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授权发表
字数:58760
阅读:15191
发表:2015/6/2
主旋律
小说
爸爸在左,妈妈在右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我很羡慕做教师的,有文化,又受别人尊重。比起我们做生意东奔西跑的强多了。”张佩君随便找了个话题。
“其实,做什么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很多事情我们是无法去描绘它的将来会是怎么样,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它的实际距离的。昨天因为工作需要而教书,明天就会因为理想需要而打工。”李伟一听张佩君提及过去,一丝伤痛在心口裂开了,不由自主说了这些话。
“这么说,李工不喜欢教书了。”张佩君故意问道,她对眼前这个男人的兴趣越来越浓,渴望从他嘴里得到更多的故事。
“我并不是讨厌教书而出来打工,有些事情说起来就是身不由己,我们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是啊,命运是人力所不能扭转的,属于你的终究是你的,不属于你的,强求也没有用。但很多时候,还是要靠我们主动争取才有用的。”
“命里有时终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李伟对张佩君的话不置可否,他引用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一句话。
“听李工的口气,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了。”张佩君装作没看到李伟的表情。在她的眼里,李伟是一个既有才华又长得帅气的男人。从刚开始认识他的那一天起,李伟的影子就经常在她心里浮现,只因为公司与家里发生了太多的事,让她一直无法顾及儿女私情。现在,那些烦心的杂事都处理好了,她内心对李伟的渴望又加剧了许多。
“我能有什么故事?张小姐见笑了。像您这么年轻就拼下这么一大片事业基础,真令人羡慕。”李伟把话题推到张佩君身上。说实话,他不想把自己的心里话掏向一个不能推心置腹的人。
“是啊,别人都挺羡慕我有钱的。有时候我也在想,钱究意好在哪里?”张佩君喝了一口红酒,脸上显得很是迷茫:“现在我拥有多家分公司,上亿的资产,可它们一点也没有给我带来快乐!”
“呵呵,没听说有人不喜欢钱的,虽然有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李伟想着以前家里穷里,白淑琴对自己总是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女人哪有不喜欢钱的呢。
“话是这样说!有钱没钱,各有各的难吧。对了,平常没看到李工爱人,她是在老家还是在深圳呢?”张佩君突然问起李伟。
“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我现在孤家寡人一个。”李伟一见张佩君提起家里的事,表情变得有些沉重。
张佩君从他脸上的表情,也猜到了几分。之前从未见他提及家中妻小,别人一谈起这个话题他马上缄口不言。李伟的这个举动,更刺激了张佩君内心的潜在渴望,见李伟闭口不谈家中一切,便打住不提。
“呵呵,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其实,有些话说出来总比憋在心里好。既然我们都是孤家寡人,李工年纪比我长二岁,如不介意的话,我叫声李哥可好?”
“我可不敢高攀!张总!”李伟有些受宠若惊。
“你是看不起我,嫌我没文化?“张佩君的眼圈一红。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想,如果我这样叫,别人会不会有什么看法?对你的名声不好。”
“我都不在乎,你还在意这个?李哥,我的傻哥哥。”
一声“傻哥哥”, 暖暖地炸开了李伟和张佩君之间那条若有若无的防范线,俩人的心理瞬间都产生微妙的变化。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在彼此的心中萌芽,把两颗心的距离迅速拉近,
“谢谢你,佩君!”李伟脸红耳赤地说完这句话,心情突然有点莫名的轻松感。既然别人都不嫌弃自己,再叫张总,就有些见外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俩人突破了称呼上的障碍,后面的一些事情发展,也就顺理成章。
“李哥,我给你讲讲我的故事吧。”张佩君一点也不避忌,开始讲述着自己的事情。
一九八八年,十八岁的张佩君高中毕业后,随着朋友们一起来到深圳打工。那时深圳的建设正处于热潮初阶段,全国各地的民工疯狂似地涌往深圳特区淘金。张佩君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家私厂做业务员。那时,开工厂的老板很多,请的管理人员都是他们自己的亲戚,有好多人甚至连名字也不会写,(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行毕业分配制,一些读了中专或大学的人都进入国营企业端了铁饭碗。)张佩君高中毕业,在公司里算是很有文化的人了。
由于张佩君文化素质高,很快被老板看中做了公司的业务管理,并帮助老板管理一些帐务方面的事情。
有一次,在一家客户公司里,张佩君从几位老板的聊闲中得到了一个启发。她想,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来到深圳打工,不用多久,深圳的房地产一定会大幅度的上涨。回家以后,张佩君向父母与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凑合自己工作挣的几万块钱,在深圳买了两套楼房准备出租。过了二年,楼盘价格直线上涨,张佩君转手就赚了二十多万。
淘到第一桶金后,尝到甜头的张佩君立即用这笔钱在深圳关外购买了一片闲置的土地。谁知第三年,深圳建设的热潮如火如荼,扩展愈加激烈,张佩君用四十万买来的那块地皮,转手就卖了三百万。这一切,就像是做梦一样,可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炮打响之后,全家人对张佩君的工作更是支持了。看到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张佩君开始把目光转向建筑工程。由于之前在家私厂做业务,使得她认识到不少工程建筑老板,利用这种关系,张佩君揽到了一些二手承包的工程项目。由于张佩君狠抓管理,重视质量,许多工程队都愿意与她建立合作关系。几年下来,张佩君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但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工程施工队伍,资金也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多,成了同行业闻名的“千万富姐”。
二十七岁那年,张佩君和本地青年刘兴财结了婚。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儿子。可结婚后的刘兴财不求上进,整天游手好闲,吃喝嫖赌。张佩君成天在外面东奔西跑谈生意,很少照顾到家里。有时,她看到刘兴财整天无所事事,也劝他来公司帮自己。刘兴财根本听不进去,张佩君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认为自己家中经济宽裕,没有当一回事。
由于没人约束,刘兴财更是得寸进尺,公然在家包起了二奶。张佩君百般劝说无效,只得与刘兴财离了婚……
“其实,做什么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很多事情我们是无法去描绘它的将来会是怎么样,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它的实际距离的。昨天因为工作需要而教书,明天就会因为理想需要而打工。”李伟一听张佩君提及过去,一丝伤痛在心口裂开了,不由自主说了这些话。
“这么说,李工不喜欢教书了。”张佩君故意问道,她对眼前这个男人的兴趣越来越浓,渴望从他嘴里得到更多的故事。
“我并不是讨厌教书而出来打工,有些事情说起来就是身不由己,我们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是啊,命运是人力所不能扭转的,属于你的终究是你的,不属于你的,强求也没有用。但很多时候,还是要靠我们主动争取才有用的。”
“命里有时终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李伟对张佩君的话不置可否,他引用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一句话。
“听李工的口气,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了。”张佩君装作没看到李伟的表情。在她的眼里,李伟是一个既有才华又长得帅气的男人。从刚开始认识他的那一天起,李伟的影子就经常在她心里浮现,只因为公司与家里发生了太多的事,让她一直无法顾及儿女私情。现在,那些烦心的杂事都处理好了,她内心对李伟的渴望又加剧了许多。
“我能有什么故事?张小姐见笑了。像您这么年轻就拼下这么一大片事业基础,真令人羡慕。”李伟把话题推到张佩君身上。说实话,他不想把自己的心里话掏向一个不能推心置腹的人。
“是啊,别人都挺羡慕我有钱的。有时候我也在想,钱究意好在哪里?”张佩君喝了一口红酒,脸上显得很是迷茫:“现在我拥有多家分公司,上亿的资产,可它们一点也没有给我带来快乐!”
“呵呵,没听说有人不喜欢钱的,虽然有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李伟想着以前家里穷里,白淑琴对自己总是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女人哪有不喜欢钱的呢。
“话是这样说!有钱没钱,各有各的难吧。对了,平常没看到李工爱人,她是在老家还是在深圳呢?”张佩君突然问起李伟。
“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我现在孤家寡人一个。”李伟一见张佩君提起家里的事,表情变得有些沉重。
张佩君从他脸上的表情,也猜到了几分。之前从未见他提及家中妻小,别人一谈起这个话题他马上缄口不言。李伟的这个举动,更刺激了张佩君内心的潜在渴望,见李伟闭口不谈家中一切,便打住不提。
“呵呵,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其实,有些话说出来总比憋在心里好。既然我们都是孤家寡人,李工年纪比我长二岁,如不介意的话,我叫声李哥可好?”
“我可不敢高攀!张总!”李伟有些受宠若惊。
“你是看不起我,嫌我没文化?“张佩君的眼圈一红。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想,如果我这样叫,别人会不会有什么看法?对你的名声不好。”
“我都不在乎,你还在意这个?李哥,我的傻哥哥。”
一声“傻哥哥”, 暖暖地炸开了李伟和张佩君之间那条若有若无的防范线,俩人的心理瞬间都产生微妙的变化。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在彼此的心中萌芽,把两颗心的距离迅速拉近,
“谢谢你,佩君!”李伟脸红耳赤地说完这句话,心情突然有点莫名的轻松感。既然别人都不嫌弃自己,再叫张总,就有些见外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俩人突破了称呼上的障碍,后面的一些事情发展,也就顺理成章。
“李哥,我给你讲讲我的故事吧。”张佩君一点也不避忌,开始讲述着自己的事情。
一九八八年,十八岁的张佩君高中毕业后,随着朋友们一起来到深圳打工。那时深圳的建设正处于热潮初阶段,全国各地的民工疯狂似地涌往深圳特区淘金。张佩君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家私厂做业务员。那时,开工厂的老板很多,请的管理人员都是他们自己的亲戚,有好多人甚至连名字也不会写,(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行毕业分配制,一些读了中专或大学的人都进入国营企业端了铁饭碗。)张佩君高中毕业,在公司里算是很有文化的人了。
由于张佩君文化素质高,很快被老板看中做了公司的业务管理,并帮助老板管理一些帐务方面的事情。
有一次,在一家客户公司里,张佩君从几位老板的聊闲中得到了一个启发。她想,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来到深圳打工,不用多久,深圳的房地产一定会大幅度的上涨。回家以后,张佩君向父母与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凑合自己工作挣的几万块钱,在深圳买了两套楼房准备出租。过了二年,楼盘价格直线上涨,张佩君转手就赚了二十多万。
淘到第一桶金后,尝到甜头的张佩君立即用这笔钱在深圳关外购买了一片闲置的土地。谁知第三年,深圳建设的热潮如火如荼,扩展愈加激烈,张佩君用四十万买来的那块地皮,转手就卖了三百万。这一切,就像是做梦一样,可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炮打响之后,全家人对张佩君的工作更是支持了。看到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张佩君开始把目光转向建筑工程。由于之前在家私厂做业务,使得她认识到不少工程建筑老板,利用这种关系,张佩君揽到了一些二手承包的工程项目。由于张佩君狠抓管理,重视质量,许多工程队都愿意与她建立合作关系。几年下来,张佩君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但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工程施工队伍,资金也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多,成了同行业闻名的“千万富姐”。
二十七岁那年,张佩君和本地青年刘兴财结了婚。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儿子。可结婚后的刘兴财不求上进,整天游手好闲,吃喝嫖赌。张佩君成天在外面东奔西跑谈生意,很少照顾到家里。有时,她看到刘兴财整天无所事事,也劝他来公司帮自己。刘兴财根本听不进去,张佩君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认为自己家中经济宽裕,没有当一回事。
由于没人约束,刘兴财更是得寸进尺,公然在家包起了二奶。张佩君百般劝说无效,只得与刘兴财离了婚……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