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展开]
苏 珊:女,上海知青,罗中凯的恋人。连队统计兼出纳员。相貌素秀恬静,性格内向刚强。她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因家庭成分原因未被批准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但她为了追随罗中凯,在没有告知任何人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在北大荒十年的生活劳动中她勤恳平凡而又经历了种种磨难。当罗中凯因公殉职后她痛苦万分,她立下了要在这块黑土地上坚守陪伴罗中凯的诺言。她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当返城浪潮滚滚而来时她仍不为所动,一直坚守着罗中凯。直到连队里只剩下她一人时,在家人和农场好友的劝导下,她带走了罗中凯墓前一包土含泪告别了北大荒。
罗中凯: 男,上海知青,苏珊的恋人。相貌端正,性格稳重,思想激进。他出身于工人家庭,毕业时他不顾家人反对擅自迁出户口,毅然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由于劳动积极,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农工排副排长。在一次伐木中他为救肖建国不幸被倒下的树干砸中,因公殉职。
陆 超: 男,上海知青,与罗中凯苏珊是同学及好友,并和罗中凯一起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连队拖拉机手。他性格活泼,善于思考,且一直暗恋着苏珊。罗中凯殉职后他尊重苏珊的情感,并很有分寸的关心苏珊。恢复高考时在苏珊的帮助和鼓励下考上了大学。返城期间他特意回到农场劝导苏珊返城。
李伟森: 男,指导员,转业军人,是北大荒早期的垦荒战士。为人真诚,处事得体,思想明锐,工作身先士卒。他关心知青,爱护知青,在知青中有较高威望。
赵启民: 男,连长,转业军人,是北大荒早期的垦荒战士。工作沉稳,思想进取,为建设北大荒呕心励血。
纪国庆: 男,当地职工,副连长,后提升新建连连长。
徐颖丽: 女,北京知青,副指导员,后提升新建连指导员。
刘莉华: 女,哈尔滨知青,连队卫生员,性格开朗热情,与苏珊同一宿舍,是苏珊知心好友。
王可英: 女,北京知青,连队会计。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且善解人意,乐意助人,大家称她王大姐。
陈 雷: 男,上海知情,连队通讯员,性格活泼直率。曾追求过苏珊,后参军离开农场。
张建树: 男,上海知青,拖拉机手。与吴翠英结婚成家,后考上大学离开农场。
吴翠英: 女,上海知青,农工排排长,与张建树结婚成家。后提升为副指导员。
刘 靖: 男,天津知青,连队事务长。后提升为副连长。
崔晓天: 男,上海知青,农工排排长。后被保送为工农兵大学生。
傅慧琳: 女,北京知青,畜牧排饲养员。后与郭小华结婚,生有一子,返城时离婚,留下儿子回京。
郭小华: 男,当地职工,赶马车的,后与北京知青傅慧琳结婚。
郭大爷: 男,当地老职工,畜牧排排长,郭小华父亲。
周连胜: 男,当地职工,机务排排长。
胡舒兰: 女,天津知青,农工排人员,人称姑奶奶。后在一次跑荒灭火中烧成残疾。
林宝强: 男,天津知青,农工排人员。人称大活宝,生性滑头。
李忠林: 男,哈尔滨知青,农工排人员。憨厚老实,为人忠厚。
肖振国: 男,上海知青,农工排人员。人称小上海,善于心机。
金晓娟: 女,上海知青,农工排人员。后探亲未回农场。
何丽丽: 女,天津知青,炊事班班长。
姜洪波: 男,天津知青,炊事班杂勤。
沈虹妹: 女,当地家属,菜园班班长。
苏珊的父母。
罗中凯的父母及妹妹。
陆超的父母。
陆超家邻居老阿姨。
郭小华母亲及妹妹。
农场领导(团长、政委)。
农场军务股齐干事。
农场生产股肖干事。
男女知青若干人。
简要梗概:
罗中凯与苏珊是一对恋人。
毕业他俩选择下乡至黑龙江军垦农场。罗中凯在父母反对下擅自将户口迁出,而苏珊在未批准的情况下悄悄的踏上列车。在罗中凯因公殉职后苏珊放弃上大学和返城机会,坚守罗中凯直至连队知青只剩她一人。已上大学的陆超焦急赶到农场并带来二封信。苏珊在家信及陆超的感召下终于同意返城。
本剧通过这对恋人凄惨的爱情故事,侧面描写了一群知青在北大荒岁月中用热血和青春谱写的悲壮人生。
详细梗概:
(1588字)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全国欣起知识青年下乡运动风潮。
罗中凯和陆超是同班同学。罗中凯中等个,性格憨厚,着装朴素,且思想激进;陆超聪明伶俐,性格活泼,善于思考。毕业时他俩商定报名去黑龙江军垦农场。苏珊一头秀发,端庄文静,且性格刚强。她得知后表示也要报名去黑龙江,苏珊母亲深知女儿是为了罗中凯劝其不要感情用事,但她已暗下决心要和罗中凯在一起。
罗中凯不顾父母反对擅自迁出户口,罗母痛心疾首,不得已为儿子准备行装。苏珊因家庭成分未能批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珊在没有告知家人和罗中凯的情况下在送行的人群中悄悄踏上了火车。在车上当罗中凯和陆超看见她时已为时已晚,苏珊毅然决然的要与罗中凯一起北上。
到了农场苏珊有被遣返的可能,后经连队指导员李伟森帮助下农场同意接收她,开始了北大荒十年生活劳动的磨练。
农场的麦田一望无边,知青们挥汗如雨的在收割。场院上女知青争相扛粮上粮囤,一派生龙活虎。然老天不作美,连日大雨使麦田一片汪洋,成捆的麦子漂浮在水面上。为减少损失连里决定水中捞麦。罗中凯率先跳入水中奋力强麦受到农场的通报表扬,为此被提升为副排长。
苏珊和罗中凯散步时看见一知青墓地,罗中凯顺口说出自己死了也要成为北大荒的英魂,苏珊即刻喝住他,处于对罗中凯好胜逞强性格的了解,从此在她内心一直担心罗中凯的安危。
秋收在即,在一次劳动中当罗中凯找到没有及时收工三名知青时天已完全黑下,他们四人在返回途中路经桦树林遇见了狼,慌乱中他们迷了路,他们艰难跋涉,死里逃生。苏珊为等待消息焦虑不安一夜未睡。
入冬气温骤降,在割大豆时不少人冻伤,连长下令收工。罗中凯在医务室包扎冻伤的手时忽听见“有人落井”的呼声,他不顾伤情直奔井房下井救人。事务长李靖给夜间作业的知青送饭时在林中与孤狼打斗,指导员感觉不对派罗中凯开着拖拉机去林中查看,由于及时赶到解救了李靖。
在开荒中由于风向突变烧荒变成了跑荒,火势越来越大,团里来电话要求马上组织人员救火。连领导有顾虑但只能执行命令,于是了展开了一场救火大战。知青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致使多人烧伤,女知青胡舒兰烧伤致残。
罗中凯送来了他母亲为苏珊织的毛衣毛裤,并告知他将进山伐木,临行时苏珊给他围上了一条红围巾以求平安。然而令苏珊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一次伐木中罗中凯为解救正在专心拍照的肖建国不幸被倒下的巨大树木砸中身亡。苏珊悲痛欲绝,在墓前发誓要在北大荒永远陪伴罗中凯。农场委托苏珊将罗中凯的部分骨灰以及抚恤金到上海交于其家属,苏珊怀着不安而又悲伤的心情完成了这次出差。
回到农场苏珊的心理越加压抑,陆超也时常开导安抚她。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她积极投入到繁重艰苦的劳动中,还参加了创建新连队的先遣队。但她对罗中凯的依恋情感已不能自拔,时常到罗中凯的墓地前倾诉心声。
时光流逝,知青们渐渐感到前途无望,思想情绪开始消沉。期间有工农兵大学生走的,有商调走的,有参军走的,接着恢复高考的契机来了,然而这丝毫没有打动苏珊的心,为此陆超多次劝说无果,反倒是在苏珊的帮助和鼓励下陆超考上了大学。
知青们终于迎来了返城浪潮,但苏珊仍没动摇自己的诺言。眼看着知青一批批返城走了,尤其是同宿舍朝夕相处卫生员刘莉华返城和傅慧琳离婚返城触动了她。至此连队就剩下会计王可英和她俩人,而王可英是为了陪护苏珊而推迟返城,在一次交谈中王可英道出了实情,并晓之以理的劝导她,让她领悟到其中道理。
陆超得知苏珊的状况后匆匆来到农场,他带来了苏珊父母和罗中凯父母的信。在这二封信和陆超的感召下苏珊终于同意返城。苏珊来到罗中凯的墓前悲痛而又无奈的请求罗中凯的原谅。
陆超临走前和苏珊漫步在田野小路上,他们每到一处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岁月里他们所经历的场景。
在离开农场之前苏珊最后一次来到罗中凯的墓前,她久久的肃立着,她泪流满面的捧起墓前的土装进布袋。苏珊站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望着远处的白桦林,望着苍茫的大地,告别了让她永不忘却的北大荒。
阅读剧本正文
第一集
年过半百的苏珊和陆超又一次重返北大荒。在一片桦树林中他俩来到罗中凯墓前。苏珊久久地站在墓碑前,此刻当年下乡的情景浮现在她的脑海。
1968年的上海,上山下乡风吹遍了所有校园。
罗中凯,陆超,苏珊三人决定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罗中凯因父母不同意而擅自迁出自己户籍。陆超父亲是走资派已被打倒,不得已同意他下乡。而苏珊因家庭成分原因未被批准。
临行前三人在外滩合影时苏珊已暗暗下了决心要与罗中凯一同北上。
送行的那一天苏珊即未告知父母实情,也没有在罗中凯面前出现,她悄悄的踏上同一列车。在火车上当罗中凯和陆超发现苏珊时已为时已晚。
第二集
经过漫长的旅途,他们终于到了农场,此时已深夜。
当连领导得知苏珊的情况后十分吃惊,表示要上报场部领导。
在新知青分配的大会上因名册中没有苏珊而暂时被安排在连部等待处理,苏珊面临着被遣返的可能。
麦浪滚滚,一望无边,知青们在挥汗收割。苏珊也在奋力的割麦。
连领导们商议苏珊的去留问题。鉴于苏珊的表现连里决定留用她。
马车送来午饭,大家蜂拥而至,有的人端着毫无油水的菜汤一脸丧气。
在地头吃饭时通讯员陈雷通知苏珊随马车回连队。
第三集
指导员告知苏珊农场同意接收她,并已发函上海。
苏珊把此消息告诉罗中凯和陆超,但他们马上又担心苏珊的父母不同意迁户口。
知青们纷纷收到第一封家信,宿舍里一片寂静,有的女生痛哭起来。苏珊在小树林看家信,父母没有责备的话语,并告知同意迁她的户口。至此对父母的愧疚一直埋在苏珊的心里。
麦田里罗中凯与战友们一起奋力的往拖拉机上装麦子。晒场上一片繁忙景象,女知青也争相扛粮上粮囤。
陈雷来到晒场叫苏珊去连部。指导员告诉她上海户口已迁移到农场,苏珊已正式成为一名兵团战士,并通知她调连部担任出纳员兼统计。
收工后的女生宿舍门前欢声笑语,男生宿舍门前吹拉弹唱,篮球场上互相争抢。
夜晚,会计王可英在与苏珊交代工作,罗中凯跨门而进,此时场部来电话通知今晚起有持续降雨,要求各连队加紧做好麦子强收入仓工作。罗中凯听罢夺门而出。当连长带领农工排的人员到达晒场,罗中凯已带领着几个人在抢收麦子,连长和指导员称赞罗中凯。
天一直在下雨,连长和指导员担心地里的麦子,并下了决心能抢多少就抢多少。于是一场水中捞麦的战斗打响了。
第四集
连日大雨,麦田已成一片汪洋,一捆捆麦子漂浮在水面上。连长一声令下,知青们跳进水里捞麦,罗超凯冲在前面。
团长路过看见此情赞扬知青们的精神。
几天后雨停了,极度疲劳使大家顾不上吃饭仍在睡觉。
连长在场院发现麦堆已有发霉的迹象,他立刻叫陈雷通知农工排。连长在集合的队伍前情绪激动,动员大家马上翻晒麦子。
农场生产股来电话要求加紧做好麦子入仓工作,并提到场部宣传组写了一篇连队在水中抢麦的报道,其中提到罗中凯的先进事迹,晚上要广播。
晚上召开排长以上干部会议,讨论秋收准备工作,并任命罗中凯为农工排副排长。
苏珊约罗中凯来到桦树林中,苏珊在赞许罗中凯之余又担心他的安危,她劝罗中凯遇事要冷静,不要鲁莽。
他俩在林子边看到了一块墓地,墓碑上刻着:鲁志源之墓,立碑是:三连全体知青。他俩不由的三鞠躬。
第五集
秋收在即,知青们纷纷在磨镰刀。
开镰第一天大豆地里收割机,拖拉机穿梭不停,知青们挥着镰刀割着大豆。一眼望不到头地垄使不少知青渐渐丧失信心,表现出各种疲惫的姿态。
排长崔晓天望了望西边渐暗的天际,嘱咐罗中凯尽快收工。
陈雷和另俩个知青比赛看谁先割到地头。
当罗中凯回去找到陈雷他们三人时天已黑下。他们四人摸黑走在回来的路上,在穿越桦树林时他们迷了路,并遇到狼,恐惧笼罩着他们。
已是深夜,连队组织人员寻找,但仍不见踪影。
罗中凯四人发现远处有灯光移动,判定是公路上的车灯,于是他们朝着车灯方向直走而去,一路坎坷惊险。
指导员,刘莉华,苏珊在连部焦急万分,当接到十五连连长的电话后方知罗中凯四人已脱险。苏珊才松了一口气。
第六集
天边刚亮,起床号就吹响,有的人在被窝里骂声咧咧。
在出工的路上北风夹着雪,气温在持续下降,知青们仍在奋力收割,渐渐的出现冻伤现象。罗中凯找到连长要求提前收工,连长和指导员商议后叫陈雷吹收工号,陈雷性急中拿起小号就吹,不料嘴唇被冻掉一层皮。
宿舍里一阵忙碌,当地郭大爷端来一桶大豆让冻僵的手脚在里面戳,。
罗中凯在卫生室处理划伤的手,忽听见屋外“有人掉井里了”的喊声,他起身冲了出去。一场井中救人就此展开。
大雪已覆盖了大地,为了抢收田里的大豆,连队决定分白夜班连续干,于是脱谷机,拖拉机,爬犁在大田里不停的奔驰。
打夜班的知青们围着篝火吃烤黄豆,等待午夜饭的送来。陆超拿出口琴吹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大家也跟着哼了起来。
事务长刘靖挑着担子给地里夜班的送饭,路过桦树林时遇见狼。
指导员估计送饭的可能出事,忙让拖拉机往桦树林方向开去寻找,这才解救了刘靖。
第七集
为了完成场部下达的一千亩开荒任务,连队决定机务排人员驻扎在开荒营地。于是三辆拖拉机朝着荒芜人烟的沼泽地开去。
女知青们在焚烧豆秸。苏珊在地边丈量着翻地作业进度。此时远处燃起了大片的烟火,副指导员徐颖丽告诉大家这是机务排人员为了开荒翻地在烧大草甸。
夜间火光映红了天边,火势越来越大,场部打来电话要求马上组织人员灭火。知青们踊跃的跳上拖拉机奔赴火场,展开了一场舍生忘死的灭火大战。灭火导致多名知青被烧伤,女知青胡舒兰严重烧伤。
在场部卫生院被烧伤知青们哀嚎声,呻吟声不断。而重伤的胡舒兰被紧急送往师部医院抢救。
第八集
这场救火给知青们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有人抱怨这次灭火的盲目性和领导的失策,灭火势在做无为的牺牲,有的认为这是革命大无畏精神。
刘莉华和苏珊来医院看望吴翠英,正遇上张建树来医院看望,她俩见状退出病房。
她俩在回连队的路上遇上傅慧琳放羊,正巧有只羊快要生产,她俩帮忙在野外为这只羊助了产。
晚上郭小华来到傅慧琳宿舍,发现她抱着小羊羔用奶瓶喂奶,郭小华被这甜美而又专注的表现所打动。
罗中凯来找苏珊,送来了他母亲为苏珊织的毛衣毛裤。随后他俩散步在月光下交谈着对现实以及人生道路的看法,尤其谈到跑荒救火事件,罗中凯的一番话使苏珊领悟到人生的价值。
当他俩来看小羊羔时发现郭小华也在那里,罗中凯拉住苏珊不要去打扰他们,并说了他俩的恋爱关系。
罗中凯告诉苏珊连里决定由他们农工排去皖达山伐木,要驻扎在山里。苏珊嘱咐要注意安全。
第九集
苏珊为即将去伐木的罗中凯围上自己的红围巾以表平安。当她得知伐木人员要在山里过年不回来时她又急匆匆跑出去,但为时已晚,拖拉机已开向远处。令苏珊没想到的是这是她与罗中凯的最后一别。
一路上大家欢快的欣赏着雪色美景。渐渐的有人只叫冷,副连长让车停下,叫大家跟着爬犁跑。
伐木场一片热闹,号子声响彻山林。
快过年了,陈雷拿来一大包信件,知青们看了家信都陷入思乡之情。
苏珊正在写家信,刘莉华出诊回来说指导员的哮喘病又犯了,还要到山里与伐木的知青一起过年。此时陆超敲门进来,他带来罗中凯的信。苏珊让陆超转告罗中凯年后她想请假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
食堂里知青们欢快的在包饺子。连长和几位连干部来看望大家,并介绍了年后连里要大力发展副业生产的几项工作,以提高知青们的生活水平。
指导员与陈雷带着慰问品来到伐木地。年三十晚上帐篷里热气腾腾,长条板子上摆满了酒菜,指导员敬酒时的一番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
第十集
春节过后连长在会议上对超假的是不是要处分引起大家争论。
场院上知青们已开始用农药拌小麦种子,准备春播。
伐木场为了尽快完成木方任务,纪国庆要求伐粗大的树木,于是知青们偶往深山里寻找。山高坡陡,伐木中罗中凯为解救肖振国不幸被倒下的树干砸中,口吐鲜血,昏迷不醒。在送往当地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纪国庆打电话通知连里,连长要求全连人员集体迎接罗中凯。
当苏珊得知后她不相信这是真的,她精神恍惚,欲哭无泪。
伐木场,由纪国庆,陆超,肖振国三人护送罗中凯遗体回连队。
全连知青在路口迎接罗中凯遗体。当拖拉机开到人群前停下后,众人哭喊着涌上。苏珊在刘莉华的搀扶下来到罗中凯遗体前忽然双腿跪在爬犁前,嘴里只喊着罗中凯的名字。
在桦树林旁安葬仪式结束后苏珊和陆超没走。苏珊拿出红围巾搭在墓碑上,此刻的她已控制不住的痛哭起来,陆超也悲痛的趴在墓碑上。
第十一集
苏珊写信告诉父母罗中凯遇难的消息。此时陆超送来罗中凯的遗物,苏珊跟他说准备请假回家一趟。
场部领导要求连里尽快派人到上海去,连里认为苏珊去最合适。于是把罗中凯的骨灰盒,烈士证书以及抚恤金交给苏珊,她接过骨灰盒顿时泪水夺眶而出。
苏珊回到宽别已久的家,当母亲打开门时苏珊哭着下跪,接着她向父亲认错。
正当罗中凯父母担心如何处理后事并急着要去农场时苏珊来到罗中凯家把骨灰盒,烈士证书以及抚恤金交给罗母。罗母抱着骨灰盒痛哭。
苏珊离开罗中凯家走在熟悉的弄堂里,走在马路绿荫下她幻觉罗中凯迎面走来。她来到母校,来到外滩触景生情,回想起当年的情景。
苏珊跟父母说办完事要早点回农场,母亲劝说,父亲理解。
临别时苏珊才真正体会到依依不舍的心情。
第十二集
苏珊回到农场后正赶上春播。指导员带领连部人员负责春播。
北大荒的春天,大地刚开化,播种机就在大田里跑了起来,尘土飞扬,播种机上几个人被裹在一团尘土中。
郭小华赶着马车送来种子和饭,从播种机上下来的几个人满身尘土,他们嬉笑陈雷的大花脸。
连队正在加紧盖房,知青们一片忙碌。
崔晓天锯木加工木材,肖振国匆忙跑来告知李忠林不慎从房梁上摔下,在紧急送往医院后被告知脾胀破裂,需马上开刀,但要大量输血。
崔晓天回到连队组织人员来输血。
医院里知青们排着队争相输血,场面感人。
经过手术医生告知伤者已稳定
第十三集
场部指示要组建一个新的连队,连领导决定由副连长纪国庆和农工排长崔晓天带队去组建。
指导员要求刘莉华也去,苏珊在一旁听了也要求去。
一群知青坐着爬犁朝新建点开去,一路杂草丛生,荒无人烟。
团部领队的齐参谋在驾驶室里与陆超谈起罗中凯事迹时提到苏珊现在状况,陆超朝后指了指说就坐在爬犁上,齐参谋称为传奇人物。
拖拉机开到一片桦树林中停下,知青们开始忙碌搭建营地。
苏珊和胡翠英在泡子地打水时遇见二只黑熊,她俩扔下水桶撒腿往回跑。而陆超在开荒时也看见了黑熊,纪国庆意识到这里是这二只黑熊的领地,他要求晚上在帐篷外上点篝火。
简易的拉合鞭房已支起了房架,草鞭开始一层层往上码。
晚上,陆超坐在篝火旁吹着口琴,苏珊听见走出帐篷来到他身边谈起白天遇见黑熊的事。
刘靖和陈雷坐着马车送来了补给,并通知刘莉华和苏珊回连队。
陈雷急着去见正在量地的苏珊,刘莉华似乎看出陈雷心事,她在找机会好好敲打一下他。
阅读剧本正文
本作品为知青题材。
知青下乡运动已过半个多世纪。纵观浩瀚的影视作品知青题材的为数不多。且大多知青题材作品是在弘扬知青运动及精神,其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的客观性。
本作品尝试着从人的思想情感,即人的灵魂深处,真实,客观,深层次的描写了知青一代人下乡十年的坎坷经历。(地域不同,人情不同,知青对生活的感受也不同)。
本作品无历史背景的色彩描写,且对知青运动无议论和评说,以平铺的描写手法展现了北大荒知青所经历的一桩桩感人至深而又可歌可涕的事件。
本作品旨在表现知青是悲壮的一代人。悲,是在与天斗与地斗中思想意志的磨灭和青春逝去;壮,是创造了知青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壮丽的一页,为当代人且后人所敬慕。
综上所述,本作品卖点为一下:
一、作品一反人物矛盾冲突,而写人与大自然的矛盾冲突和个体的思想冲突。摒弃了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人物间的畸形关系,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和所表现出的行为,袒露出人与人之间最善意的一面。让人感觉这才是活生生的,真实的。其商业价值就在于它的独创和与众不同的描写。
二、剧情是在还原历史。情节和场景是曾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具有极强的回忆感和真切感。有的场景宏大,极具视觉冲击和历史承重感;有的场景虽小且又流淌着深邃的情感,让人身受其中。情感是人的共性,触动了情感就会激发观众的欲望。其卖点就在于此。
三、知青这代人大部分尚健在。他们看到的就是他们所经历的,故市场效应不可小觑。从观众群来看,知青份额恐少之又少,但其影响力很大,因为他们既是亲历者又曾是社会的主流,在各阶层都有他们辉煌的踪迹。其市场效应为看好。
阅读剧本正文
第一集
1、荒野,日,外。
初春,一双脚踏着草丛向前走着。
年过半百的苏珊和陆超来到一墓地前,杂草覆盖了墓地,他俩清除墓碑前的杂草,墓碑上显现出“罗中凯之墓”。
苏珊摆上了鲜花和水果,点上香烛,然后久久的目视着墓碑。
她回忆起当年下乡的往事。
2、校园,日,外。
三十年前。
校园的墙报前人头簇动,学生们在看一张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大字报。
罗中凯和陆超在人群中观看。
陆超把罗中凯拉出人群: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罗中凯:激动,热血沸腾。哎,你呢?
陆超:听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也来招人。
罗中凯:我听说了,我想去。当兵没有当上,到那里也许还能扛上枪,保卫边疆。
陆超:据说那里零下二十来度,冰天雪地的,受得了吗?
罗中凯:怕什么,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什么困难都…。
苏珊:你们俩在说什么啊?
罗中凯闻声回头见是苏珊。
罗中凯:苏珊你来的正好,我和陆超正在商量毕业后到哪里去。哎,你看了那张大字报了吗?
苏珊:看了,怎么?你俩想下乡?
罗中凯:我们俩商量想报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去。
苏珊(惊讶):什么?
3、罗中凯家,日,内。
罗母(生气):不行,绝对不行。你哥哥已去了新疆,你的条件应该是留在上海,起码是上海郊区。
罗中凯:妈,现在是一片红,只要是应届毕业生都要下乡。再说我要是留在上海,等到小妹毕业时恐怕她就要下乡,妈,小妹不能下乡,她一定要留在上海。
罗母看了看罗中凯,又看了看小妹。
小妹:哥,你下乡我支持你,你不要管我,等到我毕业时我也要下乡到你那里去。
罗母:胡说什么?你们都下乡就留下我们二个老的,亏你们想的出来。中凯,你给我太平点,不要胡闹。什么一片红不一片红,我们就不走,妈养着你。
小妹:妈,你的思想太落后了。
罗母:你懂什么?好了,都别说了。
罗中凯一脸无奈。
4、弄堂,日,外。
罗中凯走进一老式弄堂,来到一石窟门院外推门而进,他站在院里喊道:陆超,陆超。
陆超正靠在床上看书,听见喊声从二楼的小窗户探出身子:中凯,上来,上来呀。
罗中凯:不了,你下来,我有话跟你说。
陆超:好的,我这就下来。
陆超从狭窄的木楼梯上咚咚的跑下来:什么事啊?这么急。
罗中凯:我父母不同意我下乡,我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半个当兵的,是发工资不是挣工分的,他们也不同意。
陆超:我早就猜到了,伯母肯定不同意的。你想啊,按你的条件应该分配到上海近郊的,你跑这么远伯母怎么会同意呢?
罗中凯:可听说我们这届毕业生是一片红,不管你是什么条件都要下乡,你也不例外。哎,你怎么样?想好了吗?
陆超:想过了,与其说都要下乡就不如下乡到一个理想的地方。我也想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去。我父亲现在是走资派,我积极报名下乡也是为父亲脸上争点光。
罗中凯:太好了,咱俩一言为定,一起去黑龙江。
陆超:可你父母还没同意呢。
罗中凯(作了个诡异的表情):这个么,我有办法。
陆超不解的望着他。
罗中凯:走,我们去问问苏珊。
陆超(犹豫):还是你自己去吧,我…。
罗中凯:走吧。
陆超:我,我可不想掺和你们俩的事。
罗中凯笑着拉起陆超往院门外走。
5、苏珊家,日,内。
苏珊与母亲在厨房检菜,母亲看了看苏珊欲言又止,苏珊看出母亲的心事。
苏珊:妈你放心,我和罗中凯陆超一起去,有他们在你就不要担心。
苏母:珊珊,我懂你的心事,你是想和中凯在一起。
苏珊低着头没有应答,只是检着手中的菜。
苏母:你千万不要冲动,人生还很长。你理解妈妈说的话吗?
苏珊抬头看了一眼母亲。
苏母:就算是一片红,你也要下乡到离上海近点的地方。我们就你一个孩子。你看你爸爸,自从被打成臭老九思想情绪很低落,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如果你走了我们可…。
苏珊:妈,别说了,象我们这样家庭到哪里都抬不起头。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做给他们看看。
苏父(走进厨房):哦,原来你有这种想法,难道是我们拖累你了?
苏珊:爸,我不是这个意思。
苏父:我估计去生产建设兵团要政审的。是啊,象我们这样的家庭政审能通过吗?
苏珊茫然的望着父亲。
苏父:怎么,你不信?那你就报名试试。
苏珊:爸,这话可是你说的啊。
苏母:老苏,你这是…。
有人敲门,苏珊去开门见是罗中凯和陆超:是你们?进来吧。
罗中凯:我们就不进去了,在外面等你,有事要说。
陆超:你爸妈在家不方便说。
苏珊:好,我这就出来。
苏母(画外音):是小罗小陆吗?进来吧。
苏母(出现在门口):进来吧,来了正好,我有事要问你们。
罗中凯和陆超面面相观后为难的进了屋。
罗中凯进屋见到苏父:伯父,你近来身体还好?
苏父:老样子,一天不如一天。
苏母:你俩坐。你们三个是不是商量好了要到黑龙江去?
罗中凯:伯母,没有啊,我只是和陆超谈过,没有和苏珊说过。
苏珊:妈,是的,是我自己想去的。
罗中凯与陆超互相看了一下,觉得有点欣喜。
苏父:按我说啊,现在下乡已呈大趋势,到农村去锻炼锻炼也不是一件坏事。你们年轻人有志向,我们做父母的不会阻拦。
苏母:老苏,你这又说到哪里了。
苏珊:爸妈,你们放心,生产建设兵团是拿工资的,是个大集体,有各大城市的知青,还是由军队管理。
罗中凯:苏珊,你,你不要冲动,要好好想一想。
苏珊:罗中凯,你不希望我去?
罗中凯:不,不是的,我的意思是你要想想伯父伯母的感受,毕竟你的家庭与我们不同。
苏珊看了看父母。
苏母:是啊,小罗说的对啊,珊珊你要想清楚了。
6、马路,夜,外。
罗中凯和苏珊并肩走着,二人都默默无语。
罗中凯:苏珊,我还是觉得你不去黑龙江为好。
苏珊:不,我一定要去,我要和你在一起。
罗中凯:苏珊,你想过没有,你家就你一个孩子,伯父身体又不好,你走了他二个老的怎么办?
苏珊:反正是一片红,总是要离开上海的,不如到最远最艰苦的地方去,让他们看看臭老九的子女臭不臭。
罗中凯:我要是不去呢?
苏珊(扭头看着罗中凯):那,那我也不去。反正你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罗中凯:苏珊,你…。
苏珊(抢过话):“唉,你不是说你爸妈不同意吗?怎么办?
罗中凯:同意不同意是他们的事,走不走是我的事。我有办法。
苏珊:你看看,说来说去你也是个倔头,还说我呢。
罗中凯:你和我还有陆超不一样,我们下面还有弟弟妹妹。
苏珊:唉,陆超他爸妈同意了吗?
罗中凯:他爸爸现在是走资派,在单位靠边站没有发言权,但在家里还是他说了算。他爸爸是老革命,听党的话跟党走是他的革命信念。陆超下乡的事我想他不会反对。
苏珊:过几天学校就要报名了,我们三个先报了名再说。
罗中凯:苏珊,你不能报名。
苏珊:别说了,走吧。(拽着罗中凯走去)。
7、校园,日,外。
学生们在墙报前围看一张大红喜报,喜报上写着首批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名单。
罗中凯和陆超挤到前面看见有他们俩的名字欣喜若狂,但他们没有找到苏珊的名字。
陆超:苏珊不是报名了吗,怎么没有她呢?
罗中凯:我想还是政审没有通过。不去也好,我本来就不同意她去。这样她父母也就放心了。
陆超:那你呢?你爸妈也没同意,接下来就要迁户口了,怎么办?你爸妈要是不让迁户口,苏珊又没批准,这闹了半天,海誓山盟的还是我一个人去。
罗中凯:别急,我会做我爸妈思想工作的。实在不行我就…。
8、苏珊家,夜,内。
苏母(握着苏珊的手):没批准没关系,我们下乡到其他地方去,到近点的地方。
苏父(坐在对面):是啊,你妈说的对,只要是下乡,不管到哪里都是听党的话。
苏母:小罗批准了也没用,他爸妈不让迁户口,他也走不了。这样好,你们俩就可以一起下乡到离上海近点的地方。
苏珊(突然想起什么):爸妈,我有事要出去一趟。(说着起身要往外走)。
苏母:这么晚了你要去哪里啊?
苏珊:我去罗中凯家,我但心…,哎,不说了。(说完冲出家门)。
9、马路上,夜,外。
苏珊奔跑着一路穿过几条马路。她跑进了一条弄堂来到陆超家,推开院门直喊:陆超,陆超。
陆超(推开二楼的小窗户):苏珊你小声点,这么急,什么事啊?
苏珊:你下来,下来我跟你说。
陆超(来到院中):什么事?急齁齁的。
苏珊:走,我们到罗中凯家去。
陆超:这么晚了去干啥?
苏珊:走吧,快走。我担心罗中凯做出什么傻事。
他俩匆匆的走出弄堂口。
陆超(边走边问):什么傻事?你说啊。
苏珊:“你去了就知道。”
10、罗中凯家,夜,外。
苏珊和陆超来到罗中凯家,还没进门就听见罗母的哭诉声。他俩没敢敲门只在门外听着。
罗母(画外音):你昏头了,你怎么想得出来呢,你胆子也太大了,哎呦,这可怎么办啊?怎么办?
苏珊和陆超在门外相互看了一下,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11、罗中凯家,夜,内。
罗母拍打着户口本:怎么办?怎么办啊?
站在边上的小妹安抚着母亲。
罗中凯站在书桌旁显得有点慌张。
罗父(来回走着):你迁户口时派出所的人没问你什么?
罗中凯:没有,我给了通知书他就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