,古庙旁的水源被共军控制,阎军的生命线就这样被切断了。十月五日清晨,阎军发现老爷岭被共军占领,电话报到彭毓斌指挥部,彭毓刚刚起床,听到报告,半晌没说话,大清早,脑袋上汗珠直往下掉,他想不通共产党怎么会从天上飞上山顶,他深知老爷岭对于全部战役的轻重,急忙下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小庙。半山守军从早上开始,轮番强攻山顶,山下共军已经接到山顶发出的信号,也从山下往上攻,山上阎军又得分兵对付,两厢打得难分难解。
在通往山顶古庙的小道上,战斗最为激烈。阎军象蚂蚁一样蜂拥而上,势必要夺回山顶生命线,无奈这条道陡峭难行,楚大明扼守要道,利用有利地势,用阎军储备的武器弹药一次次将进攻之敌打退,攻顶之敌后劲越来越弱。陈赓令山下共军作势,齐声高叫:“彭毓斌,断水绝粮,死路一条!”“放下武器,才是出路!”“快快投降吧,战下去死路一条,不要为彭毓斌卖命了!”扰得山上军心大乱。四十七师向彭毓斌请求对策,彭毓斌自知事不可为,乃下令部队于夜间从北坡回撤。
三
黄昏时分,四十七师开始撤退。山下陈赓、谢富治一直在观察战斗进展情况,忽然发现山下敌军人马纷乱,来往无序,判断敌人要放弃阵地逃跑,遂命令七七二团、太行十四团从西边突进,二十团、士敏团从中间突进,包围逃敌,一面把这边情况向刘伯承邓小平报告。刘伯承即命令陈再道中路部队从中间拦截。
其实,山上阎军各部粮秣甚丰,弹药充足,水量储存也可供一两日之需,部队本来可以隐蔽行动,有秩序回撤。但经过两天两夜激烈战斗,部队疲惫困乏不说,被山顶、山下共军搞得人心惶惶,只想很快逃命。回撤命令一下,士兵争相奔逃,争先恐后,人喊马叫,杂乱无章,行动刚开始就被陈赓发觉。
山上守军一窝蜂似地从老爷山北坡回撤,想与主力会合,山上楚大明见敌人放弃阵地逃跑,带不足一连人从山顶直冲下来,山上奔逃的阎军惊慌失措,溃不成军,又遭山下共军三面包围,只有一小半人马逃回西窳一带与主力会合,其余被共军包围,缴械投降。
老爷山被共军占领,刘忠、张祖谅将旅部指挥所移向老爷山。
西边陈赓、陈再道围迁老爷山逃敌之同时,陈锡联在东也向磨盘垴发起猛烈攻击。磨盘垴守军连日作战,疲惫不堪,感到守卫吃紧,向彭毓斌叫苦。
彭毓斌在指挥部急得团团转,这时候,才感到形势不妙,有被共军全部吃掉的危险。他左思右想,不该盲目南下跟着史泽波送命上党,他决定马上回撤沁县。
他把几个师长叫到跟前说:“我们被共军包围,老爷山已失,我们现在是自救不暇,救长治已不可能,若再拖下去有全军覆没之危险,我决定放弃阵地,回撤沁县。”他又告诫各位师长说:“我们后退命令一下,士兵们有可能争先退走,造成混乱,给共军以可乘之机。这次回撤应稳扎稳打,给共军造成我军要继续南下之假象,所以我命令四十四师、四十九师在作好回撤准备之同时,继续向南佯动,后勤补给部队先行撤退,待后勤部队撤退后,你们可将后卫作前锋,有秩序向北撤回。只要撤至虒亭以北,便是胜利。但咱们有言在先,如果哪一部分不战自乱,惟长官是问,到时,别怪我不客气!”
彭毓斌命令发出,四十四师,四十九师马上着手准备,将部队调整,大部分作继续南下姿势,指挥部人员和车辆马匹则回头北指,等待撤退命令一下,便可向北撤退。
彭毓斌带指挥部人马和后勤部队向东运动,然后分小股沿白晋线北向退走。
陈赓太岳纵队主力刘忠、张祖谅之三八六旅将旅部移往老爷山,刘忠,张祖谅二人兴冲冲登上老爷岭,四周硝烟弥漫,老爷山下战斗接近尾声,磨盘垴方向枪炮声依然激烈,白晋线上,阎军仍沿公路缓慢前行,并猛烈向前开炮轰击。
刘忠举起望远镜,忽然几道亮光忽闪忽闪在东边闪动,仔细观察,原来是阎军后勤部队的洋油桶在发光,但奇怪的是,部队向南开进,而发光的洋油桶却在往北移动。刘忠没有放下望远镜,再仔细观察,发现有一小股部队也在向北移动。
刘忠旅长拉了一把政委张祖谅,并把望远镜递给张祖谅。张祖谅望远镜观察一会说:“是敌人的后勤部队。”
刘忠说:“看出什么了没有?”
张祖谅说:“是不大对劲,彭毓斌在玩佯南突北的把戏。”
刘忠说:“正是这样。”
刘忠、张祖谅即刻派侦察员前往侦察,一面将情况报告陈赓司令员。陈赓闻报,急奔老爷岭,他亲自观察之后,亦判断敌军确实是要退却了。
老爷山高峰老爷岭在东北山梁之北,山顶只有正面一条路可通,背后是百丈绝壁,按守军说法,山后绝壁“万难通行”。阎军四十七师首先抢占老爷山,将粮食弹药运往山顶古庙,派一个加强排看守,真所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补给线、供水线得以确保,然后将全部主力顺推至半山腰险要地带构筑工事,布阵可谓天衣无缝,滴水不露。阎军山后是“万难通行”之绝壁,山下是自家防地,背后无虞,一心对付山前攻山共军。共军从三面拼力攻打,山上枪炮齐鸣,直射共军阵地,每次攻打,山坡上只是留下多具尸体,然后无奈退却。山地不利土工作业,仰攻又甩不上去手榴弹,共军士兵每只枪平均不到十发子弹,拼刺刀又不能接近敌阵地,共军的强项一项也发不出来。
磨盘垴同样如此,两陈部队屡攻不下。
二十四团从东边攻击老爷山,八次冲锋,多有死伤,未能前进半步,团长楚大明脸都气青了。工兵连长郭能顺提议道:“团长,咱们团素有夜战本领,如果能从后面绕过敌军防区摸上老爷岭,山顶上肯定不会有多人把守,我们出其不意占领山头,山上山下两相攻击,必能打败敌人。”楚团长说:“我也想过,但观察过几回,山后是绝壁,我们爬不上去!”郭连长说:“我们找当地老百姓问问,也许有路可通!”楚大明说:“好,我们这就去后面找路!”
楚大明带领人马从三日后半夜起程,从东边绕向东北。东北面老爷岭下,群山环抱之中,有两个小小的地图上不标地名的村庄。当他们到达时,已是凌晨四点多钟,村内国民党守军正在睡觉。楚大明分兵两路,包围了两个村庄,村子里静悄悄的。因有前面高山阻挡,山上又是自家军队,守军做梦也没有想到共军会到这里来,哨兵们也早已放松警惕,轻易就被共军俘虏了过去。共军冲入村庄,村子本来不大,守军们都集中在几个房子里住宿,共军将房子围住,一声喊叫,守军们惊醒,枪口已对准了他们,共军未发一枪一弹,轻易占领了两个小村庄。
村里有十几户人家,不多的几个年轻人已逃离村庄,只有一些老人小孩躲在屋子里。这里是共军的老解放区,老百姓对八路军颇为欢迎,郭能顺找了几家老百姓,询问可有上山的路径,被问者皆摇头。后来问到一个老人,老人说,要找上山的近道,就看罗锅三吧,罗锅三不知道,就没人知道了。罗锅三从祖上开始就以采药为业,上老爷岭采药,要绕道二三十里才能上去,罗锅三的爷爷终于找到一条除他自己外,别人都不敢走的近道,到了罗锅三父亲们手上,弟兄四个,有三个走此路上山采药,两个摔死,一个摔伤,罗锅三的爷爷极为伤心,告诫后辈世人,绝不准从此路攀登老爷岭。
楚大明听了郭能顺的报告,亲自去见罗锅三。
罗锅三六十多岁,也以采药看病为业,是个驼背,有一个儿子已成家另过,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个。楚大明找到罗锅三家里,问:“大爷,听说您知道有一条通往老爷岭的近道,究竟有没有这样一条道?”罗锅三说:“哪里有什么近道,不过是一条石印印,我的三个大伯,从那里上山,两死一伤,受伤的没几年也死了,我爷爷临死告诉父亲,再不要把上山的路线告人。我小时候得了病,成了这了模样,父亲见我这身体,不是能上这山的料,才敢把当年爷爷上山的路告诉我,我死了就没有人知道这条路了。”楚大明说:“您能带我们去看看吗?”罗锅三精神矍烁,说:“这有什么了不得的。”遂带领楚大明去看山道。攀山壁、走鸟道,走了好几里山路,曲曲折折,走进一条山沟,抬头就望见老爷岭突兀在眼前,但壁立千仞,确实是“万难通行”。罗锅三走到一个地方停下,指着半山腰说:“你们看,崖上有条石印印,那就是,我父亲也曾上去过一回,以后再没敢上。”
顺着罗锅三的手指,绝壁上有几道不显眼的凸痕,眼笨的人根本看不出什么眉目。因为山壁不平整,山石有凸有凹,山体岩石分层,层与层之间便会有一些凸出或凹回的部分,山岩分层是倾斜的,这此凸凹的山石皱褶从南向北沿山体盘旋而上,像一条螺旋,从东边绕到东北,皱褶与皱褶之间并不相连,隐蔽在山间的芜草与灌木之间,这就是所谓的上山小道。楚大明拿望这镜仔细观看,皱褶最宽处也不足以放半个脚,人如果上去,手必须抓着山上的灌木和杂草,但有多处寸草不生,那就必须牢牢抓住山石才行。有三四处凸痕之间离得较远,又必须大胆跳过去,这一跳就更危险,首先脚要准确地落在凸出部分上,手又要即时抓住山上的灌木或岩石。上了绝壁,离山顶就不远了,经几道石坎,便可攀上山顶。楚大明观察之后,一个大胆的计划在脑子里形成。
十月四日,乃是农历八月二十九月尽,没有月光,楚大明带田伢、郭能顺等一营人马吃饱喝足,带了绳索、干粮,先行进入老爷山深处绝壁下边,由工兵连长郭能顺带领四个人首先登山,其余人随后紧跟,一个个像壁虎一样紧贴在老爷岭东北以下的绝壁上。时间已近黄昏,加上阴雨多日,山上泥土疏松,更增加了攀缘困难。战士们手拉着手一个个小心翼翼,不时有人从悬崖上跌落,到了天完全黑下来时,一营人马有三分之一不足一个连的人登上绝壁,有十几个人跌落山涧,跌落山涧者一少半死亡,一大半伤残,田伢,郭顺及楚大明也登上绝壁。
从绝壁上去,到山顶还须攀十几道峭壁,但这些峭壁比前面绝壁好攀多了,较高点可以绕行,其余大部分搭人梯可以攀上。楚大明令队伍略作休息,吃干粮,然后向山顶攀登。二十团有夜战本领,爬上山者皆精兵强将,面前石壁根本不在话下。到后半夜,队伍已全部爬上山顶主峰东北高地。楚大明派人观察山顶敌人布防情况,回报说山顶上寂静无声,只有古庙一座,楚大明已知山顶敌军不多。等到天色微明,楚大明兵分三路,左边田伢,右边郭能顺,自带一部袭击正面,三路人马直扑古庙。古庙前有两个哨兵,到了后半夜都回庙里睡觉去了。三路人马将小庙围住,楚大明又派人将前面岭上惟一通道占领,然后,突然冲入小庙。小庙阎军梦中醒来,枪口已抵在他们胸前。天明之时,楚大明占据了老爷岭东北主峰,将上山的惟一通道堵死,切断了山上国民党军与山后主力的联系。
阎军四十七师粮食,弹药都储备在山顶上,现全部落入共军手中,更重要的是,古庙旁的水源被共军控制,阎军的生命线就这样被切断了。十月五日清晨,阎军发现老爷岭被共军占领,电话报到彭毓斌指挥部,彭毓刚刚起床,听到报告,半晌没说话,大清早,脑袋上汗珠直往下掉,他想不通共产党怎么会从天上飞上山顶,他深知老爷岭对于全部战役的轻重,急忙下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小庙。半山守军从早上开始,轮番强攻山顶,山下共军已经接到山顶发出的信号,也从山下往上攻,山上阎军又得分兵对付,两厢打得难分难解。
在通往山顶古庙的小道上,战斗最为激烈。阎军象蚂蚁一样蜂拥而上,势必要夺回山顶生命线,无奈这条道陡峭难行,楚大明扼守要道,利用有利地势,用阎军储备的武器弹药一次次将进攻之敌打退,攻顶之敌后劲越来越弱。陈赓令山下共军作势,齐声高叫:“彭毓斌,断水绝粮,死路一条!”“放下武器,才是出路!”“快快投降吧,战下去死路一条,不要为彭毓斌卖命了!”扰得山上军心大乱。四十七师向彭毓斌请求对策,彭毓斌自知事不可为,乃下令部队于夜间从北坡回撤。
三
黄昏时分,四十七师开始撤退。山下陈赓、谢富治一直在观察战斗进展情况,忽然发现山下敌军人马纷乱,来往无序,判断敌人要放弃阵地逃跑,遂命令七七二团、太行十四团从西边突进,二十团、士敏团从中间突进,包围逃敌,一面把这边情况向刘伯承邓小平报告。刘伯承即命令陈再道中路部队从中间拦截。
其实,山上阎军各部粮秣甚丰,弹药充足,水量储存也可供一两日之需,部队本来可以隐蔽行动,有秩序回撤。但经过两天两夜激烈战斗,部队疲惫困乏不说,被山顶、山下共军搞得人心惶惶,只想很快逃命。回撤命令一下,士兵争相奔逃,争先恐后,人喊马叫,杂乱无章,行动刚开始就被陈赓发觉。
山上守军一窝蜂似地从老爷山北坡回撤,想与主力会合,山上楚大明见敌人放弃阵地逃跑,带不足一连人从山顶直冲下来,山上奔逃的阎军惊慌失措,溃不成军,又遭山下共军三面包围,只有一小半人马逃回西窳一带与主力会合,其余被共军包围,缴械投降。
老爷山被共军占领,刘忠、张祖谅将旅部指挥所移向老爷山。
西边陈赓、陈再道围迁老爷山逃敌之同时,陈锡联在东也向磨盘垴发起猛烈攻击。磨盘垴守军连日作战,疲惫不堪,感到守卫吃紧,向彭毓斌叫苦。
彭毓斌在指挥部急得团团转,这时候,才感到形势不妙,有被共军全部吃掉的危险。他左思右想,不该盲目南下跟着史泽波送命上党,他决定马上回撤沁县。
他把几个师长叫到跟前说:“我们被共军包围,老爷山已失,我们现在是自救不暇,救长治已不可能,若再拖下去有全军覆没之危险,我决定放弃阵地,回撤沁县。”他又告诫各位师长说:“我们后退命令一下,士兵们有可能争先退走,造成混乱,给共军以可乘之机。这次回撤应稳扎稳打,给共军造成我军要继续南下之假象,所以我命令四十四师、四十九师在作好回撤准备之同时,继续向南佯动,后勤补给部队先行撤退,待后勤部队撤退后,你们可将后卫作前锋,有秩序向北撤回。只要撤至虒亭以北,便是胜利。但咱们有言在先,如果哪一部分不战自乱,惟长官是问,到时,别怪我不客气!”
彭毓斌命令发出,四十四师,四十九师马上着手准备,将部队调整,大部分作继续南下姿势,指挥部人员和车辆马匹则回头北指,等待撤退命令一下,便可向北撤退。
彭毓斌带指挥部人马和后勤部队向东运动,然后分小股沿白晋线北向退走。
陈赓太岳纵队主力刘忠、张祖谅之三八六旅将旅部移往老爷山,刘忠,张祖谅二人兴冲冲登上老爷岭,四周硝烟弥漫,老爷山下战斗接近尾声,磨盘垴方向枪炮声依然激烈,白晋线上,阎军仍沿公路缓慢前行,并猛烈向前开炮轰击。
刘忠举起望远镜,忽然几道亮光忽闪忽闪在东边闪动,仔细观察,原来是阎军后勤部队的洋油桶在发光,但奇怪的是,部队向南开进,而发光的洋油桶却在往北移动。刘忠没有放下望远镜,再仔细观察,发现有一小股部队也在向北移动。
刘忠旅长拉了一把政委张祖谅,并把望远镜递给张祖谅。张祖谅望远镜观察一会说:“是敌人的后勤部队。”
刘忠说:“看出什么了没有?”
张祖谅说:“是不大对劲,彭毓斌在玩佯南突北的把戏。”
刘忠说:“正是这样。”
刘忠、张祖谅即刻派侦察员前往侦察,一面将情况报告陈赓司令员。陈赓闻报,急奔老爷岭,他亲自观察之后,亦判断敌军确实是要退却了。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