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1582
阅读:7605
发表:2020/7/27
创作交流
《十八洞村》观后感
搜索扶贫题材的电影的时候,发现了《十八洞村》。腾讯视频的评分高达8.6分,于是,就看了这部电影。
我被电影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深深吸引了——这是我对《十八洞村》的第一印象。杨英俊、杨懒、杨英连、小王、小龙、麻妹,还有施又成和小薇薇、杨金三、杨英华等,每个人物都有背后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的真实生动。看过细细品味,却找不到哪个是主要人物了!哈!可能是觉得他们都是真实的人的原因吧。
说杨英俊是主角吧,他在故事里其实是扶贫的“对立面”角色,他是扶贫的对象。之所以觉得他是主角,是因为他的故事贯穿全片。他被识别了,却很生气,觉得当贫困户丢了杨家的人,拉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后腿。他进行自我识别,细算家产,回想大半生来的拼搏生活。他发现返贫的原因是小南瓜生病,但小南瓜是他们的命,他们舍不得小南瓜。扶贫队员小王让他带领杨家班打一场扶贫攻坚的硬仗,他没能说服杨家人。他带着杨懒去看飞地,杨懒回心转意,答应与他一起填土造田,他这才带领杨家班大干起来,改变了十八洞村的面貌。
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有点乱,因为有好几个故事,虽然都是贫困户,而且互相关联,但总觉得不是一个故事。拉片之后才发现,其实小王才是主角。是小王的到来,引发了故事的发生。小王对杨英俊一对一帮扶,建议杨英俊当杨家班的班头,带领杨家人打一场脱贫攻坚战;他又建议让杨英俊种老稻谷,增加土地收入;杨英俊说卖了稻谷再花钱买米吃很好笑,他又找到飞地,建议填土造田,增加耕地面积。小王的扶贫工作措施是串联所有故事的主线,所以说,小王才是故事真正的主角。
确立了小王这个主角,就很容易地分析出了人物目标、任务阻力、故事发展和故事结局。主角的目标是精准扶贫。完成目标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是,杨英俊不愿意被识别、哑巴孤老无靠、杨懒宁可喝绝交酒也不让出耕地配合修路、杨金三孩子多懒散不正干、杨英华耕地少。主角采取的措施是,根据杨英俊当过兵的特点,提出让他当杨家班的班头,打一场硬仗;建议种老稻谷,提高耕地收入;找到飞地,提出填土造田;找回杨英连的女儿女婿,让父女重归于好;说服杨懒,让他不要喝绝交酒;带领杨家班填土造田。主角最后改变了山村贫穷面貌,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
在我写到第三幕衔接点的时候,发现影片还有三十多分钟。第三幕是个转折点,转折点之后就是结局了;而影片还有半个多小时,这符合三幕式常规。我本来认为,这三十分钟戏里,小南瓜走失的情节虽然精彩,但与主题没有多大关系。在拉片过程中才发现,这个情节其实有着很深的寓意。患病羸弱幼小的小南瓜,象征的是贫困线下的中国民众,而麻妹那句“你活五十岁,我们就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就活一百五十岁”,则寓意着国家扶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印证那句“全民奔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的习语金句。走失的小南瓜,就像走失的羔羊。众人伸出手去拉住了差点坠落悬崖的小南瓜,正是寓意着政府和全国人民对贫困户的帮扶。这一情节,感动之余,画龙点睛,实属神来之笔。
小龙的辞职和小王没能看父亲最后一面的故事,客观展示了扶贫攻坚人员的内心世界。小王父亲的故事,杨英俊等飞机降落的故事,以及杨英俊“我讲的是黄继光的故事”那句台词,从侧面描述了共和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和追求目标,都是为着“守好这片田,保好这片土”,“让我们的下一代,吃得好,穿得乖”!
影片以广播开头,又以广播结束,对所有人物的故事都有了明确的交代和呼应。拉片之后,120多分钟的片长,我没有漏掉任何对白和空镜;按说应该写36000多字,但我只写了23000多字。这个字数按常规只能拍出不到80分钟时长的影片。分析之后,发现导演用了延长某些镜头时长的技巧,来烘托渲染人物情感;还有如小黄车在公路上行驶,或走在村街上,或挥汗如雨地挖土等动作情节,只用几个字就描述完了。我还从中发现了一些情节描述和镜头拍摄的技巧。不由得对苗月导演油然起敬。8.6分,当之无愧!
我被电影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深深吸引了——这是我对《十八洞村》的第一印象。杨英俊、杨懒、杨英连、小王、小龙、麻妹,还有施又成和小薇薇、杨金三、杨英华等,每个人物都有背后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的真实生动。看过细细品味,却找不到哪个是主要人物了!哈!可能是觉得他们都是真实的人的原因吧。
说杨英俊是主角吧,他在故事里其实是扶贫的“对立面”角色,他是扶贫的对象。之所以觉得他是主角,是因为他的故事贯穿全片。他被识别了,却很生气,觉得当贫困户丢了杨家的人,拉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后腿。他进行自我识别,细算家产,回想大半生来的拼搏生活。他发现返贫的原因是小南瓜生病,但小南瓜是他们的命,他们舍不得小南瓜。扶贫队员小王让他带领杨家班打一场扶贫攻坚的硬仗,他没能说服杨家人。他带着杨懒去看飞地,杨懒回心转意,答应与他一起填土造田,他这才带领杨家班大干起来,改变了十八洞村的面貌。
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有点乱,因为有好几个故事,虽然都是贫困户,而且互相关联,但总觉得不是一个故事。拉片之后才发现,其实小王才是主角。是小王的到来,引发了故事的发生。小王对杨英俊一对一帮扶,建议杨英俊当杨家班的班头,带领杨家人打一场脱贫攻坚战;他又建议让杨英俊种老稻谷,增加土地收入;杨英俊说卖了稻谷再花钱买米吃很好笑,他又找到飞地,建议填土造田,增加耕地面积。小王的扶贫工作措施是串联所有故事的主线,所以说,小王才是故事真正的主角。
确立了小王这个主角,就很容易地分析出了人物目标、任务阻力、故事发展和故事结局。主角的目标是精准扶贫。完成目标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是,杨英俊不愿意被识别、哑巴孤老无靠、杨懒宁可喝绝交酒也不让出耕地配合修路、杨金三孩子多懒散不正干、杨英华耕地少。主角采取的措施是,根据杨英俊当过兵的特点,提出让他当杨家班的班头,打一场硬仗;建议种老稻谷,提高耕地收入;找到飞地,提出填土造田;找回杨英连的女儿女婿,让父女重归于好;说服杨懒,让他不要喝绝交酒;带领杨家班填土造田。主角最后改变了山村贫穷面貌,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
在我写到第三幕衔接点的时候,发现影片还有三十多分钟。第三幕是个转折点,转折点之后就是结局了;而影片还有半个多小时,这符合三幕式常规。我本来认为,这三十分钟戏里,小南瓜走失的情节虽然精彩,但与主题没有多大关系。在拉片过程中才发现,这个情节其实有着很深的寓意。患病羸弱幼小的小南瓜,象征的是贫困线下的中国民众,而麻妹那句“你活五十岁,我们就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就活一百五十岁”,则寓意着国家扶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印证那句“全民奔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的习语金句。走失的小南瓜,就像走失的羔羊。众人伸出手去拉住了差点坠落悬崖的小南瓜,正是寓意着政府和全国人民对贫困户的帮扶。这一情节,感动之余,画龙点睛,实属神来之笔。
小龙的辞职和小王没能看父亲最后一面的故事,客观展示了扶贫攻坚人员的内心世界。小王父亲的故事,杨英俊等飞机降落的故事,以及杨英俊“我讲的是黄继光的故事”那句台词,从侧面描述了共和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和追求目标,都是为着“守好这片田,保好这片土”,“让我们的下一代,吃得好,穿得乖”!
影片以广播开头,又以广播结束,对所有人物的故事都有了明确的交代和呼应。拉片之后,120多分钟的片长,我没有漏掉任何对白和空镜;按说应该写36000多字,但我只写了23000多字。这个字数按常规只能拍出不到80分钟时长的影片。分析之后,发现导演用了延长某些镜头时长的技巧,来烘托渲染人物情感;还有如小黄车在公路上行驶,或走在村街上,或挥汗如雨地挖土等动作情节,只用几个字就描述完了。我还从中发现了一些情节描述和镜头拍摄的技巧。不由得对苗月导演油然起敬。8.6分,当之无愧!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