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18585
成片时长:约62分钟
阅读:1764
发表:2022/8/10
51集 古装,军事 电视剧剧本
《沙陀神王》第35集
1
…
34
35
36
…
51
全部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6、内 日 金祥殿
人物:朱友珪、罗隐、葛从周
朱梁早朝。百官向皇帝三跪九叩。
朱友珪:众卿平身。
罗隐闻声一呆,连忙细看。
罗隐:郢王!你怎敢擅居宝座?
朱友珪:罗隐休得放肆!朕如今已继位天子,汝怎敢面君不尊?
罗隐:原来传闻的是真的,果然是你弑君弑父?
朱友珪(站起身来):汝竟敢这等大逆不的话,纯属煽惑人心!告诉汝,先皇乃是病故,朕有先皇临终遗诏,命朕绍承大统。汝岂能胡言乱语。
罗隐:那么,起码国丧也该举哀!为何不为先帝举哀?
朱友珪:朕今日朝会,便是要为先皇帝举哀。汝急什么?
罗隐:总之还请出示先皇遗诏。
朱友珪(大笑):汝乃何人,也敢向朕索要先皇遗诏?好不自量。
罗隐:满朝文武俱在,郢王若拿不出先皇遗诏,便是篡逆!
朱友珪:再敢胡说,莫非汝想给先皇殉葬不成?
罗隐:君亡臣死,万古不易之道,罗昭谏岂惧一死?只是你若拿不出先皇遗诏,却看你如何去地下与先皇见面?
朱友珪:莫非汝真个寻死?这就怪不得朕了。左右,与朕捉拿这厮,推出斩首。
百官俱都跪下求情。
李振:陛下,罗隐狂悖无状,但忠君之情,历历在目。还望陛下看在他忠君爱国份上,饶他一命。至于遗诏,确实该陛下出示给臣等,以安人心。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朱友珪:李兴绪!汝莫非也以为朕的天下是篡逆来的吗?
罗隐:取出遗诏,便知端的!
李振:陛下,此刻正该宣读遗诏,之后举办国丧。
朱友珪:遗诏自然有。朕只是觉得罗隐位卑人轻,不足与道。既然李相也如此说,那便宣读遗诏。
宦官(宣读遗诏):众卿,朕患病深重,自知不起,诸皇子中,唯郢王友文,晓畅军事,才堪大用,故将大位传之于友文。钦此。
罗隐:请李相查验遗诏真伪。
朱友珪:罗隐无礼之甚!煌煌先皇圣谕,岂有真伪之分?朕爱才心切,念汝乃是当世名士,姑且饶汝一命。还不谢恩退下?
罗隐:若论恩情,先帝之恩,罗某必然回报!今日朝堂之上,衮衮诸公,尽皆钳口不言,罗某须得主张正义,以报先帝之恩。
朱友珪(冷笑):主持正义?把自己当作什么!朕已经饶过汝性命,若再狂妄,那便是汝自寻死路!
李振:陛下息怒,还请先饶罗隐一命。
朱友珪:他自寻死,与朕何干?
李振:罗先生,不如且向陛下谢罪,也好……
罗隐(打断):若不辨明遗诏真伪,怎可称为陛下!李相,乱臣贼子,我辈也可下拜不成?
朱友珪(咆哮):推出斩首!诛其三族!冯廷谔何在?
冯廷谔率领武士们上前绑缚罗隐。
罗隐(大骂):朱友珪!汝手持伪诏,焉能服得朝野上下,服得天下之心?
朱友珪(站起大喝):还不立刻推出斩首。
冯廷谔等立刻将罗隐推了出去。
李振:陛下且慢!罗昭谏所言,并非无理。还望陛下将遗诏发下,由臣等辨认,不知可否?
朱友珪:李振,朕已经容忍再三,莫非汝等要步罗隐后尘?
李振:陛下,如此何以服天下人之心,塞天下人之口?
朱友珪:分明是尔等欺君!以为朕初登大宝,便无手段制服尔等?朕今日看汝,与那奸雄曹操也相差不远了!
李振:陛下言重了。
李振缓步退入朝臣中。
朱友珪(环视殿内):休得罗唣。如今商议为先皇服丧之事,兴绪,启用尚让主持丧礼。
李振:遵旨。
7、外 日 罗隐府上
人物:荣散散、红豆、柳絮、叶娘温
荣散散和红豆在院内。
画外音:
急促的敲门声。
荣散散(警觉):红豆,看看是谁?只说大官人并未在府中,莫要开门。
红豆(走到门前):谁呀,我家大官人……
画外音:
叶娘温:莫问奴家是谁,只通知你家主母,立刻出城逃命。
红豆吃了一惊,连忙上前打开门,看见叶娘温和柳絮两个在门外。
叶娘温:告诉你家主母,只说你家大官人薅恼了新皇帝,已经被斩首了!
荣散散(走了过来):这位小娘子好生面善……原来是叶小娘子!
叶娘温:此时不好叙旧,夫人若是信得过奴,请立刻随奴前往。
荣散散(奇怪):要去何处?
红豆:叶小娘子说大官人今日薅恼了新皇帝,如今已经遇害。
荣散散啊了一声,几乎摔倒,红豆连忙扶住了她。
红豆:夫人。
荣散散:怎会如此?
叶娘温:奴家在相府中听说,如今已有圣旨,要诛杀罗隐三族。李相老大不忍,特命奴家冒险前来通知夫人,通关文牒都已齐备,夫人可立即随奴家出城。
8、外 日 流霜殿外凉亭
人物:张承业、李九娘
王后:如此说来,大王果然有心称帝了。
张承业:大王在明政殿之言,老奴觉得,已经足以表明心迹。只是目前尚有夺取五处地盘之事,故此尚未着手登基。
王后:五处地盘?
张承业:便是汾辽两州和北平国、赵国归附,郭令公还说可以夺回河中。
王后(点点头):即便夺回河中,终究未取洛阳。不过如果他果然称帝,夺取什么地方,也都是他们沙陀新王朝的地盘,再与大唐无干了。
王后缓缓摇头,显得意兴索然。
张承业(解释):老奴也只是听大王口气,好像……
王后:明政殿当众那么说,还有何疑?又是天命,又是一统天下。他以前口口声声,可是都说要兴复大唐的。如今口风大变,莫非是受了那契丹女人煽惑?
张承业:这个,大王倒是未曾提及贵妃态度,老奴其实不知。
王后(叹口气):不能让他有此念!
张承业:娘娘之意?
王后(思索):你先去按照他旨意,尽快营建太原。之后便寻了那李晟珽来,看他如何处置?有了现成的皇帝,他总不会再去想这些自立的事情了。
张承业:老奴遵旨。
王后:还有,你不是常常见到李嗣源吗?让他尽快把这个反梁联盟建立起来。如此一来,上有现成的皇帝,下有反梁的各路诸侯,大王再想动歪脑筋,就很不容易了。
张承业:只是,大王如果心中真的有了这个念头……
王后(叹口气):跟你说句实话吧,本宫也管不了那么多啦。
张承业:娘娘是说?
王后:本宫还要抚育这个幸儿呢!只要推翻了梁贼,唐天子重新登基,本宫就算对得起先皇帝了。若能捱到那时,本宫也就不再过问军国大事了。
张承业:老奴多嘴,还想问娘娘,如若……
王后(打断):若他连这两件都没做到,唐天子都没有登基,他就自立。唉,如此一来,本宫说不定也只好铤而走险了。
张承业:铤而走险?
王后:你不是说过,只有本宫才是你唯一的主子吗?
张承业:老奴矢志不渝。
王后(想了想,叹气):算啦!你记得这个话就好,将来如何,甚至铤而走险……本宫也还没想好,走一步看一步吧。
这时候李存勖走了过来。
王后和张承业连忙走出亭子见驾。
李存勖没有说话,直接进了流霜殿。
9、内 日 流霜殿
人物:李九娘、李存勖、张承业
李存勖颓然坐下,秋彤奉茶,李存勖喝了一口不说话。
王后:大王今日闷闷不乐,出什么事了?
李存勖:出使燕国的散大夫张武死了。是被刘守光活活烹死的。
王后(愤怒):啊?刘守光如此残暴,堪比桀纣!
李存勖:说得好!刘守光就是桀纣,他那燕国,就是桀燕!
王后:既是桀燕,不知大王是否有意兴兵征讨?
李存勖:诸臣都劝寡人征讨桀燕,九娘以为如何?
王后:正该如此,为忠臣烈士在天之灵申冤报仇,此王者所为。况且伐燕,也是先王三支令箭之一啊,可谓师出有名。
李存勖:虽然如此,但寡人总是感觉伐燕时机尚未成熟,故此只是命将张武厚葬,寡人许以亲临扶榇,使他死极哀荣。又叮嘱源兄,让他将张武两个儿子并皆重用。
王后:大王厚待忠臣烈士,也是王道所在。但臣妾所不解者,大王缘何不肯伐燕?
李存勖:九娘,如今国库空虚,骤然发兵,必然倾尽国库所有,方可攻打幽州。但伐燕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五万大军,这五万大军若是开拔,便是寡人的倾尽国库了。届时如果朱梁来攻,寡人必将陷于两线作战的窘境。
王后(缓缓点头):大王果然深谋远虑,臣妾也有所感悟,今日局面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李存勖:迎战朱梁,还须一支五万大军,国库却没有军需物资供应,如何是好?那时候只得寡人率军南下迎敌,结果伐燕不成,反为天下笑,这也罢了。关键是刘守光必然尾随而来,从战略上,寡人就将被燕军和梁军两路大军夹击,这局面甚是凶险啊。
张承业:大王所言极是。
李存勖:目前梁贼方面,朱贼新死,朝野不安,必然没有主动挑战寡人的勇气。但若寡人先兴兵伐燕,梁贼君臣就很可能会抓住这个机会来攻晋,从而使新君获得人心、军心,提高他的威信。故此伐燕,逞一时之英雄,实则将令国家陷于危难之中。
王后:大王是说,暂时不伐燕。
李存勖:多行不义必自毙,且待刘守光恶贯满盈,寡人必将报张武之仇。但此刻还不行。
王后:大王,你越来越英明了。
李存勖:所谓英明,就是行大事之前,先要把账算好!秋彤,去把幸儿抱过来,寡人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秋彤答应一声。
王后(微笑):大王,连刘守光都称帝了,大王何时复辟大唐呢?
李存勖:这却不急。
人物:朱友珪、罗隐、葛从周
朱梁早朝。百官向皇帝三跪九叩。
朱友珪:众卿平身。
罗隐闻声一呆,连忙细看。
罗隐:郢王!你怎敢擅居宝座?
朱友珪:罗隐休得放肆!朕如今已继位天子,汝怎敢面君不尊?
罗隐:原来传闻的是真的,果然是你弑君弑父?
朱友珪(站起身来):汝竟敢这等大逆不的话,纯属煽惑人心!告诉汝,先皇乃是病故,朕有先皇临终遗诏,命朕绍承大统。汝岂能胡言乱语。
罗隐:那么,起码国丧也该举哀!为何不为先帝举哀?
朱友珪:朕今日朝会,便是要为先皇帝举哀。汝急什么?
罗隐:总之还请出示先皇遗诏。
朱友珪(大笑):汝乃何人,也敢向朕索要先皇遗诏?好不自量。
罗隐:满朝文武俱在,郢王若拿不出先皇遗诏,便是篡逆!
朱友珪:再敢胡说,莫非汝想给先皇殉葬不成?
罗隐:君亡臣死,万古不易之道,罗昭谏岂惧一死?只是你若拿不出先皇遗诏,却看你如何去地下与先皇见面?
朱友珪:莫非汝真个寻死?这就怪不得朕了。左右,与朕捉拿这厮,推出斩首。
百官俱都跪下求情。
李振:陛下,罗隐狂悖无状,但忠君之情,历历在目。还望陛下看在他忠君爱国份上,饶他一命。至于遗诏,确实该陛下出示给臣等,以安人心。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朱友珪:李兴绪!汝莫非也以为朕的天下是篡逆来的吗?
罗隐:取出遗诏,便知端的!
李振:陛下,此刻正该宣读遗诏,之后举办国丧。
朱友珪:遗诏自然有。朕只是觉得罗隐位卑人轻,不足与道。既然李相也如此说,那便宣读遗诏。
宦官(宣读遗诏):众卿,朕患病深重,自知不起,诸皇子中,唯郢王友文,晓畅军事,才堪大用,故将大位传之于友文。钦此。
罗隐:请李相查验遗诏真伪。
朱友珪:罗隐无礼之甚!煌煌先皇圣谕,岂有真伪之分?朕爱才心切,念汝乃是当世名士,姑且饶汝一命。还不谢恩退下?
罗隐:若论恩情,先帝之恩,罗某必然回报!今日朝堂之上,衮衮诸公,尽皆钳口不言,罗某须得主张正义,以报先帝之恩。
朱友珪(冷笑):主持正义?把自己当作什么!朕已经饶过汝性命,若再狂妄,那便是汝自寻死路!
李振:陛下息怒,还请先饶罗隐一命。
朱友珪:他自寻死,与朕何干?
李振:罗先生,不如且向陛下谢罪,也好……
罗隐(打断):若不辨明遗诏真伪,怎可称为陛下!李相,乱臣贼子,我辈也可下拜不成?
朱友珪(咆哮):推出斩首!诛其三族!冯廷谔何在?
冯廷谔率领武士们上前绑缚罗隐。
罗隐(大骂):朱友珪!汝手持伪诏,焉能服得朝野上下,服得天下之心?
朱友珪(站起大喝):还不立刻推出斩首。
冯廷谔等立刻将罗隐推了出去。
李振:陛下且慢!罗昭谏所言,并非无理。还望陛下将遗诏发下,由臣等辨认,不知可否?
朱友珪:李振,朕已经容忍再三,莫非汝等要步罗隐后尘?
李振:陛下,如此何以服天下人之心,塞天下人之口?
朱友珪:分明是尔等欺君!以为朕初登大宝,便无手段制服尔等?朕今日看汝,与那奸雄曹操也相差不远了!
李振:陛下言重了。
李振缓步退入朝臣中。
朱友珪(环视殿内):休得罗唣。如今商议为先皇服丧之事,兴绪,启用尚让主持丧礼。
李振:遵旨。
7、外 日 罗隐府上
人物:荣散散、红豆、柳絮、叶娘温
荣散散和红豆在院内。
画外音:
急促的敲门声。
荣散散(警觉):红豆,看看是谁?只说大官人并未在府中,莫要开门。
红豆(走到门前):谁呀,我家大官人……
画外音:
叶娘温:莫问奴家是谁,只通知你家主母,立刻出城逃命。
红豆吃了一惊,连忙上前打开门,看见叶娘温和柳絮两个在门外。
叶娘温:告诉你家主母,只说你家大官人薅恼了新皇帝,已经被斩首了!
荣散散(走了过来):这位小娘子好生面善……原来是叶小娘子!
叶娘温:此时不好叙旧,夫人若是信得过奴,请立刻随奴前往。
荣散散(奇怪):要去何处?
红豆:叶小娘子说大官人今日薅恼了新皇帝,如今已经遇害。
荣散散啊了一声,几乎摔倒,红豆连忙扶住了她。
红豆:夫人。
荣散散:怎会如此?
叶娘温:奴家在相府中听说,如今已有圣旨,要诛杀罗隐三族。李相老大不忍,特命奴家冒险前来通知夫人,通关文牒都已齐备,夫人可立即随奴家出城。
8、外 日 流霜殿外凉亭
人物:张承业、李九娘
王后:如此说来,大王果然有心称帝了。
张承业:大王在明政殿之言,老奴觉得,已经足以表明心迹。只是目前尚有夺取五处地盘之事,故此尚未着手登基。
王后:五处地盘?
张承业:便是汾辽两州和北平国、赵国归附,郭令公还说可以夺回河中。
王后(点点头):即便夺回河中,终究未取洛阳。不过如果他果然称帝,夺取什么地方,也都是他们沙陀新王朝的地盘,再与大唐无干了。
王后缓缓摇头,显得意兴索然。
张承业(解释):老奴也只是听大王口气,好像……
王后:明政殿当众那么说,还有何疑?又是天命,又是一统天下。他以前口口声声,可是都说要兴复大唐的。如今口风大变,莫非是受了那契丹女人煽惑?
张承业:这个,大王倒是未曾提及贵妃态度,老奴其实不知。
王后(叹口气):不能让他有此念!
张承业:娘娘之意?
王后(思索):你先去按照他旨意,尽快营建太原。之后便寻了那李晟珽来,看他如何处置?有了现成的皇帝,他总不会再去想这些自立的事情了。
张承业:老奴遵旨。
王后:还有,你不是常常见到李嗣源吗?让他尽快把这个反梁联盟建立起来。如此一来,上有现成的皇帝,下有反梁的各路诸侯,大王再想动歪脑筋,就很不容易了。
张承业:只是,大王如果心中真的有了这个念头……
王后(叹口气):跟你说句实话吧,本宫也管不了那么多啦。
张承业:娘娘是说?
王后:本宫还要抚育这个幸儿呢!只要推翻了梁贼,唐天子重新登基,本宫就算对得起先皇帝了。若能捱到那时,本宫也就不再过问军国大事了。
张承业:老奴多嘴,还想问娘娘,如若……
王后(打断):若他连这两件都没做到,唐天子都没有登基,他就自立。唉,如此一来,本宫说不定也只好铤而走险了。
张承业:铤而走险?
王后:你不是说过,只有本宫才是你唯一的主子吗?
张承业:老奴矢志不渝。
王后(想了想,叹气):算啦!你记得这个话就好,将来如何,甚至铤而走险……本宫也还没想好,走一步看一步吧。
这时候李存勖走了过来。
王后和张承业连忙走出亭子见驾。
李存勖没有说话,直接进了流霜殿。
9、内 日 流霜殿
人物:李九娘、李存勖、张承业
李存勖颓然坐下,秋彤奉茶,李存勖喝了一口不说话。
王后:大王今日闷闷不乐,出什么事了?
李存勖:出使燕国的散大夫张武死了。是被刘守光活活烹死的。
王后(愤怒):啊?刘守光如此残暴,堪比桀纣!
李存勖:说得好!刘守光就是桀纣,他那燕国,就是桀燕!
王后:既是桀燕,不知大王是否有意兴兵征讨?
李存勖:诸臣都劝寡人征讨桀燕,九娘以为如何?
王后:正该如此,为忠臣烈士在天之灵申冤报仇,此王者所为。况且伐燕,也是先王三支令箭之一啊,可谓师出有名。
李存勖:虽然如此,但寡人总是感觉伐燕时机尚未成熟,故此只是命将张武厚葬,寡人许以亲临扶榇,使他死极哀荣。又叮嘱源兄,让他将张武两个儿子并皆重用。
王后:大王厚待忠臣烈士,也是王道所在。但臣妾所不解者,大王缘何不肯伐燕?
李存勖:九娘,如今国库空虚,骤然发兵,必然倾尽国库所有,方可攻打幽州。但伐燕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五万大军,这五万大军若是开拔,便是寡人的倾尽国库了。届时如果朱梁来攻,寡人必将陷于两线作战的窘境。
王后(缓缓点头):大王果然深谋远虑,臣妾也有所感悟,今日局面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李存勖:迎战朱梁,还须一支五万大军,国库却没有军需物资供应,如何是好?那时候只得寡人率军南下迎敌,结果伐燕不成,反为天下笑,这也罢了。关键是刘守光必然尾随而来,从战略上,寡人就将被燕军和梁军两路大军夹击,这局面甚是凶险啊。
张承业:大王所言极是。
李存勖:目前梁贼方面,朱贼新死,朝野不安,必然没有主动挑战寡人的勇气。但若寡人先兴兵伐燕,梁贼君臣就很可能会抓住这个机会来攻晋,从而使新君获得人心、军心,提高他的威信。故此伐燕,逞一时之英雄,实则将令国家陷于危难之中。
王后:大王是说,暂时不伐燕。
李存勖:多行不义必自毙,且待刘守光恶贯满盈,寡人必将报张武之仇。但此刻还不行。
王后:大王,你越来越英明了。
李存勖:所谓英明,就是行大事之前,先要把账算好!秋彤,去把幸儿抱过来,寡人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秋彤答应一声。
王后(微笑):大王,连刘守光都称帝了,大王何时复辟大唐呢?
李存勖:这却不急。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