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28036
阅读:10483
发表:2012/4/4
20章 其他 小说
《飞山明烛》第4章
1
2
3
4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现在好了,白鸳终于从巨大的痛苦中解脱了,彻底解脱了!这是用她和生龙共同的理想解脱的,是生龙生前之最后的千古绝唱让她解脱的。虽然如此,但是生龙的理智、真诚和对爱妻无微不至的关怀,生龙对她的完全、彻底的爱,是刻骨铭心的,是永生难忘的。
白鸳对年轻干部说:“同志,让我把房租钱交了,同大家告别了,我再同你到巴蜀中学去。”
年轻干部说:“你的房租我已替你全部结清。(面向大家)同志们,请帮忙把白老师的家具搬上车,我们开来了一辆‘东风牌’。”
县城中学校长带头搬家具,还安排了两位女老师送白鸳前往巴蜀中学。对于后一点,白鸳谢绝了。
白鸳向大家挥手告别,然后抱着丈夫的骨灰盒,向小车走去,向明天的生活走去。
丈夫的四个心愿,三个遗嘱,已经有一个心愿完成。剩下的三个心愿、三个遗嘱,她将尽平生之力去完成,她不仅愿意、乐意,而且觉得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知识分子的爱,对事业的爱,对妻子的爱,面临生命尽头的时候,变得是那么的细腻。在细腻的背后,又是那么的坚定。这刻骨铭心的爱,是白鸳心中的永恒。
彭长贵偕妻子游览了首都北京,回家路上专程到巴蜀中学看望白鸳和她的新家,看到了白鸳获得的那些市级乃至国家级的奖状和奖证。彭长贵应何生龙父亲之请,从白鸳这里带一点骨灰回去。
诸事办毕,接到龙腾一个电话,要彭长贵夫妇去他家做客。
在彭长贵夫妇行前,白鸳一再感谢彭老师:“是你,教出了像生龙这样道德高尚的人,令我终生难忘!”
第十九章一日夫妻百日恩
离休干部龙腾堂前训子:“丽娜是你自己看上的,从西南民院到英国剑桥,耳鬓厮磨好几年,毕业回国后又长期共事,20几年感情怎能说断就断?连你的女儿也要造你的反,你还有什么道理可讲,你还有什么脸面可讲?”
没有回答,只有沉默、沉默、沉默……
忽听外面喧嚷,彭长贵辛红花夫妇看望龙腾来了。对于龙腾来说,真是喜从天降。
与父亲僵持的龙阿渝,待父母见过客人后,一把抱住了彭老师的双手:“彭老师,你身体还这样好,我替你高兴啊!是哪阵凤把你吹到这里来的?”
龙腾夫妇陪辛红花到处走走,龙阿湔和老师老幼对坐,畅叙别情。
彭老师说了转正、退休、游京城、看望白鸳特别是盛赞何生龙高尚道德一节,彭老师一边说还一边掉了泪。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龙阿渝心里开始活动了。
龙阿渝正要说点什么,爸爸邀请客人一起去贺寿。大家都退休了,交往方便。
2004年,唐三元八十大寿,各位亲家,两儿两女,孙子外孙,其他同事、朋友、亲戚,都来给唐三元贺寿。
寿筵上,不少人谈及如今年轻人不善处理夫妻关系,动辄反目、争吵、打闹,甚至离婚。唐三元也为孙辈们的不和谐关系而常常烦恼。
午时三刻已到,只听龙腾站起来提议:“今天是我的好朋友唐三元八十大寿,我想请他的夫人辛晴同志讲讲今日老寿星的故事,大家说好不好?”
“好!”全场呼声和掌声一齐响应。
盛情难却,辛晴讲了唐三元一诺千金的故事:
一双双眼睛蓦地盯向一位美妇,盯向那虽然惨白仍不减俏丽的脸庞,那华贵的披肩,那藏青色的旗袍。讨厌的眼睛随着她从朝天门码头顶端的平地上,沿石阶一梯一步向下移动。这样的眼睛沿途多多,而美妇洪颜博却全然不觉,因为她整个人整个思绪,全被笼罩在愁云浓雾之中。
问妇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秋水向东流。
她身边跟着她的一对龙凤胎孩子:文曲、武曲。
文曲比武曲懂事,牵着妈妈的手,一脸矜持和忧伤,相貌神情都与乃母相似。武曲呢?蹦蹦跳跳,刺窠里的斑鸠,不知道春秋。洪颜博不得不分心照料武曲的安全。忽然,武曲一个蹦子跳下两级石阶,立地不稳,险些跌了跟头。一位路人将武曲扶住,洪颜博谢了那人,抓住武曲的手,直往海关检票处走去。
——无票,检什么票?洪颜博只能向检查员央告:
——先生,行行好,让我们母子三人上船,到南京找孩子的爸爸去!
——他爸爸是什么人?
——国民政府一位副部长,他会到船上来接我们母子三人的(递上一张名片)。
——哪个副部长?(看名片)哦,原来是余副部长。部长夫人,你忙啥子,他要用飞机来接你的。
——但是,他已经过去半年了,他连个音信也不给我呀!他留下的钱早用光了,我们母子仨在c市已无法立足。
——(不耐烦地)这还用说吗?余副部长到南京已升官了,半年里,他已娶了五姨太、六姨太,怎么还记得你?他怎么还会要你?你有好大脸面?不过一个小商人之家嘛!你已经是弃妇啦!(右手食指一扬)弃妇,我说得不对吗?
——请你让我们上船,我写个欠条,到南京找到余副部长,再给你们汇款来……
——(发怒地)我替你当冤大头啊,好你个弃妇……
一直注视这一幕的船长走上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水手。
船长对检票员以目示意,当起了和事佬:“不要紧,他们母子三人的船票我免了,让他们过关,我们马上要开船了。”
洪颜博谢天谢地,牵着一双儿女,跟船长上了轮船。船长吩咐水手:“两个孩子饿了,你领他们去吃点东西。这位女士,等会再来看孩子,我们先办个免费手续。”
办什么手续?分明是个借口。免费就免费嘛,从来没见你办个什么免费手续。水手边哄着两个孩子到膳食间去,一边揣测着船长话里的玄虚。他心中有个隐隐的担心:洪颜博已成弃妇无疑,而那个满脸横肉的船长,则在他的船长室里干下了数不清的龌龊勾当。
水手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船长的最大本事就是乘人之危。
船长领着洪颜博到了船长室门边,一把将洪颜博推进室内,自己一进去,便立即闩上铁栓。
洪颜博一阵惊恐:“你就不怕余副部长找你算账?叫你船长都当不成!”“(冷笑)嘿嘿,算什么账?你还在往那头想?他那头已是公鸡下蛋——没指望罗!你还想他干什么?他早就不要你了,连儿女全都抛弃!你想想,新的姨太太生不来娃儿吗?何况五姨太、六姨太的背后都是大官呢!我现在呢,帮你一把,叫你有吃有喝,又能把一双儿女养大,你何乐而不为呢?”
洪颜博转身想过去打开铁栓,但一座大山挡住了他,一双铁钳般的大手把她紧紧抓住,无异老鹰抓住小鸡。小鸡一身的羽毛被揪个精光。
洪颜博是烈女,她早想好了归宿。此时,她自知反抗无益,只好假装顺从:“船长,你说的也是,我算遇到了好心人。”一俟事毕,又央告船长:“以后我们就是夫妻了。现在,我要去看看两个孩子!”
船长打开铁门栓,洪颜博缓缓走出,趁船长不注意,早已走到船边,纵身跳下长江。
船长高喊了一声:“救人!”
正看着两个孩子狼吞虎咽的水手,估计跳江者必是洪颜博无疑。水手走到船边,看到从急浪中抛出洪颜博的身子,什么也不顾了,就钻入浪花,与江浪搏斗,一心要把洪颜博救上来。
水手从南岸一直追了十多里,才把洪颜博抓住。他与洪颜博在急浪中游了数里,进至一潭,水势平缓,才将苦命人从江中救上岸。
水手一打山势,知是一个离自己家三十多里的荒山,荒山上不见路径,就背着洪颜博顺长帮谁江而下。无头苍蝇碰了半天,没走上两里路,看看夜幕将临,必须立即歇下,烧堆火把两人的衣服烤干,等天亮再想法回家。苦命人尚在昏迷之中,也许等烧起了火,烤暖和了她才能醒过来。
水手看那山上有一座破庙,就把苦命人背进了破庙。他迅速找来一些干柴,取出万能保险火种;这火种是装在一个密闭不透水的铜盒里面。火种是当时常见、古人已用过几千年的那种打火砂石和一个铁啄。他用铁啄打火砂石,点然绒蒿,烧起了一堆火。
水手抱着洪颜博,把洪颜博全身烤干,然后把一块破门板搬来火边,让洪颜博睡在破门板上。及至水手全身烤干,把洪颜博抱着烤火时,苦命人已悠悠醒来,从水手怀中挣出来,便问:
——你是谁?这是什么地方?你为什么要救我?
——我叫唐三元,是船上的水手。这里是座破庙。我救你,一来因为这是人的天性,二是我还要帮你找到两个孩子。如果你愿意,我还要帮着你把两个孩子养大。
——你是个好人。我的两个孩子呢?
——可能还在船上,也可能在涪陵上客时,船长把他们轰上了岸。
——那我们明天就去找吧?
——好。
通过交谈,洪颜博才知唐三元的身世,父母双亡,他干水手虽然好几年了,但因工资低,成家也难,媒人给介绍了几个女孩,虽然相中了一个,女孩却患霍乱死了。目前,还是单身一人。他有一个姐姐,嫁给一个农民,也是穷苦人家。
二人谈到半夜过,洪颜博采纳了唐三元的建议,为了儿女,她必须活下去。只要唐三元不嫌她年纪大,就同唐三元过日子。唐三元工资低,她可以到涪陵去当洗衣妇,一切为了把两个孩子养大。
没有媒证,没有拜堂,只有火堆作伴,天地玉成,二人成了夫妻。其实,洪颜博二十三岁,唐三元二十二岁,年龄相仿,性格也合得来。洪颜博在唐三元的怀中睡了一个晚上。
天明以后,唐三元携洪颜博沿着s走到了涪陵,直奔渡口。隔老远就看到两个小孩在哭喊“妈妈”,周围站了很多人,有人给他们吃的东西,他们都不要。
洪颜博一看,喜出望外,正是自己的一双儿女,箭也似的飞到两个小孩身边,抚摸着他们。唐三元匆匆走来,也到了母子三人的身边。
洪颜博叫两个孩子对唐三元喊爸爸。
两个孩子愣了半天,没有喊出来。
洪颜博对两个孩子说:“文曲,武曲,我昨天被船长推下水,是这个爸爸救的命……”
文曲半信半疑地带头喊了一声:“爸爸——”,武曲也喊了。
唐三元把母子三人带往自己家里。
四人走在路上,忽然乌云骤来,暴雨骤降。他们便在一家人的屋檐下躲雨。
等到风雨停住,他们又继续前行。
路上,文曲忽然不走了,他抬头问妈妈:“我们那个当官的爸爸呢?”
“他不要我们了,我们也找不到他了。现在,跟着这个救星爸爸,你们才能吃上饭,才能长大。”
文曲懂事地对唐三元甜甜地说:“爸爸,你把我快点养大吧!”
唐三元微笑着:“文曲、武曲,爸爸一定把你们养大!”
他们踏着泥泞,慢慢地走,每个人都溅了一身泥。
他们正走到一座小山的半山腰时,忽然山体滑坡了。
这时,走在前面的唐三元、武曲父子二人回头一看,无不心痛如裂:滑下的巨石打中了洪颜博以后已滚下坡去,只见母女二人的头部露在外面,肩以下的部分被塌下的泥土掩埋得严严实实。武曲已吓呆了。唐三元迅速刨开文曲身上的泥土,好在只是昏迷,没有受伤。唐三元把手伸到洪颜博的鼻孔上,知道洪颜博已停止呼吸了。
唐三元把洪颜博的尸体刚从泥土中抠出,武曲已扑上来,抱住浑身是血的妈妈恸哭。哭声惊醒了文曲,文曲翻身跃起,与弟弟一起抚摸着妈妈哭。唐三元也哭。大家哭成了一堆。
秋风秋雨愁煞人,义父义子湿淋淋。
老是哭下去也不行,眼看天快黑了,唐三元对两个孩子说:“文曲,武曲,你妈妈已去了,但我永远不忘记她的话,我一定要把你们养大!”
唐三元把洪颜博背到一个坝子的平台上,让两个孩子帮着捧土为坟,安葬了洪颜博,第二天又来坟头加了泥土。
唐三元把两个孩子送到姐姐家,委托姐姐照看,自己又去另一艘船上当了水手,所得工资,除了自己的最低生活,尽数交给姐姐,作为两个孩子的生活费。
寒来暑往,又是四年,1950年c市解放,唐三元当上了工会主席,后来又当了船长。
文曲、武曲,此时都已是二年级小学生。
1963年,文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到c市市妇联工作;武曲从北京水利学院毕业,到四川省水利厅工作。
他完成了洪颜博的遗愿,但还是关怀着文曲、武曲。
他本不打算结婚,因为他心中始终被洪颜博塞得满满的。但是,为了让文曲、武曲有妈妈喊,他挑来挑去,挑到了一个与洪颜博极为相像的姑娘辛晴,但文曲、武曲却不喊她妈妈,直到唐三元做了多次工作,他们才不情愿地喊了“妈妈”。
辛晴与唐三元一样,待文曲、武曲姐弟如己出,因而大家亲亲热热,亲情渐浓。辛晴亦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名武魁,行三;女儿名文魁,老幺。
到了1966年,“文革”烈火一燃。武魁、文魁从大字报上看到了文曲、武曲是国民党政府高官之儿女的消息,因而兄弟姊妹反目。文曲加入了“八•一五”,武魁、文魁加入了“反到底”,为造反、保皇吵了两三年,直到搞大联合才吵平息。
文曲、武曲下了地狱,备受凌辱,武曲险被逼疯,文曲甚至想轻生。唐三元往返成渝两地,为长女、长子排忧解难。他到成都去安抚、关怀武曲时,不防武魁“反到底”真正“反”到了“底”,半条腿“反”掉了。武斗最终虽然停息,但武魁下半生成了残疾人。
武魁没有责怪父亲赴渝看武曲,因为残疾的原因是自己参加了无谓的斗争,做了无谓的牺牲。
故事讲完了,辛晴对着儿辈孙辈们说:“家和万事兴。你们这些侄子孙孙,都要讲个和谐。怎样才能和谐,我看你们要向爷爷学习。他和我相处快到金婚之期,几十年了,我俩几十年吵的架还没有你们一对小夫妇一天吵的架多。你们爷爷重情重义,他和文曲、武曲的妈妈只是一日夫妻。一日夫妻百日恩,我亲眼看到你们爷爷把文曲、武曲养大成人。文革中那么大的灾难,如果不是你们爷爷,文曲、武曲是挺不过去的。你们谈恋爱时,总是海誓山盟,结了婚就忘之脑后。可是你们爷爷呢,他对文曲、武曲的妈妈承诺了‘要把文曲、武曲养大’,那真是一诺千金,用一生的辛苦操劳来践行自己的承诺。如果你们都能像你们爷爷这样,那么,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不都构建好了吗?”
孙辈们和在场所有的人,都认真聆听辛晴的一番话。辛晴话音甫落,全场举杯敬老寿星:“唐船长,你是我们的榜样,祝你百年长寿!干杯!”
彭老师也对龙阿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这个故事深刻的告诉我们,夫妻之间就应该和睦相处,因为一个婚姻承载的不仅仅是爱情。除却爱情,还有亲情,而亲情的成分居多,一个男子为了一个结婚没多久就去世的妻子,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不是自己的孩子,这情感是多么真挚啊!”
辛晴的话,彭老师的话,字字钉在龙阿渝的心上。
龙阿渝感动了,被唐叔叔感动了,被何生龙感动了。晚上回到家里,他带着丽娜,郑重其事地对爸爸说:“你和妈妈放心地去看望叔叔一家吧!彭老师邀你们游飞山,你们就去玩一趟吧!彭老师说去飞山的公路路况还可以,属国家三级。”
龙腾夫妇、彭长贵夫妇成行。
在火车上,龙腾夫妇一再感谢彭长贵夫妇相帮教子之德,彭长贵自是一谦再谦。
辛红花突然冒了一句:“你以后还帮谁呢?”
“不要王婆卖瓜!该帮谁就帮谁,回去后你就知道了。”
龙腾说:“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吧?”“正是。”
一路上,他们又有了新的话题。
飞山明烛第二十章爱祖国花朵,做终身园丁
谌训从教一生,致力于追求人生的完美。他于1985年光荣入党,后于1990年9月从小学教师岗位上退休。不管什么时候,他都在为提升人生的价值而不懈地努力工作,因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因对祖国的花朵、对下一代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他愿意发挥余热直到最后一息,做一个人类灵魂的终身工程师,做一个终身园丁。
以上述思想为指导,他退休十多年来,一直不停地发挥着余热,致力于为社会服务,为下一代服务。
刚刚退休不久,他就协助文成树校长创办了大元乡初级中学。从1999年起,他又协助大元乡中第二任校长郑一中,在c全市范围内,率先闯出了绿色证书教育之路。
由于谌训在教学之余关心农业生产,钻研农业科学技术,假期中和退休后背起幻灯机到处放映农业科技幻灯片,小有名气,所以他被大元乡中请去任农技课教师。
面对初中生,面对这些未成年人,谌训很喜爱他们,他发觉同学们都热爱农业科学技术,于是在2005年就按c市九年义务教育“绿色证书”通用读本进行教学,并结合大元乡农业生产实际,在完成“绿色证书”教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实用技术课。他先后编写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柑桔栽培管理》、《柑桔病虫害防治》、《野生植物加工》等12种校本教材。同时,他和同事们一起开创了课堂学理论、田间学技术的绿证之路,把书本用于实践,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在农事最繁忙的季节,他带领学生到田间、果园去上实践课,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长情况和科学管理方法,识别各种病、虫害,深入了解其发生、为害的原理和症状,掌握防治方法。在果园,他教会每个学生剪枝、配药、杀虫的种种技术。
这些初中生学习认真,掌握了技术以后,就到家里应用,为家人、为本组本寨人做示范操作,因而起到了宣传和推广的作用。
为了印证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谌训到各村组去考察。到大元村安竹溪组走访初中三年级贫困生吴绍军家时,他的父亲激动地说:“谌老师,你们教技术,教得好啊!现在我人老了,不懂技术,配不来农药。我家的柑桔管理,水稻防病、治虫,都要靠我家绍军给我讲才得行。是你把技术教会了他,真得感谢你们才行啊!”
2006年,大元乡中拍摄了光碟《希望的田野大有希望》;光碟送到市里,该校的绿证教育经验在全市推广。对此,他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
因此,他受到乡党委、政府的重视,聘请他担任了大元乡成人教育学校的教师。
白鸳对年轻干部说:“同志,让我把房租钱交了,同大家告别了,我再同你到巴蜀中学去。”
年轻干部说:“你的房租我已替你全部结清。(面向大家)同志们,请帮忙把白老师的家具搬上车,我们开来了一辆‘东风牌’。”
县城中学校长带头搬家具,还安排了两位女老师送白鸳前往巴蜀中学。对于后一点,白鸳谢绝了。
白鸳向大家挥手告别,然后抱着丈夫的骨灰盒,向小车走去,向明天的生活走去。
丈夫的四个心愿,三个遗嘱,已经有一个心愿完成。剩下的三个心愿、三个遗嘱,她将尽平生之力去完成,她不仅愿意、乐意,而且觉得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知识分子的爱,对事业的爱,对妻子的爱,面临生命尽头的时候,变得是那么的细腻。在细腻的背后,又是那么的坚定。这刻骨铭心的爱,是白鸳心中的永恒。
彭长贵偕妻子游览了首都北京,回家路上专程到巴蜀中学看望白鸳和她的新家,看到了白鸳获得的那些市级乃至国家级的奖状和奖证。彭长贵应何生龙父亲之请,从白鸳这里带一点骨灰回去。
诸事办毕,接到龙腾一个电话,要彭长贵夫妇去他家做客。
在彭长贵夫妇行前,白鸳一再感谢彭老师:“是你,教出了像生龙这样道德高尚的人,令我终生难忘!”
第十九章一日夫妻百日恩
离休干部龙腾堂前训子:“丽娜是你自己看上的,从西南民院到英国剑桥,耳鬓厮磨好几年,毕业回国后又长期共事,20几年感情怎能说断就断?连你的女儿也要造你的反,你还有什么道理可讲,你还有什么脸面可讲?”
没有回答,只有沉默、沉默、沉默……
忽听外面喧嚷,彭长贵辛红花夫妇看望龙腾来了。对于龙腾来说,真是喜从天降。
与父亲僵持的龙阿渝,待父母见过客人后,一把抱住了彭老师的双手:“彭老师,你身体还这样好,我替你高兴啊!是哪阵凤把你吹到这里来的?”
龙腾夫妇陪辛红花到处走走,龙阿湔和老师老幼对坐,畅叙别情。
彭老师说了转正、退休、游京城、看望白鸳特别是盛赞何生龙高尚道德一节,彭老师一边说还一边掉了泪。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龙阿渝心里开始活动了。
龙阿渝正要说点什么,爸爸邀请客人一起去贺寿。大家都退休了,交往方便。
2004年,唐三元八十大寿,各位亲家,两儿两女,孙子外孙,其他同事、朋友、亲戚,都来给唐三元贺寿。
寿筵上,不少人谈及如今年轻人不善处理夫妻关系,动辄反目、争吵、打闹,甚至离婚。唐三元也为孙辈们的不和谐关系而常常烦恼。
午时三刻已到,只听龙腾站起来提议:“今天是我的好朋友唐三元八十大寿,我想请他的夫人辛晴同志讲讲今日老寿星的故事,大家说好不好?”
“好!”全场呼声和掌声一齐响应。
盛情难却,辛晴讲了唐三元一诺千金的故事:
一双双眼睛蓦地盯向一位美妇,盯向那虽然惨白仍不减俏丽的脸庞,那华贵的披肩,那藏青色的旗袍。讨厌的眼睛随着她从朝天门码头顶端的平地上,沿石阶一梯一步向下移动。这样的眼睛沿途多多,而美妇洪颜博却全然不觉,因为她整个人整个思绪,全被笼罩在愁云浓雾之中。
问妇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秋水向东流。
她身边跟着她的一对龙凤胎孩子:文曲、武曲。
文曲比武曲懂事,牵着妈妈的手,一脸矜持和忧伤,相貌神情都与乃母相似。武曲呢?蹦蹦跳跳,刺窠里的斑鸠,不知道春秋。洪颜博不得不分心照料武曲的安全。忽然,武曲一个蹦子跳下两级石阶,立地不稳,险些跌了跟头。一位路人将武曲扶住,洪颜博谢了那人,抓住武曲的手,直往海关检票处走去。
——无票,检什么票?洪颜博只能向检查员央告:
——先生,行行好,让我们母子三人上船,到南京找孩子的爸爸去!
——他爸爸是什么人?
——国民政府一位副部长,他会到船上来接我们母子三人的(递上一张名片)。
——哪个副部长?(看名片)哦,原来是余副部长。部长夫人,你忙啥子,他要用飞机来接你的。
——但是,他已经过去半年了,他连个音信也不给我呀!他留下的钱早用光了,我们母子仨在c市已无法立足。
——(不耐烦地)这还用说吗?余副部长到南京已升官了,半年里,他已娶了五姨太、六姨太,怎么还记得你?他怎么还会要你?你有好大脸面?不过一个小商人之家嘛!你已经是弃妇啦!(右手食指一扬)弃妇,我说得不对吗?
——请你让我们上船,我写个欠条,到南京找到余副部长,再给你们汇款来……
——(发怒地)我替你当冤大头啊,好你个弃妇……
一直注视这一幕的船长走上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水手。
船长对检票员以目示意,当起了和事佬:“不要紧,他们母子三人的船票我免了,让他们过关,我们马上要开船了。”
洪颜博谢天谢地,牵着一双儿女,跟船长上了轮船。船长吩咐水手:“两个孩子饿了,你领他们去吃点东西。这位女士,等会再来看孩子,我们先办个免费手续。”
办什么手续?分明是个借口。免费就免费嘛,从来没见你办个什么免费手续。水手边哄着两个孩子到膳食间去,一边揣测着船长话里的玄虚。他心中有个隐隐的担心:洪颜博已成弃妇无疑,而那个满脸横肉的船长,则在他的船长室里干下了数不清的龌龊勾当。
水手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船长的最大本事就是乘人之危。
船长领着洪颜博到了船长室门边,一把将洪颜博推进室内,自己一进去,便立即闩上铁栓。
洪颜博一阵惊恐:“你就不怕余副部长找你算账?叫你船长都当不成!”“(冷笑)嘿嘿,算什么账?你还在往那头想?他那头已是公鸡下蛋——没指望罗!你还想他干什么?他早就不要你了,连儿女全都抛弃!你想想,新的姨太太生不来娃儿吗?何况五姨太、六姨太的背后都是大官呢!我现在呢,帮你一把,叫你有吃有喝,又能把一双儿女养大,你何乐而不为呢?”
洪颜博转身想过去打开铁栓,但一座大山挡住了他,一双铁钳般的大手把她紧紧抓住,无异老鹰抓住小鸡。小鸡一身的羽毛被揪个精光。
洪颜博是烈女,她早想好了归宿。此时,她自知反抗无益,只好假装顺从:“船长,你说的也是,我算遇到了好心人。”一俟事毕,又央告船长:“以后我们就是夫妻了。现在,我要去看看两个孩子!”
船长打开铁门栓,洪颜博缓缓走出,趁船长不注意,早已走到船边,纵身跳下长江。
船长高喊了一声:“救人!”
正看着两个孩子狼吞虎咽的水手,估计跳江者必是洪颜博无疑。水手走到船边,看到从急浪中抛出洪颜博的身子,什么也不顾了,就钻入浪花,与江浪搏斗,一心要把洪颜博救上来。
水手从南岸一直追了十多里,才把洪颜博抓住。他与洪颜博在急浪中游了数里,进至一潭,水势平缓,才将苦命人从江中救上岸。
水手一打山势,知是一个离自己家三十多里的荒山,荒山上不见路径,就背着洪颜博顺长帮谁江而下。无头苍蝇碰了半天,没走上两里路,看看夜幕将临,必须立即歇下,烧堆火把两人的衣服烤干,等天亮再想法回家。苦命人尚在昏迷之中,也许等烧起了火,烤暖和了她才能醒过来。
水手看那山上有一座破庙,就把苦命人背进了破庙。他迅速找来一些干柴,取出万能保险火种;这火种是装在一个密闭不透水的铜盒里面。火种是当时常见、古人已用过几千年的那种打火砂石和一个铁啄。他用铁啄打火砂石,点然绒蒿,烧起了一堆火。
水手抱着洪颜博,把洪颜博全身烤干,然后把一块破门板搬来火边,让洪颜博睡在破门板上。及至水手全身烤干,把洪颜博抱着烤火时,苦命人已悠悠醒来,从水手怀中挣出来,便问:
——你是谁?这是什么地方?你为什么要救我?
——我叫唐三元,是船上的水手。这里是座破庙。我救你,一来因为这是人的天性,二是我还要帮你找到两个孩子。如果你愿意,我还要帮着你把两个孩子养大。
——你是个好人。我的两个孩子呢?
——可能还在船上,也可能在涪陵上客时,船长把他们轰上了岸。
——那我们明天就去找吧?
——好。
通过交谈,洪颜博才知唐三元的身世,父母双亡,他干水手虽然好几年了,但因工资低,成家也难,媒人给介绍了几个女孩,虽然相中了一个,女孩却患霍乱死了。目前,还是单身一人。他有一个姐姐,嫁给一个农民,也是穷苦人家。
二人谈到半夜过,洪颜博采纳了唐三元的建议,为了儿女,她必须活下去。只要唐三元不嫌她年纪大,就同唐三元过日子。唐三元工资低,她可以到涪陵去当洗衣妇,一切为了把两个孩子养大。
没有媒证,没有拜堂,只有火堆作伴,天地玉成,二人成了夫妻。其实,洪颜博二十三岁,唐三元二十二岁,年龄相仿,性格也合得来。洪颜博在唐三元的怀中睡了一个晚上。
天明以后,唐三元携洪颜博沿着s走到了涪陵,直奔渡口。隔老远就看到两个小孩在哭喊“妈妈”,周围站了很多人,有人给他们吃的东西,他们都不要。
洪颜博一看,喜出望外,正是自己的一双儿女,箭也似的飞到两个小孩身边,抚摸着他们。唐三元匆匆走来,也到了母子三人的身边。
洪颜博叫两个孩子对唐三元喊爸爸。
两个孩子愣了半天,没有喊出来。
洪颜博对两个孩子说:“文曲,武曲,我昨天被船长推下水,是这个爸爸救的命……”
文曲半信半疑地带头喊了一声:“爸爸——”,武曲也喊了。
唐三元把母子三人带往自己家里。
四人走在路上,忽然乌云骤来,暴雨骤降。他们便在一家人的屋檐下躲雨。
等到风雨停住,他们又继续前行。
路上,文曲忽然不走了,他抬头问妈妈:“我们那个当官的爸爸呢?”
“他不要我们了,我们也找不到他了。现在,跟着这个救星爸爸,你们才能吃上饭,才能长大。”
文曲懂事地对唐三元甜甜地说:“爸爸,你把我快点养大吧!”
唐三元微笑着:“文曲、武曲,爸爸一定把你们养大!”
他们踏着泥泞,慢慢地走,每个人都溅了一身泥。
他们正走到一座小山的半山腰时,忽然山体滑坡了。
这时,走在前面的唐三元、武曲父子二人回头一看,无不心痛如裂:滑下的巨石打中了洪颜博以后已滚下坡去,只见母女二人的头部露在外面,肩以下的部分被塌下的泥土掩埋得严严实实。武曲已吓呆了。唐三元迅速刨开文曲身上的泥土,好在只是昏迷,没有受伤。唐三元把手伸到洪颜博的鼻孔上,知道洪颜博已停止呼吸了。
唐三元把洪颜博的尸体刚从泥土中抠出,武曲已扑上来,抱住浑身是血的妈妈恸哭。哭声惊醒了文曲,文曲翻身跃起,与弟弟一起抚摸着妈妈哭。唐三元也哭。大家哭成了一堆。
秋风秋雨愁煞人,义父义子湿淋淋。
老是哭下去也不行,眼看天快黑了,唐三元对两个孩子说:“文曲,武曲,你妈妈已去了,但我永远不忘记她的话,我一定要把你们养大!”
唐三元把洪颜博背到一个坝子的平台上,让两个孩子帮着捧土为坟,安葬了洪颜博,第二天又来坟头加了泥土。
唐三元把两个孩子送到姐姐家,委托姐姐照看,自己又去另一艘船上当了水手,所得工资,除了自己的最低生活,尽数交给姐姐,作为两个孩子的生活费。
寒来暑往,又是四年,1950年c市解放,唐三元当上了工会主席,后来又当了船长。
文曲、武曲,此时都已是二年级小学生。
1963年,文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到c市市妇联工作;武曲从北京水利学院毕业,到四川省水利厅工作。
他完成了洪颜博的遗愿,但还是关怀着文曲、武曲。
他本不打算结婚,因为他心中始终被洪颜博塞得满满的。但是,为了让文曲、武曲有妈妈喊,他挑来挑去,挑到了一个与洪颜博极为相像的姑娘辛晴,但文曲、武曲却不喊她妈妈,直到唐三元做了多次工作,他们才不情愿地喊了“妈妈”。
辛晴与唐三元一样,待文曲、武曲姐弟如己出,因而大家亲亲热热,亲情渐浓。辛晴亦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名武魁,行三;女儿名文魁,老幺。
到了1966年,“文革”烈火一燃。武魁、文魁从大字报上看到了文曲、武曲是国民党政府高官之儿女的消息,因而兄弟姊妹反目。文曲加入了“八•一五”,武魁、文魁加入了“反到底”,为造反、保皇吵了两三年,直到搞大联合才吵平息。
文曲、武曲下了地狱,备受凌辱,武曲险被逼疯,文曲甚至想轻生。唐三元往返成渝两地,为长女、长子排忧解难。他到成都去安抚、关怀武曲时,不防武魁“反到底”真正“反”到了“底”,半条腿“反”掉了。武斗最终虽然停息,但武魁下半生成了残疾人。
武魁没有责怪父亲赴渝看武曲,因为残疾的原因是自己参加了无谓的斗争,做了无谓的牺牲。
故事讲完了,辛晴对着儿辈孙辈们说:“家和万事兴。你们这些侄子孙孙,都要讲个和谐。怎样才能和谐,我看你们要向爷爷学习。他和我相处快到金婚之期,几十年了,我俩几十年吵的架还没有你们一对小夫妇一天吵的架多。你们爷爷重情重义,他和文曲、武曲的妈妈只是一日夫妻。一日夫妻百日恩,我亲眼看到你们爷爷把文曲、武曲养大成人。文革中那么大的灾难,如果不是你们爷爷,文曲、武曲是挺不过去的。你们谈恋爱时,总是海誓山盟,结了婚就忘之脑后。可是你们爷爷呢,他对文曲、武曲的妈妈承诺了‘要把文曲、武曲养大’,那真是一诺千金,用一生的辛苦操劳来践行自己的承诺。如果你们都能像你们爷爷这样,那么,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不都构建好了吗?”
孙辈们和在场所有的人,都认真聆听辛晴的一番话。辛晴话音甫落,全场举杯敬老寿星:“唐船长,你是我们的榜样,祝你百年长寿!干杯!”
彭老师也对龙阿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这个故事深刻的告诉我们,夫妻之间就应该和睦相处,因为一个婚姻承载的不仅仅是爱情。除却爱情,还有亲情,而亲情的成分居多,一个男子为了一个结婚没多久就去世的妻子,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不是自己的孩子,这情感是多么真挚啊!”
辛晴的话,彭老师的话,字字钉在龙阿渝的心上。
龙阿渝感动了,被唐叔叔感动了,被何生龙感动了。晚上回到家里,他带着丽娜,郑重其事地对爸爸说:“你和妈妈放心地去看望叔叔一家吧!彭老师邀你们游飞山,你们就去玩一趟吧!彭老师说去飞山的公路路况还可以,属国家三级。”
龙腾夫妇、彭长贵夫妇成行。
在火车上,龙腾夫妇一再感谢彭长贵夫妇相帮教子之德,彭长贵自是一谦再谦。
辛红花突然冒了一句:“你以后还帮谁呢?”
“不要王婆卖瓜!该帮谁就帮谁,回去后你就知道了。”
龙腾说:“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吧?”“正是。”
一路上,他们又有了新的话题。
飞山明烛第二十章爱祖国花朵,做终身园丁
谌训从教一生,致力于追求人生的完美。他于1985年光荣入党,后于1990年9月从小学教师岗位上退休。不管什么时候,他都在为提升人生的价值而不懈地努力工作,因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因对祖国的花朵、对下一代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他愿意发挥余热直到最后一息,做一个人类灵魂的终身工程师,做一个终身园丁。
以上述思想为指导,他退休十多年来,一直不停地发挥着余热,致力于为社会服务,为下一代服务。
刚刚退休不久,他就协助文成树校长创办了大元乡初级中学。从1999年起,他又协助大元乡中第二任校长郑一中,在c全市范围内,率先闯出了绿色证书教育之路。
由于谌训在教学之余关心农业生产,钻研农业科学技术,假期中和退休后背起幻灯机到处放映农业科技幻灯片,小有名气,所以他被大元乡中请去任农技课教师。
面对初中生,面对这些未成年人,谌训很喜爱他们,他发觉同学们都热爱农业科学技术,于是在2005年就按c市九年义务教育“绿色证书”通用读本进行教学,并结合大元乡农业生产实际,在完成“绿色证书”教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实用技术课。他先后编写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柑桔栽培管理》、《柑桔病虫害防治》、《野生植物加工》等12种校本教材。同时,他和同事们一起开创了课堂学理论、田间学技术的绿证之路,把书本用于实践,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在农事最繁忙的季节,他带领学生到田间、果园去上实践课,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长情况和科学管理方法,识别各种病、虫害,深入了解其发生、为害的原理和症状,掌握防治方法。在果园,他教会每个学生剪枝、配药、杀虫的种种技术。
这些初中生学习认真,掌握了技术以后,就到家里应用,为家人、为本组本寨人做示范操作,因而起到了宣传和推广的作用。
为了印证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谌训到各村组去考察。到大元村安竹溪组走访初中三年级贫困生吴绍军家时,他的父亲激动地说:“谌老师,你们教技术,教得好啊!现在我人老了,不懂技术,配不来农药。我家的柑桔管理,水稻防病、治虫,都要靠我家绍军给我讲才得行。是你把技术教会了他,真得感谢你们才行啊!”
2006年,大元乡中拍摄了光碟《希望的田野大有希望》;光碟送到市里,该校的绿证教育经验在全市推广。对此,他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
因此,他受到乡党委、政府的重视,聘请他担任了大元乡成人教育学校的教师。
上一章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