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49108
成片时长:约163分钟
阅读:12884
发表:2019/6/14 修改:2019/6/15
爱情,都市,军事
电影剧本
巴扬手风琴传奇
免费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19-A-03597】
【本作品可免费使用。免费条件:1、取得作者授权;2、拍摄方为有作品的影视公司。尽快和我联系,这是歌颂中-俄两国军人战斗友谊和友谊传承的故事】
五十年代 校园生活 社会面貌 奋斗精神 情感交集
主题曲:我亲爱的好姑娘
片头字幕:
巴扬手风琴是俄罗斯的民族乐器。它音色优美动听,无论是独奏还是伴奏,都能使这种乐器充分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深受俄罗斯人民的喜爱。但故事中的这架巴扬,确有着不同的来历。它见证了一段1937-1941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中国空军和前“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两国军人之间在战斗中结下的深厚友情。这种战斗中结下的生死之交,还在两国军人的后代之间得到了延续。这架巴扬手风琴留在了中国,留在了一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空军的后代的手中,并伴随着他的成长。
主人公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中学生。他们现在都已经七十多岁,是爷爷、奶奶辈的人了。这一代人和新中国同步成长。经历了历次政治运动、社会变革、社会动荡、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他们是新中国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吃的简单、穿的朴素;他们纯真、善良、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在中苏友好的年代里,苏联在帮助我国复兴基础工业的同时,其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直接影响那一代年轻人的就是当时的俄罗斯电影、小说和音乐。伴随他们成长的是俄罗斯文化。那一代人对俄罗斯音乐情有独钟。
本片以当时北京的一群高中学生的生活为视角,以充斥他们生活中的俄罗斯音乐为视点。一架来历不平凡的巴扬手风琴和一群热爱音乐的学生将音乐融人到他们的生活中,在那物质条件匮乏的时代,充实了他们的生活。表述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仅以此片纪念中俄两国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那一代年轻人逝去的青春。
巴扬传奇
(淡入)
1.胡同、夜(1956年北京)
小厂胡同的公共厕所墙上,一个醒目的牌子上写着“垃圾站:请路灯亮倒垃圾”。
一辆亮着大灯的运垃圾车缓缓停在垃圾站旁。
车上下来四个清洁工人,拿着大板锹熟练地很快把垃圾装完,一个人拿着大扫把将地面扫干净。
清洁工人甲和乙登上驾驶室林洋(男1号)和孙光其(男2号)登上车后的踏板。光其:(大声)走
汽车启动。
林洋:今天垃圾不多,都装下了,这是最后一车。
光其:是啊,可以早点回去了。 (切至)
2.寂静的街道、深夜
二人骑车回家的路上。
林洋:怎样?这阵干的累不累?
光其:累是累点、脏是脏点、但是痛快。拿的也不少,
比我晚上蹬三轮等客强多了。对了!宗孟(男三号)说他也不想蹬三轮了,让你和队长说说,他也想加入我们一块干,反正是假期。
林洋:行!明儿个我就和队长说,这会儿人少活多估计没问题!你告诉他等我信儿。
光其:林洋!咱们认识也有一年多了,记得那是初二的暑假!
林洋:对!还记得在地坛公园的树林,你俩正在练一支俄罗斯的曲子,好熟悉啊,那是我第一次上地坛公园练巴扬,是这支曲子把我吸引了过去,从此咱们就认识了。
光其:我们俩同班,是家里穷和爱音乐让我们俩成为了好朋友。
林洋:我还真没问过你们俩的家庭情况。你们怎么就爱上了音乐?
光其:哎!母亲身体不好,就仗着在一个剧场工作的父亲养家。我从小就经常在剧场看演出,我一下就爱上了音色优美的黑管,家里哪儿有钱给我买,于是我把攒了多年的压岁钱拿出来,爸爸又给我添了一点钱,带着我到乐器行买了一支最便宜的黑管。没人教怎么办?爸爸也在想辙,有一次一个乐团来演出,一个吹黑管的演员来得早,我爸就壮着胆子找到这个演员,让他指点一下让我怎么入门,那人看我爸真心又诚恳,答应明天这个时候让我带着乐器过来,因为他们在这里要演出好几天,这样我就遇见了我的启蒙老师。我练的很苦,黑管下面放一个碗,一次练习一碗水。咳!谁让我喜欢呢!
林洋:那可不是,练乐器没有不苦的。哎!那宗孟呢?
光其:他爸在书店工作,他妈在街道工厂,他还有一个妹妹在上小学。他们院住着一个孤寡老头,经常得到他们一家的照顾,老先生非常感动。后来有一天老头把他们一家叫来,从箱子里拿出了一个用布包着的提琴盒,里面装着一把中提琴,老先生颤颤巍巍的把琴递给他,对他说:“孩子,这是我拉过的一把音质非常好的琴,我国内没有亲人,你们一家像亲人一样的照顾了我,无以回报,就算留个纪念吧,我去世后家里的一切你们就用吧。”后来老先生从病重到去世,他们一家忙前忙后,直至最后把他发送。老先生至死也没告诉他的经历。这把琴他非常喜欢,音色浑厚、优美。他找到我让我帮忙,我又找我的启蒙老师帮忙。看到我们这种家庭贫困的孩子对乐器如此爱好,他很感动,于是老师又给他介绍了一个他们团的一个拉提琴的老演员。这小子还真他妈有两下子,他竟然提溜着烟、酒和点心匣子上人家里拜师去了。
林洋:老师收他了吗?
光其:老师开始一惊。后来他把他们家的情况一说,又说他怎么喜欢这把琴,老师看了他带去的琴然后一拉,老师一惊,说这把琴的确非常好,是一把名琴,老师问清了来历后,二话没说把他收下了。把这小子给乐的,都快找不着北了。后来我们俩经常一起练。我俩家境不好,于是我俩商量去车行租车,晚上、尤其是假期去蹬三轮。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这么干。有时一个晚上也拉不着一个活。
林洋:这我就更明白了。咱仨一块干吧!
二人拐进胡同。
林洋:我到家了,明儿见!
光其:明儿见!
(切至)
3.林洋家、深夜
一所独门小院。
北房三间,东边是林母的卧室兼书房,有书架、书桌、床和藤椅、还有一把大提琴等。
西边是林洋卧室,有床、书桌、书架和几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架俄罗斯巴扬手凤琴,旁边有几个乐谱架。
中间房是简单的客厅,有方桌、椅子以及两个藤椅和一个茶几。墙上挂着三个带框的照片,大一点是穿着西装的年轻人,另一张是他和一个苏联来华志愿
空军的年轻军官在苏制伊尔-15战机旁微笑的照片。
还有一张是苏联年轻军官坐着拉巴扬手风琴的照片。
还有一间小东屋是厨房兼贮藏室。
林洋拉动门铃,林母过去开门。门开了,林推车进门。
林母拿一把炕条帚边扫他工作服身上的灰尘边问道。
林母:饿了吧?
林洋:有点。
(切至)
4.屋内、深夜
林洋在中间屋内脱去工作服,用妈妈准备好的洗脸水洗脸、擦身。
林母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进来。
林母:吃吧。
林洋端起碗,坐在桌旁狼吞虎咽吃了起来。
林洋:真香。
林母:你们什么时候发榜?
林洋:看来还要等一阵。
林母:你经常这么干吃的消吗?
林洋:妈!没事,这是临时的,收入还不错,能补贴家用减轻点您的负担。爸爸虽然没了,但我长大了。我一直想,我要是能在这种苦、累、脏的活中顶下来,那我以后没有什么干不了的。
林母眼睛湿润,上前抱住儿子的肩膀。
林母:(深情地)儿子苦了你了。这点真像你爸爸。
林洋:您放心,上学后影响学业我就不干了。现在白天还可以练练
琴都不耽误。对了,妈!现在不但光其不蹬三轮了和我一起干,宗孟也不想蹬三轮了,也要和我们一起干。
林母:这倒挺好,互相有个照顾。睡吧!
林洋走进自己的房间熄灯睡下。
(切至)
5.林洋家、白天
林洋在院子里练琴,母亲在房间备课。
光其和邹宗孟敲门进来,分别拿着他们的乐器单簧管和中提琴。
林母:你们来了!
光其和宗孟(同时):阿姨好!
林母:宗孟,听说你也想和他们一起干?
林母:你也不怕累呀!
宗孟:没办法,家境不好这您知道,利用没开学的时候挣点钱,如果上了高中,天儿越来越冷,冬天拉客更不容易,有时一晚也拉不着客人,真不如跟着洋子一块干,脏点累点倒不怕,有时有晌。何况我又喜欢琴,白天还能练会儿。
林洋:宗孟!昨天我和队长说了,队长答应了。他说明天白天就有个加班的活让你明天去队里,咱们一块走。听说这活是他朋友介绍的。
宗孟:是吗!太好了。
林母:你们练琴吧,我给你们沏茶去。
三人在院里支上琴谱练了起来。
(切至)
6.苏玉凤家、清晨
小厂胡同公共厕所旁的一个小院,有三户人家。
苏家靠院门的一侧有两间北屋,苏母和玉凤各居一室。
外屋简洁,有苏母的床、饭桌、椅子和各种居家杂物。
里屋是典型的女孩子的卧室,有书桌、书架、椅子和贴在墙上的画报等。
床上还放着一架俄罗斯的三角琴(曼德琳)地上有一个谱架。
房间对面有一个做饭挡雨用的简陋棚子。
苏母在院子用拔火罐生一个煤球炉子,炉子冒出很多烟。
音乐学院的王老师买早点回来。
苏母:王叔!您买早点回来啦。
王老师停下脚步。
王老师:是啊。您干吗怎么早就生炉子?
苏母:这不,最近丫头给一个小店帮忙,上午就要上班,赶快给她做点早点。
王老师:是吗,她的琴进步很大,这丫头很有灵气,是个好料。将来上音乐学院问题不大,您别让她耽误了。
苏母:那是!那是!这些年您是那么关心、培养她,她没有不好好学的道理。谢谢的话咱就不说了。
王老师:那我先回去了。
苏母点点头。
7.同上
苏玉凤起床,洗漱、吃早点。
玉凤:妈!我走了!
苏母:走吧!
(切至)
8.路边饮食店、下午
马路西边一家不大的饮食店。
门口有三级很宽的平台,店内有十几张桌子以及凳子。
紧贴门口是一排玻璃柜台,内有几种小酒菜。
柜台内有散装啤酒的大桶;门对面墙上开有一个洞,上面有“取面处”三个字。
门口戳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四川凉面、啤酒、凉菜”醒目的字。
柜台内玉凤负责卖啤酒和凉菜。
一个20多岁的女店员甲负责开票卖面。
厨房内一个中年妇女负责做面和凉菜。
店员甲:玉凤!我发现你来的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干的还挺熟练。
玉凤:跟你学的呗。 要不是你们那个店员有急事必须回去,咱还不一定能见到呢。
片头字幕:
巴扬手风琴是俄罗斯的民族乐器。它音色优美动听,无论是独奏还是伴奏,都能使这种乐器充分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深受俄罗斯人民的喜爱。但故事中的这架巴扬,确有着不同的来历。它见证了一段1937-1941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中国空军和前“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两国军人之间在战斗中结下的深厚友情。这种战斗中结下的生死之交,还在两国军人的后代之间得到了延续。这架巴扬手风琴留在了中国,留在了一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空军的后代的手中,并伴随着他的成长。
主人公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中学生。他们现在都已经七十多岁,是爷爷、奶奶辈的人了。这一代人和新中国同步成长。经历了历次政治运动、社会变革、社会动荡、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他们是新中国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吃的简单、穿的朴素;他们纯真、善良、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在中苏友好的年代里,苏联在帮助我国复兴基础工业的同时,其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直接影响那一代年轻人的就是当时的俄罗斯电影、小说和音乐。伴随他们成长的是俄罗斯文化。那一代人对俄罗斯音乐情有独钟。
本片以当时北京的一群高中学生的生活为视角,以充斥他们生活中的俄罗斯音乐为视点。一架来历不平凡的巴扬手风琴和一群热爱音乐的学生将音乐融人到他们的生活中,在那物质条件匮乏的时代,充实了他们的生活。表述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仅以此片纪念中俄两国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那一代年轻人逝去的青春。
巴扬传奇
(淡入)
1.胡同、夜(1956年北京)
小厂胡同的公共厕所墙上,一个醒目的牌子上写着“垃圾站:请路灯亮倒垃圾”。
一辆亮着大灯的运垃圾车缓缓停在垃圾站旁。
车上下来四个清洁工人,拿着大板锹熟练地很快把垃圾装完,一个人拿着大扫把将地面扫干净。
清洁工人甲和乙登上驾驶室林洋(男1号)和孙光其(男2号)登上车后的踏板。光其:(大声)走
汽车启动。
林洋:今天垃圾不多,都装下了,这是最后一车。
光其:是啊,可以早点回去了。 (切至)
2.寂静的街道、深夜
二人骑车回家的路上。
林洋:怎样?这阵干的累不累?
光其:累是累点、脏是脏点、但是痛快。拿的也不少,
比我晚上蹬三轮等客强多了。对了!宗孟(男三号)说他也不想蹬三轮了,让你和队长说说,他也想加入我们一块干,反正是假期。
林洋:行!明儿个我就和队长说,这会儿人少活多估计没问题!你告诉他等我信儿。
光其:林洋!咱们认识也有一年多了,记得那是初二的暑假!
林洋:对!还记得在地坛公园的树林,你俩正在练一支俄罗斯的曲子,好熟悉啊,那是我第一次上地坛公园练巴扬,是这支曲子把我吸引了过去,从此咱们就认识了。
光其:我们俩同班,是家里穷和爱音乐让我们俩成为了好朋友。
林洋:我还真没问过你们俩的家庭情况。你们怎么就爱上了音乐?
光其:哎!母亲身体不好,就仗着在一个剧场工作的父亲养家。我从小就经常在剧场看演出,我一下就爱上了音色优美的黑管,家里哪儿有钱给我买,于是我把攒了多年的压岁钱拿出来,爸爸又给我添了一点钱,带着我到乐器行买了一支最便宜的黑管。没人教怎么办?爸爸也在想辙,有一次一个乐团来演出,一个吹黑管的演员来得早,我爸就壮着胆子找到这个演员,让他指点一下让我怎么入门,那人看我爸真心又诚恳,答应明天这个时候让我带着乐器过来,因为他们在这里要演出好几天,这样我就遇见了我的启蒙老师。我练的很苦,黑管下面放一个碗,一次练习一碗水。咳!谁让我喜欢呢!
林洋:那可不是,练乐器没有不苦的。哎!那宗孟呢?
光其:他爸在书店工作,他妈在街道工厂,他还有一个妹妹在上小学。他们院住着一个孤寡老头,经常得到他们一家的照顾,老先生非常感动。后来有一天老头把他们一家叫来,从箱子里拿出了一个用布包着的提琴盒,里面装着一把中提琴,老先生颤颤巍巍的把琴递给他,对他说:“孩子,这是我拉过的一把音质非常好的琴,我国内没有亲人,你们一家像亲人一样的照顾了我,无以回报,就算留个纪念吧,我去世后家里的一切你们就用吧。”后来老先生从病重到去世,他们一家忙前忙后,直至最后把他发送。老先生至死也没告诉他的经历。这把琴他非常喜欢,音色浑厚、优美。他找到我让我帮忙,我又找我的启蒙老师帮忙。看到我们这种家庭贫困的孩子对乐器如此爱好,他很感动,于是老师又给他介绍了一个他们团的一个拉提琴的老演员。这小子还真他妈有两下子,他竟然提溜着烟、酒和点心匣子上人家里拜师去了。
林洋:老师收他了吗?
光其:老师开始一惊。后来他把他们家的情况一说,又说他怎么喜欢这把琴,老师看了他带去的琴然后一拉,老师一惊,说这把琴的确非常好,是一把名琴,老师问清了来历后,二话没说把他收下了。把这小子给乐的,都快找不着北了。后来我们俩经常一起练。我俩家境不好,于是我俩商量去车行租车,晚上、尤其是假期去蹬三轮。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这么干。有时一个晚上也拉不着一个活。
林洋:这我就更明白了。咱仨一块干吧!
二人拐进胡同。
林洋:我到家了,明儿见!
光其:明儿见!
(切至)
3.林洋家、深夜
一所独门小院。
北房三间,东边是林母的卧室兼书房,有书架、书桌、床和藤椅、还有一把大提琴等。
西边是林洋卧室,有床、书桌、书架和几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架俄罗斯巴扬手凤琴,旁边有几个乐谱架。
中间房是简单的客厅,有方桌、椅子以及两个藤椅和一个茶几。墙上挂着三个带框的照片,大一点是穿着西装的年轻人,另一张是他和一个苏联来华志愿
空军的年轻军官在苏制伊尔-15战机旁微笑的照片。
还有一张是苏联年轻军官坐着拉巴扬手风琴的照片。
还有一间小东屋是厨房兼贮藏室。
林洋拉动门铃,林母过去开门。门开了,林推车进门。
林母拿一把炕条帚边扫他工作服身上的灰尘边问道。
林母:饿了吧?
林洋:有点。
(切至)
4.屋内、深夜
林洋在中间屋内脱去工作服,用妈妈准备好的洗脸水洗脸、擦身。
林母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进来。
林母:吃吧。
林洋端起碗,坐在桌旁狼吞虎咽吃了起来。
林洋:真香。
林母:你们什么时候发榜?
林洋:看来还要等一阵。
林母:你经常这么干吃的消吗?
林洋:妈!没事,这是临时的,收入还不错,能补贴家用减轻点您的负担。爸爸虽然没了,但我长大了。我一直想,我要是能在这种苦、累、脏的活中顶下来,那我以后没有什么干不了的。
林母眼睛湿润,上前抱住儿子的肩膀。
林母:(深情地)儿子苦了你了。这点真像你爸爸。
林洋:您放心,上学后影响学业我就不干了。现在白天还可以练练
琴都不耽误。对了,妈!现在不但光其不蹬三轮了和我一起干,宗孟也不想蹬三轮了,也要和我们一起干。
林母:这倒挺好,互相有个照顾。睡吧!
林洋走进自己的房间熄灯睡下。
(切至)
5.林洋家、白天
林洋在院子里练琴,母亲在房间备课。
光其和邹宗孟敲门进来,分别拿着他们的乐器单簧管和中提琴。
林母:你们来了!
光其和宗孟(同时):阿姨好!
林母:宗孟,听说你也想和他们一起干?
林母:你也不怕累呀!
宗孟:没办法,家境不好这您知道,利用没开学的时候挣点钱,如果上了高中,天儿越来越冷,冬天拉客更不容易,有时一晚也拉不着客人,真不如跟着洋子一块干,脏点累点倒不怕,有时有晌。何况我又喜欢琴,白天还能练会儿。
林洋:宗孟!昨天我和队长说了,队长答应了。他说明天白天就有个加班的活让你明天去队里,咱们一块走。听说这活是他朋友介绍的。
宗孟:是吗!太好了。
林母:你们练琴吧,我给你们沏茶去。
三人在院里支上琴谱练了起来。
(切至)
6.苏玉凤家、清晨
小厂胡同公共厕所旁的一个小院,有三户人家。
苏家靠院门的一侧有两间北屋,苏母和玉凤各居一室。
外屋简洁,有苏母的床、饭桌、椅子和各种居家杂物。
里屋是典型的女孩子的卧室,有书桌、书架、椅子和贴在墙上的画报等。
床上还放着一架俄罗斯的三角琴(曼德琳)地上有一个谱架。
房间对面有一个做饭挡雨用的简陋棚子。
苏母在院子用拔火罐生一个煤球炉子,炉子冒出很多烟。
音乐学院的王老师买早点回来。
苏母:王叔!您买早点回来啦。
王老师停下脚步。
王老师:是啊。您干吗怎么早就生炉子?
苏母:这不,最近丫头给一个小店帮忙,上午就要上班,赶快给她做点早点。
王老师:是吗,她的琴进步很大,这丫头很有灵气,是个好料。将来上音乐学院问题不大,您别让她耽误了。
苏母:那是!那是!这些年您是那么关心、培养她,她没有不好好学的道理。谢谢的话咱就不说了。
王老师:那我先回去了。
苏母点点头。
7.同上
苏玉凤起床,洗漱、吃早点。
玉凤:妈!我走了!
苏母:走吧!
(切至)
8.路边饮食店、下午
马路西边一家不大的饮食店。
门口有三级很宽的平台,店内有十几张桌子以及凳子。
紧贴门口是一排玻璃柜台,内有几种小酒菜。
柜台内有散装啤酒的大桶;门对面墙上开有一个洞,上面有“取面处”三个字。
门口戳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四川凉面、啤酒、凉菜”醒目的字。
柜台内玉凤负责卖啤酒和凉菜。
一个20多岁的女店员甲负责开票卖面。
厨房内一个中年妇女负责做面和凉菜。
店员甲:玉凤!我发现你来的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干的还挺熟练。
玉凤:跟你学的呗。 要不是你们那个店员有急事必须回去,咱还不一定能见到呢。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代问您的家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