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41573
成片时长:约135分钟
阅读:8257
发表:2018/8/17 修改:2018/8/29
主旋律
电影剧本
为了明天的出行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18-A-02108】
《为了明天的远行》(电影文学剧本)
编剧:尹跃/刘中华
一、人物:
凯赛尔·尼亚孜--男,50岁(现),维吾尔族,国语小学校长
小凯赛尔·尼亚孜--男,8岁,维吾尔族
杜鹃姐--女,12岁,汉族
玛依奴尔·艾则孜--女,48岁,维吾尔族,凯赛尔妻子
李老师--女,50岁(现),汉族,国语小学教师
热依罕·买买提(卖馕女孩)--女,8岁(过),23岁(现)维吾尔族,国语小校学生,现在县教育局工作
阿里木·图尔贡--男,7岁(过),22岁(现),维吾尔族,国语小学学生,现美国留学
迪丽拜克孜·亚森--女,6岁(过),21岁(现),维吾尔族,国语小学学生,现任幼儿园院长
小不点(哈力·木拉提)--男,6岁,维吾尔族,国语小校学生
小唐--男,24岁,汉族,脚残疾,国语小学音乐、汉语教师
张老师--男,56岁,汉族,国语小校数学代课老师
艾克拜尔--男,12岁,维吾尔族,凯赛尔大儿子
阿扎提·麻木提--男,9岁,维吾尔族,凯赛尔小儿子
继父--男,43岁,维吾尔族,热依罕的继父
李队长--男,35岁,汉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队长
张书记--男,55岁,汉族,2003年阿勒葛镇党委书记、后为教育局局长
周局长--男,54岁,汉族,2003年县教育局局长,后为副县长
克然木·艾则孜副县长--男,48岁,维吾尔族,乌赤托克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后为县长、党委书记。
8位维吾尔族支教教师
艾拜都拉·依麻木--男,70岁,维吾尔族,阿訇
伊不拉音·阿布拉--男,40岁,维吾尔族,阿訇的忠实信徒
阿不力孜·图尔荪--男,27岁,维吾尔族,伊不拉音的手下
二、内容:
第一场、学校大门口,日、外
黑画面出小学生齐声朗诵《论语》的声音。字幕: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叠出)孔子铜像,(拉)阿勒葛镇国语小学全貌面,学校大门口库尔班站在镜头前:“我真名叫库尔班·尼亚孜,剧中人物叫凯赛尔·尼亚孜,我们拍摄此片的目的,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回归中华文化自信;宣传中华文化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广中华文化普世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崛起以一斑窥豹之笔寻得世界大同之结局。”
推出片名:为了明天的远行
第二场、幼儿园门口,日、外
2018年9月,北京时间上午10点。中国新疆南部的阿勒葛镇库尔干村,新建幼儿园坐落在村边,三层褐红色主楼格外显眼,围墙墙头上插满彩旗,迎风飘扬。
幼儿园内,村民家长们身着民族服饰,喜气洋洋,带着孩子参加开园典礼。
年轻的幼儿园园长迪丽拜克孜,身着时尚的艾德莱斯绸裙装,在主席台上招呼来宾们。
台下的幼儿教师们组织家长和新生有序坐下,几个调皮的小朋友们并不听姑娘们的话,看到满场的彩旗兴奋地乱跑。家长的喊叫、小孩的哭笑平添了更多热闹。
迪丽拜克孜走到凯赛尔面前:“校长……?”
凯赛尔看了看表:“开始。”
迪丽拜克孜点了点头,拿起话筒走到台前:“请大家静一静!静一静!阿勒葛镇库尔干村国语幼儿园,开园典礼现在开始,请大家安静,安静!起立。第一项,升国旗。”
国歌响起。三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护送国旗走到旗杆下,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
升完国旗,迪丽拜克孜接着主持:“下面请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李队长讲话。”
李队长站起来,走到台前接过话筒:“今天我能参加咱们库尔干村国语幼儿园开园典礼,很高兴!看到我们的孩子足不出村,就能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接触到咱们的中华文化,是他们的幸福,更是凯赛尔校长带领大家辛勤付出的结果。”顿了顿:“曾经有一位名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光是经济、军事的强大,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强大,这个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之峰。’所以我想说: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定得从小开始,“从娃娃抓起”,这样才能学习到中华文化的根本,从小讲好中国话,长大做好中国人,这才是我们今天建设幼儿园的初衷,让娃娃们从小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受到正统的中华文化熏陶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一句话:建设强大的国家,先从娃娃的教育开始。”
在坐的家长、老师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迪丽拜克孜走过来接过话筒“谢谢,谢谢李队长。”接着说:“下面请凯赛尔校长宣布库尔干村幼儿园开园。”
凯赛尔西装革履的站在话筒前:“刚才李队长说了,建设农村幼儿园,让农村孩子,特别是民族孩子从小就有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环境和条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给孩子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这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我正式宣布阿勒葛镇库尔干村幼儿园开园!”
鞭炮响起!锣鼓喧天,老乡们兴高采烈地跳起了麦西来铺舞蹈。
第三场、幼儿园外公路上,日、外
艾拜都拉坐着毛驴车刚好从幼儿园门前经过。
第四场、丽思卡尔顿酒店,夜、内
同时在美国纽约。纽约时间晚上10点,俯瞰满城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灯红酒绿 。
纽约丽思卡尔顿酒店宴会厅,大厅门头上高悬红布横幅,上书中文字“热烈庆祝纽约孔子学院开学典礼!”。
走进现场只见四周挂满了剪纸、书法,主席台上还布置有中国茶具和古筝的展示,满场洋溢中华文化氛围。
凯赛尔当年的学生,清华大学毕业生,现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阿里木·图尔贡充满信心地站在讲台上,刚宣布完孔子学院开院,众嘉宾、媒体记者纷纷上来与他握手,祝贺他!祝贺以他为首筹办的又一所纽约孔子学院的诞生,祝贺Zhwh孔子学院开学典礼圆满成功!
“Congratula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的祝贺声不断, 阿里木用中文回答“谢谢,谢谢!欢迎!欢迎!欢迎光临。”
阿里木看到这么多人勇跃报名学汉语,想起了当年的自己,眼中充满了回忆,回想起儿时的情景。
第五场、学校门路,晨、外
2003年9月,阿勒葛镇国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早上,阿里木在父亲的带领下来上学,走到学校门口,看到伊不拉音等几个人堵在学校门口,企图阻止孩子们进校门读书。家长、老师和他们的对持、推拥中场面有些混乱。
阿不力孜给家长说:“不要让孩子学习汉语,学了将来不会看经书。”
有几个家长带着孩子硬往里走,阿不力孜伸手用力拦住门,家长、学生挤成一团,有哭有闹。
阿里木父亲看到此情景,挤到前面,冲过阿不力孜的阻拦,硬拉着阿里木的手,冲进学校给孩子报名上学。
其他的家长也带着小孩跟着往里冲。
在凯赛尔及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下,冲破伊不拉音们的蛊惑和阻拦,战胜了种种困难,学校共招收到了好几十名学生。
第六场、学校教室,日、内
学校终于开学了。
教室里传来孩子们夹杂着浓浓维吾尔语的不太标准的国语朗读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第七场、学校教室,日、内
(叠)公元前493年,孔子站在草庐私塾课堂上。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学生整齐地跟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八场、学校教室,日、内
2018年,新建的阿勒葛镇国语小学,教室里学生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校操场正中孔子铜像。(画外音):“孩子们的读书声远远地飘向浩瀚的沙漠,飘向蓝色的海洋,时空穿越万水千山,穿越几千年,孔子,在新疆南疆一个小镇被一群维吾尔族小学生膜拜……”
第九场、阿勒葛镇的班车上,日、外
2003年初春。在通往阿勒葛镇的班车上,坐满了维吾尔族群众,在用民族语言交流,其中还掺杂着婴幼儿的哭啼声,成年人睡觉的呼噜声,显得吵闹混乱。
凯塞尔坐在车上,眺望着窗外远处的雪山,路旁蜿蜒流淌着的托什干河,近处白杨树上初春的芽孢,十多年没踏上这片热土了,心中感慨万千。
天山脚下的小镇路牌:阿勒葛镇。
巴扎天街道熙熙攘攘,毛驴车横街穿过尘土飞扬。孩子们在巴扎的人群里嬉戏穿梭打闹。
凯塞尔下车走到镇政府前,看到院子里凌乱不堪,连办公土坯房的黄泥墙都垮了半边。正不知怎么办时,肩膀被背后的一只手重重地拍了一下,随着声音传过来:“老同学,凯赛尔?”
凯赛尔回头看去,这才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站在面前,正琢磨是谁时。对方又说话了:“不认识我了,伊不拉音啊,我们同学,读完中学能看得懂经书,我就没读了。你后来考上了师范大学走了。
凯赛尔:“啊,想起来了,想起来了,伊不拉音。”
通过伊不拉音凯赛尔才知道,镇政府已经搬到新楼房去了。
凯赛尔让伊不拉音带自己去,伊不拉音摇摇头:“我才不跟他们打交道呢。”
凯赛尔再次打量了一下伊不拉音,心里明白了:“那好吧,我先到镇里报个到,我们改日再聊。”
俩人告别后,凯赛尔走到一个卖馕的少女面前问:“小妹妹,镇政府怎么走?”少女头也不抬的用手指指镇政府方向。
第十场、政府办公室,日、内
镇政府,凯赛尔在秘书的引领下,走到党委书记办公室,进去后自我介绍到:“张书记您好,我叫凯赛尔。这几年在外打工开公司,有了一点积累,想回来在镇上办一所国语小学,让我们的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今后能到内地去打工挣钱,还希望能得到张书记您的支持,政府的支持。”随后恭敬地递上申请报告。
张书记看着凯赛尔:“凯赛尔?哦,新疆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我听说过你。”
张书记说完低头看报告,看到后来不禁读出声来:“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
张书记抬起头:“好,好,说得好。孩子们通过学习国语,对祖国文化会有深刻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我看很好,是件好事,我会支持您的。”
凯赛尔:“谢谢,谢谢张书记。”
张书记:“学校叫什么名字?”
凯赛尔摇摇头。
张书记:“我看就叫国语小学,你看咋样?国语就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库尔班:“阿勒葛镇国语小学?”点点头说:“好呀。”
张书记:“好事情,我大力支持!乡党委马上研究给你划拨校址,免费使用。你随后给县教育局写个申请,我先通个气。”
张书记和教育局通完电话。
张书记“呵呵,局长说了,支持民办学校发展是应该的。等你把国语小学建好了,答应选派一名支教老师给你。”
张书记坐下:“你一个当教师的,哪儿来的钱办学校?”
凯赛尔从挎包里呼啦一下倒出一大堆钱堆在办公桌上:“我想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事。大学毕业后一开始我被分配在学校教书,后来自己摆过地摊,卖衣服鞋袜小百货,妻子卖凉皮凉粉,生意有点起色就辞职下海开饭馆、超市、药店,十几年积累了这些资金,家里老底子都搬出来了。一家人节衣缩食就为能回来办个学校。”(叠入)
第十一场、市场上,日、外
(叠出)夏天的巴扎,烈日当头,凯赛尔在巴扎上摆地摊卖衣服、鞋袜等小百货,一边大声吆喝,一边不时地用衣袖檫去脸上的汗水,腰上还挎了一个装钱的袋子,不停地把卖货收到的钱往袋子里塞。
妻子在巴扎上摆摊卖凉粉,凉棚下,不时有农民坐在摊前吃凉粉、凉皮、黄面等,小桌上放了满满一桶凉水,水上放有葫芦瓢供人们免费喝水用。(叠入)
第十二场、镇上药店,晨、外
(叠出)凯赛尔在镇上开药店。一天早上刚开门,遇见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手里拉着出水痘的小孙女路过,女孩满脸红痘。
凯塞尔好心走过来,向老人推荐一种可以治好此病的药,并给老人详细讲解药物的用途。
谁知这位老太太听了后,不但不领情还大声训斥凯塞尔:“我的孩子是因为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到了诅咒才变成这个样子的,不要你的药,你就是想骗钱嘛。”说罢气冲冲领着孩子走了。
凯塞尔站在街中间,望着在朝阳映照下远去的祖孙俩的背影,好尴尬。(画外音):“此时的凯赛尔感到心像被锥子扎了一样难受,治愈人的疾病,最主要的是消除思想的愚昧;解救人们的疾苦,只有走向富裕,而走向富裕的道路最根本的就是教育;人的思想疾病要比身体疾病更可怕,更难治愈。”(叠入)
第十三场、凯赛尔家,日、内
(叠出)在家里凯赛尔将这件事告诉给了妻子。并说道:“教育是光,光明多了,黑暗就少了。阿勒葛镇很小,世界却更大。我这辈子有一个梦想,就是想办一所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校,让家乡的孩子们走出这偏远、封闭的小天地,走向外面的世界,经风雨,见世面,跟上新时代的脚步,走向富裕。”
编剧:尹跃/刘中华
一、人物:
凯赛尔·尼亚孜--男,50岁(现),维吾尔族,国语小学校长
小凯赛尔·尼亚孜--男,8岁,维吾尔族
杜鹃姐--女,12岁,汉族
玛依奴尔·艾则孜--女,48岁,维吾尔族,凯赛尔妻子
李老师--女,50岁(现),汉族,国语小学教师
热依罕·买买提(卖馕女孩)--女,8岁(过),23岁(现)维吾尔族,国语小校学生,现在县教育局工作
阿里木·图尔贡--男,7岁(过),22岁(现),维吾尔族,国语小学学生,现美国留学
迪丽拜克孜·亚森--女,6岁(过),21岁(现),维吾尔族,国语小学学生,现任幼儿园院长
小不点(哈力·木拉提)--男,6岁,维吾尔族,国语小校学生
小唐--男,24岁,汉族,脚残疾,国语小学音乐、汉语教师
张老师--男,56岁,汉族,国语小校数学代课老师
艾克拜尔--男,12岁,维吾尔族,凯赛尔大儿子
阿扎提·麻木提--男,9岁,维吾尔族,凯赛尔小儿子
继父--男,43岁,维吾尔族,热依罕的继父
李队长--男,35岁,汉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队长
张书记--男,55岁,汉族,2003年阿勒葛镇党委书记、后为教育局局长
周局长--男,54岁,汉族,2003年县教育局局长,后为副县长
克然木·艾则孜副县长--男,48岁,维吾尔族,乌赤托克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后为县长、党委书记。
8位维吾尔族支教教师
艾拜都拉·依麻木--男,70岁,维吾尔族,阿訇
伊不拉音·阿布拉--男,40岁,维吾尔族,阿訇的忠实信徒
阿不力孜·图尔荪--男,27岁,维吾尔族,伊不拉音的手下
二、内容:
第一场、学校大门口,日、外
黑画面出小学生齐声朗诵《论语》的声音。字幕: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叠出)孔子铜像,(拉)阿勒葛镇国语小学全貌面,学校大门口库尔班站在镜头前:“我真名叫库尔班·尼亚孜,剧中人物叫凯赛尔·尼亚孜,我们拍摄此片的目的,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回归中华文化自信;宣传中华文化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广中华文化普世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崛起以一斑窥豹之笔寻得世界大同之结局。”
推出片名:为了明天的远行
第二场、幼儿园门口,日、外
2018年9月,北京时间上午10点。中国新疆南部的阿勒葛镇库尔干村,新建幼儿园坐落在村边,三层褐红色主楼格外显眼,围墙墙头上插满彩旗,迎风飘扬。
幼儿园内,村民家长们身着民族服饰,喜气洋洋,带着孩子参加开园典礼。
年轻的幼儿园园长迪丽拜克孜,身着时尚的艾德莱斯绸裙装,在主席台上招呼来宾们。
台下的幼儿教师们组织家长和新生有序坐下,几个调皮的小朋友们并不听姑娘们的话,看到满场的彩旗兴奋地乱跑。家长的喊叫、小孩的哭笑平添了更多热闹。
迪丽拜克孜走到凯赛尔面前:“校长……?”
凯赛尔看了看表:“开始。”
迪丽拜克孜点了点头,拿起话筒走到台前:“请大家静一静!静一静!阿勒葛镇库尔干村国语幼儿园,开园典礼现在开始,请大家安静,安静!起立。第一项,升国旗。”
国歌响起。三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护送国旗走到旗杆下,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
升完国旗,迪丽拜克孜接着主持:“下面请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李队长讲话。”
李队长站起来,走到台前接过话筒:“今天我能参加咱们库尔干村国语幼儿园开园典礼,很高兴!看到我们的孩子足不出村,就能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接触到咱们的中华文化,是他们的幸福,更是凯赛尔校长带领大家辛勤付出的结果。”顿了顿:“曾经有一位名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光是经济、军事的强大,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强大,这个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之峰。’所以我想说: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定得从小开始,“从娃娃抓起”,这样才能学习到中华文化的根本,从小讲好中国话,长大做好中国人,这才是我们今天建设幼儿园的初衷,让娃娃们从小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受到正统的中华文化熏陶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一句话:建设强大的国家,先从娃娃的教育开始。”
在坐的家长、老师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迪丽拜克孜走过来接过话筒“谢谢,谢谢李队长。”接着说:“下面请凯赛尔校长宣布库尔干村幼儿园开园。”
凯赛尔西装革履的站在话筒前:“刚才李队长说了,建设农村幼儿园,让农村孩子,特别是民族孩子从小就有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环境和条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给孩子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这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我正式宣布阿勒葛镇库尔干村幼儿园开园!”
鞭炮响起!锣鼓喧天,老乡们兴高采烈地跳起了麦西来铺舞蹈。
第三场、幼儿园外公路上,日、外
艾拜都拉坐着毛驴车刚好从幼儿园门前经过。
第四场、丽思卡尔顿酒店,夜、内
同时在美国纽约。纽约时间晚上10点,俯瞰满城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灯红酒绿 。
纽约丽思卡尔顿酒店宴会厅,大厅门头上高悬红布横幅,上书中文字“热烈庆祝纽约孔子学院开学典礼!”。
走进现场只见四周挂满了剪纸、书法,主席台上还布置有中国茶具和古筝的展示,满场洋溢中华文化氛围。
凯赛尔当年的学生,清华大学毕业生,现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阿里木·图尔贡充满信心地站在讲台上,刚宣布完孔子学院开院,众嘉宾、媒体记者纷纷上来与他握手,祝贺他!祝贺以他为首筹办的又一所纽约孔子学院的诞生,祝贺Zhwh孔子学院开学典礼圆满成功!
“Congratula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的祝贺声不断, 阿里木用中文回答“谢谢,谢谢!欢迎!欢迎!欢迎光临。”
阿里木看到这么多人勇跃报名学汉语,想起了当年的自己,眼中充满了回忆,回想起儿时的情景。
第五场、学校门路,晨、外
2003年9月,阿勒葛镇国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早上,阿里木在父亲的带领下来上学,走到学校门口,看到伊不拉音等几个人堵在学校门口,企图阻止孩子们进校门读书。家长、老师和他们的对持、推拥中场面有些混乱。
阿不力孜给家长说:“不要让孩子学习汉语,学了将来不会看经书。”
有几个家长带着孩子硬往里走,阿不力孜伸手用力拦住门,家长、学生挤成一团,有哭有闹。
阿里木父亲看到此情景,挤到前面,冲过阿不力孜的阻拦,硬拉着阿里木的手,冲进学校给孩子报名上学。
其他的家长也带着小孩跟着往里冲。
在凯赛尔及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下,冲破伊不拉音们的蛊惑和阻拦,战胜了种种困难,学校共招收到了好几十名学生。
第六场、学校教室,日、内
学校终于开学了。
教室里传来孩子们夹杂着浓浓维吾尔语的不太标准的国语朗读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第七场、学校教室,日、内
(叠)公元前493年,孔子站在草庐私塾课堂上。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学生整齐地跟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八场、学校教室,日、内
2018年,新建的阿勒葛镇国语小学,教室里学生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校操场正中孔子铜像。(画外音):“孩子们的读书声远远地飘向浩瀚的沙漠,飘向蓝色的海洋,时空穿越万水千山,穿越几千年,孔子,在新疆南疆一个小镇被一群维吾尔族小学生膜拜……”
第九场、阿勒葛镇的班车上,日、外
2003年初春。在通往阿勒葛镇的班车上,坐满了维吾尔族群众,在用民族语言交流,其中还掺杂着婴幼儿的哭啼声,成年人睡觉的呼噜声,显得吵闹混乱。
凯塞尔坐在车上,眺望着窗外远处的雪山,路旁蜿蜒流淌着的托什干河,近处白杨树上初春的芽孢,十多年没踏上这片热土了,心中感慨万千。
天山脚下的小镇路牌:阿勒葛镇。
巴扎天街道熙熙攘攘,毛驴车横街穿过尘土飞扬。孩子们在巴扎的人群里嬉戏穿梭打闹。
凯塞尔下车走到镇政府前,看到院子里凌乱不堪,连办公土坯房的黄泥墙都垮了半边。正不知怎么办时,肩膀被背后的一只手重重地拍了一下,随着声音传过来:“老同学,凯赛尔?”
凯赛尔回头看去,这才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站在面前,正琢磨是谁时。对方又说话了:“不认识我了,伊不拉音啊,我们同学,读完中学能看得懂经书,我就没读了。你后来考上了师范大学走了。
凯赛尔:“啊,想起来了,想起来了,伊不拉音。”
通过伊不拉音凯赛尔才知道,镇政府已经搬到新楼房去了。
凯赛尔让伊不拉音带自己去,伊不拉音摇摇头:“我才不跟他们打交道呢。”
凯赛尔再次打量了一下伊不拉音,心里明白了:“那好吧,我先到镇里报个到,我们改日再聊。”
俩人告别后,凯赛尔走到一个卖馕的少女面前问:“小妹妹,镇政府怎么走?”少女头也不抬的用手指指镇政府方向。
第十场、政府办公室,日、内
镇政府,凯赛尔在秘书的引领下,走到党委书记办公室,进去后自我介绍到:“张书记您好,我叫凯赛尔。这几年在外打工开公司,有了一点积累,想回来在镇上办一所国语小学,让我们的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今后能到内地去打工挣钱,还希望能得到张书记您的支持,政府的支持。”随后恭敬地递上申请报告。
张书记看着凯赛尔:“凯赛尔?哦,新疆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我听说过你。”
张书记说完低头看报告,看到后来不禁读出声来:“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
张书记抬起头:“好,好,说得好。孩子们通过学习国语,对祖国文化会有深刻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我看很好,是件好事,我会支持您的。”
凯赛尔:“谢谢,谢谢张书记。”
张书记:“学校叫什么名字?”
凯赛尔摇摇头。
张书记:“我看就叫国语小学,你看咋样?国语就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库尔班:“阿勒葛镇国语小学?”点点头说:“好呀。”
张书记:“好事情,我大力支持!乡党委马上研究给你划拨校址,免费使用。你随后给县教育局写个申请,我先通个气。”
张书记和教育局通完电话。
张书记“呵呵,局长说了,支持民办学校发展是应该的。等你把国语小学建好了,答应选派一名支教老师给你。”
张书记坐下:“你一个当教师的,哪儿来的钱办学校?”
凯赛尔从挎包里呼啦一下倒出一大堆钱堆在办公桌上:“我想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事。大学毕业后一开始我被分配在学校教书,后来自己摆过地摊,卖衣服鞋袜小百货,妻子卖凉皮凉粉,生意有点起色就辞职下海开饭馆、超市、药店,十几年积累了这些资金,家里老底子都搬出来了。一家人节衣缩食就为能回来办个学校。”(叠入)
第十一场、市场上,日、外
(叠出)夏天的巴扎,烈日当头,凯赛尔在巴扎上摆地摊卖衣服、鞋袜等小百货,一边大声吆喝,一边不时地用衣袖檫去脸上的汗水,腰上还挎了一个装钱的袋子,不停地把卖货收到的钱往袋子里塞。
妻子在巴扎上摆摊卖凉粉,凉棚下,不时有农民坐在摊前吃凉粉、凉皮、黄面等,小桌上放了满满一桶凉水,水上放有葫芦瓢供人们免费喝水用。(叠入)
第十二场、镇上药店,晨、外
(叠出)凯赛尔在镇上开药店。一天早上刚开门,遇见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手里拉着出水痘的小孙女路过,女孩满脸红痘。
凯塞尔好心走过来,向老人推荐一种可以治好此病的药,并给老人详细讲解药物的用途。
谁知这位老太太听了后,不但不领情还大声训斥凯塞尔:“我的孩子是因为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到了诅咒才变成这个样子的,不要你的药,你就是想骗钱嘛。”说罢气冲冲领着孩子走了。
凯塞尔站在街中间,望着在朝阳映照下远去的祖孙俩的背影,好尴尬。(画外音):“此时的凯赛尔感到心像被锥子扎了一样难受,治愈人的疾病,最主要的是消除思想的愚昧;解救人们的疾苦,只有走向富裕,而走向富裕的道路最根本的就是教育;人的思想疾病要比身体疾病更可怕,更难治愈。”(叠入)
第十三场、凯赛尔家,日、内
(叠出)在家里凯赛尔将这件事告诉给了妻子。并说道:“教育是光,光明多了,黑暗就少了。阿勒葛镇很小,世界却更大。我这辈子有一个梦想,就是想办一所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校,让家乡的孩子们走出这偏远、封闭的小天地,走向外面的世界,经风雨,见世面,跟上新时代的脚步,走向富裕。”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